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辩词:财富能代表成功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及在座的各位,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讨论财富能不能代表成功。开宗明义,正本清源。“财富”是指通过劳动创造或积累、继承或接受馈赠所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能”指具备某种能力,即财富是否具备代表成功的能力,而且也只会是财富的诸多能力之一。“代表”是指客观事物体现或反映某种抽象概念。“成功”是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积极追求并最终从生活中获得力所能及的成就。评判财富能否代表成功的标准时看财富是否具备体现或反映成功(这一抽象概念)的能力。
需要申明的是,1)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财富是否具备代表成功的能力,而非有财富必然是成功。
2)同样需要强调,今天的讨论是以财富和陈宫均已存在为大前提的,两者缺一不可。
3)衡量成功不能依赖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应以公众评判为标准。理由是前者多会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和主观感情的不稳定性而有失公允。
我方坚持财富能代表成功,理由如下: 一)从财富的来源看,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劳动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积极目的的人类活动,且与生产资料结合时,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在积极的目标下必然劳有所得,因为“得”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可以是追求过程中精神上的知识或阅历。但无论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都具备体现或反映成功的能力,(即财富代表成功,)因为在积极目标的引导下,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必然在劳动过程中就有所体现。就好比考生为达到分数线而日夜苦读,自己知识积累的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做出好的表率。毫无疑问,以知识等组成的财富,具有反映他实际能力所能达到成就的能力。即财富能代表成功。
二)从财富的特征看,财富是有价值的事物,而价值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或积极作用。那么价值就可以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部分,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无法存在,因此对财富的认定首先应依据社会评判,确认其具有价值。而成功也应以公众评判为主以保证其公正客观。成功的抽象意义通过财富得到具体体现,因此财富无论是从来源还是特征上都具有代表成功的能力。
三)我们今天讨论财富能不能代表成功,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引导一条正确是财富观,价值观(,成功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用之有方,以积极的态度追求财富,所以我人生有价值的付出必然得到相应的回报。成功于我如浮云,因为成功与否由社会公正评说,我求力所能及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财富,因为抽象的成功,可以由他代表。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财富能代表成功。
第二篇:一辩词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各位评委主席好,对方辩友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开始辩论前,我们必须分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
什么是婚姻?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是对两性行为个人化的规范,以便于人在成家之后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婚姻制度本身来说,它更多的是社会和法律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情感需要。甚至可以说,它是对于婚姻双方的一种压迫。当然了,这是一种合理压迫,它的作用在于稳定社会关系以及保护我们下一代的利益,利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繁衍和发展。婚姻以生活为目的,以家庭和社会责任为中心,更多地承担责任和义务。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区别于亲情和友情的另一种感情,是建立在两人的陌生感和新鲜感的基础上而存在的一种情绪。爱情是强烈的感情起伏,是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是绝对的以恋人为中心的二人世界。处于爱情中的两个人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它会使人一段时间内处于疯狂着迷的状态,使人不理智。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总是在试图把人调回正常状态。结婚以后,每天平凡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会消磨掉两人热恋时的激情。在此过程中,多巴胺也会减少,激情也就最终归于平静,爱情的特点被磨灭,婚姻就变成了爱情的终点,爱情转化为亲情。依靠亲情和责任维系的婚姻比爱情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婚姻磨灭了爱情,使爱情转化为亲情。
当两人无法在婚后把爱情成功地转化为亲情的时候,会适应不了两种状态的变化。从热恋中的感性浪漫到了结婚后的理性,开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单调生活,不断重复,让人厌烦。而且随着时间积累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曾经认定的美女帅哥不再如当初那样美好。在这时就会有与婚前的比较,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两者互相埋怨,家庭破裂。由此,也可以说明婚姻是爱情的终点,所以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谢谢大家!
第三篇:一辩辩词修改版
【一辩辩词】二稿2012/3/19晚讨论后
谢谢主席,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与对方辩友一起讨论这样一个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我方观点是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二线城市发展更好。
第一. 大学生毕业之后留在二线城市发展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大城市的方面来看:当下社会北上广等城市的人才饱和现象日渐明显。人才的过分集聚造成了一种人才资源分配的失衡和浪费。由此引发了相应的挤出效应。(待完善)然而对我们一个人来说,在哪里不是最要紧的,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人才饱和的北上广,大学生难以得到施展手脚的天地。不能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而从二线城市的方面看来:现在正是其大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一线城市现在的发展后劲、潜力空间方面远远不及二线城市。据2010年福布斯杂志今晨发布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国的成都、重庆、苏州和南京4个城市上榜,其中成都和重庆分别摘得冠亚军。由此观之,大学生并不是只有在北上广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方今天也不是鼓励大家逃避竞争与压力,而是在倡一种有理性的,多元化的择业观,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大学生毕业时候留在二线城市发展的幸福感更强。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方面来看:生活中的高物价、快节奏以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非常严重。生活在其中,房奴车奴孩奴比比皆是,难以拥有一种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反观二线城市方面:就中国2007年到2011年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来看,排名前列的杭州、成都、长沙等城市都是非北上广的二线城市。诚然一线城市交通发达,但是发达不等于便利,一堵万年,让人耗费太多时间在路上。诚然一线城市设施丰富多样,但是近年来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住房医疗教育等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对中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提供不足。(这和大学生关系大么?)而成都西安武汉等二线城市近年来相继崛起,在经济规模城市管理和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综上所述,我方确定肯定坚定不移地认为:大学生毕业之后在二线城市发展更好!我觉得单薄了啊~!说来说去就一个点啊 社会和个人有什么矛盾的啊~!哪里需要去哪里有什么不好啊~!成亚轩你说说大家好为什么不是真的好啊~!
这里是找到的其他一些数据和资料 挺重要的一份是万宝盛华(中国)于2009年3月对分布于全国各地的1070位求职者开展的一项专题调查,即《2009年跨城市人才流动调查》。此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候选人在跨城市方面的经
历、未来流动意愿、原因及工作期望。该调查数据显示:未来1-2年考虑跨城市工作的人才中,有36%的人考虑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二线城市。这个数字表明:相比以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强。同时,该调查还发现,在回答“具体来说,您愿意去哪些城市工作?”的问题中,想去杭州的占到21%,超过了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
另一份调查则是《万宝盛华雇佣前景调查》。2010年第二季度“雇佣前景调查”是基于对中国大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966家企业雇主的抽样访问结果而得到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14个城市中,苏州、重庆和深圳分别以+32%、+24%和+23%的净雇佣前景指数(未经季节性调整分析)位居全国就业前景前三位。[6]这一数据表明,二线城市就业前景将好于一线城市。此项调查的结论在《万宝盛华雇佣前景调查》2010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报告中已有所表现,2010年第一季度调查中,重庆以+22%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位列全国之冠,而西安和青岛也呈现出令人期待的招募前景,两个城市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均为+19%。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一直呈现着持续上涨、居高不下的态势。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而一线城市中的广州、深圳和北京的涨幅分别为19.9%、14.3%和13.2%,位于涨幅最大的前五位。[9]一般来说,我们考量房地产价格是否适当采用的“房价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 Ratio)这一指标。房价收入比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住房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年平均房价与居民平均年收入之间的比率。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一般为3-4倍,也就是说,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用3-4年的全部收入就可以购买一套中等档次的住房,目前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为3倍左右,日本为5-6倍。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房价收入比在3倍至6倍之间比较适当。而当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一般都已经达成两位数字,如2004年和2005年深圳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6.52和9.83倍,而2006年飙升至15.76倍。[10]再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四环路以内商品住宅期房销售均价为25907元/平方米,四至五环路为16352元/平方米,五至六环路为11361元/平方米,六环路以外为9855元/平方米。[11]而同期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38元[12],按房价收入比公式计算可得,同期北京市房价收入比在27.13-10.32之间。而二线城市的房价相对一线城市来说,则是价位低廉的。我们以南京、无锡和常州为例(见表2),三地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7.9、7.0和5.9。虽然这三地的房价收入比大多超过了国内学术界认可的6倍房价收入比的上限,但相对于一线城市两位数字的房价收入比来说,显然要低了很多。以此
类推,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相对较低,而相对低廉的房地产价格则成为越来越多的就业者考虑前往二线城市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二级城市工作不是没有压力,但相对一线城市来说,就业压力要小得多。一线城市由于城市发展早,大量人才精英汇聚,加上工作岗位十分有限,竞争异常激烈。而二线城市由于其后发性,在一定程度上短缺人才,特别是高学历的人才。高学历的人才一旦进入二线城市工作,总体上是会被用人单位高看一眼的,作为骨干力量加以优待和重点培养,工作压力也没有在一线城市那么大,并且相对来说收入较之一般就业者要丰厚。
除此之外,一些二级城市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种优惠的就业政策,希望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者就业观念转变的大好时机,大批网罗人才。如2010年宁夏银川35家企事业单位携580个岗位进京招聘人才,为了帮助企业招揽人才,银川政府特别提供补贴。企业招聘的硕士生,政府每月补贴1000元;企业招聘的博士生,政府每月补贴1200元。[13]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能动元素,而对于城市化进程来说,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中国东部、东南部与西部、西北部的巨大差距是基于先天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加之后天历史条件等因素作用所共同造成的。目前,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计划,试图扭转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局面。而城市是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载体,要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加速进步,就必须立足于城市。如果说农民工潮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最激动的人口转移的话,那么二线城市“就业热”将会掀起新一轮人口大规模转移。二线城市“就业热”是一次人口主动转移的过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二线城市的“就业热”起到了弥补我国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作用。因此,从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城市的角度来看,二线城市就业热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均衡发展。
城市人的“量”,即城市人口规模对中国城市均衡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城市人的“质”,即新的城市人口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社会学原理指出,“时至今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聚居方式,而城市人也成为城市框架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城市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二线城市“就业热”为二线城市增加了数量可观的城市人,而且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他们本身天赋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必然是二线城市发展过[19]
程中最大的社会财富,为二线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当前出现的二线城市“就业热”无疑有利于促进各城市间人力资源分布的均衡化。
除此之外,二线城市就业还带动城市间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比如,随着各地城市化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成了区域经济中心与货物集散地,由此会带动高新技术人才和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长势,同时也给作为区域中心的二线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而拉动人才链和就业潮的增长。而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却进一步提高了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大型外资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北上西迁潮”,力图向二线城市迁移或扩张,积极开发新市场,这在战略上为我国城市的均衡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平台。
二线城市“就业热”为二线城市的人口城市化贡献了力量,为二线城市的发展带来去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引起了城市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二线城市就业热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未来均衡发展的指向标。
第四篇:一辩辩词知足常乐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下面,我从以下几点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让我们正本清源,明确知足常乐的概念,知足常乐一词最早出自《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运行合于道,连战马都可以还田耕种;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战马只能在战场的恶劣环境生产。祸害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所以,懂得自我满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统治者的贪婪、好战、不知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苦难和灾祸,可见,知足常乐是对人的无限度、无休止的贪婪欲望的反对。
其次,知足常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洞察暂时的成功,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并充分肯定目前的状态,从而始终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乐观的心态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知足常乐,真正意义上是个人永远追求的精神基站。知足常乐要求我们要有适可而止的精神,它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是对现有收获的充分珍惜,对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发掘,为今后的创新和进步提供平台。
第三,知足常乐是一种正确生活的态度。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足常乐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教导我们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社
会中迷失自己,懂得停下前进的脚步,思考自己的得失,珍惜自己的幸福,欣赏身边的风景,从而以一种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坎坷,脚踏实地地思谋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地走向前方。正是因为人们不知足常乐,才会出现众多的贪得无厌的官员、才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造成一系列对自然社会的破坏。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
因此,我方认为:知足常乐。
第五篇:辩论赛一辩辩词
辩论赛一辩辩词
大家下午好: 开宗明义,我们先来看看辩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当今时代指的是现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上中的意思就是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而竞争的意思是指个人或团体,为要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求的对象而言。
我方认为当今时代合作比竞争重要,下面我将从三个层面论述我方观点:
一、合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认得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具有协作性、合群性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要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循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基于人类发展意义上的合作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力量。
二、当今时代的稳定与和平是建在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人与人合作起来才能够共创和平的时代,才能有了今天安稳的生活,不必受战乱之苦,同样只有在稳定和平的时代里才会有真正公平的竞争,任何竞争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合作竞争力从何而来?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基础最重要,显然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竞争是把双刃剑,而正是因为合作意识才使竞争变得更加有序。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三、合作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需要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来构成,而经济发展主要需要一些企业来带动,而每一个企业的创办都需要合作,从而在有了经济基础下发展科学,而研究科学也需要合作,就像是卢瑟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我国著名谈判专家龙永图先生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如果需要打破已有阻力必然要引入竞争,但当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稳定时则更需要合作。
当今社会正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我方认为: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经典辩词:
1、竞争是把双刃剑,而正是因为合作意识才使竞争变得更加有序。(合作规范竞争)
3、竞争是因为只有一个蛋糕而担心没有自己的,合作则是使人们联合起来做出更大的蛋糕,让每个人尝到甜头。所以只有合作才能创造出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4、决定木桶容量的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吗?不是。所以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合作,使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5、竞争又恶性竞争,合作也有不良合作,都只看良性标准来进行比较,看哪个更具有长远利益,哪个能带来更多好处,这才是我们的比较标准。
6、反驳:对方辩友今天参加辩论赛不正是为了与我们竞争,一决高下吗?辩论赛能够顺利进行,我们要非常感谢对方辩友与我们的合作啊。(回到合作规范竞争)
7、以往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大于竞争,多于竞争。
8、WTO之前很多人在竞争,但情况是你一提高关税壁垒,我也提高关税壁垒,大家都不要得到好处。但是通过合作,大家都降低了关税壁垒,你得到你的好处,我也得到我的好处。这不是更好吗?
攻辩提问:
1、竞争的结果是不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按照这样的观点,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是不是应该被牺牲、被淘汰了呢?(这明显不符合我们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当今社会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势在必行。请问对方辩友,这种情况下,竞争如何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呢?
3、全球化发展带来一些世界性问题,诸如南北关系问题,人权问题,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又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呢?
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歌德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泰戈尔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列宁
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
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奥斯特洛夫斯基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古今贤文·合作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俗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