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模版)

时间:2019-05-14 14:4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模版)》。

第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模版)

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合肥市栢景湾小学

贾艳

解决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但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原因分析,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后进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诊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本次通过对栢景湾小学三年级5个班共262名学生进行了79道题的测试,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存在的问题,以探索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解答两步及两步以上应用题能力的策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主要错误原因分为以下几大类:

(1)、学生观察问题局限于表面现象,对题目的思考缺少深度,考虑问题不周全,没有看出题目所给的数量关系。例如:第25题“从大盒里拿出8个苹果放到小盒里,大盒里的苹果还比小盒里多4个。原来大盒里的苹果比小盒多多少个?”学生普遍列式为“8+4=12”对“从大盒里拿出8个苹果放到小盒里,大盒里的苹果还比小盒里多4个。”这句话的意思没有真正领会。再如第78题,“迪迪和强强是集邮爱好者,迪迪有98枚,强强有80枚,迪迪送给强强几枚后,两人的邮票就一样多了?”有不少学生只列一步为“98-80=18”,对“迪迪送给强强几枚后两人的邮票一样多”没有深刻领会。

(2)、三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缺陷,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对题目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不清楚,无法读懂题意而造成解题错误。例如第11题“梨34个,苹果18个,橙子31个,橙子比梨与苹果个数的差多多少个?”很多学生对问题中“橙子比梨与苹果个数的差多多少个”这句话不理解,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橙与梨和苹果分别相差多少”,而错误列式为“31-18=13、34-31=3”。第34题“高度每升高1千米,气温大约降低6度。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千米的地方气温多约是多少度?”在这里 “地面气温”、“高出地面气温”、“高度每升高1千米,气温降低6度”很多孩子不理解意思而造成列式错误。第47题“奶油糖每千克20元,水果糖每千克10元,千克力每千克的价格是奶油糖与水果糖每千克差价的2倍。巧克力每千克多少元?”学生不理解“差价”的含义,普遍列成“10+20=30

30×2=60”。

(3)、粗略感知,审题不仔细而造成错误,例如第70题,“某缝纫组原来用30米布做10件上衣,如果每件用布2米,可以多做多少件?”在这里学生普遍写列成“30÷2”少看了问题中“多做”。

(4)、思维能力缺乏,对于题中的大量信息不能有效的提炼,造成信息混淆。不能正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而造成错误有第50题

第60题

在这些题里既有图,又有文字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

(5)、对于试题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说明思考问题的方法尚未完全形成。几类尚未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均在50%以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反叙的倍数关系)这一类的题目,例如第53题“工厂买来一批原料,用去的是剩下的3倍,用去30吨,这批原料共多少吨?”还有工程方面的题目,例如第64题“甲乙两队共铺一条长100米的公路,各从一段向中间铺设,10天铺完。已知甲队每天铺4米,乙队每天铺设多少米?”有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学过而列式出现错误。

(6)、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主要是畏难情绪的影响,有的孩子很怕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对题目难度认定无力解决,而放弃做题。

二、问题产生主要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基本题掌握较好,对需要综合分析、应用的综合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分析。学生解答应用题错误产生的原因有:

(1)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欠缺。多数学生都对题中的关键语句、重要条件理解不了,甚至不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或清晰地复述测试题的题意、提取已知条件、隐含条件以及多余条件。

(2)、推理、分析能力欠缺。多数学生均不能根据题意来明确解题思路,不会对题目的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解题步骤较为混乱,不知道为了求最后的结果必须要先求什么,然后求什么。思维比较混乱。

(3)、解题策略运用不足。,虽然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学生在主动运用、灵活使用策略上明显显得不足,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仅仅停留在用读题、分析、写算式、解答这些步骤上,没有意识去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而主动选择合适的策略。例如对于一些应用题的解答(反叙的倍数关系),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题策略就是画线段图解题。而很多学生没有运用这种策略和手段的意识,降低了解题的能力。

2、教材方面

本次调查,我们普遍感到教材在一、二年级对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重点突出,缺少有效的专题训练,仅仅作为一些知识的延伸、在生活中的应用呈现,在例题中的体现不足,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忽视,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

3、教师方面

本次调查发现,同年级5个平行班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中三(2)班、三(3)班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班。说明部分教师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重视不够、训练不到。也说明有些教师对于一至六解决问题策略的整体要求不明确,各阶段的训练目标不明确,没有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训练计划,所以才会出现部分学生不会审题,解题思路混乱的现象。

三、今后解决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弄清小学阶段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总体要求以及各学段的要求,在细化到各年级、各学期的训练目标。

2、组织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解决问题能力领域相关教学的校本课程培训,帮助其提高认识,优化教学。

(二)、学生方面:

1、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指导学生有效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并逐渐养成习惯,进而形成能力。

2、要加强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注意抓住题目的关键条件。

3、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4、指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体会到策略的优点,重视解题策略的训练。

5、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常规问题的解决,而拓展性和探究性问题的教学方面较薄弱。

6、要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多元化教学。如对比性训练、一题多变训练和多解与巧解训练。

7、注重解决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对解决问题不再畏惧,真正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低年级应用题思维错误成因及对策

一、不是在对题目的实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列式运算,而是用单一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

例:一年级有故事书30本,和文艺书合起来是6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

错误列式:30+65=95(本)

二、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

例:少先队员栽了4排树,每排有5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错误列式:4+5=9(棵)

三、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例:商店运来一批苹果,卖出18箱,还剩下6箱,商店运来苹果多少箱?

错误列式:18-6=12(箱)

四、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

例:妈妈让小明去买桔子招待客人,小明先买了30个,客人吃过剩下6个时,小明又买来30个,结果还剩下8个。客人吃了多少个桔子?

错误列式:30-6-8=16(个)

五、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

例:把16只皮球平分给四年级两个班和五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只皮球?

错误列式:16÷2=8(只)

学生解错一道题往往是由几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思维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从由运算符号指示算法的四则运算过渡到以文字叙述表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运算关系的应用题。

2.从图画、图表、表格式应用题过渡到以文字叙述的,算式运算的应用题。

3.从注意应用题中的非本质因素过渡到注意应用题中的本质因素。

4.从认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过渡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2 下一页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解应用题首先是解析题意、掌握结构、选择算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有赖于学生对运算技巧的掌握,解析题意选择算法则有赖于学生复杂的思维过程。即要求学生先形成题目的表象,确定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后,才能列式计算。因此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直观。低年级学生理解应用题时,对感性材料有一定的依赖性,必须借助直观手段提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树上有6只猴子,地上有4只猴子,从树上下来几只猴子,树上和地上就能同样多? ”学生都错认为6- 4=2(只),其错误矫正唯有靠直观感知。可让学生摆弄两排个数不等的棋子,从中可发现一排增加蕴含着另 一排减少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就能类比转化,触类旁通。学生不仅直观地看到了加、减之间的相对关系,还受到了相等与不相等的辩证过程的综合训练。

2.比较。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如“15支铅笔平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 得几支?”与“5个小朋友平分15支铅笔,每人得几支?”比较发现,文字叙述的顺序不同,但解法一样,说明解题不以已知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算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结果的习惯思维。这样 能够促进学生破除实际生活中的形象经验,提高对反叙题、逆解题的思考能力。

3.挖潜。对一些隐藏了条件的应用题,要让学生反复读题,正确、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挖出隐含的解题条件。如“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30棵,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三种树共多少棵?”学生只有理解了“ 各”“同样多”的含义,才能正确解题。

3.分析。学生对于像“有6盒饼干,平均每盒有2千克,一共有多重?”这样的题目,解题时往往举棋不定.这是因为他们看到题中有“平均”就误认为是“平均分”,想用除法。但最后又问“一共”,又像乘法或加法。为此要引导学生列举出“平均→平均分(除法)”的题目,如18条黄瓜平均分成三堆,每堆几条?“”平均→平均数(加法)“的题目,如”去年平均每亩产水稻600千克,今年平均比去年每亩增产50千克。今年每亩平均产水稻多少千克?“平均→平均数(乘法)”的题目,如本节开始的例子。通过讨论明确“平均”在各 题中的含义,这样就能让学生正确选择相应的算法。

4.练说。低年级学生还要加强说话表达方面的训练。如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省略部分说全面;把“含糊 ”部分说清楚;把倒叙部分正向说;把后置条件先前说等等。

5.建构。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并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举例如下:下面各题是不是应用题,说说为什么?

①6只皮球(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②6+5等于多少?(求两个数的和)

③文具盒里有铅笔、橡皮、小刀(叙述的是一个具体事情、没有任何数量)

④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提出的是一个问题)

⑤飞机场上有6架飞机,天上又飞来了2架,一共有几架飞机?(说的是有两个具体数量的事情,根据这两个具体数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道应用题)

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2009-09-17 16:52:48 来源:网络

跟随马芯兰老师进行数学改革实验两年来,感受很深。马老师在教学中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放在中心位置,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重视抓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应用题教学来谈一谈。

小学数学研究的11种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以下四种关系的应用题: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下面就后两种关系的应用题做个具体说明。

一、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马老师非常重视概念教学。因为数学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

其中每盘有2个梨,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渗透了每份数;有3盘,就是有3部分,渗透了份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也就是每份的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份数,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

教师在讲除法的意义之前,要讲清“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

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盘是1个2,就能知道3盘是3个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也就是要求3个2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盘梨的总数是6,6是3盘梨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就要把6平均分成3份。知道一共有6个梨,每2个装在一个盘里,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有1个2就有1盘,6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矗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马老师这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像马老师所说,“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决定于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来源于概念的正确建立”。

二、大小数四则应用题

大小数这部分知识可分为这样三部分:大小数的概念;大小数的关系;大小数应用题。

(一)大小数的概念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认识“同样多”。

“同样多”是研究大小数之间关系的桥梁,只有在深入理解“同样多”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马老师对“同样多”概念的渗透,在教学第一册教材认识数“2”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学生知道2朵花是由左边的1朵花和右边的1朵花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的时候,问学生“左边和右边花的朵数怎样”,学生能够说出“一样多”、“一般多”,这时马老师给学生准确的概念,这就是“同样多”。这是通过具体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学“<”、“>”和“=”符号时,先讲“<”和“>”,目的是为了学“=”,理解“同样多”,这里仍然是通过实物图让学生理解,如3个苹果和3个梨比较,没有多余的苹果,也没有多余的梨,我们就说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也就是3和3同样多。这时学生从具体的两部分同样多,已经认识到两个数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表示,也就是“=”表示两个数同样多。

以上所举这些例了都是通过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的。

第二层:认识“大数、小数、同样多”。前面所理解的“同样多”是两部分正好相等,这一层所要理解的是小数和大数里的一部分“同样多”,如:3个苹果和5个梨里的一部分同样多,其中3个梨是5个梨里的一部分,3个苹果又和梨的这部分同样多,所以说苹果的个数只相当于梨里的一部分,即小数相当于大数里的一部分,在这里“同样多”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3”为什么是小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梨的“5个”为什么是大数呢?因为5个梨和3个苹果比较,l个苹果对1个梨,这样一对应,再继续比,苹果就没有了,梨还有两个,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把大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那么把5个梨分成1和4,行不行呢?如果这样分比不出谁大谁校分成2和3行不行呢?仍然是量在变化,还是比不出谁大谁校只有当把5个梨分成和苹果同样多的3个和比苹果多的2个的时候,才能通过比较得出5是大数。所以把大数分成两部分是在两个具体数量比较过程中自然得出的。

第三层:通过大量实物图巩固大、小数和同样多的概念。

要达到这一层的目的可不是一日之功,在这一阶段,马老师要求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多种角度循序渐进地来巩固这部分知识。

第四层: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进一步理解大数和小数,仍然利用每天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以上这四个层次均为大小数应用题的准备阶段,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同样多”这一概念,初步认识了大小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

(二)大小数的关系

大小数的关系,也就是研究大数、小数、差这三个数量的关系,大数和小数、大数和差、小数和差,这三个数量中每两个数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3个苹果和5个梨进行比较。3个苹果和2个梨的关系:这2个梨是比3个苹果多出来的部分。2个梨和5个梨的关系:2个梨是5个梨里的一部分。3个苹果和5个梨的关系:3个苹果相当于5个梨里的一部分。要研究这三个数量的关系仍然要抓装同样多“这个概念,以”同样多“作桥梁,把”大小数的关系“转化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去分析理解。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深入理解”同样多“,初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理解”多“和”少“)深入理解大小数的关系,初步理解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

第三层:(理解关键句)深化大小数之间关系,理解大小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初步培养学生逻辑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大小数四则应用题这一部分,数学教师应抓住关键句分析题目,目的是深入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使画图分析、解答成为一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每人早自习出两道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直到现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还练习这样的题目。

通过每天几分钟的积累,使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效果、新的高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关系应用题的教学是有共同点的,即教师运用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数量关系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有关应用题。

所以,我们在学习马芯兰老师教学思想的过程中,不要只学某一环节、某一 节课,要抓住每条线、每一个网络去消化理解,不仅要注重”外延“,更要学习马老师教学思想的”内涵“。

第二篇:让低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幸福成长

让低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幸福成长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的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步湘老先生曾说过:“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中的巨大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应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在大量积累,必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指导。构建课外阅读场,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扩展,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激发动机,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课外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是多么重要。有乐趣才会喜欢,怎样才能使低年级和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

1、要激发情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精心选择浅近易懂的课外读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所谓“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进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为。

2、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创造条件,构建学生在课外阅读场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进行书面阅读困难较多,文学符号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辅助他们阅读,这就要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起跑线的“起点”上,要创造条件,舍得花费较多精力去为他们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逐步让他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重视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引导。教师应成为爱读书的人,教师自己在阅读一些少儿读物、报刊,把学生爱读的书推荐给学生,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和好的读书方法,师生共同进行精神漫游,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到书店、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一是学校可开辟读书廊,开放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二是建立班级图书架,规定每个学生每月供给班级5册以上的课外书,使学生手边拥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刊;三是家庭与学校要拧成一股绳,教师还可指导家长帮孩子买合适的课外书,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四是教师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来阅读。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了使更多学生能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教师要努力对找一切机会,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舞台,一是“讲故事”活动,考虑到低年

级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活动,如“童话故事”、“大自然故事”、”神话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他们不仅认识了丑小鸭、白雪公主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且发现了法布尔《昆虫记》里弹琴的蟋蟀,唱歌的蝉;不仅了解了风霜雨雪的产生,而且知道了春华秋实的美丽;不仅听懂了狐狸赞美乌鸦的假话,而且看见了穿着”新装“的皇帝„„二是“古诗文吟诵”活动。每天利用早会(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每每听到学生操着稚嫩的童音,反复吟诵着那些被世代传诵的文化精品,我们相信这努力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作文时会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更是终生受用不尽的文化财富;还有“成语接龙”活动、“诵读小品文”活动等。如果我们让孩子每天背一首小诗,读一篇短文,记一条成语,六年下该有多少收获呢?这些用课外书“泡”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必然会沉积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三、固本培元,养成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想学而有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

1、凭借教材,以点辐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先抓外显的,激活学生以前的读书经验,落实正确的读、背姿势,学会圈点勾划等读书方法,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和背诵;再抓内隐的,唤起儿童的学习需要,落实“勤”与“乐”;最后抓养成的,对于孩子来说,既要爱读书,还要会读书。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课外学习活动,既要学会自主阅读,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让优秀的儿童读物灌溉学生的心灵。

2、加强指导,行动鞭策。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耐心、有恒心,切不可急功近利,教师要利用晨读时间或安排课外阅读指导课,加强导读教学。指导的主要内容为:A、读物为推荐选择,制订课外阅读必读书目、参考书目;B、阅读书目指导,指导学生读书先读目录、序文,从整体入手把握内容,或的选择地阅读;C、运用工具书指导。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要字典、词典解决;D、阅读方法的指导,如略读、浏览、精读等;E、阅读笔记的指导。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做以好词佳句等记录为主的笔记和以各种知识为主的读书卡片式笔记等。

3、勤于检查,及时纠偏。教师要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经常抽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并且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习惯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出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的素养。

第三篇: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毕业论文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作 者: 常 瑞 珍

专 业: 教 育 学

准 考 证 号: 010101308871

成 绩:

联 系 电 话: 0371-63800263

工 作 单 位: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完 成 时 间: 2006年3月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常瑞珍

论文摘要:

本文分别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体验、学习、兴趣、数学 正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①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观察、操作、学习多数停留在感知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展开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挖掘生活中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活动与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更为突出。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富于情感,向师性特别强,容易受感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才能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上各表示什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数学故事:在数学公园里有9个兄弟1、2、3、4、5、6、7、8、9和小妹妹0,他们和和气气在一块玩,可是自从来了“>”和“<”,兄弟之间发生了比较大小、争高低的事情,特别是1和9争得更起劲„„ 最后小妹妹0来帮忙,把1往9的左边一推,1和9紧紧的挨在一起变成了19,然后问大家:“现在到底谁大?”故事到此结束,却留给学生一个争论的空间,在争论中学生明白19中的1是1个十,9是9个一。简单而又生动的语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我们来当家”,“做家务摆筷子”等等,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统计教学“最喜欢的水果”时,创设了开“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取水果,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同学想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却没有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提出我们班要举行新年联欢会,如果你是小小采购员,你怎么为大家买到各自爱吃的水果?结合本班实际展开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新颖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数学知识。

1、动手操作活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分桃子》一课时,为学生创设“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帮助小猴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学生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分,分了四次;有的两个两个分,分了两次,每只猴子分4个;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分4个,一次分完。通过“小猴分桃”这一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通过小猫分鱼、小狗分骨头、分筷子等等多个操作环节,使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

2、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概念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唱“拍手歌”的游戏活动,歌曲结束后,教师问到:“你一共拍了几次手?”学生回答6次;教师接着又问:“我们全班有36个小朋友,一共拍了多少下?怎么列式?”顿时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6+6+6+6+„„” 学生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式子太长了,写起来很麻烦。”“是啊,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用乘法。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顿添光彩。

又如在练习20以内加法时,通过“看得数、找朋友”这一游戏,把一些算式和相应的得数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让拿算式卡片的同学找到拿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学习内容,就会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起来感到轻松、愉快,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合作交流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等。他们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把各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进行了比较、归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初步的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如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开设了“文具店”,让学生在小组内购买文具,他们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但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通过模拟活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感到很开心,很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渴望成功的心愿却更强烈。教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要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能让学生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有交流、讨论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去获得。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引文注释:

①、作者:常汝吉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

参考文献:

作者: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作者:刘兼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14页。作者:《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85页,152页。

作者简介:

姓名:常瑞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7年5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邮编:450000 联系电话:037163800263

第四篇: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①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观察、操作、学习多数停留在感知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展开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挖掘生活中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与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更为突出。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富于情感,向师性特别强,容易受感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才能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上各表示什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数学故事:在数学公园里有9个兄弟1、2、3、4、5、6、7、8、9和小妹妹0,他们和和气气在一块玩,可是自从来了“>”和“<”,兄弟之间发生了比较大小、争高低的事情,特别是1和9争得更起劲„„ 最后小妹妹0来帮忙,把1往9的左边一推,1和9紧紧的挨在一起变成了19,然后问大家:“现在到底谁大?”故事到此结束,却留给学生一个争论的空间,在争论中学生明白19中的1是1个十,9是9个一。简单而又生动的语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我们来当家”,“做家务摆筷子”等等,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统计教学“最喜欢的水果”时,创设了开“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取水果,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同学想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却没有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提出我们班要举行新年联欢会,如果你是小小采购员,你怎么为大家买到各自爱吃的水果?结合本班实际展开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新颖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数学知识。

1、动手操作活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分桃子》一课时,为学生创设“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帮助小猴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学生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分,分了四次;有的两个两个分,分了两次,每只猴子分4个;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分4个,一次分完。通过“小猴分桃”这一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通过小猫分鱼、小狗分骨头、分筷子等等多个操作环节,使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

2、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概念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唱“拍手歌”的游戏活动,歌曲结束后,教师问到:“你一共拍了几次手?”学生回答6次;教师接着又问:“我们全班有36个小朋友,一共拍了多少下?怎么列式?”顿时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6+6+6+6+„„” 学生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式子太长了,写起来很麻烦。”“是啊,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用乘法。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顿添光彩。

又如在练习20以内加法时,通过“看得数、找朋友”这一游戏,把一些算式和相应的得数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让拿算式卡片的同学找到拿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学习内容,就会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起来感到轻松、愉快,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合作交流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等。他们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把各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进行了比较、归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初步的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如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开设了“文具店”,让学生在小组内购买文具,他们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但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通过模拟活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感到很开心,很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渴望成功的心愿却更强烈。教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要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能让学生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有交流、讨论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去获得。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教师论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他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对其普遍重视。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究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像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此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画图、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小试验,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刚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问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地图?”学生回答后,又问:“你知道我国的领土的面积吗?”学生回答后,再问:“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数吗?”在学生说出大概的数目基础上,教师准确地说出中国人口数为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并介绍这是我国最近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结果。此时学生会对人口普查产生兴趣,老师可趁机导入新课“人口普查内容项目很多,但无论哪一项都需要运用到统计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你们想学不想学?”接着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揭示课题。同时在本节课最后布置实践作业:分组进行“小型人口普查”调查我校整个五年级的人数。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学生脑中印象,又让学生去实际调查,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认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此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四、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答现成的数学题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来源于现实。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五、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此话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再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比如有正方形、正六边形等。还可以一起探讨什么类型的地板砖可以无空隙镶嵌,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平铺,那么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平铺吗?至于地板砖的花色品种选择后拼成的图案又得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其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教师除了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下载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盱眙县鲍集中心小学刘巨祥 【摘 要】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已是当前教育的普遍共识,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寓情感......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浅谈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 余荣十堰市茅箭区火车站小学 龚举伟“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郊的“谁言寸草......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3)......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激励教学一句鼓励的语言,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 内容摘要: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此文于2009年6月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台城中心......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