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变革
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等近20个项目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的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都有所增加,但学生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突出表现在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都难以“达标”,以及学生近视率、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纷纷限制了学生校内、校外的活动时间,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二是学校对体育的理念仍然仅停留在体育课上,对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均未引起高度重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健康第一”是现行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体育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向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启发、吸引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动技巧,有效训练肌体,增强运动技能储备,体会运动的快乐,为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一、教学方法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身体机械重复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学生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使得教学内容在更多的时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调、枯燥,教师教学方法形式化、成人化,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发生。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小学体育课而言,那些单调、枯燥乏味的简单机械训练,难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教师可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和锻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动作要领。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些爬山、游泳、远足、打拳、韵律体操、越野跑等运动项目,这些练习内容,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学生兴趣特别高涨。另外,体育课强调精讲多练。在学习立定跳远的过程中,我在讲清要领的同时顺势编成顺口溜:“两臂用力向前摆,两腿同时用力蹬,身体向前要挺胸,收腹屈膝落地轻。”这几句顺口溜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有助于学生理解、体会和掌握动作要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
二、教学方法要注重情境创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自觉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体育课教学变得轻松愉悦,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例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唐老鸭走路,模拟大森林里一群可爱的蓝精灵舞蹈表演等。由于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学生自然都能自主、积极地参与练习,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逐渐掌握了要领。体育课上运用情境教学,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去练,更重要的是要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展开想象,让他们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来感知、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进行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要融入游戏比赛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游戏,已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游戏由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能,因此体育游戏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游戏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游戏的创编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研究出不同的游戏,也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改造,如运用“鞋盒”作为“投准”游戏中的“篮筐”进行投掷教学;把“易拉罐”当作“保龄球”进行投掷练习,由于数量多,学生能广泛参与。总之,体育课不仅要让学生能“玩”、会“玩”,还要能创造性地“玩”,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目前,现代化教育技术已逐渐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沉闷的教学空间和单一的学习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如运用音乐进行舞蹈、韵律操教学;在准备活动、游戏中恰当地运用音乐烘托气氛等。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极大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同时,在进行体育课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把多媒体的语音、画面展示,与教师组织下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和教师两方面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ight, weight, vital capacity, grip strength and so on nearly 20 items of physical health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indicators such as height, weight, chest circumference are increased, but part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index showed a trend of declin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he lung capacity, speed, strength, endurance, etc, are difficult to “standard”,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myopia rate detection rates continue to rise, overweight and obesity.Investigate its reason: one is the impact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parents and schools have restricted the students on campus and off campus activities time, objectively to reduc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Second, the school of sports concept still stays in the P.E.class, only for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has not been highly valued.In the process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health first” is the basic idea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tandard.Theref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ncept to the students fully display the charm of all sports, inspire and attract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sports activities independently, creatively to let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rich appeal, movement skills, training the body effectively, enhance motor skills reserves, realize the happiness for movement, solid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A,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radi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one-sided emphasis on physical mechanical repetition of the exercise, and neglec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education;More tha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venues, equipment, makes the teaching content at more of time away from the students' real life and social reality;Form is monotonous, bor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eachers formally, adult teaching method, lack of selectivity, exploring and autonomy, ha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This way of teaching eventually led to the students don't like physical education phenomenon.Interest is actively explore the tendency of something or some activity.For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monotonous, boring simple mechanical training,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Therefore, the teacher can use vivid, suitable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of education, create a relaxed teaching atmosphere in class, to make the students happy to learn and exercise,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ports action essentials.Teachers,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school, student's actual situation, choose some mountain climbing, swimming, hiking, boxing, rhythmic gymnastics, trail running, such as sports, these exercises content, does not need complex equipment conditions, also can develop th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athletic ability, students interested in particularly high.In addit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mphasizes earnestly practising more.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standing long jump, I explained the point while conveniently into mandarin: “hard swing forward two arms, two legs and deng, the body forward to hold out a bosom, belly in knees landing light.” , vivid, this a few words of mandarin focused students listen to understand, is quick to learn,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experience, and master the behavioral essential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so that the students do not feel tired and hate.Second,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reating situ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rt is not impart ability, but inspire, awaken and inspire.” Therefore,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sports teach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create a happy, relaxed atmosphere,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exercise, make them with the best state of mi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all kinds of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ly.This can not only give full play to www.xiexiebang.com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ports teaching, and can mak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become relaxed and cheerful,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Forepaws, for example, training students with a first run, we can make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like to imitate, organize students to simulate Donald Duck walk, simulating a group of lovely Smurfs in the forest dance performances, etc.Because the students of class wa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novel form and scene, the whole process of practice students nature can be independent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ractice, gradually mastered the essentials in the interesting simulation performance.P.E.class, us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not only to let students to imitate the teacher's action to practice, more important is to raise the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imagination, let them in their own limited lif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erception, experience, see the beauty in your life, then carries on the practic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gradually form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values.Thre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game in the game Since the 1980 s, interesting, entertaining, competitive, keeping fit and other functions in one of the gam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ports teaching.Game due to conform to the student body and mind characteristic, can maximum limit arous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s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so the sports games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has important function and meaning.Game teaching if you want to succeed, the plait must conform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close to the actual student life.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can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www.xiexiebang.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students discuss perfectly togeth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equipment and teachers from two aspects.Only in this way, can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学 角色变化 兴趣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教师和学生有相应的变化,这需要我们体育教学者认识到。
一、学生的角色变化
以往的体育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的进行学习,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就是新课程的特色。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这里就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
二、体育教师的角色变化
新课改下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那我们体育教师角色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体育教师成为了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三)、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
1、导入时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练习、或小组结伴练习;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堂上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先前担心学生混乱的场面成为多余的问题了,结果发现同学们学习、练习的兴趣盎然,减少了准备时间。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新授时引发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如:在学习快速跑时,采用游戏:“长江、黄河”,让学生进行追逐跑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知道快速起跑的主要性,然后再让学生探讨途中跑的技术要求,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快速的技术。通过这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设置,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素质;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安排练习提高趣味性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长跑练习时,可以安排了记时跑、追逐跑、障碍跑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会学生自觉学习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终身体育”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2、教会学生练习方法
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运用互比互练习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自身优势,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是实施新课标素质教育的基础。多少年来体育教学内容的单
一、枯燥、技术性偏强而趣味性不足等缺点仍然存在,且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受场地器材设施的影响与限制,而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有限的条件,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搭配,要选择那些能较好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项目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所选的体育项目中去,不仅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体育学科教学内容不仅体现了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更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还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能动性,并紧贴体育运动内容,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目标,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而新课标是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类似“曲线式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让学生在运动中学到新的知识。如:在进行排球项目的球感训练时,可通过篮球比赛的形式锻炼排球的手感,这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这看似是篮球练习,其实是对排球球感的锻炼。“曲线式教学”影响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提高。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3、教师要多给学生创新的时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必须多给学生创新表现的机会和空间。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所任班的体育课,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知道师生的角色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不断研究与创新,使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处于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视频教学等方法,通过观看优秀运动员的视频动作来增强同学们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的采用,是本着 “ 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进步 ” 的宗旨,着眼点并不是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体育专业人才,而是挖掘每个学生现有的潜能,使他们都有长进。
一、情景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
二、在体育课中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以使体育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地去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学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同时,由于兴趣相同,学生在一起练习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消除了自卑感,享受了体育带来得快乐。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通过对体育教学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课中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对自己在体育课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度实验后有所上升,在体育课学习中积极主动上升幅度较大,同时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自尊心强,叛逆心强,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但是又不喜欢纪律约束,结合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断提升素质,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浅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模式
(时间:2010-12-16 16:01:3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牵动整个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全面改革,要使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迅速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有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小学体育课作为小学教学计划规定的一门必修课,也必将在模式和方法上改革。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做到:
1、面向全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怀着满腔的爱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3、及时鼓励。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或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热情洋溢的鼓励不仅能给被鼓励者以激励,同时对所有学生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体验成功。让每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发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创新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创新活动要求个人具有一种创新精神,其中包括对目标的信心,对克服各种困难毅力和不断求索勇往直前的精神。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它指学生不根据老师讲的和书本上说的,自己独立思考得到一种新的方面或善于提出不同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通过听讲、观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知识的运用,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过程更加重要的阶段
三、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情绪性
根据小学生认识活动的无意性比较明显的特点,在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情绪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学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有效地组织教学,例如:我在让同学们练习跳绳前,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练习结束后我们每个组选出十名同学进行比赛,这样他们每个同学都在那里认认真真练习,争取选上为本组争光。这样以来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练习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不仅课堂教学组织的非常好,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注意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小学生能否集中精力注意听讲,与教师是否善于组织教学内容,能否引导学生
理解教材密切相关。若要有效地促使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特别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就必须注意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为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对于一些比较难做个示范,我从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课件或利用搜集的素材制作课件,让他们在电视上观看。通过直观演示,不仅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相对来说,注意的稳定性还是比较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变换活动形式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准备部分的教学,我常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带领学生完成一套自编的把变速跑、跳跃、徒手操等等融为一体的“热身操”来完成准备部分,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在好奇、好玩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轻松地完成了准备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广大教师发挥创造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虽然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但我们将会不懈努力,及时解决新课改实验中的问题,力求使我们的体育课堂发生更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
摘要:所谓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构建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理念,究其核心,是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让新的教学理念真正深入贯彻落实,以新课程的理念观点,激发学生机体潜能,促进身心发展,全面提高基本素质,达到新课程精神要求的标准,是摆在我们初中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体育 改革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增强学生的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改革。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体育课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方面有重要作用。作为初中体育教学额,更可以锻炼成就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性格。但当代教学状况中,体育课在家长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总是不如文化课重要。学生在体育课上散漫、逃课、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会以文化课来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由此更助长了学生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初中生尚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价值观的形成尚不健全。对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首要的就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向学生讲解体育课的重要性。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增加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起对体育的重视,端正对体育课的态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认真备课。课前要充分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熟练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顺序做到心里有数,并充分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例如,对于课上可能用到的体育器材,教师可以载客前和体育委员、班长等学生沟通,安排好器材搬运、收回的人员,这样就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准备,从这些教学细节中教育学生养成节约时间的习惯,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主动,以愉快的开放
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体育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理解达到最大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课下的体育运动引导。体育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初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等方式,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从长远角度说,这对学生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讲解示范的体育动作达到较快的领会和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体育教学手段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当代体育教学较过去而言已取得很大进步与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体育教学仍存在很大不足。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体育教学手段的匮乏、教学方式的单一。因此,优化体育教学手段,增强体育教学有效性,是初中教师应对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最大化,让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通过简单的于示范——讲解等单一的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得学生乏味,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面,教师既要讲究实效性,又要讲究趣味性。
2、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方面有一定差异,在每堂课中对教师所讲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机体机能、知识构成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计划及目标。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其制定更高的要求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对于身体素质差一点的学生,可适度降低要求,不能超过其身体的负荷能力,以保护学生身心安全。
3、将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课上活动和课下锻炼相结合。
除了在室外课堂上的示范与讲解,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室内教学的方式,如给学生观看有关体育录像或课件等,以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也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锻炼。课下锻炼不仅丰富了
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教师的信赖是学好该课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作为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亲近学生,积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自闭型与开放性交替、依赖性和独立性同在、自尊感和自卑感共存。因此,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师,在对初中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真心对待、爱护学生,面对问题不能简单采取打骂、体罚等粗暴方法,而应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以引导教育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创新学习,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讲究“自主、合作、探究”,用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此践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初中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在教学中应促使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我们应该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关键词〕主体
情感
引导
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使小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愿读、好读,并能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句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然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在我看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应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那么,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应该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阅读要读,阅读要自己读,阅读要学生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离开作者本意,漫无边际地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从阅读的角度说,读者的有些理解、感悟可能并不是作者的本意,1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并没有想说这一点,读者借助文本想到了,根据读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也是允许的。但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同时还应该注意落实课文的主流思想,不要往非主流思想、价值不大的想法甚至错误的想法上引导。
二、从注重理性分析到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学生所阅读的文章大多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学习“手术前”的一段,接着,让学生尝试以上的学法,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手术中”、“手术后”进一步感受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了投入感情朗读、抓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神情、联系插图等方法来品位理解课文。随后,通过模拟采访式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境界,不断启发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文中之情,读出人物的精神和风骨。又如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然后展开联想,续编故事,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故事编得十分生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除体验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还体验到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真正达到了“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三、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其含义。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从阅读教学任务的途径来说,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靠阅读实践完成;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以及扩展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多种任务,也是“在读中”、“凭借着读”来完成的;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2 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阅读教学;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多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其次,把握好读的要求。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读,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不能一味地追求读的趣味,在阅读课上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读,使阅读教学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3)、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也要加强阅读示范和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与读为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让学生在读中产生感受,通过读表达感受。
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把生字当成阅读的障碍,第一课时要扫除这个障碍,第二课时才能进行阅读教学。生字确实是阅读的障碍,但扫除这个障碍,既可以在阅读前,也可以在阅读中。
例如:我这样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师: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学生读文、画词语,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说,哪个词是你不理解的?(学生说,教师板书词语后,齐读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有气无力„„)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通过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多数词语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课文的请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如果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下面我们在检查读书的效果。(教师相机指导 3 “蜡”、“蛮”等字的读音)
(指导朗读略)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教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抢!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了下去,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厉害,凶!
师:这就是 “气势汹汹”。师:杂草野蛮不野蛮?讲不讲理? 生:野蛮,不讲理。师:这就叫“蛮不讲理”。师: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 生:不让。
师:这就是“不由分说”。
教学中,我有意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把杂草抢营养时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五、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
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阅读为思考、讨论、说话提供了话题,提供了材料,思考、讨论和说话也可以促进阅读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完《三袋麦子》一课后,引导学生就书后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4 “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一袋麦子的呢?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
生:小猪很馋,没几天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馋的?
生:他迫不及待地拿出食品,还舔了舔舌头。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从“迫不及待”、“舔了舔舌头”这两个词中就能看出小猪很馋。
生:我认为小猪最不好,他只图一时痛快,一点儿也不注意节约。生:小猪一点也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晓得吃、吃、吃,除了吃,还是吃!师:小猪就没有一点儿可爱之处吗? 生:小猪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
生:小猪懂礼貌,土地爷爷一年后去看他的时候,他首先感谢爷爷送给他那袋麦子。
师:你读书很仔细,大家说得都不错。现在,来说说小牛。生:小牛很会节约,一袋麦子一年还没吃完。生:小牛为了不让麦子发霉,还经常搬出去晒。生:我认为小牛既节约,又勤劳,他的做法最好。师: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把小猪、小牛和小猴比一比。
生;小牛和小猪相比,肯定是小牛做得好。可是和小猴相比,又不一定。师:为什么不一定?
生:小牛虽然想得长远,但一袋麦子总有吃完的时候。小猴把麦子种下地,获得丰收。这样,年年种,年年丰收,就永远也吃不完了。
生:小猴还很大方,把丰收的麦子送人。生:我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他最聪明,最能干。
师:大家在讨论中尽管想法不一样,但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真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三个小动物眼中的麦子都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生:小猪眼里的麦子是“黄灿灿的”,小牛眼里的麦子是“饱满的”,小猴眼里的麦子是“上等的”。
师:都是一袋麦子,为什么用词各不一样呢?(引导学生从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不同的体态语和话语中,进行比较、分析,感悟三者的性格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蕴涵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讨论到最后时,我将三个小动物眼中不同的麦子“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子”、“上等的麦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下,为什么用词各不一样,再将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不同的体态语和话语加以对比,落实了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训练,有意识地将语言训练融合其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精神,达到了人文浸润、语言积累的目的。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学生主体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创造,并注入情感体验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那就很难在阅读课上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江川县前卫镇前卫中心小学:申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