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动态
2008年第18期(总第66期)嵩阳高中教导处编(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2008年4月27日
第10周教学分析
一、期中九校联考
本学期期中九校联考已结束,本次考试没有对调监考,这是对我校管理层对考试的认识和组织能力、教师的监考作风、学生的考风的一次全面检阅,为此,我校高度重视,召开九校联考专题会议,详细安排,周密部署,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一)存在问题
1、两天来先后发现5名学生把手机带入考场试图作弊,分别是:一(7)班的石孟燕,三(3)班刘晓飞,二(1)班陈延辉,二(14)班纪晓阳张少辉。
2、考试期间有3名学生把答题卷带出考场,分别为:一(16)班刘浩洋,一(10)班董孟君,一(12)班吴雁晓。
(二)经验做法
1、正考风、严考纪,成立考试督查组,加大巡视力度,确保考试百无一疏,可作为经验进行推广。
2、发现一起,处分一起,以校规校纪震慑作弊学生,规范考风考纪,两天来共发现8起学生违犯考试纪律事件,全部给予留校查看处分。
3、考试期间教师监考行为基本规范,尚须努力。本次九校联考,考风考纪良好,考试数据具有较大的可信度,希望各位教师认真分析成绩,找准存在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力争在郑州市期末统考中考出好成绩。
执笔人:常卫平
二、关于高三专题讲座问题
1、现状:本学期主要是请郑州一中教师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辅导,本校教师开讲座课仅3次。
2、问题及成因:校内安排专题讲座次数太少,覆盖面过低,主要原因:一是级段过分依赖郑州一中教师,对校内教师开展专题讲座缺乏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造 成讲座密度太小;二是教师中能够承接专题讲座的人较少,即使有能力承接,但也往往显得信心不足。
3、工作改进措施:
一是实行专题预约制度,由各备课组充分论证,确定1-2个重点专题,由级段统一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实施专题突破,理科普通班和实验班专题讲座分开进行,分层次辅导;二是采用郑州一中专题训练的办法,即每人分包一至两个专题,精选精编训练习题,统一印制专题训练学习资料,由各任课教师分别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三是继续请郑州一中教师到样辅导。
三、关于课堂检查问题
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是学校教学管理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目前,我校在课堂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课堂行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业、教案等的常规管理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更深层次的课堂检查做得还远远不够。为此,决定从本周起,加大教学管理人员随堂听课的力度,要求教学业务副校长每周听随堂课不少于5节,包级其他校级领导听随堂课不少于3节,包级教导处正副主任、级主任听随堂课不少于2节,包级教导处工作人员听随堂课不少于1节。同时,要求听课人员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听课情况,并将随堂听课情况纳入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序列,由学校考核办公室落实。
执笔人:吴颖超
第二篇:教学动态
轻工系成功举办第二届“Designer.梦”服装周轻工系于10月28日—11月1日举办了第二届“Designer.梦”服装周。整个时装周共有六块活动,分别是轻工系服装专业作品展、服装毕业作品颁奖盛典、服装专家讲座、服装拍卖会、国际服装大赛精彩回放、“服饰之夜 ”周末文化广场。
在轻工系服装专业艺术作品展上,共展示了服装专业师生作品百余件。有时装画、服装设计表现、服装CAD设计、服饰色彩、图案、小饰品制作、绣品、剪纸、民间工艺等作品。各项作品内容展示大学生高雅健康的审美追求,具有创新性,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
在服装毕业作品颁奖盛典上,通过模特的舞台展示,向观众和社会呈现了从68个系列350套2014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8个系列100套服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成果,也从充分展示了教改的成效。
服装专家讲座活动是由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白志刚教授上午给学生讲解了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下午跟服装专业老师针对教学改革进行热烈的探讨,老师、学生均受益匪浅。
另外服装拍卖会、国际服装大赛精彩回放、“服饰之夜 ”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也成效显著。总之,通过服装周彰显了我院轻工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特色,树立专业品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学生成长风采,搭建校企合作共赢平台。
第三篇:教学动态2014.5
教学动态
三文联区
组织教师观看山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大赛”
获奖优秀课展示网络直播
5月8日、5月10日,三文联区分别组织小学、初中全体教师观看了山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大赛”获奖优秀课展示网络直播。
每位教师围坐在一起,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与“优秀课”完全融为一体。他们看了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对电子白板教学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电子白板教学同时具有了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构成了真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老师更多地以管理者和引导者身份出现在教学中,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大家一直表示: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体机”的优点进行教学,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四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则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之旅呢?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这次就算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生成,动态形式,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第五篇: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途径。旨在通过研究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当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时,也深刻认识到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地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一)文本的意义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学生的质疑
“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化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惟其如此,才会逐渐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
(一)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这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潜能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做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二)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求末” 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动态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有益的探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对这种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努力在班中树立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学风。
(三)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四)随机应变,推波助澜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个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基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与生成不是一组矛盾,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案中要巧妙地设计“生成点”,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加强交往,在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教学《小珊迪》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明明不要火柴,为什么还买了孩子的火柴?”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没有料到有个小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善待他人,珍爱所有的生命。”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成就了有价值的生成。
(三)留有思考空间,在自主感悟中生成
就像一幅好画要“留白”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鲜活起来,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荷花》一文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师让学生想象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亭亭玉立、随风舞动、含羞低头、翘首期盼„„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听到、看到、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再以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大赛中《军神》一课为例,在理解“手术中一声不吭”这一部分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一声不吭。手术三个多小时,病人始终是一声不吭。什么是“一声不吭”。
学生:不出声,一句话都不说,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
老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疼更痛„„
老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老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坚强/勇敢/什么痛苦都能忍受„„
老师:正如沃克医生所说,他就是一块 学生: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他就是一个 学生:真正的男子汉
老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心底体会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四)创设情景,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课要有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山东徐慧颖老师讲授的三年级的《给予树》(片断)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此时舒缓的音乐起)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了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冲着一个学生说)来,金吉娅(把这个孩子引领到前面,让这个学生摘下挂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读读小女孩写了什么?
生读: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
师:哦,小女孩是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啊,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一直盼望着;晚上,她面对黑漆漆的屋子,也一直盼望着;甚至连作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金吉娅,(对拿心愿卡的学生说)看完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老师接连问几个学生:那你呢?你呢?你呢? 众口一声: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确定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
学生纷纷坚定地说:确定!想清楚了!我要帮她买到洋娃娃。(学生此时好像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金吉娅。)
师:再带着理解读这句话。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生1:仁爱
生2:关爱
生3:温暖、同情
生4:关怀、体贴
生5:真诚的心
师:是的,送给她真诚的心,送给她希望,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她的,也感受到你们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徐老师讲得非常投入,此时,不仅听课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全场听课教师也被这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徐老师抓住重点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学生与金吉娅的共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五)拓展延伸文本,在积累内化中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教学《风姑娘送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其他动物收到风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还得意洋洋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但我们相信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会少。
学习了《长城》一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实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方法策略问题。只要我们从心底认可、尊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把它当作是宝贵的课堂教育资源,当作灌注出无边春色的“源头活水”,那么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语课堂充满绚烂的生命情趣与浓郁的春天气息。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定会如鱼得水,其主动性、创造性定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课堂也势必会愈发精彩迷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会饱享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