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

时间:2019-05-14 14:2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

第一篇: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

《梦中作》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梦中作》,继续提高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

三、课堂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步骤一:投影病例 步骤二:分析答题得失,步骤三:归纳审题答题规律

四、考情盘点 1、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10年安徽卷《岁茗》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3、09年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指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1、09年福建卷《江行》请从“景”与“情”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11年江西卷《清明》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3、09年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第二联是怎样写景? 4、11年安徽卷《琅玡湾》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5、10年广东卷《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片或下片? 小结:再次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五、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步骤一:投影学生答案 步骤二:归纳答题得失:

步骤三:再次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六、总结

七、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②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②“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4分)板书设计

写什么

环节 问什么

答什么

问题 问题 关键词找不好 学会 切入点找不准 不完整 不全面

学会

找好关键词 找准切入点 完整 全面

第二篇: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议论文训练系列

议论文训练系列

(一)概述

一、了解议论文基本常识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议论文。

常见的议论文有:读后感、随笔、演说、序言、书评等。无论哪一类议论文,都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证明或反驳来阐明见解和主张。

写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应该注意议论文的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就是我们的看法和主张。议论文的主要看法和主张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有分论点。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离出来的,从属于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中心论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据必须充分、确凿,有典型性。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 论证、引用论证、归谬论证、正反论证等。

论证的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驳论是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进行批驳,只要批驳成立就行了。立论和驳论常常是互相联系的。驳论文章中要有立论,以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在立论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的观点。

议论文在说理的过程中,也穿插着记叙、说明等成分,但议论中的记叙和说明,是为了交代写作背景、提供议论对象、陈述事实论据,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说理服务。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多数议论文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的。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因而在结构上便形成了议论文的三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

议论文论述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有些议论文在抽象的议论中,语言虽也有具体生动,但主要还是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二、了解《2007年高考大纲》写作部分有关议论的解说 基础等级 ①有的放矢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阐述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明辨是非,这是议论文的生命。写没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就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无事生非。好的议论文,不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还应大力宣扬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②观点正确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个错误的观点哪怕能够自圆其说,也是无法得到大家认可的。观点正确与否,要看其是否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道德标准。③内容具体

作为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论据、论证,不是一副互不关联的空洞架子。好的议论文,不仅应该有具体的内容——健康明确的论点,具体真实的论据,准确严密的论证,还要有精心设计的完整严密的结 构。

④逻辑严密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要讲究思维清晰,前后一致。一段毫无逻辑的话,读了让人不知所云。议论文逻辑的严密体现在论证上。语句严密,无懈可击。行文清晰,让人读了一目了然。发展等级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②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就议论文而言,“丰富”主要指论据典型、充分,出其意又恰到好处。③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创新议论文切忌板起面孔说话,语言要尽可能生 动活泼,庄谐自如。当然,不板起面孔,决非故作胡言乱语,信口雌黄。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议论文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须有深刻而有创意的观点,即:“新颖的见解”。这里的“新颖”,既指言他人所未言,更指观点出自司空见惯的事情、现象或问题,让人读了觉得眼前一亮。但议论文仅有新颖的见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论据材料、布局结构上有独到之处。议论文的结构过去有一个严密的格式,即所谓“引、析、联、结”四步骤。创新的议论文写作,不会出现在陈旧的格式套子里。

论点

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②开篇,③文章中间,④结尾。

一、议论“有理”的能力要求

1、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

这种分析能力的建立需要我们养成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现象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观察到事物外在的形貌、姿态、声色等,思考它们所蕴含的精神,是为“观形思神”;观察到事情的经过,思考它们蕴含的道理,是为“观事思理”;观察到眼前的景、物、人、事,想到与此相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是为“观此思彼”;观察到事情的结果,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是为“观果思因”;观察到生活中的困难、障碍、疑团、令人不解的现象,思考解决它们的办法,是为“观难思解”。

这种能力以下列九种辩证思维为基石:(1)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待。(2)发展的观点。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静止不动的事物。(3)矛盾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在矛盾众多的事物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具体分析中首先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矛盾。(4)全面的观点。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5)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其发展规律和过程的。(6)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7)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问题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透过这些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8)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9)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在挫折中要看到光明。只有善于运用这些辩证法原理来分、认识社会生活现象,才能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做到观点正确。

2、对作文材料的分析能力。

具备了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还要应用于写作实践,会审题立意。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审题立意?可归纳为三个字——抓主旨。只要抓住了材料的主旨,就能准确地确立话题和提炼观点。抓住主旨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分析:如果是议论类材料,要抓其论点;如果是诗歌类材料,要抓其诗眼;如果是漫画类材料,要抓其题目和作者意图;如果是叙事类材料,要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行状来确定。

为了便于阐释,笔者特选择一道自定话题的作文 题来谈一谈如何分析材料,怎样审题立意,怎样才能议论“有理”。

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粒,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

根据材料,自己确定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联系实际,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体现材料主旨的句子无疑是关键句,即耶稣教导弟子时所说的:“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这句话 点穿了故事的寓意,揭示了小事与大事的关系,可以确立“小事与大事”这样一个话题;材料中与主旨相关的暗含对人物言行褒贬的句子也是关键句,例如“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这一句,说明在故事作者歌德眼里,彼得“假装没听见”的原因是懒得弯腰,由此可以确立第二个话题“懒惰”,提炼出“懒惰会让人付出更多的代价,是走向成功的绊脚石”的观点。

其次,可以根据材料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状来确定。从彼得的角度来看,他“懒得弯腰”,主动放弃了捡马蹄铁卖钱换樱桃这一“机遇”,从而导致“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的结果,由此可确立第三个话题“机遇”,提炼出“机不可失,要善于把握机遇”的观点;从耶稣的角度来看,他高瞻远瞩,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彼得捡马蹄铁,而是让彼得自己去承受“懒得弯腰”带来的不良后果,用事实深刻地教育了彼得,表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由此可以确立第四个话题“教育方法”。

分析材料最容易犯的毛病有两种: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有的同学因彼得“狼狈地弯了18次腰”,而认为彼得缺少气节,大丈夫当不食嗟来 之食,从而提炼出“气节”的话题,殊不知材料中这句话是用来说明“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的,“气节”游离于材料主旨之外。二是主观臆断,穿凿附会。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彼得懒得弯腰”,便脱离材料,认定他这样做是“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作怪,让人莫名其妙。

二、议论文论点的确立:准确、全面、实用、新颖。

写议论文,首先碰到的就是确立论点的问题,这步棋没有走好,很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所以,我们要非常慎重地对待它。

第一,要准确地确立论点,不要发生偏差。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的论点的确立,都要特别注意准确两个字,要正确理解题目包含的意义。例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有个考生将话题限制为“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并巧妙地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四种形式来说明人们应该如何回答人生答卷。他用选择题说明我们要面对人生的大是大非问题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用填空题说明在人生的填空题上,我们要填充适合自己的知识;用 判断题说明对他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给出自己的判断,即使可能会有所损失,也要敢于坚持自我;用问答题目说明我们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最后照应话题并启示读者:“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像中的简单。你会如何做答呢?”根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题意,考生作文中写的各种“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因为“丰富多彩”是个褒义词。但是这篇文章所说的四种题型的“答案”有正误、取舍之分,所以这篇文章尽管构思新颖,但偏了题,得分自然不高了。

第二,要全面地立论,不要遗漏信息。

例如有道作文题是:请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进行立意,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此题除题目与字数的要求外,从内容角度看有以下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来发表看法。只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属于“漏”掉了要求,作文评分是要降等的。谈语文 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思路应为:我在生活中是怎样用语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样学语文的。

第三,要针对读者的思想实际情况立论。

例如根据作文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立论,如果针对领导者用人求全责备的现象,就可以立论为“人无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长”;如果针对歧视犯错误同学的现象,就可以立论为“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完人),我们要热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如果针对有的人获得成功就骄傲自满的现象,就可以立论为“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有了成绩也不要骄傲自满”。反之,如果不这样针对某类具体现象发议论,只是用举例、引用、比喻等方法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正确性,而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就属于“无的放矢”。

第四,议论文的立意要尽量做到新颖别致。文章贵在出新,议论文的写作尤其要求如此。所以,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就要注意讲求新颖。以下方法我们可以参考:

1、逆向思维法 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

比如,人们常常讥笑“班门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人们常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借口,我偏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

2、侧面思考法。

就是运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引发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见解。

比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2)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 无赖作风;(4)赞颂齐湣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深入挖掘法。

即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像做x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

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4、全盘考虑法。

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统览全局,全盘考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到底选哪个为好呢?——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 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不是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学会提炼分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论述,这是学生最犯难的时刻。搜肠刮肚,无理可讲,蹙眉咬笔,难下一言的现象极为普遍。即使勉强成篇,也大部分空洞无物,或直通通地摆论据,或贴标签式地下结论,更有甚者东拉西扯,越出中心论点之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认识的模糊,思维的混乱,理论水平的低下,析理方法的缺乏。要改变这种“言不成理”“强词夺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理论水平的前提下,促使他们的写作思维趋向于“条理化”、“清晰化”,让他们学会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首先,要让学生学会 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界定中心论点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弄清作文的要求。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犯偷换论点、转移论题错误的关键。其次,要使学生懂得根据心中论点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提炼分论点的方法。

(一)、设疑法。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如以《谈风度》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高计分论点: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二)、分类法。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时,就应该分门别类地提炼出几个论点来。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 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三)、层进法。是依据“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思维模式来提炼分论点的。如以《当学生干部的得与失》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阐明学生干部的职责;②分析当学生干部而产生矛盾的两个方面:a、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b、工作多会影响学习;③阐明克服当学生干部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方法。

(四)、对比法。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事物的不同情况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如以,《如何估价自己》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不前。

(五)、辩证法。是依据辩证思维的法则,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 及里地提炼分论点。如以《学与问》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学而知、学而广,勤学与好问是连在一起的;②不能问者,则学不能进;不能学者,则不能有问。则以上归纳的几种提炼分论点的方法,为了介绍的方便起见,将它们分开来讲述,其实,在实际的运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交叉、综合使用的。如“设疑法”与“层进法”就很难明确地分开来,“对比法”与其它各种方法均可交叉使用。只要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掌握好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的原则,一切问题主迎刃而解了。我相信按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操练,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品质,分析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理屈词穷”的现象也会有所改观。

四、议论文常见开头方式:开门见山提论点。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1)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 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中不合流同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流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3)成功的人,无不是相信自己的人。这是一种 自信,一种人生的饱满。相信自己,我有我的原则;相信自己,我有我的判断;相信自己,我的命运由自己主宰;相信自己,不在纷纷流言中乱了阵脚!比尔·盖茨中途放弃了哈佛,毅然退学,不顾身后有多少人说他“昏了头”,因为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在软件开发上有所成就;武则天,每做一事便不动摇,不因臣子议论而妥协,因为她相信自己的智慧与果敢,更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不在众人议论下放弃自己的立场,不做随风倒伏的“墙头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上述三段文字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铺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通篇皆佳”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 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文,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示在展开 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出。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五、练习。

1、课堂讨论。是关于“有理”的。[例一]:成功?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声名大振……可以趾高气扬,可以挥金如土,可以崇仰者成群……又有谁不向往成功呢?但是,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君子要成功,也须取之有道,这“道”就是诚信。

教师:这是从网上下载的一篇题为《诚信——成功的基石》的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的第一段,文章由人人渴望“成功”引出成功的基石——“诚信”,思路很好,但有没有不妥之处? 学生:有,观点有问题。教师:为什么这样看?

学生:作者对“成功”的理解和回答是“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声名大振……”,对于“成功”的意 义的阐释是“可以趾高气扬,可以挥金如土,可以崇仰者成群……”

教师:分析得非常到位!该文作者对“成功”的理解比较世俗和肤浅,观点不正确。试问,为了“可以挥金如土,可以崇仰者成群”而去追求“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声名大振”式的成功,这种人灵魂深处除了纯粹的个人主义还剩下些什么?他们的心中怎会有他人的位置?又如何能让他做到“诚信”? 经过讨论、思考,同学们将这段文字修改如下: 成功?金榜题名,学海探宝;叱咤政坛,大展宏图;事业成功,威震天下……可以扬眉吐气,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幸福美满……又有谁不向往成功呢?但是,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成功的大厦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石之上,这个“基石”就是诚信。[例二] 一位科学对两只老鼠进行了“精神压力”实验:他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把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来,另处一只则维持原样。结果那只被抽取压力基因的小白鼠天天兴奋异常,它大摇大摆地在仿真环境中乱跑,有时竟 爬上陡峭的假山。而另外一只老鼠则“胆小如鼠”,走路小心翼翼,遇上风吹草动,便警觉起来,唯恐避之不及。

最后的结果是那只没有压力的小白鼠在登上13米高的假山时摔死了,而另一只老鼠却鲜活地生存着。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教师:请判断下列立意是否恰当。

A.如果有了过重的压力非常可怕,很可能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畏首畏尾一事无成。

B.压力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意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

C.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压力,没有压力是可怕的。

D.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什么是压力,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压力。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一道限制类话题作文题,同2003年全国高考“智子疑邻”的话题作文近似。完成这类作文必须“双扣”,既要扣材料,又要扣话 题。写这篇话题作文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只扣话题,不扣材料,或者只扣一部分材料,不能抓住材料的主旨。A项只扣了材料第一段,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审题错误;B、D两项只扣了话题,把材料抛在一边,未顾及材料的限定,立意不着边际;结合两段材料——没有压力的老鼠摔死了,有压力的老鼠却鲜活的生存着,由此及彼,正确的立意应该是C。

2、针对以下作文话题,写出你的中心论点或主题。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真理与谬误是相邻的,有一句成语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是谬论。”智慧与寂寞是相邻的,世界史上伟大的智者常常是十分孤寂的人。仙境与死亡之地是相邻的,于是有“欲仙欲死”这种说法。爱与憎的感情似乎是相互排斥的两极,它们其实是相邻的,由热爱到憎恨常常会发生在一瞬之间。的确,世界上相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周围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以“相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 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②、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阳落山了,那个人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要求:以“走不回来的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要求符合文体要求。

③、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走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到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请以“认识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六、作文: 【话题聚焦】

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整形外科的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人举着一些模特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其实,除了整形外,染发、打耳洞、一身名牌,已经成了当今部分中学生追逐的“时尚”,那么,勇做这样“时尚”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时尚”呢?请你以“时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800字左右。【文题解析】

思路一:面对蜂拥而来的各种时尚的东西,如光头、留长发、染发、上网、减肥、名人出书及中学生美容等等,你持一个怎样的态度?亮出你的观点。可以发表言论表达针砭,也可以辩证分析。如服饰整容之类,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那么中学生追求此类时尚,是否合适?中学生在同学面前应该展示的又是什么?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挖掘、表现文章主题。

思路二:挖掘时尚的根源。人造“美女”在韩国盛行,割双眼皮、增鼻骨等整容美容活动在中国亦开始流行。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装扮自己,既是一种自我美丽,也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好的时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需;坏的时尚是盲从,是失去自我的盲动。材料的主旨很清楚:人在社会,免不了耳濡目染各种时尚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坚守做人本色,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文章主题选择的意图所在,也是大家确立主题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三篇: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古诗鉴赏题型解读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总结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总结鉴赏诗歌的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总结诗歌的答题思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高考古诗鉴赏在《考纲.》中的要求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自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古诗鉴赏题均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此题除了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内心,用自己的语言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之外,也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不变”的思路应对“多变”的题型,从而尽量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做到成竹在胸,尽善尽美。现针对该题各考点题型答题技巧进行逐一解读。

一、形象类题型

(一)形象,在诗歌中即意象,它是综合了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的总和,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 ”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答题示例: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2006年黄州)

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拒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二)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相互组合而成“意境”,因此,对意境的考查,也可以说是对意象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其考查形式主要为: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前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情形?请结合上片内容加以概述。

解题分析:意境包含形象、情感、境界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考生应抓住诗中主要的形象,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所创设的画面(注意在表述时切忌直接引用,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再用诸如恬静优美、幽静凄凉、雄浑壮阔等概括氛围的词语进行总结提炼,并由此而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第二课时

二、语言类题型

诗歌的语言,主要是从“诗歌的语言特色、炼字”几方面来进行考查。

(一)鉴赏诗歌语言特色:首先要求考生掌握表现诗歌语言整体风格的一些词语,比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其次要求考生对诗人本身的语言风格也有一些了解,例如李白的豪迈奇特,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王维的空灵,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直白等。其考查形式主要为: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分析:解答这类题,考生应从诗歌整体风格着手,先准确判定诗歌语言特色,从上述术语中挑选一两个点明,进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可以指出借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再说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二)炼字:这是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

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

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

3、辨明语言运用的手法。其考查形式主要为:

1、请分析“”字的妙处。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的某联中的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诗眼,你认为呢?为什么?

4、你认为该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明原因。

解题分析:此类题形式各异,但答题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型如何,考生始终做到如下几点即可:(1)弄清该字的本义;(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3)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5)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连”和“拥”字用得好。“连”字展现了空间的广阔,突出距离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连塞烽火,雪光,火光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瑰丽景象。“拥”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云掩映中蓟城浮现其间的壮美景象。

第三课时

三、表达技巧类题型

考查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考生遇到这类考题不必紧张,只要平时积累了足够的鉴赏术语,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现将各类表达技巧简要总结如下:(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即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白描、细节描写、烘托或衬托、托物言志或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景与情、抑扬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

(4)、艺术构思: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考生在熟记这些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掌握每种技巧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其考查形式如下: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或写作手法)

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或诗中主人公情感的好处。

答题示例: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前人论欧词,有的说他“深婉”,有的说他“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衣以上阙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

参考答案:(1)以乐景写哀情。开头两句作者对“离情”只字未提,实则通过洛阳城内美丽、热闹的春天景象,反衬了离情;(2)拟人手法,三、四两句写游丝和垂柳,想象它们“苦相萦”“争赠别”,间接地表现出离情的深厚。(3)移情入物。作者不直写离情,而是将离情渗透到眼前的春天景物中,使游丝和垂柳等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离情表达含蓄而充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类题型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问答类型中,有一类是针对诗歌本身或其中的词句加以分析的内容型题目,其考查方式主要为:

1、关于这首诗(或两首诗),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与其他诗相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解题分析:在做题时应该清楚,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认定诗词的感情,应分析诗词词语或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相联系。在方法上做到:(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该词句在句中或在诗中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3)抒发了什么情感;(4)如果两首诗比较,还要找出它们的异同。

答题示例: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②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秋夜独坐(节选)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第四篇: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调查报告[推荐]

调查报告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 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 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 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 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4、揭露性调查。

5、述评性调查。

6、“情况简报”式、“情况反映”式调查。

7、史实性调查。

8、调查汇报。

9、调查后记和调查附记。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 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 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 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 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特点

调查报告的主要特点是不仅要介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还要对事件进行本质的分析、评价,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其规律。调查报告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报道对象进行调查,可以调查现状,也可 以调查历史,为实际工作服务。另外,调查报告的叙述方式,惯用第三人称。

四、考查方式

1.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提炼主题或观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调查报告的真实性、社会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等因素,这样才有可能组织令人满意的答案。

2.根据提供的材料简要列举调查报告提纲。这种考查着眼点在学生的理 性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作文的话题材料。

4.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可能其中有些题目会涉及调查报告独具的特点。比如文章使用的说明或议论方法(数字或图表)、语言风格等等。(数字或图表)、语言风格等等。

第五篇:【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答题要求】

1、诗歌鉴赏属开放性较强的题目,但应该结合诗歌分析,所有问题均要从诗歌中来,避免离开诗歌进行猜测,或把自己的捕风捉影的看法作片面夸大。要从诗歌中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鉴赏、评论要客观公正。

2、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要立足于历史的角度,要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不以今人的看法来强求古人(除非题目有特殊要求)。

3、看清题目要求,依点作答

审清题目要求是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对诗歌的理解再正确也没有作用。如果题目要求有几个问题,则按照题目要求分别作答。不能只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写而分不清条条,要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4、要有观点,有理由

答题时先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诗歌中找出根据阐述理由。理由要具体,不能只是说些大而空的话。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答题要有条理。

限时训练

(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全国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人闲,倾家事南亩。[注]①尘垢:尘埃。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

⑵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广东)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⑴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

3、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湖北)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湖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湖南)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

限时训练

(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兖州一中1月月考)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疏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⑴词的上片情景交融,为全词营造出怎样的氛围?请作具体分析。答: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汕头3月模拟)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⑴清人沈德潜说:“唐人绝句有余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字加以赏析,来印证沈氏的说法。(3分)

答:

⑵对诗的后两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你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写与友人的离别之情的。(5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淄博2月模拟)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⑴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答:

⑵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II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四川)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①筇:代指竹杖。

⑴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⑵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

限时训练

(一)1、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2、⑴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⑵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⑴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从生,宫殿荒凉。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4、⑴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⑵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5、颔联:⑴“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况味。⑵“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⑶“草草” “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⑴“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般悲慨。⑵“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一层。⑶“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评分细则: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1分,答对四个及四个以上记5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

限时训练

(二)1、⑴凄清幽冷的氛围。上片写一个春天的清晨,轻寒弥漫小楼,就像萧索的深秋。室内画屏上的淡烟流水静寂地展开一片清幽。(也可理解为淡烟流水如画屏上的图画一样情景交融,营造出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出淡淡的愁情。)⑵用比喻来形容春愁。将轻柔飘飞的落花比喻成初醒的残梦,飘洒的丝丝细雨比喻为梦后生出的闲愁。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把具体的意象化为抽象的感情,生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2、⑴选择一字分析得入情入理即可。例如:“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入”字,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凉”字,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里的感受。⑵后两句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了朋友与自己分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甚至连梦中也无法消除孤寂和愁苦,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与留恋之情。

3、⑴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⑵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用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情。上下联之间的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4、⑴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⑵①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天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5、⑴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⑵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下载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诗歌鉴赏

    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 一、选择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汉家陵阙。 A、......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训练.资料

    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摄影大师——庄学本 作为中国一位纪实摄影大师,一个虽然被时光遗忘,但近年又重新走入世人视野的摄影人,庄学本......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A二用成语 灯红酒绿(1992年全国已考):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想......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八)

    总题数:3 题 第155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 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六) 备考方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精选5篇]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