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

时间:2019-05-15 15: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

第一篇:《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

《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欢迎阅读。

《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参考答案: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三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饮酒阅读答案: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拓展阅读:赏析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地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地。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地清淡而闲适地状态,也是山地静穆而自在地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地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地乐曲。所见地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地岚气,在夕阳地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地美,而成群地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地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地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地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地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地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地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地语言来表达。实际地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地和谐,根本上是生命地感受,逻辑地语言不足以表现它地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地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第二篇:饮酒 陶渊明 答案版

团山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曾含艳 审核人:禹宏辉

课题:《饮酒》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饮酒》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相关链接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3、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喧:吵闹的声音。

相与:一起。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2)初读诗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散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艺术特色: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三、本课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四、课后检测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五、反思总结

第三篇:饮酒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无车马喧。(却没有感觉到世俗的纷扰)问君何能尔,(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就自然 偏僻安静了)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见南山。(无意间看到了庐山)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与还。(众飞鸟一起结伴回巢)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隐居的真正乐趣)

欲辩已忘言。(想说出来却早已忘记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本篇是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深山。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的坦荡和自然!愤世嫉俗、心志高洁的陶渊明,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因不满现状、逃避现实的人士一样,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弃官不弃世。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脱现实,不受时空的限制吗?陶渊明没有去深究这一点,但他相信,真正的隐居是一种心灵之隐。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繁琐所牵役。“大隐隐于市”,正是这个道理。真正透悟明了的陶渊明,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坚信只要“心远”,就能远离世俗,独享自然的快乐。我由此而想起一句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同样的坦荡,同样的不为外物和形式所拘,这种境界,缘于心灵真正的叛依和透悟。

第四篇: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下面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是陶渊明的一首诗歌—《饮酒》(其五),这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围绕新课程标准、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使学生们获得对诗歌的初步印象,提高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蕴涵的深层意味。(体会诗人高洁的人生志向和不与世俗合污的情感。)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赏析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然,在完成重点时我感觉还有这样一个难点: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归隐后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高洁的人格,不与统治者及其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强烈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朗诵法、点拨法、以及赏析法,课时安排上安排一个课时来进行讲解。

下面是我对教学内容过程的一些个人理解,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堂导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导语:同学们,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有哪些好不好?(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由此可见,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陶渊明的脚步来学习这首诗《饮酒》。

二、围绕课程,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1.整体认知 2.阅读鉴赏 3.鉴赏评价

在认知整体阶段,我设计了这么四个问题:

1.快速找出诗歌中不会读和难懂的生字词并做好标记? 2.全班一齐朗诵诗歌,诗歌正确的节奏划分是怎么样的? 3.以往积累的对诗人的了解及其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4.思考和讨论全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几个问题,初步扫除了课文中生字词的障碍,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理清楚了诗歌的层次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

在阅读鉴赏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 1.诗歌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身处在“结庐的人境”,怎么可能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这样的描写是否产生矛盾?

2.诗歌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什么句式?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诗人借此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确诗歌的主旨。在鉴赏评价的阶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或词写得好?为什么?“见”字能换成“望”“看”字或者其他别的词吗?为什么?

2.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中,怎么来理解诗人所指的“真意”? 围绕着以上三个教学过程,我进行了以下的课堂小结,目的是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主旨:诗歌的前四句主要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后六句体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的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后的悠然自得之情,或者道人生之真意,都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许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那么即使我们身处繁华的都市,我们的心情也能变得宁静。我们也能克服那些日益浮躁的情绪,回归自然本真。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这样几个作业: 1.课堂作业: 背诵并正确地默写诗歌。

2.课后作业:课后充分利用课外书籍、网络或其他资源,收集整理组诗《饮酒》的其他篇目,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最后,为了同步完成这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第五篇:饮酒陶渊明说课稿

《饮酒》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饮酒陶渊明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饮酒》组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学的这一首《饮酒》又是20首《饮酒》诗中的佼佼之作。这首《饮酒》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九首》之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人对话”,就是在自然中感悟人生。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陶渊明忘怀得失、亲近自然、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陶渊明这个诗人比较特别,他写诗一般不激动,似乎没什么激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语言朴素,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因为这是九首诗词中的第一首,教学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教学铺平道路。因此,我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这首诗。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陈述出字、号等重要信息;识记、积累“庐、尔”等文言词语;正确地翻译诗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反复吟读,直至成诵,增强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

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过程;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传授翻译诗歌的方法、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运用质疑、讨论、解疑的方法组织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质疑精神、爱诗情趣;正确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批判地继承,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

译诗歌、解诗旨。翻译是理解的基础,把握关键字词又是翻译的基础。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感悟诗歌意境。陶诗大多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如不细究,往往失之肤浅。又因为它是诗歌,其中妙处难以尽言,只有反复读、展开想象以领会之。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鼓励质疑、问题引路、合作解疑、启发诱导”的教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锻炼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利用巡视机会,进行个别辅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点;设计诵诗、译诗、辩论和对对联四项活动,引入竞赛、对抗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熟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讲“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方式导入,目的一是激发兴趣,为展开教学创设良好氛围。目的二是揭示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诗打基础。

(二)、简介作者

像陶渊明这样的文化名人,学生必须有所了解。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做的是梳理出重要信息,让学生目标明确地去把握。

(三)、初读体会

熟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我采取了范读、齐读、自由读等

多种形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朗读指导。

(四)、合作译诗

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质疑问难,考虑到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不敢质疑、不愿质疑,于是加上了教师质疑的环节,以求身先士卒地为学生作出榜样,借以培养质疑精神,同时也使诗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得以重视。

至于学生译诗之所以采取合作的形式,不是因为这首诗很难,而是因为我想让学生获得更多说话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

(五)、思考、探究、总结

“心远地自偏”一句是这首诗的诗眼,理解了“心远”,也就懂得了这首诗歌的“真意”。因此,我设计了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的提问,渗透传授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活动:辩论会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一个方向、一双翅膀和一片天空,要培养人文精神,思辨精神,提出陶渊明该不该弃官归隐?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就是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七)、语言训练活动:缅怀先哲对对联

没有语言训练的语文课堂是有缺憾的。对对联是古老文化传统,也是久经考验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极佳方式。学古诗、对对联顺理成章。设计此活动,一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二可以怡情。

(八)、唱诗活动、背诵、品意境。

通过唱、背诵激发兴趣,培养爱诗情趣,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

布置小作文:归去?留下?则既是培养思辨精神、人文精神,又是为了架通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我的设计初衷是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载体,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全体学生进步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但因为才疏学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下载《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饮酒陶渊明教案

    在陶渊明归隐后的12年,即公元417年,他写了20首《饮酒》诗,在“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

    饮酒-陶渊明-答案版(5篇范例)

    陶渊明《饮酒》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 副本

    《饮酒》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25课的第2 课时--陶渊明的《饮酒》,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

    饮酒陶渊明参考教案

    《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为大家分享了饮酒的教案,欢迎借鉴!教学......

    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陶渊明《饮酒》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组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研读《饮酒》。 1.解题。 《饮酒》共20首,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当时作者53岁。以《饮酒》作题,用心良苦,是为逃避当时的文网。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疑陶渊明诗,篇篇有......

    饮酒陶渊明的原文及翻译

    这首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