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案例分析集
案例分析一
2008年3月24日,位于中印之间的不丹迎来其历史上的首次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国民议会议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首个民选政府。此次选举意味着国家政治体制将由原来的世袭君主制变为议会民主制。在此次议会选举中,由不丹仅有的两个政党“人民民主党”和“不丹爱国进步党”竞争47个议员的席位,双方共有94个候选人参选。得票多者将出面组织政府。这两个政党都是三年前奉国王旨意成立的年轻政党,各拥有数千名党员。
此次选举是不丹国王多年来致力于推行政治民主化的结果。100年来,不丹一直实行世袭君主制,没有宪法,也没有政党。1998年6月,辛格老国王对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解散了内阁,将政府行政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2001年9月,国王发布命令,要求政府筹备起草宪法。2005年3月,辛格国王建议在不丹建立两党制度,由在大选中得票最多的政党组阁,另外一个政党则成为反对党。根据宪法草案,不丹将组建两院制议会,由75人组成的国民议会和由25人组成的全国委员会。2006年年底吉格梅国王宣布退位,于2007年4月将王位正式让给27岁的儿子吉格梅-凯萨-旺楚克王储。辛格曾表示,还政于民是为了让不丹在政体上与西方接轨,以便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他说:“为了不丹人长远的幸福,我们必须推行民主,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旺楚克陛下多次表示自己能保证是一个好国王,但无法保证此后历代国君都是好国王。君主制度好比华丽却易沉的邮轮,民主制度则是普通但不易翻的小船。避免有朝一日的沉没,这正是不丹国王们在推动民主化方面走得比自己的臣民还快的原因。
为了完成国民议会选举,早在2007年,不丹就在国王的鼎力支持下强迫不知民主为何意也不感兴趣的臣民接受成为公民的培训———举行过投票预演了。而不丹的政党也似乎没有为选战做好准备。候选人站在田间地头向民众发表竞选演说,手里连个话筒都没有,标语旗帜就更看不到了。这倒不是参选的两个政党拿不出这点经费,民众对选举的兴致远没有国王浓厚。
请就材料中的反映的问题进行评述。答题要点:
1、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是国家最高权力归属的过程。
2、在已有的专制体制转变为民主宪政体制,不仅仅意味着限制专制权力、剥夺专制利益。即使是建立起民主制度,是否将国家最高权力置于宪法的规范下,是否将政党竞争置于宪法之下,将决定初步走向民主化的国家能否走得长远。
3、作为民主体制的积极推行者,前国王在国民议会选举完毕后,也应该积极遵守宪法,将个人行为纳于宪法规范之下。
4、公众的民主意识和觉悟仍停留在忠君层面。宪政的完善不仅是制度的完善,公民对政治的广泛参与和对国家权力行使、对政党竞争的监督,也是宪政不可或缺的方面。公众的宪法意识需要提高。
5、自发民主化的不丹,应借鉴别国宪政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有限政府,建立分权机制,加强宪法监督,保证司法独立,控制强力部门,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等。特别是阻止外国势力对政党的控制和操纵。
案例分析二
曾某原为某省省委书记,2000年7月因换届改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曾某一直酷爱书画,工作之余总要进行书画创作。2001年12月,曾某将自己的书画作品结集出版。某知名大学教授发表书评时称,我们现在的一些领导同志一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总觉得无法适应,但曾某却并非如此,他不仅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条件,而且,其书画作品水平也如何如何,云云。
请就材料中的反映的问题进行评述。答题要点:
1、该教授将曾某改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视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是错误的。根据宪法和法律,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常委会是同级人大常设机关,是人大闭会期间代表人民经常性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因此作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曾某肩负极其重要的责任。5分
2、这个材料也反映出各级人大常委会个别组成人员视人大及其常委会为退居二线的机关,从而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职责,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权力不实,威信不高,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发挥出来。
案例分析三
在山东滨州地区惠民县,有一个不起眼的偏僻小镇,名叫桑落墅镇。这里地处鲁西北,属山东省的贫困地区。尽管如此,村民们仍然是其乐融融。
1996年4月2日深夜,惠民县公安局治安科的张传广、张刚等人,率领一批全副武装的“执法”人员,摸进了桑落墅。11点多钟,桑落墅派出所的两名警察几下砸开了村民季玉坤的家门,闯了进去。季玉坤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便被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从被窝里拖出,押上警车,送县城中心旅馆关押起来。15天后,季的家人送来3 000元莫名其妙的“罚款”,再加上225元“旅馆费”才将其赎了回来。
同季玉坤的遭遇一样,当天和以后连续几个深夜,桑落墅共有数十人被抓走,分别被关押在惠民县公安局指定的“高家店旅馆”、“顺达旅馆”、“鸿燕旅馆”等处。老百姓一律管它们叫“惠民县第二监狱”。
1996年5月5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张传广、张刚再次率大队人马进村,这次几乎是挨家挨户的搜捕,连孤苦零丁的五保户老人也不放过。一时间,全村到处都是“咚咚”的砸门声音,有许多院落的大门被砸倒,村民季东岳的老伴刘爱玲未穿上衣,也被拉出来站在院子里,吓得浑身直抖„„当天深夜,又有一批村民被冠以“赌博犯”的罪名,关进了“第二监狱”,一部分人则被五花大绑,脖子上挂着“赌博犯”的大牌,在高音大喇叭的喊叫声中,到各乡、各村游街示众。这些都被有计划地拍成“严打成果”。随后,山东省某报以《滨州地区严打取得显著成果》为题,报道“惠民县打掉一个涉及100多人、赌资达41万元的特大赌博团伙,群众为此鸣鞭炮庆贺”的“新闻”;滨州、惠民县的电视、报纸更是宣扬惠民县公安局“现场抓获特大赌博团伙案”的事迹。
当时正值农忙季节,桑落墅700余名劳动力中,有200多名青壮年为躲避抓捕而逃往异乡。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桑落墅一到晚上几乎没人敢开灯,听见汽车响家家关门,很多村民不敢在家睡觉,有两个青年人在长期恐惧中,精神失常,两个未成年人也被抓去作为人质„„
1996年8月,桑落墅村民忍无可忍,决定秘密到北京上访。村民李宝成在众乡亲的签名支持下,上访到中纪委、公安部等部门。
1996年9月16日,李宝成因上访被县公安局以“赌博”罪“逮捕”,并被张广传戴上手铐在村里绕行一圈。张手拿逮捕证,对村民喊道:“大家听着,李宝成没有问题,可我就把他抓了,看你们谁还敢去北京!”
从1996年底到1997年初,桑落墅有几十名村民向惠民县法院起诉惠民县公安局,但不少村民因交不起二三百元的诉讼费而无法起诉。张广传等人得知消息后,还开着车到村里恐吓村民,吓得很多起诉的人到处躲藏,有的起诉后又撤诉,最终有29人的起诉被立案受理。1997年6月6日惠民县法院开庭公开审理该案,被告惠民县公安局出庭应诉人员个个腰间别着手枪,连旁听的被告方工作人员也是荷枪实弹。后来更以“法庭无法保证其安全”为由,拒绝出庭,法院只好暂停审理。后在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下,于10月6日再次开庭审理,并于10月13日以原告胜诉结案。(该案例摘改自任之编著:《当代中国民告官》,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202页,原题为《29位农民发誓告倒县公安局》)
问题: 公安局侵犯了农民的哪些宪法权利。答题要点:(1)我国现行《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张传广等持枪夜闯民宅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2)我国现行《宪法》第3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2款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第3款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张传广等将村民非法关押在固定旅社和非法逮捕村民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或“限制”的自由。
(3)我国现行《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安干警无故对村民处以罚款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
(4)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安干警将村民挂上“赌博犯”的大牌、游街示众等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
(5)我国现行《宪法》第4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第2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张传广等人恐吓、打击、报复村民上访、起诉等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以及公民的诉权。
案例分析四
材料1: 2006年11月29日,深圳福田警方召开两场公开处理大会,百名皮条客、妈咪、站街招嫖女、嫖客等涉黄人员被处理。公处现场,警方宣读犯罪人员所涉罪行,然后读出各人的姓名、出生日期和籍贯。每读出一人的资料,警察便押身边的犯人踏前一步确认身份,然后押回车上载走。现场逾千人围观。福田公安分局副局长井亦军宣布处罚决定时,现场不时响起掌声。
材料2:2008年11月25日下午,陕西府谷县,“5·29”特大持枪抢劫案3名疑犯游街,约5万居民上街目睹其真容。
材料3:2009年4月23日上午,浙江省温州市在瓯江帆影广场举行“严打”整治公开宣判处理大会,公开逮捕65名犯罪嫌疑人,并对32名刑事被告人进行公开宣判。材料4:1984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关于严防反动报刊利用我处决犯人进行造谣诬蔑的通知》中指出:“执行死刑不准游街示众”。
1986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执行死刑严禁游街示众的通知》强调:“严禁将死刑罪犯游街示众,特别是开放城市更要严加注意,以免对外造成不良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通知》(1988年6月1日)明确指出:现再次重申:各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务必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和有关规定,不但对死刑罪犯不准游街示众,对其他已决犯、未决犯以及一切违法的人也一律不准游街示众。如再出现这类现象,必须坚决纠正并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89次会议通过[法释〔1998〕23号)]第346条第二款规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禁止游街示众或者其他有辱被执行人人格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文明管理看守所在押人犯的通知(公通字〔1992〕139号)第5条规定:“严禁将死刑罪犯游街示众。对其他已决犯、未决犯和其他违法人员也一律不准游街示众或变相游街示众”。《刑事诉讼法》第212条第五款规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2003年,最高法院公布的《关于推行十项制度切实防止产生新的超期羁押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不准公审公判,坚决反对集中宣判和执行,是对一些地方动辄开展所谓“集中公审公判”等运动式审判活动的否定。
2007年3月12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规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禁止游街示众或者其他有辱被执行人人格的行为。
材料5:1955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防止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联合国联合国被囚人员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一部分《被囚人员的迁移》部分第45条第(1)款载明:被囚人员被送入或移出监所时,应尽量避免公众耳目,并应采取保安措施,使他们不受任何形式的侮辱、好奇的注视或宣传。
试运用宪法原理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示众”是带有封建色彩,一种羞辱意味的牺牲个人人格尊严换取社会一时的安定方法,早就被子文明社会所抛弃。人人生而自由,疑犯其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并且不可侵犯。“示众”是对被示众着的人格歧视,是一种侮辱行为。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自由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公判大会”则不是每个案件都必须经历的,只有极少数案件才有可能出现在“公判大会”上,这显然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违背,违反程序平等。
(3)法治国家的国家机关执法行为必须严格规范,否则就是滥用权力。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必须在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在我国法律及国际条约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示众是公权力’滥用权力公然凌驾法律的表现。
案例分析五
刘某系某乡女村民,已生育三个女儿,现在又怀上了第四胎。乡、村两级干部决心把她作典型处理。于是,在某日一大早便破门而入,将还在睡梦中未及穿戴整齐的刘某强行带到村委会教育了一整天,并决定取消其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三好学生”的称号。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乡村干部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宪法权利。
答题要点:
1、“破门而入”侵犯了宪法第三十九条所确认的住宅不受侵犯权;
2、“将还在睡梦中未及穿戴整齐的刘某强行带到村委会”侵犯了宪法第三十八条所确认的人格尊严;
3、“教育了一整天”,侵犯了宪法第三十七条所确认的人身自由;
4、“取消其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三好学生''的称号”,这是侵犯了其女儿的荣誉权。
案例分析六
某市政府为了整顿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混乱状况,在多方的建议下,欲出台关于限行摩托车的规定。公民甲某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出台这样的规定不合理、不合法。于是联合了近百人到市政府门前游行示威,要求市政府不要做限行摩托车的规定。
请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
(1)某市政府是否有权出台限行摩托车的规定?为什么?(2)公民甲某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3)公民甲某应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题要点:(1)市政府为维持公共秩序保障交通,有权出台有关交通管理的行政措施。应考量其目的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必要且有效;有无其他对公民权利限制更小的措施等各种因素来决定。所以在理论上市政府既可以限行摩托车也可以完全禁止摩托车,也可以限制其他车辆,这些是市政府的职权范围。
(2)公民甲某的行为是违法的。虽然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集体、游行和示威的权利,但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集会示威应提请5天向当地公安机关申请,经过公安机关批准后才可以游行示威。
(3)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采取以下渠道:第一,经过合法程序申请集会、游行和示威。第二,可以向政府信访办公室或人大信访办公室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三,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反映自己的意见。第四,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制度要求法院确认政府行为违法。
案例分析七
材料【1】2010年8月19日,55岁的谢朝平被陕西省渭南警方以涉嫌“非法经营罪”从北京家中带走。“非法经营”是因为谢朝平自费在《火花》杂志出版了增刊1万本纪实文学《大迁徙》,其中记录了三门峡移民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渭南地区的移民是作品主角。2010年9月17日,陕西渭南检察机关对谢朝平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谢被取保候审。
材料【2】.《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材料【3】《宪法》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材料【4】《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出版物上自由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意愿,自由发表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成果。
合法出版物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扰、阻止、破坏出版物的出版。
试运用宪法原理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就是渭南警方的行为侵犯了谢朝平享有的宪法上的出版自由权。渭南警方因谢朝平在作品中揭露了真实的情况和腐败的问题,就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其进行追捕和拘留,侵犯了谢朝平的出版自由权。(2)警方的行为侵犯了谢朝平的批评、建议等监督的权利。出版自由权并不是绝对的,假如在行使出版自由权的过程中违法了,也是应当受到追究的。但是作品反映了民众的疾苦,披露了有关的公务员在移民中的腐败问题,这个并不违法犯罪,因为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利对国家机关进行批评建议,也可以检举揭发,而且强调了不准打击报复。渭南警方因为谢朝平的作品披露了真相,批评了当地的公务员,就对作者进行打击报复,这明显侵犯了公民的监督权。
(3)渭南警方侵犯了谢朝平的人身自由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做了很多限制人身自由的程序规定,渭南警方没有遵守这些规定,超期羁押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
(4)宪法也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显然,包括警察在内的所有公务员,在执行法律的时候,理应按照宪法——特别是国家有关保障人权的规定来积极理解和适用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法律在执行中不与宪法相抵触。
案例分析八
材料【1】2010年5月9日,“杀害”同村人并已在监狱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裳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河南省有关方面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2010年 5月9日上午,河南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赵作海案件的再审情况,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5月8日作出再审判决:撤销省高级人民法院死刑复核裁定和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宣告赵作海无罪。随后,立即派人赶赴监狱,释放赵作海,并安排好其出狱后的生活。2010年5月17日上午,赵作海领到国家赔偿金和困难补助费65万元,但赵作海表示还希望获得65万元的赔偿。
与这个案件的还有一个孙学双案。与此案类似,5年前,辽宁锦州农民孙学双卷入村中命案,被指控为杀人强奸案的罪犯,在被羁押1589天之中,先后被判处一次死刑、两次无期徒刑,最终在省高院3次发回重审后,才以证据不足为由被无罪释放,而真凶至今尚未落网。
材料【2】《宪法》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材料【3】《宪法》第一百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材料【4】《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 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请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评析上述材料。答题要点:
答:(1)公权力行为对公民的物质、身心造成伤害的时候,国家应予以赔偿。
(2)国家公权力机器庞大,公权力的控制、规范与监督尤其的重要。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也非常的迫切。
(3)公检法尽管有所谓的相互制约,但是权力行使过程仍然是不慎重的、有疏漏的。
(4)《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对于中国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案例分析九
2012年3月31日,项城市召开春季严打整治推进会,依法对41名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逮捕。同时,在此次“春季严打整治推进会”上,法院经审理后还对10名被告人进行了公开宣判。据知情人士介绍,此次“春季严打整治推进会”是由项城市政法委综治办组织召开的,参与的有该市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该市人大、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出席会议了。当天,嫌犯被从该市的看守所提出来后,分乘几辆车,由武警和民警分别押解。此后警车开道,引来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围观的市民有上千人。最后,嫌犯被带到了市中心的影剧院前的广场。嫌犯大多被反手拷着,捆得五花大绑,胸前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上写着:犯罪嫌疑人某某某。八九个人一组,蹲在地上被一条绳子串连起来,像穿蚂蚱似的。
2012年雅虎网站对“项城示众事件”做了专题,并进行网页调查:参与者中有1014人赞成“应该拉出来示众”,有235人反对,认为“嫌犯也有自己的权利”,有2809人反对,但不反对将贪官示众,有433人反对将任何人示众。
问题:本案反映了哪些宪法问题和宪法现象? 答题要点:
(1)“示众”是带有封建色彩,一种羞辱意味的牺牲个人人格尊严换取社会一时的安定方法,早就被文明社会所抛弃。人人生而自由,疑犯其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并且不可侵犯。“示众”是对被示众者的人格歧视,是一种侮辱行为。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自由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公判大会”则不是每个案件都必须经历的,只有极少数案件才有可能出现在“公判大会”上,这显然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违背,违反程序平等。
(3)在我国法律及国际条约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示众是公权力迷信震慑的力量,滥用权力公然凌驾法律的表现。法治国家的国家机关执法行为必须严格规范,否则就是滥用权力。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必须在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
(4)示众行为在目前中国有群众基础,既是人治社会恐吓与羞辱,是要树立权力威仪,强化权力秩序的思想的遗留,也反映出人权观念处于低下的水平。
案例分析十
2002年8月18日晚11时许,延安市宝塔公安分局万花派出所民警称接群众举报,新婚夫妻张某夫妇在位于宝塔区万花山乡的一所诊所中播放黄碟。1名民警称从后面的窗子看到里面确实有人在放黄碟。即以看病为由敲门,住在前屋的张某父亲开门后,警察即直奔张某夫妻住屋,“一边掀被子,一边说,有人举报你们看黄碟,快将东西交出来”,并试图扣押收缴黄碟和VCD机、电视机,张某阻挡,双方发生争执,张某抡起一根木棍将警察的手打伤。警察随之将其制服,并将张某带回派出所留置,同时扣押收缴了黄碟、VCD机和电视机。当时三人都穿了警服,但由于没有授衔,没有警号。(宝塔分局副局长魏世平后来告诉记者,“其中两人虽然不是正式的公安民警,„„另外一名干警已经在去年通过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并且已经被陕西省公安厅批复录用为正式的民警,只是现在还没有办理手续,所有没有授衔。)第二天,在家人向派出所交了1000元暂扣款后张某被放回。10月21日,即事发两个月以后,塔公安分局以涉嫌“妨碍公务”为由刑事拘留了张某。10月28日,警方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张某;11月4日,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退回补充侦查;11月5日,张某被取保候审;11月6日,张某在医院被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挫伤(头、颈、两肩、胸壁、双膝),并拌有精神障碍”;12月5日,宝塔公安分局决定撤销此案;12月31日,张某夫妇及其律师与宝塔公安分局达成补偿协议,协议规定:宝塔公安分局一次性补偿张某29137元;公安宝塔分局有关领导向张某夫妇赔礼道歉;处分有关责任人。
问题:(1)公民住宅权是什么?张某夫妇在家看黄碟的行为是否违法?
(2)公安机关对张某诊所进行的搜查是否合法? 答题要点:
(1)涉及公民自由的问题普遍坚持法未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法律上的住宅,不仅包括公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也包括临时居所(如租住的旅馆的房间)。本案中的地点,居办合一,居办有分,而且下班后就仅仅是居所。
(2)执法活动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正式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进行。警察的行政执法作为一种较重要,较特殊的权力,其行使更有严格的要求。①执法人员不具备主体资格,两人不是警察,一人未授警衔②程序违法,程序违法会导致实体效力的瑕疵,无法律根据地扣押电视机、影碟机等物品。更不能在被媒体曝光以后,将治安案件上升为刑事案件,以彰显权力的威严。
案例分析十一
2010年11月23日,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分局民警赴甘肃省将在甘肃省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刑拘。王鹏此前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马晶晶父亲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母亲系宁夏吴忠市委常委、政协主席。她与人力资源厅的厅长过去是同僚,过去是同僚,都是吴忠市市委常委。王鹏被被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民警以“涉嫌诽谤罪”带走并遭到刑讯,其父王志昌25日从江苏老家赶到宁夏探望时亦被吴忠警方控制。27日王父侥幸脱逃,打车狂奔500公里到兰州趁机赴京上访。29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周光权教授帮助下,王鹏遭跨省抓捕的消息被发布到微博并迅速跃升为热点话题。吴忠市市委、市政府责成吴忠市有关部门对利通区公安分局刑事拘留王鹏案进行了依法审查。审查结果认为,利通区公安分局在办理王鹏案件中存在过错,将本应属于自诉法律程序的案件按照公诉案件办理,属于错案。2010年12月1日23时许,利通区公安分局对王鹏解除刑事拘留。
刑法246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问题:(1)本案涉及公民哪些基本权利?
(2)本案反映哪些宪法问题? 答题要点:
(1)本案涉及公民的检举权、检举权的保护、平等权及人身自由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①本案是公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宁夏吴忠市公安局跨省抓捕,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将国家机关当成私人打击批评者的工具,以损害公务员考试的秩序和声誉、严重危害国家利益为借口,原属自诉案件却非法进入到公诉的诉讼程序,对公民实施了刑事拘留,是程序违法,将公权力凌驾于公民权利和法益之上。
②从根本上讲,要遏制“跨省追捕”等滥权行为,关键还在于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加强舆论监督,从而完善官员监督体系。
案例分析十二
2002年6月7日下午2时30分许,徐艳青几人正在一家绣花厂的工厂的二楼工作间工作,工厂保卫处的一名负责人带着十几个人突然闯进工作间,二话没说就将电话线扯断,并将电话机拿走。楼下正在开会的另外几名女工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但也被一起关了起来,门被反锁上。过了一会儿,几名女工砸玻璃,想从二楼窗户用绳索脱身,这时门被突然撞开,保安把正在爬窗户准备跳下的女工拽了回来。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有几人还受了轻伤。
当天,外边正下着雨,气温也突然降至十几摄氏度,但原告还穿着薄薄的裙子,冻得瑟瑟发抖。据女工称,造成事件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女工的老板与该光学仪器厂联营合同纠纷引起的,双方就中途变更厂址发生纠纷。想变更厂址的一方欲将工人赶走,工人不同意,于是她们就成了双方纠纷的受害者。同 年7月18日,10名女工来到崇文区法院,愤而起诉北京某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侵犯其人身自由权,要求该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每人600元。
问题:(1)该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是否侵犯了徐艳青等10人的人身自由权?
(2)从本案看,应当如何保障宪法上的人身自由权? 答题要点:
(1)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指行为人非法实施限制、剥夺或妨碍他人的身体行动自由的行为,从而限制、剥夺或妨碍了他人的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主要有:非法限 制行动自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法拘禁行为,本案中北京某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行为就是实施的一种非法拘禁的行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2)人身自由是作为宪法基本权利而存在的,因而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应当符合公民基本人权限制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①必须有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限制②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必须基于正当的目的,只有在维护某种公共利益时,才能以法律限制。从一般意义上讲,只有在行为人因自己主观过错而作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才可以实施限制,处以行政的、司法的、刑事的等种类的限制。③限制人身自由的实施必须基于正当的法律程序,即必须由有权机关来实施,并且尊重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司法机关享有最终的决定权。
案例分析十三
2009年1月28日,李荞明因涉嫌盗伐林木,被云南晋宁县公安局刑事拘留,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2月12日,经送医院抢救无效的李荞明死亡。
2月13日,《云南信息报》首先报道了死者与狱友在天井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致死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转载以后,立刻迅速引起了网民强烈关注。
2月19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征集网民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真相。
2月20日,网友调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称查看监控录像和会见当事人的要求都被拒绝,探寻真相还是要靠司法机关。
2月20日,晋宁县公安局向网友、媒体代表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公布对“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果,称是游戏中的意外事件。该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红兵表示,没有发现公安机关存在严重失职渎职现象。
2月27日17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检察机关调查结论:2009年1月28日,李荞明涉嫌因盗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并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第9号监室,羁押期间,同监室在押人员张厚华、张涛等人以各种借口对李荞明多次用拳头、拖鞋进行殴打,致使其头部、胸部多处受伤。2月8日17时,张涛、普华永等人以玩游戏为名,用布条将李荞明眼睛蒙上,对其进行殴打。其间,普华永猛击李荞明头部一拳,致其头部撞击墙面后倒地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李荞明于2月12号死亡。法医鉴定的结论是,李荞明系多次钝性外力打击致严重颅脑损伤死亡。李荞明身亡后,张厚华、张涛、普华永等人,为逃避责任,逃避法律的制裁,编造了李荞明在游戏中不慎自己撞墙死亡的事实,而且订立了攻守同盟,对抗侦查。
试运用宪法原理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犯罪嫌疑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身处不利境地的情况下,公民的生命权保护问题,是值得宪法关怀的。
(2)看守所应尽到对公民合法权利保护的职责、履行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义务。
(3)检察机关对看守所负有监督的责任,其监督群不仅仅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也是检察机关的义务。
(4)晋宁县公安机关在此事件发生后,在没有深入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公布了李荞明是在游戏中不慎死亡的情况,未能及时将事件真相告诉公众,而是与公众玩“躲猫猫”游戏,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
案例分析十四
9月8日,张晖驾车载客,在闵行区北松路被区交通执法大队执法检查时暂扣。之后被区交通执法大队认定其“非法营运”,罚款1万元。而张晖强调,自己只是好心让胃痛的路人搭车,执法大队是“钓鱼执法”。
9月28日,张晖向闵行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被受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10月14日晚,浦东新区原南汇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在打击非法营运“黑车”行动时,截下一辆金杯面包车,驾车者为孙中界。该大队认为孙中界涉嫌非法营运,遂将车暂扣。孙中界当晚回去后,伤指以示清白。
10月20日,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对外发布信息,表示该事件“取证手段并无不当,不存在所谓的‘倒钩’执法问题”。
信息甫出,引起一片争议。
经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浦东新区政府当天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孙中界涉嫌非法营运过程当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组的12名成员分别为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媒体代表、社区和企业的代表。最后,联合调查组得出结论:“原南汇执法大队在10月14日执法过程当中使用了不正当的取证手段,‘乘客’陈雄杰对调查组的陈述存在虚假”。
26日浦东新区政府宣布“孙中界事件”此前的初步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向社会公开道歉;闵行区政府也同时宣布“张晖事件”取证方式不正当,撤销行政处罚行为。
试运用宪法原理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本案中“钓鱼执法”违背正当程序。非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违反了执法取证的基本要求,获取的证据是无效的,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行政行为的正当程序要求在对相对人作出不利的决定之前,必须事先告知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上海的“钓鱼执法”省略了这些法定程序,通过诱骗的方式栽赃当事人,然后逼迫当事人签署放弃陈述申辩的声明,从而达到高额罚款的目的。执法缺少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2)整治黑车应“双管齐下”。城市有黑车,一方面说明公众有乘车需求,而有牌照的合法营运车辆运力不足或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存在由于黑车利用成本低,入市易等便利,抢夺了合法营运车辆的部分市场,造成了混乱。规范整治黑车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满足公众需求,消除过高的行业壁垒,使具备基本条件的营运人能够比较方便地进入市场,将所有营运车辆全部纳入规范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严格执法,依法维护出租车营运秩序,采用合法规范的执法方式,整治营运市场。
(3)行政机关应严格依法行政。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按照职权法定、合理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便民高效的要求不断提升执法水平,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摆脱利益羁绊,公正执法,真诚为人,才能避免违法行政滥用权力的现象。
(4)行政机关的社会公信力被破坏。宪法授予国家机关以公权力,而公权力运行的基础和基本保证是因其诚信行使公权力形成的社会公信力,而主要不在于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强制力,该事件中,相关行政机关的行为破坏了其应当具有的社会公信力。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权,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之后,保障人权成为国家理念和执政理念,本案中行政机关的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合。
(5)在国家机关滥用公权力的情况下,公民应寻求有效的法律救济和宪法救济。
第二篇:宪法案例分析
深圳涉黄人员当街示众,评析警察的做法
11月3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29日下午,深圳市福田区警方召开两场公开处理大会,对近期“扫黄”专项行动中抓获的100名涉嫌操纵、容留、强迫妇女卖淫,路边招嫖卖淫嫖娼,派发色情卡片等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公开处理。在沙嘴社区公处现场,有千余名当地群众前来观看,50名涉黄人员被全副武装的民警押解到现场后,福田公安分局副局长宣布处罚决定。
人权这一概念,从观念上的普及、法律上的界定,国内范围中,1991年我国发表了第一个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2004年《宪法》第33条庄严写上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明确规定:“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尽管该公约迄今对我国尚未生效、不能直接适用其规定,但结合我国积极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努力进程,特别是基于《宪法》中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规定,秉持基本人权理念,毫无疑问,我们应积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该规范
在福田警方的举措中,涉嫌违法犯罪人员被强制带到公开场合,仅以口罩半遮面,且当众宣布对其的处理决定,不能不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侵犯。按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界定,绝大多数涉黄人员仅涉嫌违法,只须接受行政处罚,而只有极少数人涉嫌犯罪,应受到刑罚制裁;根据福田警方公布的数字,涉黄人员中刑事拘留17人,行政拘留142人,也证实了绝大多数人仅是轻微违法,并非触犯刑律。而依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的是“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不管其是违法还是犯罪,不管其被判处刑罚的种类和期限,换言之,即使是死刑犯,其得到人道及尊重人格待遇的权利也不容剥夺。
福田警方的公开处理,在目前的执法司法实践中绝非个例,在各类“严厉打击”、“专项行动”中的“公开处理”、“公捕”、“公判”中,人们不难窥见运动式执法不自觉地对法律原则和法制精神的某种程度的背离。
大学生旷课,有权力??请评析
一、大学生旷课是一种越轨行为
所谓越轨是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当然,这种行为是属于不适当行为类型。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也就是说,对于越轨,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虽然这种经历有故意和无意以及情节轻重的区分。大学生旷课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校园现象,这种行为违反了学生守则和课堂秩序,因此属于越轨行为。
在学校,作为一名学生所希望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得到发展,老师激励学生追求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批判的思考方式,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里,进步的教育工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它鼓励创造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进度和课程结构也富有个性。如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校的环境都能向着这些方向改造好,那学生旷课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相信每一位有理性的大学生都会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于逃课,当然不被提倡,但本人也不反对,关键是逃的是什么课,什么课该逃什么课不该逃,有应该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对于大学的旷课现象,分析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旷课。
齐玉岺师案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齐玉苓被陈晓琪等被告侵犯的权利包括姓名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但实际上她受到侵犯的主要受教育权,侵犯姓名权只是侵犯受教育权的手段,对劳动就业权的侵犯也只是侵犯教育权的后果。如果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能获得直接的宪法救济,则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司法救济途径予以实现。(1)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受到国家公权力保护的宪法权利。同时,受教育权也是公民的一项具有私法意义的民事权利。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明确规定,而只能将其视为对传统民法中民事主体人格权的隐含权。然而,我国现行教育法第81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公民的受教育权一旦遭受侵犯是可以获得民事法律方面的救济的。(2)至于受教育权遭受侵犯如何救济的问题,我国民法通则也没有明确规定。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运用民法理论,将公民受教育权理解为作为一般人格权的人身自由权,用保护人格利益的方式来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并通过司法解释性的批复,明确指出了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来侵犯公民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而为该案的终审裁决提供了依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据宪法第46条确认侵权者的行为不合法,再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和民事诉讼法第53条的相关规定作出被告应承担民事责任的终审判决,使这一具有宪法性争议的权利纠纷案件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当然,如果权利的其他救济途径没有被用尽,此类权利也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行政申诉或民间调解和和解的诉讼与非诉讼途径予以解决。
乙肝就业歧视案
就本案而言,涉及到乙肝人群的三项宪法权利。一是平等权,每个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这是联合国人权宣言的第一条。按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的反面就是歧视,歧视,就是社会对待一个人的态度不是根据他的行为,而是根据他的身份。在这个案件中,法律根据张某隶属于某一个群体(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是根据张某的工作能力和个人表现,去剥夺他的考核资格。这就是歧视,是对整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在报考公务员时的歧视。歧视一个人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你从今后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某一种身份(血缘、籍贯、身高、疾病)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与你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无关的。而歧视的意思,就是否定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因此歧视在本质上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力量。二是政治权利,在公务员录用制度上对乙肝携带者进行歧视,不仅与公民在劳动就业时的平等权有关,还侵犯了乙肝人群的政治权利。因为担任公务员不仅意味着就业,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冯天浩 21:31:13 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担任公职,这不仅是对原告私权利的侵害,更是对他的公权利的褫夺。三是人格和隐私权,《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权包括隐私权,什么是隐私,凡是个人不愿公开而又不会因此对公众利益造成伤害的个人信息,就叫个人隐私。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是乙肝患者,严格说他们并不是病人。它的传染性是极其微弱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一个人的隐私,在每个公民入学、就业、报考公职时强制性进行乙肝“二
对半”体检,这是对每个公民人格和隐私权的侵犯。这一侵权不仅针对查出有乙肝病毒的人群,也针对没有查出乙肝病毒的人群。就像非法搜身,不管有没有搜出什么,都是对人格的侮辱和对隐私的侵犯。
“河南种子条例”案
本案件引发之问题实际上远不是谁对谁错的争论,而是一系列的深层次上的制度合理性问题的思考。问题之一,法官在第一线判案,而制度上没有给法官充分的解释法律和适用法律的权力。一是法律的最终解释权不在法院;二是法律适用冲突的决断权不在法院。这样,给法院审判带来的困难是法院的终审判决可能不是终局的,因为它对法律的解释可能是错误的,而最终被立法机关纠正。如果审判中遇到法律法规相冲突时,法官按制度只能中止审判,而将冲突的法规提交有权机关裁决。而这个裁决机关最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而常委会2个月开一次只有5-7天的会期,所以,依此制度运行,很多案件无法审判,要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规合法性的裁决。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法官很大程度上回避了这个矛盾,有选择地适用一种法律,有时有抵触的法规也适用,一般也没有人追究。但是,随着法治的深入发展,类似本案的矛盾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我们这一制度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法官权力分离现象的改革将越来越迫切。问题之二,这一问题再次提出了法官是国家的法官还是地方的法官的问题。从这一矛盾冲突导致的结果看,在没有国家违宪审查机制的情况下,现行法官任免体制使法官只能是地方性化的。在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明智”的法官选择优先适用地方法规更安全。但从我国的法律理论性质上,所有法官都是国家的法官,他们头顶国徽都是以国家的法律名义在审判。随着法制的发展,这一 理论上的国家法官与制度设置上的地方性法官的矛盾将更突出。问题之三,随着人大的地位提高和作用的加强,人大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问题将更突出。需要对行使权力的界限和程序提出更明确的要求。此案给人们的担心是人大的权力滥用、不慎用也可能成为现实了。地方人大可能利用法律上的权力优势不适当地干预一些事情;再说,一些地方人大行使权力的行政化和权力机关化也是个问题。问题之四,此案更迫切地呼唤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像此案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需要进行违宪审查的争议,如果我们还是视而不见,全国人大的立法和法制统一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宪法的权威。法官在适用法律时不能有作为,而立法机关又不去作为,一些违宪违法的法规就会得不到纠正。同样这种状况对执法者也是一种伤害。法制越活跃,法律冲突会越多,它对宪法和法制的损害就越严重。因为它涉及对宪法法治的信念和信心问题
身高就业歧视案
近代宪法将平等、自由和财产作为最重要的三大基本人权予以确认。1776年,作为美国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揭开了基本人员保护的宪法原则,而其中的“平等权”即被视为一切基本人权之基础。《独立宣言》宣布,所有国民不论男女、种族、宗教,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后自由权利和其他权利之保障,始得普遍与彻底。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亦确认平等权为基本人权的第一项内容,第1条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法国宪法第6条规定:实质上是指“任何人不分种族、哲学或宗教信仰、政治信念,皆不能被排斥在某一职业之外,或被剥夺某一权利,任何表明具有这种排斥性的法律都将违背《人权宣言》中的原则 ”在法国人权宣言和宪法以后,欧洲大陆各国制定的宪法,都明确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近代宪法基本原则,将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权利予以保障。在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平等权被置于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的首要位置,这表明“平等权在宪法上主要是作为一种基本权利而存在的,但它与其他基本权利不同,在整个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位。它不但通过民族平等、男女平等、而且还广泛地通过政治平等权、社会经济平等权以及其他具体的基本权利来体现其作为一种基本权利上的具体
内容,为此是一种原理(原则)性的、概括性的基本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等权要求国家权力平等地保护公民的权利并平等地要求公民履行法律义务,不得在法律上对公民进行区别对待。
第三篇:法通宪法案例分析
法通宪法案例分析
——人大代表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
——法通25组
一、是什么?
案例重现
案例背景
二、为什么?
税收立法授权的不合理性:
1.税收立法授权的违宪性:
(一)依照宪法第56条,纳税义务仅仅由法律的规定产生,其范围也仅仅限于法律的规定之内。而根据宪法规定,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 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宪法隐含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税收立法权不能转授的宪法根据。
(二)税收法定与罪刑法定同样是宪政所包含的重要原则,其法理是一致的。一种赋税不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便不能征收,税收立法权应严格地掌握在国家立法机关手中。行政机关只能在立法机关的有限授权范围内就税收问题作适当的解释或谨慎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也即是一种技术性的委托。《立法法》所规定的含糊及税收立法权的可弹性,并未维护税法权威,同税收法定主义也相违背。
(三)税收法律作为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权明确的作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既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也是其义务。对其职权的列举并没有赋予其转授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利。所以其有义务而不作为,并对其转授的行为没有宪法的依据。
(四)从宪政渊源及各国的宪政经历看出,税收立法权的不可转授已逐渐作为一条重要的宪政原理而为各国宪法所认同。其理论依据为:第一,税收对人民而言,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为将其享有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无偿”地转让给国家和政府(实质上表现为人民因这一转让而获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因此,以人民同意——人民的代议机关制定法律——为前提,实属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否则便是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第二,政府是实际上的税收利益最终获得者,并且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满足人民对
公共服务的需要的实际执行者,倘若仅依其自立之行政法规来规范其自身行为,无疑可能会导致其征税权的不合理扩大和其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的结果,以其权利大于义务的不对等造成人民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对等,故必须以法律定之,排除政府侵犯人民利益的可能性——哪怕仅仅是可能性。所以对于我国的税收立法转授不符合“无代表,则无税”的宪政原则,不论具有何种国情。
2.税收立法授权带来的弊端:
收回税收立法权的合理性:
三、怎么做?
赵冬苓的建议:
我们应当的了解与认知:
我们不可否认税收立法授权国务院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好处,税收授权立法弥补了我国财税立法数量不足的缺陷及国家立法权的不足,满足了实际需要,使各种税收法律关系能够及时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促进了税法体系的日渐完善。但我们也必须明确:
1、在现行的税收立法制度的弊端和全国人大编制和立法能力等提高的情况下,全国人大收回立法权是大势所趋;税收立法授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税收改革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税收立法权收回的过程中阻力大,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法活动与立法过程中的利益驱动现象,涉及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难以撼动。
3、要明确即便税收立法权收回,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由于人大长期对税收立法权的下放和授权,立法经验的不足以及人大本身仍存在着编制,组织以及财力物力上的硬伤,人大能否行使好税收立法权仍是个未知数。
第四篇:宪法案例目录
上篇宪法总论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的词源 第二节宪法的概念 第三节宪法的特点
[事例与思考1-1]福建省漳州市“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事件 [事例与思考1-2]《立法法》修改——明确细化“税收法定”原则 第四节宪法的分类 第五节宪法的功能
[事例与思考1-3]重庆失独家庭集会维权
[事例与思考1-4]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设立开发区人民法院 [事例与思考1-5]十八大之后的反腐 第六节宪法与宪政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
[事例与思考2-1]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事例与思考2-2]孙中山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三阶段说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宪法史
[事例与思考2-3]新中国成立之初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措 [事例与思考2-4]斯大林的建议与1954年宪法 [事例与思考2-5]宪法草案全民讨论 [事例与思考2-6]我国的宪法修正案 第三章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事例与思考3-1]浙江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 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
[事例与思考3-2]中国十大社会阶层 [事例与思考3-3]我国八大民主党派 [事例与思考3-4]民主党派“新生代”
[事例与思考3-5]回归宪法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改革小记 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
[事例与思考3-6]中国关于人权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 第五节单一制原则
[事例与思考3-7]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解释香港基本法 第四章宪法的变迁 第一节宪法制定权
[事例与思考4-1]1954年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宪法渊源
[事例与思考4-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事例与思考4-3]中国认真履行气候变化承诺 第三节宪法结构
[事例与思考4-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四节宪法规范 第五节宪法解释
[事例与思考4-5]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第六节宪法修改
[事例与思考4-6]我国1993年修宪过程中的程序问题分析 第五章违宪审查 第一节违宪审查概述
[事例与思考5-1]从“女植物人”案看美国宪政体制 [事例与思考5-2]从同性婚姻案看美国宪法与宪政 第二节现代违宪审查体制 第三节中国的违宪审查制
[事例与思考5-3]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法规审查备案室
[事例与思考5-4]对收容遣送制度是进行违宪审查还是违法审查? [事例与思考5-5]我国违宪审查模式路在何方? 中篇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六章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
(一)第一节人权与权利概念 [背景资料]世界人权日 第二节基本权利主体与分类
[事例与思考6-1]中国首例冷冻胚胎继承纠纷案 第三节宪法上列举的基本权利与未列举的基本权利 [事例与思考6-2]罗伊诉韦德案
[背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我国人权状况 的白皮书
第七章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
(二)第一节基本权利效力
[事例与思考7-1]齐玉苓案
第二节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与界限 [事例与思考7-2]“非典”患者拒不隔离被逮捕事件 [事例与思考7-3]雇人跨县扔乞丐 [事例与思考7-4]限娱令
[事例与思考7-5]交通部强制安装车载导航
[事例与思考7-6]新闻报道“足球明星涉嫌赌球”诉讼事件 [事例与思考7-7]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权案 第三节基本权利的竞合与冲突 [事例与思考7-8]“馒头”事件
第四节公民基本权利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第八章平等权 第一节平等权概述 [事例与思考8-1]“河南地域歧视案” 第二节平等权的内容与类型
[事例与思考8-2]全国首例户籍就业歧视案 [事例与思考8-3]深圳金融高管子女加分
[事例与思考8-4]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身高歧视案 [事例与思考8-5]北京市居住证制度与平等权 第三节平等权的适用、效力与限制
[事例与思考8-6]以摇号方式配置小客车指标
[事例与思考8-7]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乙肝歧视案 [事例与思考8-8]先育后婚考公务员遭拒录事件 第九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概述
[事例与思考9-1]农民限报公务员
[事例与思考9-2]监狱能否限制罪犯的政治权利 第二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第三节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事例与思考9-3]手机短信“侮辱”县委书记事件 [事例与思考9-4]任建宇因网络发帖被劳教事件 [事例与思考9-5]秦火火网络谣言案
[事例与思考9-6]谢朝平出版《大迁徙》被刑事拘留案 [事例与思考9-7]厦门PX项目散步事件
[事例与思考9-8]湖南省浏阳市数千人游行示威,抗议化工厂镉污染 [事例与思考9-9]多个城市爆发针对日本“钓鱼岛国有化”示威游行事件 [事例与思考9-10]刘进成宣传宪法事件
[事例与思考9-11]广东省珠海市禁设各类条幅标语
[事例与思考9-12]杭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定网络实名制 第十章宗教信仰自由
第一节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功能与保障 [事例与思考10-1]离婚中的宗教信仰 第三节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事务的管理
[事例与思考10-2]三亚海上观音圣像事件 第十一章人身自由 第一节人身自由概述
[事例与思考11-1]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 [事例与思考11-2]裸聊是否应该受限制 [事例与思考11-3]故宫女模裸拍事件 [事例与思考11-4]优衣库不雅视频
[事例与思考11-5]深圳“卖淫女示众”事件
[事例与思考11-6]司法公开破除“司法神秘主义” 第二节生命权
[事例与思考11-7]同命不同价与平等权 [事例与思考11-8]死刑犯的生命权
[事例与思考11-9]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 [事例与思考11-10]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再审案” [背景资料]我国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与回收 [事例与思考11-11]换头术与生命权 第三节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事例与思考11-12]拆迁信访学习班 [事例与思考11-13]“被精神病”六年半,徐林东获赔30万元 [事例与思考11-14]商店保安强令顾客脱裤检查 [事例与思考11-15]辽阳市一中学卫生间安摄像头 第四节住宅安全权
[事例与思考11-16]夫妻卧室观看黄碟案 第五节通信自由
[事例与思考11-17]为配合“选举”监听电话 [事例与思考11-18]证监会有权查阅通讯记录 第十二章社会经济权利 第一节社会经济权利概述
[事例与思考12-1]昆明“女体盛”被禁事件 第二节公民财产权
[背景资料]我国私有财产宪法保障的历史回顾 [事例与思考12-2]重庆“钉子户”拆迁事件
[事例与思考12-3]北京APEC期间单双号限行等行政管制事件 [事例与思考12-4]《物权法》制定过程中的合宪性争论 第三节劳动权
[事例与思考12-5]限制部分人员从事娱乐业 [事例与思考12-6]终身禁业与劳动权保障 [事例与思考12-7]最低工资与劳动权
[事例与思考12-8]北京市颁布律师人事存档限制规定事件 第四节休息权 第五节社会保障权
[事例与思考12-9]养老保险中的平等权 第十三章文化教育权利 第一节文化教育权利概述
[事例与思考13-1]异地高考政策中的公民受教育权问题 [事例与思考13-2]西部教育免费 第二节受教育权
[事例与思考13-3]冒名顶替读中专转户口事件 [事例与思考13-4]“孟母堂”事件
[事例与思考13-5]高考鼓励性加分全部取消 [事例与思考13-6]被迫留学事件 第三节文化权利 [事例与思考13-7]《武媚娘传奇》复播满屏都是大头照 [事例与思考13-8]地方方言译制片被禁事件
[事例与思考13-9]黄海波被收容教育与广电总局封杀 第十四章监督权与请求权 第一节监督权
[事例与思考14-1]区伯嫖娼事件
[事例与思考14-2]公民投诉交警被拘案 第二节请求权
[事例与思考14-3]呼格吉勒图案与国家赔偿请求权
[事例与思考14-4]佘祥林“杀妻”错案与国家赔偿请求权 第十五章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第一节妇女权利保护
[事例与思考15-1]女干部退休年龄争议
[事例与思考15-2]儿童福利院切除智障少女子宫事件 第二节儿童权利保护
[事例与思考15-3]七旬老人卧底丐帮揭黑
[事例与思考15-4]贵州省毕节市四名留守儿童自杀事件 第三节残疾人权利保护 [背景资料]《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签署 第四节华侨、归侨和侨眷权利保护 第十六章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节公民基本义务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背景资料]《反分裂国家法》
[背景资料]新《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实施 [背景资料]宪法知识纳入中考
[事例与思考16-1]拒绝服兵役被拘 下篇国家机构
第十七章国家机构概述
第一节国家机构的概念与本质 [事例与思考17-1]“全国牙防组”是什么机构? 第二节国家机构的演变 第三节国家机构的原则
[事例与思考17-2]陕西省国土厅否决法院判决事件 第十八章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的基本范畴
[事例与思考18-1]选举平等性原则
[事例与思考18-2]公民同时担任两地同级人大代表问题 第二节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与选举投票
[事例与思考18-3]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取得选民资格 第三节候选人制度 第四节选举管理制度
第五节代表辞职与罢免制度
[事例与思考18-4]湖南省衡阳市人大代表贿选事件 [事例与思考18-5]全国人大代表职务的罢免 [事例与思考18-6]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罢免 第十九章中央国家机关 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事例与思考19-1]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的第十二届全国 人大代表构成
[事例与思考19-2]人大及其常委会能否对个案实施监督?
[事例与思考19-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制度能够发挥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功能吗?
[事例与思考19-4]立法起草多渠道 [事例与思考19-5]共和国质询第一案 [事例与思考19-6]全国人大“议案大王” 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事例与思考19-7]《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引发争议:人大改变“橡皮图章” 形象
[事例与思考19-8]《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成废案
[事例与思考19-9]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事例与思考19-10]婚检法规存在冲突,有人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 [事例与思考19-11]《公路法》修订案被否决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事例与思考19-12]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特赦令 [背景资料]历任国家主席 第四节国务院
[事例与思考19-13]审计风暴:雷声大雨点小 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二十章地方国家机关 第一节行政区划
[事例与思考20-1]撤销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市级建制合宪吗? 第二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事例与思考20-2]“新预算法”颁布施行
[事例与思考20-3]岳阳市长“二选”**:同一候选人能否两次参选? [事例与思考20-4]湖南省人大罢免副省长 [事例与思考20-5]毛主席提议会议多开两天
[事例与思考20-6]福建省周宁县人大常委会否决上海市公安局刑拘人大 代表的请求
[事例与思考20-7]李国喜专职人大代表工作室被撤销事件 [事例与思考20-8]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专项工作报告 [事例与思考20-9]立法听证 第三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事例与思考20-10]“驻京办”带来了什么? 第四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事例与思考20-11]“撤乡并镇”运动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什么? [事例与思考20-12]直选乡镇长:违宪还是合宪? [事例与思考20-13]下级政府状告上级政府第一案 第五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六节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第二十一章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第一节审判机关
[事例与思考21-1]人大历史上的首例:法院工作报告未获通过 [事例与思考21-2]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事例与思考21-3]李慧娟事件:河南省种子条例案
[事例与思考21-4]湖南省永州市少女被迫卖淫案(唐慧案)[事例与思考21-5]《行政诉讼法》修改与最高人民法院通知加入“不得干 预”条款
[事例与思考21-6]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涉嫌单位犯罪 第二节检察机关
[背景资料]人民检察院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
[事例与思考21-7]王鹏举报公务员考试作弊遭跨省刑拘案件 [事例与思考21-8]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宪法基础
第五篇:十大宪法案例
康菲公司渤海湾漏油事件
时间:2011年6月4日 地点:山东蓬莱
2011年6月4日,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康菲中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B、C平台分别发生溢油事故。七月份,国家海洋局才公布了19-3油田溢油事故情况,并限康菲公司于8月31日前完成溢油点的添堵与治理工作,然而,这一要求并未得到认真对待,在8月份,康菲公司还将新增的漏油点称为是原有的漏油点,漏油情况进一步恶劣。
蓬莱19-3油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渤海中,距山东省龙口市仅48海里,属于特大型整装油田,是国内建成的最大海上油气田。
入选理由:在此事件中最大的受害方应当是渤海湾的渔民,然而他们的诉讼却被海事法院驳回,他们面对三难:立案难、评估难、取证难,并且诉讼费高,他们无力承受。而在今年三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报告时表示: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试问:《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而本案中,为何诉讼要被驳回?
云南李昌奎事件
时间:2011年3月4日 地点:云南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李昌奎,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李昌奎死刑。但是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自首”为由,二审推翻原一审判决,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二审是考虑到国家的刑事政策以及法律的基本精神,而不是像公众想的那样存在任何黑幕或者法官徇私枉法的问题,并且他表示“我们不能以公众狂欢的方式杀死一个人”。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药家鑫案),法学界也对云南省高院的判决表示质疑,2011年8月28日,云南省高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并当庭宣判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又返回到一审判决。
入选理由:李昌奎案本身的法律问题并不复杂,但是,社会的强烈反映及云南高院的再审决定却有诸多法理问题值得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是一个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国家躲不过的问题,对它的回答及相应的行为选择将影响中国的法治进程。回想夏俊峰案,判决情形似曾相识。由李昌奎、夏俊峰引发的“李昌奎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北海辩护”事件
时间:2011年6月份 地点:广西北海
2009年11月13日晚,广西北海市两拨年轻人发生冲突后,警方抓捕了7名犯罪嫌疑人,最终4人被刑事指控,罗思方、杨再新、杨忠汉、梁武诚4位律师分别担任他们的辩护人。2010年9月26日,该案一审,辩护律师进行了无罪辩护,庭审中提出了该案的许多疑点,3名证人亦证明4被告无罪。2011年1月28日,北海检方认为证人“有作伪证的嫌疑”,并认为4名辩护律师辩护过程中有罪。6月份4名律师被捕,在这期间,北海政法委多次召开公检法司部门开会,确定了该案的调子:犯罪嫌疑人肯定有罪,4名律师肯定有罪,必须抓捕。之后,北海市的律师队伍开始声援4名律师,全国各地的多名律师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并介入该案。2011年7、8月份,北海律师辩护团在取证、会见被抓律师的过程中频遭围攻、殴打以及警方、检方的刁难,北海中院多次无故延审,律师辩护团只能暂时离开北海等待案件的开庭。2011年11月13日,“北海案刑事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入选理由:北海案系中国部分地区司法乱象的缩影。它在实体上和程序上所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律师的“人权”如何来得以保证?从宪法的角度来看此类案件,反应出我们应该如何制衡公权力的滥用和抵制司法腐败、狙击冤假错案。
“7.23”动车事故事件
时间: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 地点:温州双屿下岙路段
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在温州双屿下岙路段D301动车组与D3115动车组发生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第1至4位脱线,D3115次列车第15、16位脱线,本次事故造成40人丧生,200余人受伤,在事故发生后温家宝总理赶到现场,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附近的救援部门都展开了积极的救援。
入选理由:在此次动车事故的救援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在突发事件救助、关键信息披露、官民关系的构建中都存在着很大问题。铁道部在这次动车事故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贪污问题、豆腐渣工程、在事故处理中对民众的冷漠以及事故处理措施的不当,这些问题都让铁道部处在风口浪尖之中。特别是事故的报告,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没有出台,出台后又遭各方质疑,不得不从新再来。而于此期间各地火车、地铁的问题频出,很让人不得不断的拷问国家的追责制度以及对于政府对于财政收入支配的公开性问题,以及铁道部的浩大工程如何收尾。
针对重大事件的调查,是不是应当依据是我国《宪法》第71条,铁道部“OUT”,人大“IN”?然而按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启动这一程序十分苛刻。最后的结果也很明显,不在此累述。试问:这样真的不怕雷劈么?
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事件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地点:甘肃正宁
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货车与一辆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迎面相撞,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19名死者是幼儿,导致本次车祸最直接的原因是校车超载——核载9人的车实载64人,超载达55人。
本次车祸引起了全国对于全国农村地区校车安全的担心。据媒体透漏在正宁县737个孩子仅有4辆面包车进行接送,而在国内的许多偏远的山区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在一年公车消费在800亿的情况下,网上纷纷质疑政府在教育中的投资比例,而事故发生后,许多地区则恰恰相反取消了幼儿园的校车接送,那里的孩子们不得不步行十几里上课。事故救治过程中,微博上更是曝出一份“维稳名单”,由几个专人负责一户死亡孩子家庭的稳定以防止上访等情况出现,引发了人们同动车事故中一样的质疑:是“稳定”重要还是人命、人权重要?
入选理由: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是怎样的一种“以人为本”?从7.23动车事件到此次校车事件,我们的“官与民”之间,真的有这么大的差距?权力私化下的部门利益膨胀,值得深思。。。
郭美美炫耀“干爹”事件
时间:2011年6月20日 地点:新浪微博
一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的20岁湖南人郭美玲,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遂引起轩然大波。“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而郭美美在接受郎咸平采访时曾一度承认,她的两部豪车都是她妈和“干爹”(中红博爱公司前董事王军)送的,但这一说法立即遭到了知情人的反击。随后郭美美又改口,说王军是其男友。
于是乎郭美美在网上炫富的行为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红十字会信誉全线下降,多地捐赠陷入停滞,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2011年11月,网上曝出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投资过亿修建高达24米的宋庆龄雕塑与周边设施,但其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雕像是“黄河女儿”,2010年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捐赠收入超过10亿元,慈善机构的透明刻不容缓,慈善NGO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娱乐本无罪,郭美美只是不该拿自己的“干爹”娱乐。
入选理由:关注官方性质的社团(组织)的财务状况是宪法赋与公民的权利,但是权利如何履行?
广州基层人大选举事件
时间:2011年5月26日 地点:广州
由于五月份江西新余刘萍参选基层人大代表遇到重重压力,激发了一批有正义感、关心中国前途,想为中国民主尽一份力的公民参与到人大选举中来。自广州天河区吴泽广5月26日宣布参选,到9月8日广州市选举日,广州全市共出现梁树新、吴泽广、邓仲豪、叶瑞立等18位(个别人是否属于独立参选有争议)人大代表独立参选人。这在9月5日北京市十三位公民宣布联合参选之前,广州市的参选人是全国最多,声势也最大。由于广州选举日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靠前,广州的参选热也就掀起了2011年公民参选人大代表的第一轮高潮。这也是自1980年的第一波参选热以来,广州首次作为主力在基层人大选举中发挥重大作用。然而,结果总是让人失望的,民与官,这个话题的胜利者在现在中国,是永远不会是“民”。
入选理由:广州选举,我们从期待到最后的失望,选举过程中充斥了各种阻碍参选的离奇理由,以及约谈施压等明目张胆的操控手段,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过程,反思参与各方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并借以思考未来的路。
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这些难道在现实中都要有相对性?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到底该怎么样实现?
《行政强制法》五审终获通过 规范行政强
制避免权力滥用
时间:2011年6月30日
地点:北京
经过12年、5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 6月30日表决通过了行政强制法。同日发布的主席令宣布,该法自 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开宗明义指出立法目的: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否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是规范行政强制的首要问题。规范行政强制权的设定是主要立法目的之一。行政强制法第九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三)扣押财物;(四)冻结存款、汇款;(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此外,该法律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并为受害人提供全面的权利救济途径。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入选理由:行政强制,关系到公民的自由、尊严和财产权利。自从1999年提议以来,经历过漫长岁月,这部法律
终于得以确立。这部法律的出台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一个告诫:公权力行使应当有边界,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使必须谨慎。
《精神卫生法(草案)》艰难面世 民生
三问惹争议
时间:2011年6月10日 地点:北京
6月10日,备受关注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历经26年漫长孕育终艰难面世,国务院法制办就草案向社会开展的首次意见征集昨日截止,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讨论,另有多家专业机构递交了修改建议书。除了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社会各界关注焦点还包括如何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如何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等问题。如何设置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是精神卫生立法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中的难点。
相关各方暗战犹酣:究竟什么样的人应该强制收治?谁有权力把人送进精神病院?有病没病谁说了算?强制收治属于医学范畴还是司法范畴? 在递交给国务院法制办的修改建议书中,民间公益组织“精神病与社会观察”和“衡平机构”提出,作为强制收治的适用条件,“扰乱公共秩序”容易被滥用,应予删除;中
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则认为,这个概念过于宽泛,应予细化;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的专家则认为,草案确定的强制收治适用条件过窄,可能导致很多需要治疗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入选理由:该法的主要立法目的,是解决精神病患者及有精神压力人员的预防、救治、康复、康养等保障问题。规制的主要是政府的保障职能与服务体系、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而当下最为热议、非议的“被精神病”忧虑,并非精神卫生法律的法域内问题,而是对患者的侵权损害问题。侵权损害,轻则由《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规制民事赔偿责任,重则涉及到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自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诸多法规可以依凭,与这部精神卫生法律的草案,关系不大,即法域不重叠。本草案,应该着力解决的,只是精神病人的福利待遇问题,即基本生活保障、医疗(预防、治疗、康复、康养)保障问题。非自愿的住院,在精神疾患救治这个领域属于常态,你企图围绕一个常态情形,把规程搞得那么复杂,最后,实际也就等于没有。
兰州大规模钉子户事件
时间:2011年11月11日 地点:兰州
甘肃兰州市17名拆迁钉子户因与城管发生冲突被提起公诉,为国内目前最大规模的针对钉子户的起诉。检方在起诉书中称,钉子户召集周边村民聚集、搭建凉棚、栽木桩、拉横幅、贴标语,煽动村民阻碍执法人员执行职务,因此被诉妨碍公务罪。
入选理由:新“拆迁法”中对拆迁工作遇阻进入司法程序有明确规定,这无疑是法律的进步。兰州由检察院对钉子户的起诉中,虽然放弃了放任、强权暴力拆迁等思想和做法,但却显然看不到新“拆迁法”的进步与亮点所发挥的作用,这无疑是让人失望而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