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 链接资料专题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和典故
1.冰雪
古人往往以冰雪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2.月亮
望月易引发思亲思乡思国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3.折柳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无处不生、远接荒城、绵绵不尽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6.芭蕉
芭蕉常有孤独忧愁之意。李清照词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句子,词人把芭蕉作为怨悱的对象,倾吐了内心的伤感、愁闷。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7.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歌中大多表达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苦的滋味在心头。8.梅花
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唐诗中有“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的句子。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9.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10.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
鸦。”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1.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2.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23.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24.长亭
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庚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25.关山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关山指关塞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诗句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26.羌笛
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27.琴瑟
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又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28.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后来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29.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30.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31.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
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妙。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第二篇:【走向高考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5 链接资料
【走向高考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5 链
接资料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能蛊惑人心。与“人多力量大”“团结力量大”不同。别无长物:除此以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俭朴或贫困,不是说“别无长处”。
不刊之论:刊,订正;修改。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不名一文:名,指占有。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不可用作“不值一钱”。
犯而不校:校,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不要把“犯而不校”理解为“犯了错误也不改”。不足为训:训,法则。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不要把“训”误解为“教训”。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不要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绝无仅有:形容极其少有。不是“绝对没有”的意思。
曾几何时: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狭路相逢:多用来指仇人相遇,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用于“一般人在小路上相逢”。
求全责备:责,要求。备,完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不要把“责备”误解为“批评指责”。屡试不爽:多次验证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解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水落石出:事情的真相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不能理解为被批驳得“体无完肤”。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对人教导殷切(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常误用为贬义词。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曼”不作“慢”,不是“缓慢”的意思。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不能表示“心里安稳”。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现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望洋兴叹: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同情。形容极度悲伤。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有些时候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技艺即将失传。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椿萱并茂:椿,长寿的大椿,象征父亲。萱,古人认为可以使人忘忧的一种草,象征母亲。大椿和萱草都很茂盛。比喻父母都很健康。不能用来形容树木繁茂。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高妙胜过天然,多形容高超过人的技艺。本身就是天然的东西不在适用之列。
绘声绘色: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不用于演戏。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不能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错误地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起死回生: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过来。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二)特殊类成语 1.家庭类成语
白头偕老:夫妻和睦生活一直到老(偕:共同)。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跟眉毛一般齐,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相爱。
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比翼双飞:比喻夫妻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在孩童时代玩耍游戏,天真无邪的情状。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也说竹马之交。
琴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和。
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两小无猜:形容小孩纯真的感情。
别鹤离鸾:别,离别。失偶的鹤,孤单的鸾。比喻离散的夫妻。恩断义绝:恩爱、情义断绝。多指夫妻间感情破裂而致离异。
覆水难收:倒在地上的水难收回来。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多用于夫妻离异。
牛衣对泣:牛衣,牛被,给牛御寒、遮雨的东西,用草或麻编成。睡在牛衣中,相对哭泣。形容贫贱夫妻同过艰苦生活。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将铜镜破开两半,跟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作为信物。后来果然由这个线索而得以夫妻团聚。现用“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异的夫妻重又团圆。
天伦之乐:天伦,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挈妇将雏:挈、将,带领;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带着妻子,领着儿女。让枣推梨:指兄弟友爱,不用于其他关系。2.女性类成语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人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插上簪子,表示成年。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留在闺房之中。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形容山势绵延起伏或书法笔势舒展活泼。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奔放,劲健生动。4.多用于否定句成语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同日而语: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
青红皂白:皂,黑色。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一概而论:概,就是称量粮食、刮平斗斛的工具。一概,一个标准。不加区别地用一个标准来看待。后世常用此比喻对问题不做具体分析,笼统地看成一个样子。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相提并论: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善罢甘休:善,好好地。甘,情愿,乐意。罢、休,停止,了结。心甘情愿地罢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万应灵丹:应,适应。灵丹,灵验的药。比喻一种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办法。
四、易谦敬失当的成语(一)谦辞类成语
蓬荜增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蓬荜: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借指穷苦人家。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难以胜任。
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二)敬辞类成语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客套话,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请托或表示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作榜样。
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感激涕零得流下了眼泪”。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念深刻,永难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
破天荒:比喻从未有过的事情第一次出现。不能用作“破天荒的第一次”。
六、易形近致误的成语
不堪卒读/不忍卒读
纷纷扬扬/沸沸扬扬 独行其道/独行其是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见危授命/见危受命 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不可理喻/不可思议 处心积虑/殚精竭虑
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望文生义/顾名思义
一文不名/一文不值 高山流水/行云流水
不绝如缕/络绎不绝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不闻不问/充耳不闻
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七、有多重含义的成语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想入非非: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也形容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但也可指景物非常优美。
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出;也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此义项用得较多)。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按图索骥: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眉目传情。后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
可圈可点:原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现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独善其身:原指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修养。现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另起炉灶:既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鸾漂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离散或漂泊不定。难分难解:既指双方相持不下(多指竞争或争吵、打斗),难以分出胜负;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以分离。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也指丑态毕露。
如虎添翼:既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沙里淘金:既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应接不暇:暇,空闲;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第三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日赴阙
[注]
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驿楼”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E.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D(2)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解析(1)B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D项,应与“赴阙”相照应。
(2)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句即可。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注]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
[注]
忧。
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E.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与“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从题材类别上看是一致的。
(2)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E(2)(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至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解析(1)C项,“‘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错误。“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是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只是表示边关晴雨无常,气候寒冷,并没有包含作者挽留之意;E项,王维的《送杨长史赴果州》是送别诗,但不是边塞诗,表达的是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感情。
(2)赏析诗句就是要抓住诗句在内容情感上、表达技巧上、表达效果上的突出之处加以分析。尾联“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在手法上使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戍边之人寄予深切希望的情感。解答此题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再点明手法,然后指出表达效果。
3.[2017·河南新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
[注]
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 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2)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②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1)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应首先抓住意象概述尾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最后一联,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的强烈,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深切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4.[2017·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凄清”二字,既与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2)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
③
②
①
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1)B项,当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
(2)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5.[2016·山东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笼莺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注] 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干要求回答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提示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诗题为《咏笼莺》,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住意象。
(2)首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是“白白地”;其次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得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6.[2017·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注]
[注]
[清]纳兰性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C(2)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解析(1)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的诗意。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以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也会报以叹息。下句以景结情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岁月变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
②
①
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解析(1)A项,律诗是近体诗;D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8.[2016·广东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解析(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前两句“春鸠鸣”“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
(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用词和表达,加上前面意象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词曲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风老莺雏”三句,写春末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E.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2)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2)手法:比喻。
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切合,又颇为含蓄。
解析(1)A项,“风老莺雏”三句,写的应该是夏初的风物;D项,“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文无据。“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的意思是就在歌舞酒宴的地方,先安放好竹席等卧具,酒醉了可以让我随意安眠。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写的词。夏天在他眼里,既美丽又沉静。坎坷的心,眼里有夏天美景,心却依然要寻找清悠之处。心灵的疲惫,需要静谧的空间。人生所有的悲苦,一醉方休。
(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解答时先明确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把自己比作社燕,春来秋去,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
[注]③
④②
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 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D.“愁难着”一句以固态状愁,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愁之深之广。
E.“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2)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E(2)①内容上: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以景结情,回味无穷。
②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傍晚时分,伴着萧瑟的西风和潇潇暮雨,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将词人的愁绪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解析(1)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E项,还有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2)分析本句主要结合上下文,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情感上,抒发的是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这样的愁情是由黄昏这样的环境和城头号角的声音触发的。学生也可以从结构或语言上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④
③
②
①
C.“山有时而童巅”是说醉翁所见之山虽有时光秃,但“琅琊诸峰,林壑尤美”之状不会改变。
D.“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D(2)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1)C项,“山川变化,有时光秃”难以保持“琅琊诸峰,林壑尤美”;D项,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不是说“醉翁的思念之情”。
(2)注意分析苏词中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以及对欧阳修的赞赏,《醉翁亭记》则写的是一种怡然自乐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饮散离亭西去”交代了时间、地点,点明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
B.“浮生长恨飘蓬”中的“长恨”道出了“离别”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C.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
D.“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E.“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自问自答,“潮平”“月朦胧”一幅清新亮丽之景,表达词人内心的自信。
(2)词的下阕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试做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E
(2)表达内心的“离别之苦”“羁旅之愁”“寂寞之情”,运用的手法先是直抒胸臆,直接辨明内心的愁苦,后两句,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残灯”“孤枕”“五更风”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1)A项,“点明时间”错误,“奠定情感基调”也略显牵强;E项,“自信”错误,“清新亮丽”错误,从诗意看应是“朦胧凄清”之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词句内容分析,“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抒情方式注意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E(2)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
解析(1)A项,“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E项,“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
④
③
②
①
误,这是一首婉约词。
(2)解读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上阙起笔写景比较平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一派平和且令人愉悦的深春美景;“能几番游”笔锋一转,写到“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阙“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
6.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问题。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2)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解析(1)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2)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描述出“梅花惊作黄昏雪”的大意,例如,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可见这笛声使梅花有了人一般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然后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张可久
**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 ①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②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吟咏其下。
(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②
①
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D.曲子的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E.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D(2)①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②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③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
解析(1)C项,“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D项,“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
(2)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下定决心,摆脱名缰利锁。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东风暗香”可看作“故园”的召唤,“浮动月昏黄”则象征了作者思归而不能的黯淡心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迷神引·贬玉溪 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汀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B.上片第二句,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
C.“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D.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E.上片,词人处理情、景、意的关系,理路清晰,词笔极为浑成。
(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2)下片表达了词人被贬谪的愤懑、悲怆和羁旅的哀愁、寂寞。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直
抒胸臆(直接抒情):“暗想”“自悔”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慨。②用典:用“阮籍途穷”的典故自比,抒发了途穷命蹇的感叹。③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素月、《竹枝歌》、猿鸟啼鸣等意象,层层渲染,营造了伤感、凄苦的意境,使景物情思化,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此点答渲染烘托也可)解析(1)A项,“凄迷”“优美”的表述不正确,词的起首两句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B项,“直接表达”不正确,此处是暗含这种感慨。
(2)此词写于词人被贬谪的途中。上片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的景色。“余霞散绮”两句是对“红日”“大江”的深一层渲染。以下三句,直抒情怀,“长安”代指北宋京城汴梁。晁补之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这样一个才气纵横,政绩斐然的人,却半生潦倒,仕途蹭蹬。所以,这“使人愁”,不只是因为大江东去,而且有着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深沉内容。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暮而夜。下片前四句包含了许许多多难言的辛酸与痛楚,读之令人凄伤。“自悔”句极言心中悲愤感慨,谓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觉阮途穷,归心阻”二句则进一步感慨迷失前途,归心受阻。接下来借素月、《竹枝歌》、猿鸟啼鸣等,对凄苦的情怀,再作更富形象性的渲染。最后两句写“烛暗”夜深仍未成眠,卧听津渡传来的鼓声。
第四篇: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诗歌鉴赏
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
一、选择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汉家陵阙。
A、“梦断”写秦娥梦虽断了,但似乎她又忆起灞陵的柳色绿了,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清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B、“乐游原上清秋节”以乐游原上佳侣如云,狂欢不已,反衬出秦娥茕茕孑立的孤寂心境和消瘦倩影。
C、这首词从个人的忧愁过渡到历史的忧愁,诗人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出对某种事物的苦思和追求。
D、“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表现出浓重的苍凉悲壮之感,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2、对李白《忆秦娥》一词所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A、“梦断”写秦娥梦虽断了,但似乎她又忆起灞陵的柳色绿了,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清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B、“乐游原上清秋节”以乐游原上佳侣如云,狂欢不已,反衬出秦娥茕茕孑立的孤寂心境和消瘦倩影。
C、这首词从个人的忧愁过渡到历史的忧愁,诗人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出对某种事物的苦思和追求。
D、“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表现出浓重的苍凉悲壮之感,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3、对李好古《谒金门》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第一、二句写景: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
B、第三、四句写物,借燕子遭遇感叹物是人非的凄凉。
C、第五、六句运用问句和对比,揭露社会的不平。
D、七、八句用借代和拟人手法发议论,认为只有借王侯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
4、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下面对此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孟郊、贾岛两人的生活都穷愁潦倒。
B、孟郊的性格孤僻冷漠,贾岛的身材瘦削矮小。
C、他们两人的诗歌苦涩清峭,意境不够开阔。’
D、他们两人的出身都卑微贫寒。
5、下列各咏花诗句,咏梅花的一句是:
A、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C、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
D、共推绝世花王,天葩秀出无双。(宋·晁补之)
6、指出辛弃疾的词具有“婉约”风格的一句是:
A、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D、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
7、下面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词中的“春花秋月”指美好时光,“往事”指过去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
B、“故国”指金陵。这句是说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怕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日子。
C、“一江”泛指江水,用“一江春水”喻愁,形象壮阔,充满了怀念故国的情思。’
D、全首诗不仅抒写了个人的愁苦情绪,还概括了所有具有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的感情。
8、下列各诗句抒情基调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②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⑤喜心翻到极,呜咽泪满巾。
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A、①②⑥ / ③ / ④⑤ ’
B、①②⑥ / ③④⑤
C、①② / ④⑤ / ③⑥ D、① / ②⑥ / ③④⑤
9、.对杜甫《恨别》这首律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B.颔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落蜀中的境遇。
C.颈联写诗人“宵立昼眠”的反常举动和盼望亲人团聚的失常心态。’ D.尾联写诗人企盼破敌平乱的急切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10、对这首宋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楼远眺的感慨。从整首词的意思来看,“叹此意”的“此意”,是指收复失地,恢复河山的抗金之志。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指的是作者从镇江险要的地势,联想到历史上诸侯争雄称霸的局面而不胜感慨。’
C、“河洛”指代北方的中原大地,“腥膻无际”指的是中原大地长久为金人侵占,陷于血雨腥风之中。D、结尾“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一句,先引用典故,然后指出破贼之势一旦形成,无需顾虑敌方是否强大。
11、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直抒胸臆,总摄全篇。然后借古证今,议论形势,陈述政见,强烈的爱国激情洋溢于全篇之中。
B、作者巧借天险入题,尖锐辛辣地讽刺了“天限南疆北界”的主张,批判了当权者只顾私利,只求苟安的政策。
C、下阕只用了祖逖北伐渡江击楫而誓、谢安说谢玄“小儿辈大破贼”两个典故,就表达了对坚持北伐的古代英雄的仰慕以及对抗敌的必胜信念和乐观情怀。’
D、整首词风格纵横恣肆,痛快淋漓,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都显示出豪放派词作的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C、“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地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僧敲月月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选出对其解说错误的一项: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A、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桔绿”这一年最好的景致,诗人选择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荷和菊,以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桔的岁寒之心。
B、诗人观察细致,曲笔传神:“无擎雨盖”表明荷之花败叶尽,“有傲霜枝”体现菊之孤标傲世,诗意步步递进,贬荷赞菊,为下联作了充分铺垫。’
C、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D、苏轼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气和诗意,于此可见他旷达开阔、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阅读下面两首送别友人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南浦也是地名,成为水边送别的代称,诗中借指横塘。
15、对这两首诗的文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诗中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李白和孟浩然两人。扬州,即标题所说的广陵。
B、“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指艳丽的春景,该句写友人在繁花似锦的时节将到最繁华的都会,使这首诗有着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不同的特殊情味。
C、范诗中“春来绿一川”的“一川”是满河的意思。“依然”是依旧的意思,写出了石桥朱塔等古迹依旧不变。
D、“画船”是指漆得花花绿绿的船。“细雨垂杨系画船”既与开头两句所写景物融为一体,更是写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
16、关于这两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李诗写诗人于黄鹤楼畔送友人放舟东游,先写看不尽、看不透的的繁花春景,继写孤舟渐远,帆影遥没。全诗不言情而情盈于诗。
B、范诗从描写横塘古渡春色又至,古迹依然不变入笔,隐含天地永恒,人生短暂之意。
C、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景物,都含有对风景依旧而时光易逝的慨叹。’
D、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李诗是以目送友人上船远去的细节来借景抒情,而范诗则是侧重于托物抒情。
17、对下面《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5分)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A 诗人首先从哪里发现秋的痕迹?从岸边露出的水渍的印痕,春去秋来,水落石出,印痕明显。“参差”,印痕高低不一。
B 岸边疏林,枝干斜倚,叶少枝动,而水落后,虬根更显盘曲,一个“霜”字,既表示老树久经风霜,又点明季节正有霜露。“欹”,倾斜貌。
C 第三句是写扁舟似乎在缓缓驶向前方,使全诗静中生动,清新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的余地。“棹”,桨一类的东西。
D 末句是舟子的回答,坐实了小船归去的目的地是叫“黄叶村”的地方。村叫黄叶,而黄叶又是秋景特色,进一步点明画的主题。’
18、下面是对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①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③,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 ①瑞脑:一种香料名。②金兽:一种兽形的铜香炉。③纱厨:轻纱帐。
A.这首词上阙的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阙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了作者的思念之深。“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阙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19、阅读杜甫《八阵图》一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西南永安宫前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
A.这首诗前两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卓越才干;后两句对他终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憾事寄予同情。
B.“遗恨失吞吴”是说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
C.全诗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D.这首诗通过诗人凭吊八阵图遗址,讽喻蜀国的昏君刘禅,寄托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阅读下面两副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完成后面两题。
殉社稷只江山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20、对这两副对联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只”作“只有”讲,更好地突出了“风中劲草”。“孤城”和“残水剩山”均指河山的破碎,即国家破败的情景。
B “抔土”极言其小和卑微,以夸张的手法写葬史可法衣冠的坟墓,衬托了史可法精神的伟大。“冰心铁骨”写梅花,更是写人。
C “春云”指“战斗”“战云”,即惨烈的广州起义。
D “愁看秋雨湿黄花”以写实手法,指出七十二烈士“有名不可考”,如今墓前秋雨打湿菊花,令人愁怅不已。’
21、对这两副对联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副对联活化书典,源于《梅花岭记》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抒情达意自然亲切,令人深思。B 两副对联都是由景及情,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由衷地表达了对烈士的仰慕之请,指出了烈士牺牲的意义和影响。’
C 第一副对联语意双关,以“劲草”和“梅花”喻史可法的崇高精神和凛然正气,读后使人油然而生正气。
D 第二副对联上联写烈士牺牲“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下联勉励国人不仅为烈士悲,更要为国运忧,勇于正视现实。
22、下列是对一首元曲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本文作者杨果,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之五年始出为官。这支小令以婉曲的语言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情。
A.开头两句写采莲人划着一叶小舟摇荡而过,散发着民歌的芬芳,为全曲渲染气氛、烘托环境。
B.中间三句,“独卧江楼”是为的“寻梦”,“夜如何”是“惊梦”后的发问。句意奇峭生动,给人以遐想。C.末尾三句,由现实回到过去,揭露当朝统治的腐败,并用“司马泪痕”这 一典故,抒发诗人“沦落天涯”的感慨。’
D.这首小令共三层意思:首层两句是全曲发出的信息量的枢纽;二层以反衬倒装写法,勾联首尾两层,悲喜交错;三层破题,点明旨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3、对诗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B “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 “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 “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 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敌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 “千载谁堪伯仲间”,即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完成后面的两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与丹心借一枝。它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2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是诗人面对异族南下,明室覆灭的现实,愤慨至极,抒发怀念故国、追悼英雄的衷情。
B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前者指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后者指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C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与丹心借一枝”表明作者虽然不能同两位英雄同桌赋诗,但一片丹心照汗青。’
D 最后一联突出作者反清复明、以身殉国的决心。
26、对于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首是:
A 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抒发了愤激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全篇有开有合,首尾照应。
B 这首诗风格沉郁,气势豪迈,似有岳飞“壮怀激烈”之情,亦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志,而没有南唐后主李煜那种“剑已沉埋,壮气蒿莱”的悲伤情调。
C 诗人巧妙地把日月光辉同于谦的高风亮节联系起来,喻于谦的人品如同日月双悬,光明磊落。诗意隽永,耐人寻味。
D “乾坤半壁”和“日月双悬”均用了“析字”寄情的修辞手法。如诗中“日”;“月”二字合成“明”,暗指明朝,明朝虽亡,人心不死。寄托了作者效死祖国的崇高志向。’
2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 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A 这块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是新颖而神奇的想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儿女对中国这块土地永远思恋之情。
B 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长江等精心选择的细节,把中国的东西南北全都概括进去,内涵丰富,诱人遐思。
C “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是用来比喻中国人民有柔有刚的性格;“挂霜的葡萄”则是通过描写成熟的葡萄,来衬托丰收的喜悦。’
D 这首诗的前一节写土地,后一节写人民,结构完整,艺术浑成,表现了讴歌祖国、礼赞人民的主题。
读下面的一首现代诗,完成后面两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28、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点明了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事实。’ B “火山的缄默”“没有说破”,反映了人民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并没有因受苦难而消亡。C 第二节用“铁树开花”等句点明中国人民总有一天要奋起反抗,争取自身解放。D 诗中的“你”,指的是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
29、对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诗人把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灌注在火山这一形象中,使之成为反抗精神的象征。B 诗歌成功地运用了比拟、反复、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使诗歌形象鲜明生动。’ C 诗歌的结构比较整齐,押韵也比较一致,可见诗人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D 全诗抒情层次清晰,反问句的运用,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强烈,对读者的感染力更强。’
30、对下面的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节选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于1979年4月20日)
A 诗成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B 诗中的“我”是冲破藩篱挺然而现的真理,是振兴祖国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可望更可及的理想。
C 含蓄而深刻的诗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蛛丝一样轻轻的抹去。’
D “雪白的起跑线”使我们看到亿万建设者奋力争先的雄伟场面;“绯红的黎明”,使我们坚信祖国的前程必将辉煌灿烂。
31、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 作者称“海”为“你”,这不仅是一种拟人化的技法,更是对大海亲如友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B 前四句作者从视觉印象和嗅觉印象两个方面写“海”,委婉含蓄,体现了诗歌艺术的蕴藉美。
C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是作者从触觉印象写“海”,是作者在海中畅游的真实写照。’
D 全诗从白天写到黑夜,写出了大海的美好可亲,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依恋。
32、对艾青写于1937年的《煤的对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时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 这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咏物诗,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以后,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了地层深处,它满怀怨愤和仇恨,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 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它渴望着火的到来,它要摧毁黑暗,也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 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诗中礼赞了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D 全诗采用对话形式,发问者出语冷静,而答话者答话却炽烈如火,两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富余富于艺术感染力。
3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我是青年
我年轻啊,我的上帝!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不出钢的熔炉,把我的青春密封、冶炼;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冰箱,把我的灵魂冷藏,保管; 感谢你给了我理不清的蚕丝,让我在岁月的河边作茧。
所以我年轻——当我的诗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竟像哈萨克牧民的的羊皮口袋里发酸的酸奶子一样新鲜!
„„„„
既然这个特殊的时代酿成了青年特殊的概念,我就要对着蓝天说:我是——青年!
„„„„
祖国啊!既然您因残缺太多把我们划入了青年的梯队,我们就有青年和中年——双重的肩!
A “我的上帝”、“特殊的时代”等语句,是含蓄地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
B “感谢„„感谢„„感谢„„”运用了排比手法,抒写出年轻人应该经历艰苦的磨炼才能永葆青春的感慨。’
C “当我的诗句出现在„„竟像哈萨克牧民的羊皮口袋里发酸的酸奶子一样新鲜”的诗句带有诗人自嘲的感情色彩。
D “祖国啊„„双重的肩”表现了主人公并未因年届中年而颓唐萎靡,而是要为祖国的复苏加倍努力、勇挑重担的豪情。
二、简答题(酌情给附加分)
下面诗句中画线的词所指人物是谁?(请统一答在答题表中)
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觉,音 jiào,义为睡醒,注意: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有睡醒的意思,如“云鬓半偏新睡觉”。
2D 无“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的意思,应指在失望、痛苦中对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都感到一派凄凉。
3D “认为只有借王侯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不对,应“胡尘如可被‘东风’吹去,则东风便可封万户侯了。
4C 应是就其诗作艺术风格而言。
5B A 菊——题菊花;B 梅——山园小梅;C 石榴——题石榴花;D 牡丹——夜合花;本题据常识和阅读名诗答出
6A 7C “‘一江’泛指江水”似释析不对,应为整江、满江;“形象壮阔”也谈不上,是吟咏悲愁痛苦的婉约词
8A ①②⑥ 伤感离别类/ ③愤世疾俗类 / ④⑤愉悦欢快类
9C 应是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10B 非“联想到历史上诸侯争雄称霸„„”,“一水”指的是镇江北面的长江,与“鬼设神施”同指镇江地势险要,足以凭此与北方强敌争雄中原。
11C 下阕包含了三个典故。“因笑”三句,用的是“新亭对泣”的典故:“王谢诸人”概以王谢两姓大族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空洒英雄泪,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中流誓”用的是祖狄渡江击楫而誓的典故。“小儿”指的是谢玄,他在淝水击败苻坚之后,谢安说“小儿辈大破贼”。宁:哪里。强对:强大的对手。
12C “少邻并”是少有邻家同住。
13B 前三联都是叙事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痴情,托出诗的主旨。
14B “贬荷赞菊”不确,菊已无叶只有枝干了。
15A 是李白为故人送行,“西辞”者当然不包括李白。
16C 从上题B项可知李诗不存在“风景依旧而时光易逝的慨叹”。
17D “末句是舟子的回答”不对
18B 应是又到了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磁枕头,半夜时觉得有些嫌凉了;主要是说自己的主观感觉而不是说明客观的秋夜的气候特点。
19D 从B项知刘备吞吴失计,不关“讽喻刘禅„„寄托„„”
20D 不应该是“写实手法”,当然也不是指“墓前”景象。
21B 情景交融,没有议论。
22C 无“揭露当朝统治的腐败”,抒发的不是“沦落天涯”的感慨。
23C 认为自己是长城,但不能发挥作用。
24D 与杜甫诗相近,而不是李白。
25C 作者和两位英雄人物不同时代,岂能同桌赋诗? 26D 日月为明,确系析字,但“乾坤半壁”不是析字。
27C “挂霜的葡萄”应指中国人民思想成熟,28A 指人民在反动统治下受尽了压迫,随时都会奋起反坑。
29B 诗中没有运用对偶。
30C “挣脱”和“轻轻的抹去”不是同义语,“挣脱”意味着经过艰苦努力,竭尽全力摆脱。
31C 是作者对大海的亲近和依恋的真实写照。
32A 没有“满怀怨愤和仇恨,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的意思。
33B 含蓄地表达了痛失青春之情。
二、简答题
1、谢灵运 2、李龟年 3、贺知章 4、孔丘或孔子 5、苏轼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作简要回答。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前两句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等意象,后两句才是重心所在,展现在读
者面前的是一幅。
(2)从色彩、气氛上看,前两句疏淡、清冷,后两句,前两句为后
两句起了一种 作用。
(3)本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但并没有肃杀之气和感伤情调,作者的心情和精神是 的,这也是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做后面题目。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诗中的“剑客”指谁?“剑”比喻什么?
(2)概括说明这首诗的主旨以及主要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做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刑,驻节虔州(赣州),写了这首词。“行人”主要指因金兵大举南下而逃亡的人民。
(1)简要分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二句所蕴含的意义和感情。(“望长安”是什
么意思?为什么叹息“无数山”?)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富有哲理性,它在本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一组唱和诗,做后面的题目。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难通音问。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
意。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看,属于“初关”或“重关”哪种情况?为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词,做后面两个小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并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深深”数
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秣陵,建康(南京),词人丈夫曾任江宁知府,死后葬于此地。建安,在今福建省。②感风吟月:指与其丈夫赓和诗词的生活。
(1)欧阳修的《蝶恋花》全词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比较二词,说说其所写时令与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2)全词巧用对比手法,形成多重比照,试举例说明。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王维《杂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请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的人
格特点。
(2)指出这三首诗语言上的共同特点。
8.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诗中“尽”、“闲”二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表达诗人的感叹?
9.下面是元稹思念亡妻韦丛的遣怀诗。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元稹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以三、四句为例,分析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目。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
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
二、四两句分别写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现两句的“静”
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全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出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做后面的两个题目。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臣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愁雨,长是洒西湖。注:杀,则“煞”,表示程度深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披文握武”三句,意思是岳飞文武双全,有再造赵宋王朝社稷之功,足以青史
留名。
B.“功臣却被权臣妒”二句,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著,却遭到权臣嫉恨,最后被陷害致死。C.“闪杀人”二句中,“士夫”泛指百姓,“丘陵”指要塞,“南渡銮舆”指入侵的金兵。D.“钱塘路”二句,意思是岳王墓所在的西湖风雨不断,苍天也在为岳飞屈死而悲泣。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曲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转入抒情,两部分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B.本曲用词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却”字的陡转,“妒”、“奸”二词的使用,都可见
作者爱憎之分明。
C.诗人对比中刻画了英雄的形象,写出了百姓的苦难,也揭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原因。D.诗人以西湖上风雨不断作结,朦胧而伤感,怨恨之情显得深广绵长。
()12.对下面一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注:作者处两宋之间,身受亡国之痛,词作多有隐退之情,亡国之恨。
A.上阕彻夜雨声与荧荧青灯相照应,往事回忆与此时心情相交织,感叹空自衰老。B.下阕惋惜大好春光逝去,面对此情此景,心中茫然,即使在水云相连的江南江北,也无法找到解脱苦闷的“芳草”。
C.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D.词作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情绪。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两个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首抒发的感情是
(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三个问题。
宫词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何满子:唐教坊曲名。因唐玄宗时歌人何满子临刑哀歌而得名,该曲子后来在宫中流行。
(1)这首诗的咏叹对象是什么人?
(2)这首诗在用语方面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3)这首诗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抒情?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后面的三个题目。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本诗人哪些方面表现了山中寡妇的艰难生活?
(2)造成山中寡妇生活极端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3)这首诗十分感人。从写作上看,其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两题目。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做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这首词是“代人赋”,词中写的是所代之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2)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柳塘新绿却温柔”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3)从风格上说,这首词属于婉约还是豪放?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做后面的题目。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原注]辟 鳥
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经过五原的所见所闻,绿杨拂水,景色美丽,月夜闻笳,壮士戍 边。四句之中,关键是“旧是”二字,试分析其传达的信息。
(2)颈联今昔比较,喜悦之中传达出一种希望。尾联笔锋一转,劝告行人不要临水照镜,以免看到自己的憔悴面容。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十)1.(1)枫林晚景(秋色)图(2)鲜艳、热烈/衬托(映衬、铺垫)
(3)愉悦向上 2.(1)“剑客”是诗人自比,“剑”喻自己的才华(2)诗的主旨在于抒发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诗人以“剑客“自喻,以剑客的口吻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谓构思奇僻。
3.(1)长安是历朝故都,具有象征汉民族政权的意义,“望长安“就是希望看见国力强大、天下统一的局面。”可怜无数山”指半壁河山沦陷于敌人,可叹!这两句表现词人一种深深的悲痛和收复失地驱逐敌人的强烈愿望。(2)含义为:抗金的潮流是任何人(主和派)也不能阻挡的。
4.(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人所不至。
(2)元诗自然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5.(1)李词写初春,欧词写暮春。李词表现的是无意赏春的暮年飘零之感,欧词表现的是少妇深闺独守的苦闷。(2)上片“春归”与“人客”对比,“春归”忆往昔,“人客”叹此时。下片先以早年“感风吟月”和“如今老去无成”对比,然后又用过去的“试灯”、“踏雪”和现在的“憔悴”、“凋零”对比,写出了无限凄凉。
6.(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
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7.(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是梅、菊、松,均为传统文化中象征操守高洁之物。(2)三首诗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8.(1)作者的心情是孤独、寂寞。
(2)拟人: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反衬:山愈有情,念表现出人的无情。
9.诗人写“旁人泣”而不写自己哭是巧妙的构思。第四句是“旁人泣”的原因。诗人酒后梦中仍时时叫唤亡妻的名字,致使“旁人”(朋友)听了都泣不成声,可见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其凄惶之态,凄苦之情,撼人心魄。10.(1)C(2)C 11.(1)C(2)C 12 B 13.(1)对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2)借景抒情,蕴藉含蓄。
14.(1)宫人(宫女)。(2)用了4个数字(三千里、二十年、一声、双泪)。(3)直抒胸臆。
15.(1)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
(2)王诗绘彩丰富,重在视觉形象;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学感受。16.(1)住的,穿的,吃的,烧的四个方面。(2)战争和赋税
(3)真实生动地描写出山中寡妇的贫困痛苦的形象和生活细节。17.(1)草树、杨花、榆荚(2)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18.(1)女子的离愁别恨与相思之情。
(2)初春季节。反衬作用,以乐景写哀情。(3)婉约。
19.(1)“旧是”表示以前此地为胡儿所占,今已收复,透露出诗人欣喜之情。
(2)表达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的忧患,也有对朝廷的希望与劝告。20.(1)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三、四句描写了客居者担心“匆匆”作就的家书有所未尽,因而在行人上路时又开封检查的生活细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客居者的心理,从而突出了主题。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定稿]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①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3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①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 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2分)【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友人游河东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②
③①【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答案】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每点2分)【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情景。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每点2分)【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颔联上句
“
清
风
掠
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
7秦楼月 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5分)
②①【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本词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3分)【解析】柳词写的是个人的离别之情,向词,结合注释及词中“故园目断伤心切”“可堪更近乾龙节”等句可知,抒写的是家园、故国之思。
(2)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3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3分)【解析】该问是考查表情达意的方式。举首远望,再也见不到北方故园,故引发深切的伤感,这是直接抒情。“无边”两句,以景物来烘托“伤心切”的心情,是间接抒情。
1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11分)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①②③【答案】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1分)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1分)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1分)石词“淡淡”“萧萧”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以景衬情,(1分)“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1分)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雨打“芭蕉”更使人感到孤独忧愁。(1分)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从全篇来看,又是以景结情。(2分)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解析】结合注释来理解三句所抒之情。结合手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来回答效果——含不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