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汪犁洋的作文
我的作文(汪犁洋)
断肠人在天涯
今天我去新华书店,可在我视野中的图片却惨不忍睹。
新春城大饭店有一个银行,帝边有一家简陋的洗衣房。三个工人擦着一辆颜色皓白的本田车,皓白的漆在昏暗的晚上变成了银色了,那正是银行人员下班的时候,我先看到了几位中年人,那黑黝黝的面庞,是被太阳折磨的。
那几个中年人背着一只编织袋,里面装了一床棉被和一床毯子。那憨厚的面庞和朴实的衣服,让人一阵怜悯涌上心头。他们先把毯子铺在地上,把棉被铺开躺了下去。我的脚步也停了。故意往银行边走。
脑子里闪过一首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许,他们老家在很远的地方;也许他们是为了养活父母;也许他们从安徽、湖南、河南来。想到这儿,我的眼泪全凝聚在眼皮里了,眼一眨,雹子般砸在地上。
若这天气是雨天,他们这群人该怎么生存。我最要掉眼泪的就是这种场面。
我忘记了我来到了这的目的,是去看书的啊。我到觉得让我流这么一次泪的价值比看书高多了。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我心寒了。我真想让他们变成有钱人啊!
两种核桃的滋味
吃着美味而不用花多大力气剥的手剥山核桃,简直是一种享受,吃着又香又脆的核桃肉,坏心情都会好起来。
手剥山核桃有一条裂缝,好象是他的“伤口”。这几条裂缝是用手剥的,一剥开,“内脏”一清二白啦!咬一口,黄澄澄的肉露了出来,省力,这就是手剥山核桃的优点。
可是非手剥山核桃的比手剥的还好,只不过要用大力气罢了。肉比手剥的脆,比手剥的香比手剥的甜。那坚硬的木制核桃皮包裹着核桃的中心,咬起来,“咯嘣”,这声音在牙齿中徘徊。
看起来两种核桃区别不大,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喜欢吃非手剥,用力咬碎了外壳,这些内脏便哗哗地倒出来,犹如储蓄罐中的硬币,不由自主地滚落出来,让人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
譬如,手剥的山核桃好比人帮助你,你不需要任何力气来完成任务,这叫不劳而获。非手剥的要靠自己的实力,比如你考一门弱响的学科时,不可以让人帮助,不可以给你打碎核桃帮助你,让你考试轻松;必须用自己的实力,就算帮你了,考满分也对你毫无帮助了。非手剥的山核桃是靠自己的实力来攻克难题的,如果你用实力,在工作上认真细心,你的上级一定会嘉奖你的。
因为这点,我就爱非手剥山核桃了。
我放下了手剥山核桃。找了一把用自己实力对付的非手剥山核桃。
东吴鱼趣
天气很暖和,是一个垂钓的好日子,我同三位朋友------------许航迪、葛家辉、张泽锐去东吴公园垂钓。
到了,我与三兄到了垂钓处;凑足了前,自顾自去捞鱼了吾与众兄不用杆,用网捞。一捞,捞了空;二捞,一条鱼;三捞,一只大虾;众兄惊得呆若木鸡,向我投去羡慕的眼神。
于是,许兄就同我干了起来,先把鱼赶得走投无路,许兄则用手在洞旁伺候,吾拎鱼网则在洞旁捞,功夫不负有心人,捞上一条长一分米的石斑鱼,吾与众兄不亦乐乎。三兄你争我抢,要吾捞上的大鱼。
吾不答应,然后把鱼到进罐中,看鱼自由自在,大家也平静了。尔后不久,一只巨虾悠然游过,舞钳甩尾,凭我与三兄怎么捞也捞不上,纵然间,草丛中有鸣声,原来是一只青蛙,蛙被张兄当了俘虏,吾与许兄收获颇有些大,但葛兄手上空空如也,吾送他两只虾,葛兄面挂彩虹。
过了5分钟,爸爸来接我们了,许兄请张兄做客,剩下的葛兄由我们送,回家的路上,听着歌曲,与葛兄一同乘着车。我们带着眷恋的目光离开了。葛兄目送东吴公园,越来越远、、、、、、、、夜的声音
夜,似乎被墨水渲染了,中间有一个显眼的弯钩——那便是月亮。月光洒在棉被上,睁开双眼,几颗星星围绕在月亮周围,这是所谓的众星拱月。
放眼望去,花花世界,有人在卖东西的吆喝声;有出租车轧过阴井盖的声音;还有田鸡在叫的咕咕声。
天上笔直地划过一条弧线,雨,一刻不停地下,在坑里汇成了一条小溪,打在门窗上,和着蟋蟀的叫声,真是绝无伦比。
雨夜,马路上门可罗雀,只看见出租车从视野中一掠而过,只听见车轮在潮湿的地面发出的多余的声音。雨有节奏感地下,哒哒哒、、、、、、、、人们都象接受到圣旨似的,自己在家中吃喝,目的是为了躲雨。连钟表都起劲了,它的秒针突飞猛进地发出“滴答”、、、、、声,让人睡不着觉。现在是十一点半了,我却感觉到了深夜两三点似的。嘿嘿,我还听见妈妈在罗嗦,拖鞋拍在木版上也是一种声音,“啪啪啪”地拍在地上。
当鸟儿在树枝上窜上窜下时候,树叶沙沙作乡,几片树叶碰在一起,鸟儿在空隙中穿梭,它是那样快活,多么自由自在啊!
制造出声音最大的是旁边的3台碾米机,“吱吱吱”远远得 闻到了碎散发出的清香。
旁边的店铺关门了,铁门关时也会留下晃动声,这声音至少能吵醒10户人家。突然,我似乎吃了一颗安眠药,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游杭州
今天是周末,我们玩了杭州,实在有点难得,所以我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搭上了车.今天虽然心情好,但很不走运,公交车“514”号开到了受降,前面有一个老太太骑着三轮车正迎面骑来,眼看就要撞上了,那个老太太不识相,嘴边:“还挂了一句闪开!”汽车没有撞,司机很老实,把大巴离老太太远一点,没碰她不要紧,可她却与她的小孩摔了个嘴啃泥,后来司机被一个肇事的老太婆给撵到拘留所去了,我们换了一辆车,又出发了。一路上,汽车在坎坷上颠簸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到达了目的地-----------清河坊,这个地方名不虚传,可是,这里我每次去杭州都会去,在我的脑海中已成为历史了。这里的小吃的海洋中,最好吃的是铁板蛙腿了我吃了两串骆驼肉和很多粉丝,真是人间美味。
中间的一排花样最多,有葫芦丝,有手工玻璃,有魔术用具,有漫画素描,内容丰富多彩,怪不得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西湖休博会的开幕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杭州朋友,可惜我们要回家了,对于这种离别好地方的时候,一秒都是珍贵的。我们路过雷风塔,塔边还有一个池子,池中有一座假山,旁边爬满了龟,一片壮观的景象,让人舌不得看,这些龟大小都算少说也有几千只,旁边偶尔会有几只鳖游过,乌龟星星点点。眼睛都要蹦出来了,我不情愿的上了车。我要是这里的居民就好了。
5个小时
在星期六下午至晚上8点,过了5个小时,不过玩得很开心、满意。三点整,爸爸送我去钱塘茶人去娱乐,9我吃得大腹便便因为在学校里没吃过好吃的,所以在这儿特别有胃口,我吃了两个托盘的山珍海味,还不够。便有吃了一大碗牛肉面和一大碗馄饨,吃得津津有味。我又吃了两杯冰激淋和5杯米酒,我快变成庞然大物了,好容易挨到了5点,晚饭我只能看他们享受了。要走了,走之前,我说:“来到这儿我得大吃一顿,三餐变一餐。”我抓了两根黄瓜,两个喜蛋,一杯米酒就离开了。
晚上了,大的暗度似乎是油漆刷上去的,月亮上班了,我们去鹿山攀登。走了500级台阶时,我的肚子在肆无忌惮地晃。似乎在与我作对。鹿山上面地势严峻,特别是晚上,看都看不清。山顶上是一个建筑。光芒四射,楼阁分5层,每一层都有几时盏灯在亮,把鹿山照得发黄。我们还冒了一次险。在一个陡峭的地方,有木头搭成的架子,如果手摸一下就会触死,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了这个危险区,下山了。我们原路下山,这条路一次走一人,如果走两人肯定有人摔下深涧。走了几百米,到了台阶,走下去,到了大门,这一切都过得这么快。
我要珍惜光阴,把浪费的时间补起来,让自己懂得了时间是什么也换不了的。我们要学会如何搭配安排宝贵的时间,别让时间眼睁睁地流逝!
小松鼠
我买了一只小松鼠,它整天高枕无忧,吃得全是上等食物:核桃、杏仁、进口苹果、提子、瓜子。。。。
它对我并不陌生,我无论怎样去骚扰它它只回顽皮地穿上穿下,更不会咬我。毛茸茸的身子卷成一团,像一个胖胖的小皮球,还一抖一抖的。它不像有些动物那样奢侈,它的食物都会吃得干干净净、空空如也。
如果你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它会望着你,那狡猾的脸,嘿红鼻子。别提有多可爱了。晚上,它进入梦乡时,抱着它毛茸茸的大尾巴;头被尾巴盖住了。那棕色的毛在月光下闪来闪去,似乎在发亮。
它很爱吃核桃,咬七八口便可以咬开,而且获得美味的核桃肉,为了给它解渴,我们还放了很多梨。它好象吃不饱似的,刚吃了6片核桃又去吃梨了。
它认识了放在它旁边的小珍珠龟,小珍珠龟都与小松鼠面对面,小松鼠最怕我咳嗽,我一咳,它就抱在小核桃上面。白天它很迟钝。晚上,它好象有多动症,想要使它不动比登天还难!
瞧,它现在在吃瓜子,还有“咯蹦”的声音哩!我留心观察后,断定松鼠也会放屁,而且声音很响。看样子,它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大自然。
捕蝉记
今天下午,是一个阴天,我和老爸折了一根老竹竿,上面缠了很多双面胶,出发了。
真是顺手牵羊,一小棵柳树上就抓了两只。我把两只放在瓶子里,看着两只知了在瓶中飞来飞去,我心里像挠痒痒似的要求爸爸让我捕一只,我小心翼翼地操纵着竹竿。这知了好象知道了,故意爬到我视线的盲区。我和知了兜来兜去,我的竹竿闪电般碰上了知了,它无奈地在竹竿上呻吟:谁来救我?
树上的知了多得不计其数,马路边一片嘈杂,知了多得让我们忙不过来,我从鹳山角抓到秦望桥,只有50多只。停在正面的极其难抓,竹竿无法灵巧地弯来弯去,所以抓不到,不过我们立下这么一个规矩,抓不到也得把它从树上赶走.最奇的是,爸爸在抓一只特大的知了时.粘住了了整个身子,但它挣扎着掰开了魔掌飞了出去,爸爸想抓住它,只是没信心地用竹竿赶它走.奇迹发生了,那只知了自动飞过来,爸爸信心十足,一甩,粘住了,我抓住它放在了瓶中.我门每年都吃油炸蝉,味道可不忽悠.香喷喷的,听说蝉衣可以治疗咽喉.古人想蝉叫这么响,肯定有副好嗓门,把蝉衣拿来熬药吧.我们看蝉展翅,听着叫声,满载而归了.超级蜗牛
这天,我们买了两只大型蜗牛,一只足有一只大型海螺那么大.而且这个蜗牛可以食用,肉我吃过,很鲜美,仿佛是天上赐的.大蜗牛很贪吃,两只一天一共吃一片菜叶子.它的壳非常硬,有两只田螺那么大,一棕一黑的.它粘在像固体胶,有胶水那么粘.两只小眼睛天真地望着我,一碰像箭一般地缩进去,傻呼呼的探出小脑袋.怎么样也缩不进那庞大的身子,真有趣.它是出身于法国的,再运进中国来繁殖。是最大的蜗牛,它与别牛一样怕老鼠,怕盐,盐洒在她身上,它内脏被吸干回死亡。
它吃东西时看不见嘴巴,但它的牙齿是最多的。有4000多颗,吃东西一般往中间咬头顶上有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在循环地晃动。它们两个经常粘在一起,害地我要小心翼翼地掰开,如果用爆发力掰,一定把它整个身子从壳里拽出来,那么就会因为缺少内脏而死。
有一只稍小些的蜗牛经常爬上大蜗牛我壳顶,似乎威风地在喊:“我胜利了。”
他俩顶级地调皮,多次想爬出花盆,但被纱布挡住了。啊!想那么容易地逃之夭夭?没门!这两只可爱的蜗牛啊,要给我生小宝贝啊!
火烧云
晚霞染红了天边,几朵调皮的火烧云已经窜上来了.世界霎时间变成了红色,天空一点鱼肚白也没有,火烧云上来啦!多漂亮的火烧云啊!好象是 位老爷爷在垂钓,又变成了乌贼,云拉来拉去,太美了.如果用相机“咔嚓”一下就好了。一定非常漂亮,非常地壮观。这片云像我门的国旗红红的光彩夺目。照着江边,泛起了层层涟漪。
所有的东西好象都镀了一层金闪亮闪亮的。
乌棚船路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好象热闹了,虾蟹在水面上跳舞,时代广场上人头攒动,因为要开演出了。
那头发嘿嘿的,也成了金色,我们非常激动,不久,火烧云退了,刚退的时候我记得是颜色越来越暗,直到和空气一模一样,那时,天空已经变成蓝黑色了。
我很希望夏天每天都有成片的火烧云上天,啊!那会多么美丽,漂亮,给人一种非常喜悦的感觉,而且感到很凉爽。
我爱那红彤彤的火烧云!
第二篇:沈从文和孙犁
沈从文和孙犁的“乡土审美”比较
学号:200902010100 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钟扬扬 【内容提要】 沈从文和孙犁两位作家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上都有着一定的地位,两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表现浓郁的乡土色彩见长,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他们的乡土小说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都以表现美和善的人性为基点,在很多方面展示出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相似中的个体差异,因为无论是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创作思想还是艺术手法上,他们二人都有着不同之处。在这些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沈、孙两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了各自独异的特色,各显风韵。通过对沈从文和孙犁二人“乡土审美”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加了解沈从文、孙犁的乡土小说,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乡土小说甚至是乡土文学的感受和理解。【关键词】 沈从文 孙犁 乡土抒情 人性 美与善
【正文】
“五四”以来,鲁迅先生开创了现代小说的乡土抒情之风,促成了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抒情意识。他曾说过: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1】从广义上来说,乡土文学就是指那些描写乡村、反映乡村、描写农民的文学作品。而所谓的“乡土审美”,则是指带入了城市、工业、商业文明的背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中来表现描写乡村,这种描写把乡村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就是把乡村诗意化、审美化、虚幻化甚至神话的文学表现。【2】其中,30年代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无疑是当时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闪耀着湘西边地原始的神秘性和特异性,散发着令人惊叹和沉醉的神异魅力。到了四十年代,孙犁以其清新明丽的“水边文学”在解放区文学中独树一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两位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又展现出本质的区别,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乡土文学一向都表现出自然、冲淡、新鲜、明媚的风格。在这种大体风格中,各个乡土作家的风格又各具特色,于细微处辨差别。沈从文和孙犁乡土小说都是散文化和诗化的。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美。只是,沈从文的作品,更像一曲古朴典雅的田园牧歌,孙犁的作品,则更像一首清新明丽的抒情诗。
首先,沈从文和孙犁都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女性丰富的情感。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翠翠情窦初开时的情态,除了正面表现外,还通过许多语言、动作的细微处来刻画。如她坐在船上剥碗豆,沉思中猛然站起身时把碗豆全都倾入了河里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表现了一个少女情窦初开时的可爱情态。孙犁也善于通过语言、动作表现女性心理。《荷花淀》中水生告诉妻子自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表面看来,似乎是被苇叶划破了手指,实际上却写出了丈夫去部队前妻子的感情波动。只是,沈从文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不仅有作者叙述、人物对话、动作,还善于表现意识流动,捕捉幻觉,展示梦境,使人物更加丰满生动,触手可及。而孙犁展示人物性格多依赖动作和对话,手法较为单一。其次,沈从文和孙犁创作的思想中心,都是执着于对美和善的人性的探索与追求。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主要是描写湘西古***俗和原始的生命,描绘未被社会文明侵蚀污染的边地质朴醇厚的“人生形式”,从中进行人性探索,挖掘自然的人性美。沈从文的笔下,大多是农人、士兵、妓女、水手等下层人民,正是在这些劳动者身上,他发现了爱与美,善与真。他的代表作《边城》,可以说就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老船夫的醇厚善良,翠翠的自然纯真,船总顺顺的仗义豪侠等,无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爱“字:自然的爱情,温馨的亲情淳朴的乡情等。即使对于妓女、水手,沈从文也总是用饱含着同情与赞美的笔触,描写他们沉重生活中人性美的一面。在他的笔下,谱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人性之歌。【3】孙犁的“白洋淀”小说,通过战火硝烟、军民关系,也着重发掘新时代氛围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塑造了一系列坚强而美丽的精魂。《荷花淀》中的水生夫妇,《山地回忆》中妞儿一家等,都充分体现了孙犁对美和善的的钟爱。在这些人物形象上的身上,他更多的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爱民族、爱国家、爱同志的高尚思想和优美情操。
沈从文和孙犁在抒写人物、探索人性美时,最擅长刻画的,是一些生长于山野湖畔的青年女子。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短篇里的三
三、萧萧等,都是一些刚刚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天真纯朴、美丽慧洁。孙犁笔下最精彩的人物,也是一些真诚勇敢、淳朴善良、勤劳聪慧的少女少妇,包括《荷花淀》的水生嫂,《芦花荡》的大菱、二菱,《山地回忆》的妞儿,《铁木前传》的九儿等。美总是与女性相关相联的。在这两位作家笔下,更赋予了在自然中长大的女孩自然美好的天性,更好地体现了尽善尽美的人性美。
然而,现实并不只是美好的。沈从文和孙犁都在军队中生活过,经历过残酷的战争,都亲眼目睹过许多残忍的、丑陋的事情。即使是农村,也已逐渐被城市文明所侵蚀,为战争所破坏,失去了许多正直朴素的东西,更多的是贫穷与丑陋。沈从文曾说过:“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4】沈从文对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堕落和沦丧十分不满,非常怀念过去那种质朴的,有着氏族社会纯朴遗风的乡村生活,因此他试图展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5】作为“人性”的疗法,于是才有了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孙犁的小说是诗意写实。但是,他的实也大多只包含美和善的东西。他曾说过:“看到真美善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镂心刻骨。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6】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孙犁对现实丑恶的摒弃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与沈从文的创作审美观点惊人的一致。正因为这种美学理想,加上他个人的气质性情,在他笔下,才出现了那么多美的东西和善德东西。
沈从文和孙犁的乡土小说都是以表现人性,追求真善美为基点的,但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又有着差异。概括的说,沈从文是一个浪漫的人性歌者,孙犁则是一个浪漫的革命诗人。沈从文在对人性的追求中无处不隐藏着隐忧与思索,深入到了人性的深层次中,具有超时代意义。而孙犁则是纯粹的讴歌与赞美,比较直率、浅显,更富有时代风貌。沈从文用古朴雅洁的语言托起了一个个自然纯朴的灵魂,展示了一个遥远、奇特而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人性的天地。他的作品,更适合于知识阶层的读者欣赏。而孙犁则以平易、凝炼、清丽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谱写了一首首战争风云中农民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赞歌,描绘了一幅幅白洋淀明丽美好的水彩画。他的作品,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趣味,更具有大众化的倾向。所以,沈从文和孙犁的乡土小说,虽然风姿各异,但它们都为人民所需用,所喜爱,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鲁迅 【2】《中国乡土小说史》丁帆 【3】《从边城走向世界》 凌宇 【4】《长河·题记》沈从文
【5】《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 杨义 【6】《试论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短篇小说》 金梅
第三篇: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一、生平
孙犁(191—2002),原名孙树勉,河北安平人。孙犁幼时家境贫寒.据说外祖母拆了个破鸡笼才有柴火给产后的母亲熬的饭。但他从小就接触并喜爱文学艺术,上小学时就常看河北梆子和各种地方戏,村里德胜大伯说的评书、村人刘四喜的藏书《金玉缘》、山西来的说书人的鼓词和充满着欢乐与痛苦的童年牛活,都给孙犁深深的影响,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作品风格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安国县上高小时,孙犁就开始阅读文学研究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14岁那年,他来到保定西关育德中学读书,更爱上了新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章。他也喜欢读茅盾、巴金、叶圣陶的作品和外国作家梅里美、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的小说,这些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练、含蓄、明快的艺术风格,都深刻影响了孙犁。而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作品,更使孙犁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因此,本想报考邮政学校的孙犁,选定了以“反映现实生活并推动现实牛活前进”的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此间,他还读了很多哲学、伦理、文化、社会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书。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知识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河北省白洋淀边同口镇当了一年小学教员,“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上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他作品中白洋淀儿女的形象及荷淀、苇塘的风光就是作家在此基础上的体验。
1937年,孙犁在冀中投身抗日洪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那“随手可以拾到的碎小石块,随便向那里一碰,都可以迸射出火花来”的时代,给了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加上他独到的分析观察和从古今中外大帅的作品中学到的精湛的艺术技巧,形成了他忠于生活真实、追求和歌颂美、为人生也就是为人民的艺术观,并逐步发展完善为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学习的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1949年1月15日,孙犁随军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社工作。他发现并培育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工人作者。1956年后的十年间,孙犁一直在病中,加上文革十年,前后约二十年一直搁笔。从1977年7月开始,又重新开始创作,“老作家焕发青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三、作品简介
1.《吴召儿》这篇小说中,对吴召儿这个形象的观察就只是抓住了特别打动人的几个瞬间:反扫荡开始,村长派吴召儿给“我”当向导,在兵荒马乱中她居然从容不迫地换上一件红棉袄,在爬山途中尽管山“黑得怕人,高得怕人,危险得怕人”吴召儿却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上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当一大批敌人包围了大山,吴召儿毫不犹豫地迎上去,把棉袄翻过来她就象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在不断被风吹着象从她身上撒出一朵朵火花,落在她身上,——尽管只是几个瞬间,描写对象外在、内在的美,与作者主观感情上对美的赞赏,完全融为一体了。作者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的提出它,用重笔描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起来,发射亮光,照人眼目。”让读者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条链接,看到全部的生活,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其他部分,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则坚决的舍弃,已达到单纯与完整的统一,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作家写人也是在写自己,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孙犁从193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到1949年创作了三十多篇小说,结集出版过《荷花淀》(1947,小说散文合集)、《芦花荡》(1949)、《嘱咐》(1949)和《采蒲台》(1950)等,还写过辅导文学青年的小册子《文艺学习》。解放后写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和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81年孙《犁文集》出版,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小说、文艺随笔等,结集的有《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远道集》、《如云集》、《曲终集》、《陋巷集》、《尺泽集》、《澹定集》、《老荒集》及《耕堂杂录》、《芸斋小说》等。孙犁一生的创作不算很多,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其早年的主要作品,首先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作者认为:“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写于1950至1953年间的《风云初记》,展现的就是伟大抗日战争初期的风云变幻。作者描写了冀中根据地一个叫王龙堂的小村庄。十年前.这个村庄第一次打出红旗。后来暴动失败,但红旗不倒,十年前参加过农民暴动的英雄人物高四海和他的儿子高庆山,如今又带领着劳动群众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战争,人民革命蓬勃地发展起来。通过对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对待抗日的不同态度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高四海、高庆山、春儿、芒种、李佩钟等正面人物和俗儿、高疤这样的反动、落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儿等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的塑造.更使这部小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小说与散文的合集《白洋淀纪事》,收入1939到1953年间的58篇作品,其中有32篇“抗日小说”,而以女人为主人公的就有21篇,占三分之二,且大多数都篇幅短小,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出走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山地回忆》通过“我”与妞儿在河边拌嘴以及后来她为我做袜子的描写,让我们备感军民鱼水之情的温暖和真切。《白洋淀纪事》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也让人称赞不已。作者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如《采蒲台》中,作者这样写解冻的白洋淀:“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些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边劈劈啪啪的响。”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立体地感受到了白洋淀的风光。
而写于1949年初的中篇小说《村歌》,反映了冀中平原土改后农民翻身获得土地的喜悦并自发组织互助组的情形。写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说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九儿和六儿两代人友谊变化的事。远在抗战前,傅老刚和黎老东就结成“亲家”——亲密无间.相互照顾的两家。抗日开始的那年,傅老刚把女儿九儿带了过来,并生活在黎老东的村里。两家人相依为命,而九儿和黎老东家的六儿也在这相依为命中“青梅竹马”,发展起了友情。到抗战结束傅老刚回老家看望临别时,二人已成了真亲家。黎老东在根据地,上改中分到好地,领到二儿子的抚恤粮,又收到在大津做生意的大儿子的现款,生活富裕起来了。他新买了宅子,还忙着发家致富,盼“亲家”早日回来与他合作打好大车,然后去赚钱。这时,越发贫困的傅老刚带着女儿再次来到村里,_二位老友相聚.可黎老东对老友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最后一次铁木合作中,二人似乎成了“东家和雇工”的关系,于是傅老刚“他叫出女儿来,提起水桶,泼灭了炉灶”,二人多年的友谊宣告破裂。六儿也因他父亲的影响,无心上进。沉迷于赚钱、玩乐,整天和小满儿呆在一起,九儿则积极上进,六儿和九儿也因志向不同,友情(甚至是刚刚发展了一点的爱情)完结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农业合作化初,作者没有像柳青《创业史》那样,通过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父子关系来揭示这种两条道路的斗争对十人们思想的影响,而是从经济状况变化之后铁木二人的友谊悲剧这样一个侧面来写,这是因为作者觉得“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作者侧重写人情变化,写人生,写内心感受,即从人情与道德角度切入生活,别具一格。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性格复杂的独特人物——小满儿。她美丽、热、大胆、伶俐,却又狡黠、尖刻,乃至有点放荡;她聪明能于却又常常逃避开会、学习,野性难驯;她被人称为“落后的女人”,但内心非常自尊,充满着对幸福的渴求,生命力充盈。这是在那个年代徘徊在人生交叉路口的“圆形人物”。这样丰满复杂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技巧与风格。
茅盾先生曾称赞过孙犁的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人轻怫。”
孙犁晚年的(斋小说)风格大变,古朴凝重,篇幅极短,且后附“芸斋主人”的议论,蕴含了作者一生的思索和睿智。这位精神田园的执著守望者,在晚年形成了自己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
下面就来专门谈谈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它写于延安,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解放日报》副刊。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厂一个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给他们捎点衣裳。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晚开走了。于是她们回家,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穷追不舍。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队给了鬼子迎头痛击,打沉敌船,全歼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群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和自觉的精神。但艺术表现上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可以说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孙犁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
四、特色
第一,善于运用日常生活画面来展示时代风貌。作者在五千多字的篇幅中,用来写伏击战的只有十分之一的文字,重要笔墨都用来写夫妻话别、探亲遇敌、见到丈夫等场面,但这些平凡的场面却别有深意。如夫妻话别,写的是水生他们报名参军抗日,可作者没将笔墨放到水生他们如何报名的场面上,而是通过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勇挑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参军的举动,写出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尤其是年轻妇女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觉悟。丈夫走了几天后,水生嫂和女伴们想念丈夫,借日去看他们,足见爱之深。而爱得那么深切又能毫无怨言地送自己的丈夫参军,更见民族大义。亲眼见到丈夫的伏击战后,她们说“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这样的“儿女情”,正是对新时代英雄儿女的一曲赞歌。《荷花淀》的续篇《嘱咐》(1946),写的是离家八年的水生回家,只呆了一晚又匆匆与妻子离别的故事。水生嫂的临别嘱托看似夫妻告别的日常画面,写出的却是广大人民的嘱托、历史的嘱托,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孙犁的小说致力于挖掘日常生活画面中解放区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新风貌和高贵品质,“至于那些年轻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时代精神最闪亮之处被孙犁捕捉到了,显示出他小说的敏锐和深刻。
第二,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这、点是和孙犁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孙犁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勤学苦练》),要“表现真善美的极致”。《荷花淀》一开篇,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同时也是风俗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女主人公在这美丽的画中,愈见其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劳动生活也不似往常那般枯燥,而以一种诗意般的描写将劳动的愉快表现得含蓄、优美,作者对于乡下、对于人民的赞美和想念也全在这画里。这是一幅白描的画,但画中分明有诗,一首不露痕迹的“抒情诗”,显得那么浪漫。又如后面的文字:“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L生长去了。”描写于净利落,照实写出却处处弥漫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展示出一幅解放区安闲宁静的美好生活画面,更激发人们对破坏这种生活的鬼子的痛恨。
第三,善于运用对话和细节描写人物。如写水生嫂和四个年轻妇女想念丈夫却又找借口的那一段:“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每人只一句,却活画出了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年妇女形象。她们在见到丈夫后回来的路L的那些议论也是如此。孙犁不但善于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塑造人物,而目,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例如,当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苇眉子划破了手”,内心瞬间剧烈的心理活动,借助手指的震动传达出来。听了丈夫的解释后,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出这句话,与仰着头、歪着头、笑着说、撇着嘴说是不同的。它生动地表现了这时的妻子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家乡人民话语、动作的熟悉,是作者生活、思想和艺术修养深厚的一种表现。
第四,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如几个女人没见到丈夫往回走时,有句这样的话:“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一个“慌”字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妇女那种既兴高采烈又急不可待的心情,看到了青年们火热的心。而那位女人说到“娶新”时,心里一羞,脸上一红,灵机一动,舌头一卷,忙把吐到嘴边的“媳妇”两字咽下去了,诗境一般地显现了人物心灵深处的一闪念。
孙犁的小说有其独特的贡献。在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创作中,尽管题材风格上有差别,但主题与旋律却基本相同,即对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形成了一种“政治、功利”的叙述模式。而孙犁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流行格局,并为现代文学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与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如何成长的“变”的过程不同,孙犁以充满诗意的笔致侧重于歌颂“变”之后的人民群众的“新”与“美”,不按流行格局去表现,而是将艺术的聚焦点对准他们内在的心灵世界,为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习惯于大风沙的“延安读者”带来了“带有荷花香味”的风。在孙犁的影响下,出现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苑纪久等一批作家,形成了“荷花淀派”,可谓影响深远。
第四篇: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林冬苹、孙芸夫。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说教师,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芸斋小说》、《芸斋书简》(上、下册)、《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8册),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鲁迅读本》等。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
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第五篇:青犁工作总结
青犁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大一已经接近尾声了。感觉怪怪的,不知道是为自己即将离开新校区而依依不舍呢?还是觉得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过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不过正如两句话所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若无缺憾就不会完美”,我觉得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大一的我经历了很多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这期末的时候是该总结一下了,说说自己在青犁一年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吧。记得当初刚进学校时的热情,恨不得去参加学校的每个组织,说是锻炼自己,其实也是为了接触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样我就加入了青犁工作社。或许是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点自信吧,或许是对文学的一点兴趣吧,我选择了文撰编辑部。在学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在青犁的工作。
说实话,大一的我真的没有做过什么实事,也就校过几次稿,写写文章,还帮忙发发刊物,顺便宣传宣传。其他的事情或许有学长们去做,我们还只是做点简单的工作。虽说工作做得不多,但对青犁的感情很深,尤其是自己遇到一位很好的学姐,她对我的鼓励、帮助、关心让我很感激,不仅仅是在工作上,在此谢谢了!
人都是有感情的,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置身于一个集体中,只要你真心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情也会逐渐加深。在青犁的一年让自己感触很深,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也许在有的人看来或许有些做作,其实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感触得最深也最真切!
由于学校的原因,下学期自己将要去另一个校区了,虽说那边也有青犁,但缺少了熟悉的人,多少会人感到有点不习惯。不过,就像自己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说的,只要可以我会留在青犁——这个让我留恋的集体!
新的环境中更需要有自己当初的热情,以后自己会尽量地为青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说是工作总结,或许对于大一的我来说真正做的工作并不多,只好谈谈自己的感受了。也许以后会有机会为青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