人民日报定义社会主义价值观12词

时间:2019-05-14 13: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定义社会主义价值观12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定义社会主义价值观12词》。

第一篇:人民日报定义社会主义价值观12词

富强:国之脊梁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国之经络

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文明:国之大厦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孕育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和谐:国之气血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的和平理想,心系人类繁荣的共同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自由:社会活力之源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社会和谐稳定压舱石

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捍卫权利的天平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社会保障之盾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柜子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爱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敬业:职业道德的灵魂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公民道德的基石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公民德行的光谱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光谱,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

“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第三篇:人民日报刊登任仲平文章 定义核心价值观12词

人民日报刊登任仲平文章 定义核心价值观12词

人民日报重要评论——题目是《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顾名思义,它阐释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

与以往不同,这篇任仲平的核心内容,是对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十二个词”的定义。据参加写作的评论君介绍,从文章最初构思开始,领导就要求对这十二个词进行“准确、深刻、简明”的定义,这六字标准,可是让评论君们很费了一番劲儿。

任仲平最终采用的定义方式,别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对于每一个词,先是说明最基本的意义,然后再说明其“中国特色”,提出在这一价值上“我们倡导”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准确、深刻、简明”呢?让我们先睹为快!

富强:国之脊梁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国之经络

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国之大厦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孕育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和谐:国之气血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的和平理想,心系人类繁荣的共同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自由:社会活力之源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社会和谐稳定压舱石

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捍卫权利的天平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社会保障之盾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柜子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爱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敬业:职业道德的灵魂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公民道德的基石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公民德行的光谱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光谱,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以下为全文:

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仲平

(一)有些问题,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悠长。

有人好动,有人好静。有人生性温和,有人脾气火爆。有人喜爱热闹,有人享受独处。有人烟酒不沾,有人无肉不欢……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更是千差万别。是什么将这些个性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拥而不挤?又是什么让你的思绪贯穿岁月,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

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也门纷飞的炮火中,中国外交官冒着危险、奔波协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梭在亚丁湾海域,将613名中国公民、279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那一刻中国的宣示,诠释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底色。

户籍制度改革试水、司法制度改革破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两年多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的是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让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感动中国”人物刻画出当代中国的价值年轮。“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的于敏,化名“炎黄”行善27年的张纪清,守望39年照顾困难邻居的郑州陇海大院……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让“共同体意识”渐渐回归。从对待自己到对待他人,体现了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这些新闻之所以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正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事实,更指向我们心中的价值命题: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15项重点活动举措,架起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

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十三亿中国人将在十二个词、二十四字划定的价值航标中,书写时代交给我们的考卷。

(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曾如此描述价值观的较量。近年来,西亚、北非、中亚,一些国家动荡的背后,也正是意识形态的交锋。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产品给世界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发展的列车匆匆路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后”,诗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腐败蔓延侵蚀社会信任,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问题。辉煌成就与成堆问题共存、社会进步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我们需要确立一个怎样的价值航向,让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我们这个时代,既有郭明义的浓浓爱心,也有郭美美的空空灵魂;既有支教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也有“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生活的日渐富裕,并未自动引来幸福的敲门,却让一些人感到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迷茫。面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解开“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困惑,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唱响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两翼齐飞,不仅在现实中讲述了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更在精神上催动了又一次崭新的觉醒。

从舆论对强力反腐的一致点赞,到三个国家纪念日的全民参与,国家的价值导航更加明确;从对暴恐活动同仇敌忾的打击,到对呼格案全面深刻的思考,社会的共识引领更加有力;从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到名牌高校降分特招农村娃,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给予梦想更大的空间,也让个人的信仰驱动更加强劲。新的社会气质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中国的价值重整迎来了一个关键性拐点。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北京大学提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北京民族小学寄语孩子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升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画的正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孕育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 7

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的和平理想,心系人类繁荣的共同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五)如果说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存在,更多以整体、宏观的形式体现其意志,那么社会便是以更为“民间”的方式结构着亿万民众、用众人“约定”的价值荫庇每一个人。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 8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柜子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六)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光谱,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七)这个公约数,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苟利国家生死以”“留取丹心照汗青”,浓厚的爱国情感,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坚韧的意志品质,写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坦荡的情怀胸襟,彰显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不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就无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个公约数,有着上百年不懈追求的答案。突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余年的上下求索必然伴随精神的重塑。黄花岗下,“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启蒙中国;抗日救亡,“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多少仁人志士,呼唤的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期待的是人民自由、社会团结。看不到这样的沉沦与奋进、屈辱与反抗,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这个公约数,有着9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结论。开天辟地,上海石库门点燃信仰的燎原火种;惊天动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军”书写意志的豪迈史诗;艰苦奋斗,延安新风尚刻画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解放思想,改革新征程书写当代中国的不朽传奇……看不到这样的追求和探索、苦难与辉煌,就无法理解始于德国的共产主义思想种子,为何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恰似百川归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时代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一个答案日渐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定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航向。

(八)然而,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好坏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描述,强调的都是“心向往之”的价值取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还需要我们沿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向度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针对社会基本原则、根本规则,推动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校正人生坐标、付诸实际行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

与改革前30年的物质重建一样,在“顶层设计”划定之后,精神的重塑需要亿万群众的参与。这难以按“计划”推进,难以靠“指令”完成,也难以靠“市场”实现,必须依靠从上到下的倡导、从点到面的践行。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三个倡导”很可能变成浮泛的口号。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个人层面的价值实践,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提。当我们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之时,别忘了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分行动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完善的个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此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九)有三个问号,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内心深处。

一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为什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二是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三是黄炎培之问: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三个问号,虽指向经济、文化、政治的不同维度,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崛起——这个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会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探索,创造了30多年经济腾飞的奇迹,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亿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一定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迎来伟大复兴的前景。

第四篇: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 定义核心价值观十二词

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 定义核心价值观十二词

2015年04月20日 02:59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仲平

《 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0日02 版)

(一)有些问题,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悠长。

有人好动,有人好静。有人生性温和,有人脾气火爆。有人喜爱热闹,有人享受独处。有人烟酒不沾,有人无肉不欢……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更是千差万别。是什么将这些个性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拥而不挤?又是什么让你的思绪贯穿岁月,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

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也门纷飞的炮火中,中国外交官冒着危险奔波协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梭在亚丁湾海域,将613名中国公民、279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那一刻中国的宣示,诠释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底色。

户籍制度改革试水、司法制度改革破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两年多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的是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让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感动中国”人物刻画当代中国的价值年轮。“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的于敏,化名“炎黄”行善27年的张纪清,守望39年照顾困难邻居的郑州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让“共同体意识”渐渐回归。从对待自己到对待他人,体现了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这些新闻之所以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正是因为它们直指我们心中的价值命题: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15项重点活动举措,架起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

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十三亿中国人将在十二个词、二十四字划定的价值航标指引下,书写时代交给我们的考卷。

(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曾如此描述价值观的较量。近年来,西亚、北非、中亚,一些国家动荡的背后,也正是意识形态的交锋。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产品给世界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怎样锻造文化软实力,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腐败蔓延侵蚀社会信任,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问题。辉煌成就与成堆问题共存、社会进步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我们需要确立怎样的价值航向,让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我们这个时代,既有郭明义的浓浓爱心,也有炫富女的空空灵魂;既有支教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也有“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生活的日渐富裕,并未自动引来幸福的敲门,却让一些人感到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迷茫。面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解开“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困惑,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唱响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两翼齐飞,不仅在现实中讲述了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更在精神上催动了又一次崭新的觉醒。

从舆论对强力反腐的一致点赞,到三个国家纪念日的全民参与,国家的价值导航更加明确;从对暴恐活动同仇敌忾的打击,到对呼格案全面深刻的思考,社会的共识引领更加有力;从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到名牌高校降分特招农村娃,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给予梦想更大的空间,也让个人的信仰驱动更加强劲。新的社会气质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中国的价值重整迎来了一个关键性拐点。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北京大学提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北京民族小学寄语孩子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升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画的正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孕育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和平的理想,心系人类共同繁荣的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五)如果说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存在,更多以整体、宏观的形式体现其意志,那么社会便是以更为“民间”的方式结构着亿万民众、用众人“约定”的价值荫庇每一个人。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六)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更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偏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阳光,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七)这个公约数,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苟利国家生死以”“留取丹心照汗青”,浓厚的爱国情感,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坚韧的意志品质,写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坦荡的情怀胸襟,彰显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看不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就无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个公约数,有着上百年不懈追求的答案。突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余年的上下求索必然伴随精神的重塑。黄花岗下,“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启蒙中国;抗日救亡,“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多少仁人志士,呼唤的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期待的是人民自由、社会团结。看不到这样的沉沦与奋进、屈辱与反抗,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这个公约数,有着9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结论。开天辟地,上海石库门点燃信仰的燎原火种;惊天动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军”书写意志的豪迈史诗;艰苦奋斗,延安新风尚刻画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解放思想,改革新征程书写当代中国的不朽传奇……看不到这样的追求和探索、苦难与辉煌,就无法理解萌芽于德国的共产主义思想种子,为何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恰似百川归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一个答案日渐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定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航向。

(八)然而,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良莠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描述,强调的都是“心向往之”的价值取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还需要我们沿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向度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针对社会基本原则、根本规则,推动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校正人生坐标、付诸实际行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

与改革前30年的物质重建一样,在“顶层设计”划定之后,精神的重塑需要亿万群众的参与。这难以按“计划”推进,难以靠“指令”完成,也无法靠“市场”实现,必须依靠从上到下的倡导、从点到面的践行。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三个倡导”很可能变成浮泛的口号。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个人层面的价值实践,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提。当我们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之时,别忘了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完善的个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此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九)有三个问号,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内心深处。

一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为什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二是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三是黄炎培之问: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三个问号,虽指向经济、文化、政治的不同维度,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崛起——这个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会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探索,创造了30多年经济腾飞的奇迹,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亿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一定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踏上豪迈壮阔的征途,迎来伟大复兴的前景。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 一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14日

01 版)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怎样筑牢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非封闭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于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正所谓,“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如同兰考焦桐记录着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施甸林场熔铸着杨善洲的赤子之心,一种价值观只有具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具象形式,才能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正因为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目标要细化、态度要细致、措施要细密,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熨帖心灵的作用。这正是总书记强调“落细”的深意所在。

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思想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是“分众时代”的鲜明特点,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如果目标上大而化之,不能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如何避免脱离实际、凌空蹈虚?如果措施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策、精确制导,那么举措再多、政令再繁,又如何能赢得认同、激起共鸣?因此,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越应该注重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都应该条分缕析,在现实针对性上做足功夫。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强调“尽精微”在涵养道德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比如说,强调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如能多一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是不是更让人感同身受?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如能把“24字”方针细化为具体条目,是不是就能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教育引导,如能多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说教,是不是就能实现看不见的说服?总之,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土壤”,成为人们的“精神罗盘”。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失之于粗、流于形式,只有做“过细”的工作,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小处着手,人人可为

—— 二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16日

01 版)

再崇高的道德准则,如果缺乏化大为小的传承播撒,也只是空洞的理念;再恒远的价值目标,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奋力以求,也会变得遥不可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的,在“落小”上下功夫。把“小”的文章做足做好,才能找准价值观建设的着力点,真正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小中见大是朴素的方法论。价值观的传播同样如此。琐碎小事构成日常生活,这当中个体的行为规范,恰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出发,价值观涵化于社会生活深处,落脚在公民的一言一行中。一具体就生动。试想,如果终日挂在嘴边的是宏大叙事,怎能期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让群众感觉道德标杆难以企及,又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须警惕形式主义的危险,牢牢把握现实针对性,力避大而无当、大而化之。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小”既是切口、也是载体,“落小”的关键在于唤起从点滴开始的行动。古人说得好,“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具体行为入手,发掘坚守正道、敬业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办实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扬崇德向善的感人事迹。惟其如此,方能让人们真切体悟到真善美就在身边,逐步涵养传递爱与善的自觉,激发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正能量。

“祸患常积于忽微”,在“落小”上下功夫,还应注重防微杜渐。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于个人而言,倘若做不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拘小节、放任自流,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整个价值观的扭曲,人生也难以行之久远。进而言之,社会风气的形成又何尝不是如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就证明,反对“四风”、把八项规定变成“铁八条”,关键正在于从小处抓严、抓实。因此,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也须及时检视细枝末节,防范小积弊拖成大问题。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发扬钉钉子精神,图难于易、聚焦于“小”、久久为功,才能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以良好的社会风貌谱就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篇。

下载人民日报定义社会主义价值观12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定义社会主义价值观12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日报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日报评论员: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014-02-12 08:24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

    社会主义价值观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汇报材料 自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我校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在全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施芝鸿: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串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串词开始: 甲:尊敬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明天将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伟大的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第65个华诞 乙:在这不寻常的日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串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元旦汇演串词 甲:尊敬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今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 乙: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共......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串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串词 开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福祉。当前我们的民族正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主持人串词

    1:敬爱的老师。 2: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1:走过往昔,奋斗的汗水刚刚拭去,回首旅途,胜利的笑容正在蔓延 2:执着、梦想、追求、团结、我们共同燃心为香,巅峰领跃! 梦想从不止步。社会......

    社会主义价值观心得体会

    近期,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