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体会润泽教育
读书心得:向往“润泽的课堂”
看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真的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震撼。被他们在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时,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的好多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静悄悄的革命》中的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佐藤学先生在此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是个每位教师在走进教室前就应省察的问题。有一种教室是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但学生的心灵并不需要这样的教室,那么什么的教室是他们所期许的呢?
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生涯里,可曾看过这样的教室?这样的教室如能构建,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更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高超的人文素养。构建这样的教室,还需要洞明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厌学的学生是无法参与这种教室里的。其实厌学只能作为结果而不是原因来考虑的——学生长期生活在硬邦邦、干巴巴的教室里,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在长期的升学压力之下,功利色彩弥漫了几乎所有的教室。家长的愿景、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统统诉求于直截了当的、粗放型的教室,而不是“润泽的教室”。
“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无论访问哪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读到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起在一篇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一句话: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的,学校各有特色,教师各有千秋,每一个孩子更是各有各的性格喜好。由这样一些各具特色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班集体,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么怎样将他们融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这就是“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这样的教室该是多么和谐,多么吸引人!
润泽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润泽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我希望在我和我的学生之间能构建起这样一个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构建这样一个润泽的课堂!
第二篇:《教育漫话》读书体会
《教育漫话》读书体会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仔细地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觉得颇有意思。这是一本饱含哲理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易懂的书,其中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见解,读来还是给人很多启发的。虽然从书里我们能看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导致的某些观点的偏激和局限,但总体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洛克像其他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一样,主张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将体育放在首位。在书中,他关于体育、德育、智育的一些见解也颇有意思,现摘录一些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克制欲望,这是最难做到的。洛克认为,从小孩开始,就应该刻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让他养成习惯。而且以荣誉和羞耻感让他慢慢懂得如何克制,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才应该遵守,从而让自己的德行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这中间的区别不在有没有欲望,而在有没有管束欲望的能力与不为欲所惑的功夫。(说得真好!可是做起来真难!世间的诱惑实在是太多的,有的人在权、利面前能坚持,可碰到美色就动摇了;有的人面对金钱的诱惑,小数目能忍,大数目就忍不住了;有的人,年轻的时候原则性很强,年纪一大,阅历丰富了,反而把不住,觉得吃了亏,因而晚节不保。各式各样的诱惑随时都会摆在你的面前,你怎么面对呢?你怎么选择呢?还是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吧!由此想起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我想,人生在世,确实需要不断修缮自我,懂得在欲望与诱惑面前如何取舍,凡事扪心无愧,这样生活一定会更从容,快乐一些。)
3、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具有去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
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发挥得容易熟练则靠及早练习。(洛克很重视习惯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一定要早。他认为,从小就应让孩子习惯于服从,因为小时侯自己的意志不习惯于服从其他人意志的人,长大后,他也是很少会去服从自己的理智的。所以,他崇尚的是一种家长作风式的教学,“小孩小时侯要将父母作为君主去畏惧,长大后视父母如朋友去敬爱。”读到这句话时,又觉洛克大师的教育有点理想化。这种教育首先对父母的要求就非常高,父母的正确引导是孩子们形成良好德行的必要条件。父母如何把握好由“君主”到“朋友”的角色变化呢?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该松手呢?我想所有的父母都说不准,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多大都是孩子。而对于孩子来说,从小使他畏惧父母成为了天性中的习惯,长大后他能视父母如朋友吗?当然,洛克大师还是向我们提出了最重要的教育时机,就是“及早”。所有的教育都应及早,要重视习惯,所有的习惯都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养成的,所以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而且,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必须树立威信,必须注意德行,必须懂得培养孩子的习惯。最认同大师的这个观点“儿童要求的东西,或想做的事,如果对他们是不适合的,我们决不可因为他们年纪小,便去允许他们。不,无论他们怎样纠缠,惟其纠缠,他们就决不应该得到。”)
书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关于“惩罚”“顽梗”“礼仪”“啼哭”“撒谎”……都有精辟的见解,细细读,细细品味,再对照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你会受益匪浅的。作为家长和教师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都应该看看。
第三篇:《新教育》读书体会
有感于《新教育》
寒假里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对新教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如何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新教育,坚持新教育,朱教授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新教育有四大改变,十大行动,九大定律;新教育研发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课程;新教育旨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幸福的,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是幸福的。新教育不只关注学生,还关注教师,使教师体会到成长的喜悦,教育的幸福感;新教育要建立具有三重境界的理想课堂;新教育要建设有故事、有个性的完美教室;新教育要研发专属的卓越课程,开发卓越课程,不断走向卓越;新教育要推行每月一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优秀品质;新教育强调家校合一,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提出了一系列家教主张,在家校合作方面就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新教育这浩瀚星空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十大行动这团璀璨的星云。这片星云中的十颗星绚丽夺目,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其中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这几大行动,我感触颇深。
一、营造书香校园。
随着电视、电脑的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强力登场,孩子们的空闲时间大多都被这些电子产品占据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包涵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可以给予孩子精神营养,有了书籍的滋养,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新教育倡导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乐而忘返,逐步摆脱电子产品的控制。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新教育人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
试,对我们有很多的启示。低年级的读写绘,中高年级的整本书阅读,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的评选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与书为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师生共写随笔。
朱教授强调新教育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教师和学生生活得更精彩,因为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能真正写得精彩。共写随笔,能够帮助我们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我们的成长轨迹,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内省能力和写作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师生共写随笔,在老师的榜样激励下,激发学生写的动力,共同记录,共同思考,一起成长。
三、培养卓越口才。
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卓越的口才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口才的背后是强大的自信,是缜密的思维。因此新教育把培养卓越口才作为行动之一,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用语言准确恰当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走在新教育的路上,我们满怀期待,期待着每一次的相遇,都能点燃彼此,编织岁月。
第四篇:读书演讲稿——《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仔细读完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我感觉它就像一股清泉从我的心灵流过,如此真切、动情。
书中的许多话语堪为经典,引发着我的共鸣,如“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又如,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上好的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但是,最让我有感而发的却是那五个字:润泽的教室。“润泽”一词本身就有丰富的蕴涵,让人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人想到“万物竞自由”的生机,还让人想到富饶的土地。那么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是一种氛围吗?是一种心情吗?还是有更深的精髓和意义。反复咀嚼,反复思考,我慢慢理解了佐藤学的想法,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学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每个人的存在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和承认。在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场景:教室就是一片绿绿的草地,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坐在、蹲在、趴在、睡在草地上,轻声的谈论,开心地嬉笑,而老师不时地与他们中的一些或他们所有的人一起谈论,一起嬉笑。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能敞开心扉,每个孩子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每个孩子都是那样大方自然快乐地表达自己,在这里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的最佳境界吗?
“与润泽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的教室,是那些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是啊,润泽的教室不同于“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因为这是无组织的教学;不同于“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因为这是虚伪的教学;更不同于“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因为这是无聊的教学。润泽的教室,多么令人向往,可为什么,我们的教室,很多时候却是无组织的、无聊的甚至
虚伪的呢?许多家长和教师常常要求孩子“乖”、“要听话”,当有些孩子坐得笔直、不说话时就表扬他们“真乖”,殊不知这样压抑自己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只知道坐好听话的孩子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他们是老师、家长的小小应声虫,是逻辑思维的懒惰的学习者。某位教师要上公开课,为了避免出现突发性情况,不断告诫孩子要听话,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殊不知这样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力与独立性。
读到这里,我清晰的认识到,只有在润泽的教室环境里,进行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最适合孩子的教学。热闹的教室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室,润泽教室里偶尔的沉默恰恰是适当的沉淀。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我不由地想起曾看过的另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书中所描绘的郁郁葱葱的“树校门”、巴士汽车上的教室、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状态都是我深深欣赏并向往的。那么就让我从“润泽的教室”开始吧,让我的实验室中也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2011年12月23日
第五篇:爱的教育读书体会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 爱的教育》一书是爷爷在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买的。可是,我翻了几页便没再往下看。心想:太无聊了吧?都是我们平常生活的事。于是,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一放就是3年,一直都没有动。直到去年寒假才被迫拿起书来读。一开始只是看看情节好写读书报告,后来我才发现这真是本好书。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书呢?一是本书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受人爱戴的卡罗纳,令人佩服的德罗西,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从《宽宏大量的品德》一章中就可以看出卡罗纳是一个勇敢和宽宏大量的人。他勇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并且让老师饶恕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从《我的同学科列帝》中则可看出科列帝是一个勤奋能干的人。他一边替父亲料理店里的事物一边学习,还要照顾母亲。文中的德罗西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一位善良的人,从《7号犯人》这一章的第二段便可看出。像卡罗纳、科列帝和德罗西这样善良、能干、正直的人在文中有不少。
但是,作者在书中也塑造了不少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和有些虚荣心沃提尼。其中弗朗蒂很是不知好歹,最后搞得被学校开除了;他的母亲来学校为他求情,他还在一旁不知廉耻的笑;那个人要是
倒了霉他就幸灾乐祸。这样的人在文中与那些善良正直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们做了一次反面教材。
文章通过学校和社会上的小事教会我们爱。“爱”是什么?是爱父母,爱国家,爱身边所有的人: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因为有人骂了他的祖国,宁可挨饿,也不要骂他祖国的那些人的钱;伦巴第的小哨兵为了观察形势而牺牲;《达达的看护人》中的无名少年队医院里一个重病人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菲鲁其奥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死去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非常佩服作者亚米契斯他没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来教育我们。而使用一个一个日常的小故事来教会我们爱。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门前妈妈替我围上围巾;从外面回来父母递上一杯水;考试没考好是父母鼓励我;学习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老师提醒我们等等,其实外就在我们生活中。只有善于发现“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