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时间:2019-05-14 14: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篇: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陶渊明的诗酒情结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梁亚洲

【摘要】陶渊明的“性嗜酒”并不是简单的个性使然,其中隐含着它的哲学观、仕宦心态等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通过对陶渊明饮酒及其饮酒诗的研究,探究酒这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的生存状态及个性心理。并解读酒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关键词】 饮酒诗

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久远酿酒饮酒历史的国度。从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大量陶制酒器,证明我国酿饮起始最早,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历代酒业的发达,与人们用酒有需要相关。自周代始,酒已视为祭祀之贡品,有“五齐三酒”之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各民族酒礼酒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饮法饮趣。还出现了与酒相关的神话传说掌故、诗词、歌赋、书画、戏剧等,形成的酒为主题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诗哥总集《诗经》便是最早的证据它通过文字记载了305首古代无名士的诗篇,其中有44首涉及到酒。可以说首开饮酒文化之先河。从此,诗于酒便开始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化上漫长而悠久的结伴航程。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酒醉而成传世之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歌史中俯拾即是。在一定范围内,真可谓“无酒不成诗。

在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沉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但角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被吟咏入诗。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将酒与诗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独特象征意义的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序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设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活画出自己嗜酒如命,随意放纵的情貌。他的许多饮酒趣话如“葛巾漉酒”“闲饮东窗”“醉酒菊丛”等成为后人常用的饮酒典故。作为诗人他常“酣饮赋诗”在其现存的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酒,约占40%!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进自然”的人性自由。《饮酒》颇能反映他的归隐田园“酒逢知己”的乐趣以及参与劳作与民平等精神。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客观上仕途的不得志使他寄酒为迹。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一语道破了陶渊明诗酒中的深心。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的清高与自为。陶渊明自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中

1】殇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常恐大化尽„„一殇卿可挥” 【 酒使诗人化解了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怀抱的痛苦和忧虑,酒助诗人超越了生命不能恒久的感伤和焦虑,饮酒带给诗人的是一种解脱和自娱。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陶侃为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为武昌 太守,父亲或者也作过太守。不过在陶渊明还年轻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他父亲死的很早。他二十九岁的时候,因为“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靖节徵士诔》)才出外做官。他先后作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最后作了彭泽县令。但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太长,四十一岁以后就干脆隐居田园,不再出仕。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这些诗句,说明他出仕即是为生活,同时也是想济世,要探索一条真正的人生道路。但多次仕宦经历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事情的虚伪狡诈,他的幻想破灭了。因为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才毅然走上了归隐,终了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他施展抱负,又不肯与世俗周旋;要得到隐居之资,又

1】不肯“汩泥而波”的矛盾心情。【 为了排遣胸中的块垒他需要借助一种方

【1】式,于是酒成了他的“忘忧物”。《饮酒其七》“凡次忘忧物,远我遗世情。”【1】 他在酒中寻得了暂时的解脱。

其次,个性使然。《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陶渊明的性格“自然”,如(《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躬耕生活虽辛苦,但他依然不改归隐的初衷,可见他沉浸在自然的忘我境界中。酒所独具的至醉功能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自然状态中,(《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饮酒》其八)“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从另一个角度说二者都具有浪漫的特性,由此陶渊明以酒为伴开始了他的浪漫人 生之旅。

第三,魏晋风风的影响。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名士那种自由的精神,脱俗的言行,超逸的风度。酒与中国文人历来有不解之缘,而魏晋文人与酒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如果没有酒也就无所谓魏晋风度了。《世说》中载寻的魏晋名士饮酒之沉醉、之豪爽、之放达、之超脱也许任何时代都不可与之比拟。魏晋文人如此沉醉于饮酒,与这一时代文人的命运与遭际是分不开的。他们表面上狂饮酣醉,表现得十分旷达与超脱,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法排遣的悲哀与忧怨。酣畅豪饮不仅是他们麻醉自己,逃避政治迫害的手段,而且也是与虚伪名教抗争和得意逍遥的凭借。“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加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渊明,他的态度是随意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做文章,无忧无怨„„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奇怪 „„”

任何一种思想行为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方位的转折时期,就哲学思想而言,则表现为儒学的式微和道学的复兴。乱世中人,从老庄哲学中发现了新的精神世界。庄学之复兴在理论形态上的标志便是魂晋玄学的兴起。玄学对魏晋时期士族社会的政治生活、心理结构、审美理想、人格生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自觉时代”。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魏晋玄学兴盛的时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必然会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由此陶渊明独具个性的饮酒及将饮酒诗化所显示出的文化品味及率真自然的个性同是魏晋玄学的折射。

【2】 酒在陶渊明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酒、人生三位一体成为解读陶渊明的关键所在。酒可以密切亲友关系,弥合现实与理想的裂痕,可以营造欢悦的生活氛围,可以忽略生活的具体形式拓展精神遨游的空间,最后,在“陶然忘机,物我冥合”的大境界中实现对个体人生的超越。为此陶渊明写下了以酒为专题的《饮酒二十首》组诗。饮酒的心境可以用诗来表达。酒在他的诗中已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幻化成一种“意”。“酒”这种意象在传统的文学中有抒怀、遣兴、娱乐等意义。但因为诗人寻找的切入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由此不同的环境及心理,使“酒”在陶渊明的诗中表达着不同的涵义。

第一“酒以为乐”是中国文化的两大基石之一的酒文化的基础。在“酒以为乐”的层面上,酒必须导致情感的放松,思想的活跃,甚至迷狂的出现——其中的差异只在程度深浅而已。陶渊明在饮酒的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交友之乐。《饮酒十四》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写与故人父老饮酒的乐趣,极随便,无拘无束,完全沉浸在物我两忘里的境界里。

魏晋后的隋唐是中国酒文化与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创造出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与陶渊明不同,李白似乎是位仙风道骨之人“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的,仙风道骨的高士。他似乎生活在尘世之外,他的诗更多的是浪漫豪情如“刬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 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之三)》)而陶渊明所关注的是自然中细小平常的事物。李白《月下独酌(之二)》是李白颂饮酒对酒的高度礼赞。酒为天地而设,酒为圣贤而存,酒是“通大道合自然”的唯一途径。这种李白独悟的“酒中趣”就是他孜孜追求的率性任真,不累世俗,自由解放的理想境界。陶渊明与李白的饮酒诗最大的不同是李白是豪迈的、洒脱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陶渊明是温婉的、自然的、生活的,(《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义路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第二,回归之乐。魏晋玄学着意反对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反对用对立的态度去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亲和交融,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坦率认真、本色、甚至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等等。魏晋士人崇尚自然,一切言语行为唯以适意为本。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向往自然隐逸成了陶渊明的人生终极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回归不仅蕴含着从士途官场向田园自然的回归、社会批判超世俗的意义,还反映了向本真、淳朴、自然回归的意义。东晋末年是一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的年代,陶渊明处在官场,由于权势利禄名位的羁绊,人格独立,个性自由,率性自然,这些对人生来说最宝贵的东西都已经失去,做人的本真已不复存在。官场已经成为牢笼“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对自然的向往,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使他更加向往回归,以求得一种自然宁静的心态。陶渊明饮酒诗的独特之处是在抒怀、遣兴、自娱中表现个性的舒展,人性的天真,人生的自由,是写人性回归的状态下,生活的真趣和诗意。饮酒在诗人笔下是和“登高舒 啸,临流赋诗”一样,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方式。也是体现人生自由畅快的一种方式。诗人云:“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这里的“深味”就是诗人对人生的体悟,具有回归的深意。诗人的饮酒赋诗,更重在表现人性的天真自然。诗人在《连雨独酌》中说:“故老赠我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诗人认为,仙虽可羡,但非我愿。“任真”才是人生的美。“任真”的理念使诗人摆脱了人生的种种矛盾与困惑,找到了的精神的止泊之所。陶渊明的饮酒则是在“举世少复真”的浊世,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后的一种自由解放,保持人格独立后一种畅快。叶嘉莹先生说:在陶渊明诗中“有智者的妙悟。”【3】 “智者的妙悟”则是对人性回归的主题中,渗透了他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的思考和体验。

第三“超越”之乐。魏晋名士们思想解放谈吐新异、不拘礼俗、我行我素、行为超常、性格通脱、游于竹林、倜傥风流、弹琴咏诗、饮酒长啸、移情山水、栖心玄远。他们富于才华,浓于情感,沉醉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要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坦露出来。魏晋名士推崇并追求的那种“嘶申潇洒,不滞于物”的心灵境界,即以纯净、超脱的胸襟,接受并体验整个宇宙和人生的意义。陶渊明非魏晋名士,但他在酒中寻得的“超越”之乐,将魏晋风流进一步的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哲学当中。

其一,对富贵、名利地位的超越。“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其中的“道”相当于儒家思想中的“义”。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向来是以“义”断“利”如《论语·述而》“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舍利取义的思想在陶诗(《咏贫 士》其四)中有体现。他在诗中赞美安贫乐道的贫士黔娄,以“仁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及审美尺度。安贫与求富在陶渊明的心中也时常发生矛盾,但他以“道”作为取舍的原则;“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陶渊明从辞官隐居到晚年的困穷白守,均以“安贫乐道”作为心里支撑。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往往与“知足长乐”思想直接发生关联的。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有粗布衣裳弊体御寒,有粳粮园蔬充饥,再饮上几杯自酿的浊酒,此外无求,表现出对这种较低生活的满足感,这种“知足长乐”的思想,对其道丧义灭,沽名逐利的扰攘时代,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净化作用。

其二:对世道变迁的超越。陶渊明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才智超群立志报国,面对朝代的更迭,他难免会感伤于世。陶渊明隐居后,几乎不

4】问世事,入宋后,更名为潜【,已暗示出一种遁世之志。晋宋之际,篡乱2】相循,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内心反而平和了。他将这社会变迁,人事盛衰与自然代序等同观之,这样就可以随遇而安了,如(《饮酒二十》其一)“衰容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世道的盛衰如同自然的寒暑代谢,自有定数。不如喝上一杯酒,让世上的所有烦恼都融入酒中,一饮而尽,而后笑看日月交替,沧桑变化。酒使诗人化解了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怀抱的痛苦和忧虑,完在最后的超越。其三,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随着人类自我意思的觉醒,人们感知到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又难以逃脱这自然命定,于是产生忧愁、恐惧和幻 灭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客观现实所带来的生活阴影仍会在其心中时而浮现,如何能获得解脱,他只有借助酒力,来完成这种超越。(《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四):“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正是在这“醉”的境界中寻得——“忘”,忘却荣辱得失,忘却悲喜生死,也忘却了物我之间的分野。这一“忘”消除了诸多人生牵绊,为精神的自由释放出广阔的空间。

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问答。可见酒除了作欢乐之饮外,还可“解愁”。陶渊明归隐后除了饮酒以为乐之外,还借酒消愁,以求得消除胸中之块垒。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饮的是酒中愁。首先,出仕与归隐的矛盾。陶渊明曾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过经国济世的理想。如其在诗中反映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猛志溢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正因为这种志向加之家道中落,为生计之需,诗人走上了仕途。然而官场的污浊与昏暗再加之他人性自然本与这官场格格不入由此他经历了“三仕三隐”之后终究选择了彻底的隐归。隐归的生活颇合他的心意,但儒家的“经国济世”的思想一直困扰着他,使他时而发出不能为国为民效力的感慨。一方面““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另一方面“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十九)这样矛盾就尖锐化了,是要功名俸禄,还是要人格独立,个性自由,这二者是不可兼得的两难矛

盾。于是酒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在酒的麻醉下他获得了暂时的平静“悠悠迷所流,酒中有深味”(《饮酒》)但诗人少有狂饮烂醉的情形.陶渊明饮 9 酒是酣畅而不放诞,极有节制。“逾多不乱,任怀自得,融然远寄”(《东坡题跋》卷三)乃其饮酒佳境。(《饮酒》小序)载:“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宋书·隐逸传》说:“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如果说酒能让他暂忘痛苦,那么诗酒自娱的个人文化生活方式使陶渊明获得了平和的人生。

6】 其次“穷酒”。《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乞食也要“觞致辄倾杯”陶渊明是贫穷的,但他的贫穷是相对而言的。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宦官之家,他又是位才子,应当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乃至供职于宫廷,然而“他不堪吏职”由于他不可能选择仕宦之路和任何从商的行业,对于他这样一位文人,又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唯一的出路便是闲居故土亲自耕作。诗人是有一些房产和田地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五首》之一)但是他有几个孩子,亲属仆人和他住

6】在一起。在传记中说“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所以陶渊明饮的酒不可能是名酒。他饮的只能是家酿的米酒。无酒之时“亦雅咏不辍”。他的贫穷与最底层劳动者的贫穷有所不同,虽有《乞食》但未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至少他没有写出《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的生活惨状。陶渊明是个安贫乐道之人,面对生活的艰辛仍能豁然开朗,畅怀的饮酒,虽是贫酒也使他获得安慰。

其三,孤高。中国文人历来讲究体验孤独,当一个人能以孤独的方式来体验极为凝重的孤独内涵时,他往往会把整个尘世看得更透彻更了然。陶渊明“有志不获弛”他的人生志趣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他是孤独 的,是心灵得不到契合的孤独。“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6】邪!”【 使他保持清高的气节。“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诗二十首》其八)诗中塑造了贞骨凌霜,卓然超拔的青松形象,并在青松的个性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独树”象征着诗人耿介、孤高不同流俗的个性与坚贞挺拔的峻沽人格。“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孤独寂寞困扰着诗人的心,为此他以酒来解愁,将孤高融 入酒杯之中„„

借酒浇愁是“咏酒诗”的永恒主题。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沉迷于饮酒,由于酒的致醉功能,可以让人忘忧,除此之外,饮酒还可以达到逍遥自适的境界。陶潜饮酒这所以千古独步,就在于他以酒找回生命存在的本真,借酒而达成庄子式的逍遥自适。在酒中摆脱一切名缰利锁、生死穷达的束缚,恢复生命存在的本真。

诗样的人生诗样的迷醉。陶渊明在诗中抒发着人生的欢乐、感慨、志趣。酒成了他的人生伴侣。他爱饮酒不仅是因为是酒可以使他迷醉而是酒具有与他相似的浪漫自然的品质。酒成了诗,诗也成了酒。同时,他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饮酒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诗情是酒光的必然产物。饮酒成为诗人创作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除此之外,酒对诗歌创作的情绪引动,环境气氛的熏陶也具有独特作用,酒对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情有独钟。三千年来的文学著作中,几乎都离不开酒。无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月,还是 王维的西出阳关,兰陵美酒泛出的琥珀之光,再到现代诗人艾青美酒为“火的性格,火的外形”这淳香的酒味中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味。

参考文献:

[1]李华选注。陶渊明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鲁迅诗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P35 [3]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 【A】迦陵论诗丛稿【C】北京:中华书局.1984 47 [4]朱自清 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A】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C】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84.47 [6]房玄龄.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84.11.P2460~2465 12

第二篇:饮酒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无车马喧。(却没有感觉到世俗的纷扰)问君何能尔,(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就自然 偏僻安静了)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见南山。(无意间看到了庐山)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与还。(众飞鸟一起结伴回巢)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隐居的真正乐趣)

欲辩已忘言。(想说出来却早已忘记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本篇是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深山。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的坦荡和自然!愤世嫉俗、心志高洁的陶渊明,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因不满现状、逃避现实的人士一样,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弃官不弃世。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脱现实,不受时空的限制吗?陶渊明没有去深究这一点,但他相信,真正的隐居是一种心灵之隐。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繁琐所牵役。“大隐隐于市”,正是这个道理。真正透悟明了的陶渊明,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坚信只要“心远”,就能远离世俗,独享自然的快乐。我由此而想起一句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同样的坦荡,同样的不为外物和形式所拘,这种境界,缘于心灵真正的叛依和透悟。

第三篇:饮酒陶渊明教案

饮酒陶渊明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酒陶渊明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

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桃花源记》

高风亮节,愤然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

自由朗读本诗。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2.相与。释义:一起。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

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悠然)

自由读全诗,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或意象,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示例:我发现“庐”和“篱”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庐”是简陋的房屋,“篱”是田园农家常见的篱笆。从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园简朴生活的陶渊明。

答案预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觉得是置身在幽静偏僻之所。从中我感受到了内心安宁,自得与田园隐居生活的陶渊明。请同学再读这种自得之意。

菊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渊明的心性,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然朴素,坚贞高洁”的陶渊明。

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诗中还有吗?(飞鸟)读一下描写飞鸟的句子,你能生动地描述这幅美妙的画面吗?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与我结伴而还。飞鸟象征着在官场闯荡多年的,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远离名利纷争,心灵如飞鸟自由自在的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引导分析炼字:悠然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见是看见的意思,望是远眺,前者是无意间看见,后者是主动寻求、刻意去看,体现的心境不同。前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别有一番潇洒。后者显得刻板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寄情田园、寄情诗酒,获得心灵解脱的陶渊明。

教师总结“炼字”题答题方法:1.字义不同 2.作者情感、情绪的不同

四、读真意

再分组读全诗,读出悠然,并说说你读懂陶渊明心中的真意了吗?

生轮流说。

师总结:·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

五、课外名句欣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伤,不匆忙追求富贵。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年少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天性是热爱自然。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身体托付给大自然罢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遇到不同观点一起讨论分析。

板书设计: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

远离世俗名利 回归自然

悠然 真意

(象征,炼字)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陶渊明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诗人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_________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_________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_________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陶渊明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五、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中国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利用大屏幕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从名、时、地、评、著五方面入手)。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 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 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饮酒陶渊明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饮酒陶渊明教案5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陶渊明教案6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饮酒陶渊明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第四篇: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下面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是陶渊明的一首诗歌—《饮酒》(其五),这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围绕新课程标准、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使学生们获得对诗歌的初步印象,提高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蕴涵的深层意味。(体会诗人高洁的人生志向和不与世俗合污的情感。)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赏析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然,在完成重点时我感觉还有这样一个难点: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归隐后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高洁的人格,不与统治者及其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强烈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朗诵法、点拨法、以及赏析法,课时安排上安排一个课时来进行讲解。

下面是我对教学内容过程的一些个人理解,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堂导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导语:同学们,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有哪些好不好?(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由此可见,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陶渊明的脚步来学习这首诗《饮酒》。

二、围绕课程,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1.整体认知 2.阅读鉴赏 3.鉴赏评价

在认知整体阶段,我设计了这么四个问题:

1.快速找出诗歌中不会读和难懂的生字词并做好标记? 2.全班一齐朗诵诗歌,诗歌正确的节奏划分是怎么样的? 3.以往积累的对诗人的了解及其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4.思考和讨论全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几个问题,初步扫除了课文中生字词的障碍,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理清楚了诗歌的层次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

在阅读鉴赏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 1.诗歌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身处在“结庐的人境”,怎么可能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这样的描写是否产生矛盾?

2.诗歌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什么句式?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诗人借此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确诗歌的主旨。在鉴赏评价的阶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或词写得好?为什么?“见”字能换成“望”“看”字或者其他别的词吗?为什么?

2.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中,怎么来理解诗人所指的“真意”? 围绕着以上三个教学过程,我进行了以下的课堂小结,目的是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主旨:诗歌的前四句主要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后六句体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的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后的悠然自得之情,或者道人生之真意,都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许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那么即使我们身处繁华的都市,我们的心情也能变得宁静。我们也能克服那些日益浮躁的情绪,回归自然本真。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这样几个作业: 1.课堂作业: 背诵并正确地默写诗歌。

2.课后作业:课后充分利用课外书籍、网络或其他资源,收集整理组诗《饮酒》的其他篇目,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最后,为了同步完成这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第五篇: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 副本

《饮酒》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25课的第2 课时--陶渊明的《饮酒》,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说教材:

《饮酒》课文诗五首中的一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在第二课时我着重要让学生了解诗中人、情、景、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并且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说学法:

处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 性格特征。

1、知识与能力:

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 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体会本诗的意境,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

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程,导入新课:

1、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一二句深情而 自得其乐; 三四句恬静而闲适; 五六句满足而得意;

七八句陶醉而悠然;

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2、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 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 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歌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身处在“结庐的人境”,怎么可能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这样的描写是否产生矛盾?

诗歌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什么句式?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 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 璞归真”。

(4)、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或词写得好?为什么?“见”字能换成“望”“看”字或者其他别的词吗?为什么?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中,怎么来理解诗人所指的“真意”?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 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本诗的主旨:诗歌的前四句主要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后六句体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的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后的悠然自得之情,或者道人生之真意,都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许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那么即使我们身处繁华的都市,我们的心情也能变得宁静。我们也能克服那些日益浮躁的情绪,回归自然本真。

四、板书设计: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

下载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饮酒陶渊明教案

    在陶渊明归隐后的12年,即公元417年,他写了20首《饮酒》诗,在“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

    饮酒陶渊明说课稿

    《饮酒》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饮酒陶渊明说课稿范文,欢......

    饮酒陶渊明参考教案

    《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为大家分享了饮酒的教案,欢迎借鉴!教学......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合集]

    《饮酒二十首(其八)》是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下面给大家分享《饮酒》教学设计,......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范文大全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陶渊明饮酒》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本站推荐]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8篇)《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1魏晋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

    饮酒 陶渊明 答案版

    团山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曾含艳 审核人:禹宏辉 课题:《饮酒》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

    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组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