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车辆拥堵状况调查
邹凯 法政与经贸学院2010级国贸二班
转眼之间大学的一期就过去了,短暂而又漫长。短暂于眨眼即逝的时光,漫长于生活中的无聊与琐屑。在这朦胧的一学期之后,我迎来了这个充实的假期。在假期里,我做了一次对于城乡车辆拥堵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针对我所在的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通过问卷、观察以及询问等方法,发现当今城乡交通拥堵状况较之前两年更为严重,车辆数量较之前两年增长了许多。双休、节日、下班高峰期、学校放学,交通拥挤严重,并且道路很多地方不符合规范,大大的影响了交通安全和秩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车辆总数也日益增加。在居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反映出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密度问题、交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交通问题,由于早年城乡规划不是很合理,加上城乡人口密度近年来增大,导致如今城乡交通阻塞严重,经常发生堵车,交通事故等情况。就于当今城乡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选择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于寒假期间展开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调查显示,如今城乡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
下面是调查的具体情况:
1.调查目的:根据当今城乡交通状况,选择性调查调查部分地区城乡车辆拥堵状况,并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总体归结出当今我国城乡交通拥堵情况
2.调查方法:对于中小学生及有关部门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是关于一般拥堵严重程度,拥堵集中时间和询问造成此现象的各种因素。
对于广大市民群众采取询问的方法了解交通情况。
抽样观察部分街道拥堵状况,具体归结于每天抽出中午以及晚上等交通高峰期观察并统计堵车次数和主要拥堵街道。
参考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
3.调查时间:2011年1月25日至2011年2月10日部分时段 4.调查地点: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
5.调查结果:对于城乡等小城市来说,拥堵状况应该算比较严重。部分街道如:中心街、广场街、大桥路、席草田街等平均每日拥堵次数达30次以上,堵车时间并不是很长,一般为3分钟到10分钟不等,主要堵车时间集中在中午和傍晚,至于下午和早上较为舒缓,很少有堵车情况发生。
对于威远县如今的交通情况,我们采访了部分市民,市民所反映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城乡车辆拥堵状况调查
扇面 1扇面 2扇面 3扇面 4
据调查显示:5﹪的市民认为城市交通状况还行,并不是很拥挤;约60﹪的市民反映交通状况不好,市场有拥堵现象发生,并且很多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市场有车辆抢道,市民横穿马路的情况发生;30﹪的人认为不太好,既不是很拥堵,也算不上情况不错;还有5﹪的人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表示不清楚状况。
对于威远县目前的交通状况,拥堵较为严重,其中可能也因为春节来临带来一些原因,但其他因素的作用也很强烈,毕竟主要是因为城乡车辆数过多所致。据市民反映,上述主要交通拥堵的道路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道路不太宽,乱停车现象严重。
如今威远县交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道路拥堵严重。车辆数目过多还有道路狭窄所带来的拥堵问题,很大的影响了春节期间人民的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然后是停车困难。这个问题听起来不是那么严肃,但是其影响很大,停车困难不仅为各位车主带来困扰,更有许多人因为找不到车位就暂时把车停靠在道路的两端,这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交通秩序混乱。这个主要是车辆抢道,行人横穿马路所造成的,一般体现在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近些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市民生活不断改善,车辆拥有量大幅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随之增大。在网上我们查询到这样的一段绕口令: 道路是怪异的,环线是很多的,进去是不易的,出来是很难的改造是经常的,花钱是很多的,收效是细微的,堵车是必然的警察是很忙的,眼睛是很尖的,隐藏是巧妙的,出现是突然的态度是严正的,拦你是没说的,罚款是必须的,其它是不管的司机是猛增的,感觉是良好的,脾气是火爆的,技术是很潮的见缝是要钻的,别人是不管的,限速是不理的,出事是必然的 公交是勤劳的,车站是不进的,起步是很猛的,行驶是很慢的大货是英勇的,多快都敢开的,快行是必上的,翻车是活该的出租是敬业的,行驶是规矩的,停车是突然的,我们是理解的私车是激增的,好坏是都有的,开着是舒服的,出事是心疼的
根据上述的情况,经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政府规划部门问题,早年规划不合理。没有考虑到私家汽车会迅速普及,并没有预留车道,导致目前交通拥堵不堪。(代表路段:广场街、席草田街)
2、商业区、住宅小区开发商设计不合理。大部分开发商没有预留车位或者预留足够的车位,导致业主把车停在小区门口或者道路旁边,造成了道路的堵塞。
3、公交公司车辆与路线不合理。公交线路没有做到因路置车,部分拥挤的道路还放置大型的公交车通过,导致公交车占路严重。且部分公交车司机职业操守不良,抢位、急刹、拒客时有发生,导致交通压力增大!(代表公交:1路、8路)
4、交警部门管理力度不够。部分道路在应有时段并没有进行交通管制、或者管制力度不强。部分道路在交通严重时段并没有日常的交警人员进行疏导,导致部分车辆、人员违规操作也无人监督,造成堵塞。
5、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够。部分市民走路、开车不遵守交通法则,占道、横跨马路、抢黄灯、闯红灯情况时有发生。(代表路段:中心街红绿灯、城市花园红绿灯)
7、部分营运车辆占道。营运三轮车、摩的聚集于协盛红绿灯拐角处,导致该路段堵塞,人行道严重被占用。
8、许多交通路段存在乱停车现象,导致并不宽的车道变得狭窄,明显城管部门监督不够严厉。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结合当今社会形势,分析最后得出了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4点。
A、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导致汽车的数量迅速增多; B、大多数市民认为上下班时间过于集中; C、大多数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不强;
D、一些车辆的违章行为较多,如摩托车和出租车。交通拥堵之所以成为城市的公害,不仅在于它影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而且还引发城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就能源消耗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有效利用而言,交通拥堵无疑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交通拥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是出行时间和费用(出行成本)的消耗增加。其次,出行成本的增大,可能会抑制出行,致使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下降。交通拥堵对公共交通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私人小汽车更多地投入使用必然增加道路拥堵,由此殃及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交通拥堵还会引起客货运输的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生产力降低;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拥堵将危及城市中心区的地位,促使城市的经济活动向外转移(人口及就业岗位向城市郊区的转移),经济规模效应受到破坏。由此可见,交通拥堵是由经济增长引发的经济活动增加所致,适度的交通拥堵是维持城市正常生活所不可少的“伴生物”,而过度的交通拥堵则又必然损害城市的社会生活秩序,阻滞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许就是交通拥堵的“ 二重性”。交通拥堵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危害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据文献资料报道,各类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臭氧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交通拥堵会导致尾气污染的加重。此外,交通拥堵还会使噪声污染变得更为严重。
针对我县的交通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驾驶员、市民素质。
2、政府优化道路,使之通畅。
3、加强对交通的管理。
4、公交等客运公司加强调度。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道路和交通会产生更大的需求。然而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超过道路的供应时就会产生交通的拥挤和堵塞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交通拥堵的分析及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次报告对威远县的交通拥堵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深入的分析,最后圆满成功。
第二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问卷
1.请写明本人居住所在地,如XX市XX区
2.你对禁摩的看法是? A.赞成,摩托车污染大阻塞交通
B.反对,摩托车方便出行
C.无所谓,我家有车还可以坐公交
3.你平时外出选择哪一类交通工具居多?
A.私人汽车
B.公交
C.自行车
D.摩托车或电动车
4.居住所在地有轻轨或地铁吗? A.有
B.没有
C.正在建设
5.在上下班高峰期你所经过的路段交通状况如何? A.车很多而且经常堵塞,寸步难行 B.车很多但井然有序,通行还算顺畅
C.畅通无阻
6.在较大的红绿灯路口一般红灯是几秒? A.30秒左右
B.60秒左右
C.60秒以上,甚至更久
7.平常会遇到红灯时间绿灯时间短而匆忙行走或无法过马路的情况吗?
A.经常
B.很少
C.偶尔
8.一般交通堵塞严重的路段有以下哪些情况?(多选)[多选题] A.次干道中小街道多为狭窄且次主干道分流不当
B.主要路段设有路口车辆经常掉转弯
C.非交通路段占道
9.平常等待公交的时间一般为多长? A.5-10分钟
B.15-30分钟
C.40分钟以上
10.所在地的大型商场、宾馆、机关设有专门的停车场吗?有的话你愿意停吗?
A.有,收费也愿意停
B.有,但时间短的话偶尔会停在路边
C.很少
11.你一般在市区道路驾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
A.30-40公里/小时
B.40-60公里/小时
C.60公里以上
第三篇:城乡调查
浙江财经学院关于2009级学生城乡调查工作安排的通知
浙财院教〔2010〕19号
各二级学院: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2009级本科各专业学生(不包括专升本学生,下同)在短学期1安排城乡调查。2009级城乡调查可采用三种形式进行,请各二级学院做好本次城乡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城乡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一、计划与组织
1.各二级学院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城乡调查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调查计划的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与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调查形式与方法,参考题目的拟定,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要求,以及检查、考核管理办法等。
2.各二级学院应加强学生社会调查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在学生调查前,做好调查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必要的安全措施;在调查期间,要加强日常管理,保障学生在调查期间的安全。
3.2009级本科各专业学生城乡调查安排在09-10学年短学期1进行,时间不少于二周。“城乡调查”为1学分。
二、调查形式
2009级学生可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城乡调查工作。
(1)城乡调查
2009级学生在专业教师或辅导员的带领指导下,完成城乡调查环节。调查形式可以采用由两人或三人(最多不超过三人)组成的调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的形式。城乡调查要求深入农村、城市进行调查,调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城乡居民生活状况。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根据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本科学生城乡调查工作统筹结合开展会议的精神,2009级学生如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视为完成城乡调查,每支队伍09级学生不超过6人。各二级学院在暑期“三下乡”之前,应将参加实践活动名单汇总至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处,由副书记转至教学副院长处,请各二级学院做好此项工作的衔接。
(3)“两课”社会实践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教工委〔2009〕1号)文件精神,我校将在今年暑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活
动,该教学环节将由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实施。各二级学院每专业需安排5名2009级的学生参加该项社会实践调查。二级学院应鼓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积极参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安排思政教师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参考题目详见附件一。请各二级学院于7月2日之前将名单报到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人:陈言序;联系电话:86754693E-mail: cyx@zufe.edu.cn。
三、调查报告内容及要求
1.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需根据实践调查活动情况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学生对调查问题的系统性思考,是考核学生调查效果的依据。调查报告要求内容真实、文字流畅,特别是要对调研的情况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2.以个人形式完成的社会调查,由个人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并须在调查报告附页中注明小组各成员的分工情况。
3.调查报告的封面参见附件3《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城乡调查)封面》,撰写格式见附件4《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撰写规范》。
四、调查的指导及考核
1.各二级学院应选派业务熟悉的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10人以下。指导教师按照调查计划的要求完成调查的指导任务,定期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指导与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调查,指导学生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督查,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指导及评阅,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并填写《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评阅单》(参见附件4),成绩纳入学分考核和管理,作为本科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
3.指导教师应特别加强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的考核,根据各小组成员完成的实际工作量的大小及效果,考核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成绩。
五、调查的学生守则
1.自觉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调查活动。
2.调查往返途中及调查期间要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人身、财产的安全,如发生事故及时报告学校。
3.应按调查计划的要求,努力工作,调查期间应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调查进展情况。
4.调查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报告,交指导教师,作为学生调查成绩的考评依据。
5.对无故不参加调查者,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不予毕业。因故经批准未参加调查或调查成绩不合格的,由所在二级学院负责另行安排调查时间并考核其成绩。
第四篇:城乡调查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
(城乡调查)
前童古镇的旅游业发展
--前童古镇争创AAAA级景区的调查与思考
学生姓名俞秋芳指导教师邓万勇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英语
班级08E4学号080810042
32009年 8月20日
前童古镇的旅游业发展
--前童古镇争创AAAA级景区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古镇几乎完整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古建筑画栋雕梁、飞檐翘角,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雕刻艺术,更为奇特的“水八卦”环绕古建筑,引人入胜,真所谓“小桥流水连庭户,曲廊幽径通古宅”,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2008年前童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办公室提出了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对于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县委、县政府将其定位于实现景区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通过创建活动,提升景区“档次”,打造前童古镇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高崇信和对外知名度。
关键词:前童古镇;创建;AAAA级景区;旅游
一、序言
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越来越近,“世博旅”已经成为热门名词。今年2月中旬,上海国旅来到宁海踩线考察,日前,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前往上海国旅进行回访。在此次回访中,双方重点商定了在世博期间,由上海国旅协助宁海在长三角地区推广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宁海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宁海的前童古镇具备了一定的市镇雏形,它的人口数量、村内住户、留存的古民居建筑数量可与江南古镇规模相媲美,因此经规划开发后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品。而且,前童古镇正在为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做准备。
这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前童古镇作为优秀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展望前童古镇在旅游业上的发展前景,重点是了解前童古镇的AAA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通过走访宁海旅游局,参观前童古镇,搜索有关前童的网站,我了解到了前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作为旅游景区的独特魅力。前童人名都在为把他们的居住地发展成为省AAAA级旅游景区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前童,爱上前童。
二、调查结果
精品文化树信心
前童古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距今已有770年的历史。1987年1月,撤乡建镇,称前童镇。1998年前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名镇。2002年前童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5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编制《前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已经浙江省政府批准。
前童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约0.9平方公里。现存古建筑1300间,共有40多个院落,保存完好的宅第和木结构民居有职思其居、明经堂、好义堂、群峰簪笏等,其他以前童宗祠为代表。前童的民俗文化具有浙东历史文化特征,是经久
不衰的传统文化精品。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古镇居民自发且有组织地举行独特的元宵鼓亭抬阁行会来庆祝丰收,鸣群锣,抬鼓亭,吹长号,打铳花,放焰火,龙灯狮舞,热闹非凡。另外,前童的豆制品非常有名,品种多且齐全,豆腐、空心腐、香干并称为“前童三宝”。前童素有“五匠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传统的精美雕刻,古色家具等特色手工艺制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求同存异看发展
江南六大古镇中,周庄最早成名,名声也最响,号称“中国第一水乡”,并且“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乌镇在对外宣传促销,更多的集中在它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千年古镇”;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被誉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博物馆”;同里与前者相比,出现了私家园林,有“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甪直水多、桥多,有“江南桥都”、“古代桥梁的博物馆”称谓;南浔则是出现西洋元素的江南巨富之镇。作为江南古村镇,前童古镇落与以六古镇为代表的江南古镇在文化、民俗、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手工业发达、商铺众多,地方风味种类多样,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乡土文化发达。前童古镇与江南六古镇由于行政建制、古镇成因等原因,存在一定差异,从而构成各自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前童与江南古镇差异的对比中,对前童古镇开发旅游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建筑风格多样,工艺精细
前童古镇历来有“五匠之乡”的称谓,雕刻、建筑工艺堪称一绝,在保留江南古村落朴素真实外形的基础上,在建筑细部与古镇可以同日而语,石花窗、梁栋、铺地、窗扇上,均能看出精雕细刻的痕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和谐亲切中透露出与众不同。
农耕文化独具特色
前童与江南古村落均重农耕,但前童的农耕文化已经形成,农作物的耕种、收割,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习俗,并于其他地方的生产习俗出现了一定区分度,观赏、参与性较强。
与海外童氏一脉相承
前童古镇童氏与散居在台湾的童氏是同一脉络,保持着较紧密地联络和交流,因此前童古镇较之其他古村落有广泛的海外客源市场,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中,容易引起更为广泛的市场共鸣。
工作思路立目标
2008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开展的“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精神,以古镇旅游开发为中心,以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为目标,以“12345”工程为抓手,加快古镇旅游项目开发,完善古镇配套基础设施,改
善古镇周边环境,努力开创古镇保护和旅游的新局面。
“1”,就是治理好一条溪流,即梁皇溪流域治理。
“2”,就是改造好两条县道线,即梁书线改造、城岭线改线。
“3”,就是建设好三个区块,即集镇新区,古镇入口区和大郑工业区块。“4”,就是抓好古镇开发四大项目建设,即三线下地及污水处理、老街保护整治、入口处建设、古建筑维修。
“5”,就是要抓好五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即集镇环境整治、县道线两侧整治、农村环境整治、古镇风貌整治、创建省级生态镇。
实事工程攻艰战
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该镇组成了由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三个重点工程项目组。征地组,主要负责甬临线复线和交通投资储备用地共1100亩土地征用;拆迁组,主要负责古镇入口区近50户的拆迁任务;创建组,主要负责古镇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根据原定计划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今年前童古镇要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按此要求,前童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的任务很重,今年要完成古镇入口区拆迁、停车场和游客中心建设、古亭馆建设、古建筑维修和布展等10多个工程项目,其中重点抓好三线下地及污水处理、老街保护整治、入口处建设、古建筑维修等四大项目建设。三线下地及污水处理工程从2008年5月动工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古镇区内的管网铺设已全面完成,主要路面已完成回填和卵石铺设,污水处理站已进入土建施工阶段。群峰簪笏、明经堂、职思其居等古宅院维修已顺利完成,从维修的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在老街保护与整治方面,目前已全部完成老街南面的复建,北面维修也开始维修和重建。入口区广场、停车场、游步道、游客中心、综合餐饮服务区和拆迁安置小区共需征地160亩,涉及农户236户,到目前为止,征地工作除个别农户外,已全部完成了协议签订工作。古亭馆已动工建设,民俗博物馆开始重新布展,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各项目建设都在陆续进行中,并争取在今年11月份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省级验收。
作为加快前童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通道,甬临线复线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善前童的交通状况,打通城区至前童古镇和高速公路岔路出口至前童古镇的旅游通道。经过努力,该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村民代表决议、地块丈量、坟墓迁移等工作,落户签字、苗木兑现等工作也已进入扫尾阶段。与此同时,作为改善古镇景区周边环境的重要配套工程,梁皇溪小流域治理工程是前童镇两年来的重点实事工程。该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600多万元,占总投资额的80%,上半年已基本完成梁皇溪流域治理的主体工程,下半年将完成绿化、路灯等附属工程。该工程完成后,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还将改善沿溪两侧的环境风貌、提高集镇新区的土地级差地租,成为前童古镇一道靓丽风景线,为该镇生态旅游强镇建设和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石。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启示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前童古镇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
1、静态展示多,参与项目少;
2、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3、古镇容量较小,接待能力弱;4.古镇新
建房屋破坏了整体氛围。
为了让游客滞留时间长一些,我认为应该积极营造独特、和谐、舒适的游览氛围。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对照创建标准,结合景区实际,对景区原有的各类标识、标志、标牌全面进行更新和维护。重新制作区外专用交通指示牌、区内旅游须知、乘车须知、站点导向、景点线路、景物说明、安全警示等各类标识、标志牌,做到双语标识、标准规范。开通景区语音导游自助服务系统,游客中心设有为游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影视厅、景区游览全景台、游客咨询服务台、散客导游服务站等服务项目,同时还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强化导游服务。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与周围环境、景区文化相协调。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增加人文景观,使景区永远处于自然调节和平衡的良性生态循环之中。注重挖掘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使游客更多地了解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对于购物、餐饮等服务场所的设置,尽量避免时尚元素的介入,还可以修建仿古式经营门店,门店牌匾全部依照明清风格设计,使其与周围景观浑然一体。创作、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在景区为广大游客表演,来提升景区的品位,使游客与景区形成互动,增强体验功能。这不但解决了静态展示多,参与项目少这一问题,还给古镇添加了古典气息。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软环境的提升。我建议健全和完善前童景区各项管理制度和旅游投诉、咨询、安全预警机制,在景区设置游客意见征询箱,通过每周收集或不定期地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来强化景区的服务、管理、环境、设施、安全等方面,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积极创建“平安景区”,制定景区紧急救护、游客容量控制、森林火灾、防汛抗旱、病虫害防治及重大或突发事件预防和响应程序,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还可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立医疗急救站,配备专职的医务人员和常用药品,并与120、110、119、122实行联动互动。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对餐饮行业加强管理,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卫生实行划片包干、跟踪保洁,做到垃圾分类存放、日产日清。
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不仅仅是为了一块金牌,更是为了完善旅游基础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也是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1】前童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前童镇基本情况和2008年工作安排”,宁海县前童镇网,2008年7月28日。【2】“前童打好重点实事工程攻坚战 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宁海旅游网,2009年7月11日。
第五篇:老龄委: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调查范文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新闻发布稿
为了摸清全国失能老年人基本状况,提出失能老年人照料对策,2010年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调查预测,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 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 %。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所占老年人比例下降 0.18个百分点。
庞大的失能老年群体,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活动必须有人照料,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然而,我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人口的迁移,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深入贯彻实施,使得建立在多子女条件下的传统家庭照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城乡失能老年人,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照料的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状况,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源,为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本社会保护,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使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内在要求。以下着重对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状况进行介绍。
一、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基本特征
分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 “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完全失能老年人中,84.3%的为轻度失能,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分别为
5.1%和10.6%。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分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完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最高,为8.8%;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4%和6.7%;而东部地区完全失能的比例最小,为4.8%。不论是那个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中,轻度失能的比例都是最高。
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特征来看,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自评差的比例高达近七成。超过八成的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自报患有慢性病。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则更为严重,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
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 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则更为严重。
二、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支持网络
(一)家庭的支持
城市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77.1%;农村完全失能老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61.8 %。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从2000年到2006年相对上升了51.0%,显著大于城市完全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相对增长的15.2%。
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传统家庭成员,按照介入和承担责任的顺序依次为:配偶、儿子、媳妇、女儿。不过,配偶在照料中的作用随着失能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而弱化。传统照料模式中角色相对恒定,儿子、媳妇在农村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城市中儿子依然占重要的位置,而女儿与媳妇的作用相近。农村中儿子在完全失能老年人传统照料中的位置难以替代。
(二)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公共产品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因此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支持中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在各城市社区逐步推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为失能老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传统伦理、熟人关系以及价值交换是农村失能老年人寻求帮助的主要方式。但大多数农村失能老年人,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的失能老年人经济状况不好,缺乏交换的本钱,如果子女再外出打工处境就更为艰难。
不同区域的社区在应对失能老年人问题的时候采用的策略也不相同:东部多数社区的政府资金到位,服务项目可以正常开展,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中部地区大多数社区由于面临较多的老年人子女下岗、失业问题,以及社区服务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多采取帮助申请贫困救助的方式,在收入方面而非服务方面进行补偿。西部地区城市社区遇到的问题与中部地区类似,还有针对村改居、征地等敏感问题产生的新城市居民中的失能老人,在解决办法上也多采取救助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服务补贴,更多的解决途径则是把期望放在国家加快兴办养老护理机构上。
大多数农村社区为失能老人做的事情主要是让失能老人优先享受农村低保。也有些社区能为失能老人提供担水、找医生、拿药、干农活,收种庄稼等服务和帮助,但更多的还是基本依赖家庭成员独力承担失能老人的照料。
(三)养老机构的支持
《2009年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显示,全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有将近4万家,总床位数为266.2万左右,实际收养老年人的人数为210.9万,其中收养的失能老年人规模约在24万至35万之间,只占全部收养老年人数的17%。抽样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全部收养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社会福利院23.8%,城镇老年福利院20.1%,农村五保供养机构5.7%,其他公办收养机构30%,民办养老机构37.6%,家庭自办收养机构 25.2%。
养老机构的设施与人员状况。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其中政府办机构为52.1%,民办机构为56.0%,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仅占 41.7%;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足两成,其中民办机构高于政府办机构。占比重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农村情况最为严重,西部农村的养老机构超过60%缺少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生的配备上,有超过五成的养老机构是空白,且民办养老机构的医生平均数量多于政府办机构,城市养老机构多于农村,东部和中部优于东北和西部;经过护理及相关专业系统训练的护理员不超过30%,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的不足三分之一。
在养老机构收住对象的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城市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但在农村养老机构中这个比例则降为30.4%,有超过四成以上的农村养老机构明确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
在养老机构能否提供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方面,公开表示可以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不到四成,而民办养老机构则高达92.9%。从城乡来看,城市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超过八成的城市养老机构能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农村则仅有四成。当机构收住的自理老人逐渐失能时,近九成的机构继续让老人住在机构中,并提供照料服务,但也有少部分养老机构要求甚至驱逐失能老人退出本机构。
在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方面,接受调查的养老机构表示最大困难是资金紧张,包括争取政府资金投入非常困难;其次就是护理方面的困难,包括熟练护工短缺、护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反映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到位或者相关制度和规定难以有效执行。
养老机构中入住老年人的状况,在城市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近七成是非农业户口,三成为农业户口;85.2%的老人是自费入住,一成多是民政优抚或扶助对象。从入住的城市养老机构性质来看,79.5%民政优抚或扶助对象所住的养老机构是政府办的,而自费入住的老人有七成多入住的是民办养老机构。
在农村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74.4%的老人属于民政优抚或扶助对象,近一成是自费入住的老人。城市地区入住的老年人多是自费,而农村中民政优抚对象东、中、西部都超过了70%,西部农村甚至达到80%以上。大部分城市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都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且大部分老人由于丧偶而入住机构。从居住条件看,老年人居住在三人以上多人间的比例东部、中部城市高于西部和东北城市,城市又明显高于农村。
三、现有社会支持网络面临的挑战
(一)完全失能老年人规模巨大与区域分布不平衡并存
完全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加,农村高于城市,东北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由于老龄群体中高龄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由此就造成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相对比例增大、绝对数上升,而且这一趋势今后三、五十年内不仅不会缓解,还要进一步加重。加之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凸显,那么对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困境和东北、西北等完全失能比例高发地区的问题尤其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传统家庭支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匮乏,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不仅空巢家庭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且大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很难得到儿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精心照护。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使得子女对于承担家庭长期照料护理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三)社会养老服务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突出
当前,社区、老年人收养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完全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责任主体,但从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整个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首先是社区养老服务受到资金、场地、人员的限制,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城市社区用于照护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机构设施严重不足,中、西部地区大多几近空白。加之城市中有限的场地空间限制了社区服务的规模和发展。农村社区普遍没有或很少有社区照护服务,邻里之间互助更多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城乡社区专业化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各类志愿服务也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波动状态,很难保证服务提供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持久性。
其次是城乡养老机构对完全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收养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民非机构或民营机构,而很多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更倾向收养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由此使得政府对于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的定位出现错位现象。农村养老收机构主要执行政府对“五保”的收养政策,基本未能在对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社会照护支持方面做出制度安排,也基本没有在设备添置和人员安排上做好收住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准备。虽然大多民办养老机构虽然愿意收养完全失能老年人,但是由于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投资回收周期长,在享受政策待遇方面普遍低于公办养老机构,经营环境比较差,这样就使得有些民办养老机构片面追求回报,降低经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造成机构照护的服务质量难以
保证。老年人作为全社会最大的弱势人群,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服务支付能力不足,势必市场介入程度低,再加上政府投入不均衡且覆盖面过窄,社会慈善捐助不充分,由此在市场选择和政府救助之间就出现了大量边缘化人群。
(四)长期护理服务缺乏系统规划
我国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对完全失能老年人的保障定位还没有形成,长期护理保险还没有进入议事日程。国家的“十一五”规划虽然写入了 “实施爱心护理工程”的内容,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仍然是困扰亿万家庭和养老事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主线的缺失,难以完成对于社区、失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有效整合,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社会基本养老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
四、政策建议
失能老年人,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来破题化解。
(一)建立长期的观测网络。为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责任主体,提供丰富的资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借鉴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的做法和经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消除公办养老机构人浮于事、高耗低效的弊端。
(三)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法规与政策。面对失能老年人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法规政策、特别是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地方性法规严重不足,养老服务业的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积极落实已有的国家在土地、资金资助、税收减免、水电气收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发挥出政策优惠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和激励作用。
(四)引导家庭、社区、机构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失能老年人照料等为老服务总体上看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属性。但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单独依靠政府是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传统,强调家庭对失能老年人照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明确补贴标准和评估标准,通过社区照顾和家庭病床的开设,解决大多数失能老年人一般性的照护需求。对于严重失能的老年人,所需的护理档次高、设备设施要求高,就必须要住进专业
化的养老护理机构接收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护理服务,因此,目前要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快速发展养老护理型机构。
(五)研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失能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的支撑,因此它强烈呼吁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我国应从现在开始加紧研究和探索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在沿海发达地区或一线城市先行做一些试点,摸索经验。当然也可以先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成为社会保险涵盖的一个重要险种。
(六)加强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对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各地要通过专门院校培养、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把养老服务人员训练成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养护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加快培育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的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承担起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功能。随着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的普遍开展,还必须重视对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