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3: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第一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第八次教学反思

《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从蜘蛛结网终获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启发,重新振作起来,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

本节课,我采用谈话导入,首先问孩子们在家预习了没有?都预习了些什么,在这轻松的谈话气氛中,我出示了贯穿课文的一些主要词语,找孩子们读,这时,孩子们争着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大声读课文,并根据这些词语试着复述课文,让孩子复述课文,其实是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了,概括能力的锻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此方面的锻炼。

当学到王子看到蜘蛛结网受启发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然后问他们都听出了什么?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倾听,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说出,蜘蛛结网反复失败,结了断,断了结,但它没有灰心,而是在第八次终于成功,紧着这我又问,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蜘蛛?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一只顽强的蜘蛛,不灰心的蜘蛛,由此体会布鲁斯王子此刻心情,王子看到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时,“布鲁斯感动极了。”我为了能让学生再次感受布鲁斯的心情,就出示书上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此时王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说:“他想:蜘蛛结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它却不放弃,坚持不懈,最后结成了网。我如果也干第八次,说不定也能成功呢!”有的说:“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蜘蛛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为什么做不到呢?”还有的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一定要干第八次!”从他们与布鲁斯王子一样的动作——手握紧拳头,从他们脸上坚毅的表情,从那高亢的声音,我想学生体会到当时王子的那种必胜的决心了。

最后,我有让学生以布鲁斯王子的身份给苏格兰的同胞们写一份动员书,充分体会王子当时的心情,最后读给大家听,看看谁的动员书最具有号召力。另外,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训练孩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本节课读书的练习有点少了,我想这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第二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引导他(她)们熟读深思。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一个学生说是用手舀,其他学生马上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这下所有的学生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再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于是便比原来读得绘声绘色了。

再如第2段作者运用比较手法,写到“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们已经感受到这句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可是,怎样把这种蓝让我们感受到呢?对是和白云比,和草地比,这样就衬托出天空之蓝了。可惜,当时没有利用多媒体,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亲自感受一下,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会体会得更深一些。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班里的许多后进生学习存在困难,尤其是读书的时候,生字太多,课文读不通顺,我想他们以前阅读时太依赖拼音了,希望我能帮助他们突破识字关,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顺利阅读。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2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拉萨离我们比较遥远,同学们对她的认识很少,但能从图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蓝。文中用词用句优美,如:“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描绘出这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时借助图文让学生亲身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蔚蓝,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拉萨的天空为何会如此之蓝?在教学时。我有机的结合我们这的天空与拉萨所呈现给我们的天空进行比较,同学们一看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差别。我们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结合,确实没有了书中所描写的蓝的感觉,经常写的蓝天白云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应该是这样的。拉萨的天空是那么的蓝,透亮、晶莹,没有任何的杂质。为何会有此区别,不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吗?——环境。是的,同学们一语道破。两地天空的不同,从侧面也就体现了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这环境已遭受破坏,空气已经不纯净了,工业废气把原本湛蓝的天空遮住了,让我们难见天日了。拉萨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因此才有那么蓝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学中,同学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护环境就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孙礼君)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3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但本课所讲的这些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状态较远。因此,在教学前,我花很长时间仔细查找了有关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置身北方黄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所以在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学生在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后,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自然过渡到后文的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在教学2至4自然段时,我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给学生自由朗读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情境,让学生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设计一个说话练习,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拉萨天空的情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口语交际,让学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或者作者对拉萨的情感,既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又是一个简单的说话练习,帮助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

在检测导结的环节指名交流自己所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让学生背诵一到两句自己喜欢的语句,再次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充分地理解、感受拉萨天空的无限美丽。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情驰骋,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入作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细细地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内化了语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4

读了潘文彬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后,我根据自己也刚刚上完本篇课文进行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

为了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我们云南孩子来说,我们的天空也很蓝很高很透很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地进行迁移,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1。情境的创设一下子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读了潘老师的设计后,我也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品阅名师课堂,指导我的课堂,相信我会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5

我在上《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课件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然后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

在教学中我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的合理性有待验证。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7

《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 ]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我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三、在丰富的语言中学习

课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但他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蓝天的干净、明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在韩红的《天路》那充满高原风情的歌声中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用心的聆听,专注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8

这是本单元中的又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教学前,吸取了教学西湖一课时预习不足的教训,我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把课文背出,尽管当时有学生嘟着小嘴,一副课文还没有教完就让我们背诵的不满样儿,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先背上了。

课始,我以一首《青藏高原》,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学生学习文本的激情被点燃了。

教学过程中,我紧抓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指导学生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由于学生课前都预习到位,学的自然也很轻松,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在反复欣赏中体悟明净的、纯洁的境界。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9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我们这边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0

这又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那份美感,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后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并在读中展开联想。然后把感悟到的用美读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课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了拉萨天空之蓝,“湛蓝”、“蓝晶晶”、“纯净”、“明洁”、“透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在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在一首充满高原风情的《青藏高原》结束了本课,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1

说课是反思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此次说课可归为课前说课,是对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说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送审稿)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是一节精读感悟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语文学习已有了这样的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而“拉萨”对于学生异是好奇向往的对象,由此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图书阅读搜集有关的拉萨资料,在第一课时交流相关信息,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等等。这一切说明他们已经对拉萨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学习目标分析

a、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b、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环境

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软环境,所以教师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进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情境中。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效地体验与感悟。

二、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观看一组电子幻灯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引领他们去简单了解有关拉萨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

揭题后便是教师范读课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接下来学生先画出有关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包含在言语的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在风格上有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贯穿全文;在节奏上有整齐对仗的美,如“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最后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三、结束语:

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体验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但本课所讲的这些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状态较远。因此,在教学前,我花很长时间仔细查找了有关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置身北方黄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所以在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学生在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后,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自然过渡到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情驰骋,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入作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细细地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内化了语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3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而这篇课文通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如何让学生读懂文中词句,读懂拉萨的天空,读懂作者的心呢?

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学了两篇写景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学这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检查他们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学时,我先教给学生一个新的读课文的方法——默读,让学生用眼看,用心读,去体会每个词句的意思,然后在想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刚开始,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默读,强调了几遍,学生回了。一个个专心默读着课文,并不时在一些词句上打上句号。

在组织交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向智慧挑战,我提出了学习竞赛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分,理解了个别组提出的问题加分。比赛结束哪组得分高,哪组同学就是最富有智慧的。

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过程精彩纷呈,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有对词语的不解,比如“映衬”“神往”“依山而建”“圣地”“隆冬”,有对句子的不理解,如学生对“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产生了质疑。大家相互启发,一一解答了问题。体悟到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课文结尾将拉萨的天空比作了圣地的窗帘?,其实是有点抽象的,很难和学生讲清。我试着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窗帘”,转换了角度,再次将重点聚焦在天空的美上,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形象的感知。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4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拉萨这个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赏了图片,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仅是浅显的印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导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15

今天,我上了《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溃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另外,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落,所以我将理解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想通过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这一方式,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语言文字。而在如何将语言文字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图片这一问题上,我采取问题“你现在是拉萨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吸引你?”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也会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结束此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确是充分地读了,但是读书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虽然把握住了本段的关键词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没有进一步深化,没能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课件)使词句的意思从学生口中说出,学生的脑海中虽然有湛蓝透亮的天空画面,但无法有更具体的感受,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不能将文字语言有效地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此,我觉得如何把握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理解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是我今天这一课给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课堂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

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还是很迷茫。

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突然有迷失胡同的感觉,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第三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中,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是一个难点。我是这么处理的,让生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为什么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儿回忆了一开始介绍的拉萨资料,它海拔高,布达拉宫高,人们站在布达拉宫之上,感觉离天空很近。其次,这儿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世界万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了。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其次是第2段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也是个难点:“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我先让孩子们看画面后,感受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蓝天显得更加的美丽。之后我又出示了蓝天之下的.鲜花,蓝天下的河水,蓝天下的牛羊等图片,让孩子们模仿着去说一说、比一比,从孩子们的举手发言中,我感受到仿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个别孩子的词汇丰富一些所以就能说一些。再次感叹,学习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定要有词句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但本课所讲的这些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状态较远。因此,在教学前,我花很长时间仔细查找了有关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置身北方黄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所以在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学生在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后,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自然过渡到后文的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在教学2至4自然段时,我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给学生自由朗读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情境,让学生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设计一个说话练习,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拉萨天空的情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口语交际,让学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或者作者对拉萨的情感,既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又是一个简单的说话练习,帮助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

在检测导结的环节指名交流自己所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让学生背诵一到两句自己喜欢的语句,再次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充分地理解、感受拉萨天空的无限美丽。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情驰骋,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入作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细细地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内化了语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3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课上完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能够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训练。当导游,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与内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4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无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有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学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

读了潘文彬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后,我根据自己也刚刚上完本篇课文进行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

为了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我们云南孩子来说,我们的天空也很蓝很高很透很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地进行迁移,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1。情境的创设一下子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读了潘老师的设计后,我也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品阅名师课堂,指导我的课堂,相信我会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6

今天,我上了《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另外,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落,所以我将理解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想通过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这一方式,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语言文字。而在如何将语言文字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图片这一问题上,我采取问题“你现在是拉萨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吸引你?”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也会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结束此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确是充分地读了,但是读书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虽然把握住了本段的`关键词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没有进一步深化,没能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课件)使词句的意思从学生口中说出,学生的脑海中虽然有湛蓝透亮的天空画面,但无法有更具体的感受,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不能将文字语言有效地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此,我觉得如何把握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理解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是我今天这一课给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课堂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

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还是很迷茫。

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突然有迷失胡同的感觉,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7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课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本课中,我抓住品味天空“蓝”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图片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8

《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 ]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我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三、在丰富的语言中学习

课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但他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蓝天的`干净、明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在韩红的《天路》那充满高原风情的歌声中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用心的聆听,专注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9

这是本单元中的又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教学前,吸取了教学西湖一课时预习不足的教训,我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把课文背出,尽管当时有学生嘟着小嘴,一副课文还没有教完就让我们背诵的不满样儿,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先背上了。

课始,我以一首《青藏高原》,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学生学习文本的激情被点燃了。

教学过程中,我紧抓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指导学生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由于学生课前都预习到位,学的自然也很轻松,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在反复欣赏中体悟明净的、纯洁的境界。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0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我在教学本课中,抓住这一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课后,我在反思自己的课堂目标达成、重难点突破等方面上,感觉本课的设计如下几处亮点:

1.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引导他(她)们熟读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而且思,才可能免于迷惘和危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不断在对字词的感悟中去体会。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读课文吧!自然,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于是便比原来读得绘声绘色了。

再如教学“蓝晶晶”一词中的“晶”,学生对这个品字结构的“晶”字特别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教学这个字——晶,虽然由3个“日”字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闪闪的星星。你瞧!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层。文中的“蓝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别特别的蓝”,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在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说出了红通通、黄乎乎、绿油油等词,接着我又相继出示了几个品字结构的字——“磊”(生回答:石头多)、“众”(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学生们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可带劲了!

2.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拉萨画卷给学生们欣赏,再配上雄壮高亢的《青藏高原》响彻全场,学生们被深深的陶醉了。确实,孩子们对于拉萨天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图片、少量的资料记载上,让他们亲眼目睹,感受才会与众不同,

3.俗话说:板书是课文的浓缩,也是课文主题的升华,设计好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因此我在本课的板书设计中能紧扣课文内容,同时又巧动心思,将板书串联起来合为一首可爱的小诗:

天空湛蓝明如镜,(课文第1段内容)一碧如洗显纯净。(课文第2段内容)

令人神往不忍移,(课文第3段内容)一年四季蓝晶晶。(课文第4段内容)

在学生们朗朗的吟诵中,课文的主线已了然于心了。当然,我在这课中的设计仍然有一些感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频繁地运用及切换课件,有些课文的内容其实无须都投影出来,假如课件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点词句、句子的比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针对性。再如自己感觉对第2段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得还不够到位:“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后,自己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一说、比一比,相信还会更理想。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1

课前思考:

一、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让学生透过“眼睛”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精读课文,体会美

精读课文时,可以抓住“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句话挈带全文,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感悟拉萨天空的美。

(意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同桌互读、指名赛读等读书方式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语言;能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缺憾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意图: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也是对文本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进行诵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语言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传达美,陶冶心灵,培育审美情趣

课后思考:

图文合力激情感:课前的图片展示为孩子的情感投入奠定了基础,但是,图片的'利用价值远没有结束。课堂上,当师生一起学习课文时,适时利用图片,将图片与文本恰当结合,形成合力,定能收到超值效果。《拉萨的天空》一文,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可以将教室里展示的图片充分地利用。在一副风景图片前,孩子们停住了视线,只见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是一座座秀丽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清的小溪缓缓地流过。通过看图,结合读文,孩子们的情感一下进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被拉萨纯净、明洁的天空所吸引,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授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训练的角度来设计和操作教学的,教学的机动性和随意性较大,原来准备二教时的内容,结果上了三教时。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有些过激,是否有急于求成的感觉?但我还是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操练就像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一样,必须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而且这样的反复,还会很长。这将考验我们教育教学的耐心。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背诵。由于没有经验在指导背诵时有点不知从何入手,感觉很单调。这堂课我一边指导学生背诵一边复习一些知识。一堂课下来虽然学生基本都能把课文背诵出来,但是在引导和形式上还有很大问题。课后经过师傅的指导,我明白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很快的背出课文而不感觉背诵很单调、乏味。同时背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用一些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这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背诵时还可以利用图文结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听别人背诵的时候老师还可以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听了他的背诵你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什么?等之类的问题,使学生多一点想象,有助于学生记忆。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3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图片导入——课文精读——情感升华。

教学伊始,我出示拉萨的天空图片,让学生走进拉萨,对拉萨的天空有个初步认识。由于图片是我精心挑选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抛出一个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通过我的示范,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拉萨的天空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学生都聪明地在课文中找出关于蓝天的词句。

在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后,我开始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时我会点出这时这篇课文对拉萨天空的一个总写。而对于第二到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通过一个问题: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天空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是在对“掬”“让人神往”“隆冬”等词语的理解上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点拨。最后一段是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并适时抛出问题: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学生能很快很准确地找出。

学完本篇课文后,学生都被拉萨的天空震撼了,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而对于第一段总写天空的特点,二到四自然段是分写这个重点认识还不够真切,我还需要进行思考并加强引导。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我们这边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第四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读《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后反思自己的教学

龙街小学

李艳萍

读了潘文彬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后,我根据自己也刚刚上完本篇课文进行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

为了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 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我们云南孩子来说,我们的天空也很蓝很高很透很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地进行迁移,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读了潘老师的设计后,我也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

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品阅名师课堂,指导我的课堂,相信我会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

第五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两条绿线间的4个字只识不写。

3、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1)指名读课题。

(2)你们知道拉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简介拉萨: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红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

2.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那儿的天空,更让人神往。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这篇美文,你也会喜欢上那儿的。(课件放音乐)

问:听完了这篇美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3.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不懂的和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不懂的问题自己先解决,实在不懂的可进行小组讨论,再不行,就留着和老师一起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认真地品读一下。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1、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课件出示:欣赏拉萨的天空(组图)。

(3)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拉萨的天空怎么样?

(4)多蓝的天空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互相交流,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看看怎样朗读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特点表现出来。

(3)第二段

课件出示图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拉萨位于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儿的天空总是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

B、指名读。

课件出示图2: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B、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谁愿意用朗读让大家感受这种美。指名读。

C、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二自然段)。

(4)第三段: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5)第四段:

课件出示图片3: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的周围本来就没有比它高大的建筑物,有了这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就显得更加。如果没有这湛蓝开阔的天空,布达拉宫的气势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雄伟壮丽。)

B、朗读指导: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用你的声音来告诉大家吧!

D、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6)第五段:

课件出示图片3:“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拉萨是藏族佛教的发源地,所以,在藏语中称拉萨为“圣地”。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可以把它称为“圣地”吗?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我们来整体感受一下。

2、自主诵读。

3、指名读,放轻音乐。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2

《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 ]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我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三、在丰富的语言中学习

课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但他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蓝天的干净、明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在韩红的《天路》那充满高原风情的歌声中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用心的聆听,专注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3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空气稀薄,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高,因而日照强烈,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3000小时,比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地区多50%~100%,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年辐射总量一般都在160×4184焦/厘米2以上。拉萨纬度偏南,太阳高度角大,海拔3700米,太阳辐射很强,其太阳辐射量高达202×4184焦/厘米2,而全国日照时数最多的青海冷湖,却只有168×4184焦/厘米2。拉萨日照强度这样高的城市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同时,拉萨的日照时数可达3005小时,与同纬度相比,如宁波20xx小时,重庆1188小时,其日照之长,也是平原、沿海地区城市所远远不及的。拉萨每小时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1000瓦电炉1小时散发的热量,是全国有名的“日光城”。

圣地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和“佛地”。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拉萨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开了它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之地,定都后,筑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著名的大昭寺即在这一时期建造,山羊负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过程中的一段美丽传说。藏语羊叫“惹”,土为“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一城市的名称。汉文史籍把“惹萨”一般译为“逻娑”、“逻些”。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地”,“拉萨”之名随之兴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称。“拉萨”是藏语“圣地”或“佛地”的汉文音译。

第一课时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语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如:对天空的蓝,用“湛蓝”、“透亮”、“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描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题目“天空”入手,让学生明白,本文主要写的就是天空。然后开始教学文章中的生字新词。接着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个设计我自以为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后来发现学生们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完成到位,学生的读书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效果非常的好。我想这应该归功于我的预习和复习得策略。之前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对于第一课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预习和复习。另外对于这一课,之前去过高原,对高原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悟,就讲给了学生听,他们听得很认真,也很享受,对于西藏的人文、宗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我想对于本课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吧。

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一课就会以程序化的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到,拉萨的天空最主要的特点是湛蓝、透亮。再让学生抓住这两个词,找找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结,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有一个地方:窗帘,对于这个词,学生都知道,但为什么说天空是窗帘,与它相匹配的建筑物是什么?学生就有很多种说法了。因此,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蓝”的句子,再与同桌交流感受。

另外,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因此,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拉萨这个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赏了图片,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仅是浅显的印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导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感悟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第三课时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于课文的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清晰的层次,让学生通过读、想、背的方式不断感知课文内容,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悟。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

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在背诵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在练习中,填空部分我还不够满意,有些学生有多字、漏字、错字的现象,在这儿我着重提醒他们要注意,写完后用手指点着写的字,逐字逐句的朗读一遍,相信持之以恒一定能改掉这个不好的毛病。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4

这是本单元中的又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教学前,吸取了教学西湖一课时预习不足的教训,我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把课文背出,尽管当时有学生嘟着小嘴,一副课文还没有教完就让我们背诵的不满样儿,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先背上了。

课始,我以一首《青藏高原》,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学生学习文本的激情被点燃了。

教学过程中,我紧抓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指导学生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由于学生课前都预习到位,学的自然也很轻松,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在反复欣赏中体悟明净的、纯洁的境界。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而这篇课文通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如何让学生读懂文中词句,读懂拉萨的天空,读懂作者的心呢?

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学了两篇写景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学这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检查他们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学时,我先教给学生一个新的读课文的方法——默读,让学生用眼看,用心读,去体会每个词句的意思,然后在想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刚开始,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默读,强调了几遍,学生回了。一个个专心默读着课文,并不时在一些词句上打上句号。

在组织交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向智慧挑战,我提出了学习竞赛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分,理解了个别组提出的问题加分。比赛结束哪组得分高,哪组同学就是最富有智慧的。

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过程精彩纷呈,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有对词语的不解,比如“映衬”“神往”“依山而建”“圣地”“隆冬”,有对句子的不理解,如学生对“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产生了质疑。大家相互启发,一一解答了问题。体悟到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课文结尾将拉萨的天空比作了圣地的窗帘?,其实是有点抽象的,很难和学生讲清。我试着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窗帘”,转换了角度,再次将重点聚焦在天空的美上,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形象的感知。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6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拉萨这个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赏了图片,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仅是浅显的印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导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7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我在教学本课中,抓住这一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课后,我在反思自己的课堂目标达成、重难点突破等方面上,感觉本课的设计如下几处亮点:

1.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引导他(她)们熟读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而且思,才可能免于迷惘和危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不断在对字词的感悟中去体会。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读课文吧!自然,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于是便比原来读得绘声绘色了。

再如教学“蓝晶晶”一词中的“晶”,学生对这个品字结构的“晶”字特别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教学这个字——晶,虽然由3个“日”字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闪闪的星星。你瞧!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层。文中的“蓝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别特别的蓝”,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在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说出了红通通、黄乎乎、绿油油等词,接着我又相继出示了几个品字结构的字——“磊”(生回答:石头多)、“众”(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学生们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可带劲了!

2.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拉萨画卷给学生们欣赏,再配上雄壮高亢的《青藏高原》响彻全场,学生们被深深的陶醉了。确实,孩子们对于拉萨天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图片、少量的资料记载上,让他们亲眼目睹,感受才会与众不同,

3.俗话说:板书是课文的浓缩,也是课文主题的升华,设计好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因此我在本课的板书设计中能紧扣课文内容,同时又巧动心思,将板书串联起来合为一首可爱的小诗:

天空湛蓝明如镜,(课文第1段内容)一碧如洗显纯净。(课文第2段内容)

令人神往不忍移,(课文第3段内容)一年四季蓝晶晶。(课文第4段内容)

在学生们朗朗的吟诵中,课文的主线已了然于心了。当然,我在这课中的设计仍然有一些感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频繁地运用及切换课件,有些课文的内容其实无须都投影出来,假如课件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点词句、句子的比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针对性。再如自己感觉对第2段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得还不够到位:“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后,自己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一说、比一比,相信还会更理想。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8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图片导入——课文精读——情感升华。

教学伊始,我出示拉萨的天空图片,让学生走进拉萨,对拉萨的天空有个初步认识。由于图片是我精心挑选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抛出一个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通过我的示范,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拉萨的天空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学生都聪明地在课文中找出关于蓝天的词句。

在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后,我开始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时我会点出这时这篇课文对拉萨天空的一个总写。而对于第二到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通过一个问题: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天空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是在对“掬”“让人神往”“隆冬”等词语的理解上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点拨。最后一段是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并适时抛出问题: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学生能很快很准确地找出。

学完本篇课文后,学生都被拉萨的天空震撼了,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而对于第一段总写天空的特点,二到四自然段是分写这个重点认识还不够真切,我还需要进行思考并加强引导。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9

今天,我上了《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另外,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落,所以我将理解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想通过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这一方式,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语言文字。而在如何将语言文字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图片这一问题上,我采取问题“你现在是拉萨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吸引你?”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也会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结束此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确是充分地读了,但是读书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虽然把握住了本段的关键词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没有进一步深化,没能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课件)使词句的意思从学生口中说出,学生的脑海中虽然有湛蓝透亮的天空画面,但无法有更具体的感受,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不能将文字语言有效地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此,我觉得如何把握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理解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是我今天这一课给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课堂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

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还是很迷茫。

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突然有迷失胡同的感觉,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0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 )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1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课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本课中,我抓住品味天空“蓝”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图片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2

说课是反思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此次说课可归为课前说课,是对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说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送审稿)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是一节精读感悟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语文学习已有了这样的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而“拉萨”对于学生异是好奇向往的对象,由此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图书阅读搜集有关的拉萨资料,在第一课时交流相关信息,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等等。这一切说明他们已经对拉萨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学习目标分析

a、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b、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环境

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软环境,所以教师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进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情境中。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效地体验与感悟。

二、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观看一组电子幻灯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引领他们去简单了解有关拉萨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

揭题后便是教师范读课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接下来学生先画出有关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包含在言语的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在风格上有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贯穿全文;在节奏上有整齐对仗的美,如“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最后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三、结束语:

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体验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3

在执教《拉萨的天空》一文时,我努力借助多媒体,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用心灵去触摸文本语言。

1、借网络、图像、音乐,激发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

用一幅幅“拉萨的天空”的图像,拉开课的帷幕,孩子们的目光被吸引,深深地感受到那里的天空与我们这儿的大不一样,格外的蓝,格外的可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都想拥有那般的天空。有着这样的气氛,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有学习课文的冲动。再播放配有音乐的课文范读,大家都跃跃欲试,或一人放声朗读,或同桌齐读。有的在书上划出了好词好句,并试着背诵,有的与同桌讨论着什么,有的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了问号。这样热情洋溢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

2、以图像与文字相结合,图文并茂,提高对词句的品读、评议、感悟。

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对于文本的品读,而有了图像的加入,就会使课堂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生命力。“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的天空,“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的天空……配以图像的展示,更能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拉萨天空的湛蓝、纯净、透亮、明洁。带着这样的印象,再细细地品读,热烈地评议,大胆地质疑,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感悟。

3、让影像回放,加深记忆,领略美,感悟美,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课末,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来欣赏图像,文章的语言会显得更鲜明,更生动,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会更深刻,那图画的美,文字的美又再一次的体现。此时,似乎孩子们出门抬头看到的就是那拉萨的天空,面对这样的天空,你想干什么呢?孩子们告诉我:“我想装上两个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去触摸蓝天。”“我想把我们家乡的天空也拍下来,让其他地方的人也能欣赏我们这的美。”“我想真的到拉萨去,看看那儿的天,看看那儿的布达拉宫,看看那儿的人,还想看看那儿其他的名胜。”有着这样的想法,相信孩子们课后的活动也是丰富的。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我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费了较多的时间。“湛蓝、透亮,蓝得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及准确贴切的比喻,自然而然地将拉萨的特点展现在学生眼前。可学生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一种画面。为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感受,我从唐老师那里借了几十张关于拉萨的照片,这些照片有湛蓝的天空、葱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还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引学生走进拉萨,了解拉萨,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另外,我还让学生观察我们这的天空并用一句话来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与拉萨天空进行对比,学生有的说“阴沉沉的”,有的说“灰白灰白的”,当他们看到“拉萨天空”的图片时,不由地发出阵阵惊讶声,情不自禁地说:“真蓝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但本课所讲的这些明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知识储备状态较远。因此,在教学前,我花很长时间仔细查找了有关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置身北方黄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所以在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学生在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后,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自然过渡到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纵情驰骋,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入作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细细地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内化了语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下载《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

    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课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我在上《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

    《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精选5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50字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而这篇课文通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