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放射培训解读

时间:2019-05-14 14:5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放射培训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放射培训解读》。

第一篇:新放射培训解读

GBZ/T 149—2015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目录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前言 4 1 范围 5 2 培训对象 3 培训目的与要求 6.1 3.1 培训目的 6.2 3.2 培训要求

6.2.1 3.2.1 上岗前的培训 6.2.2 3.2.2 在岗期间的培训 6.2.3 3.2.3 实习前的培训 7 4 培训内容 8 5 培训方式 9 6 考核 7 培训工作的实施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可供选择的放射防护培训内容提纲 11.1 A.1 基础类: 11.2 A.2 法规标准类: 11.3 A.3 防护知识类: 附录B(资料性附录)各类医学应用的放射防护培训专题课程举例 12.1 B.1 医用X射线诊断 12.2 B.2 核医学 12.3 B.3 放射治疗

12.4 B.4 介入放射学前言 1 拼音

GBZ/T 149—2015 yī xuã fàng shâ gōng zuò rãn yuán fàng shâ fáng hù pãi xùn guī fàn 2 英文参考

Requiremen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raining for the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CS 13.100 C 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49—2015代替GBZ/T 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Requiremen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raining for the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01月13日发布,自2015年06月01日起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T 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本标准与GBZ/T 149—2002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放射防护培训内容;

——明确了培训时间的要求;

——修改了培训档案记录内容的要求;

——对附录A和附录B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尔东、刘长安、张京战、周舜元、李小娟、薛茹、马永忠。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WS/T 74—1996;

——GBZ/T 14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2 培训对象

2.1 从事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工作的人员。

2.2 从事与电离辐射医学应用工作的医疗、科研、教学单位中的相关专业人员、见(实)习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等。3 培训目的与要求

6.1 3.1 培训目的

对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可达到如下目的:

a)了解有关放射防护法规和标准的主要内容;

b)掌握放射防护基本原则和方法;

c)掌握控制工作人员和患者、受检者以及公众所受照射剂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有关放射防护设施与放射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d)了解可能发生的异常照射及其应急措施。

6.2 3.2 培训要求

6.2.1 3.2.1 上岗前的培训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 d。

6.2.2 3.2.2 在岗期间的培训

各类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应定期接受再培训,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a,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d。

6.2.3 3.2.3 实习前的培训

医学院校学生进入与放射工作有关的专业实习前,应接受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的培训。7 4 培训内容

4.1 放射防护培训的内容和深度以及培训的频度和时间,应与放射防护培训对象的职责和责任相称,与其工作性质和条件相适应。可参照附录A和附录B分别给出的培训内容提纲和培训课程举例加以选择。

4.2 在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中应强调受检者与患者的防护,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和最优化分析应列为放射防护培训的重要内容。

4.3 接触医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内容应包括内照射防护和放射性废物处理知识。

4.4 X射线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应列为相应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内容。

4.5 放射防护培训内容应适时更新。5 培训方式

5.1 放射防护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其工作性质采取相应方式,例如课堂教学、远程教学、现场实习和个人自学等。充分利用各种音像教材培训。

5.2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可以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为主,较系统讲授共同性内容;也可以某方面专题为内容举办培训班。

5.3 现场实习以实际操作为主,侧重培养学员放射防护技能。

5.4个人学习应由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并安排,选择合适教材,提出统一要求。6 考核

6.1 放射防护基本知识应列为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的内容。

6.2 新参加医学放射工作的人员,应经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放射防护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6.3 每两年应对在岗的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放射防护知识与技能的考核。6.4应将每次培训情况及考核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7 培训工作的实施

7.1 从事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医疗、科研、教学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培训负责,从组织上落实放射防护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并定期核查培训效果。

7.2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放射防护培训机构应负责督促并协助各有关单位做好放射防护培训工作,同时建立一支能够胜任放射防护培训的教学与考核任务的师资队伍。

7.3 放射防护培训教学人员应熟知放射防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不仅要有较好的理论素质,而且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7.4 对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应有档案记录。培训档案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教学人员和课程名称、培训时间和地点、参加人员简况、考试或考核的内容和成绩等资料。培训档案的保存时间依档案类别而定。附录A(资料性附录)可供选择的放射防护培训内容 11.1 A.1 基础类:

a)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衰变;

b)电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c)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d)天然与人工电离辐射源; e)放射生物学基础;

f)放射性物质的吸收、代谢与促排;

g)辐射测量与仪器设备;

h)个人监测;

i)场所防护监测;

j)放射事故及其处理;

k)放射损伤防治;

l)放射性废物处置;

m)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去除。

11.2 A.2 法规标准类:

a)放射防护法规;

b)放射防护标准;

c)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

11.3 A.3 防护知识类:

a)放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

b)放射防护原则;

c)职业照射及其防护;

d)医疗照射的质量保证与患者防护;

e)外照射的防护措施;

f)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g)安全操作技术;

h)电离辐射医学应用新进展、放射防护新知识、新技术。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各类医学应用的放射防护培训专题课程举例

12.1 B.1 医用X射线诊断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工作原理,X射线诊断技术的发展,X射线诊断设备的防护性能及其监测方法,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及有关防护管理法规,附加防护设备与辅助防护用品,工作人员的防护,受检者的防护,X射线诊断的质量保证,特殊类型X射线检查的防护,事故预防及处理。

12.2 B.2 核医学

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放射性物质的开瓶与分装,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保存,放射性废物处理,内照射防护,外照射防护,工作人员和受检者与患者的防护,防护监测,内照射剂量估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质量保证,介入放射学设备的工作原理、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防护性能及其检测方法,附加防护设备与辅助防护用品,污染的预防和清除,事故预防及处理。有关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和管理法规。

12.3 B.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源,放射治疗设备工作原理,放射治疗设备的防护性能及其监测方法,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基础,肿瘤放疗定位技术,肿瘤放射治疗剂量,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有关防护标准与防护管理法规,工作人员的防护,患者的防护,事故预防及处理。

12.4 B.4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的质量保证及其设备的工作原理,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防护性能及其检测方法,附加防护设备与辅助防护用品,工作人员和受检者与患者的防护,防护监测,针对介入放射学中辐射剂量的过程优化,事故预防及处理。有关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和管理法规。、《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代替 GBZ/T149-2002)标准解

随着放射诊疗工作的迅速发展,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辐射的机会日益增多,对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工作的关注日益提升,相应的培训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GBZ/T 149-2002)已发布实施十余年,虽然该标准在指导开展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法律法规和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该标准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因而,适时对此标准进行修订,符合实际工作的要求。

二、重要指标的制定依据

本标准起草时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化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广泛调研和分析国际国内相关技术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多单位协作并广泛征求相关各方意见,尽可能具备严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供适宜、适用的技术规范。本标准与GBZ/T 149-2002相比,增加了有关术语和定义;修改了放射防护培训内容;明确了培训时间的要求;修改了培训档案记录内容的要求;补充和修改了附录A和附录B。

与该标准有关的我国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第二篇:放射培训试卷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试卷

姓名:

得分: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100分)

1、放射工作单位,是指开展下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A、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理;

B、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和维修;

C、核燃料循环中的铀矿开采、铀矿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和核燃料循环中的研究活动;

D、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

E、卫生部规定的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其他活动。

2、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A、年满18周岁; B、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C、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D、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E、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3、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放射工作单位负责向()为其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A、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为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C、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D、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的部门;

4、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A、1;B、2;C、3;D、4;

5、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天。

A、1年、1天;B、2年、2天;C、1年、2天;D、2年、1天

6、放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A、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B、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C、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7、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A、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B、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C、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8、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A、1; B、2; C、3; D、4

9、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B、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C、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10、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A、1-3周;B、2-4周;C、3-5周;D、4-6周

1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A、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B、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C、人员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及其档案管理情况; D、《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及相关信息记录情况; E、放射工作人员其他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情况。

12、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万元以下的罚款。A、1; B、2; C、3; D、4

13、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类管理: A、放射治疗;B、核医学;C、介入放射学;D、X射线影像诊断。

14、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基本条件:

A、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

B、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

C、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D、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物、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E、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15、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下列()人员: A、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 B、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

C、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 D、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16、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向()提出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和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B、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C、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17、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实施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A、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B、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C、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D、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E、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18、医疗机构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分别具有下列()设备: A、至少有一台远距离放射治疗装置、并具有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

B、具有核医学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

C、具有带影像增强器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 D、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或CT机等设备

19、使用X射线CT机、CR、DR、普通X射线机或牙科、乳腺X射线机等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医疗机构,向()提出许可申请:

A县级卫生行政部门;B市级卫生行政部门;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D卫生部 20、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校验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一并进行,并由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校验事宜。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A、《放射诊疗许可证》正、副本;

B、放射诊疗设备、人员清单及变动情况;

C、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和教育培训情况; D、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与检测情况及检测报告; E、放射事件发生与处理情况。

第三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新预算法解读》

一、单选题

1、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编制的预算收支草案的最后认可权属于预算权力中的()。

A、预算立法权 B、预算审核权 C、预算批准权 D、预算执行权

【正确答案】C

2、人大及其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负责预算的具体工作中不包括()。

A、审查 B、批准 C、监督 D、编制

【正确答案】D

3、新《预算法》的宗旨是:落脚点从()到“最终目的”的转变。

A、工具 B、功能 C、基础 D、根本

【正确答案】A

4、下列关于新《预算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

B、预算编制如果过于简单和粗略,有利于立法机关和社会成员进行监督 C、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

D、新《预算法》提出凡市场竞争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的原则

【正确答案】B

5、现行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概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A、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果为根基 B、以预算为导向、以目的为根基 C、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为根基 D、以目的为导向、以预算为根基

【正确答案】C

6、与原《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首次对()做出全面规定。

A、预算公开 B、预算调整 C、预算决算 D、预算不公开

【正确答案】A

7、新《预算法》在有限“开闸”地方发债的同时,对地方政府发债做出了诸多具体规定,设置了(限定措施,以严格防范债务风险的扩张。

A、六 B、七 C、八 D、九

【正确答案】C

8、预算的最终目的是()。

A、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

B、实现该国人民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C、实现全国人民经济利益最大化 D、实现国家财政决策的完整性

【正确答案】B

9、对国家预算的过程具有强参与度的是()。

A、政府)大B、国家 C、地方 D、人民

【正确答案】D

10、新《预算法》中的临时预算是由各级政府进行编制,但必须在新预算开始前()左右提交给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直至通过。

A、3个月 B、4个月 C、30天 D、60天

【正确答案】A

11、()是财政法的核心。

A、预算法 B、民法 C、经济法 D、会计法

【正确答案】A

12、()是法律调整的基本手段,没有法律责任或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不完善,就无法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

A、法律责任 B、道德约束 C、个人自律 D、其他

【正确答案】A

13、不属于《预算法》主体所享有的预算权力的是()。

A、预算立法权 B、预算批准权 C、预算执法权 D、预算监督权

【正确答案】C

14、不属于财政预算编制中的问题的是()

A、简式预算编制的问题 B、层层代编的问题 C、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的问题 D、收入预算编制的问题

【正确答案】A

15、旧《预算法》自()正式实施以来,在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规范预算管理程序中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新一轮中国预算改革,促使预算管理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

A、1995年1月1日 B、1997年1月1日 C、1998年1月1日 D、2000年1月1日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现行《预算法》贯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的有()。

A、财政支出未完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B、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C、预算监督中的问题 D、决算编制中的问题

【正确答案】ABCD

2、关于我国《预算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预算法是财政法的核心 B、预算法属于民法的范畴

C、预算法是国家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D、国家预算的组成及组织方法属于预算法所规定的内容

【正确答案】ACD

3、预算作为财政分配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具有的职能包括()。

A、分配 B、调控 C、监督 D、核算

【正确答案】ABC

4、预算法理念包括()。

A、控制政府权力是预算法根本性理念 B、预算公平理念

C、预算法的正当程序理念 D、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理念

【正确答案】ABCD

5、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权包括(A、编制预算 B、执行预算 C、审查预算 D、批准预算

【正确答案】AB

6、我国预算法历年存在()的倾向。

A、重预算 B、轻决算)。C、重预算分配 D、轻执行管理

【正确答案】ABCD

7、新《预算法》与旧《预算法》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A、加强预算内容的细化 B、健全公开透明预算制度

C、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解决“跑部钱进”问题

D、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政府全部收支预算接受人民监督

【正确答案】ABCD

8、下列几种限定措施中,属于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设置的限定有()。

A、举债范围的限定 B、举债规模的限定 C、偿债的计划和资金限定 D、债务的管理方式限定

【正确答案】ABCD

9、新《预算法》中的经常性支出包括()。

A、国家政权建设支出 B、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C、营利性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正确答案】ABD

10、从国外预算法贯彻的实践来看,理想的预算法贯彻模式应具有()特征。

A、健全的机构,相互制衡的牵制制度 B、持续性的监控制度,明确有效的法律责任 C、专业的执法主体,强守法意识的适法主体 D、人民对国家预算的过程具有强参与度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预算法律制度是用以调整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预算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现行预算法律制度仅由《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构成。()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3、我国预算法也成为了我国财政法体系的核心,被冠以“宪法之下、万法之上”、“经济宪法”。()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4、从预算的产生来看,预算制定、审批、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控制一国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过程。()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5、税收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应先行推进。()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6、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7、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8、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是:落脚点从“最终目的”到“工具”的转变。()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9、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0、新《预算法》规定:“举借的债务可以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也可以用于经常性支出”。()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1、修订预算法必须强调过程控制,合理配置预算的制定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科学设定预算规则,保证过程独立、权力博弈、利益兼顾与人民参与,保障人民对预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2、我国预算法也成为了我国财政法体系的核心,被冠以“宪法之下、万法之上”、“经济宪法”。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3、法律程序指主体遵循法定的时限、时序,按法定的方式、关系进行的法律行为。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4、预算法一方面通过控制政府权力和规范政府行为来实现财政收支的健康、合理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政府利用预算收支去完成其所担负的各项基本职能,即通过行使财政权力完成政府事务的执行权,实质上就是完成政府的宏观调控职权。()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5、从学术界角度,预算法作为财政法的核心,属于经济法的范畴,是中国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第四篇:解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新大纲

解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新大纲

(一)新教材多了什么?

学时安排有所延长:

大纲中的学时按不同车型都有延长,同时规定,每个学员的理论培训时间每天不得超过6个学时。

大量增加了驾驶常识:

机动车驾驶常识是驾驶员的基础知识但以前并不被人重视新教材增加了这部分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键的安全知识。

增加了素质教育内容:

新大纲和教材注重培养驾驶员规范驾驶和文明行车,督促驾驶员充分考虑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本着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新教材更重视情景教学:

新教材注重以“案例和情景教学”为手段,建立印象思维模式,将驾驶员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和相应处理措施,直接以案例和情景模拟的图形体现,方便学员接受,激发驾驶员条件反射潜能,缩短驾驶员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时间。

“安全”二字贯穿新大纲和教材之中:

交通部组织专家,在大量借鉴美、德、日、英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耗费一年时间,制定编写了新的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和驾驶员安全行车知识普及教材———《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

新大纲和教材将驾驶员培训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培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但培训目的都贯穿着“安全”二字。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这三条“黄金原则”。

新大纲和教材注重培训内容的实际、实用和实效,在培训中,将学员安全知识的掌握和独立驾驶能力的锻炼交叉进行,并讲解了许多非常关键而又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交通安全知识。

(二)新大纲改了什么?

场地驾驶难度有所增加:

随着教材知识面的扩张和细化,场地驾驶难度有所增加,驾驶员学习起来简单但考试的难度却增加了很多。交通部公路司车辆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目前的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存在很多弊病,譬如学员花30多个小时学习桩考内容,可到实际生活中还是不会贴库、倒库,而新的教学大纲增加了S形、L形入库,侧方位停车等多项内容,学员根据这些可以配合起来活学活用,而不必在考试中找点、找杆。他还指出,交通部将针对目前的这些考试弊病会同公安部对其进行修改。不久的将来桩考、路考部分考试形式将迎来新一轮变动。

推行驾驶模拟教学

新大纲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行“计时制”培训和驾驶模拟教学。

据张剑飞介绍,驾驶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器使新驾驶员在仿真模拟的环境体验驾驶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得心应手。

驾驶员培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专家指出,过去的驾驶员培训是以驾驶技术培训为主,学员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驾驶技术,就能通过考试,取得驾照。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发现,有的驾驶员没有良好的驾驶道德,驾驶陋习比比皆是;有的驾驶员也没有养成遵章守法、规范驾驶、安全驾驶的意识,无视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还有很多驾驶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驾驶知识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这些都会引发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素质的提高,绝不仅仅是驾驶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意识的养成。新大纲和教材,正是将驾驶员培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让驾驶员树立安全意识和驾驶道德意识,提高在实践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独立驾驶能力,并最终承担起安全驾驶、保护生命的社会责任

第五篇:新劳动法解读

新劳动法解读

立法原则

立法宗旨非常明确,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前法与后法,旧法与新法的关系,按照《立法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地方,以《劳动合同法》为准;《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而《劳动法》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突出了以下内容:一是立法宗旨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劳动关系,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是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的问题;三是解决合同短期化问题。

用人单位有自主权,劳动者可自主选择

《劳动合同法》是比较完整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在涉及劳动关系双方基本权利方面都给予了充分保障,保障劳动关系双方都有一个基本权利。劳动者在就业方面有一个自由流动、自主选择的权利,而用人单位有一个用人用工的自主权,今后不允许对劳动者的流动加以特别限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最基本的原则是提前告知。《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41条,对比《劳动法》的相关条款,有了很大调整,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

以前的用工形式很多,有正式工、临时工、农民工、周转工、农转非等。《劳动合同法》规范了用工形式,明确规定3种用工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签订合同

一月内不签订合同,赔劳动者两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对订立劳动合同作出了新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且应当在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签订合同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签订无固定期合同,出法定事由仍解除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稳定劳动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种非常好的用工形式。从国外看,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主流形式,是基本常态。

《劳动合同法》强化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也对解除劳动合同放宽了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一些用人单位只看到前边强化的,没看到后面规定的,包括个别专家的一些错误解读。有人认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不能解除了,“铁饭碗”了,终身雇佣制了,其实不然,解除劳动合同有明确规定,出法定事由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是一个完整的机制,前后条文是有联系的。只要用人单位以前管理很规范就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规章制度、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就有影响,原来的一套做法行不通了。

合同期时间有长短,续签两次为无固定

可以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太短,就不能约定试用期。这是从试用期的角度来说,因为有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做了限制。为了应对《劳动合同法》,现在有些企业想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规避给予经济补偿的规定。对此,有关部门也要作出具体规定。

签合同最稳定的还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劳动者好好干活,不违法乱纪,用人单位、企业生产经营都很正常,这样的无固定期限应当到劳动者领养老金。当然,效益不好了,可裁减人员;劳动者出现问题、违章违纪了,或劳动者因客观原因干不了了,用人单位也可解除合同。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没有永久性合同,应该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如:签了一个满1年的合同,按规定适用期是2个月,1年下来双方情况都没问题,再用再签,就是续签一次了。如果签的还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论上说不可以有第三次,即:劳动者提出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没有主客观原因问题,没有《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规定的情况,用人单位就必须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没有终止时间的合同,只是不再说合同什么时候终止,但是出了法定事由都可解除合同。

签约后不能随便解聘,如解聘要有法定事由 签约后不能随便解聘职工,解聘要有法定事由。关于解除合同,《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41条有13项具体规定。过失性解除,以劳动者有过错为前提;非过失性解除,是依据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如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工作等原因,而不是劳动者过失引起;用人单位的经济性裁员,是因经营状况不好出现问题了。这些都是法定依据,可以解除合同。

解聘要给经济补偿,辞职履行告知义务

无论什么理由解聘,都要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补偿方法,按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对高端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有适当限制,最高标准是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补偿年限最多12年。

如果劳动者提出辞职,要求解除合同,要履行告知义务,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内提前3天通知)。不提前通知,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举出证据,劳动者就要赔偿。

发生纠纷、争议,能协商解决的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调解。现在立法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这方面强化了,企业有调解,地方劳动部门有调解,但调解是自愿的。调解不成,需要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提请诉讼。依法可以解除合同,但要按规定补偿。

无论是国企还是国家机关,都有个别“磨洋工”的现象存在。《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完不成工作任务,不胜任工作,换一个工作地方仍完不成的,可以解聘。但要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规定。

违约金限两种情况,试用期限约定一次

适用期、违约金和加班的规定,主要是解决不订合同、合同短期化、滥用适用期、违约责任和加班费问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以前违约责任规定比较泛滥,现在违约只有培训和竞业限制两种情况。除此之外,对劳动者不能再有任何违约责任规定。

一般每日加班最多1小时,因特殊原因最多3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

劳务派遣同工同酬,实施岗位有“三性”

劳务派遣是新的用工形式,但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尤其突出的是同工不同酬,造成新的歧视、新的不公平。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了用工自主权,纷纷搞劳务派遣,以规避合同。

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临时性劳务派遣,一般用工不能超过6个月,而正式的直接用工不能用劳务派遣。也就是说,不符合这三性的岗位,就不能用劳务派遣。

主张和解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要通过,2009年5月1日实施。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发生争议,我们还是主张双方和解,协商解决最好,劳动关系不要破裂。实际上,很多企业现在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化解矛盾的机制。如果出现不发工资的事,可以直接找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合同履行中的纠纷调解不成,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过这个法定机制、法律渠道解决。投诉要提供相关材料证据,要注意: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时效是1年。

稳定的劳动关系,靠双方付出努力

国家立法充分考虑到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在为劳动者撑腰。制定《劳动合同法》就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劳动者更应该遵纪守法,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维权意识。特别要向劳动者提醒的是:解除合同,千万注意不要不辞而别,一定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双方都愿意有稳定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要想做百年老店,就必须善待工人;劳动者要想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就要敬业,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干好工作。

下载新放射培训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放射培训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预算法》解读

    第1部分 判断题 题号:Qhx012409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 预算体现着整个国家政权体系、各级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重点和其中的政策要领,体现着国家怎样履行它的职能......

    新预算法解读

    新预算法解读:取得5方面重大突破 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

    新劳动法解读

    新劳动法解读关键词一:签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三项措施:一是放宽了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要求,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果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新劳动法解读

    新劳动法解读 新劳动法解读:改善了社会权利结构 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如果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那么该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

    解读新《党章》

    新《党章》解读 党章是约束党员的最高行为规范,它集中体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性、严肃性、权威性。其在党的各级各类规章制度中居于最高地位,是党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国共产党......

    新兵役法解读

    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时间:2011-11-10 08:59:26 上午9时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庄严而热烈的气氛中,表决通......

    新预算法解读

    学习贯彻新《预算法》提高科学依法理财水平——新《预算法》解读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历经三届人大,启动四次审议,经过十年时间最终完成修订,于8月31日经十二届......

    新消法解读

    新消法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05 来源: 阅读次数:21 。 新消法解读 (一)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第十四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