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4: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

量子力学的发现过程再现

摘要:量子力学的发现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方法论角度,都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成果。在量子力学的发现历程中,科学思想、方法的创造性及其多样性、科学间交叉合作等都是量子力学得以成功发现的关键因素,而且它是由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薛定谔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这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及科研协作交流。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量子力学发现的过程,对于科研工作者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科学认识需不断深化、学科间交流与知识运用、科研中竞争与合作等。

关键词:量子力学;科学方法;学科交叉;自然辩证法原理

一、引言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以推动学科的发展,或解决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问题。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在经过科学抽象、升华后成为普遍适用的理论集合,逐渐形成科学方法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方面的作用。其中,20世纪对于量子力学的探索便是成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典范之一。

二、发现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及难点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物理学在实验方面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困难,这些困难被看作是“晴朗天空的几朵乌云”,下面简述几个困难:黑体辐射问题、光电效应、线状光谱、稳定性和比热问题等。也正是这几朵乌云引发了物理界的变革。

三、发现过程中已知的知识与技术

研哲学基础有:《核共振理论》、《少体物理》等论文和著作多篇,译有《量子理论》、《机遇与因果的自然哲学》、《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等多达三百余万字的自然哲学、科普著作。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四、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体现的自然辩证法原理

(一)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与创造性

纵观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历程,多种思想与方法结合在一起,促进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释普朗克辐射定律,成为发现量子力学理论的非常重要的思想。

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 他很重视实验,并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实验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次在科学上完满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即从分析个别事物和现象出发, 把大量事实加以比较, 就可能由单

一、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 上升到结论。在量子力学被发现之前,许多科学家已经对量子做了大量研究,如:马克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假定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能连续改变,而是以不连续的能量子形式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爱因斯坦在1905年认识到光量子化的潜在意义,蕴含了光的粒子性行为。尼尔斯·玻尔将先辈们的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然而,辐射难题促成了通往量子理论的第一步,物质悖论则促成了第二步。众所周知,原子包含正负两种电荷的粒子,异号电荷相互吸引。根据电磁理论,正负电荷彼此将螺旋式的靠近,辐射出光谱范围宽广的光,直到原子坍塌为止。

当然,只是一味地整理别人研究所得的材料,而不进行思维抽象、推理演绎,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成果。培根执着于对经验或实验的归纳,却忽视了演绎推理的重要性,而笛卡尔正好相反,强调从不可怀疑的和确定的原理出发, 用类似数学的方法进行论证, 就可演绎出物理界的所有显著特征。尼尔斯·玻尔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13年,玻尔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假设,结合已知的定律和这一离奇的假设,玻尔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玻尔的理论充满了矛盾,但是为氢原子

光谱提供了定量的描述。开始时,发展玻尔量子论(习惯上称为旧量子论)的尝试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接着一系列的进展完全改变了思想的进程。1923年路易·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为与粒子的波动行为应该是对应存在的。他将粒子的波长和动量联系起来:动量越大,波长越短。1924年夏天,出现了又一个前奏。萨地扬德拉·N·玻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释普朗克辐射定律。爱因斯坦立即将玻色的推理应用于实际的有质量的气体从而得到一种描述气体中粒子数关于能量的分布规律,即著名的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尼尔斯·玻尔以及随后的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是将培根和笛卡尔所推崇的归纳、演绎方法相结合,并充分运用了类比、模型等方法,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不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与他们个人作用有关。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造性,让量子力学理论跨越了关键的一步。

创立量子力学需要新一代物理学家,因为只有无拘无束的头脑才能产生新思想,敢于思考敢于创新。同时,抽象的思维对于量子力学的发现也十分重要。

(二)学科间交叉及合作

将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另一个新型领域,往往能产生新的发现,对科研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便是学科间交叉合作的优势。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正是由于多种学科思想相融合、知识相交叉而形成的。

发现量子力学理论的数位科学家中,普朗克在大学期间学习了数学专业,后来又学了物理学,爱因斯坦学习了哲学、数学及物理学,马克斯·玻恩大学学习了法律和伦理学,后是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他们在大学学的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专业,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但是又都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既合作、又竞争,在充满了学术交流和争论的环境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所以这是科学史上由学科交叉,而产生的一次重大的科研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探索量子力学的竞争中,·韦纳·海森堡、马克斯·玻恩和帕斯库尔·约尔当冲破门户之见, 突破专业的局限, 在分析的基础上,吸取各门学科、各个学派之长, 综合考察对象, 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矩阵力学。当时1925年,Samuel Goudsmit和George Uhlenbeck就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玻尔对此深表怀疑。10月,泡利在德国的汉堡碰到玻尔并探询玻尔对电子自旋可能性的看法,玻尔用他那著名的低调评价的语言回答

说,自旋这一提议是“非常,非常有趣的”。后来,爱因斯坦和Paul在莱顿碰到了玻尔并讨论了自旋。玻尔说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但是爱因斯坦展示了自旋的一种方式并使玻尔成为自旋的支持者。在玻尔的返程中,遇到了更多的讨论者。当火车经过德国的哥挺根时,海森堡和约当接站并询问他的意见,泡利也特意从汉堡格赶到柏林接站。玻尔告诉他们自旋的发现是一重大进步。可见,科学思想的碰撞往往能够激发出耀眼的火花,拓展出一种新的科学思路。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在一起工作,将比他们单独干时所产生的启迪更大,创造力也充分显现。

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学科间交叉合作加快了科研进程,丰富了人类的科学文明。合作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可见,量子力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各学科的交叉以及科学家们的合作。

五、自然辩证法原理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启示

(一)科学交叉获得创新成果

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个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在许多领域日趋成熟,学科间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因此,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固步自封,仅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而对其他学科不闻不问。

在20世纪初,经典物理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这些旧量子论为量子力学的成功奠定了关键的一步。然后是这些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对模型方法的使用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等,都有力地帮助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最终取得物理学上的重大成果。因此,经常进行扩大知识面的教育,并与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重大科学问题跨学科的探索和合作,对于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正确地运用科学方法论对科研工作事半功倍

在科研工作中,掌握正确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充分说明了掌握科研方法的重要性。在量子力学发现过程中,尼尔斯·玻尔等人在经过对已有材料的归纳分析后,采用了移植、假说、类比、模型

等方法,最终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科学家们抽象的科学思维也十分高超,可以说正确的科学方法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现代自然科学不仅没有远离哲学, 而且日益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 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学活动中日益与哲学发生着密切联系, 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受某种哲学的支配。他们必须面对自然科学发展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的诸多问题, 进行严肃认真地哲学思考, 方可减少乃至避免主观盲目性, 客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联系,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培根认为“跛足而不迷路的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积累是进行创造性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学习和研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则是充分条件。但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正确的科学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三)科研道路上要敢于竞争、要善于合作

竞争与合作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可或缺的。有竞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有合作才能跨越前进的障碍,得到共同提高。量子力学之所以能成功发现,在于科学家们之间既能够顽强地坚持己见,又能够灵活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在争论中间互相尊重,发挥各自的长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服从真理,达成一致。这些科学家们善于在竞争中进行合作,善于向周围科学家请教和学习,也使得他们能很快地建立量子力学理论。因此,科研道路上要敢于竞争,更要善于合作。

参考文献

[1]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OOO [2]杨仲耆,申先甲.物理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l993 [3]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二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219 [4]张德兴,桂起权.通向人类思想的深层:哲人科学家——玻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5]shanlar R.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M].2nded.Plenum, 1998

第二篇: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启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启示

201522130312 德庆白珍

经过八周十六课时的自然辩证法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并且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验中发展壮大,并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对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我们能够掌握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自然,学习科学,锻炼思维。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一、对《自然辩证法的》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是恩格斯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随着恩格斯这部著作中译本于1929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哲学。也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在自然观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又由于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因此自然界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稳定而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现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规律性。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科学观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实践结合

学习了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之后我了解到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

通过短暂八周的课程,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宇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极其复杂的,许多平日里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实际却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能看见的物质不一定存在,相反我们看不见的它们不只是存在,而且它们还占绝大多数。这让我联想起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我们看见的听见不一定是真的,它们可能只是事物的表面,而真实的却被它们所掩饰着。比如说用辨证的观念去认识宇宙,宇宙时无穷的,可能还有另外的空间,那待将来去认识。但能让我们认识的物体都处于同一个空间中。因为只有同处于一个空间中物体之间才能相互作用,也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被我们所认知。同样时间也是一样的,在我看来时间也是相对的,时间可以变慢现在科学研究更证实了这一点,只要当速度极快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了解自然辨证法的内容自然就清楚了学习它的重要性。首先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中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因而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特别突出的现实意义。其次,是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和阻碍作用。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助于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时间飞快,转眼间上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程。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提高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与此同时,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在专业学习之余开设自然辩证法这门哲学类课程,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领域,引导我们在学习中运用自然辨证方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篇:量子力学学习心得

量子力学学习心得

首先,我们还是看看本课程的大概。《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们在克服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的过程中,于1900-1925年期间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革命性的理论,它与同时期所建立的相对论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的建立促进了其后一个世纪物理学的飞速发展,而且也推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并引发了一起新的技术革命,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量子理论是科学史上能最精确地被实验检验的理论,因而是科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量子力学》又是物理学本科专业在修完基础物理,尤其是原子物理基础上开设的重要理论物理课。是知识理论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生物、信息科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深入学习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等后续课程以及进行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其主要内容为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力学量算符、表象理论、微成理论及散射理论、自旋及多体问题简介等。侧重点为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好量子力学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尤其是领会其基本概念,这需要多想、多练,再多想。对于这门课程,可能更注重你的练习,还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因为有很多的数学运算。手头拥有一本《量子力学教程》配套的学习辅导书,的确是一个好的抉择,它上面有每章的内容总结,重要的是有详细的课后习题讲解,你可以通过做习题来提高理解,我觉得做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至少对于这门课,非常重要。老师提供的课件也是非常有用的,毕竟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再来就是网路上的资料,我特别提到了网路资源,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一个信息化时代,就要第一时间掌握有用信息。

总之,对于这门课,我还是坚持做题,通过做题来理解知识点,通过做题来弥补不足之处。其实学习这门,对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大家还是好好学习一下。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学好这门课,有所收获。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于自然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诞生,宣告近代科学关于确定性的想法被彻底打破。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信仰就是一个现象的发生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而科学就是可以找到这个原因的钥匙,然而量子力学明确的告诉我们,对于单一的一次测量结果,我们无法知道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知道的只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结果而已,这一点让人大为吃惊。虽然统计热力学的发展已经引入了统计概念,然而在那里,统计只是因为粒子太多而已,人们坚信如果能够制造超大规模计算机,是可以描述分子个体的,但是量子力学是从根本上宣告这个想法的失败。从更深层次讲,量子力学深刻的揭示了纯粹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区别,在科学发展中,总是自然的将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周围世界隔离起来,包括研究者本身,使用理想化的手段,控制变量,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指出,人类科学本身就是参与自然界运动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验认识到的世界永远是掺杂了人类实践因素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图景。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以往使用的物理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使用的“轨道”、“波”、“物质”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全新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这符合辨证法的发展要求。一般的直觉上的承认运动和变化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得人类的概念之间发生了联系和过渡,才能真正体现辨证法的威力,这一点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得到充分的证明。“量子”本身的诞生过程就是一个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过程,波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使得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程度进一步加深,波和粒子在概念上第一次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失去以往的绝对意义。这一点和列宁在关于“辨证法是什么?”中的论述是一致的。

人类能否真正认识世界呢?这其实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哲学的永恒的话题,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知识属于思维的范畴,自然是存在范畴,人类的对于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使得我们不断的反思我们的知识构架,比如其中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人类通过知识认识世界本身却是建立在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上的。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的启示

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自然辩证法中早就指出,人在内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不停运动的和谐整体。可这种和谐正在被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破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强调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需要反思,更需要付诸实践。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是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一直探索的哲学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尤其在进行工业革命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类在过分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尤其最近的几十年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伴随着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侵蚀,水资源的恶化等问题,都即将甚至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步向前,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大气污染问题,像最近的雾霾天气和PM2.5超标问题,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如长江、太湖、巢湖、滇池的污染问题,土地污染问题,如矿场的污染、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污染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都一一凸显出来。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目前正逐渐陷入一个被透支未来的恶性循环里。大量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力均集聚在长江沿岸,随着各种类型的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港口码头、储罐、化工项目蜂拥而至。由于大量招引各种企业,却无法严格控制企业排放废气、废水的标准,造成污染近600公里,含300余种有毒物。近年来,国家明确规定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的制度,长江沿岸各地环保部门也加大打击力度,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很难在全流域取得显著效果。另外,虽然长江沿岸建起了相当数量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是国家出绝大多数的费用,很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需要,拼命扩大污水处理厂规模。建成以后,才知道运行经费要污水处理厂自收自支,因此很多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都没有运行,或者半开半停,维持正常运行的也不过1/3。

所以,治理好、利用好、保护好长江,不仅是长江流域4亿人民的福祉所系,而且关系着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但其实从《自然辩证法》中,我们早就获得启示:科学技术愈益发展,愈益揭示一个规律——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不停运动的和谐整体。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五六十年后,恩格斯的论断才在西方世界中有了知音反响。遗憾的是,这些隔代的反响,纯属自发,而非自觉,是由一堆堆棘手的现实问题逼迫引发出的被动性的、不得不进行的反思和调整。这些反思和调整,反映在思维观念上,就是尽可能多地把已有的抽象分析提升到思维的具体;反映在实践上,就是极尽综合把握的能力,更为和谐地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19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

今天,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们现在却觉得自己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差。我们希望的是我们能够常常看到蓝天白云,而不是雾霾,呼吸到新鲜空气,不必时时担心PM2.5的多少,影响出门的计划;我们关心的是我们能看到满眼绿色,能预测明天的天气;我们担心的是我们的后代还有没有能源可以用,有没有清洁的水可以喝。这些问题是那么现实而又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审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教训,反思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不仅写进了党章,而且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更是在人权白皮书中首次写入生态人权保障,凸显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界客观逻辑的敬畏。

要实现这种发展转变,首先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确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观念改变世界,观念塑造世界。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局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自然辩证法》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述最为系统,相应的认识论、方法论阐述也十分丰富。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着领导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历史责任,必须在发展观念上实现真正的转变。

我认为政府应该对各级党政干部和企业高层进行培训,结合现实学习《自然辩证法》。加强宣传,让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到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就等于我们在破坏我们自身。让政府和人民都能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自觉的监督、实行。当然,这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乏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如制定一些更系统、更具体、更全面的环境法,来制约企业以及人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行为。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

84号

我对《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 的哲学思考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年11月2013日 摘要:近代以来在科学发现有无逻辑问题上的争论都各有自己的理论优势和难点,都是与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词的理解分不开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的研究必须走辩证综合的道路。“科学发现”是科学认识主体根据新的科学事实在思维中重建科学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既有量的准备酝酿阶段又有质的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形式逻辑,还可能是辩证逻辑,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非理性因素是科学发现逻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科学发现;思维方法;逻辑;非理性

科学发现的逻辑是指在经验科学得到领域里,科学家构建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和实验,对照经验来检验它们,对这个程序做出的逻辑分析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传统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科学理论的发现和证明分开,从而把科学发现看作是一个非逻辑的直觉灵感等的创造性活动,把发现的研究交给心理学,认为夺存在科学牲现的逻辑.科学发现是非理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并非是超理性的,神秘不可探究的,科学认识过程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着的不同发展阶段,发现和证明既有区别,也有一定联系。

产生这一分歧的原因方面是对科学发现和发现逻辑的内涵外延的理解的不同;另一方面在于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对科学发现的理解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一、科学发现的理解

在这一问题卜,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从新经验事实材料中去发现新的基本概念,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这一观点的提出足有其历史渊源的。19世纪的赫歇尔首先将发现和证明分开;惠威尔则进一步否认发现的逻辑的存在来否认发现与证明的关系。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者莱欣巴哈则把发现的条件和证明的条件割裂开来,他认为发现条件是非哲学问题,认识论关心的是证明的条件。逻辑实证主义者以卡尔纳普为代表完全沉迷于证明问题,忽视了科学发现问题。波普尔在其《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不存在诸如获得新思想的逻辑方法或者作为这个过程的逻辑构造这类东西;每一个发现都包含着“非理性的因索”或者“卑尔根森头脑中的创造归纳法”。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科学发现只看作是科学活动的前阶段,它不包含对任何思想进行评价、鉴定和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下,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揭示.并在这种规律性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来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即包括从科学实验出发,经过理论形成,再到理论应用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近代的培根、牛顿、笛卡尔都认为从经验事实山发,运用逻辑推理,就可得出新定律,而认识前提既是产生规律的源泉又是判定新规律真理性的根据。这种观氨事实上承认科学发现过程内在地包含了发现和证明。

科学发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充分的背景知识,更需要“长期有准备的头脑”。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发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发生阶段,这一阶段意昧着新概念、新思想的涌现。第二阶段是反思阶段,即被发现的思想需要科学家付出一定精力与时阅去反思。第三阶段是证明、评价阶段。科学发现只是在这一阶段上才得到证实、认可,在此过程中科学发现本身来看应包含证明。

二、对传统科学发现方法的简单回顾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对科学发现方法的理解存在两大对立派别: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者推崇归纳,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者则信奉演绎。然而,这两派的源头却都可以从亚里斯多德那里去寻找。

1.亚里斯多德的科学发规模式:直觉的归纳——演绎法

亚里斯多德认为,科学发现开始于观察,继而要运用直觉归纳法提出一般性程度较高的原理,然后以这些原理为前提,演绎出关于个别事实的命题,并与观察事实相对照。亚氏的科学发规模式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归纳——演绎”,其基本形式是:经验观察一直觉归纳一一般原理一三段论演绎一(对照)经验观察。从形式上看,似乎亚氏对归纳与演绎都注意到了,但事实上,亚里斯多德主要注重的是演绎法,他对演绎的三段论研究比较深入,而对归纳环节研究得相当薄弱。比如.他简单笼统地认为作为科学发现的前提是通过“直觉”的归纳产生出来的,即人们直觉地认为它是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亚氏的“归纳——演绎”方法,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他过分强调演绎的方法,容易使推论建立在不可靠的前提上而导致先验主义。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许多无聊争论(如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就是把亚氏的演绎方法推向极端的结果。

2.培根的科学发现方法:“科学归纳法”

被马克思称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看到了亚氏直觉归纳法的缺陷,他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科学发现方法,即培根自称的“科学归纳法”。培根强调“逐步归纳的严格程序”,认为归纳法是一个逐步地、渐进地上升的过程,其基本程序为:科学实验与经验观察一事物的相互联系—'科学命题—’一般原理。他反复强调:“不能允许理智从特殊的事例一下跳到和飞到遥远的公理和几乎是最高的普遍原则上去。”这显然要比亚里斯多德的方法更为严密、准确、审慎一些。而且,培根强调列“三表”(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的方法和“排除法”来排除偶然的相关因素,从而找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这使归纳的程序得到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直觉”。

但是,培根的科学发现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他公然排斥科学发现中的演绎、想象和假设,试图把十分艰难复杂、丰富多彩的科学发现过程,简单归结为一种机械地填写表格式的归纳过程,不能不陷于片面。同时,归纳法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在于,从有限推导无限,从过去、现在推测未来,都不能得出必然性的结论,而培根却把归纳方法过于绝对化了。

3.笛卡尔的科学发现方法:演绎主义

与培根的科学发现方法相反,笛卡尔主张科学发现应当借助演绎而不是归纳,而作为演绎推导出发点的第一原理要具有确实性。为了达到这种确实性,他怀疑以前曾认为是“真”的所有判断,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判断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必定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上帝”等。他要求以这蝗命题作为一切推理的出发点来发现真理。其基本形式是:不证自明的公理一般原理一科学命题一科学知识体系。演绎主义的科学发现逻辑实际上是把发现的机制理解为公理的洞察和直觉,认为理智的直觉能力和演绎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因素,其它知识都不具有从自明公理演绎推出的结论的那种必然力量。演绎主义的困难在于:公理是怎样产生的?公理是否确定无疑?显然,用直觉来说明公理的产生,就难以确定其逻辑必然性,如“必定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上帝”就明显是一个假命题。因此,笛卡尔的演绎主义的科学发现法,从“天赋观念”出发,同样带有先验主义的片面性。

尽管归纳法与演绎法因各自存在的不可克服的障碍而陷于片面,但这两大传统特别是培根的归纳主义传统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归纳法与演绎法共同构成近代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基础,其中归纳法是其主流。

然而,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为标志,科学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现代科学阶段,理论开始变得越来越抽象,离经验越来越远,它们大多以演绎的系统出现,并且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新旧理论之间更替非常之快,理论的“自由创造”倾向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了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否可能的问题的争论。

三、科学发现逻辑的可能性

在科学发现有无逻辑问题上的争论是与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词的理解分不开的。

1.科学发现的特点和含义

“发现”的英文和中文含义都使人误解科学中的“发现”。“发现”的英文(Discover)含义是:一种揭开掩盖真相的遮布的行为。在《辞海》中“发现”的解释是:“本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开始知道。”这两种解释是相通的,即发现是获得有关事物的新知识。但细究起来,这里的“发现”多指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科学发现却有其特点:第一,科学发现者必须找到以前从未被人知晓的新事物,不管它是一种实体、关系或理论。但日常生活的发现者只须找到一个仅仅对发现者未知的新事物。第二,科学发现必须在原则上是可检验的,然而日常生活的发现在原则上是可以不检验的。第三,科学发现的成果最终能被结合进科学知识体中而成为其中新的篇章或补充。

“科学发现”是科学认识主体根据新的科学事实在思维中重建科学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既有量的准备酝酿阶段又有质的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没有科学发现就没有科学的生命。氧气、细胞和产褥热病因的发现等科学史上科学发现的案例表明,科学发现很少是可以归之于某一个人、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的单一事件。其一,任何科学发现都有一个知识准备时期,离不开科学主体的背景知识。中子是查德威克而不是居里夫妇发现的,是因为卢瑟福实验室与居里夫妇镭学研究所的不同研究传统,查德威克已经有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背景知识,而居里夫人不具备这种背景知识。其二,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发现,这仅仅是科学发现的开始,新的科学事实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透彻和解释清楚的。其三,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一个思想酝酿和进化的过程,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积累和纯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取得明确规定的,把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简单理解成直觉、灵感、顿悟、猜想等智慧火花的迸发是不恰当的。其四,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很难从时间上作机械的、绝对的区分。

2.科学发现逻辑的可能性

人们对“逻辑”也有各种各样的误解,逻辑实证主义者说的“逻辑”指形式逻辑,拉卡托斯、图尔明说的“逻辑”指理性或合理性,西蒙说的“逻辑”指算法或推理,劳丹把逻辑理解成满足“一套规则或原则的过程”,阿加西认为“理性、逻辑、算法三位一体”。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必把逻辑限定在形式的可演算性的狭小范围,形式逻辑需要非形式逻辑来补充,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逻辑可以扩充到包含所有符号的使用和信息处理。我们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就是要减少人们对它的神秘感,更好地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和过程,就是要探究哪些深藏在整个科学创造过程中、并支配科学发现的原则和规则,总结出科学发现的逻辑规律和一般模式,从而将这些规律和模式应用到相似问题的研究上,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更有效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我们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可能的,因为:其一,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形式逻辑,还可能是辩证逻辑。不能把科学发现过程仅仅理解为符合形式逻辑推理原则的过程,因为若这样理解,我们就无法对以原有知识作背景、推出新知识的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其二,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这就好像对棋谱的研究,下棋时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但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致胜的步骤,这就是棋谱,又可以称为下棋的逻辑。它只是一组规范理论,建议人们只要可能,便采取这样的策略,这对实现下棋的目标是有效的,但并不意味着采取这些步骤必然能将死对方。其三,科学发现主要是理性的、逻辑的,非理性因素是科学发现逻辑的一个环节。科学发现是理性的逻辑推理与非理性的思想跳跃交替的过程,二者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从经验事实到科学假说的提出以及概念、理论的形成,有时并没有必然的逻辑通路,即便有必然的逻辑通路,但仅靠逻辑还是不够的,还要凭直觉去体悟或预见事物的本质和总体特征。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某些新概念的最初产生是依靠直觉,那么它的表述、修正和系统化却不能不依靠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意志、感情、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但科学毕竟是理性的事业,任何科学发现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必然性。科学发现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潜意识是显意识成果的积淀。直觉、灵感、顿悟、猜想等非理性方法是发现科学基本定律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的一个环节。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现过程中起着类似催化剂的作用,但不应夸大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若因科学发现中含有非理性成分,就取消对其进行逻辑研究的可能性,势必会取消科学存在的合法性,科学家也就无异于赌徒了。非理性也是有规律可循,是合乎逻辑的,而且只能在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科学的本质在于根据事实、规律,合乎逻辑地运用非理性因素。其四,科学发现的逻辑与科学发现的创造性并不矛盾,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出科学的发现,没有创造性的逻辑也就不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有规律的,在极严格的条件下是可以重建的,但这和人人都可以做出发现是两码事,因为具体的发现过程是各种相关条件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究竟谁能做出发现,不仅取决于逻辑,还取决于科学工作者个人的个性品质(热爱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好奇心、兴趣和顽强的意志)、背景知识、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社会因素等偶然因素。不同的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就不可能机械地、千篇一律地应用那些合乎逻辑的内容,也就不可能都做出科学发现。

四、“探索性演绎法”:科学发现方法的一个现代性“范例”

关于科学理论的发现,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种叫做“探索性演绎法”的方法模式。这个模式可表述如下:直接经验£是已知的,A是假设或者公理,A以8为基础,但A同8只是直觉的(心理的)联系;由A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各个个别的结论S;S然后可同£联系起来(用实验验证),这一步也是超逻辑的(直觉的)。这一科学发现模式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其一,将假说、演绎、归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系统性。每一种发现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着,而是与其他发现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联系不同于机械的相加。这样,假说、演绎、归纳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保证科学发现的正确性。由于在这里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都被看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成为可能。恩格斯曾经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联系着的。人们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人们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补充。”161爱因斯坦的发现模式非常注意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联系,这可说是与恩格斯的思想无有二致的。

其二,将假说置于首位,突出了现代科学思维的创造性“自由”。爱因斯坦指出:“科学不能仅仪在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同这里,“自由地创造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假说提出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与经验的距离己越来越远,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试图从经验之中通过简单的归纳完成科学发现己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正是由于这样,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发现,大多通过“猜想”、“假说”、“尝试”等方式进行。所以,爱因斯坦说,从经验走向理论“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探索”嘲。爱因斯坦将科学假说放在科学发现的首位,切实地反映了当代科学理论思维的创造性特征。

其三,对经验归纳与演绎推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了科学发现的实在性与严密性。爱因斯坦强调科学理论发现的“自由创造”性,但他并不否认科学理论与经验实在的联系,相反,他认为科学发现是以经验实在为基础的。他认为,在思维中创造概念的“自由”。“是一种特殊的自由,它完全不同于作家写小说的自由~。科学思维的自由创造告诉我们,理论必须与经验事实相符合,我们的“一切关于实在的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于经验”。从爱因斯坦的发现模式可以看出,他不仅重视假说提出的经验基础,而且重视经验归纳对理论的后验证据作用。爱因斯坦对演绎法也给以足够的重视,置于科学发现过程的中段,这样就保证了科学发现理论的严密性。

第四,这一科学发现模式系统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爱因斯坦的发现方法高明的一点还在于,他把自己的科学发现方法叫做“探索性演绎法”,又以假说的提出为之首要。这里无论“探索”还是“假说”,实际上都是把科学发现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的,而不是企图一劳永逸地发现永恒的真理,这是符合认识本质的。在这一模式中,公理假说可以根据经验的变化及事实的验证结果灵活地加以调整,系统呈现一种开放性与灵活性。

爱因斯坦的“探索性演绎法”模式基本上反映了现代科研思维和科学发现的特点,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发现的创新思维模式。作为一种“范例”性质的科学发现方法。其中不乏我们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五、研究科学发现逻辑的意义

研究科学发现逻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都能从自己的研究内容出发,从科学发现逻辑这块阵地上吸取对自己富有成效的思想。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提供方法论有助于认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为年轻科学工作者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巨青主编.科学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强志军 辩证逻辑方法与编辑矛盾的辨证分析[期刊论文]-编辑学刊2007(2)[3]宁莉娜 逻辑方法转换的必然性述评[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4)[4]方玉田 哲学家论科学方法[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1(35)[5]黄斌.刘发茂.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及科学发现的推理模式评价[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9)[6]张东娇.科学发现的逻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7]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62.

[8]黄顺基、苏越.逻辑与知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26. [9]罗姆.哈瑞.科学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50.

下载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查题 食品工程 陈训 1250931002 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

    自然辩证法

    浅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一、雾霾天气状况 相关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的次数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雾霾日数呈现东......

    自然辩证法

    人与科学关系的思考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与壮大,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

    自然辩证法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收获说实话刚知道学校给我们开这门课的时候,我有点迷惑。我觉得对我们专升本的来说,来到本科院校最大的目的就是考研,一切和专业课、考研无关的课程都是无意义......

    自然辩证法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自然辩证法

    1. 简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基本内容: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确立了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宇宙体系,即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

    自然辩证法对于电子通信领域的启示(合集)

    自然辩证法在电子通信领域 中的指导意义 航空航天学院201522190310 刘星 摘 要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揭示了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

    (论文)自然辩证法观点的演变及启示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观点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