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环 境 保 护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通信工程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考试题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3000字左右)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九个星期的选修课学习即将结束了。回顾这九周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学科,学科的覆盖面广,涉及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包括了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伦理观,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以及旨在预防污染的清洁生产。既融和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揭露了环境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
在这次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将学习内容分成了六个板块,学习内容如下: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二·地球环境及组成;三·地球的独特性;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六·生态系统。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是老师第一节课讲解的内容之一,讲解的比较仔细,我们听的也比较认真。人类是在20世纪中叶开始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正是由于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公允、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的结果。另一方面人类也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
经验教训促进了人类的严肃思考。环境问题既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20世纪的历史必然会记录下6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时间,其中最突出的是联合国召开的两次大会: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回忆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保护环境必须成为人类的一致行动,保护环境主要应改变发展的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都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
三·地球的独特性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发现存在只能生物的唯一天体。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CO2,,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你故意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它厚到足以把岩浆覆盖在地下足够的深度,又薄到足以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使地壳深部和浅部之间保持一定的物质交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优越”条件,所以地球才拥有生命。地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具备其他天体所不具备的上述条件。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使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地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个靠生命来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辐射能,靠生命活动来驱动地球表面的物质元素循环,靠生命过程来调控并保持其远离天体物理学平衡的开放系统。这就是说,不是地球上“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地球的环境。这种观点被称为盖娅假说或盖娅理论。
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的辐射能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准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据粗略估算,地质历史上所有生物的累计总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00倍以上;水圈中全部的水每2800年通过生物代谢过程一次;大气圈中的氧气每1000年全部通过生物代谢过程一次;沉积岩中全部的碳都是生物固定的,如果没有生物,就没有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的形成;如果没有生物吸收人类工业化以来排放的CO2,则今天大气圈的CO2将增加1000倍,浓度达到30%以上,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地球早已不适合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的存在了。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根据老师的讲解,地球在大约46 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炙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H2、CH4、NH3 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当时还原性的大气圈还不能向地面提供必要的保护,使之面遭强烈紫外线的袭击。频率高达10的22次方赫兹的太阳辐射足以谁灭一切生命,除非这些原始生命处于海洋水层的保护之下。
早起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CO2,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O2。
经过大约4亿年的积累,到距今16亿年以前,一个含氧的大气圈终于形成。性质极其活泼的O2 对大气圈进行了一场“氧革命”,导致还原性的原始大气逐渐含有CO2、H2O和O3的氧化性大气转化。这一过程不仅进一步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而且O2在高空的累积逐渐形成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为更高等的海洋生物进化和生物创造了条件。
此后,生物进化的过程加速。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的植物开始登陆。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今天,大约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组策划难过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生物的出现,将大气圈中的大量的CO2转移到岩石圈中,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岩石,不仅改变了岩石圈的组成,而且生物与岩石风化物的相互作用,在地表上形成了土壤。可见,土壤圈的形成是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互相促进的。
从地球各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这个板块又可以分为五个小板块:一·人类与大气圈;二·人类与水圈;三·人类与岩石圈;四·人类与土壤圈;五·人类与生物圈。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按照其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均质层和非均质层。按照物理和化学性质,大气又可分为分化层和离子层。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方法是1962 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建议的分层系统,即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大气圈中另一种敏感的微量组分是甲烷,俗称沼气。大气圈个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依赖,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知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水的优异的自然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1·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紫外线部分可以透过,使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达到水面以下的一定深度,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挡在外。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3·除液态氨外,水的比热容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蒸发热也极高。4·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5·冰轻于水。近代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对水圈产生了种种影响,很多河流及湖泊被污染。
人类与土壤圈: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之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
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位于土壤圈下的那层,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表层是人类活动和其他生物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受人类的影响也最大,在这里,各种地质作用复杂而活跃,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强烈,使表层的变化及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也最为显著,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岩石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提供化石燃料,主要提供煤炭和核裂变原料的铀矿。提供矿物原料 包括提供各类金属矿料和非金属矿料。人类对岩石圈的利用对岩石圈的结构和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1000米处,其中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 m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人类作为生物圈的新成员,在历史99%以上的时间里,同大自然的威严相比,她一直是一个弱者,是生物圈里谦恭的成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协。
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这个知识点,老师主要讲解了五个知识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包括六个组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这个知识点中老师讲解的较多的是食物链与食物网。各种生物之间存在这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这就是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则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这个知识点,老师利用很多食物链或者食物网的图片,对图片上的食物链甚至复杂的食物网进行仔细的分析,进而帮助我们理解与记忆。
总而言之,地球是我们的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我们的家园也正在遭到破坏。为了保护地球这个大家园,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至关重要。因此,这就给环境教育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非环境类大学生,我认为选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有更多同学选修这门课程,学习并掌握更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知识,进而加入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队伍。
第二篇:清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自45班 林子坤 2014011541 课程总结)
任重道远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不知不觉中,前八周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已经结束了。几位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六次精彩讲座和几位同学为我们带来的PPT展示也让我们印象深刻。这几次讲座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然而这个共同的家园现在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共同地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地球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危。从此方面来看,治理这些问题任务繁重,而且并不能在一两个十年内彻底解决,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造成的后果现在需要改变,真可谓是“任重道远”。
20世纪50年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曾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显现和潜在的种种环境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随后,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WECD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逐渐促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从此,“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要求。然而,资源约束、技术进步、制度安排等因素也在持续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效性,因而从这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任重道远。
然而,尽管前路漫漫,任务繁重,我们也还是可以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治理现存的环境问题,从而达到改善生存环境、延长地球使用质量的目的。例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呼应的是“循环经济”与“循环型社会”的概念。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欧盟和联合国的实践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而在我国,不少主要行业与区域也已经通过自己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卓有成效。而不少环境工作者研究出的实施途径也为今后的环境建设铺设了一条条可行的道路。环境法治、环境管理、生态系统的恢复、清洁生产、环境污染防治等概念的提出正是一个个极好的例证。不少国际环境公约的提出与履行也为此添砖加瓦。
环境保护自成为社会问题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因此,尽管前路漫漫,任重道远。环境问题的逐渐解决一定是今后的必然。我们应该满怀信心,也应该正视环境问题,争取早日将其解决!
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建议今后增加课堂讨论的互动时间,增进同学们对环境问题的更深理解。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大问题
1、环境
2、南沙厂环境方针
3、环境管理
一、什么是环境?世界环境日?中国是怎么时候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 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环境分为三大类:
1、自然环境:没有加工改造即天然存在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地质和生物。
2、人工环境:经过人加工改造。像我们现在周围环境都属于人工环境。
3、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
化传统、社会治安等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存在的所有外
部条件的总体。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中国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
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自此之后,每年的6月5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1993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它包
括:
1、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物质因素。
2、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非物质因素。
3、自然因素。
4、社会因素。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有或能够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洗动对环境的影响。
图一:气候变暖,难降解的有机物。全球变暖是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在生活中焚烧化石矿物产生二氧化碳进入了大气层,之后,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图二:臭氧层破坏:图三:海水污染、图四:空气污染,排放黑烟或白烟,漂浮的烟雾很重,低空飘散,对当地居民单位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造成环境污染。图五:固体废物污染,垃圾没有分类处理。
图六:酸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汽车排放废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藏族自治区共三省一市一区
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
二、南沙厂环境方针省略
三、环境管理程序省略
南沙厂的环境因素
1、废气
-----有机气体、粉尘
-----几乎所有的有机气体都是极易燃烧的。
2、废水
-----生产性用水、清洗设备用水、生活用水、受污染的雨水
3、废物
-----有害垃圾、一般工业垃圾、可回收垃圾、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
4、噪音
-----设备噪音、气动阀门。
废气管理
1、空气过滤系统
2、粉尘收集系统
粉尘收集系统的流程示意图(原理):风机产生负压把周围的烟尘、有害气体等吸收,进入空气净化系统,进行净化再经过气液分离,液体和气体分离后,液体流进接水盘,气体经过过滤后排放到大气中。
为什么还装一个二氧化碳(CO2)系统?目的是为了避免吸入温度较高的气体、烟尘产生着火现象。当检测到某处温度超过70Ç时,防火阀自动打开,引进CO2.空气过滤系统(原理):(见资料省略)
水管理
废水处理目的: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资源。
1、废水管理:主要来源是生产性用水、清洗设备用水。
2、饮用水管理:生活用水
3、雨水管理:收集初始的12分钟的雨水量,每周巡视下水道,禁止向雨水沟倒废油、添
加剂、化学品。
4、废水管理:污水处理站原理:所有废水流入调节池进行混合调节,添加氧气,通过沉淀
池后,杂质沉淀,并制成混泥饼与水分离开,最后过滤,通过澄清池排放。
5、南沙厂废水处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生物法)
废物管理
南沙厂垃圾分类
1、生活垃圾
-----控制室一般垃圾、办公室垃圾、饭堂垃圾
2、工业垃圾
-----废旧PPE、一般Houseking垃圾、废清洁工具
3、可回收垃圾
-----废纸品、废金属、废卡板、废粒子、废料条。
4、有害垃圾
-----废机油、真空废液、废电池、废电子产品。
废物管理政策:废物管理、废物收集、废物贮存、废物运输、废物处理。具体内容省略! SFS1固体废物产生源及控制省略
讨论题
1、怎么样才能减少废物产生?
1、减量
2、重复利用
3、回收
4、再生
2、五种废弃物并归类?
5、医疗垃圾
噪声管理
南沙厂噪声排放标准
白天:<65d B
夜晚:<55d B
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损伤听力。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听力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第二,干扰睡眠。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第三,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第四,影响心理健康。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按资源的恢复更新的能力,还可分为不可恢复的资源(如各种矿石、石油等),可恢复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土壤、陆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动物以及水能和太阳辐射能)。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用途分
①农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
③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三)按资源状况
①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②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③废物资源: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2.3 我国的资源状况
①自然环境脆弱。
中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长期开采,再加上现代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的人类活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不高,极易遭受破坏i4J。因此,在中国实行有节制地自然资源开发并尽快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就更加紧迫。
②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此外,矿产资源中贫矿多,高品位矿少。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这是矿种探明储量的平均品位,有的远不及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矿产资源中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汉,这就使矿物加工、金属分离和提取费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以有色金属为例,中国的稀土、钨、锡、铂、锑为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开采,有些已经出现资源危机。
而用量大的铝、铜矿,中国的自然条件不好。中国的铝土矿以一水型铝土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9,这种矿石加工难度大,耗能高。中国铜矿储量严重不足,贫矿多,混合矿多,外部条件差。因此,大量矿物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缺乏存在明显的矛盾。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水危机 ②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我国的环境现状
2.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思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2 环境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也变严重了。出门到处看看我们会发现,原本看似美丽的城市,其实污染已经快要覆盖整座城市了。例如:前两天和同学一起去海边了,可以看到海滩上、海水里随处可见人们吃喝完,用完之后的果皮纸屑,这些垃圾看似渺小,可是积累起来就会发现它的巨大,以及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多么的严重,其后果有时甚至难以预估。
记得小学有一次秋游时,学校组织去一个地方叫“快乐农庄”,刚进门就看到了两个巨大的用易拉罐所做成的恐龙和老鼠,听工作人员说是因为以前游客总是随地乱扔垃圾,因此他们相处了这样的办法,用易拉罐做了两个模型,起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要爱护、保护环境,有效利用它,很多我们所认为的垃圾其实是可以利用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对待大自然,废物也是可以利用的。
但是,大部分人们都不愿意去动脑经思考这类的问题,不管是可利用的,还是不可利用的,对他们来说,那都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出去游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随处乱丢的垃圾,总是不愿意将它带到垃圾桶里,也许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可就是不愿意。殊不知,少一份垃圾,我们的地球就多一份美丽。
2.3环境污染
①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②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③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毛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话虽这么说,但是,真正意识到我国资源有限、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生活的周围的地方的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的保护。尽管如此,防御这些问题,使之不再继续恶化下去是必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毅力、有信心,总有一天保护地球的意识会深入到大家的内心里去。
优美舒适的环境,能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如果想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三、其他建议
在我看来,除了可持续发展之外,应该再实行一些其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落实环保行动等。例如: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我认为如果想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要: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要以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更要注意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我们要做到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尽量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我们必须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我们要做到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总结
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地球的环境中,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没有了它,我们也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因此,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
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引论》 叶文虎
[2]《可持续发展论》张坤民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72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8480.htm
第五篇: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1501 杨继厅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背景:1996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要听取环保工作的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这要成为一项制度。内容:
一、环境保护的含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三、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
四、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与感想 正文:
一、环境保护的含义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们为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研究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是要求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即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二是限制,即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
世界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土壤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4)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
(5)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
(8)有害人工化合物的转移
(9)有害废物的转移贻害世界
(10)残留物质污染环境
四、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1、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形式,寻求中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必须摒弃传统的旧观念,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光,自觉地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协调,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明确了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地位,制定了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将环境和经济统筹安排,全面考虑,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的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理、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并逐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因此,我们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同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各国之间只有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与感想
总结:可持续发展史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涉及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及由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矛盾与问题。环境污染是人类当今面临的严重问题,它阻碍了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今每个国家,每个人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真正当作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大事来抓。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
感想: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球环境问题》齐鲁书社出版 刘秉国、赵明奇 2008.09.01 2.《人类环境宣言》 3.《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1987.02 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赵国清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06.16 7.A.P.瑟尔沃(A P Thirlwall),《增长与发展》(第六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9.黄辉,《WTO与环保: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10.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11.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12.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13.翟新生等:《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大循环成本理论具体运用的研究》,《财经研究》,1996年第12期。14.(美)罗伯特•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15.(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6.(英)D•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经政治出版社,1996年版。17.(美)丹尼尔•A•科尔曼等:《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18.《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钱易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环境伦理学》——戴斯·贾丁斯 20.《自然的终结》——比尔·麦克斯本 21.《大自然的权力》——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22.《自然与人文》——鲁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