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读后感
《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读后感
《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作者的身份是一家资产360亿美元保险公司的全球股票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所以,本书更多地从投资经理的身份、从资本管理的角度、以及从作为股票投资者内心的能力范围等方面,对巴菲特进行叙述。可以这样说,一般的关于巴菲特书籍,主题主要是他的股票投资策略,是他的“股神”身份。但本书,却关注的是,巴菲特公司管理、资本分配人的身份,以及他在资本运作上的内心世界。本书的英文原名是“真实的巴菲特:资本管理者,人民领袖”,不过我发现,其实中国没有人能够真正复制巴菲特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没有巴菲特那样的资金结构,可以用保险公司巨额的浮存金去投资,这相当于一个免息银行。这样的资金让巴菲特可以不停地买进,越跌越买。而对于我们一般人,那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理由更重要,那就是,巴菲特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者,还是一个顶尖的经理人。下面是一些经典细节列举
1、经验表明:1)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是极其没有效率。在人力资源上很难管理而且很难决定究竟哪一个部门应该得到资金。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被浪费了。2)多数并购和兼并都会辜负进行并购的人的希望。3)让经理们各自为战是危险的,因为他们会习惯性地只考虑自己小部门的利益,而不是为公司的整体利益服务。
但老巴头和查尔斯.芒格正是做着这些,为什么他们会成功?这值得思考。他们把投资机会,或者貌似投资机会的东西分成四块:1)重要的和可知的;2)重要的和不可知的;3)不重要的和可知的;4)不重要的和不可知的。1)就是你能力范围内的投资机会;2)是虚幻能力范围,是超出你的。对于两者,要进行理性和心智上的区别。
2、作为资金调拨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与投资标的发生感情。感情是积累出来的,也许在最初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企业,但形势会发生变化。而因为与这个行业熟悉,因为对这个公司熟悉,因为对这里面的人有好感,你总自欺欺人告诉自己会好转什么的。案例是老巴头对纺织品的投资。
3、神经生理学家威廉.卡尔文说,“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看来常常会在片刻之间就能„迅速‟产生许多想法。”老巴头的合伙人芒格就是这样一种人,通过广泛的、跨学科的阅读——涉及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概率论、进化论、行为心理学等——他发现了世界间的联系,即所谓栅格理论。
因为知识范围有缺陷、认识有缺陷,人们在决策中就会存在偏见、凭经验行事和受感情因素影响。多看优秀的书、多和优秀的人谈话,能帮助抵抗这种影响。
4、多数公司的老总对于资金调拨(即决策把企业的经济资源,包括盈利、融资等往哪里投)并不在行,因为多数老总都是因为在诸如推销、生产、设计、行政,有时还是因为体制方面的策略出类拔萃而升迁到最高位置上的。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股权投资平台下的子公司CEO,必须不仅仅作为一个合格的CEO,他必须能理解更大的集团图景。让他们接受资金调离,却又不影响工作积极性,唯一的一种方式是在企业管理中植入“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基因。“你们也是老板,只不过职位是子公司的CEO罢了。”
芒格的观点是,让手下的经理从内心深处为自己的行动负责,而手段是沟通。“如果你总是把为什么告诉别人,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就会认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他们就会更愿意持续服从。”
5、巴菲特对并购发生后的管理层激励计划十分在意。这往往也是他收购一个公司后对公司内部机制作出的惟一改变。“力求使补偿问题和资产分配一样合理。”
有三点特别有意思,在激励机制上,他会告诉子公司管理层,“站着不动不一定会有损失,别热衷于一味追求扩张;他还努力在管理层中树立起多余资本大观念,鼓励经理把多余的钱送回总部。这都是有机制保障的;最后,他不断提醒手下经理,他不会因为必然取消盈利在平均水平之下的业务,即不会通过短期表现来评价业绩,所以经理们没必要出于感受到生存威胁,而批拼命试图提高利润率,手段比如“继续往有问题的项目上投入资金”。
6、寻找并购标的时,要关注“特许权”的耐用性:计算环绕一个企业的护城河有多宽。最好是一个大城堡和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里面有鳄鱼。五大标准是:1,大宗买进(税后收入至少500万美元);2,证明有持续的收入能力(我们对未来计划和“转向”情况没有情趣);3,企业资产净值收益丰厚,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债务;4,管理到位(我们不能提供管理);5,简单业务(如果含有太多技术成分,我们理解不了)。
再就是,把遇到一个收购机会时,不要依赖向中介机构寻求有关进行收购是否明智的答案,就像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剪头发。带着警惕去听意见。
7、保险业,似乎是一个头脑一动,就可以产生生产力的行业。赌博性的承包,往往许诺自己担当不起的业务。这里面有着芒格所说的“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这就是当你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情感,1)你所喜欢的某种东西被从你手中拿走;2)就在你几乎快要拿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时,又把它失去了。不论哪种情况,结果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下意识和自然而然“的情感,这种
情感会扭曲你的认识。
就像把玩具枪从两岁的儿童那夺走那样,本能也迫使公司紧紧抓住手中的业务不放,或者为保住这些业务而奋斗。
同时,由于很少有人愿意让业务流失,因此通常就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而价格也会滑落,赢利也一落千丈。这种现象的不利之处在于,由于盈利情况恶化,业内实力最薄弱的玩家会铤而走险,为了获取当前的现金,以过低的价格签下更多保单,堵住业务上越来越大的窟窿。
“如果业务有意义,就签单,如果没意义,就拒绝。贯彻这种保险理念而不动摇,案例很少,但对于打理一家一流的灾难保险公司来说决度是至关重要的。”
911之前,许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购买大户迟迟没有认识到,一份保单只不过是一张欠条——而在1985年,许多人是无法收回欠款的。特殊事件的发生,将会让这些大户追求质量,而一些保险业者在此时也会发现难以获得再保险业
务。
8、并够通用再保险公司之后,巴菲特重新设计了管理的综合收入,而且用激励性弥补计划取代他们的期权方案,这个计划与流动资金增长变量和流动成本以及为所有者决定价值的变量紧密相关。
巴菲特告诉他的持股人,他犯的一些最糟糕的错误是大众看不到的。这些错误就是一些他知道其价值的待售的股票和行业,但是他并没有买。错过一个人的竞争领域之外的大机会不是罪过。但是他错过了一两个送到嘴边的,而他能够完全了解的真正的大买卖。巴菲特只和他喜欢、信任、欣赏,并且能像所有者一
样行动的人一起工作。
9、巴菲特认为,他和芒格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微观经济分析家或证券分析家。当然,并不是如下的程序:首先了解他们,然后摆脱出来,并且与竞争者、消费者和供应者进行交谈,与过去和现在的雇员交谈。他们实际上在做的,无非就是阅读公开的报告,然后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并且来区分贸易地位、生产实力或者某些相类似的事情。
巴菲特说,对于过失的苦恼就是一种错误。他接着说,承认错误和分析错误
可能是有益的。
巴菲特引用约翰.威廉姆斯的话,“任何股票、证券或者企业的价值今天都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来判断的——要以适当的利率进行折扣——据估计,这些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能够在资产的余额中出现。巴菲特认为,这个等式适用于任何行业,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利用还是汽车的出现,都不会改变这个等式,互联网也不会。
10、成功者的特性:1)拥有让本.富兰克林和霍雷肖.阿尔杰相形见拙的热情和精力;2)极其现实地确定他们最为擅长的能力范围;3)对于超出能力范围范围的哪怕最为诱人的主张都要采取不理睬的态度;4)与任何人打交道时,都
要孜孜不倦地保持彬彬有礼的风度
11、一家拥有多个部门公司的CEO,当子公司A的预期增量资本利润率是5%,而子公司B的预期增量资本利润率是15%时,他将会指示子公司A尽可能把所有
利润分配去用于投资到子公司B
查尔斯.达尔文过去常说,当他碰到与自己持有的结论相左的事物时,他必须在30分钟内将这一新发现记录下来,否则他的大脑将设法抛弃这一不和谐的信息,就像人体会排斥移植的部分一样
一个人希望的事也是一个人相信的事。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心理对于事物的否认能力,但是由否认而产生的错误认识远远多于你所要面对的现实。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CEO托尼.奈斯利一直是公司所有者们的梦想人选。当以外的情况发生时,许多管理者会陷入满怀憧憬的想法或扭曲的现实中,而他却
从不会这样。
关于公司收购的话题,巴菲特说,他发现许多热衷于收购的经纪人显然是幻想生活在他们童年读过的亲吻青蛙的公主的故事中。他们记得她的成功,因此会不惜代价地争取到亲吻癞蛤蟆公司的权利,他们期待发生神奇。“人们天生习惯于否认来自反面的反馈信息,因为那些信息将告诉他们,他们的世界认识模式是
有缺陷的。”
12、卡尔.萨根(生于1934年,美国天文学家,以探索地球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和对于核冬天严重性的预测而著名)曾打趣一种每隔15分钟就一分为二繁殖一次的细菌的命运„„经过一天,总重量相当一座山,两天后,比太阳还重。但总有因素能遏制这种指数增长:饥荒、自相残杀、甚至羞于在公开场合繁殖。
增长的极限,是外部性。
我近来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国家的股市似乎跟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好走极端,在股市中豪赌成性。市场暴涨暴跌,牛熊分野相当分明,几年的猛牛下来一定是更长时间的大熊市。对于这样的特征,我们要不要在操作上做相应的调整呢?20世纪80年代台湾股市的情形跟中国大陆今天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处于那样的暴涨暴跌,我们要不要做这种大波段?我至今还难以有一个结论。因为我不清楚,在当年的台湾,那些投资好公司的投资者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好公司不像垃圾或题材公司一样暴涨,但会不会在大跌中跟随大跌呢?显然,中国的民族性格也难以让人复制巴菲特。做不了巴菲特怎么办?我初步的结论是“巴菲特式选股,索罗斯式交易”,但基础还是高确定性。在有了新的投资理念后,我发现无风险套利也是高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在交易方面水平很差,这也许是好事,这使我只有花大量时间去挖掘好公司,买进好公司长期持有,不用频繁交易,除非出现极端的高估才卖出。
第二篇:《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读后感
《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读后感《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作者的身份是一家资产360亿美元保险公司的全球股票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所以,本书更多地从投资经理的身份、从资本管理的角度、以及从作为股票投资者内心的能力范围等方面,对巴菲特进行叙述。可以这样说,一般的关于巴菲特书籍,主题主要是他的股票投资策略,是他的“股神”身份。但本书,却关注的是,巴菲特公司管理、资本分配人的身份,以及他在资本运作上的内心世界。本书的英文原名是“真实的巴菲特:资本管理者,人民领袖”,不过我发现,其实中国没有人能够真正复制巴菲特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没有巴菲特那样的资金结构,可以用保险公司巨额的浮存金去投资,这相当于一个免息银行。这样的资金让巴菲特可以不停地买进,越跌越买。而对于我们一般人,那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理由更重要,那就是,巴菲特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者,还是一个顶尖的经理人。
下面是一些经典细节列举
1、经验表明:1)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是极其没有效率。在人力资源上很难管理而且很难决定究竟哪一个部门应该得到资金。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被浪费了。2)多数并购和兼并都会辜负进行并购的人的希望。3)让经理们各自为战是危险的,因为他们会习惯性地只考虑自己小部门的利益,而不是为公司的整体利益服务。
但老巴头和查尔斯.芒格正是做着这些,为什么他们会成功?这值得思考。他们把投资机会,或者貌似投资机会的东西分成四块:1)重要的和可知的;2)重要的和不可知的;3)不重要的和可知的;4)不重要的和不可知的。1)就是你能力范围内的投资机会;2)是虚幻能力范围,是超出你的。对于两者,要进行理性和心智上的区别。
2、作为资金调拨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与投资标的发生感情。感情是积累出来的,也许在最初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企业,但形势会发生变化。而因为与这个行业熟悉,因为对这个公司熟悉,因为对这里面的人有好感,你总自欺欺人告诉自己会好转什么的。案例是老巴头对纺织品的投资。
3、神经生理学家威廉.卡尔文说,“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看来常常会在片刻之间就能„迅速‟产生许多想法。”老巴头的合伙人芒格就是这样一种人,通过广泛的、跨学科的阅读——涉及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概率论、进
化论、行为心理学等——他发现了世界间的联系,即所谓栅格理论。
因为知识范围有缺陷、认识有缺陷,人们在决策中就会存在偏见、凭经验行事和受感情因素影响。多看优秀的书、多和优秀的人谈话,能帮助抵抗这种影响。
4、多数公司的老总对于资金调拨(即决策把企业的经济资源,包括盈利、融资等往哪里投)并不在行,因为多数老总都是因为在诸如推销、生产、设计、行政,有时还是因为体制方面的策略出类拔萃而升迁到最高位置上的。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股权投资平台下的子公司CEO,必须不仅仅作为一个合格的CEO,他必须能理解更大的集团图景。让他们接受资金调离,却又不影响工作积极性,唯一的一种方式是在企业管理中植入“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基因。“你们也是老板,只不过职位是子公司的CEO罢了。”
芒格的观点是,让手下的经理从内心深处为自己的行动负责,而手段是沟通。“如果你总是把为什么告诉别人,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就会认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他们就会更愿意持续服从。”
5、巴菲特对并购发生后的管理层激励计划十分在意。这往往也是他收购一个公司后对公司内部机制作出的惟一改变。“力求使补偿问题和资产分配一样合理。”
有三点特别有意思,在激励机制上,他会告诉子公司管理层,“站着不动不一定会有损失,别热衷于一味追求扩张;他还努力在管理层中树立起多余资本大观念,鼓励经理把多余的钱送回总部。这都是有机制保障的;最后,他不断提醒手下经理,他不会因为必然取消盈利在平均水平之下的业务,即不会通过短期表现来评价业绩,所以经理们没必要出于感受到生存威胁,而批拼命试图提高利润率,手段比如“继续往有问题的项目上投入资金”。
6、寻找并购标的时,要关注“特许权”的耐用性:计算环绕一个企业的护城河有多宽。最好是一个大城堡和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里面有鳄鱼。
五大标准是:1,大宗买进(税后收入至少500万美元);2,证明有持续的收入能力(我们对未来计划和“转向”情况没有情趣);3,企业资产净值收益丰厚,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债务;4,管理到位(我们不能提供管理);5,简单业务(如
果含有太多技术成分,我们理解不了)。
再就是,把遇到一个收购机会时,不要依赖向中介机构寻求有关进行收购是否明智的答案,就像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剪头发。带着警惕去听意见。
7、保险业,似乎是一个头脑一动,就可以产生生产力的行业。赌博性的承包,往往许诺自己担当不起的业务。这里面有着芒格所说的“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这就是当你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情感,1)你所喜欢的某种东西被从你手中拿走;2)就在你几乎快要拿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时,又把它失去了。不论哪种情况,结果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下意识和自然而然“的情感,这种
情感会扭曲你的认识。
就像把玩具枪从两岁的儿童那夺走那样,本能也迫使公司紧紧抓住手中的业
务不放,或者为保住这些业务而奋斗。
同时,由于很少有人愿意让业务流失,因此通常就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而价格也会滑落,赢利也一落千丈。这种现象的不利之处在于,由于盈利情况恶化,业内实力最薄弱的玩家会铤而走险,为了获取当前的现金,以过低的价
格签下更多保单,堵住业务上越来越大的窟窿。
“如果业务有意义,就签单,如果没意义,就拒绝。贯彻这种保险理念而不动摇,案例很少,但对于打理一家一流的灾难保险公司来说决度是至关重要的。”
911之前,许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购买大户迟迟没有认识到,一份保单只不过是一张欠条——而在1985年,许多人是无法收回欠款的。特殊事件的发生,将会让这些大户追求质量,而一些保险业者在此时也会发现难以获得再保险业
务。
8、并够通用再保险公司之后,巴菲特重新设计了管理的综合收入,而且用
激励性弥补计划取代他们的期权方案,这个计划与流动资金增长变量和流动成本
以及为所有者决定价值的变量紧密相关。
巴菲特告诉他的持股人,他犯的一些最糟糕的错误是大众看不到的。这些错误就是一些他知道其价值的待售的股票和行业,但是他并没有买。错过一个人的竞争领域之外的大机会不是罪过。但是他错过了一两个送到嘴边的,而他能够完全了解的真正的大买卖。巴菲特只和他喜欢、信任、欣赏,并且能像所有者一
样行动的人一起工作。
9、巴菲特认为,他和芒格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微观经济分析家或证券分析家。当然,并不是如下的程序:首先了解他们,然后摆脱出来,并且与竞争者、消费者和供应者进行交谈,与过去和现在的雇员交谈。他们实际上在做的,无非就是阅读公开的报告,然后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并且来区分贸易
地位、生产实力或者某些相类似的事情。
巴菲特说,对于过失的苦恼就是一种错误。他接着说,承认错误和分析错误
可能是有益的。
巴菲特引用约翰.威廉姆斯的话,“任何股票、证券或者企业的价值今天都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来判断的——要以适当的利率进行折扣——据估计,这些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能够在资产的余额中出现。巴菲特认为,这个等式适用于任何行业,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利用还是汽车的出现,都不会改变这个等式,互联网也不会。
10、成功者的特性:1)拥有让本.富兰克林和霍雷肖.阿尔杰相形见拙的热
情和精力;2)极其现实地确定他们最为擅长的能力范围;3)对于超出能力范围范围的哪怕最为诱人的主张都要采取不理睬的态度;4)与任何人打交道时,都
要孜孜不倦地保持彬彬有礼的风度
11、一家拥有多个部门公司的CEO,当子公司A的预期增量资本利润率是5%,而子公司B的预期增量资本利润率是15%时,他将会指示子公司A尽可能把所有
利润分配去用于投资到子公司B
查尔斯.达尔文过去常说,当他碰到与自己持有的结论相左的事物时,他必须在30分钟内将这一新发现记录下来,否则他的大脑将设法抛弃这一不和谐的信息,就像人体会排斥移植的部分一样
一个人希望的事也是一个人相信的事。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心理对于事物的否认能力,但是由否认而产生的错误认识远远多于你所要面对的现实。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CEO托尼.奈斯利一直是公司所有者们的梦想人选。当以外的情况发生时,许多管理者会陷入满怀憧憬的想法或扭曲的现实中,而他却
从不会这样。
关于公司收购的话题,巴菲特说,他发现许多热衷于收购的经纪人显然是幻想生活在他们童年读过的亲吻青蛙的公主的故事中。他们记得她的成功,因此会不惜代价地争取到亲吻癞蛤蟆公司的权利,他们期待发生神奇。“人们天生习惯于否认来自反面的反馈信息,因为那些信息将告诉他们,他们的世界认识模式是
有缺陷的。”
12、卡尔.萨根(生于1934年,美国天文学家,以探索地球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和对于核冬天严重性的预测而著名)曾打趣一种每隔15分钟就一分为二繁殖一次的细菌的命运„„经过一天,总重量相当一座山,两天后,比太阳还重。但总有因素能遏制这种指数增长:饥荒、自相残杀、甚至羞于在公开场合繁殖。
增长的极限,是外部性。
我近来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国家的股市似乎跟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好走极端,在股市中豪赌成性。市场暴涨暴跌,牛熊分野相当分明,几年的猛牛下来一定是更长时间的大熊市。对于这样的特征,我们要不要在操作上做相应的调整呢?20世纪80年代台湾股市的情形跟中国大陆今天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处于那样的暴涨暴跌,我们要不要做这种大波段?我至今还难以有一个结论。因为我不清楚,在当年的台湾,那些投资好公司的投资者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好公司不像垃圾或题材公司一样暴涨,但会不会在大跌中跟随大跌呢?显然,中国的民族性格也难以让人复制巴菲特。做不了巴菲特怎么办?我初步的结论是“巴菲特式选股,索罗斯式交易”,但基础还是高确定性。在有了新的投资理念后,我发现无风险套利也是高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在交易方面水平很差,这也许是好事,这使我只有花大量时间去挖掘好公司,买进好公司
长期持有,不用频繁交易,除非出现极端的高估才卖出。
第三篇:《像雷锋那样》2011读后感
《像雷锋那样》读书有感
听到《像雷锋那样》这个书名的时候,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雷锋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神,想到的是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可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小字:“道德楷模如何书写职场圣经、励志榜样又如何做到在职场战无不胜”,我不禁产生了疑问:雷锋作为道德楷模的一面我是从小听到大的,可是职场上的励志榜样又是从何说起呢?而“要像雷锋那样”,那么究竟要像雷锋“哪样”呢?
当全书读完,我找到了答案,正如作者吴红梅所说—“雷锋设计了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执着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所有的理想”。雷锋是个了不起的个人职业规划大师。
雷锋的出身是很苦的,7岁就成了孤儿,为了生存下去,他给地主当过小猪倌,挨饿挨打吃了很多苦。这样的“职业奋斗”起点,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可事实是,正是因为经历了各种苦难磨砺,他才格外感恩于新中国成立后,过上的好日子,才有了要在新社会作一番事业的“创业激情和原动力”。而在有了“创业激情”后,在经过6年小学学习后,雷锋确立了具体的人生目标,有了“工作目标”:在小学毕业那天,雷锋走上讲台向全体师生宣布,他的人生三大目标是:“做个好农民”、“做个好工人”、“做个好士兵”。
这时,雷锋实际上是以宣言的方式为自己作了一个完整、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了目标管理。刚开始他就确定了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清楚“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他的这些理想一一得以实现。从书中可以看到,在每个人生转折点上,他都以自己的目标为准作出了坚定的选择: 6年来雷锋换了3次工作:为了实现当个新式农民的愿望,他小学毕业便回到了农村,而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继续上学;为了实现当一个好工
人的愿望,他放弃当县里公务员的机会,应征成为一名辛劳的钢铁学徒工人;当他成为一名技术熟练、深受领导和同事喜爱的技术工人时,却为了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再次转行想尽办法参军入伍。
他制定的三个目标看似天差地远,他却在实现当下目标的同时为实现下一个目标累计了提升资本。这当中当然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比如当雷锋满怀豪情回到农村时,现实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能轰轰烈烈地做大事、当模范,只做个简单的记工员让他很是郁闷,可这时他并没有消极怠工,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影响、操纵的事情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同时坚守自己的理想,时刻准备着去抓住机会。正是他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行行都做到了最好,从而能有卓越的表现与业绩作为资本,艰难地实现了自己每一次并不顺利的“跳槽”,实现了爱一行,干一行。对此,人力资源专家孙虹钢认为,“雷锋可以说是经典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完全是一个自我规划、自我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完美典范”。
在感慨雷锋对理想的追求由“蓝图”转化为“宏图”的同时,我不禁要思考,要怎样做才能“像雷锋那样”?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我们要怎样抓住机会做好个人规划、提升自我能力,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最大可能地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雷锋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企业才能腾飞,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第四篇:《像德国人那样严谨》读后感
读《像德国人那样严谨》有感
日常生活中,德国的产品质量好是大家公认的,可是拥有五千年优秀文明的我们为什么造不出这么实用、耐用甚至是经典的产品?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像德国人那样严谨》,心中的疑问也渐渐消除了…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找到作风严谨的人不难,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风格的人,我认为也只有德国。这篇文章讲了在德国问路,他们会给你讲到精确到几百米在第几个路口往哪转;德国的建筑在87年后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了还会提醒用户注意修缮和安全;高速公路上,不论堵车有多远,依然秩序井然;还有就是以精美、可靠、耐用而闻名的奔驰车。看到这些,反观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当别人向我们问路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像德国人那样精确到米吗?我们的产品质量呢?路旁的建筑工地一片热火朝天,可是我们的建筑实际使用年限有多长?我们的百年建筑又有多少呢?在堵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是秩序井然?
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不管再好的产品,终究是由人来创造的;而德国人严谨的态度也决定了德国产品质量的可靠,当然,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相反这更能让我们看到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质检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项检验,只有这样,我们厂的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我们厂的经济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同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像德国人对待事情那样严谨的态度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的建筑也会是百年建筑,我们的产品也是可靠质量的代名词,我们的交通也是秩序井然,那时,才能说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邸玲
2012年2月14日
第五篇:《像唐骏那样》读后感
《像唐骏那样》读后感
唐骏,打工皇帝,万人景仰的偶像。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像唐骏那样》,合上书本,脑子却仿佛还生活在唐骏的世界里,心里延续着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觉有好多话要说,而且一定要说出来。
唐骏196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2002年3月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后获终身荣誉总裁职位。
他从一个微软最普通的软件工程师成长为微软(中国)的总裁,走过的是不平凡的历程。其背后有哪些不平凡的故事。诺大的微软公司,为何他能脱颖而出?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如何能够像唐骏那样成功?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感悟之一:成功=勤奋
唐骏出身贫寒,家里为了给他们兄弟三人盖房子几年节俭,为此他也失去了童年。为了房子的原材料,他拉了整整一年的碎砖头,也许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但是我想即使我们遇到挫折也不会如此,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允许自己不努力?
感悟之二:将激情发挥到极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创造激情来驱散疲惫!唐骏在微软的成功,我觉得主要是把尊重与激情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激情点燃着自己,他也在努力为团队创造着激情的氛围。而且他认为必须要建立一种好的制度,来维持激情的长久,否则激情过后便是冲动。同时时时事事不要忘记我们作的一切到底能为员工带来什么?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激情,激发员工的潜能,并让激情变成行动力,让员工有共同完成目标的使命感。生命多一分感慨,顾然美丽;生命多一分行动,才会真正精彩!而激情首先需要你将自己点燃。这本身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问题。一定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一个只有低级趣味的人。当你发现怎样活都是一辈子这句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时候,你也许会得出结论:为什么我们不活得精彩一点?!
感悟之三:看唐骏如何面对挫折
遇到挫折首先要从容面对,不抱怨,不放弃。即使某些事会给我的职业发展带来暂时的影响,只要相信自己,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唐骏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班主任的势利关系,没有选择小学一度连任半年的唐骏为新的班级班长,唐骏从此放弃学习,差点毁了自己,而在他刚刚进入微软的时候同样遇到了此类事件,但是这次他选择了从容面对。一个人在不断的经历着环境的考验,有些人总是抱怨不公,为此造成不良心理。而有些人却善于把握环境,创造机会,所以最终胜利的始终属于后者。
其次,面对挫折不要总拿客观找原因
唐因为语文成绩不及格而被重点院校排在门外,而他却并没有为此对自己气馁,从一个普通高校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事情告诉我们,不管你身在何种环境,只要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超越自我,脱颖而出。
再次,当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我们就要改变自己。
在唐骏担任中国区总裁时,与当时的大中华区总裁权力之争,让他懂得了,如果一切既成事实,那么只有另选天空。2004年2月,唐以“微软中国区终身名誉总裁”的身份从微软“光荣退休”,成为盛大公司总裁,并带领盛大走上了上市之路!
最后,面对失败,尝试改变心态
从负循环到正循环:我的自我激励法。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为此伤心,活着气馁,从而丧失重试的机会。面对失败我们应该善于总结教训,掌握技巧,从而把握胜利。要时刻相信有一天你会造就辉煌,给自己充满信心。
感悟之四:学会沟通
唐在大学期间一直都特立独行,与同学互不来往,造成了孤立。而后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的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性,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能说会道又富有亲和力的职业经理人。永远不要相信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只靠思想活着的人,现实的社会需要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会让人终生受益。
在唐骏兄弟三人盖房子准备建筑材料的时候,为了能够用同样的价钱换取更多的材料年,仅13岁的唐骏成为了一个公关高手,他多次用香烟换来了别人的默许。期间也有人拒绝他的香烟,但是唐依然坚持,一次不成功,再来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他获得了成功。正是他的乐观性格才使他没有因一次的失败而放弃。2003年在唐出任中国区总裁时候,比尔盖茨准备来华访问,原定日期为大年初三,但是唐知道这个时间并不合适,于是与盖茨协商。但是盖茨日程是一年之前就安排好的,自然不耐烦的准备拒绝协商,不过唐以一句“盖茨先生,我知道您的行程是一年前就安排好了,但中国的春节是五千年前就定下来的。”改变了盖茨的日程。也充分说明了:只要有良好的沟通心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感悟之五:从不喜欢的事做起
每个人都喜欢悠闲自在,没有人会看到复杂的方程式或者密密麻麻的英文词汇书会眼睛发光、心情兴奋。而唐则把握住了从不喜欢的事情做起,每天坚持不懈的背诵英语,最终以英语第一的成绩拿了考研第一名。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做好工作,等到有了能力,再设法改变环境。每个人只有努力修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希望在企业里取得事业的成功。
读完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即便不能成为下一个唐骏,至少我们知道,如何《像唐骏那样》,迸发激情,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