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居住状况调研报告.doc
关于城乡居住状况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 王磊指导教师:方建斌
时间:2013年8月地点;咸阳市长武县
一、调查情况简介
调查地点:相公镇各村
调查对象;各村居民
调查目的:通过对各村镇的走访考察以及查阅参考了相关文献、数据统计、网上查找资料等途径调查了解各村居民实际环境状况,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政策落实情况,对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并寻找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帮助解决居民在居住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居民向更好的居住状况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水平。
二、调查内容
调查过程:调查期间,通过预先对村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以确保合理安排行程,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每到一地,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先去寻找旧房屋进行考察,向当地居民询问有关房屋数据(房龄、人口、面积等)得到原始数据,然后采访村民们有关未来新屋建设,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以及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与落实情况、个人感受如何等等。之后,再到当地新村居民点调查走访,主要从房屋外貌(包括环境绿化,房屋设计,整体感觉,整洁程度等)生活方式(包括家庭生活如室内装修,家居家电,交通用具等;日常消费方式如超市,餐馆等;闲暇方式如家庭影院,KTV,广场舞等;社会交往)。并且在调研期间还向当地向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土资源局进行走访,了解到一些寡欲城镇化的问题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等情况,收集之后,再作统一汇总。
调查结果:通过为期多日的调查,对全乡14个乡镇的村落居住房屋性质、人均住房面积、独立卫生间、水电供应、生活方式等方面作一统计。
1)全乡一共14个村镇,有12个村子已经开始建成新村居民点,另有两个村镇还尚未开始,原因是村子地理结构简单,居民均沿公路住房定居,交通通达性好,世代居住,大部分居民已在原有旧房基础上建成新居,并有小的商铺营业,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2)房屋性质,全乡住房均为村民自行修建,且少数村民已建有二层小楼,舒适优雅。
3)在向乡镇政府的走访调查得到的数据,平均每户3.87人,人均住房面积50.6平方米,以新村居民点住房为标准,每户规划用房面积为14×14㎡,后带卫生区2m×14m。
4)各新村居民点建立时间从1998到2013均有新兴居民新村建成,房龄最高15年,最低1年,平均5.04年;而旧房屋可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且数量占绝少数,基本每村只有2户.5)各居民点房屋均建有独立卫生间1.5m×2m,且配有太阳能热水器,可淋浴。且多数居民家里另设置有其它独立小卫生间。而旧房一般没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没有独立卫生间。
6)水电供应,全乡电力均由朝阳水电站及胡家河水电站供应,电力充盈。生活用水均为自来水,其中坳南村、坳北村、龙头村、南村等4个村均有自建机井水塔,为自给供水,水质清冽,价格低廉,新兴堡村、胡家河村2个村自来水水源取自然山泉水,有完整的净化设施,水源环境良好,为泾河流域支流,不受上流水质影响。其余8自来水均由彭公乡丰头水站供给支线分新旧两种,新线以新的居民新村为主,属塑料材质;旧线覆盖广泛,历史悠久,为钢制管道。两种管道支线交错分布,井然有序供水充裕冬季最冷时不会停止供水,水质合格,基本达到引用标准。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居民点建成之后,村民们往往不习惯新的居住环境,自由及可支配空间突然变得狭小不比之前。在堆放了原有家具物品之后显得拥挤,有些混乱。
对策建议: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摆脱原来的思维习惯,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时间久了之后,随着生活的稳定,对新环境的适应,使对狭小空间环境的充分有效利用变得得心应手,家具摆放渐渐变得井然有序,一个焕然一新的家庭便会融入每个居民的心中。
2)生活用水排放不便,没有完整的下水管道系统收集雨水,排放污水;污水处理系统建造缓慢,给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对策建议:迅速及时的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排水、处理系统,并且在居民新村实施之初,就应该将水处理设施统一规划,不仅如此,像植物保护,文物古迹都应该考虑周全,统筹兼顾。
3)新村广场缺少人员管理健身设施年久失修,部分设施已丢失重要零部件,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风光大不比兴建之初,秋千等儿童经常玩的设施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广场周围杂草丛生,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对策建议:设立专门的管理看护人员,维持广场秩序及设施安全,以及定期维修更换损坏的实施,并在一定时间铲除杂草,合理利用广场空间种植观赏性花草树木,资金可由村委会负责筹建,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呼吁大家保护公共设施。
4)植被破坏严重,旧房一般绿树围绕,且树龄较高,对保持水土环境起重要作用,但搬
迁之后,旧址均充作耕地,原有树木植被由于归属问题均不再保留,而新房为方便统一规划,减少人地财产纠纷,均选在重新开发的平坦地区,又会对许多高龄树木植被造成破坏,绿树成荫以极为少见。
对策建议:在规划之初,应该把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合理规划,减少破坏,并且在建成之后积极植草种树,向村民们宣传种树好处及作用,呼吁合理利用土地,把环境放在第一位,保留原有旧区域植被。
5)居民饮用自来水水质不好,偶尔会伴有浑浊泥沙,漂白剂浓度较大,饮用不便,需收集自来水沉淀之后才能使用,且主要为丰头水站的使用居民。
对策建议:水利部门要加强水源处的管理及环境保护,对于净水设施要经常检查、维修、更换,认真检查水质问题,查找出问题所在,若是由于管道老化问题,应认真排查,进行及时更换,以人为本,把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居民也要加强维权意识,认真监督水站工作,必要时向县政府上访投诉,坚决维护自身利益。
6)居民生活压力由于新村建设加重,由于建造房屋造价一般在25万左右,而国家政策平均所得仅两三万,而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并未提高,而各种原材料及人工费用涨价,使得建造成本又明显提高,造价上涨,房价较高居民难以承担,新村建成之后部分居民依然保持原先生活风貌,农民实际并未减轻负担。
对策建议:对于新村建设不要急功近利,应“稳扎稳打”认真规划,统筹兼顾,百年基业不能只顾眼前,采取自愿方式,让村民们有时间准备,按照梯次慢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且要不断提高全乡人民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人在住房建设上减轻负担,配套设施也有所提升。
四、调查总结
相公乡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较于其它乡镇稍晚,但是其发展稳定,村落布局、道路建设合理,且未来规划方向优良,发展潜力巨大,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值得其他村镇借鉴。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其发展变化巨大,其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居民们的生活意识及消费观念也产生了较之以前更先进的跨越,人们越来越向城市居民看齐,并且新的生活产生了许多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生活追求便捷,更加珍惜时间;生活节奏加快,忙碌而有序;审美情趣增加,更加追求时尚,觉得变化中的潮流更代表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提高;在生活中并不都是付出与收获,在农闲的时候也享受着闲暇的恬适时光;在环境方面村民也希望建立一个绿树成荫的绿色环境,并正在付诸行动。
虽然村民的住房及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离广大居民日益提高居住生活水平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仍要不断努力、不断改进。对于新村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善居住条件,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各种房屋建设政策实施到位、加大对房屋建设的合理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搞活和发展地方经济,让居民的收入得到较大提升,只有口袋鼓起来了,居民才有购买或建造住房的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住房配套设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少数居民生活确实存在困难,政府加大低矮旧房改造力度的政策,已经让这些居民住进质量好,配套设施较完善的房屋。砖木结构80—90年代建筑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危房改造、住房改善的重点,全乡已经改造约98.7%,其它住户正在移入新村居民点的筹备中。
未来全乡要继续加大自来水网管建设,保证城乡居民都能用上自来水。10年间乡镇政府实施的居民自来水饮用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将自来水覆盖至全乡各个村镇。但是,距离城乡普及自来水饮用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居住于区域偏僻且分散的乡村居民,更要下大力气扎实的做好自来水饮用工作,力争早日让全乡居民都能用上标准自来水。
另外,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更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得到明显地提高。但是本县城区与乡镇居民生活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依旧需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加大农村投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为农村提供平等教育就业机会,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出台更多惠民政策,确保城乡协调发展,缩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在国家大力推行的农民集中居住便于提高集约化用地水平,能够节省大量土地资源,能够集中资金全面整合农村现有的各项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集约化、科学化,可以实现农村管理的社区化,提升广大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农村文化程度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是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切实有效办法;是土地、社保、户籍、行政管理、产业发展等多项改革的重要载体;是西北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家既积极引导农民致富,也积极推进集中居住,在我看来这既是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农民切身利益负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举措。
障碍与挑战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全乡人民只有继续奋发图强,与时俱进,突破局限才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农村房子拆迁补偿安置原则和补偿安置标准》
第二篇:当前城乡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令人堪忧。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家庭教育受到各种观念的冲击,过去人们的那种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被现在的望子成龙心切的家庭教育观念所代替,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管教下成材,恨铁不成钢,可结果往往事愿违。据有关资料显示,犯罪年龄愈来愈低龄化,从各种违法犯罪的案件来看,青少年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素质差,最
终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具体表现在他们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谈薄;沾染不良好嗜好,犯案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案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是无业人员他们白天浪迹社会消磨时光,夜间结伙寻机滋事,这就体现了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失败,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是需要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我把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溺爱型。许多家长时时、处处、事事管着孩子,就连内衣袜子都是父母洗,别的家务就更不会干,孩子上学离家远点,父母租房子陪读,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了学习孩子整天无所事事,没吃过一点苦,没得到过锻炼,孩子没有解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因而在学校里,大扫除成为最让老师们头疼的事,连如何洗抹布都要亲自示范。这部分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在成长期养成不良个性。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一切都有父母在为他们着想,这使得他们不曾经历过磨难和挫折,自身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加强锻炼,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弱化,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下降,各种不良思想便有机可乘。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在遇到挫折后,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在遇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时,自我防范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部分孩子的沦落。
二、潮流型。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在深感自身压力增大的同时,为使自已的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是加强对孩子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培养,如对孩子进行英语、乐器、舞蹈等技能的培训,而相对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
三、贫穷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下岗、失业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着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家庭中的成人不能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中,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和管教。据调查,现在许多的父母迫于工作的压力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特别是对经济不太宽裕的家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比如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夫妇在外打工赚钱,孩子丢给了父母,由于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管孩子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过份溺爱,要么就是放任自流,从而导致了孩子的沦落。
四、放任型。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让子女长期养成了不良习惯,父母管不了,这样父母对孩子也就失去了信心,不愿管。另一类就是父母离异家庭,孩子无人管,也正是基于家庭缺乏关爱,使一些青少年性格变态,心灵阴暗,悲观厌世。一些孩子脱离家庭监管,经常夜不归宿,行为失控。
五、棍棒型。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听到这样振振有词的辩解——“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不懂事,当爹妈的自然是要管。”“要说教育孩子,我就是奉行那句话:棍棒出孝子,恩养无义儿。打他,也是为他好,要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呀!”“老子打儿子还犯法?”就拿我自己来说,孩子不听话,自己心里非常恼火,恨不得给她一巴掌,其结果常常是努力克制自己据调查。以“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仍然根深蒂固,占被调查对象的40%。孰不知,越打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甚至和家长对着干,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对生活失去信心。
相对来看,以上几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典型,普遍,具有代表性,有时甚至两种或多种类型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教育越来越难,使家庭教育的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呢?
一是来自学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偶尔受到其他学生欺侮的有29%,经常的有5%,而且年龄越小越明显;学生中不良行为的排序为:打群架、拉帮结派、欺负弱小同学、早恋、离家出走。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喜欢盲目地攀比和追随。经常在不经意间听到学生们在议论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子豪华,谁家的老爸能赚钱,他们很容易受到那部分落后同学的影响,在孩子们心中是非、荣辱观念淡薄。调查显示:学生中倡导和经常出入“三室一厅一吧”的有61%,年龄越大,出入次数越多,而属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有70%以上会经常出入此类场所。
二是来自社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传播渗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一部分成人的道德面貌也呈现滑落态势,是使得家庭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根源所在。
社
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社区管理的不完善,某些社区居民鱼龙混杂,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也给家庭教育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ktv,影视吧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为了其经济利益,通过一些不法手段吸引青少年去消费;同样如一些非法的录像厅播放淫秽片,一些不健康的桑拿、按摩、发廊提供色情服务,一些非法网吧,色情暴力影像等,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同时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导致离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大为减少,结果造成了道德情感的冷漠。而网络内容传播的超地域性,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与冲突。这些无不对青少年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特别是年龄尚小,涉世不深,分辨是非能力差的未成年人,根本经不住这样的诱惑,从而使他们想入非非,以身试法,甚至触犯刑律。
怎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我认为应该先分析孩子自身的特点,寻找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好方法。
孩子正处在人生中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对未知充满好奇,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些特点有利于他们学到新知识,但是这也使他们容易被不良的事物所感染,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对于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这种影响是极深远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动的防御不良思想对孩子的毒害,远不如努力提高孩子自身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
孩子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思想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但孩子的主体意识尚末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尤其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家长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心理调整和行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个好家长面对家庭教育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分析问题,并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侍方法。从社会上许多成功家庭教育来看,总结归纳为三个字:“爱”“引”“学”,我认为如果能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可称得上成功的家庭教育,值得广大父母的借签与学习。
“爱”既教孩子学会爱,存着一颗爱心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经过我们的每一个人,即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活语成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可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感觉。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发自真心的地关心身边的人,无论亲人、朋友或者是萍水相逢的人,给他们带去幸福的同时,幸福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子女当好表率是为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同时也要为孩子建立一个爱的窝,父母能够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就是夫妻彼此相爱,一对相爱父母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安全感,这是家庭的定向和为人父母的天职。身为父母有责任将他们的潜力好地使用、发挥。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又为孩子立下了好榜样,言传身教在这种爱的教育下,孩子们渐渐地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彼此相爱的心在他们的里面一天天地成长。同时我们自己也在结婚、生子、育子的实际过程中逐步学习爱的功课,以至我们在享受家庭快乐的同时更加成熟而智慧,从而保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平等,子女才能安心读书,才能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引”即是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同时也不应放任自流。过份的保护会伤害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智慧地引导,一心替孩子解决生活中所有困难,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依赖我们。父母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引导子女结合实际认识和评价自己就像孩子学习知识、训练枝能一样,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家长用棍棒代替孩子认识自己。父母要把握好好一对孩子“帮助”的度,既不可包办代替孩子去处理遇到的困境,又不能对孩子的处境不予理睬,冷眼旁观。同时我们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洗菜、洗碗、擦桌子、拖地板以及孩子自己的事情等等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样汗流满面地工作?怎样绞尽脑筋地挣钱?怎样小心翼翼地用钱,怎样斤斤计较地花销?让孩子体会维持一个家的艰难与不易,明白没有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忙碌而谈忘自己首先是作为孩子成长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存在的,既要兼顾好工作,还要珍惜与孩子一起“长大”的宝贵时光,不能把工作作为父亲或母亲忽视关爱孩子成长的借口,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了解他喜怒哀乐的缘由,帮助孩子理解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评价要辟免对孩子责备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要知道,未成熟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崩溃。而父母的理,支持,全带给他们无限的温暖和成胜挫折的勇气;父母的开导、指导,会带给他们挑战困境的信心和策略。既不急于求成,又不能放任自流。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心理医生,与孩子朝夕相处,特殊的亲子关系,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最贴进孩子的需要,更易为孩子所接受,拥有一对豁达而理智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运。我们用最无私,最坚持,最无限的爱陪伴,关注孩子时,从孩子们那天使般明亮的笑声里,我们知道他们是安全的、快乐的、幸福的,而作为父母我们会庆幸,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学”即积极引导孩子读书,与孩子共享读书的乐趣。一部好书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也是净化灵魂的过滤器。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了解人生,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和标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读书活动和孩子同看一本书,讨论书中的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故意和孩子观点不一致,引起争辩,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通过与孩子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果,营造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减少孩子迷恋网络游戏,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
当然,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因然重要,但学校、社会负面影响,也同样对孩子教育带来难度,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的与配合,如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交化市场的管理,以违规和不法经营是坚决予以取缔,政治机关应加大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相信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人们在家庭教育方面观念全进一步改变,这需要我们广大父母长期共同的学习和探讨。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
第四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强县战略,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近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和调研主题,经深入全县城乡各中小学进行调查,并在认真分析我县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教育布局概况
全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辖6镇两乡,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0.7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其中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11所,村级学校52所。在校学生17,108人,其中初中5,933人,小学11,175人。现有教职工2135人。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5.1万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维修、改建、扩建校舍63所、10.3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b、c级危房低于10%。10所初中有8所为楼房,11所完全小学有7所为楼房。二是农村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采取撤、并、扩、建,联等形势,撤并中小学校38所、村级下伸点39个,占学校总数的27.9%,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136所减少到76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新建多媒体教室15个,新增计算机480台,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0:1。部分学校还实现了宽带上网,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农村上游。先后建成省一类学校3所,市一类学校7所、市绿色学校5所、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2所。四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8%,本科率达到24.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科率为42.5%。培养了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340人;省、市级学科骨干27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6人。五是办学质量稳中有提升。XX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99.8%;初中入学率为98.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1.5%;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5%。全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达到97.4%,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各科合格率达到87.6%。
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
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但每所学校一年仅取暖费一项就几乎占去经费的50%,农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转,跟不上高位均衡发展现状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受公用经费高位增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跟不上办学条件改善步伐。
(二)城镇学校班级“超载”严重。
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强烈,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学生择校现象增多,造成城区学校办学压力过大,出现大班额。目前,我县镇内3所小学及2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第一小学平均班额59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实验小学平均班额63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初中平均班额为54人,最大班额62人,最小班额41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标准近1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调整任务艰巨。
目前,全县共有60所农村小学、311个班、6464名学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占农村小学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占农村小学的45%。以浓河镇为例:17所村级小学、733名学生,校均43人,平均班额11.3人。其中有11所学校平均班额不到7人。最少的一个村级小学仅有3名学生。类似情况大多数乡镇普遍存在。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状况急剧变化,全县农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原来较大的村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空壳校”。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全县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3%,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48.6%。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多数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部分教师多是“民转公”,其综合素质跟现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显。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
三、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利用国家,省、市投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的农村中小学校。学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学生过小问题。力争到XX年完成浓河、凤山、三站3个乡镇33所中小学校调整。2015年完成清河、富林2个乡镇19所中小学调整。2015年完成祥顺、乌鸦泡、xx镇3个乡镇18所中小学调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校功能完善的目标要求。
(二)促进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
发挥县内初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带农校工程,县内初中和小学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农校、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农校”三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小班化”试点工作,逐步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吸引外来人口来我县购房入学。
(三)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xx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范围。
(四)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学校为龙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基本运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中小学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使远教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篇: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调研报告1
***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为及时掌握***区的城乡劳动力具体情况及未就业人员数量,全面提升我区的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日前,我们对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劳动力资源就业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局依托辖区*个乡镇,*个办事处,依据“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对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情况,我区城乡劳动力户数为****户,人数为*****人,其中男性为****人,女性为******人,第一产业*****人,第二产业*****人,第三产业*****人。未就业人数*****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未就业人数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有参加培训意愿为****人。培训专业主要是财会、电气焊、服装、护理、计算机、家政、驾驶、美容美发等。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城乡就业形势有所缓和,形势比较乐观,但未就业人数总量依然偏大,压力不容忽视。
二、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突出问题
一是从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求职总量偏高,素质普遍偏低,技工严重短缺。从劳动力技能状况看:城镇的新成长劳动力和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因技能单一而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导致就业再就业困难;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因就业技能单
一、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年龄、身体等因素,用工单位很难录用。
二是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区****名有培训愿望的人员中,申请培训财会、电脑、驾驶所占的比例很大,通过培训后,实现就业的难度大。一方面,部分专业如驾驶、电脑等专业,不像过去是一种职业,而现在应作为一种技能来实现就业。另一方面,申请培训的人员中,没有从社会所需的岗位选择培训专业,他们的就业目标还是定位在办公室及后勤等管理岗位,而通过辖区企业用工需求来看,企业需要这部分专业的岗位很少,难以满足这部分人员实现就业。
三是从统计情况和电话抽查部分培训人员素质来看,有培训愿望的人员中,“40、50”以上人员占有一定比例,没有技能的人员数量也很大,根据《*****加强就业培训****规划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初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为****课时,其中实际操作培训不少于****,培训时间短。通过召开培训机构负责人会议反映的情况来看,部分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最长为****个月,费用最高为****元,这样通过《实施方案》实现技能提升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通过就业资金支付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过低,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省、市有着严格的管理和规定,地方政府很难对培训费用标准进行调整。
目前,培训费的支付标准为初级技能培训****元/人,中级技能培训****元/人,高级技能培训***元/人,创业培训费用为*****元/人。其中: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费用由区财政承担***%,就业转失业人员培训费用由区财政承担***%,失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区财政承担***%。培训费用难以满足培训机构的费用支出,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
五是由于就业渠道的多样化,*****通过电话回访发现,部分乡镇(办)上报的未就业人员有培训意愿的人员已经实现就业,实际有培训意愿人员数目偏低,造成了参加培训班的人员不足,而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状况很难掌握。
三、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从就业资金支付以外的支付渠道来补充培训费用,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二是人社部门及各镇、办事处应该边培训边对接,及时搭建企业与有就业愿望人员对接平台,将用工对接常态化。同时,每半个月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以电子版的形式发到各镇(办)、社区和村,让广大求职者不出社区就能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真正实现就业岗位进社区的信息平台。
******就业办公室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