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法研究生论文题目汇总
环境法研究生论文题目汇总
738 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 739 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与环境法的革新 740 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741 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
742 论环境外部性与环境法相关制度的构建 74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74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问题研究 745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746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 747 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748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749 中国石油资源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50 土地储备制度研究
75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752 林地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75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 754 森林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研究 755 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研究
756 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757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 758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完善 759 水资源公平分享法律问题研究 760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761 多边环境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与协调——基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 762 清洁生产法律问题研究
763 论环境资源法的经济调控手段 764 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765 我国能源立法研究
766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体系研究 767 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68 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义务研究 769 生物技术安全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770 污染防治的集中控制机制探讨 771 论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772 论环境法与环境道德的关系 773 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机制的完善 774 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775 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 77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探讨 777 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 778 环境行政责任研究 779 论水资源刑事保护制度的完善 780 试论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781 论环境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782 论环境法的理念 783 环境法的价值研究
784 从环境法治理念的变迁看环境法的发展 785 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786 论生态法的理论基础 787 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788 论企业的环境责任
789 论经济学对环境立法的影响 790 论生态法对环境保护的功能 791 论环境立法中的国家作用 792 论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 793 公民环境权探析 794 论环境权的性质
795 论环境法的生态优先原则
796 民法应对环境问题的适应性研究 797 论法律的生态化
798 论环境危机对传统法律价值观的挑战 799 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法治保障 800 论我国环境法治的基本精神 801 浅谈我国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802 论动物权利
803 论动物福利的法律保护 804 论动物的法律地位
805 论外部性认识及在环境资源法中的适用 806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807 论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立法的影响 808 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环境权
809 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810 论环境权益及其救济
811 环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研究
812 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 813 试论环境责任的理论根据
814 环境污染被害人救济法律问题研究 815 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 816 论地热资源保护制度的完善 817 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818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 819 浅谈土地发展权的性质和立法建议 820 公共租赁房供给的法律问题研究 821 论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完善 822 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机理探析 823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探析 824 地票制度研究
825 论我国土地整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826 论气候资源的法律保护
827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法律制度探析 828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82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研究 830 生态移民的土地归属问题研究 831 湿地资源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832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833 濒危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834 珍稀植物确认法律制度研究 835 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探讨
836 城市二次供水污染问题的法律治理 837 碳交易的法律问题研究 838 论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 839 论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840 浅析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问题及对策 841 论重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立 842 论治理水产养殖污染的法律对策 843 生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
844 固体废弃物转嫁法律问题研究 845 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 846 中国环境税改革路径研究 847 防治土地沙化立法研究 848 论环境法的主体
849 论生态法与环境法的关系
850 论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制度的完善 851 论《节约能源法》的成就与改革 852 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 853 论环境法的目的 854 论环境法的本质
855 论西部土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856 水环境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探讨 857 废旧电池处理的立法研究 858 论循环经济中的政府责任 859 论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860 论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861 环境诉讼证据制度研究 862 论我国水权制度的完善 863 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864 矿业权性质探析 865 论国际环境法律责任
866 论国际环境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867 论渔业权的性质
868 论渔业资源的法律保护
869 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保护 870 论环境灾害的国家救济
871 论节约型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 872 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 873 论城市蓝线的法律保护
874 论城市绿线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875 论法律在城市紫线保护中的作用 876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完善 877 村民环境责任探析
878 国家防护林建设中的公共投资制度研究 879 论地质公园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880 水电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研究
881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选择的法律问题研究 882 论生态法的基本原则 883 论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884 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885 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 886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研究
887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 888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 889 我国传统能源税收立法研究 890 我国可再生能源税收立法研究
891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892 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 893 论环境法的经济刺激制度 894 论环境法的行政强制制度 895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
896 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行政法律保障 897 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 898 我国饮用水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899 论我国水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900 论我国节约用水法律制度的完善 901 论绿色贸易壁垒对立法的挑战与对策 902 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903 我国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 904 论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制度 905 论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 906 光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907 论建筑节能法律制度的完善 908 论我国电力法律基本制度 909 我国水资源监管体制研究
910 论建立环境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制度 911 论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 912 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研究 913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 914 论生态安全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 915 石油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916 论环保民间组织的法律保护 917 论环保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
91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919 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研究
920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92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主体研究 922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923 我国煤矿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 924 我国天然气资源保护立法研究 925 实验动物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926 医疗废弃物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927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928 论土地复垦制度的完善
第二篇: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论我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环境安全法律制度探析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海域使用权若干问题研究 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环境侵权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制度研究
农业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研究——基于现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分析评价
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垃圾治理立法思路研究 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
共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油污国家损失索赔体系
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思考
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 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中的利益衡量研究
论排污权交易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综合研究
论生态侵权 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体系 环境污染侵害排除民事责任研究
中国国有林行政管理体制模式重塑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重塑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 论中国湿地资源保护法的建构
中国电业规制制度研究 论环境管理中的分众参与
环境法的经济分析—一以我国环境保护法为视点
论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研究
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 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税收若干问题研究 购电制法律问题研究
浅论排污权交易制度 水资源使用权及其制度构建
财产权的环境保护功能研究
论我国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 论我国水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 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研究
完善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的思考 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控制研究
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研究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法律义务
机动车排放的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中国水库大坝安全法规框架研究 论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环境污染纠纷行政性ADR机制构建研究
论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循环经济法的价值研究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 流域控制性水工程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环境政策与地方环境资源立法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地方环境资源立法为例
论生态宪法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中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组建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研究
汽油车尾气排放控制法律问题研究
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效力研究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
生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制度研究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现状评价与完善
环境法的伦理审视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模式与法律制度的构建
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方式
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管理的法律规制研究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救济立法研究
国家生态安全法问题研究
论我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重构
WTO与我国环境行政救济制度的改革
环境权的法律分析 我国野生动物产业法律制度初探
我国水权交易法律问题探讨 动物法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研究 WTO原则与矿政管理
论中国生态资源保护法的构建
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
排污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立法思考
《防沙治沙法》三项基本原则研究 论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制度研究
第三篇:环境法
2002-2011年司法考试经济法历年真题解析——单项选择题
单选题:
(2011年)
28.关于食品添加剂管制,下列哪一说法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2011年卷一单选第28题)
A.向食品生产者供应新型食品添加剂的,必须持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特别许可证
B.未获得食品添加剂销售许可的企业,不得销售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C.生产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的,必须给产品包装加上载有“食品添加剂”字样的标签
D.销售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的,必须在销售场所设置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的专柜
【答案】C
【考点】《食品安全法》
【解析】选项A错误。《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选项B错误。《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对于销售环节并未实行许可制度。
选项C正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选项D错误。《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法律只要求持有许可证,并没有要求必须设立专柜销售。
31.某化肥厂以其污水处理设施“效率低、费用高”为由,予以停运拆除。在下列哪一情况下,该厂构成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2011年卷一单选第31题)
A.未在事前获得权威性技术论证
B.未采用替代性的污水处理措施
C.未征得当地环保局的同意
D.未征得附近村民的同意
【答案】C
【考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2010年)
28.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关于污染物排放标准,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0年卷一单选第28题)
A.省级地方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和未作规定的项目,都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在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可以因地制宜,严于或宽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C.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D.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B
「考点」污染物排放标准
「解析」
《环境保护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2008年)
28.由于某化工厂长期排污,该厂周边方圆一公里内的庄稼蔬菜生长不良、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河塘鱼类无法繁衍,该地域内三个村庄几年来多人患有罕见的严重疾病。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受害的三个村的村委会和受害村民有权对该厂提起民事诉讼
B.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民事诉讼的时效为3年
C.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实行公平责任原则
D.环境污染致害的因果关系证明,受害方不负举证责任
答案:C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A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所以B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三)项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所以环境污染案件由加害方对污染致害的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因此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而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2007年)
28.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
A.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D.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
答案:D
解析:根据《环境保护法》第1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D项正确。第9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所以A项错误。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所以B项错误。第11条第2款,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所以C项错误。由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2005年)
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A.设计阶段
B.可行性研究阶段
C.竣工验收阶段
D.投入使用阶段
答案:B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13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声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上述法条暗含着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在设计阶段之前报批,因此正确选项为B.(2004年)
27.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环境标准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污的,应当执行该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答案:C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9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以上规定可知,A项错在只有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才可以制定地方标准,B项明显错误;D项错在地方标准必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而不是批准。
(2003年)
17.关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解决,下列哪一项表述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A.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不服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B.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不服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C.可以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调解,对调解不服的,可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先请求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答案:D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本题正确选项是D.2002-2011年司法考试经济法历年真题解析——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2011年)
73.中央直接管辖的某大型国有企业在某县境内设立的工厂发生剧毒物质大量泄漏事故,该县张县长提出的下列哪些意见符合《环境保护法》的规定?()(2011年卷一多选第73题)
A.要求该企业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泄漏,并及时通报污染地区的单位和居民
B.县环保局应立即上报市政府,请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紧急疏散群众
C.建议省政府对该企业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
D.该企业如未在限期内完成治理任务,县政府将处以罚款,并报省政府批准责令该工厂关闭
【答案】ABC
【考点】《环境保护法》
【解析】选项A正确。《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选项B正确。《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选项C正确。《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该企业是中央直接管辖的国有企业,根据法律规定,对其作出限制治理决定的,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
选项D错误。《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决定,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2010年)
77.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制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多选第77题)
A.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B.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C.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无需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D.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
「答案」ABD
「考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解析」
选项A、B正确,选项C错误。《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6条规定,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选项D正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0条第1款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2009年)
77.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A.防治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
B.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
C.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2008年)
75.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均应免责
B.第三者责任造成污染损失的,排污单位免责
C.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责任引起,排污单位也要承担责任
D.排污单位积极采取减排措施,虽减少了污染损失,仍不可以免责
答案:AC
解析: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有三:一是有不可抗力造成并且行为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二是受害者自我致害;三是第三者过错。可见,BD是正确的,不应当选。A项单纯认为不可抗力造成污染就能免责是错误的,应选。受害者自我致害是排污单位的免责事由,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应当选。
76.某企业防治污染的设施年久老化,需拆除重建。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该企业应履行下列哪些程序?
A.旧设施拆除经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可实施
B.旧设施拆除须经所在地环保局同意后方可实施
C.新设施建成后应当按规定报请验收
D.新设施建设期间该企业必须停止生产
答案:BC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26条第2款规定:“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所以A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
第26条第1款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所以C项是正确的。
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新设施建设期间并不要求企业一定停止生产,所以D项不应选,77.某造纸厂已取得排污许可证,并缴纳了排污费。但环保局检测发现,造纸厂所排污水中多项污染物指标超出了省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该厂拥有排污许可证并缴纳了排污费,所排污水虽然超出了省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未超过国家标准,故不违法
B.该厂应缴纳超标排污费,并治理污染
C.环保局有权对该厂进行罚款
D.环保局有权责令该厂停业或关闭
答案:BC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10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所以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28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所以B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38条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所以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39条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据此,责令停产、停业的前提是限期治理未完成,本题中,该厂并未被责令限期治理,因此,也不符合停业或关闭的法律规定条件。所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综上,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2007年)
76.某化工厂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流入秦某的鱼塘,造成鱼塘的鱼全部死亡。该厂承认其侵权,但对秦某提出的赔偿数额不接受。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秦某可以请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B.秦某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C.秦某可以不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而直接向法院起诉
D.秦某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2年
答案:ABC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所以ABC正确。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所以D项错误。
(2006年)
76.某节目演出组到某山区演出,该地属自然保护区范围。演出组在某一天然景点搭设了一座栈桥,为运送演出设备在区内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区内环境和植被因此遭受一定程度的毁坏。演出计划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批准,演出组并已付钱请当地人承担恢复原貌工作。关于该事件的下列哪些意见是错误的?
A.演出组在该自然保护区内景点修建的是临时建筑物,其影响环境的行为不受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约束
B.演出组为了演出需要而搭设栈桥,不属于工业性项目,也没有排放污染,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无需过问
C.演出组的行为即使对当地环境有影响,也不构成跨区环境问题,不属于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
D.对于该演出组的上述行为,我国法律目前没有可适用的处罚规定
答案:ABCD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该演出组的行为虽然是临时的,也没有排放污染,但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故A、B错误;《环境保护法》第7条第l款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第18条规定:“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该演出组的行为虽不构成跨区环境问题,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仍有权监管,故C错误;《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可见,我国法律对此类环境破坏行为明确规定了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故D错误;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ABCD.(2005年)
74.下列关于环境损害赔偿纠纷处理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解决环境损害赔偿纠纷,必须先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这是向人民法起诉之前的必经程序
B.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决定不服的,既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C.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
D.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举证责。
答案:CD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由此A项不正确。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决定不服提起的诉讼只能是民事诉讼。
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由此C选项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由此D项正确。
(2003年)
53.2003年8月,由于天气干旱,农民甲的农作物缺水,甲便将某化肥厂排放的污水引入自己的农田灌溉,结果造成农作物死亡,甲要求化肥厂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关于此案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根据无过错原则,化肥厂应承担赔偿责任
B.甲可以直接以化肥厂为被告提起诉讼
C.化肥厂须举证证明损害是由甲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方可免责
D.甲提起诉讼的最后期限为2006年8月
答案:BCD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因此本题中甲可以直接以化肥厂为被告提起诉讼,又因为环境纠纷的诉讼时效为3年,因此甲起诉的最后期限为2006年6月。因此BD是正确的。
《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4条第(三)项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加害人应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有:不可抗力、损害后果由第三人过错造成以及其他免责事由。
所以C也是正确的。综上,本题正确选项是BCD.2002-2011年司法考试经济法历年真题解析——不定项选择题
(2008年·四川)
95.杨某个人独资开办的造纸厂由于没有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将含有挥发酚等有毒物质的污水排入引黄干渠,曾受到当地环保部门处罚。某日,污水池决口,大量污水流入与引黄干渠一闸之隔的壕沟。杨某派工人将闸门提起,使壕沟里的污水经引黄干渠流入水库。引黄管理局发现后要求该厂立即清污,但未及时通知水库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两个小时后,库中41万方饮用水被污染。被污染的库水进入城市供水系统,致城市供水中断三天。水库经济损失24.6万元,自来水公司清除污染费用4.34万元,营业损失10.96万元。请回答以下95-97题:
95.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该厂采取的行政处罚是:
A.收取超标排污费,并罚款
B.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C.责令安装使用污水处理设备
D.责令其停业或关闭
答案:AC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28条第1款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第38条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因此,A项说法正确。
限期治理对象包括两类:(1)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2)位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超标准排污的污染源,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指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本题中杨某开办的造纸厂虽然有污染,但是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因此,不属于作出限期治理的对象。B项错误。
杨某开办的造纸厂属于污染环境的项目,但是没有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因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安装使用污水处理设备。因此,C项说法正确。
第39条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本题环境保护部门没有对杨某的造纸厂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因此,也就不存在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情况,因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无权作出责令其停业或关闭的处罚。D项说法错误。
96.关于该厂对水库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的民事赔偿责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厂承担水库管委会和自来水公司的所有损失
B.该厂承担水库管委会的24.6万元损失和自来水公司的清除污染费4.34万元,不承担自来水公司的营业损失
C.因属于引黄管理局的责任导致污水流入到水库并进入城市供水系统,故该厂不承担赔偿责任
D.因为引黄管理局负有共同责任,故该厂与引黄管理局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答案:A
解析: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形式中的赔偿损失的范围既包括财产损害赔偿,也包括对人身损害引起的财产损失赔偿;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
环境污染的规则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因,污染单位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自己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本题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知,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原因是该造纸厂,因此,造纸厂也不存在免责事由,因此,应该承担赔偿责任。C项说法错误。
虽然引黄管理局在发现后没有立即清污,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是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则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造纸厂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有法定的免责事由就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因此,D项说法错误。
97.关于杨某的法律责任,下列意见正确的是:
A.杨某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B.杨某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C.杨某如果自愿承担民事责任,就不必追究其刑事责任
D.杨某如果被追究刑事责任,就不必承担民事责任
答案:AB
解析:《环境保护法》第4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题中,杨某派工人将闸门提起,使壕沟里的污水经引黄干渠流入水库,造成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同时,杨某是该造纸厂的直接责任人员,因此应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杨某承担了刑事责任并不能免除他的民事责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2004年)
88.农民甲将化肥厂排放的污水引入自己的农田灌溉,造成农作物死亡,甲要求化肥厂承担赔偿责任。下列关于此案的说法何者为正确?
A.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其行为违法与否,不影响民事责任的确定
B.农民甲无须承担任何举证责任
C.化肥厂如否认自己侵权,必须负举证责任
D.化肥厂如能证明自己排放的污水没有超标,可免于承担责任
答案:AC
解析:众所周知,我国对于环境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因此A正确;《民诉意见》第74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根据该条第(3)项规定,可知C正确;((民诉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据此法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办法》的规定,可知D项错误。
第四篇:浅析《环境法》立法目的论文
就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而言,有“一元论”、“二元论”以及“多元论”等众多主张和观点。
持“一元论”者认为环境法的目的仅以保障人体健康为唯一目的。这种观点在后来已不适应现代生态社会环境、思想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因而被抛弃。
“二元论”者认为环境法一方面应当注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应当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观点均表达了美好的愿望,看似和谐统一。然而,在实践中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优先次序问题,再比如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时如何进行价值选择的问题等等。当经济发展优先于生态保护时,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一时的经济增长,使环境保护丧失地位,让位于经济发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目前经济正处于上升期,一切以发展为要,作为经济竞争中的“理性人”,人们势必会一切向“钱”看,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可能看似合理,因为环境保护在如今无疑是重要的,而经济发展次于环境保护看似没有必要,但实际上是强调作为经济法的一部分,环境法应当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然而,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的观点实际是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对于经济发展期待无比迫切,这不可能孕育出一个能够保障环境永恒优先于经济的良好环境。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先于经济发展的期待仅仅是一种的美好愿望,非放之实际而皆准。
“多元论”的支持者主张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保障代际公平,在保障自己生存资源的条件下不侵犯后代子孙的利益。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法的具体目的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三是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四是保障人体健康,五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五项目标,有的学者认为这五项属于一个目的中的各个不同角度,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没有必要区分主次;有些则将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公害以及合理利用资源这三项视为环境法的任务,将保障健康、促进发展这两项理解为目的;此外,还有一些主张应当将其分为最终目的、基本目的、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具体目的,而这五项则各自对应其中之一。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保护环境应当是环境法的唯一目的。这一观点也存在过于理想化导致希望与实际现状背离的问题。
而从国外的立法来看,美国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将环境立法的目标定为: 首先,宣扬国家政策,以促进生产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努力防止或减少对自然与生物圈的伤害并保护人类健康与福祉;再次,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最后,建立环保质量委员会。日本的《环境基本法》规定的目的包括普及环保理念、明确各个主体,包括国家、法人和公民的义务、规定并推进环保政策、确保代际公平、造福人类。法国《环境法典》将环境立法的目的规定为: “对国家共同财富的妥善保护、开发利用、修缮恢复及良好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既可以满足当代人们对身体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危害未来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既有助于促进国家持续发展。”德国《环境法典》草案规定立法目的是“一、生物圈的生存能力和效率;二、其他自然资源的可利用能力。环境保护的措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健全。”国外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多集中于: 保护国民健康、维护生活环境、代际公平、明确公民和政府责任与义务。不难看出,国外《环境法》或者将环境保护、公民健康等理念立于独占地位,或者即便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字眼,也更重视和强调环境生态保护。比较国外立法和我国的几种学说,以“二元论”为核心的立法目的是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无疑是一种国际潮流。我国旧《环境法》将立法目的表述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这确定了环境法的目的首先在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其次才是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昆明滇池污染、松花江污染等一系列的负面消息表明《环境法》并未成为环境和资源的有利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表述成为了部分政府、企业牺牲环境而谋求利益的借口,这也导致执法人员一旦遇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冲突的情况时,更容易倾向于经济发展优先。此外,在旧《环境法》中也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没有体现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权利公平的理念。
然而,所幸的是,新《环境法》规定: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 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化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认为经济发展优先还是支持“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以片面、孤立的眼光看待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所面临的并非一道选择题,即选择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而是经济发展带给已经饱和了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与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严重制约这二者的突出矛盾。要正确处理环境问题与资源发展的关系,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发展战略,这可能看似是一种政治口号,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由挪威首位女首相布伦特兰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理念和潮流。“可持续”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被引入了我国的环境法。在实践过程中的法律实践者,包括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和执法者,都应当注意到这一重大改观,既要防止再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借口破坏环境的问题,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承载力,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又要注意到在环境法立法目的中,环境优先并非一枝独秀、绝对优先。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基础上,以保护公民健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要,才是环境法的目的所在。
第五篇:浅论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论文
浅论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摘 要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时,人类终于开始认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显露出来的对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以牺牲环境求取发展的种种弊端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另辟蹊径。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①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Brown)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成员有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及政治方面的22位代表,其中14人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马世俊教授。②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订“全球的变革日程”③。1987年,该委员会把研究长达4年、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 ① 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载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页。② 参见中国21世纪议程中心编:《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118页。③ 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载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页。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
(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发展哲学和伦理观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5年10月28~29日在圣保罗举行的听证会上,戴勒塔奇认为:“我们必须首先找到一种新的将任何自然界的关系放在首位的伦理观。”④《共产党人杂志》主编弗罗洛夫在1986年12月8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召开的公众听证会上的发言指出:“人类正处于其发展新阶段的临界点。我们不仅应担促进我们的物质、科学和技术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类心理上新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愿望的形成,因为知识和仁慈是‘永恒的真理’,它构成了人性的基础。我们需要新的社会、道德、科学和生态概念,这些概念应由今世和后代人的新的生活条件所决定。”⑤从发展的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认识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因为究其根本,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回答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理论,是追求实现一个生命永驻的世界的理论。⑥ 2 可持续发展是富民强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在发展中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就可以做到投资少、消耗能源少而经济环境效益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最佳选择和唯一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总体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实施,将逐步促使建设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崭新社会,包括促进建立一个以环境正义和环境公平为旗帜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一个以环境资源权利体系为基础的良性循环的环境资源市场,一个以环境道德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环关系(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可以共同接受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解决各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矛盾并进行合作的最佳选择。可持续发展对包括环境资源法学和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在内的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推动包括环境资源法学和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在内的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坤民 ④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⑤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7页。⑥ 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教授在其主笔的《可持续发展论》中指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法制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⑦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将成为规定和制约法律发展的物质基础,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法律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包括环境资源法在内的有关法律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保护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促使中国的环境保护战略和污染控制战略发生变革,从而推动我国的环境法发生变化和发展,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有了新的发展。⑧在继续加快制定新的环境法律、法规的同时,开始对现行环境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1995年、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制定的《环境噪声污染环境污染防治法》,1999年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其他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废弃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进行新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如《核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2000年4月修订、9月1日起施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都已明确地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立法的目的性规定。
环境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几乎所有的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都有改进或创新。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更加重视并发展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从单项污染物的点源控制转变为区域综合防治,从重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从以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为重点转变为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控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和促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保护新秩序和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市场手段和经济刺激机制、环境污染防治建设投入机制、保障支持机制、法律实施机制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推动力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环境污染法律制度的改进,还促进了环境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清洁生产制度、“黑名单”制度、达标排放制度等新的环境污染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正处在一个系统化根本性变革时期。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应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从法律原则、制度的基本原理、指导思想、战略思想到其功能、内容、实施机制、程序等进行全面改造,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法律制度及其体系。
(一)加强环境污染总体控制
主要包括整体控制和重点控制。环境是由各个环境区域和各种环境因素而形成的整体。各个环境区域和各种环境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是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并且与其他环境区域和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应对其进行综合考虑,实施整体、综合环境保护和管理。
重点控制包括:(1)对重点污染物的控制,工业污染仍是控制重点;(2)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对生产和排放污染物数量多的企业实行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
⑦⑧ 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李启家在《中国污染防治法的新发展》一文中认为,90年代中期,受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强烈影响,我国环境法出现了第二次立法高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是影响和促进中国环境法发展出现这次高潮的基本主要因素之一。李启家:《中国污染防治法的新发展》,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环境法学研讨会(1996年11月14~20日)论文(3)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工艺的控制;(4)对重点地区的控制,主要是污染严重区域、环境敏感区域、特别保护区域的控制。
(二)加强环境污染预防的法律制度
除应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等环境污染总体预防控制制度外,还应建立环境风险识别、评价、预防、控制、消除的法律制度,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更新换代升级,强化企业的改造技术,强化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强化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强化废物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
(三)加强源头控制制度、废物资源化的制度,改进末端治理和控制制度
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要求下,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增长,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应强化源头控制,建立和完善集中体现预防原则和全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制度。改进末端治理和控制制度,应以达标排放为基本要求,推进集中治理,完善污染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推广最佳可行的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制度的协调,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消除污染。
(四)建立环保产业法律制度,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市场化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开始重视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关于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优惠和支持政策和措施尚不够有力,亦未成体系。应当尽快制定有力的扶持政策,从资金、物资等方面对环保科技创新、开发、推广给予支持,为环保产业迅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建立环境容量确定、高效合理利用、保护与恢复、增长、调节、扩大的法律制度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防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进行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完善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建立排污交易制度,高效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并采取环境净化、整治、调整分布等措施,恢复、增长、调节、扩大环境容量。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力量防治环境污染的政策、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实行多种环境污染控制机制和综合运用控制方式的环境污染防治模式下,应当将公民环境权具体化、制度化,明确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主要途径、形式、范围、程序及保障机制,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根本保证,鼓励和保护公众更多地参与环境管理,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⑨
(七)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应注意制度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应以法律制度体系化为目标,将各项法律制度作为整体的有机部分,发挥各制度在体系中的平衡互补、共生互动的功能,力求在功能机制上达到法律制度的功能的最优配置。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
《21世纪议程》第8章专门论述了“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框架”问题即立法问题,认为:“适合了各国具体条件的法律和法规,是使环境和发展政策转化为 ⑨ 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应该加强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参见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五讲、第六讲。行动的最重要手段,不但通过 ‘命令和管制的方法’,而且作为经济规划和市场手段的标准框架。”⑩各国认识到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框架,以便提高各国应付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能力,有的国家在其21世纪议程或行动方案中已经提出建立健全以环境法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的任务,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体现或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动计划。
中国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外交部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报告,提出了“实行持续发展战略”的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该议程强调:“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建立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并注意与国际法的衔接”。该议程的第3章比较详细的规定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定型化、法制化的途径”。
(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等不同层级和效力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主要内容,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补充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是,该体系中的核心《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是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当务之急,应当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宪法》的高度,上升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特别应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环境公益主义”作为其精髓,强调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与其他物种在良好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协调关系。另外,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修正和完善以往环境立法中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一致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二)将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贯穿于“源头控制”的预防战略中
“源头控制”与“末端控制”相对应,它表明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它的提出建立在这样一个理性认识的前提之上,即任何在污染与破坏环境资源行为发生,造成环境和资源损害后果之后所进行的补救,都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是绝对不可能的。“源头控制”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与环境经常发生冲突或对立的情形,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理性变为现实。“源头控制”最重要的是以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作为基本支柱;将清洁生产作为根本出路。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是从宏观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和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要重视工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价;更要重视政府政策和规划可能对环境所产生全局性的、长远的影响,加强对政策与规划的环境影响战略评价。切实实行“三同时”制度,将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在污染和破坏产生之前,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是将整体性的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对污染的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⑩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21世纪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21世纪议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1992年6月3至14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三)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在环境立法的具体法律规范中
在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配置中,将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既要考虑主体对环境与资源所享有的权利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主体对其权利的行使不至于对环境与资源造成危害并危及后代人的利益,以及地球生物圈中物种的共同利益。据此来设定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旨在体现“环境公益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配置。四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表现了人类对其未来所持的谨慎乐观的态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靠科学家的努力远远不够,它需要决策者将其贯彻于发展的决策中,更需要人类的每一个成员的参与。人类对其未来既不能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人类需要依靠自身的智慧,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符合目的性,又要符合规律性,走向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实现人类的持久生存和自身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载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心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心编.《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载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 《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王之佳、柯金良.《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长春吉林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5】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6】李启家.《中国污染防治法的新发展》,《中国污染防治法的新发展》,海峡两岸及港澳 地区环境法学研讨会,1996年。【7】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年。
【9】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
致
谢
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郝少英老师的指导,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思维,循循善诱的指导一直给我很大的帮助。论文的最终完成,也是一波三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再次对您表示感谢。然后还要感谢所有在大学期间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每一位老师的细心教导都是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基础。师恩伟大,无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