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活动。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3.环境
4.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环境容量:对某一具体的研究区域,在不削弱其未来支持给定种群的条件下,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5.土地资源:地球陆地表面部分,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
6.荒漠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7.水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的改变,从而影响了水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的现象。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三个层次,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9.酸雨:通常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10.生态系统:指一定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二、简答题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如冰雪、沙漠地、植被覆盖、水面、地表等)。人为因素有:城市化、工业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土地不合理利用、交通运输排放的气体(如飞机尾气以及汽车尾气等)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原因。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将日趋严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还造成不少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在水地流失地区,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一些南方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基岩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土地。
水土流失土壤还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积,蓄水能力大为减弱。下游河床抬高。水地流失给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4.生态系统的组成。(1)无机物:有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有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6)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蚯蚓和像秃鹫这样的食腐动物,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5.我国土地资源土地?
三、论述题
1.当今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要求:阐述环境问题的类型、举例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不少于1000字。)环境问题的类型:资源短缺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一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二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三是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2.环境问题的类型 资源问题:短缺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由自然力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另一类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
生态环境破坏则是由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造成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如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各种污染物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这些环境问题都是人为作用的结果,虽然每一具体的环境问题都有其各自的人为原因,但从整体来看,人类不适当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贫穷、人口增长速度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都是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②贫穷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③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人为性与长期性当代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在长时间内,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是主导因素。
②隐蔽性与巨害性诸多重大环境问题是缓慢的累积性灾害现象,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其危害具缓发性和长期性特点。
③复杂性与加速性重大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强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新旧问题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危害有增加的趋势,且最为集中。④两极性与移动性。⑤可变性。发展趋势:
第一、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第二,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化。第三,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基本思想、任务与措施。
第二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题
一、填空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1、什么是环境保护?
答: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什么内容?
答:可持续发展其发展概念包含有两个重要的内涵:需求的内涵和限制的内涵。
1.需求 :环境保护并不是目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需求又包括两个方面。①基本需求,即:衣、食、住、行、就业、受教育等。在这项基本需求中,首先应注意全世界大多数没有得到满足的穷人的需求。②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即健康长寿、教育、自由、安全、文明、美学等。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使人们发挥其潜力,过上美满的生活。目前,这主要是对世界上富足的人们而言的。
2.限制:强调人人平等,不危害后代人的生存权利。
3、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侵占农田耕地
(2)消耗大量环境资源:如土地资源、木材资源、金属矿产资源等
(3)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浏览示意图
(4)重复建设:人力、才力、资源的浪费
(5)建筑质量:劣质建筑的不良影响
(6)建筑与整体城市环境的关系
4、什么是生态系统?其构成是如何?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即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是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和一些微型动物;无生命物质——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
(3)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按生态类型可分为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按受人为的影响或干预的程度,可分为自然状态、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等。
5、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我国每年平均降雨总量约为6万亿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径流量约2.6万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水总量约7718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源于降水,扣除相互部分,全国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特点如下:
(1)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人均水量为2600 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水资源按人口平均并不富裕。
(2)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很不均匀。东南沿海温润多雨,西北内陆干燥少雨;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8%,径流量占全国的82%;黄淮海三大流域,耕地占全国的40%,而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南北水资源相差十分悬殊。
(3)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年降雨和径流量集中在汛期。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80%。雨量过分集中,造成汛期大量弃水,非汛期严重缺水,因此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一般仅占水资源总量的40%左右。
6、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探索环境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尽量避免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遭受到环境的报复;
(2)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实现这种调节的有利前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能够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4)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特征和原则是什么?
答:(1)依据《我们的共同未来》一书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2)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8、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
9、什么是海洋污染?它有哪些主要污染源?
答: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海洋的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改变了海水及底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现象,称之为海洋污染。其污染的主要来源有:(1)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经江河)排放和倾倒;(2)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和倾倒;(3)船舶、油船排放的废水和废物;(4)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5)投弃海洋中放射性废物;(6)大气降落的有害灰尘和有害气体等。
10、控制噪声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利用声波随距离的原理,实行闹静分开的设计原则,缩小噪声的干扰范围;
(2)利用噪声指向性,合理布置声源或建筑物;
(3)利用自然地形如森林,山坡等的降噪作用,把声源与人经常活动场所分开;
(4)根据不同用途,合理布置建筑的各种房间;
(5)通过绿化降噪;
(6)采用其他声学的控制技术,如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阻尼等。
五、论述题:
1、你如何看待世界性水荒?你认为解决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答:造成世界性水荒的原因是:(1)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造成生活用水量剧增;(2)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造成世界各国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例如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工业用水增加20倍,农业用水增加7倍;(3)世界各国的河川径流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大都呈明显的不均衡性,以致造成水资源紧张状态;(4)随着全世界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急剧增加,严重地污染了水源,造成水源短缺。
目前世界各国研究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管理机构,制订水资源开采、保护、管理的法令;
(2)提高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3)防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水源的污染,严格控制了不符号排放标准的污水进入地面水体;(4)对水资源进行人工调节,促进和保持水资源的再生机能;(5)改进工艺流程,节约生产用水;
(6)开辟海水淡化新水源。
2、你如何看待例如“南水北调”的调水工程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作用?
答:
1、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合理配置水资源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
2、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将较大地改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将有效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调动这些地区的增长潜力,扩大发展机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南水北调工程除了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外,它将全面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华北地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京津塘首都经济圈”是我国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增长重心之一,经济发展极具优势。区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铁矿、有色金属、石膏等矿产资源。同时,该地区是全国铁路、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综合运输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有利于华北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
3、我国有部分城市先后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但都不很成功。你认为实施城市垃圾分类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
1、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建立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应该纳入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以推进。
2、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既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方面 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与方法缺乏研究以及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究竟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视到何种程度也值得反思。
1.观念方面的问题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城市居民都还处于模糊状态。
2.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乏
学术界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造成对垃圾分类的观念模糊不清的原因之一。就目前而言,还很少见到具体的不同城市的垃圾组分分析的研究报告。而没有翔实而准确的实证研究报告, 政府管理者便缺乏作出决策的科学依据。学术界要对居民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认可程度加以研究,还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构建加以研究。
3.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以及与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的确立。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日本政府的具体做法很值得我国各级政府借鉴。
(1)国家政府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确立
(2)政府应该有确定的规划和清晰准确的削减目标
(3)对居民要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环境公害的特点是什么?
1、环境公害是恶性环境污染事件主要特点是
2、影响时间长
3、影响范围大
4、往往涉及大量人员的伤亡
■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生物的多样性锐减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 生态城市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自然生态的保护原则;
2、经济生态的高效原则;
3、社会生态的“人本”原则;
4、复合生态的和谐原则。
■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提高能源利用开发效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缓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优化能源结构;
2、消除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
题,特别是燃烧过程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大气毒物;
3、实现能源脱碳,削减CO2排放量。
三、问答题
■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探索环境变化的因素,尽量避免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遭受到环境的报复;
2、要以环境制约生
产,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能够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4、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
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4、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 什么是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好坏做出定量的或半定量分析、描绘或鉴定。
评价的目的在于:揭示特定地区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水平或差异,阐明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和有可能采取的种种措施,按照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制订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
四、论述题
①中国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矛盾是什么?
答:“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
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矛盾主要有:(1)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2)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3)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② 请阐述:中国应该采用怎样的措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兼顾当前与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体为:(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2)维护资源基础,发展/开发新资源,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3)集约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物质生产体系;(4)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2、阅读下面关于我国“节能减排”实施历程的材料
①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行业是目前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面对严峻的形势,请阐述
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以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答:
1、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2、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
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
3、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加大淘汰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4、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
5、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②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与
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参与节能减排也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请你列举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措施,每方面两种以上。
答:根据2007年科技部编制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
中的节能减排措施有:
1、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住宿宾馆时的床单换洗次数、采用节能方式洗衣
2、食:减少粮食浪费、减少畜产品浪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
3、住:节能装修、农村住宅使用节能砖、合理使用空调、合理使用电风扇、合理采暖、农村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采用节能的公共照明方式
4、行:每月少开一天车、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选购小排量汽车、选购混合动力汽车、科学用车,注意保养
5、用: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尽量少用电梯、使用冰箱注意节能、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合理使用电视机、适时将电器断电、合理用水、用太阳能烧水、采用节能方式做饭、合理利用纸张
6、其他:减少使用过度包装物、合理回收城市生活垃圾、夜间及时熄灭户外景观灯、在农村推广沼气、积极参加全民植树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1.环境科学的定义:
以人类为研究主体,因此,在环境科学中,同学行缩成的环境是指人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2.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3种类型: 一是从“容量”角度的定义; 二是从“阈值”角度的定义; 三是从“能力”角度的定义。3.环境问题;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4.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
5.环境问题的实质:
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
6.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7.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
二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个复合性环境污染新阶段;
三是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
四是新污染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 五是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 六是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8.新形势下,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三是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第二章 1.气候变化:
全球或某一地区范围内气候的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发生巨大的
变化或者出现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的现象。
2.根据近些年来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和科学家的预测,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有以下方面: 一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二是冻土消融,湖水“泄露“; 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四是影响生物多样性,造成物种灭绝; 五是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六是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传播和危险。3.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 一是影响人类健康; 二是影响陆生生态系统; 三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四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建筑材料; 五是改变大气结构。4.酸雨:
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现在泛指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的酸性物质。5.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 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 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途径: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
第三章
1.大气污染的类型:
(1)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大气环境状况划分: 还原型污染,氧化型污染
(2)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组成及反应划分: 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2.化学需氧量COD:
在酸性条件下,采用强化学氧化及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水污染控制的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 4.固体废物的特点:
资源性,污染的特殊性,严重的危害性 5.土地污染的定义;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6.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第四章
1.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任务:
一是保护盒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2.按照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划分:
环境保护国家标准,环境保护国家行业标准,环境保护地方标准 3.ISO14000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开始制定并相继颁发的一套国际化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4.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法律,经济,行政,教育 5.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6.环保产业的定义: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第五章 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瓶颈与挑战;
一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自有分离; 二是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剧背离;
三是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产生严重失衡;
四是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不协调; 五是成本外部化所导致的“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是持续发展,中视协调的原则; 二是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 三是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四是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五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第六章
1.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 人口基数大,区域分布不均衡;
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绝对人口数量仍在上升; 人口迅速进入老龄化,老龄化问退备受世人关注。全球人口结构呈菱形,人口仍面临一个生育高峰;
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较大; 人口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但各地城市化进程快慢不一。2.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将呈现的特点:
人口数量将快速增加;
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显著;
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和艾滋病病人的生命均将会延长; 人口构成由高生育率转为低生育率。3.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三个阶段: 一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二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三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4.中国人口发展的对策措施: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第七章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区域性,;两重性,有限性,多用性。2.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
节约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资源开发遵守一个度原则,资源系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世界水资源消耗过快的原因;一是工业用水量增长快; 二是农业用水消耗量大; 三是生活用水量不断增长。4.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一是水体污染严重;
二是水资源浪费和盲目开采较普遍; 三是城市和工业区集中发展; 四是自然因素的影响。5.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6.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环境压力较大;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第八章
1.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粗放型经济和城市人口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 城市环境现状好和改善进度尚不能够满足公众要求;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尚难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2.城市可持续发展:
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城市高度发展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人对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群体化;生态化;知识化。
4.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科学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 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城市绿化;
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第九章
1.我国现阶段农业环境主要问题;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差; 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我国现阶段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投入的合理性,系统的协调性,发展的持续性 4.中国生态农业:
依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子啊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于一体并进行集约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5.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生物物种共生模式; 种养配套互补循环模式; 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 农田合理间套作结构优化模式; 用养结合集约型规模经营模式; 农林间作或混农林系统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立体农业模式; 庭院经济模式;
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
6.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敬爱强农村城镇化建设。第十章
1.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情节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2.清洁生产面临的障碍: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主要障碍; 经济投入及激励不足——根本障碍;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瓶颈障碍; 外部政策体制环境未形成——政策障碍。3.清洁生产的促进手段: 制定足够的清洁生产政策;
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研究及推广;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人员培训;
研究和开发无污染、减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 更新产品;
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搞好末端处理。4.清洁生产审核:
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第十一章
1.循环经济的定义:
一种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少,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减物质化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的原则: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3.资源型社会的定义:
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4.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转变消费方式;完善节能政策;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节约型机关。5.20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大原则:
统筹规划,整村推进;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一点为主,区别对待; 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按资源的恢复更新的能力,还可分为不可恢复的资源(如各种矿石、石油等),可恢复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土壤、陆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动物以及水能和太阳辐射能)。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用途分
①农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
③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三)按资源状况
①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②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③废物资源: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2.3 我国的资源状况
①自然环境脆弱。
中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长期开采,再加上现代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的人类活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不高,极易遭受破坏i4J。因此,在中国实行有节制地自然资源开发并尽快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就更加紧迫。
②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此外,矿产资源中贫矿多,高品位矿少。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这是矿种探明储量的平均品位,有的远不及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矿产资源中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汉,这就使矿物加工、金属分离和提取费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以有色金属为例,中国的稀土、钨、锡、铂、锑为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开采,有些已经出现资源危机。
而用量大的铝、铜矿,中国的自然条件不好。中国的铝土矿以一水型铝土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9,这种矿石加工难度大,耗能高。中国铜矿储量严重不足,贫矿多,混合矿多,外部条件差。因此,大量矿物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缺乏存在明显的矛盾。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水危机 ②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我国的环境现状
2.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思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2 环境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也变严重了。出门到处看看我们会发现,原本看似美丽的城市,其实污染已经快要覆盖整座城市了。例如:前两天和同学一起去海边了,可以看到海滩上、海水里随处可见人们吃喝完,用完之后的果皮纸屑,这些垃圾看似渺小,可是积累起来就会发现它的巨大,以及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多么的严重,其后果有时甚至难以预估。
记得小学有一次秋游时,学校组织去一个地方叫“快乐农庄”,刚进门就看到了两个巨大的用易拉罐所做成的恐龙和老鼠,听工作人员说是因为以前游客总是随地乱扔垃圾,因此他们相处了这样的办法,用易拉罐做了两个模型,起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要爱护、保护环境,有效利用它,很多我们所认为的垃圾其实是可以利用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对待大自然,废物也是可以利用的。
但是,大部分人们都不愿意去动脑经思考这类的问题,不管是可利用的,还是不可利用的,对他们来说,那都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出去游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随处乱丢的垃圾,总是不愿意将它带到垃圾桶里,也许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可就是不愿意。殊不知,少一份垃圾,我们的地球就多一份美丽。
2.3环境污染
①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②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③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毛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话虽这么说,但是,真正意识到我国资源有限、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生活的周围的地方的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的保护。尽管如此,防御这些问题,使之不再继续恶化下去是必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毅力、有信心,总有一天保护地球的意识会深入到大家的内心里去。
优美舒适的环境,能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如果想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三、其他建议
在我看来,除了可持续发展之外,应该再实行一些其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落实环保行动等。例如: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我认为如果想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要: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要以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更要注意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我们要做到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尽量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我们必须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我们要做到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总结
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地球的环境中,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没有了它,我们也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因此,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
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引论》 叶文虎
[2]《可持续发展论》张坤民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72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8480.htm
第五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环境问题有:
1、大气污染严重以燃煤和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为主,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南方许多地区酸雨污染加剧,并且酸雨有由南向北扩张趋势;
2、水环境普遍受到污染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许多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突出,严重的水污染已造成许多城市不断缺水;
3、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快速增长,许多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4、城市噪声污染污染严重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且呈扩张趋势,由于私家车的大量使用,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的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张,草原退化加剧,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能源紧张由于人口继续增加,经济总量不断上升,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资源、能源紧张短缺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必须也是必要的选择。
因此,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要有清楚的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它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对于 发展中国家,发展更为重要。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正经受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系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
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 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是要及时坚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 和消费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 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的协调。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 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六、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即从功利主义观点出发,为我所用,只要对人类是需要的,就可以随意开发使用。而应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即用生态的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仅仅当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这仅依靠个别人不行、少数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因此,要使环境教育适合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