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旅游系统的结构:组织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旅游支撑于保障子系统),经济结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旅游供给),空间结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层次结构(宏观、中观、微观)
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旅游规划的分类:
一)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1,空间尺度:国际规划尺度,国家全面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综合规划 2,时间尺度: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
二)按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旅游综合规划和旅游专题规划
三)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四)按规划的权威等级分为上级规划和下级规划 旅游规划的发展简史 外国史
一)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初始阶段(20世纪39年代—50年代)1959年,夏威夷州制定了州发展总体规划,被一致认为是现代旅游规划编制的起始标志。当时的代表是加拿大的地理学家罗奥爱。沃尔夫
二)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推广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1963年,联合国大会强调了规划对于旅游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联合国的推动下,旅游规划发展的浪潮从最初的欧洲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三)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综合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四)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五)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5年,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中国史
一)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我国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基本上与旅游业的发展同步
二)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积累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旅游开发规划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
三)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1986年中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促进了旅游业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
四)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阶段
区位与空间结构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在市场上展开了竞争,浴室选择最佳的区位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 农业区位论
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内的最佳选择。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域理论的鼻祖。假定条件:存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孤立国,在孤立国内有一个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城市,环绕他的是一个广阔肥沃的大平原,其内只有马车是唯一可用的运输工具,中心城市是唯一的市场,农民自己运输粮食,农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种类,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等都是固定不变,运费与运输的重量、距离成正比。结论:一个成同心圆状的农业地带理论即杜能环
工业区位论——研究工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布局,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理论》
假定条件:影响工业区位的只有经济因素,其他实际因素不起作用。工业的原料地燃料地已知。消费地已知。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供应地已知。工资固定。结论:运费、劳动力费用以及集聚或分散因素是决定工业区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三条工业区位的基本法则A,运输区位法则 工业区位要在运费最低的地方。原料指数=原料重量比单位重量。>1 如酒、纺织 =1 <1 B劳动区位法则 如果存在劳动费用低廉的地区,当工厂迁移到此地区所产生的劳动成本节省远大于其迁移所增加的运输成本时,则工厂可能从运费最低点吸引到劳动费用低廉的地区。C集聚或分散法则
当工业企业由于集聚或分散所获得的远大于其从运费最低点迁移所增加的费用时,则企业可以集聚或分散
局限性:静态地独立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均衡的微观区位论。对工业区位因素的指向分析也比较简单,但是韦伯的理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工业区位理论,它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出发点,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区位论正是来源于此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内容: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中心性德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以其特性可分为若干档次,因而城市按其档次划分为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根据是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可以决定某一中心地在中心地系统中的位置,因而该理论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域内或国家内的城市等级及其空间分布形态,他还认为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而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性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增长的快慢
三个原则: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行政最优原则 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同心圆模式:伯吉斯 1925年 芝加哥 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区,高级住宅区,通勤带
扇形模式:美国 Hoyt 1939年 142个城市 多核心模式:Harris 1954年《城市的本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背景:只注重经济效益对景点掠夺性开发,旅游景点粗放性管理,导致大量旅游项目上马,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早在1990年加拿大召开的旅游国际大会上明确提出的。会上通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提出五个目标:增进人们对旅游业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业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向人们提出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证未来旅游业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1992年6月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亦称地球高级会议)上,与会的182个国家政府通过了一个综合提高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我国也已于1994年国务院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
1995年,西班牙 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和多国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操作程序。
加拿大 Cromin 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同时不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消极作用。
两种理论:生态中心论,经济中心论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1旅游承载力:生态,心理,社会,经济承载力。2规范行为教育:旅游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 3推广生态旅游
4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内涵:根本问题是资源分配,既包括不同代之间时间上的分配又包括当代不同地域间、国家人群间的分配。包括需要、限制、平等三个概念。需求:
限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可更新的资源和环境是有限的。平等:当代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平等而且不同代际之间也要现实平等。原则:生态可持续原则,社会文化可持续原则,经济文化可持续原则。
会展旅游:以现代化的会展场馆为基础,以完善的城市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人员及一般观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参观展览,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特征: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停留时间长,季节性弱,利润丰厚
假日旅游: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外出旅游所引发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特征:旅游态势呈“井喷型“,旅游主体趋于大众化,旅游行为趋于无序型,旅游消费呈数量扩张型,旅游客源流向呈多样型,旅游浪潮的出现呈周期型 作用:加大我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力度,加速我国国内旅游发展步伐,促进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世界旅游度假地三大分布地带:环地中海沿海地区,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加勒比海沿岸地区
世界度假地发展规律:1,选址以风景幽美的地域,在本国政府大力支持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积极投资贷款下发展起来的2,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客源市场具有明显地域性3,具有季节性4,以多种游憩活动来丰富度假者生活延长度假者逗留时间5,分期分段建设,以市场为动力滚动发展6,度假地不断城市化
旅游资源: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因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特征:观赏性和体验性,时限性和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吸引力的定向性,变化和可创新性 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二)按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类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类型:山光水色,奇洞异石,流泉瀑布,阳光海滩,气象与气候,生物景观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类型: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及风味佳肴
三)按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
四)旅游资源国家标准的分类: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8个主类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象,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
一)调查准备阶段:1,成立调查小组2,收集整理基本资料3,明确调查目的4,物资器材准备
二)实地调查阶段:1,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区和调查路线2,选定调查对象3,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三)数据整理阶段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客观实际,全面系统,符合科学,效益估算,高度概括,力求定量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重点):
一)旅游资源特色和结构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特性 它是衡量其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价值是指艺术观赏,文化,科学,经济和美学价值,功能则是与价值相对应的 3)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 它是判断区域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二)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 2,旅游资源的社会环境3,旅游资源的经济环境4,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2,客源条件3,投资条件4,建设施工条件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 1,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2,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类型与地域组合、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开发投资条件、施工难易条件)3,资源及环境综合评价法 资源本身是“美古奇特名用”,资源所处环境方面指季节,污染,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等
二)层次分析法的步骤:1,建立评价模型树2,建立评价因子权重表3,对资源进行评价打分4,综合分析
旅游规划与开发市场分析的内容
1.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1)人口因素:人口总量规模,人口增长速度
2)经济因素: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增长速度,增长效率),个人收入增长情况(个人
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3)社会因素:文化水平,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
4)政治因素
5)文化因素
6)区位因素: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旅游区位 2.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接待现状分析 3.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竞争者分析 1)竞争者的识别
2)评估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
3)估计竞争者的反应模式:缓慢反应者,局部反应者,隐蔽反应者,激进反应者
市场细分:是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以从中选取目标市场的过程。
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无差异市场策略,差异性市场策略,集中式市场策略
营销渠道的设计:1.传统的营销渠道:旅游分销商,大众媒体,户外媒体,专业媒体 2.创新的营销渠道:枢纽区域的免费信息发放,互联网,旅游交易会,直接邮寄 营销战略的策划:
1.战略形象设计:旅游形象设计(形象识别系统CIS),旅游形象推广 2.竞争优势战略:旅游区的SWOT分析(优势 劣势 威胁 机会),营销竞争战略决策(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集中战略、市场领先战略)3.品牌支撑战略: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品牌营销战略管理
4.产品升级战略:1)旅游产品升级的具体内容:产品形式创新,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内容扩充,服务质量优化
2)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5.网络营销战略 又称在线营销,即旅游区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市场调研,宣传产品或服务,实现网上交易以及处理售后事宜。
旅游区开展网络营销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在经营理念上,由原来的二维结构(产量和质量)向四维结构(产量、质量、个性、时间)转变;二是在销售方式上,由面对面销售向网上交谈式的销售转变。旅游区一般通过四种方式来实施网络销售战略,即开设电子商场,加入论坛、新闻组或公告栏,刊登在线广告和寄送电子邮件。
6.营销组合战略 旅游主题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一下三个层次,即以该地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为内涵的基础层;以旅游功能和旅游产品或项目为内容的支撑层;以旅游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表象层。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可以归纳为某一区域内外公众对旅游地总体、抽象、概括地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地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旅游主题形象的构成要素:
1.美学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功能——心理维度,实征——幻像维度,泛征——特征维度。
2.要素指标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原是指标层
3.形成过程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原是形象,次生形象和复合形象
4.规划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三个层面 主导形象,支撑形象,辅助形象 旅游主题形象的特征:综合性(内容的多层次性、心理感受的多面性),稳定性,可塑性 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三要素:主体个性,传达方式,受众认识
主题形象定位的策略:超强定位,近强定位,对强定位,避强定位,名人效应定位策略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或CIS):CI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及品牌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印象,以便更好的识别并留下良好的记忆,达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CI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企业的MI理念识别(企业思想系统)、VI视觉识别(品牌视觉系统)、BI行为识别(行为规范系统)、HI听觉识别。
旅游主题形象的传播策略:正面强化策略,负面消除策略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游程环形设计原则,合理搭配原则,机动灵活原则
旅游项目: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的,以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为吸引对象,为其提供休闲服务,具有持续旅游吸引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吸引物
分类:1,主体分类法是以旅游者的个人特质为分类标准 2,环境分类法是以旅游项目所依托的环境为标准 3,按旅游活动发生的空间,按旅游活动的状态,按组织目的等 旅游项目设计创意的特征:功利性,社会性,创新性,时效性,超前性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总体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整体优势,综合设计,现实性,一致性,三大效益 旅游规划与开发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生命力分析——旅游规划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析,旅游规划的市场环境分析,旅游规划的社会环境分析,旅游规划的技术条件分析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财务分析
成本效益原则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效益评估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角度进行评估 四)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不确定性分析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流转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价值不断增长,它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价值。
影响因素:1,资金的使用时间,时间越长,价值越高2,资金的数量大小,与时间价值成正相比关系3,资金的供求关系,货币资金的供应量较多,时间价值量降低4,资金的使用目的和回收方式,资金使用的风险性越大,时间架子越高5,相关部门的利润率 资金的时间价值总是介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经济的效益评估
正面:扩大国际外汇收入,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区域经济水平。负面: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稳定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社会的效益评估
正面:增进相互了解,强化民族认同,保存文化个性。反面:造成社会失范,滋生思想变异,导致文化滥用。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正面: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绿化比例和环境质量 反面:造成众多污染,导致过度拥挤,破坏生态系统,损毁文物古迹
艺术表演对场地的要求:1,强调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使旅游者耳目一新,差异产生吸引力2,强调欢快热闹,幽默,雅俗共赏,是大多数喜闻乐见的3,强调参与性,满足客人表现欲,活跃现场气氛4,时间要适宜,日场五十分钟,夜场一个半小时左右5,节目编排要针对客源市场,要有差异6.固定演出时间
第二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考试要点
1、红色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
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2、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A综合性 B地域性 C不可转移性和垄断性 D不可再生性E观赏性 F时限性
3、从200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把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共计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4、:A、概查 B、普查 C、详查 D、专业调查
5、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自然地理条件:A、地质地貌 B、水体类型 C、气景、气候D、动植物景
观(2)社会经济:A、当地社会经济简况 B、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名胜古迹、宗教文化、革命纪念地、风情风俗)C、历史沿革 D、旅游开发现状 E、基础设施
6、旅游资源调查步骤:A准备阶段(成立调查小组、收集第二手资料、制订调查计划和制作调查表格)B
调查阶段C研究阶段D总结阶段(调查区旅游资源实际资料表、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7、各调查区编写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基本篇目如下: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调查区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旅游资源分布图”和“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图”
8、“六字”七标准评价: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特有的、唯我独有的或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具有应用价值
9、(P25需要知道)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旅游资源分为5级,从高到低分别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90分以上;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
为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 30—44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10、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和安排,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1、旅游规划的性质:A.综合性 B.依赖性 C.地域性 D.系统性 E.软硬性 F.动态性
12、(P31-33)旅游规划类型分为旅游产业规划和旅游空间规划,其中旅游产业规划是指旅游发展规划,旅
游空间规划包括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其成果要求为:A、规划文本B、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地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规划图等C、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D、图纸比例;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为了近期建设需要而编制的,其成果要求是:A、规划文本B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C、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D、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是针对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而编制的,其成果要求是:A、规划设计说明书B、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C、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13:A任务确定阶段B前期准备阶段C规划编制阶段D征求意见阶段
14、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15、(P50)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GIS 技术、RS技术、GPS技术、VR技术
16、旅游市场细分:是根据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差异或特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旅游者归类并组成若干
不同的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
17、(P55)分析即内外部环境分析,就是确定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
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SW 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怎么用??
18、(P56),R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表明x、y之间的关系越密切,预测的可靠性越大。
(掌握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及R的平方代表什么)
19、目标市场选择策略:A无差异市场策略(无差异覆盖策略)B差异化市场策略(差别覆盖策略)C密
集性市场策略(集中覆盖策略)
20、旅游地形象的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形象定位
21、:是指某一区域内外公众对旅游区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
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
22、,简称为TIS(Tourism Identity System),是指对一个地区或城市,通过塑造具有典
型个性和特色的形象,使社会公众对其旅游产品和服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知名度,从而达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战略。
23、旅游地可识别系统(tourist destination identity)与旅游地形象(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的关系: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
24、旅游地形象的特征:综合性、稳定性、可塑性
25、:资源分析—形象资源的取舍—形象定位—形象包装—形象推介
26、旅游地形象可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
(三者的关系是什么,P71图7-5)
27、旅游地形象定位策略:A领先定位 B比附定位 C逆向定位 D空隙定位 E重新定位
28、旅游功能分区:是指依据规划区域地理空间的内部差异,对旅游规划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分区制定目标
来进行使用和管理的过程。
29、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A突出特色原则 B产品互补原则 C完整性原则 D保护旅游环境原则
30、区域空间布局的常见模式 :A社区—吸引物综合体布局B 三区结构布局C双核布局 D核式环布局 E环自然风景点布局F 换旅馆布局G 野营地势布局 H同心圆空间布局 I 草原旅游布局 J山岳旅游区布局 K 海滨旅游区布局
31、(P87):132、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指为决定旅游项目是否合理,能否行得通,而在实施前对旅游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作。
33、旅游项目创意的定义:
34、节庆,是指有主题的节日庆典和公众集会。节庆旅游:是以节庆活动作为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旅游地主题性强的旅游产品。
35、旅游节庆的重要意义:A节庆活动可迅速塑造旅游地的形象 B 节庆活动最终将塑造旅游地的精神,使旅游地具体文化使命感 C 节庆活动可增强竞争实力
36、旅游设施体系规划:A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规划 B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C旅游交通系统规划
37、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是指旅游线路、旅游交通运输集聚、交织的场地,这里能为游客提供通向各个景
点的便利交通条件,让游客了解更广泛内容的旅游信息,从而完成旅游目标的转换。
38、旅游体验路径的优化配置:A旅游交通系统的主题配合B旅游交通系统的场景设制 C旅游交通系统的活动安排
39、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以下四个步骤:A评价当前旅游人力资源使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B预测
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包括人数和各级职位对人员质量的要求 C 评价未来人力资源情况D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以保证合格人力资源的供给
40、加强环境生态保护的措施:A 对水体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B 对大气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C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D 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41、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即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上海佘山、无锡马山(太
湖)、苏州胥口(太湖)、杭州之江、福建的武夷山和湄洲岛、广州南湖、北海银滩、三亚亚龙湾、昆明滇池
42、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原则:A 体现休憩功能 B客源市场决定选址和规模 C 服务设施围绕休闲综合配套 D鲜明的形象,突出的个性 E 优化空间布局 F 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 G 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43、(P148)高尔夫 网球 游泳和游艇是度假中基本而主要的项目44、1955年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 创造了迪斯尼乐园;1989 年深圳锦绣中华现代主题公园的诞生
45、主题公园的概念:是一种特有的有特定的主题,以实体环境塑造运营管理构式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46、主题公园开发的六要素:准确的主题定位、恰当的园址选择、独特的主题创意、主题文化内涵、灵活的营销策略以及深度的主题产品开发。
47、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A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B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D 空间积聚和竞争E决策者的行为
48、主题公园区位选择: 市场因素、投资环境、自然因素、文化因素49、1983年 赫克特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50、:保护性、专业性、普及性
51、(关注)生态旅游特色的规划设计内容:A生态服装 B生态饭店C生态旅馆 D生态商店 E生态交
通 F生态旅游项目52、1999年,国家通过筛选,确定四川九寨沟 云南迪庆 湖北神农架 长江三峡 甘新丝绸之路 内蒙古呼
伦贝尔大草原为生态旅游精品旅游点。
53、是指以乡村旅游为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乡间农,林,牧,副,渔,手
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抗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54、乡村旅游的内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的民俗特
色。
55、:A 村落民居旅游模式B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C生态旅游模式 D现代农业旅游模式 E
综合旅游模式
56、:面积法、线路法、卡口法(瓶颈法)
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面积法:面积较大的一些宏观旅游区域、自然区域(森林环境之地);史迹文化区(纪念地)线路法:游路沿途设置的景点景区;以游路串联的旅游区;河流类的现状旅游形式瓶颈法:瓶颈处(主景区承载力),结合前两者基础上使用。
采用的指标是:
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5~10平方米每人
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其中:
主景景点:50~100平方米每人(景点面积)
一般景点:100~400平方米每人(景点面积)
浴场海域:10~20平方米每人(海拔0~-2米以内水面)
浴场沙滩:5~10平方米每人(海拔0~+2米以内沙滩)
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附:基础设施规划原则:保护、协调、控制、环评、隐蔽的原则。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物,又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验感受的风俗民情、传说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现实的和新生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它们从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陆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乡村。总之,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它们的“形迹”。
(二)时代性: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的现象可以做为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做为旅游资源,同一种东西,却有两种不同的利用价值。这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如赌场、妓院,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吸引游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又如有的革命纪念地,象德国法西斯屠杀爱国人士的集中营、万人坑,在当时是杀人场,在今天是人们凭吊革命先烈的纪念馆,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证。还有封建时代的宫阙,过去是皇家贵族淫乐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现在却成了人民游乐观览的地方,成了控诉封建统治者血腥镇压人民的教育阵地。类似这样变化的例子很多,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时代性的差异。
(三)变异性:旅游资源还有变异性的特点。所谓变异性,就是它产生时并非具有旅游的属性,后来因某种原因,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旅游资源。相对于它初生的用途,发生本质的变异。这种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还未变为名家时,他的住宅不过为几间普通的房子,后来他成了名人,房子也变为旅游资源。房子前后并未变,变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质的用途。又如美国华盛顿州的海圣伦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发,喷出的1400亿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500多倍),给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踪,全部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当时的美国总统巡察了灾区之后说:“从长远观点看来,火山爆发将会使人们对它产生巨大的科学兴趣,甚至使这个地区变成旅游区,……可能成为一个可与大峡谷比美的游客吸引地”。可见,火山也会变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再如我国1976年唐山——丰润大地震,从性质上讲,这是一次大灾难,使几十万人民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可是,震后许多地方保留的现场遗址,却成了人们参观和科学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设计院有座四层楼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坏,上两层被甩在楼侧空地上,整整齐齐地耸立在那里。这种奇怪的地震破坏现场,深深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科学研究者。从旅游角度看,它原为非旅游资源的普通楼房建筑,后来只因地震破坏,出奇不意地变成了旅游资源,这种变异差别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如北欧挪威海岸,有许多伸入内陆的峡江景观,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观,非洲东部有“天然动物园”景观,中国西南有大面积岩溶地貌景观,长江中下游有水乡景观,热带海岸有红树林景观,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观。地域继续缩小,还有中、小尺度景观。这里地方特色就更浓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观,江南丘陵的红层和丹霞景观,罗布泊滨区的雅丹景观,柴达木的盐湖和风蚀地貌景观,云南元谋盆地的土林景观,黑龙江五大莲池的熔岩火山景观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观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区别,大者象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这样超级民族区内的景观特色。如中国的园林、庙观、古建筑(亭、台、楼、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小范围的民族景观,主要指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赛山歌,高
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风情十分浓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从世界而言,这种异族风情、异国情调更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总之,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动局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异变化十分鲜明。
(五)交叉性:旅游资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同一地区多种类型的交错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游地区,几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自然和人文诸景观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联系和制约的环境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着。很少存在孤立的、与周围其它景观要素互不联系的单一景象。从大尺度景观类型而言,任何人文旅游资源总是发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其观赏价值也常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南方地区开展滑冰运动,就比北方地区少,而北方地区搞游乐设施,在冬半年会长时间地处于淡季状态。这种情况都是与气候条件分不开。反过来,自然旅游环境亦需要人工的规划、建设和开发,需要人文经济景观和条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线、旅馆设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观建筑的点缀。没有这些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也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其实,这种旅游资源的交叉性,对一个风景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游人的动机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出游大多数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观类型。所以旅游资源的交叉性,更能适应游人的观景要求,是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旅游区开发的优势所在。
(六)永续性:综观旅游的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使用的价值。尽管有部分旅游资源,如狩猎、垂钓、采集、购物、品尝风味等,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掉的,如参观展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等,都具有永续使用的特点。对于这些旅游资源,游人只能带走各种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资源的永续性,正是形成旅游业投资小、收益大、利用时间长等优点的基本原因。但是,旅游资源也有一个保护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地方风格的保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才能使这种资源的永续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由纬度和地势、气候、日、月运动等因素决定的。纬度的高度,使地面获得的热量出现了差异。高纬度地带,太阳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少,因此出现了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使河湖封冻,树叶枯落,以绿色旅游为内容的观光业出现淡季,而以滑雪、滑冰为内容的体育旅游进入旺季。除了地理纬度的因素外,地势的高低、坡向等,也会直接影响自然景观发生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高山峡谷区,即使在适于旅游的旺季,也会出现从山麓至山顶的景观四季变化。总之,这种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旅游业出现了淡季旺季。比如钱塘观潮,因日、月起潮力的变化和杭州湾口的喇叭状构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几日,观潮者若错过“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壮观无”之称的钱塘秋潮胜景。又如北京香山红叶观赏,也出现在秋天很短一个时间,错过这个机会,红叶景象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八)增智性:旅游资源一般具有文化属性。游人通过游览、参观,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智力,启迪美感,是人类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书法的理想地方;伦敦蜡人馆是研究美术绘画的场所;北京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
综合主要旅游资源学著作,本研究认为旅游资源与其它产业资源比较,特别是同传统的物产资源相比较,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上的吸引向性(独特性)。第一,包括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等等,其核心价值是具有吸引力。第二,吸引力定向性是指不同旅游资源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市场。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系统组成的多样性。是指旅游系统资源要素组成和构景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得知,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在表现形式上也可反映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一,与其他产业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事物,可以是人文事物,还可以是社会事物;可以是历史留存下来的事物,也可以是当代人造的事物;既可以是有形的事物,也可以是无形的事物,多种多样。
(3)空间上的地域性。第一,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第二,空间上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具有地理上不可移动的特点。无论是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莫不如此。这也是国际上的很多旅游学者往往称旅游资源为垄断性资源的原因。
(4)时间上的季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5)使用上的持续性。第一,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第二,旅游资源也具有易损性,管理和利用不得当,很容易使其遭到破坏的。无形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也是短期内难以恢复的。第三,可创新。一是同一资源的主题创新;二是资源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文化挖掘创新;三是人造旅游资源的创新。
旅游资源吸引力定向性,多样性,地域性 季节性、持续利用等特点的存在,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更是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分不开的。
第四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1.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吸引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A美学观赏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科学考察价值D个性特色价值E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F旅游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三)旅游资源规模与组合价值A旅游资源密度B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一项复杂而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它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而规划评价人员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鉴定。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A一般体验性评价B美感质量评价a专家学派b心理物理学派c认知学派(心理学派)d经验学派(现象学派)C“三三六”评价体系。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D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法A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法a地形的适应性评价b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B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a层次分析法b指数评价法c{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a可以深化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和系统组成的了解和深刻认识b通过旅游资源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从而为区域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原则:a同质性原则b差异性原则c递次性原则
定义: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依据,进行归并或将旅游资源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类型的过程。
3.资源开发的定义: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适当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工程。
原则:a独特性原则b市场导向原则c美学原则d保护为先的原则e三大效益统一原则f有序化原则g综合开发的原则
4.资源规划:是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分局、对旅游项目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和具体实施。
5.旅游线路设计原则:a市场性原则b效益性原则c特色性原则d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e安全性原则
6.区位条件的定义:是指拟开发的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与客源地和附近城镇的距离,交通的可达性和相邻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影响因素:a与客源地的距离(吸引力半径是随距离延长而衰弱的)b与城镇的依托关系c交通的可及性d与相邻旅游区的关系(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
7.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又称旅游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地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人类对以往自己的行为和对未来的世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和展望,并对后代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目标:实现三个目标的协调和平衡,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核心思想:a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b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d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代或几十代。
9.旅游资源开发对周边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积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增加收入,平衡收支b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c带动相关产业发展d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B区域社会环境:a促进国际交流b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c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C区域生态环境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消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b使大量的劳动力弃田从事旅游业c失业问题B区域社会环境a降低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b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标准c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业化C区域生态环境:a旅游交通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为显著的b游客的超载可能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游客素质和旅游管理的水平较低也会对生态环境缠身不利影响d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若规划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0.旅游资源的城市化:
11.资源遗产的保护问题:A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B在规划中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原则C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分离D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的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的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
12.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旅游吸引物为凭借,以系列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为支撑,产品经营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实现旅游活动目的所提供的全部实物与劳务服务的总和。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特点:a功能(效用)上的审美与愉悦性b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c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d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e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英文名称: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 学时:32学时 学分:2 编写人: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日显重要,开设这门课就是希望学生掌握最新的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理念,在实践上能够设计出更好的规划作品。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规划篇,主要讲述旅游资源与市场的优化匹配、开发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以及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和不同层次规划的比较等的旅游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开发篇,主要讲述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节庆活动与艺术表演的组织与开发、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第三部分动态篇,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经营的经验与教训、时权经营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为主要内容;案例篇为第四部分内容,通过一系列成功与失败案例,指导学生实践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Introduction:
This less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In the first part, it focuses on planning of tourism.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n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 such as optimizing match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markets, studies on feasi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ing, general planning, subarea of tourism functions and compar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lanning, are taught.Tourism developing is the second part,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include organizing & developing of feast celebration & arts performing and studies on theories of developing cycling from birth to death of tourism place.The third part includes sustainable developing of tourism, developing trend of subject park abroad,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bout develop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place, investigation of timeshar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of tourism place etc.Cases part mainly instructs students to practise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 a series of success or defeated practices.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规划: 资源与市场的优化匹配(1学时)
1、概念体系
2、规划思想的演变与悖论
3、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与流程
4、旅游开发规划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开发可行性研究(2学时)
1、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分析
2、旅游资源评价
3、资源约束:区域承载力 第三章 总体规划(3学时)
1、总体规划过程与要素
2、旅游发展的总的目标
3、旅游区规划的总原则
4、设施、活动与服务综合体
5、主题与形象的塑造
6、融资方式
7、人力资源计划
8、市场营销计划
9、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估与控制
10、开发进程
第四章 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2学时)
1、旅游开发区的选择
2、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与设计原则
3、天人合一的旅游规划布局理念
4、典型布局形式
5、功能分区
第五章 不同层次规划的比较(2学时)
1、规划空间层次的比较
2、区域、目的地、景点层次的旅游规划
第六章 节庆活动与艺术表演的组织与开发(2学时)
1、表演性、群体性、参与性相结合2、节庆活动是艺术表演的载体
3、根植于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4、合作与交流是艺术表演长期活力的来源
5、民间开发与商业经营相结合
第七章 国外色情旅游的评述(2学时)
1、旅游吸引物、竞争手段、还是潘多拉的盒子
2、色情旅游的控制与管理
第八章 博彩旅游的发展与评述(2学时)
1、博彩旅游的演变与地区分异
2、博彩旅游的类型与风行的原因
3、博彩旅游的危害
第九章 旅游1区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2学时)
1、Butler的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
2、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功效
3、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4、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第十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1学时)
1、旅游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
第十一章 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2学时)
1、主题的变化
2、影响主题公园成败的关键因素
3、区域分化趋势
4、经营策略
第十二章 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经营的经验与教训(1学时)第十三章 时权经营(3学时)
1、时权经营的产生和发展
2、时权经营的经济分析
3、时权经营存在的问题
4、时权经营对中国旅游业的启示
第十四章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2学时)第十五章 案例(5学时)
1、巴厘岛
2、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3、井冈山旅游战略布局
4、夏威夷旅游战略规划
四、教学参考书目:
1、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
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专业系列教材编写组,旅游风景区开发与规划,陕西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