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评《计算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评课稿
关于评《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高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章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组成和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的分类以及计算的工作原理。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因此对教师系统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XX老师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将本人对该堂课的基本看法作如下总结:
一、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XX老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选择自主性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自学计算机中各部件的相关知识及安装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自学);
组装一台计算机:将学生分组(每6人一组,共十二组),每组拆一台淘汰的旧电脑并迅速组装(小组操作,相互协作)。
二、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资料片来引入,这种方法新颖自然,学生容易接受。然后请学生登录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网,欣赏各种品牌的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精美图片。最后,韩老师提问“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一个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什么构成?你家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由哪些设备组成?”让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这样的引课设计,声色具备的资料片,激发学生的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及自主性。增添信息技术学科的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的效率才会高。
三、实物演示与网络课件相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学是一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在理论课中强调实践,勤于动手,主动参与,提高动手能力。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XX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举例说明:
1、请学生登录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网,欣赏各种品牌的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精美图片;
提问: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一个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什么构成?你家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由哪些设备组成?
2、实时展示一台计算机,将其拆开,逐一介绍其名称并摆放在讲台上,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功能吗?请同学们进入“中央处理器”进行学习。
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示作品给大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举例说明:在学生自学了教材中关于计算机的各主要部件的知识后,教师演示各主要部件的拆卸与组装方法,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操作
五、值得探讨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体现
2、有少部分的非重点内容可不必在课堂上陈述。3.实物演示
第二篇:评课稿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评课稿
评课人:段永刚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感受颇深。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整合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一节好课主要来源于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本节课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以计算机系统组成为主线来组织本节课教学,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组成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便于学生达成认知目标。
二、教法多样、学法有效
本节课是一节有关计算机系统的专题复习课,杨老师对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总结提炼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最后进行迁移应用以及训练。杨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进行相应指导。(计算机判断题)
三、教师的教学主体引导作用突出
杨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合理的设计问题,梳理知识,由选择和针对性的提问,同时又有对学生的练习做出即时评价和讲解;课堂设计目标明确,符合职高考的知识要求。
四、复习目标明确
本节复习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复习的内容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内容不是太多,练习也没用一味追求难度。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且突破了难点。
五、气氛和谐、教态亲切、过渡自然
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启发、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
六、值得商榷的一点
计算机系统有冯诺依曼理论(两点思想和五大部件)引出,板书是否应该有所体现。篇二:关于评《计算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评课稿
关于评《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高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章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组成和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的分类以及计算的工作原理。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因此对教师系统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xx老师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将本人对该堂课的基本看法作如下总结:
一、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xx老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选择自主性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自学计算机中各部件的相关知识及安装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自学);
组装一台计算机:将学生分组(每6人一组,共十二组),每组拆一台淘汰的旧电脑并迅速组装(小组操作,相互协作)。
二、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资料片来引入,这种方法新颖自然,学生容易接受。然后请学生登录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网,欣赏各种品牌的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精美图片。最后,韩老师提问“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一个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什么构成?你家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由哪些设备组成?”让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这样的引课设计,声色具备的资料片,激发学生的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及自主性。增添信息技术学科的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的效率才会高。
三、实物演示与网络课件相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学是一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在理论课中强调实践,勤于动手,主动参与,提高动手能力。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xx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举例说明:
1、请学生登录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网,欣赏各种品牌的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精美图片;
提问: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一个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什么构成?你家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由哪些设备组成?
2、实时展示一台计算机,将其拆开,逐一介绍其名称并摆放在讲台上,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功能吗?请同学们进入“中央处理器”进行学习。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示作品给大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举例说明:在学生自学了教材中关于计算机的各主要部件的知识后,教师演示各主要部件的拆卸与组装方法,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操作
五、值得探讨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体现
2、有少部分的非重点内容可不必在课堂上陈述。3.实物演示篇三:《电脑住宅》评课稿
《电脑住宅》评课稿
——叶善君
认真聆听了《电脑住宅》一课,收获很大,下面我想对王老师的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立足阅读课堂,注重语言实践,实现课堂高效。”我个人认为王老师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指导思想。基于《电脑住宅》是四上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前提,王老师呈现给我们的这堂课,教学目标定位精准,教学块面清晰,环节紧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起点,顺学而教顺势而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结合具体教学,我想用“重实践 促能力 有实效”这九个字来概括。
首先,重实践。《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我觉得略读课文应该是老师少讲一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一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我们看到王老师的这节课,以“练”为教学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言语实践。如第三环节,王老师运用“导游介绍”的方式,创设复述课文的情境。新课标明确指出: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一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王老师循序渐进,先安排了一个学生做示范,再选择其中一处最感兴趣的地方,试着练说,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语言实践、语言训练之中。
其次,促能力。“教材的语文核心价值”是什么?我想到了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提到的教材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智慧,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原生价值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言语智慧”,也就是将课文当做一个例子,一种途径,通过各种语文实践,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看王老师的这堂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紧扣“语文核心价值”来设计的,立足文体,在了解了四上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重组信息的能力这一学情后,一开始就采用了填表格的形式检查预习,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体会作者有序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然后,创设情境,通过复述课文,帮助学生明白在介绍一样事物时要讲清楚什么地方什么设施,如何工作的等等,在语言实践中渗透我们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讲得清楚、有序,让人能听明白。随后,拓展延伸,想象设计一所电脑学校。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材资源,学以致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再次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我觉得这节课是扎实有效的。通过课堂,可以看到王老师是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情、年段特征,文体特点等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觉得这种做法具有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指出学生概括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概括的语言概括会更好。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课中安排了学生的动笔时间,这样的学习也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阅读习惯。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篇四: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不敢跟他说话 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信息技术评课稿网站首页 ┊ 电脑网络 ┊ 家居生活 ┊ 健康疾病 ┊ 教育考试 ┊ 金融财经 ┊ 科技新闻 ┊ 美容减肥 ┊ 美食餐厅 ┊ 女性世界 ┊ 育婴育儿 ┊ 亲情爱情 ┊ 社会文化 ┊ 时尚生活
思迈资讯网 思迈资讯网 > 最新文章 > 正文 信息技术评课稿思迈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0-10-01 03:12 浏览: 906 评论已关闭 很好的解决了课的重难点,最后颁发键盘操作高手奖状结束,整节课融会贯通。孙科峰老师从当地的特产草莓入手,要求学生输入草莓的英文介绍短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两位老师都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打字兴趣,并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重视合作交流周老师通过分组、小组监督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其它学生。信息技术《键盘操作高手》评课稿 3月23日市信息技术研训一体化活动听了周志龙和孙科峰两位老师上的键盘操作高手一课,两位教师上得各有特色,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去探索所要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两节课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主体性体现好,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键盘指法练习又是极为枯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课关键,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点。周志龙老师一开始就以评选“键盘操作高手”的切入点,以闯关的形式设计了“牛刀小试”、“大小通吃”、“火眼金睛”、“争分夺秒”四个任务,很好的解决了课的重难点,最后颁发键盘操作高手奖状结束,整节课融会贯通。孙科峰老师从当地的特产草莓入手,要求学生输入草莓的英文介绍短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两位老师都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打字兴趣,并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重视合作交流
周老师通过分组、小组监督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其它学生。并且周老师的这一举措使本来会显的比较凌乱的学生操作恰当好处的起到监督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有相互检查、监督之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而课堂合作交流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用教材教
两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教师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从情境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下面我来谈谈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过于强制,每次都是很突然,如果让学生再多练习一下,可能会更好。
二、本课的设计意图着眼点在于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如果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学习一些英语知识,引导学生读读或听听英文通知,读读记记功能键的名称,那就更好了。
三、在书写shift等功能键时,一定要用边框,因为这是一个键名,而不是要打的字母。随机推荐
·市中小学青年美术教师优质课比赛总决赛
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很好地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⑥充分利用“东莞美术教研”的网站和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组织全市美术近700名美术教师参加市级美术优质课的观摩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本次的优质课,还体现了五个注重,即: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把新的。
·教师评课点滴
使学生有明确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三是拔高层:是棉队那些尖子生设计的,让那些尖子生吃饱,让他们的智力更能得到开发,不至于停滞在初步的知识层次里。只有教者练习设计的合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做这些练习的能力和效果,学生是否在基础层达90%以上,在能力层达到80%以上,在拔高层达到50%以上,这样才能达到我。·我心目中的美术优质课
我听过很多美术优质课,听过很多不同层次的优质课,当然,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众多的优质课大都是精雕细琢,不乏其表演痕迹,总觉不够味道,不适用。就此想谈谈我心中的优质课。
1、有意义。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他的能力;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相关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探究
·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核试题含答案
·信息技术评课稿
推荐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中考物理试卷的能力结构
·开封市供电公司
·法国足球介绍
·《论语 ·公冶长第五》
·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
·三点教你网上开店如何找货源
·上海聚众目标传媒有限公司
·描写活动场面的好句段怎么写
·简要介绍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不锈钢分析仪
·曾子杀猪明不欺
·化工学院宣传部工作总结
·猫种介绍 苏格兰摺耳猫
·vb60的简单语法学习
·湖南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课议课要求
·初一生活掠影
本站简介 ┊ about us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english version ┊ 会员注册 ┊ 给我留言网站统计 copyright ©思迈资讯网 版权所有篇五:信息技术评课稿
听了两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观摩课,总的感觉上得不错,很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各有优点,教学策略各有不同。
哈玉芳老师的这节课,教师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比较、鉴别、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回忆、比较、评价、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是让学生播放自己的幻灯片,再来观察教师播放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教师在整节课上始终没有提醒让学生看教材,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学生学会看信息技术书,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赵志新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探讨、交流、鉴赏中学习提高。首先,在导入课程的设计上,教师通过播放奥运会的宣传动画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又播放教师自己制作幻灯片,又一次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谁来说一说教师的演示文稿都用了哪些制作方法?”,让学生总结出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文稿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就是感觉学生操作时间太少,大部分学生都只完成了一到两张,课堂效果不明显。如果把这节课设计成两课时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市三小 万隽
徐燕)夏丏尊小学朱斌老师上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四课《搜索引擎》。听了这次课,参看了朱老师的教案后,我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个人看法。朱老师上课严谨,一丝不苟,讲授简明扼要,学生互动到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和谐、探究、活泼、创新的学习情境和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我将简单的展开做一些阐述。
一、教师的主导,清晰的过程
在整个教案设计中,思路连贯,任务案例典型新颖,体现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无穷智慧。教案条理清晰,阅读完教案,上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课本的内容处理和挖掘非常到位。这节课主要是搜索引擎,那么搜索引擎肯定有不同种类和特点,那么展开的有关相同点不同点的思考油然而生。对于这些不同点相同点教师始终是“引路”的过程,学生在摸搜中体验搜索带来的便捷。在任务设置过程中,朱老师共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搜索‘夏丏尊’的事迹”,主要是用单个关键词搜索。搜索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肯定都一样,这时候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看看结果是不是不同,探索的感觉由此而产生。这时候,先前介绍的搜索引擎就可以体验了。第二个任务,用“王楠”和“隐形的翅膀”做关键词,这也是设计的最巧妙的任务。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都是真正做到了“关键”,并且不同顺序的关键词也会导致不同的搜索结果。第三个任务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搜索——图片搜索,增加了任务的多样性。三个任务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层层递进,将搜索内容统统一网打尽。学生在完成三个任务的时候,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对搜索引擎的认识,顺利的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做到了自主学习,这让老师轻松的不少。合理设置的任务是信息课的关键,任务驱动效果非常显著。
统观整节课,朱老师使用了多种教授手段,因为信息课的缘故,采用更多的教具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适当的反而更好。本节课提问和任务的配合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时间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
二、学生的主体,轻松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主的学习显得比其他教学方式更为重要。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获得知识和本领比任何方法记忆更持久。在朱老师的课上,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例如在不使用搜索的情况下回答“夏丏尊生平”永远是有限的,这时候要用到搜索,这就是本节课的引入,说明了搜索的必要性。接下来任务的设计也恰好的反应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时候一堂课上,可能不是公开课上,学生的素质和环境总是不同。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多样性也是正常的,也恰恰反应了这个任务的目的性。朱老师在上课中也发现了学生上课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况,处理的还是比较及时到位。
在课堂的最后小结部分,学生能准确的总结本次课上的几个要点,教学三目标基本达成,回答流利清晰。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对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三、瑕不掩瑜,本节课的改进之处
听完整节课,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步骤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比较好的公开课。但是在某些环节处理上还有不少改进之处。让学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虽然有小组的分配,但是作用不明显。第二,对学生的点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回答说明了他发现了什么,摸索到什么,但是这往往带有错误性,这时候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学生的总结,老师还得概括,或者通过演示文稿,这样让没有回答的同学进一步了解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以上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初入教育行列,看法学识短浅,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于德旺老师:老师们好,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总体上来说,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基本功扎实,这一点值得肯定。下面我主要来说一下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纪律上,我觉得不太理想,有些时候是老师在前面讲自己的,而学生们在下面操作自己的,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就失去的老师教学的意义;
2、在最后的学生发挥创意完成作品环节,本应是本堂课的亮点,但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并大胆创作的。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一定的作品,这一点同样也是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两点,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刘老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黄清艳老师: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首先总体思路的设计不错,开始的导入环节“提问建国时间,国旗等相关知识”,充分结合了祖国60周年大庆这一主题,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由此引出本课内容“画一面五星红旗”。其次,在中间的讲授环节中让学生先自主合作学习,然后由两名学生分别演示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法,这种做法也较好,比老师自己去讲,要好的多,还有一点就是刘老师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和不同形式的激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这一些都是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当然,我觉得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再次提及祖国60华诞,同祝祖国繁荣富强,使本节课首尾呼应,效果会更好一点。
授课内容:文件的选定、复制、剪切、粘贴、删除以及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
【好的方面】
1、教师素质较高,特别是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有亲和力,教师形象等方面比较好,也能恰当运用;
2、上课情绪激昂,投入,能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每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便选择掌握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同伴的操作中巩固所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用诙谐、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始终锁定在课堂学习上,并将课本知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诠释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学科专业知识讲解也准确到位,体现了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
4、通过比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在操作电脑时不应该胡乱删除系统文件,使学生在以后上机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校机房管理和学生在今后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都非常重要;
【不足和建议】
1、缺乏板书设计;在新授阶段,教师边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演示操作边讲解,由于知识点较多,大部分学生光看演示操作和听讲解很难记忆,建议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板书,讲完一个知识点就通过板书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能够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各知识点;
2、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在每个知识点都穿插了小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这种小任务数量较多,且过于单一,建议教师将这些小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一个包含本课所有知识点的典型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的完成巩固学生所学和教学回馈的任务;
3、应让学生再尽量多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让学生完成“将指定的四个文件放进一个文件夹中”等任务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操作,教师马上做出了纠正,建议教师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捡“现成”的,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解疑的能力。12 月15**上午在学校听了林元崖老师和邢增强老师的两节课,现就这两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商榷。
首先谈一下林元崖老师的课,这节课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林元崖老师的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亦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他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思考、交流、合作、演示等活动,他都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尝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点燃者,这一点在林元崖老师的课上尤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讲到设置图片叠放次序时,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难题,这时林元崖老师并没有着急的去纠正,演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为什么和别的同学不同,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众所周知,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最好的办学是亲口尝一尝,在教学中,林元崖老师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中,亲 身经历由生到熟,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到会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与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林元崖老师的课我认为,如果在学生操作时候遇到普遍的难题,可以统一讲解以引导,小组展示完成的情况,教师评议,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那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而邢增强老师的课,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又能在教材内容上,做到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如他在设计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自己从素材中寻找图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针对不同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思路清晰而不混乱;训练的主线明确,课后题有机渗透而不是生搬硬套。邢增强老师的课把插入图片和图片位置、大小的调整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而不把插入自选图形也放在一起上的话,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完成,目标也会更明确。两位老师上的课都非常的精彩,整个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教学目标情况完成的也非常的好。利用任务驱动和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完成了这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一节课上的好不好,我们经常会把目光放在开课的老师身上,可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看看他们最后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是通过这节课学有所得了。
第三篇:计算机评课稿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详解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篇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评课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评课稿
评课人:段永刚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感受颇深。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整合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一节好课主要来源于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本节课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以计算机系统组成为主线来组织本节课教学,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组成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便于学生达成认知目标。
二、教法多样、学法有效
本节课是一节有关计算机系统的专题复习课,杨老师对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总结提炼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最后进行迁移应用以及训练。
杨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进行相应指导。(计算机判断题)
三、教师的教学主体引导作用突出
杨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合理的设计问题,梳理知识,由选择和针对性的提问,同时又有对学生的练习做出即时评价和讲解;课堂设计目标明确,符合职高考的知识要求。
四、复习目标明确
本节复习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复习的内容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内容不是太多,练习也没用一味追求难度。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且突破了难点。
五、气氛和谐、教态亲切、过渡自然
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启发、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
六、值得商榷的一点
计算机系统有冯诺依曼理论(两点思想和五大部件)引出,板书是否应该有所体现。篇三:《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优秀说课稿教案范例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本次说课分6个部分:分别是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这一节中的内容,属于教材的开卷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由于这是一节以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讲授课,而且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感性认识不多,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具体阐述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
①、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②、通过浏览教学资源网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这节课是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开卷篇,而且我校多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资源学习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通过浏览网站自由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及最后评分所采用的竞争激励法。
2、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第四部分、媒体手段
1、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自行设计的教学资源网站
3、辅助教学课件
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本课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网站:为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体现分层次教学,我将这个网站设计为资源型。站内设有教学导航、各部件的基础知识、扩展知识、和大家所关注的最新报价。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本课的学习兴趣,在导课时,我拿出主机实物,让学生们观察。然后更进一步地让学生分组拆机,说出所认识的机箱里部件名称。(视频)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硬件。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然后将他们带入教学资源网站,加深他们刚才的观察印象,并且按照教学目标自主地学习。
(二)分组竞赛、导学达标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效果,在这一部分中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并且给各小组计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层次:必答题部分,设计此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主机方面的问题。学生分组抽题,通过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教学资源网站,学习主机部分的基础知识,来完成教学目标设置的每一组必答题。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并概括表达的能力。关于这部分问题的设置,我采用了教学辅助课件来展示给学生。
(课件展示)
这个教学课件主要包括主板、外存、cpu、板卡、内存方面的5组问题及所对应的5组问题的答案。5组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能够在有效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加深学生们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视频片段)
例如我在主板方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1、在主机箱里找到哪一部件为主板,并说明其作用。
2、在主板中找出cpu、内存条、显卡、声卡的插槽。
目的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主板方面的知识,并能在主机箱中找到这一部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控制屏幕,使每名同学都能看到该组所回答的问题和展示的实物,从而有所收获。
第二层次:抢答题部分,设计这部分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外部设备方面的问题。
由于外部设备比较直观,学生对这部分的认识较容易。所以这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为抢答题方式。学生通过6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教学资源网站,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学习外部设备的基础知识,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抢答题。我在这部分的问题设置上注重基础、实用。所以制作时,我注重网站的分类与导航,使学生们能很容易地找到想要的东西。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竞争参与意识。
(三)谈收获、自由学习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让每名同学在这节课中都学有所得,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通过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教学资源网站,自由学习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四)、总结归纳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4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外设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利用教学资源网站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实物与教学资源网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第四、分组竞赛答题,体现分层次教学。
通过必答、抢答、自由谈收获,更好的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学生在这三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解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篇四:关于评《计算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评课稿
关于评《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高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章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组成和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的分类以及计算的工作原理。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因此对教师系统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xx老师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将本人对该堂课的基本看法作如下总结:
一、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xx老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选择自主性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自学计算机中各部件的相关知识及安装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自学);
组装一台计算机:将学生分组(每6人一组,共十二组),每组拆一台淘汰的旧电脑并迅速组装(小组操作,相互协作)。
二、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资料片来引入,这种方法新颖自然,学生容易接受。然后请学生登录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网,欣赏各种品牌的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精美图片。最后,韩老师提问“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一个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什么构成?你家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由哪些设备组成?”让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这样的引课设计,声色具备的资料片,激发学生的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及自主性。增添信息技术学科的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的效率才会高。
三、实物演示与网络课件相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学是一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在理论课中强调实践,勤于动手,主动参与,提高动手能力。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xx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举例说明:
1、请学生登录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网,欣赏各种品牌的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精美图片;
提问: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一个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什么构成?你家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由哪些设备组成?
2、实时展示一台计算机,将其拆开,逐一介绍其名称并摆放在讲台上,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功能吗?请同学们进入“中央处理器”进行学习。
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示作品给大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举例说明:在学生自学了教材中关于计算机的各主要部件的知识后,教师演示各主要部件的拆卸与组装方法,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操作
五、值得探讨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体现
2、有少部分的非重点内容可不必在课堂上陈述。3.实物演示篇五:《电脑住宅》评课稿
《电脑住宅》评课稿 ——叶善君
认真聆听了《电脑住宅》一课,收获很大,下面我想对王老师的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立足阅读课堂,注重语言实践,实现课堂高效。”我个人认为王老师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指导思想。基于《电脑住宅》是四上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前提,王老师呈现给我们的这堂课,教学目标定位精准,教学块面清晰,环节紧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起点,顺学而教顺势而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结合具体教学,我想用“重实践 促能力 有实效”这九个字来概括。
首先,重实践。《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我觉得略读课文应该是老师少讲一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一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我们看到王老师的这节课,以“练”为教学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言语实践。如第三环节,王老师运用“导游介绍”的方式,创设复述课文的情境。新课标明确指出: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一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王老师循序渐进,先安排了一个学生做示范,再选择其中一处最感兴趣的地方,试着练说,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语言实践、语言训练之中。
其次,促能力。“教材的语文核心价值”是什么?我想到了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提到的教材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智慧,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原生价值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言语智慧”,也就是将课文当做一个例子,一种途径,通过各种语文实践,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看王老师的这堂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紧扣“语文核心价值”来设计的,立足文体,在了解了四上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重组信息的能力这一学情后,一开始就采用了填表格的形式检查预习,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体会作者有序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然后,创设情境,通过复述课文,帮助学生明白在介绍一样事物时要讲清楚什么地方什么设施,如何工作的等等,在语言实践中渗透我们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讲得清楚、有序,让人能听明白。随后,拓展延伸,想象设计一所电脑学校。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材资源,学以致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再次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我觉得这节课是扎实有效的。通过课堂,可以看到王老师是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情、年段特征,文体特点等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觉得这种做法具有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指出学生概括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概括的语言概括会更好。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课中安排了学生的动笔时间,这样的学习也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阅读习惯。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四篇:抽屉原理评课稿
《抽屉原理》评课稿
石嘴山市育才学校 罗海玉
抽屉原理这堂课很抽象,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游戏,实验操作向学生介绍了“抽屉原理”。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式化”,使学生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抽屉原理》中,“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抽屉原理例题2,才能灵活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在导入部分,通过设计“抢板凳”的有趣猜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
在实物操作部分,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是几个的方法——就是按照个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杯子里个数尽可能少。
在抽象概括部分,通过“4个放入3个杯子”、”5个放入4个杯子”和练习题“6个放入5个杯子”等几个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初步认识抽屉原理。然后设下疑问:“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几个物体?”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个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个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在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后,我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通过课件进行总体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商+1个物体,即:至少数=商+1。
让学生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几个生活中简单有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物体”,什么是“抽屉”,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前通过4位同学坐3张凳子的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 “我不用看就知道你们当中肯定有2个同学坐在一张椅子上”,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就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通过4根小棒3个杯子,先让学生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小棒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第五篇:抽屉原理评课稿
《抽屉原理》评课稿
东兴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数学组
廖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学生参与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廖老师课前采用抽扑克牌魔术的游戏导入,为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埋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提出有关抽屉原理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有两张扑克是同一种花色?接着老师问“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不但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而且给予学生思维的导向,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抽屉原理作好了铺垫。”
2、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得扎实有效。先用枚举举法,让学生把自己动手摆铅笔,并把所有情况记录下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接着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大量的举例后使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文具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摆,然后口头汇报自己摆出来的种类,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互相争辩,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
4、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注重实效
在学习《抽屉原理》时,把4枝我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再小组动手摆放进行学习和验证。因为有了前边的猜测,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再加上老师对合作学习要求明确,使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
5、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中老师设置的教学例子如:在文具盒中摆放铅笔、鸽子回舍等,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并反复强调“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事例中都是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关联。
6、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枚举法、假设法之间的比较,让学生甄别。
7、廖老师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道学派《老子》所说的“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的思想。
本节课稍有不足的是教师的儿童语言相对少了一些,若能再给学生一些鼓励,我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