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3: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

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

渝府发〔2002〕79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二年十月十四日

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

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贯彻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若干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人发〔2000〕148号)的精神,结合当前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的处理,本着“不能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也不能正常从事其他轻便工作”的原则,在原《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旧)》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了《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新)》,供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丧失工作能力鉴定委员会(或小组),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时使用。

第一类:内 科

心 血 管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以下3种情况之一者: 1.心功能不全经常≥Ⅲ级。

2.心脏彩色多普勒提示左室射血分数≤40%。

3.持续严重心律失常(指持续Ⅱ度二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持续双束支或3束支传导阻滞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未安装起搏器)。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昏厥发作史而未安装起搏器。

(三)冠心病冠脉造影确定为2支以上病变(其中1支管腔狭窄≥70%),而未经冠脉搭桥(CABG)及冠脉成形(PTCA)等介入治疗或治疗失败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脉成形及介入治疗后仍有心绞痛反复发作或心功能≥Ⅱ级。

(四)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50%)。

(五)心肌梗死后虽经治疗但仍反复发作心绞痛且有严重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以下3种情况之一者: 1.心功能不全经常≥Ⅱ级。

2.心脏彩色多普勒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45%。

3.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心房颤动、扑动、反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扑动;室性心动过速。

(二)确定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而无昏厥发作史又未安装起搏器。

(三)冠心病反复发作心绞痛且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指2个以上导联一过性ST段抬高或ST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5mv或T波呈冠状倒置)。

(四)心血管疾病及胸腔疾病应用代用品或重建血管。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心功能为Ⅱ级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二)确定为心肌疾病但心功能代偿良好(指心功能在Ⅰ级、左心室射血分数≥50%)。

(三)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伴频发多源性房早、结早、室早。

(四)冠心病运动负荷实验阳性(排除假阳性)或冠脉造影单支狭窄≥50%。

(五)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肥厚伴有心电图显示心肌劳损。

(六)心脏、大血管修补术后心脏形态及功能仍未恢复正常;心脏异物滞留或异物摘除后。

(七)单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高尿酸血症。

泌尿、内分泌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慢性肾衰竭:血肌酐(Scr)>445μmol/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20ml/min。

(二)双侧肾上腺切除或大部切除后肾上腺皮质功能明显减退,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经治疗不能恢复。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慢性肾衰竭,血肌酐在178~444μmol/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

(二)一侧泌尿系统病变作肾输尿管切除后,或结核性膀胱挛缩膀胱扩大术后等慢性肾衰竭,血肌酐在133~177μmol/L。

(三)各种原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关节畸形等)。

(四)肾上腺大部或次全切除后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需服药治疗。

(五)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钙低于1.75mmol/L,需终生依赖药物控制症状。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持续性尿异常(蛋白尿伴有或不伴有血尿)伴持续性血肌酐高于正常。

(二)神经源性膀胱残余尿≥50ml,伴有慢性尿路感染。

(三)脑垂体疾病:如脑垂体瘤、肢端肥大症、继发性尿崩症、希恩(Sheehan)综合征。

消 化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肝硬化肝功能Ⅲ级(只要有肝性脑病,均可算为肝功能Ⅲ级)。

(二)肝硬化肝功能Ⅱ级伴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反复发生腹腔感染。

(三)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血红蛋白<80g/L,血清白蛋白<25g/L,经反复治疗无明显改善。

(四)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或大部分结肠,经长期(>6个月)治疗无明显改善。

(五)Crohn病,迁延不愈,病程中出现1次以上并发症而手术治疗。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肝硬化肝功能Ⅱ级,经正规治疗>1年无明显好转,肝功能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或腹水消退但生化指标无改善。

(二)慢性肝炎中度~重度,经>6个月的治疗无明显好转。

(三)吸收不良综合征经反复治疗无明显改善,血红蛋白<90g/L,血清白蛋白<30g/L。

(四)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累及大部分结肠,经长期治疗仍有反复。

(五)Crohn病,有内瘘或外瘘等并发症;或反复发作,病程在2年以上。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肝硬化肝功能Ⅰ级。

(二)慢性肝炎,经治疗病情好转并稳定时间>1年。

(三)吸收不良综合征经治疗无明显改善,血红蛋白<100g/L,血清白蛋白<35g/L。

呼 吸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一侧全肺切除并胸廓改形术。

(二)双肺叶切除伴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50%、用力呼气量FEV1.0占预计值≤50%)。

(三)呼吸系统疾病(胸片显示有严重肺、支气管疾患)或胸廓严重畸形导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并符合FVC占预计值≤40%,FEV1.0占预计值≤40%,或PaO2≤60mmHg,PaCO2≥50mmHg等条件。

(四)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及严重的肺纤维化伴中度呼吸功能障碍。

(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六)肺部恶性肿瘤。

(七)耐药性肺结核。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单肺叶切除伴中度呼吸功能障碍。

(二)呼吸系统疾病致呼吸功能中度障碍(FVC占预计值≤50%、FEV1.0占预计值≤50%)。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单肺叶切除伴呼吸功能轻度障碍。

(二)肺段切除,肺修补术,支气管成形术,肺内异物滞留或异物摘除,隔肌修补术后伴呼吸功能轻度障碍。

(三)呼吸系统疾病致呼吸功能轻度障碍。

血 液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慢性贫血:血红蛋白≤50g/L,或需输血维持生命者。

(二)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0.5×109/L。

(三)慢性血小板减少≤25×109/L,或伴出血症状。

(四)血友病甲,Ⅷ:C≤1%;血友病乙,FⅨ<1%,反复血肿,关节畸形。

(五)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瘤、重型再障或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

(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粒、慢淋。

(七)血栓性疾病:血栓形成并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严重后果。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慢性贫血:血红蛋白51~70g/L。

(二)慢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0.5~1.5×109/L。

(三)慢性血小板减少:25~50×109/L,偶有紫癜。

(四)血友病甲,Ⅷ:C1~5%;血友病乙,FⅨ1~5%,偶有血肿。

(五)血栓性疾病:有血栓形成史而不影响血液循环,但需长期服药预防。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慢性贫血:血红蛋白≥71g/L。

(二)慢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5×109/L。

(三)慢性血小板减少:≥50×109/L。

(四)血友病甲,Ⅷ:C6~25%;血友病乙,FⅨ5~25%,无血肿。

(五)血栓性疾病:无需服药。

第二类:神经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植物状态或去皮层状态。

(二)真性或假性延髓麻痹(病人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困难。病人按习惯自己喝下30ml温开水,屡屡呛咳,10秒钟内全量咽下困难;饮水前后血氧饱和度下降2%以上)。

(三)二肢以上瘫(含二肢),肌力3级。

(四)单肢瘫,肌力2级。

(五)严重肌肉疾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致病人肢体肌力达到本级

(三)或

(四)的瘫痪程度)。

(六)重度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

(七)完全性混合性失语。

(八)重度智能障碍,IQ测试≤39。

(九)重度癫痫。

(十)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造成便尿障碍者。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二肢以上瘫(含二肢),肌力4级。

(二)单肢瘫,肌力3级。

(三)中度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

(四)完全性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

(五)中度智能障碍,IQ测试 40~54。

(六)中度癫痫。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轻度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

(二)单肢瘫,肌力3级以上(含4级)。

(三)肌肉疾病影响工作(致病人肢体肌力达到本级

(二)的瘫痪程度)。

(四)不完全性失语。

(五)轻度智能障碍,IQ测试 55~69;或边缘智能,IQ测试70~84。

(六)轻度癫痫。

第三类:精神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一)智能障碍按“表一”标准评定为“一级”或“二级”智力残疾且病程≥3年。

(二)精神障碍经系统治疗3年,相应疾病的大部分基本症状仍经常出现,《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10个问题中,有3个或3个以上问题被评为“2分”。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一)智能障碍按“表一”标准评定为 “三级”智力残疾且病程≥3年。

(二)精神障碍经系统治疗2年,相应疾病的部分基本症状仍经常出现,《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10个问题中,有2个问题被评为“2分”。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一)智能障碍按“表一”标准评定为 “四级”智力残疾且病程≥3年。

(二)精神障碍经系统治疗2年,相应疾病的部分残留症状仍间断出现,《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10个问题中,有2个或2个以上问题被评为“1分”。

第四类:外 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各种恶性肿瘤不能手术根治,或手术后复发或远处器官转移。

(二)各种原因引起食管重度狭窄或闭锁,经治疗仍不能经口进食,需胃造瘘。

(三)胃疾病行全胃切除术或小肠切除超过全部小肠的2/3。

(四)腹部疾病、外伤或手术后有严重并发症,如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经分解粘连或肠排列术后仍频繁发作部分性肠梗阻;或并发胃瘘、肠瘘、胰腺瘘、胆瘘,无法彻底治疗,引起消化吸收和营养障碍。

(五)结肠直肠疾病施行全结肠切除、腹壁回肠永久性造口。

(六)肝脏疾病行半肝切除术或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经外科治疗后有肝功能损害(肝功能Ⅲ级)。

(七)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经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有明显胆管狭窄、阻塞性黄疸,伴有肝功能损害,无法彻底治疗。

(八)胰腺疾病行胰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后胰岛素依赖。

(九)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手术后。

(十)膀胱肿瘤或膀胱其它疾病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或因膀胱挛缩、膀胱严重损伤等而行永久性耻骨上膀胱造瘘。

(十一)接受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胰腺、小肠等任何一个脏器移植手术后。

(十二)Ⅲ°烧伤面积≥51%。烧伤导致肢体伤残者按骨科标准鉴定。

(十三)良性肿瘤或暂时难以确定性质的肿瘤(如细胞增生活跃的平滑肌瘤、类癌、黄色肉芽肿等)严重影响机体功能(如胸内甲状腺、胸腺瘤、支气管囊肿及纵隔肿瘤压迫胸部脏器、影响呼吸循环功能),不能彻底治疗(如全身和局部原因无法彻底切除)或治疗后有严重后遗症的疾病(如胃肠道瘘、支气管胸膜瘘等)。

(十四)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等)疾病,经手术治疗效果不好或难以治愈。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乳腺、甲状腺等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目前虽无癌残留、复发或远处器官转移,但观察期间未满3年,这些系统留有一定程度功能障碍,且需进一步治疗(包括化疗)。

(二)食管癌行食管全切除、咽胃吻合术后,无癌残留、复发或转移。

(三)小肠切除1/2~2/3。

(四)胃大部切除术后有倾倒综合征,出现营养障碍,血清白蛋白<30g/L。

(五)结肠或直肠疾病行直肠切除,结肠永久性造瘘。

(六)肝胆疾病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Ⅱ级)。

(七)慢性胰腺炎行胰腺部分切除、胰腺空肠吻合术后,有明显腹痛反复发作和胰腺功能不全。

(八)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置换手术后。

(九)Ⅲ°烧伤面积31%~50%。

(十)下肢脉管炎或动脉硬化导致肢体血供不良,活动明显受限,经治疗效果不佳(有血流检查报告),但尚未达到截肢程度。

(十一)双侧睾丸损伤或切除术后丧失生殖能力。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乳腺、甲状腺等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观察期间已满3年,目前无癌残留、复发或远处器官转移,这些系统留有一定程度功能障碍。

(二)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经手术治疗后仍遗留甲亢或甲减。

(三)育龄期双侧乳房切除。

(四)复发性腹股沟疝或腹壁切口疝经2次以上修补术或腹壁较大缺损用人工补片修补术后。

(五)胃肠道手术后遗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轻度贫血,血清白蛋白<35g/L。

(六)小肠切除1/3~1/2者。

(七)肛门疾病、外伤或手术后括约肌损伤、肛门失禁。

(八)一侧肝内胆管结石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

(九)成年人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

(十)一侧肾输尿管切除,肾功能正常。

(十一)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或慢性阻塞(有血流检查报告),肢体活动明显受限,经治疗效果不佳。

(十二)Ⅲ°烧伤面积11%~30%。

(十三)良性肿瘤切除术后造成大片软组织缺损,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者参照骨科有关条例。

第五类:骨 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治疗无效者:

(一)各种原因造成脊柱关节骨性融合、生理弯曲消失,全部脊柱屈、伸、左右侧弯、旋转功能严重障碍,活动范围丧失>90%。

(二)颈、胸、腰椎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

(三)各种原因(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造成椎管狭窄症,经手术治疗不能恢复,出现双肢体严重功能障碍,肌力3级以下(含3级),经电生理证实。

(四)骨盆骨折在骨、关节方面遗有运动功能障碍(如骶髂关节脱位或髋关节中央性脱位等);或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损伤遗有尿道狭窄和尿路感染久治不愈。

(五)双手掌指关节强直,不能完成抓握动作。

(六)肩、肘、腕关节两个以上功能完全丧失,双髋或双膝关节或两个以上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七)一侧髋关节解脱。

(八)双足、双踝关节畸形伴功能严重障碍,无自主移动能力。

(九)利手肘关节以下、非利手肘关节以上截肢。

(十)双踝关节以上截肢。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各种原因造成脊柱关节生理弯曲部分消失,全部脊柱功能中度障碍,活动范围丧失50%。

(二)椎管狭窄症经手术治疗不能恢复,造成单肢体功能中度障碍,肌力3级以下(含3级),经电生理证实。

(三)双手功能大部分丧失(虽有抓握动作,但不能承担本职工作)。

(四)一侧肩、肘关节功能完全丧失;单膝关节强直;髋关节功能障碍程度>50%,有自主移动能力;单足或单踝关节功能完全障碍,有自主移动能力。

(五)一侧下肢膝关节以下截肢。

(六)非利手肘关节以下截肢。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有颈、胸、腰椎脊椎炎病史,但脊柱关节间隙、生理弯曲存在,脊柱功能轻度受影响,活动范围丧失>30%。

(二)椎管狭窄症经手术治疗后,仍有肢体活动轻度障碍,单肢肌力4级,经电生理证实。

(三)单手部分丧失功能。

(四)一侧腕关节功能部分丧失;单足或单踝关节功能障碍>50%,有自主移动能力;单髋或单膝关节功能不全,障碍>30%。

(五)严重骨质疏松症(需进行骨矿测定)。

第六类:妇 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妇科恶性肿瘤按外科第一条鉴定。

(二)复杂性尿瘘。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严重尿失禁。

(二)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腔镜或剖腹探查证实)。

(三)重度子宫脱垂或直肠、膀胱膨出。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慢性盆腔炎。

(二)卵巢功能丧失,长期依赖药物维持生理功能。

第七类:眼 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1眼有或无光感(或无眼球),另1眼矫正视力≤0.3。

(二)1眼矫正视力≤0.05,另1眼矫正视力≤0.2。

(三)双眼矫正视力≤0.1。

(四)1眼矫正视力≤0.1,另1眼视野最大直径≤20o(或半径≤10o)。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1眼有或无光感(或无眼球),另1眼矫正视力≤0.4。

(二)1眼矫正视力≤0.1,另1眼矫正视力≤0.3。

(三)双眼矫正视力≤0.2。

(四)1眼矫正视力≤0.2,另1眼视野最大直径≤30o(或半径≤15o)。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1眼有或无光感(或无眼球),另1眼矫正视力≤0.5。

(二)1眼矫正视力≤0.2,另1眼矫正视力≤0.4。

(三)双眼矫正视力≤0.3。

(四)1眼矫正视力≤0.3,另1眼视野最大直径≤30o(或半径≤15o)。

第八类:耳鼻咽喉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耳鼻咽喉恶性肿瘤,有颅底骨质破坏或有远处器官转移。

(二)因各种原因所致咽喉或气管疤痕、粘连、狭窄,经气管切开后无法拔管,需终身带管并伴有语言或精神障碍。

(三)各种原因引起的终身平衡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

(四)喉癌、喉咽癌不能手术治疗,对吞咽及语言等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五)全喉切除后难以重建或造口狭窄带管生活,发音障碍。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经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明确复发转移依据。

(二)任何原因导致双耳听力分别损失≥70db。(听力障碍以纯音测听加声阻抗检查为准,必要时以脑干诱发电测听反应阈值为准)。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喉、气管狭窄,影响发音功能,但能平静呼吸。

(二)器质性发音障碍,影响语言交流,呼吸音尚正常。

(三)双耳听力分别损失50~70db。(听力障碍以纯音测听加声阻抗检查为准,必要时以脑干诱发电测听反应阈值为准)。

第九类:口腔科

一、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颞下颌关节强直,牙关紧闭,完全丧失进食、咀嚼功能。

(二)因各种原因致上或下颌骨缺损(双侧上颌骨或下颌骨完全性缺损,同侧上下颌骨完全缺损)。牙齿脱落或折断20枚以上,无法安装义齿或修补,容貌损毁,咀嚼和语言功能严重障碍。

(三)全面部瘢痕形成,容貌损毁伴或不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四)口腔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或术后复发或手术无法根治。

(五)全舌或舌根部疾病不能手术治疗,对咀嚼及语言等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二、基本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因各种原因造成张口困难Ⅲ度。大部分丧失进食、咀嚼功能。

(二)因各种原因致上或下颌骨缺损(单侧上颌骨或下颌骨完全性缺损,单侧上下颌骨完全缺损)。牙齿脱落或折断16枚以上,无法安装义齿或修补,容貌损毁,咀嚼和语言功能严重障碍。

(三)面部瘢痕形成75%以上,容貌损毁和器官功能障碍。

(四)口腔肿瘤经手术切除及整复后,功能50%以下者。腭部各种疾病和损伤,经整复手术后仍然发音不清(如教师、演员等必须进行语言交流的职业)。

(五)舌体疾病手术切除2/3,对咀嚼及语言等生理功能产生较为严重影响。

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因各种原因造成张口困难Ⅱ度。部分丧失进食、咀嚼功能。

(二)因各种原因造成上或下颌骨缺损(一侧上颌骨或下颌骨缺损1/2,一侧上下颌骨缺损1/2)。牙齿脱落或折断12枚以上,无法安装义齿或修补,容貌损毁,咀嚼和语言功能严重障碍。

(三)面部瘢痕形成50%以上,容貌损毁和器官功能障碍。

(四)舌体疾病手术切除1/2,对咀嚼及语言等生理功能产生较为严重影响。

第十类:其 他

一、经检查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按完全丧失工作能力鉴定。

二、反复发作顽固久治不愈的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如非感染性全身大疱性皮肤病,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各种严重的掌跖角化症等按完全丧失工作能力鉴定。

三、寄生虫病侵犯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严重影响机体功能而不能治愈者,按相应学科标准鉴定。

四、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严重慢性疾病或伤病,两种疾病中的1种病的病情接近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按部分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接近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按基本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接近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按完全丧失工作能力鉴定。

五、职业病需有职业病鉴定中心的诊断证明,可参考相关学科标准鉴定。

说 明

本标准采取各专业学科划分,将丧失工作能力分为:“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和“部分丧失工作能力”3个等级。

对功能障碍的判定,是以医疗期满时所作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关于“医疗期”的期限,除有明确注明的疾病外,一般规定为:急性病≥1年,慢性病≥3年。

若疾病处于缓解期或发作性疾病的间歇期,鉴定时应出示以往就诊过程中在县、市级以上医院3次以上就诊的记录和“三甲医院”1次以上证实其功能障碍的检查报告单。

对某些目前无客观检测手段的症状和体征,如肌力、感觉障碍、腰痛等,为确保其客观性可采取进行社会调查。

第一类:内 科

一、心血管

(一)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系指先天性的或后天性的造成有器质性损害的各种心脏疾病,例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法乐三联症,法乐四联症,艾森门格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缩窄,心脏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疾病及其他心脏疾病。

(二)心脏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一般的体力活动并不产生疲乏、呼吸困难及心悸。

Ⅱ级:休息时无不适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可产生疲乏、呼吸困难及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Ⅲ级:休息时无不适症状,轻微的体力活动即可产生疲乏、呼吸困难及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Ⅳ级:在休息时已有疲乏、呼吸困难及心悸或心力衰竭、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加重症状。

(三)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指心电图上有ST段缺血符合阳性标准改变可以伴有或不伴有T波改变,或单独T波改变必须符合原发性呈“冠状T波”改变。

(四)单纯高血压病不能作为丧失工作能力的依据,高血压病合并心、脑、肾及大动脉器质性病变者按相应脏器功能损害程度给予鉴定。

二、泌尿、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判定标准:

(一)血浆皮质醇早上8时<5mg/100ml。

(二)尿中皮质醇<5mg/24小时。

(三)代谢和内分泌疾病,出现功能不全时按相应脏器功能判定标准鉴定。

(四)单纯性糖尿病、甲亢、甲减不属丧失工作能力范围,其所造成的脏器损害由相应学科鉴定。

三、消化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定需有近期B超、肝功能、消化道钡餐、胃镜、肠镜等相关检查资料。

(二)肝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

Ⅱ级

Ⅲ级

胆红素(μmol/L)≤3

435~51≥52

血清白蛋白(g/L)≥3

531~34≤30

凝血酶原活动度>70% 70%~61% 60%~40%

腹水无

少量顽固性肝性脑病

无1~2级 3~4级

谷丙转氨酶供参考

四、呼吸

(一)呼吸功能障碍的判断根据临床表现、正侧位胸片检查、呼吸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综合判断。

(二)当呼吸功能测定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以血气分析结果为准。

(三)肺功能损伤的分级

肺活量VC或最大通气量MVV实/预% 第一秒用力通气量FEV1.0 一秒率FEV1.0/FVC%

血氧饱和度SaO2(%)

血氧分压(毫米汞柱)PaO2(mmHg)

二氧化碳分压(毫米汞柱)PaCO2(mmHg)

基本正常

>80 >70 >70 >94 >87 35~45 轻度减退 80~71 70~61 70~61 >94 >87 35~45 显著减退 70~51 60~41 60~41 93~90 87~75 45~50 严重减退 50~21 ≤40

≤40 89~80 74~60 45~50 呼吸衰竭

≤20

<80 <60 ≥50

五、血液

血液病必须提供可靠病史资料,并有指定医院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第二类:神经科

一、引起肢体瘫痪的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原则上须经半年以上(含半年)系统治疗。

二、植物状态是昏迷后遗留的一种特殊意识障碍,表现为:

(一)认知活动丧失;

(二)不会说话;也不理解他人语言;

(三)不能随意运动,但对刺激可有屈曲逃避反应;

(四)觉醒时睁眼,眼球无目的地游动;

(五)主动饮食能力丧失,但可有吞咽或咀嚼动作;

(六)大小便失禁;

(七)脑电图可呈平坦或有不同节律及波幅的脑电活动。

三、去皮层状态是双侧大脑广泛损害造成的一种特殊意识障碍,表现为:

(一)睁眼昏迷,保持觉醒与睡眠的周期节律,觉醒时睁眼凝视或双目无目的地游动,其实对自身及周围环境一无所知;

(二)缺乏有目的运动,但可有咀嚼、吞咽动作和对刺激的逃避动作,常可引出双侧病理反射;

(三)去皮层强直,即前臂屈曲、上臂内收,下肢伸直、四肢腱反射亢进;

(四)植物神经障碍;可因身体内外不同原因的刺激而诱发瞳孔散大、大汗和呼吸、脉搏的改变。

四、失语是一种病灶性皮层功能障碍,是在没有精神障碍、感觉缺失和肌肉瘫痪的条件下;患者失去用言语或文字去理解和思维表达能力,前者为感觉性失语,后者为运动性失语,二者兼而有之则为混合性失语。

五、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包括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或震颤等;根据其对生活自理的影响程度划分为轻、中、重3度:

(一)重度运动障碍:不能自行进食、大小便、洗漱和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需由他人护理。或上述动作困难,但在他人帮助下可以完成。

(二)中度运动障碍:完成上述日常生活活动虽有一定困难,基本可以自理,但不能工作。

(三)轻度运动障碍:运动障碍影响工作能力。

六、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视力障碍、精神障碍分别按眼科、精神科标准鉴定。

七、癫痫的诊断分级:

(一)轻度:需系统服药治疗方能控制的各种类型癫痫发作者。

(二)中度: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经系统服药治疗两年后,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单纯或复杂部分发作,伴自动症或精神症状(相当于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平均每月1次或1次以下;失神发作和其他类型发作平均每周1次以下者。

(三)重度: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经系统服药治疗两年后,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单纯或复杂部分发作,伴有自动症或精神症状(相当于大发作、神经运动性发作)平均每月1次以上,失神发作和其他类型发作平均每周1次以上者。

八、肢体瘫痪肌力分级标准,瘫痪程度分为0~5级: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可看到或触到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肌肉收缩在不受重力影响下可带动关节活动; 3级:能抗地心吸引力完成动作,但不能抗外加阻力; 4级:能对抗一定阻力完成动作,但较正常肌力低; 5级:正常肌力。

九、智能障碍分级见精神科。

第三类:精神科

一、智能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和各种真性痴呆。

二、智能障碍的等级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能迟缓协会(AAMD)的残疾分组标准,按智商(IQ)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的程度划分(见表一)。

三、精神疾病包括

(一)各种脑器质性、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二)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三)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各种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包括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

(四)情感性精神病;

(五)其它:主要包括神经性贪食和/或神经性厌食症,抽动移语综合征,强迫症。

四、病情程度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所列10个问题的评分,来划分精神病残疾的等级(见表二)。

五.精神科疾病的诊断要具备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市级精神病院(科)的病历资料,即住院病历复印件或门诊病历原件。IQ应结合病史资料分析判断。

表一 智能障碍程度划分表

级别

分度 IQ值

症状特征与适应能力

一级智力残疾

极重度 20或25以下

(1)社会功能完全丧失,不会逃避危险;(2)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3)言语功能丧失;

(4)不能识别亲人及周围环境。

二级智力残疾

重度 20~34或 25~39(1)表现显著的运动损害或其他相关的缺陷,不会计算,不能学习和劳动;(2)生活不能自理;

(3)言语功能严重受损,年长后仅能学会简单语言,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三级智力残疾

中度 35~49或 40~54(1)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可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可从事简单劳动,但质量差、效率低;(2)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但需督促、帮助;

(3)可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发音含糊不清。

四级智力残疾

轻度 50~69或 55~75(1)学习成绩差(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常不及格或留级)或工作能力差(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手工劳动);(2)能自理生活;

(3)无明显言语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延迟。抽象思维较差。

表二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1.职业和工作

无缺陷

有些缺陷

严重缺陷

不适合 2.婚姻职能 0 1 2 9 3.父母职能 0 1 2 9 4.社会性退缩 0 1 2 9 5.家庭外的社会活动 0 1 2 9 6.家庭内活动过少 0 1 2 9 7.家庭职能 0 1 2 9 8.个人生活处理 0 1 2 9 9.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 0 1 2 9 10.责任心和计划性 0 1 2 9

第五类:骨 科

一、肢体瘫痪以肌力作为分级标准,见神经科。

二、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强直、瘢痕挛缩无法治疗者。

三、造成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未包括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如因该系统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则按该学科标准鉴定。

第七类:眼 科

一、视力与客观检查有矛盾时,应作伪盲筛选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视觉电生理、视野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根据其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做出结论。

二、神经等其他原因引起眼的运动及感觉障碍者,应结合病因及相关学科的结论进行综合鉴定。

第八类:耳鼻咽喉科

一、平衡功能障碍指前庭功能丧失而平衡功能代偿不全者,平衡障碍以平衡功能测试结果为准。因肌肉、关节或其它神经损害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则按有关学科鉴定。颅脑疾病导致的前庭平衡功能障碍或丧失者,按神经系统疾病鉴定。

二、因耳鼻喉疾病或手术所致颅内合并症,而遗有精神、语言或平衡障碍,则按有关学科鉴定。

第九类:口腔科

一、颞下颌关节强直,包括关节内强直和关节外强直(颌间挛缩)。

二、划分为3等份即按舌尖、舌体和舌根计算损伤程度。

三、容貌毁损:面容的范围是指前额发际下,两耳根前与下颌下缘之间的区域,包括额部、眶部、鼻部、口唇部、颏部、颧部、颊部、腮腺咬肌部和耳廓。本标准采用全面部和4等分面部以及实测瘢痕面积的办法分别计算瘢痕面积。

四、张口度判定及测量方法。以患者自身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垂直置入上、下中切牙切缘间测量。正常张口度:张口时上述3指可垂直置入上、下中切牙切缘间(相当于4.5cm左右)。

张口困难Ⅰ度:大张口时,只能垂直置入食指和中指(相当于3cm左右)。张口度困难Ⅱ:大张口时,只能垂直置入食指(相当于1.7cm左右)。张口困难Ⅲ度:大张口时,上、下切牙间距小于食指之横径。完全不能张口:牙关紧闭。主题词:人事 劳动 鉴定 标准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2年10月23日印发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渝府发„2004‟63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已经 2004年6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四年七月五日

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伤预防,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党的机关、行政机关、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社会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机 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在职在岗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按国家和市的规定做好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减少职业危害。

第四条 工作人员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后,应当得到及时救治。各地应当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工作人员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工作。

第五条 政府人事部门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伤亡认定、伤残程度等级鉴定的综合管理部门。重庆市人事局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和因工伤残程度等级鉴定委 员会(以下简称“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主管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及伤残程度等级鉴定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人事局及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主管本区县(自治县、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及伤残程度等级鉴定工作。

第二章 工伤认定

第六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必经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非本人原因造成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无效死亡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在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工作人员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工作人员有本条(一)款、(二)款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工作人员有本条(三)款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待遇。

第八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自杀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九条 工作人员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负责工伤认定的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报告,并填报《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故伤害报告表》(表式见附件1);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负伤3人以上(包括3人)的伤害事故,应在24小时内报告。

工作人员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区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工作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一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申请表》(表式见附件2);

(二)与所在单位存在的人事(聘用)关系证明材料;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四)调查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工作人员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政府人事部门在收到申请时须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工伤申请人按照要求补足材料后,政府人事部门应当受理。

政府人事部门不予受理的,应当下达《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表式见附件3),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政府人事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政府人事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应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行公务的相关证件,并据实填写《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调查笔录》(表式见附件4)。第十四条 政府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工作需要,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

(二)依法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

(三)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

第十五条 政府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守有关单位秘密及个人隐私;

(二)为提供情况的有关人员保密。

第十六条 政府人事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和要求的,政府人事部门有权要求出具证据的单位或部门重新提供。

第十七条 受伤害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政府人事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工作人员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证据的,应填写《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表式见附件5),并送达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在20日内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提供证据,特殊情况下不能按时提供证据的,应书面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延期举证的申请,是否批准,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决定。

第十八条 政府人事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 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决定书》(表式见附件6)分别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的工作人员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

经政府人事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并经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1—10级伤残者,由负责工伤认定的政府人事部门核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证》,交工伤人员保存。

第十九条 《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证》由市人事局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 工伤认定结束后,政府人事部门应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至少保存20年。

第三章 因工丧失工作能力程度等级鉴定

第二十一条 工作人员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工作能力的,应当进行工作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按规定复查伤残状态。

第二十二条 因工丧失工作能力程度等级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1级,最轻的为10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第二十三条 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是对伤残人员进行工作能力伤残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定的现行国家标准。符合评残标准1至4级的为完全丧失工作能力;5至6级为基本丧失工作能力;7至10级为部分丧失工作能力。

第二十四条 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因工伤残程度等级鉴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五条 工作能力鉴定的程序:

(一)首次申请工作能力鉴定,原则上由工伤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也可向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1.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人员丧失工作能力程度等级鉴定申请表(表式见附件7);

2.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决定书;

3.被鉴定人身份证复印件、免冠照片1寸3张;

4.被鉴定人的原始病历、诊断证明、检验报告等资料;

5.法规、政策规定或工作能力鉴定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能力鉴定申请表》后,应及时认真审核申请及附件材料。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补证全部材料。未在规定的时限内补证全部材料的,申请人补证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作能力鉴定工作时限内。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

(三)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聘请有鉴定资格的医生组成专家组,对被鉴定人员进行工作能力的医学诊断,并提出鉴定意见。

(四)从受理工作能力鉴定申请起60日内,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鉴定结论,按,《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人员因工丧失工作能力程度等级鉴定结论通知书》(表式见附件8),分别送达鉴定人、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第二十六条 市政府或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负责对因工伤亡认定的复议工作。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市政府或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复议,并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提交原鉴定结论及相关材料。

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的再次鉴定复议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七条 因工丧失工作能力程度等级鉴定工作应当客观、公正。

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参加鉴定的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被鉴定人的亲属;

(二)工伤人员的经治医生;

(三)与鉴定结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八条 自工作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向负责首次鉴定的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鉴定。复查鉴定后的伤残等级,为调整工伤待遇和安臵工伤人员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 工伤待遇

第二十九条 工伤人员在工伤医疗期内,其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三十条 工伤人员因工负伤、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

工伤人员确需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住宿费用按本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人员治疗非工伤范围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其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工伤人员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

工伤医疗期,应当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况在12个月以内确定。严重工伤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其延长的医疗期最长不超过12个月。

工伤医疗期的时间,由县以上医院或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主管部门确定,并通知单位和工伤人员。

工伤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由县以上医院提出意见,经主管部门确定,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第三十二条 工伤人员工伤医疗期满后,应及时进行工作能力鉴定。

第三十三条 工伤人员进行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后,被确定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其标准分别为市机关事业单位上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 30%。

同时建立伤残护理依赖程度的定期复查制度,以适时调整护理费发放标准。

第三十四条 工作人员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级至10级的,分别享受相关待遇。

(一)被鉴定为1级至4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决定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标准:1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2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3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4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

2.办理因工退休手续,享受因工伤残人员的退休待遇。

(二)被鉴定为5级至6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决定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标准:5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6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

2.保留与单位的人事聘用关系,由单位安排其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其标准:5级伤残为本人基本工资的70%,6级伤残为本人基本工资的60%。参加了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继续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3.工伤人员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人事聘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予同意,并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5级伤残为本人基本工资的70%,6级伤残为本人基本工资的60%作为计发基数,5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6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按15年计算,其中,已经领取了伤残津贴的应扣除已领取的月份,但扣除后的支付年限不得少于5年。

解除或终止人事聘用关系时,工伤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上(含10年)的,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9年以上(含9年)不足10年,按90%支付,以此类推,每减少1年递减1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下同)。

(三)被鉴定为7级至10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决定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标准:7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8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9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10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

2.工伤人员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人事聘用关系,或者用人单位依据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或者合同期满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而终止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7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8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9级伤残为4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10级伤残为2个月的本人基本工资和保留津补贴;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按全市上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其中,7级15个月,8级12个月,9级9个月,10级6个月。

第三十五条 工伤人员确需安装假肢、义眼、镶牙和配臵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由指定医院提出意见,经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批准,其所需费用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报销。第三十六条 因工死亡的工作人员,按国家和市的有关规定,发给6个月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月平均工资的丧葬费、54个月本人基本工资的一次性抚恤金,对符合条件的遗属,按相关规定发给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费。

工伤人员在工伤医疗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规定的待遇。

第三十七条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先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再按照以下规定执行工伤待遇:

(一)交通事故赔偿已赔付了医疗费、住院伙食补贴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交通费、住宿费等的,单位不再支付相应待遇。若赔偿标准低于工伤待遇的,由单位补足差额部分。如单位事先已垫付了有关费用的,伤者或伤亡者亲属在获得事故赔偿时应及时予以退还。

(二)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或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者或其亲属领取的,单位不再发给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费、伤残保健金。若赔偿标准低于工伤待遇的,由单位补足差额部分。

(三)因交通事故致残或者死亡的,除按照本条(一)、(二)款规定执行外,其他工伤待遇按照本办法执行。

(四)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工伤人员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单位应按照本办法规定发给工伤待遇。

第三十八条 工作人员因工外出期间由于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次月起3个月内,照发本人工资;如经查找3个月仍无下落的,从事故发生的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和一切福利待遇。失踪人员重新出现或查有下落时,按国家和市的有关规定处理。

当失踪人重新出现并经人民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福利等待遇应当退回。

第三十九条 工伤人员或其亲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支付工伤待遇:

(一)未按要求提供工伤人员生存证明的;

(二)拒不接受工伤鉴定的。

第四十条 工伤人员或其亲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支付工伤待遇:

(一)丧失领取工伤待遇条件的;

(二)被劳动教养的;

(三)被判处有期徒刑及以上刑事处罚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符合享受工伤待遇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 工作人员再次发生工伤,按照新认定的伤残等级享受本暂行办法规定的相应工伤待遇。

第四十二条 未经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工伤的人员,不得享受因工伤亡待遇。

第四十三条 工作人员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按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签订的借调协议(合同)的约定享受有关工伤待遇。借调协议(合同)未约定的,应由借调单位和原用人单位协商补偿办法。第五章 责任

第四十四条 工作人员发生伤亡事故后,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申报,并作好和协助作好工伤人员的治疗、抢救、伤残鉴定、善后处理等工作。

第四十五条 负伤工作人员或其亲属申报工伤认定时,应向单位如实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现场证人、伤情等情况。

人事部门调查了解工伤情况时,有关工作人员、负伤工作人员或亲属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情况。

第四十六条 工伤人员无故拒绝接受伤情检查、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以及拒绝接受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的,停发其有关工伤待遇。

第四十七条 工伤人员经鉴定确认完全恢复或部分恢复工作能力可以工作的,应当服从单位的工作安排。如不服从单位工作安排的,按国家和市的有关文件规定处理。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工伤人员或其亲属骗取工伤待遇的,由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争议处理

第四十九条 工伤人员及其亲属、委托人、代理人,在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待遇时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人事争议仲裁管辖权限申请人事争议仲裁。

第五十条 区县(市、自治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人员对当地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工伤认定、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人员对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工伤认定、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复查结论(再次认定、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五十一条 工伤人员及其亲属、委托人、代理人、单位对市工伤伤残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工伤认定、鉴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办法执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工伤人员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含返聘的离退休人员)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按本办法标准给予一次性赔偿。如就赔偿数额发生争议的,按照人事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

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已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连同国发[1993]79号和国办发[1993]85号文件一并遵照执行。

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事关全局,情况复杂。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这次工资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各级政府要加实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掌握工资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重大情况,要及时反映。要加强工资制度改革中的组织纪律观念,坚持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的政策规定,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自行其是,乱开口子。否则,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各级人事和其他各有关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负责,协同配合,保证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兑现。要通过这次工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安定团结局面的发展。

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 通知》(国发[1993]7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3]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施范围及对象(一)实施范围

1、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列入机关工改范围。

2、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或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的单位,如税务所、工商所、物价所等、列入机关工改范围。

3、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群众团体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列入机关工改范围。

受行政机关委托、承担行政职能并使用行政编制的社会团体组织,列入机关工改范围。

4、一九八三年机构改革时,由省国家机关改为省专业性总公司的单位,现仍行使行政职能,尚未改为经济实体的列入机关工改范围;已经明确为企业性质并已成为经济实体的,不列入机关工改范围;地、市、州、县由原一级局国家机关改为专业性公司的,应按照上述原则,由各地研究确定。

5、政、事合一的单位,其人员编制性质能明确划分的,可分别列入机关、事业单位工改范围;不能划分清楚的,原则上应列入事业 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范围。(二)其他实施对象

1、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正式聘用的计划编制内乡镇干部,列入机关工改范围,按同等条件的国家干部参加套改。

2、机关中在干部岗位上的工人,这次按工人身份参加套改。事业单位的工人,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聘期内,可按其聘任职务参加套改,解聘后再按其身份和岗位确定工资待遇。

3、公安、劳改、劳教系统的事业单位按事业单位参加套改,其中已授警衔的干警执行职级工资制。

4、省、地、县委党校列入事业单位的工改范围,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可实行职级工资制。

二、套改工资中的有关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别按照国办发[1993]85号文件中《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附表一、二、三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附表一、二、三规定的套改政策杠子执行。

(二)一九八五年工改以来,被评为全国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决定给予的奖励升级工资;被评为国家部一级劳模和模范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并由国家主管部委与人事部联合发文给予奖励升级工资;被评为省劳模和优秀党员,授权由省人事厅给予奖励升级工资;获得国家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等单项奖,由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给予奖励升级工资;以及国家行政机关按 工作人员总数千分之二的指标年终评奖中给奖励升级工资的人员,可按本人新职务工资标准高定一档。

(三)对受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至1993年9月30日处分期未满,或虽没有规定处分期,但处分不满一年的;因病因事半年以上未上班的,其职务工资应低定一档。如套改后的工资在本职务最低档的,一年之内扣减本人职务工资一个档差的工资。已受降职处分的人员按新定职务套改。

1993年10月1日以后受以上处分的人员在本单位工资改革结束之前,亦按上述办法处理。

(四)受审查尚未作结论的人员,可先进行套改,待结论以后再酌情处理。

(五)对停薪留职人员,可按停薪留职前的职务及任职时间和工作年限套改,计入档案工资。

(六)武汉市国家机关的市长、副市长、局长(区长)、副局长(副区长)分别比照省级国家机关的副省长、厅长、副厅长、处长,处长(区属局局长)及以下职务人员分别比照省级国家机关处长及以下职务人员确定级别工资。职务工资套改比照下列标准执行:市长、副市长分别比照执行省级国家机关副省长、厅长的职务工资标准;局长(区长)、副局长(副区长)分别比省级国家机关副厅长、处长的职务工资标准高一档,处长(区属局局长)及以下职务比照执行省级国家机关处长及以下职务的职务工资标准。此规定不涉及机构规格问题。

三、事业单位津贴的实施问题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津贴总额按照在工资构成中占30%的比例核定。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津贴总额按照在工资构成中占40%的比例核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津贴总额控制在工资构成中的50%的比例以内。

上述单位在核定的津贴总额内,可按照国家和省的指导性意见,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津贴项目、档次、标准和发放办法等。经主管部门审核,报人事部门批准后实施。

鉴于目前国家对事业单位津贴的指导性意见还未下发这一情况,在这次工资套改中,各单位在核定的津贴总额内,按照不得平均发放的原则,研究确定具体发放办法。

四、工人工资制度实施的有关问题

(一)技术工人按照确定的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技术等级,套改相应的技术等级工资,普通工人按规定套入相应的岗位工资档次。

(二)机关工人的奖金,根据对工人的劳动实绩、劳动态度,服务质量的考核确定,按月发放,考核为优秀的多发,合格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30%发给,不合格和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不发或少发,在这次工资套改中,各单位在核定的奖金总额内,制定具体发放办法。(三)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职务)的考核工作和工资的确定,由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五、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增加离休、退休费及退职生活费的有关问题(一)离休人员

1、离休前无职务的人员,可分别比照下列职务增加离休费;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比照副厅级职务;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至一九四二年底参加革命工作的,比照正处级职务;一九四三年元月一日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比照副处级职务;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至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比照正科级职务增加离休费。此规定不涉及其他待遇。

2、原工资为行政14级、18级的离休人员,可分别比照副厅级、副处级在职人员相应增加离休费。

离休前有职务的人员,若按同职务同条件在职人员增资额增加的离休费低于上述规定的,也可按上述规定执行。(二)退休人员

1、退休前有职务的,原则按同职务(岗位)在职人员平均增资额的90%增发退休费。

2、退休前无职务的,可参照鄂人[1992]99号文件规定明确的职务,按规定计发退休费。(三)退职人员

退职人员,退职时工龄在20年以上的按40元,19年以下的按30元增加退职生活费。

(四)若按上述规定,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不足35元的,可按35元发给。

六、其他问题(一)在这次工资套改中,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鉴于这次工改兑现时间紧,其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可以适当高套的问题,待工改兑现工资工作基本结束后,再提出适当高套的政策规定,具体实施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按隶属关系经省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事厅审批后执行。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增加工资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七、组织领导

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工作,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级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本实施方案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通知 黔府发 〔2008〕 2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月七日

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国家人事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工作满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工作人员享受年休假。工作人员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二、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工作人员从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的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三、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和节育手术假以及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四、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五、外省调入及省内机关、事业、企业之间调动(录聘用)的人员,当年在原单位未休年休假的,由调入(录聘用)单位按本办法规定安排年休假。

六、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按工作日分段安排,除特殊情况外,分段安排要从严掌握。年休假一般不跨安排,单位因工作原因确有必要跨安排工作人员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安排,但不得跨2个安排。

七、机关、事业单位要尽可能安排工作人员年休假,充分保证工作人员得到休息,以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各单位领导要关心落实工作人员的年休假待遇,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而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除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外,其余的200%在下一的第一季度内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应当纳入工资统发。

八、工作人员日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261天。全年工资收入计算方式为:

(一)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应发的基本工资、我省规范后的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之和。

前款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九、机关、事业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工作人员未休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只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一)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的;

(二)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休年休假天数,但不足20天的。

十、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工作人员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达到或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工作人员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工作人员,当年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工作人员,当年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当年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当年已享受了年休假的,翌年不享受年休假。

十一、机关、事业单位要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工作人员本人意愿,统筹安排工作人员年休假。应在每年的年底前制定下一工作人员的年休假计划表,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按时享受年休假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年休假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依据职权,主动对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年休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机关、事业单位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又不按本办法规定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以上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工作人员加付赔偿金。

十三、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和人事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确因工作原因当年不能休年休假的,要填写《工作人员不能安排年休假申报表》(附后),经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单位主要领导由上级分管领导批准),并在本单位公示后,作为发放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依据。各地、各单位应严格控制不能休年休假的人数,坚决杜绝变相发放补贴情况的发生。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一经发现变相发放补贴现象,要坚决纠正并追究相关领导及直接涉及人员的责任。

十五、本实施办法自2008年起施行。

十六、本实施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

工作人员不能安排年休假申报表

姓 名 单 位

职 务 工 龄 未休 应休天数 已休天数 未休天数

事由:

单位和部门

意 见

审 批

意 见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通知黔府发 〔2008〕 2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月七日

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国家人事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工作满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工作人员享受年休假。工作人员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二、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工作人员从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的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三、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和节育手术假以及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四、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五、外省调入及省内机关、事业、企业之间调动(录聘用)的人员,当年在原单位未休年休

假的,由调入(录聘用)单位按本办法规定安排年休假。

六、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按工作日分段安排,除特殊情况外,分段安排要从严掌握。年休假一般不跨安排,单位因工作原因确有必要跨安排工作人员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安排,但不得跨2个安排。

七、机关、事业单位要尽可能安排工作人员年休假,充分保证工作人员得到休息,以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各单位领导要关心落实工作人员的年休假待遇,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而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除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外,其余的200%在下一的第一季度内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应当纳入工资统发。

八、工作人员日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261天。全年工资收入计算方式为:

(一)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应发的基本工资、我省规范后的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之和。

前款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九、机关、事业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工作人员未休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只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一)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的;

(二)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休年休假天数,但不足20天的。

十、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工作人员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达到或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工作人员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工作人员,当年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工作人员,当年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当年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当年已享受了年休假的,翌年不享受年休假。

十一、机关、事业单位要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工作人员本人意愿,统筹安排工作人员年休假。应在每年的年底前制定下一工作人员的年休假计划表,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按时享受年休假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年休假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依据职权,主动对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年休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机关、事业单位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又不按本办法规定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以上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工作人员加付赔偿金。

十三、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和人事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确因工作原因当年不能休年休假的,要填写《工作人员不能安排年休假申报表》(附后),经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单位主要领导由上级分管领导批准),并在本单位公示后,作为发放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依据。各地、各单位应严格控制不能休年休假的人数,坚决杜绝变相发放补贴情况的发生。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一经发现变相发放补贴现象,要坚决纠正并追究相关领导及直接涉及人员的责任。

十五、本实施办法自2008年起施行。

十六、本实施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

工作人员不能安排年休假申报表

姓名单位

职务工龄未休

应休天数已休天数未休天数

事由:

单位和部门

意见

审批

意见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鉴定标准的通知[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