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沟通,与孩子心灵对话
《沟通,与孩子心灵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家长明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2、让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
3、学习将沟通技巧用于实践中。教学重点: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在现实生中运用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家长朋友们,首先感谢你们来参加本次的家长会。游戏:由孩子联想到的„„
请家长们按照顺序,按“孩子像„„,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总结:从家长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孩子都充满了浓浓的爱,让人感到温馨。
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一)故事分享
应该说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做父母自己不一定都知道如何去爱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主持人:有这么一所学校,一位新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在极为融洽的课堂里,老师看到了一个和这个气氛格格不入的男孩。他让新上任的唐老师感觉心疼。
唐老师:在语文课上,我看到了那个孩子——目光呆滞,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没啥反应,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孩子叫奇奇。他平时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我想和他谈心,可他却始终闭着嘴,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好不容易孩子开口了,他告诉我前一段时间他和班级里的同学闹矛盾了,他一生气就把同学的文具盒摔坏了。老师找到他的家长。爸爸到校后没问前因后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他一耳光。奇奇在那个情况下愤怒极了,心理恨极了爸爸。一句话也没有和爸爸说,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和他说的。奇奇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和爸爸好说的了,爸爸当着众人扇他的一耳光让孩子失去了很多,他觉得自己一点面子也没有了,以后怎么在老师、同学面前抬起来头来啊。想到以后要被同学们瞧不起,他就特别不想在这个班级再待下去了。
听了孩子的叙述,我很心疼,特地去拜访奇奇的爸爸,交流时我问孩子的爸爸为什么因为这样一件事就在班上打了奇奇。爸爸也很无奈,他告诉我奇奇以前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常犯一些错误。当时被老师叫到学校,他感觉很丢面子,因为当时太生气了,就动手打了孩子。
我又问了奇奇爸:当时打了孩子,心理怎么想的?奇奇爸说:当时打孩子也是一时冲动,心里想着对孩子要严格要求,没想太多就动手了。当时也没想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自己的一巴掌就这样把孩子的面子打没了。从那次以后孩子彻底改变了,变得行为怪异起来,在班级里沉默不语,性格变得很内向,不再愿意跟别人交往,在家里也不愿意和家人说话了,问他总说要换班,再也不想去那个班了„„后来,奇奇爸也对自己的一耳光后悔不已。
我又问奇奇爸:有没有想过办法来弥补现状。奇奇爸说:事后家里人做了很多事情来帮助奇奇走出这个事件的阴影。当他不愿意和同学玩,不愿意跟同学讲话的时候,我们就专门邀请同学来家里聚会,还特地买了很多有关与同学交往的书给他看„„当他不愿意和家人讲话的时候,我们专门挑他喜欢看的电视陪他一起看,主动和他讨论电视情节,找了很多话题和他聊天,了解他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交流后,我特地开展了一个《谁能成为奇奇最好的朋友》的活动。让同学们说说想和他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上课时我们还和同学们约好用设计好的有特殊节奏的掌声欢迎奇奇在课堂上发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奇奇和同学们的交流多起来了。他爸也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在家里笑容多起来了,也主动和家里人交流了。他还主动报名参加了班级的朗诵表演。
在一次谈心中,奇奇主动和我说:那件事情发生后,虽然当时很生气,但是事情发生那么久了,他也不生爸爸的气了,现在他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好了,自己也不觉得在班级里没有立足之处了。
主持人:为了使奇奇走出心理阴影,唐老师前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家长,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却没有想到当着别人的面来数落孩子甚至动手,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结果让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给孩子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讨论
听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想说的呢? 组织家长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
(三)总结
所以,当您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难题,当您越来越不知道您的孩子的头脑里在想些什么,当您的孩子不再能把您的话听到心里去,那您就要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
在孩子的一生中,与孩子间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分析证明,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克服、矫治,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沟通,是相互尊重,认可对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的思想和意志,企图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代替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家长应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活动的空间。
沟通,是彼此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真诚倾听和倾诉,既增进相互了解,更努力理解彼此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要以和蔼的目光唤起自己心中感受和困惑的愿望,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四)升华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分不开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一定要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三、亲子沟通的三个问题。
(一)亲子间的相互认知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虽然十分重视,但对自己孩子并不太了解,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严,看不到子女的优点;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个性发展„„
其实,孩子对父母也不了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对父母期望的认知程度,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是否知道,是否了解,认知的深浅程度又是如何。
据调查,小学生在家长对自己学业、技艺、才能等要求方面的期望与家长一致的只占30%,主要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父母易于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对其学习的满意程度,他们能直接的感知,并且能与父母一致。而有些抽象的或不易于直接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希望他们长大后凭“一技之长”来“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不能理解,其认知就很难与父母一致了。因此,要使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与父母对孩子的认知一致,则要求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期望、要求,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等传递给孩子,取得与孩子的共识,这样亲子关系在认知方面会比较和谐一致,家庭教育就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亲子之间的情感与态度
从目前显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为七种类别:1.过度保护型。2.溺爱型。3.专制型。4.理智型。5.期待过高型。6.严厉型。7.忽略性。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与态度也呈现为十种类别:1.顺从型。2.希望型。3.信任型。4.体谅型。5.协调型。6.理智型。7.无耐型。8.冷漠型。9.惧怕型。10.疏远型。亲子关系随父母的教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具有怎样的教养态度,就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三)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沟通,也应理解为双向的,既有父母对子女心灵活动的了解、理解和尽可能多的认同,也有子女对父母心理活动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因势利导,巧妙地发挥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四、交流亲子沟通的现状。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平时在家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呢? 请与坐在你旁边的家长朋友做一个交流。全体家长交流:
1、从沟通的内容、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2、提出自己的困惑。
五、亲子沟通的策略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如何沟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重的。
(一)试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理解是孩子的最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听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父母对子女,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缺乏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会缩小。将心比心,孩子会对你更加信任。
(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能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的一位学生放学后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左等右等还不回来,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孩子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其实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表达方式: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三)耐心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倾听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当发现孩子有烦恼时,不妨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那你会发现与孩子更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四)丰富沟通的方法和内容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可以给孩子写封信,给孩子发一封邮件,还可以定期开个家庭会议,专门用一本笔记本作为“连心桥”,也可以通过啊孩子最信任的小朋友或大人作为“信息传递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应该讲究更为丰富的内容。交谈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死沟通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彼此都可以开拓视野,实现知识上的互构,思想上的互启,情感上的互通,彼此相得益彰。一般来讲,可以有以下的内容:(1)市场信息反馈。(2)讨论新鲜事物。(3)活动交际。(4)影视评论。(5)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六、沟通,没问题(情境表演)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需要沟通的场景,请家长朋友们自由组合,可以谈一谈,也可以演一演。
1、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2、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3.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玩电脑游戏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4.老师反映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了,你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七、结语
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希望家长们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当然,也要体会他们的难处,如果这样做了,孩子们定能敞开心扉,把大家当成最知心的朋友。谢谢大家!
第二篇:《沟通,就是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教学设计
《沟通,就是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家长明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2.让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3.学习将沟通技巧用于实践中。教学重点: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家长朋友们,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游戏的名字是----“孩子的自由联想”
请家长们按照顺序,按“孩子像„,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家长交流)
总结:从家长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孩子浓浓的爱,温馨而甜蜜。
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一)故事分享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如何去爱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惨痛事件: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锤打死了他的亲生母亲。
一个17岁的孩子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呢? 关键就在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亲子间就缺少沟通。
徐力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平时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徐力在生活上关爱有加,百依百顺。他母亲是个大专毕业生,她羡慕别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她就把名牌大学梦这一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学起就给儿子划定一个分数线,必须
达到97分,否则非骂即打,说什么“你是我养的,打死了也不犯法”!
她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平时徐力喜欢看课文书籍,喜欢看电视,也喜欢踢球,但都遭到了母亲的严厉禁止。
„„
那一天,母亲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十八名。回家后,母亲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母亲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
《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为了徐力的事情专程赶到浙江省金华市看守所访问徐力。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
徐力的母亲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错误地认为儿子的一切行动要听从自己的指挥。她不想也不懂与孩子沟通,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她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亲子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在儿子的内心深处逐渐滋生了仇视、反抗、冷酷的情绪,最后这种情绪因为得不到发泄和排解,最终酿成了悲剧。
(二)讨论
听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感想呢? 组织家长讨论。交流感想。
(三)总结
当您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当您越来越不知道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当您的孩子不再能把您的话听到心里去,那您就要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分析证明,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克服、矫治,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是相互尊重,认可对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的思想和意志,企图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以自己的心境代替对方的心境,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代替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活动的空间。
沟通,是彼此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真诚倾听和倾诉,既增进相互了解,更努力理解彼此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要以和蔼的目光唤起自己心中感受和困惑的愿望,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四)升华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密切相关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一定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三、亲子沟通的三个问题。
(一)亲子间的相互认知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虽然十分重视,但对自己孩子并不十分了解。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严,看不到子女的长处;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个性发展„„
其实,孩子对父母也不了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对父母期望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是否知道,是否了解,认知的深浅程度又是如何。
据上海地区调查,小学生在家长对自己学业、技艺、才能等要求方面的期望与家长一致的占30%,主要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父母易于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对其学习的满意程度,他们能直接诶感知,并且能与父母一致。而有些抽象的或不易于直接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希望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不能理解,其认知就很难与父母一致了。因此,要使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与父母对孩子的认知一致,则要求父母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把自己的期望、要求,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等传递给孩子,取得与孩子的共识,这样亲子
关系在认知方面比较和谐一致,家庭教育就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二)亲子之间的情感与态度
从目前显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为七种类别:1.过度保护型。2.溺爱型。3.专制型。4.理智型。5.期待过高型。6.严厉型。7.忽略性。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与态度也呈现为十种类别:1.顺从型。2.希望型。3.信任型。4.体谅型。5.协调型。6.理智型。7.无耐型。8.冷漠型。9.惧怕型。10.疏远型。亲子关系随父母的教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具有怎样的教养态度,就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三)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沟通,也应理解为双向的,既有父母对子女心灵活动的了解、理解和尽可能多的认同,也有子女对父母心理活动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因势利导,巧妙地发挥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四、交流亲子沟通的现状。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平时在家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呢? 请与坐在你旁边的家长朋友做一个交流。全体家长交流:
1.从沟通的内容、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交流。2.提出困惑。
五、亲子沟通的策略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如何沟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
(一)试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理解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
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父母对子女,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缺乏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会缩小。将心比心,孩子会对你更加信任。
(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能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的一位学生放学后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左等右等还不回来,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 5
子怎么看自己。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表达方式: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三)耐心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倾听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 6
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当发现孩子有烦恼时,不妨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那你会发现与孩子更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四)丰富沟通的方法和内容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可以给孩子写封信,给孩子发一封邮件,还可以定期开个家庭会议,专门用一本笔记本作为“连心桥”,也可以通过啊孩子最信任的小朋友或大人作为“信息传递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应该讲究更为丰富的内容。交谈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死沟通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彼此都可以开拓视野,实现知识上的互构,思想上的互启,情感上的互通,彼此相得益彰。一般来讲,可以有以下的内容:(1)市场信息反馈。(2)讨论新鲜事物。(3)活动交际。(4)影视评论。(5)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六、沟通,没问题(情境表演)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需要沟通的场景,请家长朋友们自由组合,可以谈一谈,也可以演一演。
1.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2.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3.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玩电脑游戏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4.老师反映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了,你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七、结语
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希望家长们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们都能敞开心扉,把大家当成最知心的朋友。谢谢大家!
作者姓名:顾敏毓
单位: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中心小学电子邮箱:luorufanchen@126.com 通讯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小卫街1号邮政编码:210014 选送单位:孝陵卫中心小学
第三篇:四(下)家长学校教案第二课 沟通,就是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第二课 沟通,就是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教学目标:1.让家长明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2.让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3.学习将沟通技巧用于实践中。教学重点: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家长朋友们,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游戏的名字是----“孩子的自由联想”
请家长们按照顺序,按“孩子像„,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家长交流)
总结:从家长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孩子浓浓的爱,温馨而甜蜜。
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一)故事分享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如何去爱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惨痛事件: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锤打死了他的亲生母亲。
一个17岁的孩子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呢? 关键就在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亲子间就缺少沟通。
徐力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平时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徐力在生活上关爱有加,百依百顺。他母亲是个大专毕业生,她羡慕别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她就把名牌大学梦这一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学起就给儿子划定一个分数线,必须达到97分,否则非骂即打,说什么“你是我养的,打死了也不犯法”!她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平时徐力喜欢看课文书籍,喜欢看电视,也喜欢踢球,但都遭到了母亲的严厉禁止。
„„
那一天,母亲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十八名。回家后,母亲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母亲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
《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为了徐力的事情专程赶到浙江省金华市看守所访问徐力。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
徐力的母亲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错误地认为儿子的一切行动要听从自己的指挥。她不想也不懂与孩子沟通,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她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亲子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在儿子的内心深处逐渐滋生了仇视、反抗、冷酷的情绪,最后这种情绪因为得不到发泄和排解,最终酿成了悲剧。
(二)讨论
听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感想呢? 组织家长讨论。交流感想。
(三)总结
当您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当您越来越不知道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当您的孩子不再能把您的话听到心里去,那您就要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分析证明,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克服、矫治,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是相互尊重,认可对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的思想和意志,企图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以自己的心境代替对方的心境,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代替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活动的空间。
沟通,是彼此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真诚倾听和倾诉,既增进相互了解,更努力理解彼此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要以和蔼的目光唤起自己心中感受和困惑的愿望,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三、亲子沟通的三个问题。
(一)亲子间的相互认知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虽然十分重视,但对自己孩子并不十分了解。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严,看不到子女的长处;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个性发展„„
其实,孩子对父母也不了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对父母期望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是否知道,是否了解,认知的深浅程度又是如何。
据上海地区调查,小学生在家长对自己学业、技艺、才能等要求方面的期望与家长一致的占30%,主要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父母易于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对其学习的满意程度,他们能直接诶感知,并且能与父母一致。而有些抽象的或不易于直接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希望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不能理解,其认知就很难与父母一致了。因此,要使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与父母对孩子的认知一致,则要求父母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把自己的期望、要求,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等传递给孩子,取得与孩子的共识,这样亲子关系在认知方面比较和谐一致,家庭教育就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二)亲子之间的情感与态度
从目前显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为七种类别:1.过度保护型。2.溺爱型。3.专制型。4.理智型。5.期待过高型。6.严厉型。7.忽略性。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与态度也呈现为十种类别:1.顺从型。2.希望型。3.信任型。4.体谅型。5.协调型。6.理智型。7.无耐型。8.冷漠型。9.惧怕型。10.疏远型。亲子关系随父母的教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具有怎样的教养态度,就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三)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沟通,也应理解为双向的,既有父母对子女心灵活动的了解、理解和尽可能多的认同,也有子女对父母心理活动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因势利导,巧妙地发挥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四、交流亲子沟通的现状。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平时在家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呢? 请与坐在你旁边的家长朋友做一个交流。全体家长交流:
1.从沟通的内容、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交流。2.提出困惑。
五、亲子沟通的策略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如何沟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
(一)试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理解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父母对子女,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缺乏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会缩小。将心比心,孩子会对你更加信任。
(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能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的一位学生放学后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左等右等还不回来,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表达方式: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三)耐心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倾听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当发现孩子有烦恼时,不妨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那你会发现与孩子更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四)丰富沟通的方法和内容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可以给孩子写封信,给孩子发一封邮件,还可以定期开个家庭会议,专门用一本笔记本作为“连心桥”,也可以通过啊孩子最信任的小朋友或大人作为“信息传递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应该讲究更为丰富的内容。交谈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死沟通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彼此都可以开拓视野,实现知识上的互构,思想上的互启,情感上的互通,彼此相得益彰。一般来讲,可以有以下的内容:(1)市场信息反馈。(2)讨论新鲜事物。(3)活动交际。(4)影视评论。(5)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六、沟通,没问题(情境表演)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需要沟通的场景,请家长朋友们自由组合,可以谈一谈,也可以演一演。
1.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2.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3.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玩电脑游戏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4.老师反映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了,你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七、结语
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希望家长们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们都能敞开心扉,把大家当成最知心的朋友。谢谢大家!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读后感
李亚平,教育博士研究生、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研网和中国学校教育网总编,《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读后感。曾任职于地方教育局长,国家“九五”“十五”国家教育科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实验区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和“十一五”《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专家组副组长。多次在全国、省、市三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三次在香港、台湾等两岸三地教育研讨会上演讲,2004年12月应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林振春主任邀请,随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到台湾参加讲学。出版教育专著《教育纪实与思考》(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05084号),由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现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邹时炎题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作序,获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53937号-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德育专文《整合资源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后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广泛反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国家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组授予其“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称号。2008年出版《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简明教程》,读后感《《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读后感》。《,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一书是一本全面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册,也是一本实用的方法手册。它从几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入手,分别加以概念上的阐释和方法上的指导;并从发展的角度,告诉家长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阳光行动系列丛书之一的《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简明教程》问世了。这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的实验成果,也是李亚平博士潜心教育研究的结晶,值得庆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理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的家长普遍认识到,养育孩子不仅仅要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吃得好穿得暖长得壮还远远不够,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给他们充足的精神食粮。根据调查,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可是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家长们还很困惑,可以说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许多中国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对于这些困惑的家长来说,就如同一场及时雨。本书既是一本全面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册,也是一本实用的方法手册,适合于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和中高职业院校学生家长学习。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详尽地解释了什么是心理健康,让家长能够对心理健康有个清晰的概念。但是怎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呢?第二部分则从几种重要的心理能力人手,分别加以概念上的阐释和方法上的指导。它们既包括侧重于个人内在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也包括强调与外界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如合作性、适应力);既有思维能力上的拓展(如创造力),也有性格上的铸造(如意志力)。这样就避免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泛泛而谈,因为心理健康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要全面发展各种能力。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在不同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家长只有了解了这些年龄特征,才可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
第五篇:如何与孩子沟通
第一个问题我想谈谈如何与孩子沟通。
初中阶段正值学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变得不愿与家长沟通,不愿意接受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安排。希望自由独立,渴望长大,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加之初中课程的压力,往往表现出烦躁的情绪,易发怒,易走极端,他们不再盲从于教师、家长的权威,变得独立而有主见,叛逆而不顺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主动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时要特别注意。
1、要平等。以一个朋友,同学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替他们去分析心里的郁闷,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真诚,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敞开心扉。
2、找准话题。每次成功的交流必须从一个话题入手。对话题的选取不能生硬,如:今天上课认真听讲了吗?作业完成了吗?考试成绩怎么样啊?而应该是基于平等的随便问问,如: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的同桌换了吗?喜不喜欢他?你的语文老师讲课有什么特色?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读两段给我解解闷。等等。寻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3、鼓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正面的鼓励和赏识是促使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瞧你这样,还有什么出息,就是在家干活的料!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也及格了,不错啊,下次争取再高点!不要灰心呀!有时家长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真的会毁了一个孩子的。
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教师。其实这种想法早已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密不可分。
1、家长要有恒心。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必须经过一个阶段,进行强化的,有耐心的坚持,才能形成。比如我们大人要养成一个天天早起锻炼的习惯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孩子呢?我们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和恒心,坚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你将会收获很多。我们做老师的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智力差异不是很大,关键就是孩子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脑子再聪明,他不会学习,没有学习的意识,成绩照样不会好。
2、要逐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给孩子一个闹钟,定到6点,告诉孩子闹钟一响,立即起床,家长是不会来督促的,自己的事情自己操心。比如:制定一个在家学习的时间表。规定每晚7点到9点是在家晚自习时间,7点一到,马上做到固定的位置开始学习。作业完成后,如果还不到9点,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如:复习旧知或预习新知。再比如:每天学习完,要让孩子自己整理书桌,书包以及第二天需要带的东西。
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以下10种,它们是: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吸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不良内容的音像制品读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
厅、网吧等。希望以上这些能够引起家长的重视。
三、关心孩子的成长环境。
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在于感化、示范和熏陶。如父母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追求与情操、助人为乐的精神等,这些都能对孩子起着榜样的作用。家长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全天候的,家长并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时才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为保证学校教育的延续性,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一致,不能唱反调。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在这一点上,家长无法取代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家长如果把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是一种失职。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才能完成。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的不足,人无完人,教师的教育水平有高有低,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家长应与老师沟通解决分歧和看法,一定要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不足和短处,更不能贬低老师,同样老师也会维持家长的形象,那样教育才能形成合力。孩子还小,一旦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那么连同这门功课,他们也会拒绝学习,这样的话,孩子的损失就大了。作为老师,也要充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常听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小学时成绩和行为习惯都很好,怎么到你们学校就变了?这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缺少客观全面的了解,年龄环境都在变化,中学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他,只要我们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3、不娇惯孩子、学会对孩子说不
以色列有句名言:再富不能富孩子。我觉得娇惯孩子怕孩子吃苦,这可能是家长的共性。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孩子眼前确实是不吃苦,不受累,不缺钱花了,可是孩子缺少与困难抗争的经验和能力,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吃苦精神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吗?并且学生手里的零用钱多了,往往会用于上网、打游戏,抽烟等等。孩子不是大人,缺少自制力,所以对孩子的零用钱家长要有所控制。现在有些学生带手机MP3、流长发,带首饰,扎耳洞,穿一些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服,等等。我们应引导孩子知道学生有学生的美,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美。对于学生来说,青春才是最美的衣裳。
现在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有时候在学校辛辛苦苦的五天教育,还赶不上孩子2天的所见所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少接触社会上的一些黑暗面,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否则,孩子们会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缺乏信任,甚至产生怀疑。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我听不少家长说过这样的话,说教师家的孩子学习都挺好,都挺有出息。其实并不是教师家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聪明多少,而是教师作为家长,更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成功与否,不一定要看孩子将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我认为应该看孩子是否是一个道德高尚、努力进取,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的人。
初中三年,初一是关键。在这一年里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勤奋、踏实学习的好习惯。这是初
中三年乃至于到高中学习的基础。在这基础的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不知各位家长是否反思一下,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做的事情是否都做好了呢? 我个人认为,身为家长有必要在初一剩下这几个月里多抽出一些时间,监督孩子学习。如果孩子在您的监督和严格要求下,学习习惯养成了,以后再也不用操心,包括以后离开您上高中,上大学。即使您少挣了点钱,即使您少打了几场麻将,即使您少看了一会电视,即使您每晚少睡了几个小时的觉„„可这些跟您孩子一辈子的前途相比较,您不觉得这点付出很值得吗?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犯了错舍不得管教,我能理解。但古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我们既然生养了孩子,就有义务抚养他,教育他,而不是任其发展。所以当孩子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前途时,我们作为父母、老师的,应该有这个权利和义务提醒、教育他们,免得他们长大后悔莫及!即使在你眼里他升学已经百分之九十九没有希望,可我们既然供他读书了,就仍要抓住这百分之一的希望!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希望,那孩子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
我曾经在一本教育书籍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是这样说的“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借助你们而来,却并不属于你们,终有一天他要自己走入社会,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我认为箭射得如何就在于我们的拉弓的力度了。
我想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到社会上也能有所作为。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