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专题训练答案
文言文专题阅读答案
一、答案: 1.A 【解析】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2.D 【解析】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一样,代人。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解析】(1)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 “乃”“无论”的翻译。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解析】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二、答案:
1.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3.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 法 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 法 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 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答案:
1.① 这个,这样 ②犯错误(说明:本题2分。)
2.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说明:本题2分。)3.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说明:本题2分。)4.C(说明:本题2分。)
5.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说明:本题2分。)6.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说明:本题2分。)
四答案: 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2.A(2分。A项 “则”: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
草木的潇洒情怀。)
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五、答案:18.A 19.B 20.B 21.B
六、答案:
1.(1)日:一天比一天地。(2)被:蒙受。(2分,每题1分)
2.C(3分。C项补足音节,无义。A项:表提示与停顿/代词,„„的人。B项表承接,就/表肯定,是。D项:表指代,那些/表祈使,加重语气。)
3.(1)吴留村认为他可疑(值得怀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2分。“诘”“认罪”各1分)
(2)(吴留村)询问他,(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2分。“向”“所„„者”各1分)
4.连 樯 数 十 里/ 依 依 不 舍/ 使 君 为 之 泫 然/ 士 民 之 感 德 如 此。
(3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七、答案:
1.C【解析】C中是名词作动词;ABD中中名词作状语。
2.D【解析】A、表判断;这,代词。B、参与,这里指导欣赏;和。C、交错;参与。D、跟从。
3.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①颓、鳞;②子、务。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方面思考。如“猿鸟乱鸣”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以形象的比喻来写冬夜的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解析】《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书信。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八、答案:
1.B(念:想,想到)
2.C介词,用(A项介词,凭,凭借 B项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D项表目的连词,来)
3.D 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 B项被动句 C项判断句)4.A
5.答案示例:⑴从前有位朋友赠送红鲫鱼给孙禹年公子。⑵老佣人回来后,主人问他:“公子收到鱼,很高兴吗?”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朋友给孙禹年公子送红鲫鱼,他家中没有聪明的仆人,就找一个老仆人去了。到了孙家门前,老仆人泼掉了水,拿出鱼来,向孙家要了一个盘子装上去送。等到了孙公子住处,鱼已经干死了。公子笑笑没说话,让拿酒犒劳那老仆,就把那鱼做熟了让他吃。回去之后,主人问他:“孙公子得到那鱼,高兴吗?”老仆回答说:“高兴得很。”主人又问:“你怎么知道?”老仆说:“公子见到鱼便高兴得脸上带着笑容,立刻赏我酒喝,并且烹了几条用来犒赏我。”主人听了很吃惊,自己想想所赠的东西并不粗劣,哪里至于烹熟了赏赐给下人呢!就责备那老仆说:“一定是你愚蠢无礼,所以公子转而把气出在我身上。”那老仆挥舞着手极力辩解说:“我本来没见识,拙笨,因以您不把我当人。到了公子门前,我小心翼翼,还怕用水筲不文雅,恭敬地向他们要了一个盘子出来,一条一条均匀地摆好了送上去的,有什么不周到的呢?”主人骂了他一顿,把他解雇了。
灵隐寺某和尚,因为茶出了名。他煎茶捣茶用的铛和臼都很精良。然而他所藏的茶叶有好几等,总是看客人身分贵贱来烹煮献上。其中最上等的,不是贵客或者懂得品茶的人,一次也没拿出来过。有一天,有一位贵官来了,那和尚行礼拜见,态度十分恭谨,拿出上好茶叶亲自沏好奉献上去,希望得到称赞。贵官沉默不语,和尚感到疑惑不解。他又用最上等的茶叶沏好了进奉给贵官。快喝光了,那贵官却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忍不住了,向贵官鞠了一躬说:“茶怎么样?”那贵官端起茶碗来拱手说:“很热。”
九、答案(甲)文
1.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2.D 3.一是有像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纳谏。〔乙〕【答案】
4.(1)曾经(2)走近(靠近)(3)道歉
5.我对不起像您这样的忠厚长者,随便您怎样责罚都行。6.刘宽是一个宽容(或宽宏大量)、忠厚的人。
十、答案:
1.A(益:更加)
2.A都表转折,却(B项第一个“乎”:为副词词尾,不译,第二个“乎”:在,于;C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洼坑,第二个“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而”,不译,第二个“以”:介词,把)
3.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5.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十一、答案:
(一)(共8分)1.D 2.B 3.我曾经探求古时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4.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主观意志。
(二)(共4分)
5.何不(为什么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尔译为你不得分)
6.示例⑴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间重义气,轻财务。(立足朋友层面,限于“个人”的狭义)示例⑵颜回:不夸耀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强自我修养。(立足于自我修养,上升到任我互动的层面)
示例⑶孔子:老者得以安养,朋友互相信任,青少年得到照顾。可看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关照。(兼济天下,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
十二、答案:
1.B(A项第一个“将”:副词,将要,第二个“将”:动词,带领;C项第一个“利”:名词,利益,第二个“利”:锋利,锐利;D项第一个“谋”:名词,计策,计谋,第二个“谋”:动词,谋划,商量)
2.A介词,用(B项动词,认为,C项介词,根据,D项表结果连词,以致)
3.放火焚烧山林来打错,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4.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参考译文】
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
十三、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4.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
5.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每个分句占1分,意思正确且语句通顺,即可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课外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本句直译即可,注意要点出“此公”是欧阳修,“以”“告人”“故”“尤”等词语要翻译准确。
6.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本题关于写作的主张要从欧阳修的话中去提取、概括,“勤读书”“多为之”“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多作自能见之”等词句可看出其写作主张。
【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十四、答案:
1.C 2.A 3.D 4.(1)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3分。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3分。然,这样;岂,难道,怎么;尽行,全部开拔。)
5.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鲁桓公)十三年春天,楚国的大司马屈瑕率军侵伐罗国,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斗伯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失败。(看他那样子,)脚步高抬,心飘浮起来了。”于是去见楚武王,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楚武王没有同意。楚武王回到宫中把斗伯比的话告诉给夫人邓曼。邓曼说:“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不是要众多的军队。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楚武王派人去追屈瑕的大军,但没有追上。
屈瑕使人宣令三军说:“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之以刑罚。”军队到达鄢水岸边,不按次序
渡河,过河后便没有序列了。又没有设置防备工事。到达罗国后,罗国军队和卢戎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了楚军。屈瑕自缢在荒山谷里。楚国所有的将领自囚在冶父等待武王的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对他们都免于处罚。
十五、答案:
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D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十六、答案:(1)①谪:降职,远调,流放。②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2分,每空1分)(2)C(2分)(3)您刚才把放逐当作耻辱,而我唯独把心神遨游、遐想当作是可贵的。(2分)
(4)作者与竹为伴,可以观竹之形,听竹之声,感受竹之精神;与竹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完全超脱世俗之外。(2分)志趣高雅,坚贞乐观,超凡脱俗。(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2分)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13篇及答案
1.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 ②脱 ③致 2.翻译: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2.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
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
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
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3.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
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举国上下”。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 ②适 ③对 ④胄 ⑤名 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4.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huì,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â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tuō)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
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
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
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
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
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5.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6.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â),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
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置办货的时候,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置办货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了脚气病,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文言知识]“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贾 ⑥贮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7.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 ②门 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8.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宋仁宗庆历三年,苏轼才十来岁,在乡下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一位学者拿着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苏轼也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然后)苏轼问先生词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你何必要知道他们?(或,你知道他们又有什么用)”苏轼回答说:“(难道)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先生听了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一一告知。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有生之年一定要认识他们(网上都这么翻,我觉得不太对我觉得应该是:当时虽然还不是完全明白这些人的为人,但是却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我个人认为,有标准答案告知一声十分感谢)。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苏轼读完碑铭。痛哭流涕,说:“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1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 ;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9.金农为盐商解窘
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钱塘人金农金寿门先生,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
[文化常识]“觞(shā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客 ②次第 ③杜撰 ④綦切 ⑤风 2.翻译:①竞相延致 ;②众以先生博洽 ;③越日以干金馈之 3.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10.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到:“(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
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
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 ②毕 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11.蔡邕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后汉书•蔡邕传》)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 这足以称为杀心了!”
[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将命者:侍从。⑥怃然:惘然的样子。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文言知识]说“向”。“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 ②屏 ③潜 ④却 ⑤耸然 ⑥莞然
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 ②邕素为乡邦所宗 ③邕具以告 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12.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 ②揖 ③题
2.翻译: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13.郑玄对应劭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 “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 ②会 ③竞 ④归 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
②未以通人许之 ③咸出问表 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答案
1.康德涵救李梦阳
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2.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3.字画。3.李西涯与程篁墩
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 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3.美丽的花纹 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4.杨万里忧国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5.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 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3.② 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6.余文坼意外遂愿
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7.黄鲁直敬重苏轼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8.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3.② 9.金农为盐商解窘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10.张明善讥张士德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11.蔡邕听琴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 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
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 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12.苏东坡北归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13.郑玄对应劭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第三篇:小升初文言文提高训练 及答案
小升初择校考试文言文提高训练
(一)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仕于南方(2)并壳者(3)其人自护所短 ...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曰:“食菱须去壳。”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楚人有习操舟者习: 操: .. 始折旋疾徐 折: 徐: .. 遽谢舟师 遽: 谢: ..乃四顾胆落 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②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三)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③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ì):等待。③信:信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四)《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 释:放下。② 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 《北史·李惠传》。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⑤ 群下:部下,属员。⑥ 实:事实,真相。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⑵顾州纪风()
⑶咸无答者()⑷得其实矣()
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五)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2)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誉之曰(2)物莫能陷也(3)其人弗能应也 ...
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 ;“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
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分)
4、请你谈一谈读过小故事后的感受。(4分)
(七)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八)①②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
⑤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尝: .(2)姥初有愠色 愠: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3分)
(九)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 ①知北都: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指表亲。③ 冢:坟墓。④一桌:指一桌饭菜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3分)
(十)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十一)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2)实勉我也。()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3分)
(十二)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词句: 当之郡—— 故所举—— 至夜怀金十斤遗震——
谒见—— 故人—— 密愧而出——
2、读了《杨震暮夜却金》你有什么感想?
小升初择校考试文言文提高训练 参考答案
(一)北人食菱
1、(1)在„„做官(2)连同,一起(3)缺点
2、(1)有人说:“吃菱必须去掉壳。”(“须’,也可译成“需要”)(2)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二)楚人学舟
习:学习操:驾驶 折:调头 徐:慢 遽:立即 谢:辞别 顾:看
2、(1)于是(他)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技术
(2)用椎击鼓径直前进
3、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应该不断进取。(学无止境,所以我们学习不能自满,而要谦虚)
(三)吴起守信
1、(1)派,让(2)才(3)恐怕,担心(4)使„„信服
2、D
3、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4、示例:围绕做人要讲诚信来写均可。
(四)《人有负盐负薪者》
1、⑴垫、衬 ⑵回头看 ⑶都 ⑷结果、事实
2、⑴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
⑵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
3、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意思对即可。
4、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
(五)1、(1)交往(2)店铺
2、比喻恶劣的环境
3、近墨者黑
4、示例:我赞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观点,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多读好书,多接触一些品行好的人等。反对这个观点,能自圆其说亦可。
(六)1、(1)称赞,赞美(2)穿,穿透(3)不
2、利益 顺利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4、示例,我们平时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能言过其实。不要前后不一致,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七)于令仪不责盗
1.C 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八)1.(1)曾经(2)生气、发怒(2分)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九)1、说; 获得,得到
2、A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待下宽厚
(十)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4分)
2.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3.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十一)1、(1)居住(2)其实,实际
2、B(3分)
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2分)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 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3分)
(十二)1、解释词句:
当之郡——到、去 故所举——以前、从前 遗——赠送
谒见——拜见 故人——旧时 密愧而出---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2、读了《杨震暮夜却金》你有什么感想?
答:我从文章中体会到杨震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品质。我想,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第四篇:文言文专项阅读训练答案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附参考答案:
(一)略(二)⒈ C 趋:快速前进 ⒉ B ①纵:放纵 ②纵:指挥 ③国:国家 ④国:都城 ⒊ B 出租:缴纳租税 鼓噪:擂鼓呐喊 于是:从此⒋ C 乃:前者“于是”,后者“竟然”⒌ A 应译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⒍ A
(三)⒈ D 陈:同“阵”,阵势
⒉ A ①北:北方 ②北:败逃 ③数(shuò):多次 ④数(shù):几 ⒊ B 其:前者“那”,后者“大概” ⒋ B 句中“保”同“堡”,“收保”应译为: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⒌ C ⒍ B 李牧是假托有病
(四)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
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五)1 魏
吴;刘备
刘禅。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六)1 A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七)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八)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九)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十)、(十一)题答案略
(十二)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1、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
评分说明:一问1分。此题2分。
2、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此题2分。
3、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评分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此题2分。
4、答案略
评分说明:符合人物身份,言之成理即可。此题2分。
(十三)1.6分
(1)4分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分)(2)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2.4分 参考示例:景阳冈上,武松除恶虎;取经途中,悟空斗妖魔;长坂坡上,张飞退敌军„„他们都是让人景仰的英雄好汉!
(十四)1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D(2分)
3.C(3分)
(十五)1.A(2分)
2.(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3分)
(十六)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错一处扣0.5分)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翻译的意思对,语句通顺,关键字词没漏掉即可得分)(十七)(本题4分,每小题分2)
1、B
2、B(十八)
3.(1)《曹刿论战》,1分;长勺之战,1分;计2分。
(2)“迹”改“绩”,1分;“弛”改“驰”,1分;计2分。
(3)登轼而望之,1分;一鼓作气,1分;计2分。
(4)鼓:击鼓,1分;靡:倒下,1分;计2分。
(5)(齐)是大国,难以摸清(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分。
(6)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十九)、(15分)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1.(3分)①子:夫子
先生
老师
②圉:通“御”,抵抗
③寇:入侵(各1分,共3分)
2.B(3分)
3.(6分)① 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所以”、“距”各1分,文句通顺1分,共
3分)②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绝”各1分,文句通
顺1分,共3分)
4.攻械尽、守圉有余,诎(公输盘诎)(各1分,共3分)(二十)至(二十七)题略(二十八)
41.可怜(1分)
42.D(1分)
(二十九)1.
(1)shl(2)du6(1分。各0.5分)2.
(1)跑(或:赶快)
(2)等待(或:等到)
(3)寄居(或:居住、住在)(4)通“披”(2分。各0.5分)
3.B(2分)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分。关键字词未译准,一个扣0.5分,扣完该小题2分为止>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3分。每个要点1分,意对即可。)(三十)、仔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1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两句各1分,暮,傍晚,天黑;食,吃饭。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只答待人诚恳,给1分。
(三十一)答案略(三十二)1.(4分)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每句1分)2.(2分)B 3.(3分)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4.(2分)B 5.(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三).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2(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三十四)1.秋:时候 光:发扬光大 义:适宜,恰当2.D 3.恳请(希望)后主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三十五)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三十六)1.(4分,各2分)(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2.(4分,各2分)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三十七)(8分)
1.(2分,各1分)(1)慢;(2)看。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三十八)1.答案:B 评分:选对得2分。
2.答案:①喂奶。
②通“拣”,挑选。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2分。3.答案:(甲)文: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评分:选对一个句子得1分,翻译正确得1分。共4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等。(理由略)。评分:答出技艺得1分,理由恰当得1分,共2分。
第五篇:文言文专项阅读训练答案
中考文言文系列阅读训练答案
附参考答案:
(一)略
(二)⒈ C趋:快速前进 ⒉ B①纵:放纵②纵:指挥③国:国家④国:都城 ⒊ B出租:缴纳租税鼓噪:擂鼓呐喊于是:从此⒋ C乃:前者“于是”,后者“竟然”⒌ A应译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⒍ A
(三)⒈ D 陈:同“阵”,阵势
⒉ A ①北:北方②北:败逃③数(shuò):多次④数(shù):几
⒊ B 其:前者“那”,后者“大概”
⒋ B 句中“保”同“堡”,“收保”应译为: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
⒌ C ⒍ B 李牧是假托有病
(四)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而”都表示转折关系。)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五)1 魏吴;刘备刘禅。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六)1A2A3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七)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八)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③明亮④听说,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九)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十)、(十一)题答案略
(十二)1、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
评分说明:一问1分。此题2分。
2、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此题2分。
3、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评分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此题2分。
4、答案略
评分说明:符合人物身份,言之成理即可。此题2分。
(十三)1.6分
(1)4分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
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
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分)
(2)2分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4分参考示例:景阳冈上,武松除恶虎;取经途中,悟空斗妖魔;长坂坡
上,张飞退敌军„„他们都是让人景仰的英雄好汉!
(十四)1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D(2分)
3.C(3分)
(十五)1.A(2分)
2.(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3分)
(十六)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错一处扣0.5分)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翻译的意思对,语句通顺,关键字词没漏掉即可得分)
(十七)(本题4分,每小题分2)
1、B
2、B
(十八)3.(1)《曹刿论战》,1分;长勺之战,1分;计2分。
(2)“迹”改“绩”,1分;“弛”改“驰”,1分;计2分。
(3)登轼而望之,1分;一鼓作气,1分;计2分。
(4)鼓:击鼓,1分;靡:倒下,1分;计2分。
(5)(齐)是大国,难以摸清(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分。
(6)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分。
(十九)、(15分)
1.(3分)①子:夫子先生老师②圉:通“御”,抵抗③寇:入侵(各1分,共3分)
2.B(3分)
3.(6分)① 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所以”、“距”各1分,文句通顺1分,共
3分)②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绝”各1分,文句通
顺1分,共3分)
4.攻械尽、守圉有余,诎(公输盘诎)(各1分,共3分)
(二十)至(二十七)题略
(二十八)41.可怜(1分)
42.D(1分)
(二十九)1.(1)shl(2)du6(1分。各0.5分)
2.(1)跑(或:赶快)(2)等待(或:等到)(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2分。各0.5分)
3.B(2分)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分。关键字词未译准,一个扣0.5分,扣完该小题2分为止>
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3分。每个要点1分,意对即可。)
(三十)、仔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1①派,使②才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2 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两句各1分,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只答待人诚恳,给1分。
(三十一)答案略
(三十二)1.(4分)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每句1分)
2.(2分)B
3.(3分)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
4.(2分)B
5.(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三).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三十四)1.秋:时候光:发扬光大义:适宜,恰当2.D3.恳请(希望)后主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三十五)1.C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三十六)1.(4分,各2分)(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2.(4分,各2分)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三十七)(8分)
1.(2分,各1分)(1)慢;(2)看。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三十八)1.答案:B评分:选对得2分。
2.答案:①喂奶。②通“拣”,挑选。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2分。
3.答案:(甲)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评分:选对一个句子得1分,翻译正确得1分。共4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等。(理由略)。评分:答出技艺得1分,理由恰当得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