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家别称
音樂之父-巴哈
音樂之母-韓德爾
音樂之王.音樂教會之父-帕勒斯替那
音樂神童-莫札特
音樂詩人-蕭邦
鋼琴之王.鍵盤魔王-李斯特
協奏曲之父.古協奏曲之父-韋瓦第
樂聖-貝多芬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
管絃樂之父.交響詩人.法國浪漫派的先驅-白遼士
歌曲之王-舒伯特
神劇之父-韓德爾
天才作曲家.幸福的音樂家-孟德爾頌
德國音樂之父-舒次
俄國音樂之父-葛令卡
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那
樂劇的宗師-華格納
悲觀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
圓舞曲之父-大約翰史特勞斯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圓舞曲之祖-蘭納 和聲學理論始祖-拉摩
音樂變色龍-史特拉汶斯基
歌劇巨匠-威爾第
歌劇改革者-葛魯克
浪漫樂派的先驅-韋伯
十二音列創始者-荀白克
大鍵琴之父-史卡拉第
民謠採集家-巴爾托克
歌劇作家-羅西尼
印象樂派的鼻祖-德布西
輕歌劇鼻祖-奧芬巴赫
偉大的變奏音樂家-雷格
寫實音樂主義創始人-楊納傑克
藍調音樂之父-漢弟
進行曲之王-蘇沙
音樂的先知者-布拉姆斯
快筆作曲家-羅西尼
外国音乐家的称号
乐圣
贝多芬 德国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清唱剧大师
亨德尔 德国
音乐诗人
舒曼 德国
乐剧巨匠
瓦格纳 德国
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 奥地利
指挥界帝王
卡拉扬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海顿 奥地利
音乐神童
莫扎特 奥地利
歌剧之王
威尔第 意大利
男高音歌王
卡鲁索 意大利
高音之王
帕瓦洛蒂 意大利
钢琴诗人
肖邦 波兰
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 意大利
歌剧界女王 卡拉斯 美国
钢琴之王
李斯特 匈牙利
标题音乐之父、现代管弦乐之父
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
德彪西 法国
法国音乐之父
保尔-莫里亚 法国
俄罗斯音乐之父
格林卡 俄国
神弓
海菲兹 俄国
音乐绘画大师
穆索尔斯基 俄国
捷克音乐之父
德沃夏克 捷克
新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 捷克
民族乐派奠基者、芬兰第一公民
西贝柳斯 芬兰
民族乐派大师
格里格 挪威
当代钢琴泰斗
鲁宾斯坦 波兰
第二篇: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第三篇: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主要音乐作品有六部交响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贺渌汀(1903年-1999年),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在近8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把自己的音乐活动与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很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他的创作,构思严谨周密,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歌曲创作,其亲切上口的旋律与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
电影歌曲《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法国逢恩,祖籍弗兰德。自幼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此外其作曲风格同时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开朗,令其作品地位足以与巴赫及贝多芬相提并论,亦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其中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安魂曲》,《牧人王》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品:《钢琴协奏曲》,《叙事曲》
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代表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代表作品:《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代表作品:《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人别称
已用:阅读与写作第19期第3版
中国古代诗人别称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贡的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诗圣: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诗魔: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鬼:唐代多才而短命的诗人李贺的诗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变幻莫测。宋魏庆之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故其有“诗鬼”之称。
张三影: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一次,一位客人称赞他:人们都叫你‘张三中’哩!因为你的《行香子》写出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佳句。”张先不以为然地说:“那倒不如叫我‘张三影’吧!”客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影’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于是,“张三影”便传开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把早春景色写活了,尤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最为传神,时人因此称之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贺梅子:宋代贺方回有首《青玉案》词,结句“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诗家天子: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长爪郎:唐代名诗人李贺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
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呼他为“温八叉”。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他为“五言长城”。
米颠:米芾性格孤傲,行踪怪痴,有浑号“米颠”。
贺鬼头:诗人贺铸,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
梅河豚:宋代诗人梅尧臣以《河豚诗》而得名,人称“梅河豚”。
鲍孤雁:宋代诗人鲍当以《孤雁诗》而得此名。
张孤雁:宋代诗人张炎以《解连环•孤雁》词扬名,人称“张孤雁”。
谢蝴蝶:宋代谢学士吟咏《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袁白燕:明代诗人袁凯以《白燕诗》出名,人称他为“袁白燕”。
祁鱼虾:清代祁珊洲,因有“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的诗句,被诗人王渔洋称为“祁鱼虾”。
第五篇: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笄(jī)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礼记?曲礼上》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知天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艾: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耆(qí):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亦作“古希”。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mào)耋(dié):指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诗经?鲁颂》:“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诗经?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期(jī)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