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生物八下第24章 《人与环境》
第24章 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
1.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B.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任意改变自然环境
D.人类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利用和改变自然环境为人类服务 2.我们说地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主要是因为()
①地球上的可耕地是有限的,并且越来越少 ②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污染的越来越多 ③生态环境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④地球周围的氧气是有限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3.下列有关节水的行动中不可取的是()A.给水龙头按节水器,减少流水冲洗时的流少量 B.大力宣传水资源危机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 C.用洗脸水、洗菜水冲厕所以减少水的用量 D.吃饭时用一次性塑料袋罩碗减少洗碗用水 4.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
A.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B.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各种资源丰富
C.我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粮食和人口仍然是处于比较薄弱的平衡之中 D.在生活上应该讲究营养平衡,但更应注意节约粮食
5.目前世界上表现的突出问题如粮食短缺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其根本原因是()A.科技不够发展 B.在世界范围内缺乏统一协调规划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6.和计划生育相关的内容不正确的是()A.计划生育是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规划
B.计划生育是国家指导和人们自愿相结合,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C.计划生育就是要消灭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 D.计划生育就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7.和我国的计划生育相关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A.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出生率稳定在2%以下 C.我国属于低生育率国家
D.我国人口已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资源、环境已进入和谐发展阶段
8.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增多而使生物受到影响。臭氧层空洞出现的原因是()A.使用了大量农药 B.汽车排出的大量尾气
C.使用含氟制 D.制人口增多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9.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面积的()A.约7% B.约1/5 C.约1/2 D.约1/3 10.近二十年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水平,这直接说明了(A.我国的人口质提高了 B.中国的人口下降了
C.中国人具有全球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D.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方法 11.关于人口年增长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人口年增长率(%)=人口增加的数量/(起始人口数×年数)×100% B.人口年增长率(%)=人口增加的数量/起始人口数×100% C.人口年增长率(%)=人口数量/(起始人口数×年数)×100% D.人口年增长率(%)=人口增加的数量/(人口总数×年数)×100% 12.控制人口数量的最终目的是()
A.消灭饥饿 B.使人类有足够的水源 C.减少能源的消耗,以期长效利用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下列有关十九世纪以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错误的是()A.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 B.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降低 C.生产力发展,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D.自然灾害减少,环境更适于人类生存 14.下列是关于农作物秸杆的利用观点,不正确的是()A.在田间就地焚烧,灰分还田经济合算 B.可以作为造纸、纤维板的原材料
C.铡碎掩入田中,有机物缓慢分解,但仍有不少浪费 D.沼气发酵或饲喂牲畜后再作为肥料还田
15.下列关于用农药防治农业害虫的叙述正确的是())A.立竿见影,应大力推广
B.虽然毒死了部分天敌,但毒死的害虫更多,合算 C.低投入高回报
D.毒死了天敌,污染了环境,在食物链中有富集作用,应慎之又慎 16.下列何者不是生态农业的特点()A.污染小或无污染 B.能量多级利用 C.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经济效益偏低 17.和人口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人口基数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18.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田里种什么是由人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是人为因素构成的,可以随意平衡。B.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受人为影响大,容易被破坏
C.沼气发酵既充分利用了废弃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应大力提倡D.生态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而且包括养殖业及食品加工等 19.下列不符合农业生态规律的是()
A.围湖造田 B.退耕还草 C.封山育林 D.无土栽培 20.在农业生产中下列作法不可取的是()A.农家肥中适量混合化肥使用 B.实行农作物轮作
C.在韭菜畦中埋入呋喃丹等农药防止韭蛆等害虫危害韭菜 D.用降解膜覆盖西瓜苗使西瓜提前上市 21.下列有关城市生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系统的主体是人 B.它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
C.和其它生态系统相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 D.人们随时可以调节该系统的平衡
22.下列何者不是城市污染的重要原因()
A.烟尘等颗粒物 B.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C.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D.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23.有关我国城市现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多数大城市中近10年来大气质量能够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B.我国的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等煤烟型污染 C.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多数城市面临的现状
D.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也是城市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24.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B.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硫 C.空气中大量的一氧化碳 D.空气中大量的烟尘 25.在选购商品时我们应该坚持选购()
A.看中的,价格无所谓 B.多重包装的,质量有保证,卫生又高贵C.符合有关标准的,简装或散装的 D.价格便宜的 26.在有关在外就餐的行为中可取的是()
A.饭碗上要加套塑料袋 B.要用一次性木筷和水杯
C.选择大饭店 D.经有关部门许可的饭店,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 27.在日常生活中的下列行为不可取的是()
A.注意节约水、电 B.购置健身器在家中锻炼身体
C.尽量到户外锻炼身体 D.将垃圾分类处理,能回收的买给回收站 28.下列有关厨房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A.食用油在高温下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B.煤等燃料在燃烧时可能产生部分一氧化碳和硫化物 C.餐洗剂等也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D.为了降低厨房污染,可多用些空气清新剂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室内潮湿衣物等霉变也会造成居室污染 B.卧室内多放些花草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
C.取自天然的大理石等不加化学物质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D.原始木材无毒无害,建筑和装修及家俱应大量使用 30.下列何者构不成居室的污染()
A.室内吸烟 B.来自厨房炉灶的烟雾
C.微波炉、电视机、空调等的运转 D.外界的热冷空气及紫外线等的进入 31.下列有关居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痰吐在人不易到的角落处
B.光线强比弱好,时间一长就适应了
C.冬春季节不宜多开窗以防含有流感病毒等的空气进入而感冒 D.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污染,减少疾病的有效方法 32.有关居室的环境的叙述,不合适的是()
A.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人感到舒适 B.有充足的日照 C.有良好的通风 D.有足够的灯光 33.室内污染源有()
①室内装饰材料及家俱 ②室内饲养的宠物 ③某些室内观赏植物 ④阳光中的紫外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摩抚车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在中小城镇也要适当限制
B.电动自行车行施中基本无污染,但废旧电池对环境有污染,应妥善处理 C.在大中城市应限制私人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固定电话和手机一样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 二.填空题
1.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是,在 以前一直是很缓慢的,到了 人口增长较快,而 则是人口飞速增长的阶段。
2.环境污染的种类主要有、、以及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等。常见的污染物有可吸入 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3.请说出由生态环境破坏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或灾害(两种以上)、4.世界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随着 的快速增长和 的飞速发展,淡水的消耗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 和防止。
5.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请填出四种以上的问题)、、、6.与人口增长有关的因素是 和,而控制前者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措施。7.我国现有人口近13亿,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民和政府是伟大的,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警示。8.居室环境中厨房是主要的污染源,其污染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燃烧所产生的 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等高温时产生的有害物(如苯并芘)及炉火致 空气中产生的 等。所以厨房更应注意,以降低对人体的危害。9.城市生态系统是以________为主体,与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_________生态系统。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三.分析简答题
1.下图是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分解者主要分布在 中。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它可以用来___________。
(3)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作用固定下来的。
(4)生态农业村中的这种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太阳能的______,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___________。2.请你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粮食?
3.为什么说地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4.请找出两种以上自己、同学或家人不良的生活习惯。5.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化工原料的广泛应用,给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请你想一想,这些破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
6.猫是鼠的天敌,某农村地区鼠较多,集中使用鼠药后不久鼠的数量又迅速上升, 而猫却很少见到。请你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其原因。
第24章 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1.C2.D3.D4.B5.C6.D7.D8.C9.D10.D11.A12.D13.D14.A15.D16.D 17.B18.A19.A20.C21.D22.D23.A24.B25.C26.D27.B28.D29.A30.D31.D32.D33.D34.D 二.填空题1.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 2.空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空气污染 颗粒物 3.酸雨 扬沙 温室效应等4.人口 工业 节约用水 水资源污染5.粮食短缺 水资源危机 煤、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 生态环境的破坏6.出生率 死亡率7.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任务还非常艰巨8.颗粒物 二氧化硫 食用油 氮氧化物 通风9.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 三.分析简答题
1.(1)农作物 家禽、家畜等 沼气池(2)甲烷做饭和照明(3)农作物(生产者)光合(4)利用率 转化率 以下略
第二篇: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 A.阴性植物 B.中性植物 C,阳性植物 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 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7.植物需要一定时间低温条件才能发育,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______.8.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速率与温度成_____比。
9.一般来讲,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比寒冷地区________.10.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陆生植物和_____ 两类。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__________.11.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
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______定律进行解释。
12.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_______。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出盐土植物和________。
13.生物耐性限度调整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结果是分别形成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3.简述谢尔福德(Sheiford)耐性定律。
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 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
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5.简述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1)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①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②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①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
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②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
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
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
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三是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等的面积。
7.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答: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8.解释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
为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
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第三篇: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简介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五个本科(工科)专业。拥有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药物化学、一个硕士点――环境工程。现有本科学生12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名。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占教师总数的41.7%;年龄在35~45之间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占23.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3%;他们已逐渐成长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其中校学术带头人4人,校学术骨干6人,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全院设化学基础、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6个教研室,学院建有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含化学与生物基础实验室、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和天然药物研究实验室。同时,依托重庆工商大学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和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学院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重点自然基金3项,经费402.9万元;横向项目200多项,科研合同经费总计700多万元。学院职工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核心期120余篇,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25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学院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1项,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多项。现有《化工原理》、《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重点课程5门。
学院实施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共同基础课的学习后,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讲座,与英国、美国、香港等地的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往来。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团结协作,求是创新,质量立院,科研强院”为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改革。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强素质,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招生咨询电话:023-***
3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工、医药、新材料、轻工、炼油、冶金、能源、环保、军工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化工产品研制、化工过程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过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运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行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生产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电工电子学、化工原理、化工 1
热力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与CAD、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应用光谱解析等。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新材料技术)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和新材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初步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化学、新材料有关的开发应用、科研、教学、技术监督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和新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生物化学、精细合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实验(Ⅰ、Ⅱ、Ⅲ、Ⅳ)、综合化学实验以及材料科学专业方向选修课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机构、工矿企业、能源、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环保基础实验技能、工程管理与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各种情况进行环境规划、评价、监测和对现行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对环保新过程和新产品进行开发、设计与研制的能力。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测量学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生物工程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毕业后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品质管理、设备利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
程、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与质量控制)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根据我国加入WT0以后,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更高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造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坚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受到该学科相关分析技能、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流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贮藏加工、卫生检验、安全评价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食品标准法规及质量控制、食品质量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毕业后能胜任国际国内食品加工、流通与监管领域的企业或部门的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安全评价与监管、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科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和食品流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该学科相关分析检测、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流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及安全监管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安全评价与监管、执法、品质控制、科学研究及食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保藏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检验、食品中异物检测、食品生产安全认证。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第四篇: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 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 知识点 具体内容(略)森林的保护 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指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草原的保护 草原的三大功能草原植被的破坏因素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措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我国野生生物面临的危险我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措施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教学,可以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和“由国家划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给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可以由教师介绍或由学生列举一些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并分析列举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具体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小资料
一、自然保护区:
自1872年美国首创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黄石公园以来,各国竞相效法。据我国国家环保局1989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止1988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606个,面积超过国土的3%。199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我国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至199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又增加61个。截止 1994年,已有自然保护区 762个。
二、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暨北京青少年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最丰富的迁地保护中心。这里有山地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这里饲养着许多“落难”的动物,它们都有一段共同的遭人类捕杀的悲惨经历,如今它们自由地栖息在这新家园里。
保护中心有一处散布着十余块墓碑,这是灭绝动物的墓区。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近百年内刚刚灭绝了的野生动物:旅鸥、袋狼、巴厘虎、高加索野牛、冠麻鸭等等。它们的覆灭无不是由于人类过度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所致。
作为占据生物圈统治地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的时候了。
三、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
1982年8月23日 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9月20日 森林法 1985年6月18日 草原法 1986年3月19日 矿产资源法 1986年 6月25日 土地管理法 1986年 7月1日 渔业法 1988年1月21日 水法
1988年11月 8日 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2月 21日 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12月 26日 环境保护法
1995年8月 29日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1995年 10月 30日 食品卫生法
1996年5月 15日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第五篇: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2)A(3)B(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2)C(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2)E(3)F(4)C(5)B(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