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时间:2019-05-14 13:3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第一篇: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 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 》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 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 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离婚]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 》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 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许寿裳]

9.小说《**》以 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张勋]

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 》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社戏]

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 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鲁]

12. 鲁迅笔下的 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阿Q]

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 》中的陈士成等。[白光]

14.鲁迅自己曾经用“ ”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忧愤深广]

15.鲁迅在《 》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 》有精彩的描写。[药]

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18.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改名为《 》。[补天]

19.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 《伤逝

20.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说“五四”散文发达的情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 之上。”[诗歌] 21.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 22.鲁迅在《 》一文中:“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京派”与“海派”]

23.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是由8篇历史小说组成的《 》。[故事新编]

24.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伤逝] 2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 》为题在《 》杂志上发表。[旧事重提;莽原]

二、单项选择题

1.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B)

A.《孤独者》B.《在酒楼上》C.《孔乙己》 D.《伤逝》 2.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B)

A.《呐喊》 B.《彷徨》C.《热风》 D.《故事新编》 3.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C)

A.《野草》 B.《随感录》C.《热风》 D.《坟》

4.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其中,具有“类散文体”特点的作品是(C)

A.《伤逝》 B.《**》C.《故乡》 D.《明天》

5.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C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6.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这篇小说是(D)

A.《故乡》 B.《孤独者》C.《祝福》 D.《长明灯》 7.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C)

A.《理水》 B.《出关》C.《非攻》 D.《铸剑》 8.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形象出自小说(B)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C.《肥皂》 D.《伤逝》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这位提倡者是(D)A.周作人 B.冯文炳;C.梁实秋 D.林语堂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有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B C D)A.分析 B.批判C.继承 D.转化 2.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A B D)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药》 3.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C B D)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 B C)

A.《孤独者》 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5.鲁迅《铸剑》中有“三头相搏”的描写,这三头指的是(A B C)A.眉间尺的头 B.大王的头C.黑色人 D.王妃的头

四、简答题

1.近十年来,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②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③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④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提示:鲁迅对中国文化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于传统文化,鲁迅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努力地去寻找民族文化新生的出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批判、继承、转化。我们可以说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否定和局部的继承。是在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养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这种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他认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坚决彻底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4.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

[提示:① “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②“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5.简述阿Q的命运,并指出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提示:《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受愚弄,受压迫,受剥削,他的“恋爱”与“革命”都遭到了打击,而他往往以“精神胜利法”得到自慰。他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最后成为当权者杀一儆百的牺牲品。

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是宿命论。其特征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

6.简述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的意义。[提示:小说的细节描写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说明阿Q对爱情的执著及其不觉悟,同时揭示了他可悲的精神面貌,而吴妈的表现也正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7.《示众》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义是什么?[提示:《示众》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的描绘,也没有主观抒情和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于是男女老少——这些爱看热闹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动作:看。鲁迅先生以他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世间一切的假、丑、恶,以他尖锐的文笔将所有所感真实的或含蓄地藏于他的文章中,以他独有的,对现实丑恶的不满的讽刺手法,将这些丑恶展露于世人之前,警示人们,告诫人们,呼唤着人们乃至整个民族从中得以自省]

五、分析题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示: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坚决,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提示: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这恐怕是中国近百年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唯一。鲁迅一生坎坷,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于胸,大有一吐为快之想。的确,与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相比,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他是对传统批

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对传统的愤懑,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直接地表达了鲁迅这种心情,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说出了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痛快淋漓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本质]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一、填空

1.郭沫若,原名,号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杜荃等。在文学方面以诗歌和 最为突出。[郭开贞;历史剧]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创造社 年以后,文学主张发生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成为“后期创造社”。[1928]

4.《女神》于 年 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1921;8] 5.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第一部个人诗集是的 《尝试集》。[新诗集;胡适]

6.继《尝试集》、《女神》之后,诗坛又出现了 的《冬夜》和康白情的《 》等新诗集。[俞平伯;草儿]

7.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8.郭沫若的名诗《 》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炉中煤] 9.郭沫若《晨安》一诗中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10. 的《<女神>之地方色彩》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闻一多] 11.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2.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在《女神》之后出版的诗歌、散文、戏曲集《 》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星空]

13.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 》和《聂嫈》。[王昭君] 14.在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 》。[屈原] 15.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 》中。[星空] 16.在20世纪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论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周扬]

17.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阳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楼栖] 18.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 和《武则天》。[《蔡文姬》 19.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实际上是一篇为历史上的“白脸”形象 所作的“翻案文章”。[曹操] 20.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深刻的片面”] 21.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 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沈从文

二、单项选择题

1.郭沫若和鲁迅一样,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C)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的类型属于(A)

A.《天狗》B.《凤凰涅槃》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A)

A.《呐喊》 B.《彷徨》C.《热风》D.《故事新编》 6.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B)

A.郭沫若的《女神》B.胡适的《尝试集》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D)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C)

A.《喀尔美萝姑娘》B.《残春》C.牧羊哀话》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A B D)

A.惠特曼 B.海涅C.海明威 D.歌德 2.《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B C D)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3.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A B)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C.俞平伯的《冬夜》D.康白情的《草儿》

4.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第一辑收录的诗剧主要有(A B C)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C.《湘累D.《凤凰涅槃》 5.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第一辑收录的诗剧主要有(A B C)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C.《湘累》 D.《凤凰涅槃》 6.在1942年和1943年两年里,郭沫若连续写了几部多幕历史剧,除了《屈原》、《虎符》外,还有(A C D)

A.《高渐离》B.《蔡文姬》C.《孔雀胆》 D.《南冠草》

四、简答题

1.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提示:①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②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③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2.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提示: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3.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新观点创作的历史剧《武则天》和《蔡文姬》,实际上是为武则天和曹操所作的翻案文章。请问,应该怎样看待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创作?

[提示:①在这两部作品中,武则天和曹操都不同于传统舞台上的淫妇、奸雄形象,而是具有雄才大略、志于强国富民、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且富有人情味的君主或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浪漫主义诗歌、寄托小说和“战国史剧”一样,这两部作品也都表现出他对历史史实采取“好恶随心,比削任我”,对主要人物进行理想化塑造的一贯风格。②这两部作品均有明显的借古颂今色彩,是一种间接的对新政权及其领导者的歌颂,是对20世纪50年代“颂歌主旋律”的“趋时”。③《武则天》结构严谨,矛盾集中;《蔡文姬》以《胡笳十八拍》贯穿全剧,构思新巧,充满诗情画意。④“趋时”主要是文人表现]

第三讲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一、填空

1.茅盾,原名,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外公认的 主义文学巨匠。[沈德鸿;现实]

2.“茅盾”这个笔名是沈雁冰在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开始使用的,原为“矛盾”,后被 改为“茅盾”。[《幻灭》;叶圣陶] 3.1933年,茅盾的《 》,被看作是左翼文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子夜

4.泰纳认为,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取决于

、环境和时代三个要素。[种族]

5.“社会剖析小说”是在 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文学研究会]

6.茅盾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 两个形象系列。[时代新女性] 7.《虹》按女主人公 “成都——沪州——上海”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梅行素] 8.《 》以“五四”至“五卅”期间的历史事变为背景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由个性解放走向集体主义的人生历程。[蚀] 9.《蚀》三部曲中,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应当属《 》。[动摇] 10.《林家铺子》和马拉默德的《 》同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选取了相同的题材和相思的结构。[伙计]

二、单项选择题

1.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是(A)A.《文学旬刊》 B.《小说月报》 C.《文学周报》 D.《诗》 2.属于“幻灭小说”且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作品是(D)A.《蚀》 B.《二月》 C.《灭亡》 D.《倪焕之》 3.孙舞阳这一人物形象属于小说(C)A.《幻灭》 B.《追求》 C.《动摇》 D.《虹》 4.在《幻灭》中,作者最喜爱的人物是(D)

A.抱素 B.惠女士

C.李克 D.静女士 5.茅盾被誉为20世纪的(B)

A.托尔斯泰 B.巴尔扎克

C.左拉 D.莫泊桑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有(B C D)A.《蚀》 B.《子夜》 C.《林家铺子》 D.《春蚕》 2.20世纪30年代初期,继茅盾的《春蚕》、《秋收》后,反映了“丰收成灾”的畸形社会现象的作品还有(A D)

A.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B.巴金的《灭亡》 C.洪深的《香稻米》 D.叶紫的《丰收》

3.下列作品属于茅盾未按计划完成的有(A C D)A.《虹》 B.《走上岗位》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锻炼》 4.下列作品属于茅盾为追求功利目硬写而失败的有(B C D)A.《虹》 B.《第一阶段的故事》 C.《三人行》 D.《清明前后》 5.下列作品属于茅盾抗战后的“急救章”的有(B C)A.《路》 B.《腐蚀》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走上岗位》

四、简答题

1.茅盾多部作品未能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客观因素导致茅盾在创作上力不从心;二是茅盾在创作计划上一味追求高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

2.茅盾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得失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茅盾创作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与艺术的矛盾”。其得主要表现在:茅盾的作品,以冷静的社会分析的色彩,巨大的规模和气势,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以特别强烈的政治意味和社会色彩而有别于其他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人物大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又都是所属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标本”,作者通过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他们阶级的属性和共同命运。其失主要表现在:一,“有意为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超越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写,因而在艺术上出现了许多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二,“半途而废”。茅盾的创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开始总是计划很大,连短篇小说也像是一部被压缩了的中篇或某部长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长篇更是多卷本的系统工程模式和“长河式”格局,而最后又总是不能如愿;三,“理大于情”。其创作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并表现出“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使小说具有了科学论文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说成是“社会文献”]

3.以《子夜》为例,谈谈茅盾小说的结构特点。[提示:《子夜》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的。它通过吴荪甫把互相关联的“三条火线”联合在一起。即,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把20世纪30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②《子夜》的艺术结构是严谨的。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任务,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③《子夜》的开头与结尾是作了精心设计的。

一、二两章借吴老太爷来到上海及其暴死、发丧,引出众多的人物与线索,以后的十七章各条线索交错发展。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所在。总之,《子夜》的结构作者处理得相当成功,各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众多人物、事件,有机地、完整地、清晰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注意:此题也可以指出其不足之处] 4.作者以“矛盾”为笔名有何特殊意义?

[提示:“矛盾”这个笔名是沈雁冰在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暗含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用“矛盾”作为自身形象的和其处女作主题的定位,以此折射被抛入历史文化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既是极富内省精神的自况,也是对社会现实进行精确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5.为什么说《子夜》及《林家铺子》等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派小说的最高成就?

[提示:茅盾的《子夜》及《林家铺子》等“社会剖析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种“社会剖析小说”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小说的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其特点有三: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由此可知,“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也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说,他的《子夜》及《林家铺子》等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正代表着这一派小说的最高成就] 6.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表现哪里?

[提示:其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具体表现在:①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他强调,文学作品反映的不应当是社会的一角,而应当是“社会全般”。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切忌孤立,而应当写出其上下左右的广阔联系。②以社会斗争为故事轴心,以历史代言者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作者自觉充当中国现代革命的书记和传记作者,从而使他的作品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事性、传记性的特征。他总是把自己的艺术注意力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 7.茅盾小说的结构和心理刻画对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茅盾小说的结构宏大而严谨。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从《子夜》开始,茅盾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来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小说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很有节奏,多种矛盾的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某种一致性。而在此之前,中国早期的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结构都比较简单。在《子夜》之后,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对后来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影响很大。

茅盾在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独具匠心。他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行家,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的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他的艺术创造中,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他又十分注意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地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茅盾的这种创作实践,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

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子夜》在茅盾创作历程中有何重要地位? [提示:在茅盾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一段距离。尤其是《子夜》的语言,不仅是个性化的,也是时代的。就此而讲,可以说,《子夜》一书奠定了茅盾作为语言大师的历史地位] 9.《子夜》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外国作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茅盾受外国作家的影响很大,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各位大师。他的《子夜》则明显地受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影响。茅盾受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的影响,正如他盛赞托尔斯泰作品得那样:“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了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一直写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他虽然注意减弱自己小说的欧化成分,但也只是更将法国、俄国的小说形式与中国固有的世态伦理小说相结合而已。他始终坚持“中国文艺形式一定也得遵循世界文艺形式发展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第四讲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一、填空

1.老舍,原名,字舍予,以长篇小说和 著称于世。[舒庆春;戏剧] 2.《 》是最初显示出老舍幽默讽刺才能的作品。[赵子曰] 3.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小说是。[《离婚》]

4.老舍在1929年离英返国途中在新加坡逗留时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小坡的生日》] 5.在老舍早期的理想市民形象中,赵景纯出自作品。[《赵子曰》] 6.小说《骆驼祥子》正式出版于。[1939年]

7.虎妞的变态情欲,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二强子] 8.《四世同堂》主要描写了祁、钱、冠三家人。其中,冠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和。[冠晓荷;大赤包] 9.《 》是老舍表现北平人民被征服的痛史、恨史、愤史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0.老舍在科幻小说的外表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的作品是。[《猫城记》]

11.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 》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厄运。[猫城记]

12.牛天赐是老舍以 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人物。[中华民族商业]

13.沙子龙是小说《 》中的人物。[断魂枪] 14.老舍的处女作是。[《小铃儿》]

15.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

16.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和 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 》中的张大哥。[祁天佑;离婚] 17.《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也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 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大赤包]

18.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正红旗下] 19.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茅盾、巴金]

2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我这一辈子》]

21.从《 》开始,老舍署用笔名,直至晚年。[老张的哲学] 22. 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赵园]

二、单项选择题

1.《骆驼祥子》的结构主线是(C)

A.祥子与虎妞婚姻纠纷 B.祥子与刘四的矛盾 C.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D.祥子与小福子的爱情悲剧

2.被老舍看作“作职业写家第一炮”,“是我的重头戏”的作品是(C)A.《离婚》 B.《二马》C.《骆驼祥子》 D.《小铃儿》 3.短篇小说《断魂枪》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是(A)

A.晚清时代 B.民国初年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下列作品属于童话体形式的是(B)A.《猫城记》 B.《小坡的生日》C.《小铃儿》 D.《微神》 5.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考、总结,终于为他的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C)A.《二马》 B.《骆驼祥子》C.《离婚》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

1.属于老舍1926年至1929年在英国完成的作品有(B C D)A.《小铃儿》 B.《老张的哲学》C.《赵子曰》 D.《二马》 2.小说《四世同堂》包括(A C D)A.《惶惑》 B.《幻灭》C.《偷生》 D.《饥荒》 3.下列人物属于《骆驼祥子》的有(A B C)

A.二强子 B.刘四 C.小福子 D.曹先生 4.下列人物属于《四世同堂》的有(A B C)

A.钱默吟 B.祁瑞宣C.冠晓荷 D.方宝庆 5.下列作品属于老舍短篇小说的是(B D)A.《鼓书艺人》 B.《微神》C.《我这一辈子》 D.《断魂枪》

四、简答题

1.简述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

[提示: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有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并获得了巨大成功。②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事态,有着真实而又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③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所取得的巨大贡献]

2.简述老舍的创作轨迹。

[提示: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26—1929年:在英国期间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老张的哲学》写中国的政治腐败,《赵子曰》写一位阿Q式的北京新式大学生,《二马》写“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父子两代在伦敦经商和求学的故事。老舍1931—1932年回国初在小说上的新尝试,均遭失败。《小坡的生日》写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生活,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而《猫城记》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1933-1934年“求救于北平”的幽默回归。《离婚》是老舍重返京味小说的重要作品,《牛天赐传》在艺术手法与《离婚》相似,但艺术成就稍差。1936年以后,老舍的创作走向成熟。《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的痛苦和不幸。《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我这一辈子》写一个旧时代巡警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四世同堂》以北平沦陷为背景,描写了祁家四代人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1957年发表的讽刺喜剧《茶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完美地引向了极致。《正红旗下》写于1961至1962年,是一次集中而深入的旗人文化省察]

3.简述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提示: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

这座城市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4.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提示: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老舍在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5.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系列及内涵。

[提示:在老舍笔下塑造了老派、新派、正派和“贫民”等市民人物形象。“老派市民”形象主要有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老四(《牛天赐传》)、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新派市民”形象主要有张天真(《离婚》)、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四世同堂》)等。“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主要有赵四(《老张的哲学》)、赵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等。“城市贫民”形象主要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骆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四世同堂》)、艺人方宝庆(《鼓书艺人》)等。所谓其“内涵”,则是作者描写这些人物的用意。在作者的笔下,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种幽默。然而,对于,新派市民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早期的张天真(《离婚》),还是后来的祁瑞丰(《四世同堂》),几乎都是采用的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的,但作者宁可作“漫画式”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而老舍笔下的正派市民形象,其内涵则在于他们寄托着老舍的一种理想,是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的图景时,在对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后,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结果,他希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的正派市民能为社会锄害,从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发意义。当然,这也正说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而贫民形象的内涵,一方面贯穿着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来时兴的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的主题,另一方面更是从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这一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6.简述老舍在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提示:老舍对传统文明的态度从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带有批判性的,但他的态度与鲁迅的猛烈甚至偏激完全不同,不但温和,而且在批判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在作品中,无论是早期的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还是后来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祖孙三代(《四世同堂》),这些老派市民虽然可笑,但大多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并没有力量,最多也只是一种幽默。然而,对于他笔下的新派市民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早期的张天真(《离婚》),还是后来的祁瑞丰(《四世同堂》),几乎都是采用的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虽然其批判也常常是无力的,但作者宁可作“漫画式”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毫不保留地溢于言表。而老舍之所以在批判传统文明时,常常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究其原因,又在于对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老舍对代表着“乡土中国”精神的老派市民的态度,表明他对传统文明的惋惜之情,而他对一味逐追新式的洋派的生活的新派市民的态度,则表明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感。老舍是旗人的后代,对传统文明的衰落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但老舍也有着在英国的生活经历,对西方文明的弊病也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他与许多“西洋派”文人不同,宁可表现出美化带有封建宗法社会的东方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也不愿对洋派青年手下留情] 7.简述老舍创作的艺术视点。[提示: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对于前者,我们从老舍研究的历史状况可以看出,由于老舍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描写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走的是“俗文化”的路子,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因此,虽然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仍然不能得到当时主流派文学阅读时尚的欢迎,主流评论界也自然不会给他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对于后者,也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同时,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

8.简述老舍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提示:老舍的创作在三四十年代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老舍在1938年主持“文协”工作之前一直游离于文学主潮之外有关。当时,虽然有人已经认识到他的作品的幽默性特点,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作品与北京文化的血缘关系。即使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老舍因《龙须沟》和《茶馆》等戏剧作品名声大振后,其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研究。而樊骏和赵园等对于老舍研究则对于我们认识老舍富有启发性。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祥子被剥夺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写出了“精神上的毁灭”,祥子的悲剧,“主要是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一文中指出,“老舍式的幽默”出于异禀,但不免有“《笑林广记》的气味”,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作家,往往“敏感于极琐细的生活矛盾、人性矛盾,由其中领略生活与人性现象中的喜剧意味以这种发现丰富着关于人生、人性的理解,和因深切理解而来的宽容体谅,并造成文字间的暖意,柔和、温煦的人间气息”。他还指出,老舍的小说结构和当时的主流文学不同,并不注重以阶级特征与阶级关系作为艺术结构的参照,而是多以人物命运为线索,或依呈现世相、人生相的要求而进行结构,作品讲究行当齐全,着眼常在人物的个性和文化差异]

五、论述题

1.与鲁迅的解剖“国民性”相比,老舍小说的文化反思有什么样的开拓?

[提示: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有新的开拓:①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沉痛反思,其中重要的一个侧面是对市民生活的表现,显示了文化批判的个人特色。如《四世同堂》,通过对祁家——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几代人的描写,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其文化反思的主要内涵在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解剖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和民族劣根性。②《二马》等作品把文化批判、反思的视野扩大到中西文化的对比框架中,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适当展开论述] 2.试述《骆驼祥子》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的探讨。[提示:《骆驼祥子》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的人的灵魂,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从“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探讨。作者对城市中“欲”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都是出于这种道德的审视。人们从《骆驼祥子》阴暗龌龊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在20世纪30年代,像《骆驼祥子》这样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试图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内容适当阐述] 3.试述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提示: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其次,“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第五讲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的成熟

一、填空

1.戏剧家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 2.《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银行家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 以及洋奴张乔治。[陈白露;胡四]

3.曹禺是 戏的观众,剧的业余演员,影响下的剧作家。[文明戏;爱美剧;左翼戏剧运动] 4.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是 的《 》,它是话剧这种外来形式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曹禺;雷雨] 5.曹禺一生共创作了 个话剧剧本(包括合著)。[14]

6.《雷雨》、《日出》、《原野》、《 》和《 》被称为曹禺的“五大杰作”。[北京人;家]

7.从《雷雨》到《 》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阶段;从《 》到《桥》是曹禺创作的第二阶段;从《明朗的天》到《 》是曹禺创作的第三阶段。[原野;全民总动员;王昭君]

8.1935年8月刘西渭(李健吾)在《大公报》上发表评《雷雨》,首先提出了“ 观”,认为《雷雨》既写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写到了命运对人的支配,而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物的性格。[命运] 9.1942年,《北京人》几乎同时在重庆和延安两个不同政治气候的地方上演,有关评论也铺天盖地,有人甚至称这一年是《北京人》的 年。[评论]

10.曹禺戏剧的象征性意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呈现:即,以场景道具的方式,以 的方式,以 的方式。[人物性格;作品命名] 11.在曹禺的《日出》中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响,但真正另辟蹊径,去探索“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作品,则是《北京人》和《 》。[家]

二、单项选择题

1.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A)A.《雷雨》 B.《日出》C.《原野》 D.《北京人》 2.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A)A.《雷雨》 B.《日出》C.《原野》 D.《蜕变》 3.曹禺的《北京人》创作于(C)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4.影响曹禺整个40年代创作的外国作家是(C)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C.契诃夫 D.易卜生

三、多单项选择题

1.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下列人物属于他们的是(B C D)

A.曾文清 B.仇虎C.陈白露 D.侍萍 2.曹禺《雷雨》的创作,受到了西方(A B C)的影响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C.“社会悲剧” D.“人物悲剧” 3.在艺术上完全可以与世界名剧相媲美的曹禺剧作有(A B D)A.《雷雨》 B.《日出》C.《原野》 D.《北京人》 4.下类作品属于曹禺四幕剧的有(A B D)A.《雷雨》 B.《日出》C.《原野》 D.《北京人》

四、简答题

1.简析《雷雨》的人物语言。[提示:《雷雨》的语言是简洁易懂的,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明白真切。它避免了外国话剧中的那种长篇台词、也绝少欧化语法。它从日常普通的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句子短,简洁而有韵味。《雷雨》的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不同的人物、其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分寸,每一句话都打上了人物性格的烙印。如周朴园,他虽说话不多,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简短的语言,刻画了他的妄自尊大,专制冷漠的性格和心理。《雷雨》的语言显露出曹禺长于准确地把子和表现人物心理的天才。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心理内涵。如第一幕中蘩漪与周萍初见的场面。蘩漪正与周冲谈到周萍,周萍出场了。一心想离开蘩漪的周萍、当然不想见到蘩漪。蘩漪意味深长地叫了一声:“萍!”这声呼唤包含了蘩漪的爱与怨、苦闷与疑虑的多重心理。单纯的周冲留住周萍:“你不知道母亲病了么?”蘩漪立刻接过话:“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这句话同样潜藏着蘩漪丰富的心理内容,它既表达了蘩漪对周萍负情的哀怨,又含有一种愤懑的指责。正是这句话所表现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发了下一段蘩漪有意提起昔日闹鬼和责怪周萍胆小的对白。在这里,蘩漪与周萍的语言都非常个性化,又含有复杂丰富的心理内容,这种富有心灵动作的语言,标志着曹禺语言艺术的杰出成就]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

3.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请梳理《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话的内涵。[提示:《雷雨》的蘩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文弱、明慧,爱好诗文,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她是周朴园的续弦,如果算上侍萍,她实际上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妻子。蘩漪来到周家18年,不但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摧残。她知道丈夫年轻时的荒唐事,知道周萍是丈夫与女佣的女儿生的“私生子”,也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为纪念这个儿子的生母所保留的房间。而丈夫对她,则仅仅是看作一个儿子们的榜样。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和不平等的待遇,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她怀着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怀着对周家的报复,疯狂地缠着大少爷周萍。而当她发现周萍喜新厌旧,想摆脱她转而去追求四凤时,她更不惜追到鲁家,在鲁大海将要发现周萍的关键时刻,关上窗户,断了周萍的后路,把他暴露在鲁大海面前,想借鲁大海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导致了四凤触电身亡,周萍也开枪自杀。

蘩漪形象的成功,主要就在于作者深刻地表现了她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她对周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她追求周萍,不惜陷入“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可悲境地,这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蘩漪是作者认为“值得赞美”的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困兽的搏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悲剧《雷雨》中蘩漪这一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恰恰验证了恩格斯此言的正确性] 4.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提示:曹禺一直认为,《雷雨》的演出应当加进去序幕和尾声。因为,一个好的开头,会立刻把观众带入某一个特定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结尾可以使观众情绪复平。但是,1935年暑期,“南开新剧团”的四大导演之一吕仰平决心把《雷雨》搬上舞台,多次与正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担任外国文学教授的曹禺切磋,曹禺先生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根据演出条件,为了突出舞台效果,可与原著有变化,可以把原剧本序幕和结尾两部分删掉,重点演正剧。”

注意:此题可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则可]

五、论述题

1.分析蘩漪的性格内涵。

[提示:①蘩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人,“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你烧毁”。②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时,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③她是一个艳丽的女人,性格上有自私、阴鸷的一面。她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

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更像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④她不是什么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

注意:此题应围绕要点,结合作品内容适当进行论述] 2.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①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从而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②出于作者自身的生存欠缺。曹禺早年生活经历不幸,生下来三天,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法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及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作者从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

注意:此题的第一要点,须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论述。另外此题也可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分析] 第六讲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一、填空

1.沈从文,原名,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行伍之家。[沈岳焕]

2.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作家大致分为三派,即:“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最接近读书市场的“ ”。[海派]

3.京派的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 》,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 》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 》月刊等。[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 4.“京派”与“海派”的论争起于沈从文1934年1月发表的《 》一文。[论“海派”]

5.《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 同时爱上了翠翠。[傩送]

6.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并不完全具有湘西社会的现实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沈从文关于湘西的“ ”。[希腊小庙]

7.“生活形式”与“ ”是沈从文对“人生”层次的划分,其中后者是较高级的人生境界。[生命形式]

8.沈从文生长在湘西 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身上有着苗族的血统。[沅水] 9.《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其中,“这个人”是指。[傩送]

10.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 ”。[生命的明悟]

二、单项选择题

1.沈从文《边城》的体裁是(A)

A.中篇小说 B.短篇小说C.长篇小说 D.散文 2.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的是(B)A.废名 B.萧乾C.林庚 D.芦焚

3.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D)A.《文学月刊》 B.《现代》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4.“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段文字出自(D)

A.郁达夫的《感伤的旅行》B.沈从文的《湘西》C.郁达夫的《屯溪夜泊记》D.沈从文的《边城》

三、多项选择题

1.1928年以后,沈从文的创作进入成熟时期。代表他后期短篇小说成就的作品有(A B C)A.《柏子》 B.《牛》C.《菜园》 D.《鸭子》 2.沈从文根据民间和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主要有(A B C)A.《神巫之爱》 B.《媚金?豹子?与那羊》C.《月下小景》 D.《八骏图》

3.“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 D)A.《文学杂志》 B.《时事新报?学灯》C.《文学月报》D.《大公报?文艺》副刊

4.下列作品属于沈从文描写都市题材的有(A C D)A.《八骏图》 B.《月下小景》C.《大小阮》 D.《绅士的太太》 5.下列作品属于沈从文中篇小说的有(B C)A.《都市一妇人》 B.《阿黑小史》C.《泥涂》 D.《绅士的太太》

四、简答题

1.“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成员和刊物有哪些?

[提示:“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作家各自的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共性:①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题材。②从容的古典审美趋向。③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李健吾、朱光潜等。其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骆驼草》,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水星》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月刊等]

2.“京派”和“海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京派”的作家群文学旨趣相互接近,其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比较守成和稳健。“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京派”与“京派”比较起来,显得开放、求新、多变,但商业色彩比较浓。鲁迅在《“京派”与“海派”》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似乎在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3.沈从文笔下的城乡为什么会出现二元对立模式?

[提示:沈从文笔下的城乡呈现着鲜明的二元对立模式,眷恋赞美乡村,厌倦批判都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认为,繁华在都会,人性在乡村;物质在城市,精神在乡村等。他们无意于具体的城市生活特色,只关注这种生活中的人性变异,进而展示其生存困境。他们对城乡对立的“生存困境”的感知,又是以纯粹的精神体验的方式存在,来自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社会人生的审美介入。作者欲从“湘西世界”与“城市世界”的对照中,显示改造民族性格的必要性] 4.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文学史上主要有什么意义?

[提示:沈从文通过湘西世界的建构,形成对“现代世界”的对抗与否定。“湘西世界”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的现实关系的图景,而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这个负累极重的“文明古国”,提供了一个精神上回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以此希望人们回复“童心”,以重新焕发种民族的青春活力] 5.沈从文在小说的文体形态上有什么追求?结果如何?

[提示:沈从文在小说的文体形态上追求多样化,他笔下的文体形态概括起来有三种模式: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牛》、《菜园》等;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如《绅士太太》、《八骏图》等。

写实故事所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表现纯粹的人性,有时融合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显示出含蓄沉静的风格。浪漫传奇喜用浪漫主义的奇想与荒诞,创造神化与主观理想化的故事及其氛围,表现出奇幻优美的风格。讽刺小说是用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抓住被揭露的对象的精神病态以及由精神病态而生成的悖理行径,辛辣地进行冷嘲热讽]

五、论述题

1.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提示: “牧歌”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文(pastoralis),是古希腊一种描写牧人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抒情短诗,后来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特别是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因此,又译为“田园诗”。在我国,“田园诗”主要是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的。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我国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在中外诗歌理论中,“田园诗”最主要的特征,并不是主观理想,而是对现实的回避态度,是因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古代单纯简朴生活的幻想。而在艺术上,牧歌或“田园诗”则强调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具有悠长、舒缓、优美的特点。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其中洋溢着牧歌气息,不仅有陶渊明的闲适冲淡,而且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边城》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样式和意蕴。注意:此题可根据自己的看法论述,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2.沈从文与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他们的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他是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常用讥讽的调侃来刻写城市的各色人等,这些人又是作为他憧憬的“湘西世界”的对立面出现的。②左翼文学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茅盾的《子夜》等,其作品也带有批判性和揭露性,但更偏重于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

③新感觉派以都市题材为特色,主要作品有施蛰存的《阳春》,或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其作品的“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都市,用一种新的现代的形式来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

注意:此题还应围绕沈从文、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各自的特点,结合其具体作品内容适当论述]

第七讲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一、填空

1.张爱玲,原名,祖籍河北丰润。[张瑛]

2.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 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形成高潮。[1995]

3.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是小说集《传奇》,而《传奇》的代表作品则是《 》,这也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最丰厚的作品。[金锁记]

4.葛薇龙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沉香屑:第一炉香] 5.小说《金锁记》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姜公馆的二奶奶 的一天,将一个女人的婚姻及生存状态通过对话、事件交代出来。[曹七巧]

6.小说《金锁记》的主体是后一部分,描写七巧带着一双儿女分家单过后的生活。她给儿子 娶了亲却千方百计地霸住他,引诱他讲述夫妻间的隐私,在以此羞辱、折磨儿媳。[长白]

7.张爱玲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或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新、旧、雅、俗。其中,她的市井色彩或通俗倾向更多地保留在她的更个人化的散文集《 》中。[流言] 8.《 》中的烟鹂对丈夫振保在外嫖妓“绝对不疑心到”,因为“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之人中指定了这一个认识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9.张爱玲最中意的意象应该说是 和镜子,这是两个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包含着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月亮] 10.《 》中的玉清比较顺利地出了嫁,但事实上她对自己的婚姻仍然是茫然无措。[鸿鸾禧]

11.“张爱玲热”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 年代,另一次是20世纪 年代。[90;40] 12.《倾城之恋》是关于 与 双城间的故事。[上海;香港] 13.张爱玲写女性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女性”不同,她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

14.张爱玲《传奇》的风格基调是。[苍凉]

15.对张爱玲创作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除了《红楼梦》外,还有《 》和《 》。[金瓶梅;海上花] 16.张爱玲作为职业作家是从英文起步的,她早期的散文、,都是英文写成。[《更衣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17.在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的时候,作者傅雷的化名是。[迅雨] 18. 为了怀念张爱玲写了《遥寄张爱玲》,几乎同时发表在 和 上。[柯灵;《读书》(1984年第4期)和《收获》(1985年第3期)] 19.《 》是张爱玲小说中几乎陷入“俗套滥调”的作品。[连环套] 20.20世纪40年代中期,张爱玲在文坛一出现,即有人将她目为“ ”。[新鸳鸯蝴蝶派] 21.《 》是张爱玲第一篇关于女性命运及出路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初出茅庐的张爱玲积淀了女性命运的两种轨迹:一为由妾而寡;一为由良而娼。[沉香屑 第一炉香]

二、单项选择题

1.张爱玲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B)A.世俗生活的传奇 B.衰落中的文化C.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D.上海与香港的双城故事

2.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描写上海与香港双城的故事是(C)A.《茉莉香片》 B.《沉香屑:第一炉香》C.《倾城之恋》 D.《红玫瑰与白玫瑰》

3.苏童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评选中,选中张爱玲的一篇小说是(D)A.《茉莉香片》 B.《金锁记》C.《倾城之恋》 D.《红鸾禧》 4.张爱玲最初创作的几篇小说属于(A)A.“香港传奇系列” B.“上海传奇系列”

C.上海与香港双城故事 D.上海与北京间的双城故事

三、多项选择题

1.张爱玲的哀歌的主旨是(B D)

A.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 B.在迷茫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不安 C.探讨如何改造世界 D.在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2.写列作品属于张爱玲“上海传奇系列”的有(B C D)A.《茉莉香片》 B.《花凋》C.《封锁》 D.《金锁记》 3.张爱玲小说《茉莉香片》的主要人物有(A B C)

A.聂传庆 B.言子夜C.丹珠 D.富孀梁太太

4.张爱玲的《传奇》中的女性基本上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千方百计地要成为“太太”(甚至包括姨太太和情妇),一种是成为“太太”之后。下列人物成为太太的有(C D)A.《封锁》中的吴翠远 B.《倾城之恋》的白流苏C.《鸿鸾禧》中的玉清 D.《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

5.受张爱玲影响较大的当代作家主要有(A C D)

A.余华 B.叶兆言

C.苏童 D.汪曾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在沦陷区,张爱玲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市民文化的“明星”? [提示: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出现,虽然被目为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她与20世纪40年代前期上海沦陷区的环境相适应,没有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在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称独步,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2.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评价很高,为什么独独不喜欢《倾城之恋》? [提示:《倾城之恋》是一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技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3.张爱玲与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有什么不同?

[提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的“新”主要指她们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与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不同,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旧”主要就是指她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道路]

4.为什么说《倾城之恋》的故事具有传奇性?

[提示:之所以说其具有传奇性,这是因为,此篇小说写了一对本不会见面的男女阴差阳错见了面,又由于男女双方呕心沥血地做着恋爱

游戏,一个是工于心计要嫁,一个是绞尽脑汁要玩;本不该成就的姻缘最后确因着战争与硝烟炸碎了双方的浮浅,撮合了患难与共的真情,成就了一段偶合的姻缘。这其中的姻缘关系的因与果就像拉胡琴,没有内在的必然,只落在偶然。不会见的,见了;不会成的,成了] 5.《金锁记》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禁锢故事”?

[提示:小说不仅写了人的命运和无奈:曹七巧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后扶正),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无奈中形成的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成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丈夫的残疾,情欲的缺失,使得曹七巧折杀了情欲,风靡了物欲。小叔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在亲情上的实用主义,在经历了情欲为物欲冶炼的过程后,使曹七巧最终成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贪婪物欲的魔妇]

五、论述题

1.张爱玲的作品在艺术上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新、旧、雅、俗。请举例说明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雅和俗。

[提示:张爱玲作品雅俗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她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明显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在他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市井小说的色彩”,主要是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世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表现得更为鲜明。她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与她的生活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所以在张爱玲的《金锁记》、《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中多有表现这种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俗的特点。

注意:此题还应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适当论述]

2.以曹七巧为例,说明张爱玲笔下的新女性形象的特点。

[提示:曹七巧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后扶正),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丈夫的残疾,情欲的缺失,使得曹七巧折杀了情欲,风靡了物欲。小叔季泽在情感上的先拒后诱,亲哥嫂在亲情上的实用主义,在经历了情欲为物欲冶炼的过程后,使曹七巧最终成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贪婪物欲的魔妇。作者通过曹七巧,表现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无奈中形成的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成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是这种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出身败落的大家庭,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但惟独没有自立于这个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与本领,在时代浪潮的涤荡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抓住一个看似可靠的婚姻,“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反而在写“旧女性”,尤其是新女性“表象之下的旧女性。这些“旧女性”依然在辛苦地走着“旧式”的婚姻路这些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注意:此题不妨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3. 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两次“张爱玲热”有什么不同特点?

[提示: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张爱玲热”,其特点是张爱玲一出现就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虽然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于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张爱玲热”,与上次不同的是,张爱玲被重新“挖掘”出来时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而且先是受到“专业阅读”的重视,然后再进入商业炒作范畴。1981年张葆辛的《张爱玲传奇》的出现,应该说只是“文革”结束后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文坛忆旧”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对第二次“张爱玲热”出现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对张爱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陆文学界的重视。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成为张爱玲研究全面展开的一个标志。可以说,从此以后,第二次“张爱玲热”才正式形成]

4.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常常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就象征着一个人物的一生,或一篇小说的全部意义。请就《茉莉香片》中的“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一意象为例,说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命运。[提示:在《茉莉香片》中有一个鸟的意象,“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锦云朵里的一只白色的小鸟。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子蛀了,死也还得死在屏风上。”这是传庆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张爱玲笔下整个时代女性命运的象征,或者更可以扩展到人在世界上无所逃遁的命运的象征,“这与其说是一个飞翔与逃遁的意象,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死亡与囚禁的意象”。

第八讲 穆旦与九叶诗派

一、填空

1.穆旦,原名,曾用名梁真,现代诗人。[查良铮] 2.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 的《 》,被看作现代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话诗”。[胡适;白话诗八首]

3.20世纪40年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除了九叶诗派,还有一个以胡风为首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4.1919年10月,胡适的《 》发表后,被朱自清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论新诗]

5.穆旦的第一部诗集是1945年1月由昆明文聚出版社出版的《 》,主要收入他1937年至1941年的诗歌。[探险队] 6.20世纪30年代,以“雨巷诗人” 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出现。[戴望舒]

7.1922年8月,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诗集《 》出版,这是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因其在表现爱情上的大胆而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蕙的风]

8.1926年5月,闻一多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了《 》一文,提出著名的诗歌“三美”主张,也即、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

9.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的代表李金发被称为“诗怪”,他出版的三部现代主义诗集分别是:《 》、《 》和《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10.1948年,由上海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创办的《 》月刊,联合从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后由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以后这个流派又被称为。[中国新诗;“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

1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穆旦诗歌常见主题之一。这句诗出自穆旦的命诗《 》。[赞美]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信诗集是(A)

A.胡适《尝试集》 B.康白情《草儿》C.郭沫若《女神》 D.周作人《小河》 2.1948年出版的《现代诗钞》选入穆旦的11首诗,数量仅次于(C)A.朱自清 B.何其芳C.徐志摩 D.卞之琳

3.在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里,被视为现代派诗歌起点的一首诗是(A)A.《雨巷》 B.《我的记忆》C.《我用残损的手掌》 D.《望舒草》 4.1925年11月,在周作人的支持下,李金发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A)A.《微雨》 B.《弃妇》C.《异国情调》 D.《为幸福而歌》 5.穆旦有首诗歌,一反无数诗人浪漫化地处理爱情主题的传统,用一种客观化的冷处理方式,探索了爱情的火热情迷,更从理性思辨的高度探索了爱情的隔膜实质。这首诗歌是(C)A.《我》 B.《从空虚到充实》C.《防空洞里的抒情》D.《诗八首》

三、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进入了一个深化期,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趋向。这三个趋向是(A C D)A.历史意识的浮现 B.诗歌戏剧化

C.诗歌散文美的追求 D.新诗现代性的拓展

2.穆旦诗歌的三个主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及“残缺的我”,分别出自他的(A D B)A.《赞美》 B.《我》C.《五月》 D.《出发》

3.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在中国文坛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诞生。除“诗怪”李金发外,其代表诗人还有(A C D)A.穆木天 B.戴望舒C.冯乃超 D.王独清

4.穆旦诗歌艺术一个创新之处是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C D)

A.诗歌素材的现代化 B.追求诗歌的“张力之美”C.“非诗意化”的语言 D.使用欧化句法 5.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九叶诗派,主要接受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从而形成更为成熟的现代诗风。影响他们的外国诗人主要有(A B C D)

A.叶芝 B.艾略特C.里尔克 D.奥登

四、简答题

1.中国现代文学30年中,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代的象征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派和40年代的九叶诗派几个阶段,试简要说明这三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20世纪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要模仿19世纪末期以波特莱尔、魏尔伦、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拒绝描绘客观现实,忌讳直抒胸臆,而热衷于使用种种怪诞的意象,试图通过象征、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绪,形成诗歌整体上的晦涩难懂和神秘感,渲染了一种颓废、迷惘的情绪。

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主要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影响,强调“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强调通过大量象征意象的隐喻、暗示来表现主观情绪。由于这一时期的现代派诗人大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并融会传统文学的已经营造、气氛渲染的手法,再加以优美的语言,创作出了一批中西合璧、纯诗化的现代派诗歌。这些是李金发等人在创作中随意组合意象,导致整体上支离破碎、怪异隐晦的诗风所不及的。

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的出现意味着新诗现代化探索的深化。诗人们在艾略特、叶芝等欧美诗人影响下,用强劲的生命力和主体意识连接起现实人生和诗歌艺术,逼近历史现实而又深入自我心灵;在艺术表达上注重用知识思辨来表现感性认识,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中国现代白话新诗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欧美诗歌的烙印,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派等各种流派的融合。在这三个阶段中,逐渐由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完全模仿、移植到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并最终成熟,实现完全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后阶段的诗歌对前者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借鉴,如“九叶诗派”是对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的延伸,也是其拓展和深化]

2.怎样理解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提示: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在:他以时代良心的代表和知识分子的代言人身份,以独具的玄学气质、独特的生存体验、痛切深邃的情感和自觉的诗心、“血液的激荡”去感受世界,去深掘历史和现实背后的“阴谋”与“黑暗”,以强烈的怀疑精神避视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展开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揭示出一个长期的文明规范下已僵化朽烂、失去生命强力的社会,对个体灵魂的扭曲变态,对“残缺的我”的精神戕害。他将个体置身于社会与自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圆满与残缺、历史与现实、创造与毁灭、诞生与谋杀、丰富与无有等等多重对立冲突中,进行冷静自省,抛弃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观,在众多意象、观念的彼此渗透、转化中形成诗歌内涵的强劲张力]

五、论述题

1.试以《诗八首》一诗为例,分析说明穆旦诗歌“用身体思想”的艺术特色。[提示:穆旦诗中的思想含量很大,很多诗句甚至类似于抽象的思维,但这样的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到生理上的不安,其原因在于诗人常常将心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受,将观念化为具体的身体感知或生理意象。如《诗八首》,“你我手的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的惊喜”,“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这些诗句无不充满了大胆的奇想,内心的波动和抽象的观念都成为可以触摸、感受的现实,“身体”是这些诗句的中心,围绕它诗人似乎打破了灵与肉、自我与世界,物资与精神间的界限。这些诗句总给人一点肉体的感觉,这感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诗人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

2.九叶诗人中,穆旦的诗歌创作突出地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层探索。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说明作者所进行的艺术创新。[提示: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戏剧张力的构造。穆旦诗中的个人风格十分显著,构成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张力之美”。这种“张力”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体式上。诗人的诗体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抒情短诗,诗意凝练紧凑,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辨;一类则是戏剧体长诗,如《防空洞里的抒情》、《从空虚到充实》、《神魔之争》等。另一种“张力”模式在穆旦诗中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如《五月》一诗就是这样。②“用身体来思想”。(见上题)③对传统诗意的反动。在新诗诗人中,穆旦是受中国传统诗词影响最少的一个,这是他自觉选择的结果。他反对诗歌书写那些所谓诗意的“风花雪月”,主张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他是力图通过追求“非诗意”来达到新鲜的独特诗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思与境偕”的审美理想在穆旦的诗中,遭到了自觉的抵制,读者在他的诗中很少看到风花雪月的“诗化”境界,更多的是物化的、异质性的现代经验。他早期采用现代手法写成的《还原作用》一诗,就出现了“污泥里的猪”等丑的字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了„非诗意‟词句写成诗。”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极大地疏远了古典诗境的醇美取向。对古典诗境的反动,不仅表现在诗歌素材的现代化上,更显示为诗歌审美的生成上。在语言上,穆旦也表现出一种“非诗意”的反叛姿态,将新诗从封闭的“诗歌语言”的狭隘中解放出来。他不仅将大量现代生活词汇引入诗中,而且常常采用逻辑关联词和欧化句法,作为诗歌的主干,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如《鼠穴》一诗的句子就是如此。

注意:此题可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展开适当的论述]

第九讲 现代散文五家

一、填空

1.周作人对于文艺问题评论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园地》、《谈龙集》和《 》等集子中。[谈虎集]

2.1921年,周作人发表《 》一文,认为新散文应是“记叙性的”、“艺术性的”。[美文]

3.周作人的散文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 ”和“ ”两种。[浮躁凌厉;冲淡平和]

4.“我们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此语出自。[《北京的茶食》] 5.在20世纪20年代,娴熟地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并取得极高成就的散文家是。[朱自清] 6.《笑》、《画梦录》的作者分别是 和。[冰心(谢婉莹);何其芳] 7.散文集《屐痕处处》的作者是。[郁达夫] 8.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写 类散文。[游记] 9.1936年,何其芳的散文集《 》,因其独特的文体成就,被《 》授予文艺奖金。[画梦录;大公报] 10.1918年4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4号起,率先设立“随感录”专栏,并发表 的《随感录一》。[陈独秀]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谈论新文化运动之初散文的成就时,鲁迅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此语出自(B)A.《杂谈小品文》B.《小品文的危机》C.《论语一年》D.《关于小品文》

2.研究者将现代散文划分为“闲话”和“独语”,这种划分所依据的角度是(D)

A.社团流派 B.作家作品C.整体分类 D.文体特征 3.被看作是“闲话”散文第一家的作者是(A)

A.周作人 B.冰心C.朱自清 D.郁达夫

4.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地科学地探讨散文要求的文章是(B)A.《杂谈小品文》B.《美文》C.《自己的园地》 D.《关于小品文》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现代散文史上,以周作人为领袖的“言志派”的主要作家有A C A.冰心、朱自清 B.茅盾、叶圣陶C.林语堂、废名 D.何其芳、沈从文

2.下列作品属于周作人的是(A B C D)A.《故乡的野菜》B.《两个鬼》C.《门前遇马队记》D.《雨天的书》 3.现代散文繁荣的原因主要有(A B C D)

A.现代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涉足这一域创作的作家多

B.散文主张抒写自我性灵的要求与五四精神相一致,易为人们所接受

C.新文学的各种形式中,散文是“化传统”化得最好的,符合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

D.报刊业的逐渐发达,促使散文的生产、传播和发展

四、简答题

1.“闲话体”与“独语体”散文有什么不同?

[提示:所谓“闲话体”与“独语体”,不仅是指现代散文的内容,更是指与内容相联系的话语方式、结构方式及文体风格。“闲话体”追求一种日常交流的语境,以聊天、闲谈的方式结构文章,通常有种开放的格局,风格上讲求娓娓而谈,“信口信腕”。“独语体”散文则与“闲话体”散文相对,是一种内敛式的话语方式,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独立、孤独的生命体验,风格上比较偏向奇崛与沉思] 2.“冰心体”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

[提示:“冰心体”散文的特点就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这种文体一方面显示了白话文也能作“美文”的功绩,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一种刻意雕饰和夸张的痕迹以及单调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所谓“新文艺腔”]

3.周作人和郁达夫都属于学者型的散文家,在创作风格上,他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提示:周作人的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缓,“平和冲淡”。而郁达夫的散文不受章法限制,不讲究语言的雕琢,才气横溢,性情恣肆,洒脱坦荡,收放自如]

4.简要比较冰心和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异同。

[提示:冰心和朱自清都是“闲话体”的抒情散文家。二人的散文同样文字优美,风格清丽。但相对来说,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则精于描写。在具体创作上,冰心更着意文体的创造,而朱自清则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并且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

第二篇: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如何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其实两者联系紧密,又同属于一个学科,进入研究写作时完全可以“打通”。

如何进行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选题,重要的就是靠平时读书、上课思考和问题积累。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听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特别的印象,或者有什么不解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会发现许多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原来对自己是问题的,其实通过知识的获取,也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是自己所感觉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没有能够解决,甚至是被忽略了,这时你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会引起研究的兴趣,很可能就由此产生写论文的冲动与题目。

大家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时,可能比较注意如何应对考试,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课文方面,按照每次课提出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去寻求相对标准的思路与答案。这样的学习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审美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但考试的目标往往把人给框住了,难于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如果不满足于考试过关,就应当把“应试式”的学习再提高一步,转向更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尝试写研究性的论文,就是有利于提高整体能力的综合训练。写研究性的论文和一般考试或做作业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说,或者能自圆其说,而不止是“回答”得“正确”,符合“标准”。就是说,研究性论文写作,包括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简单重复既有的学术观点。如果只读教材,将其中内容和有关材料组合一下,不一定能成为研究性的论文,因为论文多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或发现。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做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做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如果平时对某个问题早就有所思考,又感兴趣,题目刚好从中产生,那当然就顺理成章了。无论是对论文早有一些准备,还是临时找题目,都必须先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大致情况,逐步收缩范围,从问题入手,掌握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然后再决定选择什么题目。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选题的学术意义如何,值不值得做。一般而言,学术界已经有人做过很多,你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的题目,就不值得重复去做了。当然,有些题目尽管前人做过,但如果你换另一个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去重新解读,那也是创新,是“老题新做”,这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在选题之前务必通过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决定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

(一)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对于大家写论文应当是有帮助的。这本书的写法带有较多研究的色彩,或者说,是在示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展开分析论证,可以为选定以现当代文学作为论文范围的同学提供参考。这本教材有16讲,评论了16位作家,同时也论涉了许多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中多数章节都有类似学术史以及研究现状 的内容,介绍了学术界评论界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建议同学们注意其中罗列的书目以及所引发的问题,也许可以从中找到论文的题目。

如果要更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寻找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大家还要看一些学术史或学科史方面的书。如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对数十年来各种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与教材有全面的评述;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专题述评方式介绍了各种文体、流派与主要作家的研究历史;崔西璐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系统总结了1990年代之前的当代文学研究状况。

(二)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出版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资料库,它每月一期,复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有代表性的部分学术论文并分专题对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了索引。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已经出版20多年,设有资料专栏,每年还有研究述评,概括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倾向。《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和一些学报,也不时有类似研究述评的论文刊出。有些专题性的研究刊物如《鲁迅研究月刊》、《延安文艺研究》、《茅盾研究》、《郭沫若研究》,等等,也注重资料和研究述评。更重要的资料整理成果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起编纂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包括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30种,作家(170位)专辑合集150卷,还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索引》合《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等等。这些工具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在选题之前,浏览查阅这 样一些“研究之研究”和相关的资料,对本学科以及某些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状况有大致的了解,就像有了一份地图,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方位,熟悉必要的路向,帮助我们确定选题的范围。

(三)论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等。

传统做学问讲求先有“书目学”知识,其实现当代文学研究也有这种必要,在选题基本确定后,征求老师的指导,给自己列出一个基本的参考文献书目,认真阅读研究前人的成果,可以从中引发问题,获得启示,形成思路。

这里从同学们学习写作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实际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选题类型。

(一)“作家论”研究。现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著名的作家几乎都已经有专门的研究,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所论列的十多位作家,就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选择比较著名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要有所突破,难度比较大。如果全面论述,很难做到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所以,对本科生来说,以作家研究特别是著名的作家为题,不宜全面展开,最好集中在某一点上讨论阐述你的新发现,或者尝试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重新阐释问题。举例来说,曹禺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如果全面评论曹禺,再写一部“曹禺论”,必须有大量的前期研究准备,对本科生来说,是太过艰难的任务,不容易完成。但不等于象曹禺这样的著名作家的课题就不能做了,关键是选题要适合。这些年有些年轻学者和大学生就选择某些特别的角度,仍然将曹禺研究向前推进了。如有的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解析曹禺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与创作实践,有的集中分析《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有的专门 探讨曹剧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出走模式”及其特殊的意义,有的讨论曹剧的“背景艺术”,有的专门赏析曹禺剧作“诗意特征”形成的因素,有的研究几十年来《雷雨》演出的历史,有的比较分析曹剧的各种修改版本,等等。这些选题范围不大,但角度新颖,便于操作,有利于通过扎实的钻研得出己见,甚至能够在某一点上把研究引向深入。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如果以作家作品研究为题,必须先要了解既有的同类研究的状况,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与条件,选择比较具体集中的研究课题,尽量不要贪大求全。以小见大往往更能发挥本科生的才能,也更适合做毕业论文。另外,有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等级”不是很高,以往研究较少,但他们的创作有特色,或者能通过他们看到某种文学史现象,也值得作为论题。如《理解路翎》(陈阳春)和《蹇先艾论》(马佳)两篇毕业论文,所论的作家虽然不是最知名的,但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位置,论文以此为题,论述比较全面,对学科也有所贡献。

(二)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几乎是热点。一部分是关于重大的文学思潮溯本追源,如考察诸种“主义”的影响和流变,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已经有专著出现。另一部分是流派社团研究,如学衡、创造社、新月派、现代评论派、左联、九叶派、朦胧诗派等等,研究也比较多了,特别是京派、海派的研究,还有文学的区域文化特色研究,一度成为热闹的话题。最近又有许多人对报刊传媒的研究感兴趣,如《新青年》、《新潮》、《现代》、《小说月报》、上海生活书店等等,都成为讨论的 课题。这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空间,本科论文完全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进入研究。例如,文学史对《小说月报》的关注多是1921年经过改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打刊物之后,对该刊在此之前的状况不甚了解,一般评价很低。有的同学就专门考察1921年之前的《小说月报》,澄清了过去的一些模糊的认识。这样的文章选题集中,适合作为毕业论文。当然,这类研究非常强调占有材料,如果以这方面为题,也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把思潮、流派、社团或报刊传媒的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结合起来,生发出一些新的课题。如果切入的角度合适,问题集中,也是适合作为本科生的论文选题,并写出新意来的。如《茅盾与自然主义》,利用关于自然主义传入中国的材料,结合茅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分析,就是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三)文学史现象研究。即集中考察在文学史上曾经代表某种倾向、形成较大影响的现象,可能是交叉涵盖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如蒋光慈的创作艺术成就并不算大,能流传的作品不多,但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一度代表文坛的潮流,有的同学就把蒋光慈作为一种文学与文化的现象来研究,从革命思潮、社会心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与得失。又如这些年“女性写作”成为文坛突出的景观,其中也蕴含某些文化现象,有的论文选择某一个女作家的创作为切入点,涉及社会心理、文化转型诸多方面的探讨,也得出一些深入的见解。总之,“现象”研究应当真正抓住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提升为“现象”的观察与剖析。这方面有很多题目可做,如“红色三十年”、“革命加恋爱”的写作风尚、“赵树理方向”、“红色文学史”集 体写作、1958年民歌运动、样板戏、“王朔热”、“张爱玲热”、“金庸热”、校园文化与文学、80后青春文学等等,都可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可以作为某种文学史或文化史现象来讨论。做这类题目除了要占有文学史材料,还要有较多的理论概括与提升,对理论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四)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研究。即对现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为不同的文体创造与衍变的考察研究,也包括诸如“冰心体”“语丝体”、鲁迅杂文、十四行诗、爱美剧、秧歌剧、小说散文化、新诗戏剧化等等。这方面的成果也很多,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可以选相对小一点的文体流变现象或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研究题目。如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的文体变化,甚至某一个作家在文体某一点上的创新,都可以作为论文选题。这类选题除了对文学史、文体史脉络的了解,还要求有比较细腻的艺术分析。如《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吴晓东),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同功能,揭示了鲁迅作品意义表达方式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并关注其对现代小说范式创建的特殊贡献。这种研究,将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结合起来了,题目不大,但探讨的问题很深入,有助于理解鲁迅作品价值和现代小说文体的衍变。

(五)文学史的史料钩沉、收集、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本科论文一般较少以此为题。其实,做史料整理的题目也很能培养学问的功底与扎实的作风。比如考证某一个文学史事件、某一个史料,或者为某一位作家撰写年谱,都适合作为论文的选题。不过这类课题除了必须熟悉文学史、文化史的知识,还要具备查阅资料的基本条件。

(六)跨学科研究和文化研究。这是现当代文学的学科 生长点,应当鼓励同学们做这些方面的题目。比如近来很受学界关注的城市文化形态研究,出版传媒研究,影视研究,图像研究,网络研究,等等,都有可能在和文学研究的结合中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以上只是大致介绍几种选题的类型与范围,这几种类型也互相交叠,另外还有其他各种选题的路向,不可能一一列举。大家完全可以触类旁通,根据各自的兴趣、条件与特长,在导师的辅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做的题目。

下面再谈谈论文写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

(一)要认真阅读作品,熟悉材料,珍惜自己的阅读印象和体验。人文学科包括中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要有相对完整的训练过程,通过自己亲身反复触摸研究对象,大量阅读原始材料(尤其是作品)和既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思考、摸索、讨论,才能发现问题,也发现自己治学的潜质以及研究的方位。有些同学论文定题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题目是临时决定的,时间比较紧,那也要尽可能补充那个“发现问题”的准备过程。常常见到有的同学原来准备就不足,题目是仓促决定的,定下来就急于拉框架,出观点,模仿别人的论述,这容易先入为主,以论带史。因此,题目决定后,如果思路还不清楚,先不要着急,必须认真读作品,熟悉材料。尤其是作家作品研究,个人的阅读体验、审美的感觉可能就是阐释问题的出发点,文学研究是特别强调主体性的。自己阅读过程的印象、体验和思考最重要,要抓住一些鲜活的体验、思考的火花,以及一些不解的问题,很可能就在其中生发出新意,所谓创新的基础可能就在这里。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些观点创新。初学论文写作的人容易受教科书的讲述方式影响,总要拉开架势,方方面 面都罗列,结果反而淹没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其实学术论文不能等同于教科书式的通论,一般常识性的内容不必罗列,必须突出创新点并加于充分论证。例如,当代作家汪曾祺有许多人研究过了,再以他为研究对象,就必须某些方面有新的见解,不能重复学术界既有的一般结论。如《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吴宇宏)就突出“传统性”这一方面的论述,有些属于文学史知识的内容,也是一笔带过,不加展开,笔墨重点放到关于传统性的几个层面的解释上,包括仁爱之心,韵白之美,民风余韵,水气阴柔,乐感精神,每一个层面都紧扣着“传统性”展开论析。这样,创新的见解就很突出,超越了以往同类研究。所以在酝酿观点,形成思路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把创新的见解,或者阐释问题的新的角度突出起来,整个构思要逐步收拢,放弃那些常识性的一般化的介绍,要让读者明白你的研究创新点和突破点在那里。

(三)要有理论的提升。除了纯粹资料性的论文,一般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都要求有理论的分析和概括,而不是就事论事,罗列组合一般的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情节或文学史常识。常常见到有些同学写论文已经准备了许多材料,也有一些思考,但写起来感到很平淡,没有多少话好说,或者有些观点提出后不会深入论证,这就是缺少理论的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当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养成,但写作过程也应当是提升理论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求合适的理论。写不下去了,问题难于解释,不妨先放一放,问问老师,寻找和学习某些理论方法,一当找到了适合的理论,就会豁然开朗,文章的思路结构也可能出来了。例如《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吴晓东),所讨论的“人称”与 “视角”问题,一般读者也都会注意到,但其中丰富的形式意义,不加于深掘和解释,又是不容易发现的。一些感觉到的问题,不提到理论的层面,可能终究说不清楚。该文作者可能是先接触到W.C.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也可能是先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特色有感触,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布斯的理论。不管那种情况,论文作者都是注重将作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做理论的解释和提升,所以这篇文章有见解,有理论品格。我们在强调理论提升的同时,应当注意防止机械地拿某种新理论去套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地选择必须适合研究对象,不要喧宾夺主,不要为了标明自己在用某种新鲜理论,而不惜把研究对象当作“证明”理论的“材料”。常常见到有些文章理论架势很大,很新潮,但内容单薄,不过是观点加例子。这种文风不值得提倡。

(四)注重研究的历史感与审美感。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是文学的学科,又是历史的学科,是两者的统一。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理论,也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赏析,所以要讲求历史的分寸感,同时有审美的意味。这些年有许多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文章,着重点不在文学,甚至完全不再顾及文学,而是把文学史作为文化史、思想史的印证材料,文学性的东西被忽略了。作为个人的选择,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那未可厚非。但思想史或文化史的研究,其内容范式都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史,也不能够代替文学史研究。做文学史的论文,应当注重文学的、审美的因素。还有,讨论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事件论争,都应当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要有辨证的知人论世的眼光。如郭沫若《女神》,《理解路翎》(陈阳春),其研究对象路翎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史现象,过去的评论有很大的分歧。如果完全 不考虑路翎作品的生成背景,以今天的流行审美标准来要求路翎,可能就不理解路翎的生涩与反叛。该文把路翎审美追求中的“偏执”,其有意反抗现实主义的挑战,及其创作得失都放到历史的场景中重新做出评价,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连“生涩”也有了特定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没有脱离文学研究注重审美分析的要义,又比较有历史分寸感,有说服力。学术论文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很难依照什么条条,就可以操作,所有提示与建议,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摸索体验。

第三篇:自考现当代文学

反思文学的内容: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代表作品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张贤亮的《灵与肉》、《河的子孙》《绿化树》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未亡人》《挣不断的红丝线》《银杏树》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悠悠寸草心》《蝴蝶》;对扭曲的人格和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焕生上城》陆文夫《美食家》《井》。

198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文学自觉很是激动人心,但是必须指出中国作家具有相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面临着具体境遇的历史提问,这种责任承担使得有关历史清算和历史记忆的书写成为作家的自觉选择;作家意识和题材状况影响了80年代文学的内部结构和美感基调,总的作品显得沉重紧张;具有强烈的探索创新意识;继续了当代文学的潮流化倾向。

杨朔散文创作特点:一篇好的散文,总是诗意盎然,文静并茂的,其诗情画意给人“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常常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诗兴愈浓,诗意愈浓。作者和善于从平凡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中发现诗意,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闪光的东西,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提炼和创造。

秦牧散文的创作特点:秦牧的散文。涉猎渊博,文美意深、情趣盎然、语言流畅,熔知识、情感、哲理、意趣、文采和形象于一炉。卓荦不凡、别具一格、蜚声海内外,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秦牧的散文,放得开,收得拢。广征博引,说古道今,而又处处紧扣中心、熔叙事、抒情和说理于一炉。他的散文,写起来流畅,读起来新颖。

刘白羽散文的创作特点: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1958年,刘白羽以战士般的火热激情写出了不少通讯特写,显示了他战地报道的独特风格。959年——1965年转向抒情散文的创作。1979年10月以后,粉碎“四人帮”之后,满怀激情又投入散文创作。刘白羽的散文在取材立意上也是颇具特色的,语言富有文采,句法多变,气势磅礴。他还善于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强化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音乐性。刘白羽的散文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豪情有余,蕴籍不足,显得过于直露,在语言上有时显得粗疏,冗杂,铺张有余,浓缩不足。

分析《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作者从历史生活中选取一朵浪花,一片微澜,加以精心描绘和深入拓展,从而反映时代的风貌,作家还选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即通过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纠葛,完成拥军爱民这一重大主题的开拓,取得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2.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新媳妇在被子、护理员问题上的变化以及通信员的思想情感变化,描写的十分深入,表扬了西西弗的内在美3.作者十分重视细节描写,善于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显示人物性格的精神面貌。如通讯员接被子时衣服刮破的口子,文中连续出现了4次,这一细节不仅表现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内在情感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作品的情节单纯而略有波动,布局严谨富于节奏感5.语言委婉清新而饱含感情,充满着清新柔美的格调。茶馆结构,人物处理:

1.结构上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的起承转合,采用采用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面,用众多人物和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人生。三幕剧就是个横切面,写了三个时代,贯穿50年的历史。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反映三个让人诅咒的时代。2.在人物处理上采用办法是: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王利发,常四爷等从青年写到老人次要人物采用父子相承的办法,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乔光朴的人物形象 1.乔光朴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现在工业战线上为“四化”奋战的创业者形象。2.首先突出的是乔光朴作为共产党所具有的事业心,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偏要到“老人难”的电视机厂当厂长3.通过乔厂长上任后的一系列部署和行动,形象的描绘了其实干精神,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家的腕力与才干4.小说还生动描绘了乔光朴胸怀宽广,任人为贤,敢爱敢恨的复杂性格。5.乔光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第一新人形象,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第一个改革者形象。

陈焕生性格特征:L 1.陈焕生是一个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后,物质生活有了新变化。物质升华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的新时代农民形象。2.陈焕生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3.对生活他即反抗又麻木,在务实的同时他又包含着小资产者的狭隘性,在乐观的情绪中,还隐藏着愚昧和奴性的阿q精神。陈焕生开始为住一夜旅店花去5元钱而懊悔,继而进行报复,反过来其又花了5块钱具有这样的经历而洋洋得意4.陈焕生这种精神胜利法真实解释了农民灵魂深处的弱点,陈焕生性格的复杂和悲剧性是很有社会意义的。芙蓉镇的艺术特色

1.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芙蓉镇通过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变现了政治风云变化在一个遥远的山村引起的回响。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个小社会芙蓉镇20多年政治风云,爱情纠葛及经济文化等的描写,进而扩大社会的各个方面,透过小社会写大社会2.“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之中作者展示多个时代的生活时,把严酷的斗争现实,融于清新动人的风俗民情的图画中,作品至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3.采用人物小传的条链式的结构艺术。芙蓉镇反映的是我国农村20多年来时代风云的变化和人民生活命运的变化介绍人物与故事同时进行。把纵的历史演变脉络和横的人物生活经纬分明的编织在一起。4融多种色彩成分为一体的小说语言。在小说中作者大量采用了经过加工、提炼的湘南山区方言,且注意将优美的风俗民情图画、乡土民歌,人物性格的描写,统统化入小说叙事语言中,融多种色彩成分于一体。50年前半期出现的文艺运动

50年代初期,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有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教训

1.首先是对当时文艺界的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文艺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把正常的批判看成反党反社会主义,严重伤害了一大批知识分子2.其次是一批优秀作品及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或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等等3.由于文艺界一些人把30年代开始的宗派主义情绪,带到解放中的文坛来,带到反右派斗争来,而增加了斗争的复杂性,造成更恶劣的影响。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朱老忠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不断斗争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奋斗的革命名农民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交流这两种血液,刚一勇敢说干就干的战斗传统血液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新鲜血液2.嫉恶如仇刚勇而坚韧,朱老忠有斗志,他时刻记住父亲的话30年后带着妻儿回乡为父亲报仇3.豪爽正直,仗义而友爱,回乡后看到朱老明三告冯兰池,弄得倾家荡产眼瞎身残,心中爱恨交加,安慰朱老明会照顾他同进退4.有特有的出身,仇恨经历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国人民应走的道路,朱老忠所走的路是亿万国民走的革命争道路。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1.题材上,作者捉住30年代中国农村革命的时代特点,准确选择并深刻反映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2.人物描写上,发扬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吸取外国小说细腻的描写,在重要之处重点刻画或较细腻的心理描写3.在斗争场景的描写上,如描写一幅幅色彩浓郁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强烈地显示出地方的民族特色4.结构上作者有意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形式,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构安排方法5.语言运用上作者坚持用群众化的语言。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级意义

她的思想性格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小说的第一部分着力刻画林道静投身革命初期所具有的民主革命要求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弱点。她积极追求真理、富有正义感,但又较多地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温情和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2.小说第二部着重表现了工农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党的教育、革命的实践,使她在斗争中实现了思想立场的转变。从个人奋斗走向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3.小说从二十四章到结束,着重描写她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她肩负着党交给她的战斗任务,领导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在革命的征途上继续前进。二.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吐鲁番情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1.新奇巧妙的构思苹果树下,诗人表现自由欢乐的劳动生活中男女相爱的甜蜜和多趣运用象征的手法,采用倒叙的手法描摹姑娘的内心世界,接苹果于是爱情2.细腻的内心描写,如苹果树下姑娘于果实收获季节的秋天里,内心感情的变化,急切的盼望小伙子当面来求爱的心情写的力透纸背3.朴实明快传神的语言。郭小川的诗歌特色

1.火一样的战斗激情,郭小川总是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去体验心胸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从生活的广阔范围去选取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2.深邃的哲理思想,如致青年公民,就对我们时代的广大青年面临的重大问题,怎样对待人生怎样对待青春怎样对待困难做了富有哲理的回答3.独创的诗歌形式,如郭小川独创新辞赋体,及吸收了我国古代楚辞和汉赋的长处,将自由体和古典辞赋融于一体,形成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邓小平的主要观点

1.宏观总结了建国30年来文艺战线的斗争和成绩,有针对性地对文革前17年的文艺路线和文学创作做了基本上的肯定2.明确阐述新时期文艺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就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问题做了正确的回答3.明确阐述新时期文艺的任务及如何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4.深刻阐述了文艺同人民同生活的关系一级文艺发展的道路方向的问题 乔厂长上任记的人物塑造

1.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示人物性格。如对乔光朴和翼申的肖像描写和到电机厂的目的心态的描写巧妙地把他两之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强烈的对比中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2.善于从纷坛复杂的生活现象里择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事组成尖锐的矛盾,把人物置于其中进行刻画3.多方面多色彩的展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既写乔光朴大无畏的英雄性格,也写他急躁困惑的孤独感,既写他敢爱敢恨的一面又写他儿女情长细腻柔情的一面。高山下的花环社会化方面的创造性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一个联队在对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业绩,但作者没有局限于对战争过程的描写,而把战争同部队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把部队生活,战斗经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加以表现,让读者通过战争生活和部队生活看到整个社会的掠影。例如作品通过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场景描写,深刻反映部队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这一切都从不同角度增强了军事题材社会化的艺术效果,突破了过去军事题材只追求战壕真实,把小说写成战斗文学的老框子,这也是军事题材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新开拓、陈焕生上城的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浅中见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作者笔下描绘的不过是农民进城买顶帽子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这件小事,却反映陈焕生在新的农村经济政策贯彻之后的生活变化,性格变化和心理变化。作者通过一个买帽子的小故事便对中国农民前进道路上的精神重负给予了深刻的剖析,突出其以小见大。。2.高晓生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绘形写神,也擅长博取众家之长,在小说中融进了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对陈焕生住进招待所之后的心理变化做了细腻生动的刻画,准确写出这个人的个性化和形态3.高晓生创作运用自我解嘲的手法塑造陈焕生形象,陈焕生继承阿q精神,获得了比阿q更大的胜利 人到中年的艺术特色

结构艺术上,运用双重结构的方式:①先是按发病、守护、诊断、垂危、抢救、初愈等病情变化地治疗过程来安排情节结构,这属小说的外在结构;接着侧重于对主人公半生经历的介绍和回顾,这才是小说的内在结构.2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一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方面又借鉴和利用西方现代派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蝴蝶人物形象塑造

他不是按照传统那种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塑造张思远的形象,而是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着重描写张思远的内心活动,剖析它的精神世界。张思远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干部形象,他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复杂过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他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可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时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致橡树思想内涵

是一首爱情诗,但表现不只是诗人的爱情观念,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这种爱情,它包含着艰辛和幸福的命运,包含着汲取和奉献的人生,也包含双方各自的气质和个性

2、这首爱情诗之所以美,不仅仅是在于他超越了庸俗的爱情观念,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也透过恋爱观再现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化趋势。

徐茂思想性格的发展这首爱情诗句

1.爱社如家,热情开朗。建国后,他兴高采烈地迎来了解放。土改时期,她是积极分子,合作化运动,他荣获爱社如家的奖状2.自私自利独善其身。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和没完没了的瞎折腾,许家院子再无法平静:大女婿倒台,大女儿夭折,四姑娘被遗弃,家庭每况日下等等,这样一个爱社如家的老农,渐渐的变得自私和冷酷无情3.关心集体明辨是非。许茂在识破郑百如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虚伪和残忍。许茂老汉经过生活的教训后慢慢清醒了,终于明辨了善恶曲折。许茂老汉重新起步,毅然把大女婿和两个外孙女迎进自家大门,还把钱财分给儿女们,告别自私顽固。随想录的特点

1.说真话是其最突出最可贵的地方。在人到中年、赵丹同志及其他几篇以说真话为题材的短文中,对那些以人民利益为重,敢于说真话的人大胆的肯定2.抒真情是其另一个突出特点,必须坚持一个原则:袒露心曲,书写真情。在怀念萧珊中更倾情写到:面对着含恨而死的妻子,我没有眼泪,可是我觉得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骚扰我的心3.清醒的自审意识,也是其可贵的特点。如对十年浩劫中老舍被迫害致死,作者沉痛地说:没有能挽救他,我的确感到惭愧,也替我们那一代人感到惭愧4.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是贯穿全书的突出特点在。随想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还应当大反封建,今天还应当高举社会主义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前进。这段话贯穿全文,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刘心武的班主任是其开山之作,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展示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长篇小说:莫应丰《将军令,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反思小说:主要指199年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代表作有:李顺大造屋,绿化树,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偏重于政治反思。

先锋小说:指19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先锋作家的作品,这些小说从否定和怀疑的立场出发,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各种解构颠覆,带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在艺术上,先锋小说向传统的小说写法发出挑战,从事形式和语言的变革,通过对叙事方式和对语言表达的革新的追求,来表达颠覆传统故事,解构意义的目的,先锋小说因其晦涩,反理性等倾向遭人诟病,但是它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段,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审美体系。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苏童,格非。

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历程,带有先明女性特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之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被冤屈而消失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派,其名得于艾青诗集《归来诗集》

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新时期出现的现代诗,起名来源于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山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等人

大墙文学:丛维熙在题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开拓,率先通过监狱劳动生活的描写,再现了在社会主义曲折的行程中,由“左”倾路线造成的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忠而被谤、谏而受诛的时代悲剧。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冷峻和浪漫主义的基调相结合,在揭露“左”倾路线的危害和“四人帮”肆虐的同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万折不催的坚贞信念和九死不悔的崇高理想。人们把丛维熙的这些作品称为“大墙文学”。

现实主义冲击波:描写90年代初期改革进入国企改制、改轨阶段的的作品,他关注底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或公众意识,同时不会比生活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弘扬主流文化精神,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和珅《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刘醒《凤凰琴》等

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奏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与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等,其特点是: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追求民族文化之根,参与世界文学对话。

新写实小说:指80年代后期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的小说,这类小说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池莉芳芳、刘震云等 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全国文联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征创作会议。这就是有名的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1962年3月2日,国务院、文化部和全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简称“广州会议”。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同志着重讲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简称“大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赵树理、周立波、侯金镜等八个省市的十六位作家和评论家。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艺八条:(1)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努力提高创作质量;(3)批判地继承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4)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5)保证创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6)培养优秀人材;(7)加强团结,继续改造;(8)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

文化革命:从1966.5.--1976.10,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山药蛋派: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是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个流派的作品取材农村,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适当精神,他们的作品继承弘扬民族传统,美学原则和叙述方法,语言通俗明快,人物形象朴实幽默,真实地体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民族化、乡土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理论,人们称之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等。

荷花淀派:是在孙犁影响下形成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这个流派作品风格鲜明,情感真挚,小说追求诗的意境,文笔婉约流畅,在淡淡的客观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情致。作品语言简练雅致,有一种朴素单纯的美。代表作家:孙犁、刘绍棠、丛维熙等。

孙犁小说特点:独具特色的时代风云录;纷繁多姿的妇女形象;浓郁隽永的诗画小说;纯熟新颖的白描手法;浑朴自然的艺术结构。

反思文学:指1970年代末期出现的,对建国30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远因前缘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这些作品表现的生活内容从文化大革命上溯到50 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文学的情感性宣泄转变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历史根源及责任作出深刻的反醒及思考,它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代表作家王蒙、李国文、高晓声等。

改革文学:随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新时期的文学迅速对新的时代课题作出反映,作家们以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表现出了改革春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有力撞击以及改革突破重重阻力艰难行进的社会状况,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持续的反映和描写。代表作家有蒋子龙,柯云路等。“十七年”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杨沫、《红旗谱》梁斌、《三家巷》欧阳山、《 红日》吴强、《临海雪原》曲波、《李自成》姚雪垠,《红岩》罗广斌,杨益岩 中国当代文学 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

——《红岩》《小城春秋》 欧阳山《一代风流》:《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 整理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

※非常重要一般看看

1、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概念

1949年后:新中国建立为界

1990年后:最近的文化板块

最近10年:时间的当下性

1917~今: 用白话文、新思想写作

2、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

时间:1949.7.2-19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1)名义上的“群众团体”,实质与政权机构里的文艺部门一样安排和管理全国的文艺

工作。

(2)体制内的等级关系:老解放区高于新解放区(原国统区)

4、《武训传》事件与《红楼梦》研究问题(可能是简答)

《武训传》事件

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源《武训传》1950年12月在全国公映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在《人民日报》发表: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奴颜婢膝,狂热宣传封建文化周恩来、周扬作检讨,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夏衍于1951年8月26

日《人民日报》发表《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

总结: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江青参与的毛泽东审改的《武训调查记》;8月8日发表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源<武训传>批判》

影响:为以后的文学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红楼梦》研究问题

旧红学:王梦阮、蔡元培

新红学:胡适、俞平伯

俞平伯1923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修订后于1952年出版,易名《红楼梦研究》,并发表《<红楼梦>简论》等文章。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史哲》1954年9期发表。

1954年18期《文艺报》转载此文,冯雪峰撰写低调的“编者按”。

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两作者的《评<红楼梦研究>》,将俞平伯的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运动的真正目的:“彻底清算胡适流毒”(1955.3-1956.4,300万字的批判文稿)※

5、反右运动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论调突变。在“帮

助共产党整风”的名义下,少数“右派”正在“向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挑战”。同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反右运动”。

6、对“双百方针”所鼓舞起来的“百花文学”及其理论的批判

(1)理论批判

1956年9月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1957年1月巴人(王任叔)《论人情》

(2)作品批判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林震

刘世吾(组织部长):就那么回事

宗璞《红豆》

北平国民党败退前女大学生:江玫恋人:齐虹

7、“大跃进”民歌运动及“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该是革

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8、诗歌创作

颂歌胡风《时间开始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田间《天安

门》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王莘《歌唱祖国》

战歌50年代初从战争中走出来

国际冷战环境

战争心态

9、“大跃进”民歌运动及“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该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10、艾青《礁石》被打为右派作品

11、郭小川诗歌创作分期

1、政治抒情诗

带政治鼓动色彩,激情澎湃,颇具号召力

50年代中前期:《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

2、探索期(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

倾注了自己对现实、历史、人生的某些思考,同时在艺术上也力求摆脱堆砌政治

口号的缺点,而注重形象塑造和诗意描写

代表性作品《望星空》

3、新辞赋体

60年代以后是郭小川的诗歌定型期,所谓的“新辞赋体”便是在这时形成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12、贺敬之两类诗歌

1956年后。这一年,他发表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两首诗,此后一发不可

收拾,先后写作了《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又回南

泥湾》、《雷锋之歌》、《放声歌唱》等较为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大概可分两类:

一是抒情短诗,《回延安》是其中的代表;一是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

是代表。

(三)贺敬之两类诗歌的艺术差异

在艺术表达上,前者较为精细,在意象与意境的构建上颇费苦心,也比较讲究炼

字造句,其中如《回延安》还化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将比兴、对偶、排比等艺术手段交叉使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情;后者则借鉴了

“楼梯式”这种马雅可夫斯基首创的形式,比较注重押韵、字句的排列、节奏的工整。

13、《天山牧歌》的思想内容

在政治话语一统天下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较为清新自然、纯朴真挚的抒情风格,以及对热烈、美好、活泼的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给当时的诗坛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在闻捷那里,受到赞美的爱情只有一种:那就是与劳动、社会主义建设、高尚的政治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情,因此,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便常常成为美丽姑娘爱慕的对象。

闻捷的《天山牧歌》是以爱情诗面目出现的政治颂歌——通过爱情描写,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道德,歌颂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崇高的建设者,才是这些诗的真正目的。

14、《天山牧歌》的艺术特征(非常重要)

闻捷诗歌在当时成功的原因,除了借助那个时代甚为少见的爱情题材之外,还在于其作品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特征。闻捷善于捕捉、描写爱情状态中青年男女微妙的心理,并构建和渲染一种戏剧化的爱情生活场景,《天山牧歌》中的众多篇章之所以吸引当时的读者,一个很大的因素便在于此。如《苹果树下》以一年四季喻写初恋中的朦胧而热烈的男女情感,《舞会结束以后》和鼓手对姑娘的热烈追求。

15、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内容作品联系

16、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茹志鹃《百合花》

17、李準《李双双小传》

“小真实、大虚假”“父法”与“党法”的冲突

18、王愿坚《党费》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世俗人性情感:真实性我、妻妓女:徐文霞

英雄精神世界:虚伪性加丽娅恋人:张俊

19、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名利场中角逐的颜延之、故作高深装腔作势的惠远

20、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

21、两大类别:革命历史题材与社会主义改造题材

(1)革命历史题材(旧民主主义革命题材)

军事题材、英雄传奇题材、革命者成长题材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对正义战争与革命英雄的高尚品质的歌颂

(2)社会主义改造题材:农村合作化题材;城市工商业合作化题材

《创业史》,《上海的早晨》

冀中平原,锁井镇

朱老巩父、朱老忠子、大贵子;严志和父

胆小怕事软弱、运涛子、江涛子

冯兰池父、冯贵堂子

地主

24、《红岩》是另一种类型的革命历史小说。

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性,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由“革命传统报告”改写而成的。从创作方式来说,它的署名作者虽然只是罗广斌和杨益言,但实际上它是多方面人员集体创作的产物。

25、《林海雪原》,曲波(1923-2002)

26、《创业史》,柳青(1916-1978)内容看看

梁生宝较虚假

梁三老汉人物塑造较成功

28、1961—1962年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 刘澍德的长篇小说《归家》

29、“两个批示”的问世

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北戴河会议”)上,他将党内对于大跃进的不

同看法以及在农业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局部调整,指斥为“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把反对国际修正主义与国内各种问题联系起来,在意识形态领域迅速逆转,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全党把工作重心再次转向阶级斗争。(转折点)

① 1963年12月12日在关于柯庆施抓曲艺的汇报材料上,毛泽东作了如下批示: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许多共产党员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这是毛泽东在“文革”前夕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著名批示中的第一个。②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又在《中宣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草稿上作了更严厉的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30、1964至1965年间,毛泽东先后授意批判《海瑞罢官》,都因受到彭真的抵制而未果。

后江青在毛泽东的布署和支持下,赴上海组织写作班子,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终于在《文汇报》发表。(注意刊物时间及作者!)

31、“八个样板戏”的公布

公布的时间是1966年11月28日

公布的场合是在“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召开的“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上

公布人是“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康生

这八部样板戏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32、1966年2月,江青取得了林彪的支持,在上海秘密召集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干部,观看了30多部电影和三场戏,并阅读毛泽东有关文艺的论述,座谈部队文艺工作。最终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

33、文艺思想专政论:《纪要》认为建国后的文艺界被一条黑线专了政,“这条黑线就是资

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被划进这条黑线的主要论点有:“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等 ,即所谓“黑八论”。

34、三突出: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

东思想的阵地》,第一次提出“三个突出”的人物塑造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后来姚文元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润色,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同时,将“三突出”理论规定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在整个“文革”中,“三突出”不仅是创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它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和人物关系变成了简单庸俗的公式,从而产生了一批概念化的造神文学作品

35、茶馆——人像展览法

36、根本任务论:《纪要》还指出“文化革命要有破有立”,并提出了纲领:“我们要标新

立异,我们的标新立异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三次作业讲评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2.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苏雪林的《沈从文论》。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4.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6.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7.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8.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华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

9.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1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12.《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13.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神”、“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14.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

15.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腐蚀》。

16.《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17.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18.《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张乔治。

1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20.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现在大家在对于填空题已经很少会出错了,我只是不知道大家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如果能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那还算可以,不然,肯定会影响后面的题目,特别是最后一道分析题。

出错比较集中地出在第14题“曹禺的三大杰作”的理解上。也许,有人会认为,《原野》也是曹禺的杰作,因为现在有人都说曹禺有四大杰作,还有说五大杰作的(加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但这个题目的限制是“三大杰作”,也就是说要在曹禺的所有剧本中选出最为优秀的三部,因此,应该填《北京人》。此外,也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第1题,有人不小心,将“吕纬甫”写成“吕伟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我们有明确要求:“不得有错别字”,因此,一个字也将丢掉这一分。还有同学将第20题的“屈原”的“原”字写成上面一个“厂”字头,下面一个元旦的“元”。这是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电脑打不出这个字,辞典上也没有这个字,但平时有人就习惯这么随手写,在考试时是不行的,我们也特别作了要求:“书写规范”。更离奇的是,有两位同学将第8题的《牛天赐传》写成《朱天赐传》,这我就完全不懂了,第二位很有可能是照抄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但第一位同学是看书看花了眼?

在大家拿到手里的作业册上,填空题部分有一个印刷错误,(我自己的电脑中并没错,估计是编辑部没用电子稿,而是自己重新录入的,未校对出来):第7题将“沈从文”印成了“浓从文”,有不少同学在作业本上主动给改了出来,但也有许多同学并没发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C)。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2.《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B)的作品。

A. 沈从文 B.废名

C.周作人 D.鲁迅

3.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B)。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4.请先阅读这段文字: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然后,再根据“《太上感应篇》”和“吴老太爷”等关键词,判断这段文字出自(D)。

A.老舍的《骆驼祥子》 B.鲁迅的《铸剑》

C.沈从文的《边城》 D.茅盾的《子夜》

5.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C)。

A.《理水》B.《出关》

C.《非攻》 D.《铸剑》

6.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0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7.小说《纺纸记》的作者是(A)。

A.废名B.萧乾

C.林庚 D.芦焚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D)。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1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C)。

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C)(D)。

A.《文学杂志》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A)(B)(D)。

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3.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A)(B)(C)。

A.《篱下集》B.《栗子》

C.《梦之谷》 D.《谷》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A)(C)(D)。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B)(C)(D)等。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令人高兴的是,有同学在这里又为我改了一个错,即第一题的C项《文学月报》,应为《文学月刊》,也许其他同学也发现了,但没有敢改。其实在上一题“单项选择题”的第8题中,《文学月刊》已经出现过。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这一题大家都做得不好,几乎是人人都只有照抄书上的两句话: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连“可谓”之类的措辞也不带改一下。在这个题目上,大家丢分的很多,一半以上丢了2分,有的甚至丢了3分,因为连抄都没抄全。也有的对京派和海派作了解释,但没有说到点子上,也因此而丢了1分。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鲁迅为什么会“各打五十大板”,就会说得十分明白: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对当时的执政府和一切与执政府媾和的人也一直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他与陈西滢的斗争就属于后者,他始终认为这是公仇不是私仇。由于京派作家跟陈西滢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京派中的著名女作家凌叔华也就是陈西滢的夫人,因此,在鲁迅看来,他们主要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就是在政府的“帮闲”。虽然,在京派作家的眼里,上海的作家都属于海派,但在鲁迅看来,真正的海派是以新旧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下海”捞钱的文人,他们已经堕落成出版商的工具和走狗。

当然,也许我们的题目上也有一些问题,说得不是很明白,应在加上一句“为什么”。但大家无论是在在回答什么问题时,都不能只是简单地抄书,一定要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题目大家都做得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谈到了以下主要原因: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此外,有的同学还补充道,曹禺在创作谈中说,许多剧作家,包括自己在内,都在处理人物思想转变时感到困难,认为这是剧本创作中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顾虑太多,不敢放手,结果削弱了人物的性格的鲜明性,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有的同学补充说,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名声大了,地位高了,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领导的看法和态度,创作上的自信心锐减,写作多是为了配合形势或完成领导布臵的任务。1951年他主动提出要写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得到了领导的赞许,于是他写出了《明朗的天》……

3.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出现多次的题目,但这个题目犹如一个陷阱,许多同学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或者说读得不全。教材在72页中说,在老舍的“市民形象”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又称理想市民)。但教材在78页中又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也占有显著的位臵。

虽然如此,大家对老派、新派及正派市民及特点的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4.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最好是先说明“革命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丁玲、胡也频、蒋光赤的作品为例,也可以茅盾自己早期的作品或别的初期左翼创作为例,然后再针对这些特点说明茅盾小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同学虽然提到革命文学,但由于只是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与革命文学不同,对革命文学的特点并没有作出符合实际的说明。也有的同学虽然也说到了革命的特点,如“文学等于宣传”、“小说应当起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等,他们所说这些特点只是一种推测或想象,除了有人说到“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外,并没有说出当时革命文学的一些十分典型特点,如“革命加恋爱”、“三人行模式”、“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愤激情绪”等。

从这个题目暴露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对诸如“革命文学”这样的文学史上常识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这个题目大家普遍答得不好,比较好一点的同学只凭借着自己对茅盾的了解,十分勉强地作了这样的回答: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是茅盾早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创作手法,作者主要想为“革命”而写,想通过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革命之路,而又缺乏生活体验,使作品显得生硬、牵强,使人感到概念化、说教。而茅盾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创作的《子夜》等一批现代社会剖析小说,重视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概念化,同时也开创了现代社会剖析小说之先河。这类小说……

五、分析题(40分)

1.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礼赞,即表现在什么样地方。不是问“为什么要礼赞……”用不着去讲一大堆理由。有的同学对作品很熟悉,但不会回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答非所问”。

选择这一题的同学不多,但也有的同学做得不错。在这个班上,我并没有讲曹禺,在大家做这次作业时,我的关于曹禺的辅导也还有做出来,而有的同学却靠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曹禺的创作。

例一,在以蘩漪、仇虎、愫方等人物形象为例,说明了曹禺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后,这样写道:曹禺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特别敏感,可以说是这位悲剧性剧作家的天赋,当然又跟他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相关。曹禺早年生活的经历是不幸的,他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发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极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曹禺自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作为一个天性脆弱的知识分子,曹禺却在《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一再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都是他最花心力去塑造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曹禺之所以特别向往“蛮力”,其实正是出于他自身的生存欠缺。

例二,也有同学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写道:这段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的人生观、创作观的形成有相当作用。从曹禺话剧创作模式来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典型的社会道德剧:《雷雨》是“迷惘人生的罪恶与罚”,《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北京人》是“原始野性的呼唤”。从曹禺剧作的人物来看,他们都是上帝苦难的子民,可分为贪婪型(如周朴园)、淫乱型(如蘩漪)、仇恨型(如仇虎)等等,这里都渗透着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另外,对于前期曹禺来说,“家”是一个无法挣脱的梦魇,一个外在的心狱,而冲出“家”的桎梏,即出走,成为曹禺剧作一再重复的潜在主题。在这种心态下,曹禺创作了一系列人物,使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要在其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

2.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有的同学对“牧歌”和“田园诗”是一回事,还是两种不同的两回事并不清楚,心中没数,说起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含糊。有的同学甚至说“牧歌泛指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田园诗是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二者究竟什么关系,他不敢说。但也有同学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肯定地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牧歌情调……”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下载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Ervhre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资料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第一章1917~1949......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自考要点1,多选题

    1. 周作人、鲁迅、胡适等都曾为中国现代散 文寻找源头,鲁迅指认的源头包括唐末杂文、 晋朝清言 2. 下列集子中不属于林语堂的散文集有《剪 拂集》《论语》 3. 《荷塘月色》,朱......

    自考资料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须知一、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通过本站的自学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

    自考资料大全

    本科助学班 本科助学班,简称“助学班”.即:利用主考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办学条件、全日制规范化管理的办学形式。 “助学班”又称“试点班”、“封闭班”,是高等教育自......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1、什么是鲁迅气氛? 《在酒楼上》通过那些具体内容酿造了“鲁迅气氛”?鲁迅通过“吕纬甫”的形象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何种思想情绪与状......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