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2:2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

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第二篇: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课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本课中,我抓住品味天空“蓝”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图片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第三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聚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第四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读《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后反思自己的教学

龙街小学

李艳萍

读了潘文彬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后,我根据自己也刚刚上完本篇课文进行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

为了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 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我们云南孩子来说,我们的天空也很蓝很高很透很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地进行迁移,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读了潘老师的设计后,我也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

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品阅名师课堂,指导我的课堂,相信我会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

第五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而这篇课文通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如何让学生读懂文中词句,读懂拉萨的天空,读懂作者的心呢?

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学了两篇写景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学这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检查他们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学时,我先教给学生一个新的读课文的方法——默读,让学生用眼看,用心读,去体会每个词句的意思,然后在想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刚开始,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默读,强调了几遍,学生回了。一个个专心默读着课文,并不时在一些词句上打上句号。

在组织交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向智慧挑战,我提出了学习竞赛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分,理解了个别组提出的问题加分。比赛结束哪组得分高,哪组同学就是最富有智慧的。

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过程精彩纷呈,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有对词语的不解,比如“映衬”“神往”“依山而建”“圣地”“隆冬”,有对句子的不理解,如学生对“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产生了质疑。大家相互启发,一一解答了问题。体悟到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课文结尾将拉萨的天空比作了圣地的窗帘?,其实是有点抽象的,很难和学生讲清。我试着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窗帘”,转换了角度,再次将重点聚焦在天空的美上,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形象的感知。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课文。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蓝”,让人产生极想去走一走、去看一看的情怀。

我在教学本课中,抓住这一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再如教学“蓝晶晶”一词中的“晶”,学生对这个品字结构的.“晶”字特别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教学这个字——晶,虽然由3个“日”字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闪闪的星星。你瞧!(我动手演示着课件)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层,这类字可以成为品字结构。文中的“蓝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别特别的蓝”,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在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说出了“品““磊”(生回答:石头多)、“众”(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众”(人多)学生们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可带劲了!

当然,我在这课中的设计仍然有一些感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频繁地运用及切换课件,有些课文的内容无须都投影出来,巫乃刚老师曾说过课件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点词句、句子的比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针对性。再如自己感觉对第2段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得还不够到位:“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后,自己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一说、比一比,相信会更理想!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3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课上完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能够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训练。当导游,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与内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4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我们这边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通读全文,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不足之处: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6

《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 ]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我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三、在丰富的语言中学习

课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但他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蓝天的干净、明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在韩红的《天路》那充满高原风情的歌声中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用心的聆听,专注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7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无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有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雅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学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在教学第1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似乎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地方相似?接着,让学生欣赏蓝天图片和蓝宝石图片,通过图片的比较,体会天空的美和比喻的精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这句比喻句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无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有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雅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学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8

读了潘文彬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后,我根据自己也刚刚上完本篇课文进行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

为了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我们云南孩子来说,我们的天空也很蓝很高很透很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地进行迁移,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1。情境的创设一下子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读了潘老师的设计后,我也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品阅名师课堂,指导我的课堂,相信我会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9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课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本课中,我抓住品味天空“蓝”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图片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0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中,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是一个难点。我是这么处理的,让生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为什么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儿回忆了一开始介绍的拉萨资料,它海拔高,布达拉宫高,人们站在布达拉宫之上,感觉离天空很近。其次,这儿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世界万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了。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其次是第2段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也是个难点:“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我先让孩子们看画面后,感受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蓝天显得更加的美丽。之后我又出示了蓝天之下的鲜花,蓝天下的河水,蓝天下的牛羊等图片,让孩子们模仿着去说一说、比一比,从孩子们的举手发言中,我感受到仿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个别孩子的词汇丰富一些所以就能说一些。再次感叹,学习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定要有词句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1

我在上《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课件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然后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

在教学中我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能表达能力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三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的合理性有待验证。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3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拉萨这个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赏了图片,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仅是浅显的印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导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

这又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那份美感,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后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并在读中展开联想。然后把感悟到的用美读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课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了拉萨天空之蓝,“湛蓝”、“蓝晶晶”、“纯净”、“明洁”、“透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在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在一首充满高原风情的《青藏高原》结束了本课,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

1、本课中关于天空的词语:

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可供学生积累运用;老师也可以对此归类进行词串教学。

2、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极写拉萨之高,可引用唐·李白诗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帮助感受这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拉萨之高。

第二句,这话真是太妙了。妙在哪里呢?可组织学生探究:写出了拉萨天空的干净。洗脸要用干净的水。可见作者借用人们的话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拉萨天空的蓝、净。

第三句,详细写出了在拉萨湛蓝的天空特有的美景,其实这段文字就是写P37上面的插图。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分别从文字与图片上感受拉萨的天空之(美)纯净、明洁。

3、紧接第二段,这么美的天空,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不让人神往呢?导读一下第三节即可。

4、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建筑,(到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本来这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就非常雄伟(可以介绍一些数据、配上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有了这蓝天的`衬托,引读第2句。

5、情感。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其实是对拉萨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课时:

6、词语:

生字词:美妙 纯净 视线 忍心 蓝晶晶 依山而建 圣地 窗帘 贴着

天空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其他词:映衬 对照 隆冬 盛夏 雄伟 壮丽

7、引号:

特有名称;引用

8、积累:

拉萨——日光城

常州——龙城(本市)

苏州——姑苏城(本学期刚学过的古诗之中)

9、比喻句:

第一节第二句;第二节第二句;第五节。

夸张:第二节第一句。

下载《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3个生字,两条绿线间的4个字只识不写。3、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第八次教学反思 《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从蜘蛛结网终获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启发,重新振......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我在上《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50字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然而这篇课文通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如......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精选5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

    《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赵川希望小学 陈亚萍 【教学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科: 语文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课题】《拉萨的天空》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