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共)
《藤野先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频繁跟换篇目的语文教科书里,能一而再、再而三被保留的,便是名篇中的名篇,鲁迅的《藤野先生》便是这样的经典。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3,情感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培养自己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所以我设计的本课重点为:。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难点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个课时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第二课时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并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议论抒情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包含感情。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我的母亲
一、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
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炙文本,走近母亲
1、从谈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1、说故事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2、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自学。
母亲-儿子 后母后婆-哥嫂 年轻的寡妇-五叔
典型
经历
人物
形象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表格给学生理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母亲和儿子,第二条是后母后婆和哥嫂,第三条是年轻的寡妇和五叔,学生对应每一组人物关系叙说典型经历和人物形象,最后一栏是总结以上三方面,说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归结到文章的主旨上去。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此表格提纲挈领的梳理了层次、情节、人物关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更有针对性,会充分认识母亲以不同身份处理不同事务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被母亲的优秀品格所征服,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3、抓出对比
教一教: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适时的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是这样教的,母亲处理表格中后两件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妯娌间的闹气,过程是:忍——躲——轻轻地哭;结果是:主动闹气者捧茶相劝,母亲止哭。对待五叔的侮辱,过程是: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结果是:五叔当众赔罪,母亲才肯罢休。从过程到结果对比明显,所以学生也会马上领悟,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其他的对比手法,既给了学生抓手,又深入挖掘了文本,引领学生走得深一些,读的透一些。
联一联:温故知新,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如: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得对比手法,刚刚学过的《藤野先生》中就有以下对比,“我”努力寻找安静场所学习;清国留学生们刻意打扮,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藤野先生关心照顾我,不歧视我,日本的爱国青年鄙视、诬蔑我。两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和主旨。
提一提:给学生介绍运用对比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如果学生能走进去,肯定会提高阅读水平,丰富文学素养。老师诚挚地介绍:进入初三,大家会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也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让我们再把眼光投向世界文学长廊,契诃夫的《变色龙》、《胖子和瘦子》中有对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通篇贯穿的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个环节体现的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赏析语言,感悟母亲
1、学一学
老师教给学生两种方法,比较赏析法、联系语境法。
运用比较赏析法学读末段,老师分析“如果”句,给学生一个抓手。我让学生去掉“如果”读一读品一品,再保留“如果”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体会带有“如果”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语气,文如其人,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窥见人物品行。运用联系语境法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哭”,我预计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分析。
2、赏一赏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母亲的的性格特点,又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加深了对文章自传体语言风格的认识,那就是朴实而又饱含真情。
(四)你说我说,热爱母亲
1、学生说说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这一环节是学生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我朗读自己写的《我的母亲》一文,和学生说说我的母亲。
师生共说一话题,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拿做来教,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的说,一定要带有情感,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3、学生再说 学生接着说,期望把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真正的实现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阅读母亲
为了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的兴趣,教师激情地说:大家公认成为伟人不易,而我觉得平凡更难。母亲就是平凡与伟大的结合体。母亲真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这四篇文章都是写母亲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用类的眼光解读文章,同时比较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
五、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整体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严 爱——言传 〉感激
宽 韧 忍 刚——身教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
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chenjinhong 发表于 2009-8-28 14:58:0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 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复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赏析。
4、探究文章写法。
5、拓展练习。
6、布置作业。、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
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
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
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
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
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
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
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
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 说课标
课程目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和综合性练习”等几个方面制定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识字与写字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方面做得:喜欢阅读,对阅读感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想。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口语交际要求讲普通话,愿意与人交流,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写话方面要求学生对写话感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写日记;综合性练习做到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各种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单元目标
依据此课程目标,我制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能掌握本单元的45个生字,会认27个二类生字,并能组词。
2,使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并写观察日记,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3,能用普通话对自己熟悉动物的体貌、习性等与他人进行交流。4,有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信息,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
5,能写清动物的某一特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 说教材
编排意图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结构
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同上册教材一样,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一律注本音,在语句中有的要读轻声或变调。“语文园地”在继承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这样,使学生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等内容;它们使学生在复习字词的同时,还积累了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五组,是写自然科学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接着是两首描写山水的古诗,通过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然后是三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雷雨》告诉我们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自然现象;《最大的“书”》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探究自然的意识。“语文园地”不仅让学生发现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还安排了巩固识字方法,词语搭配的积累,背诵《节气歌》,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识字、读书的同时,既体会了大自然的情趣,又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
三 说建议
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等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并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或运用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图片,享受大自然的秀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语文园地的教学最好选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计划,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是指: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是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可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价等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学本单元既要充分运用好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还要尽量运用多媒体、图书角,开展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各项竞技活动,以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课时设计
教学本单元可用10~12课时,17到20课每颗2课时。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一课时,其余1~2课时。
第三篇: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课件及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四章《圆》的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圆》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圆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从具体的事例中认识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 ②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表示,并运用其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初步掌握转化的思想; ②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由七个环节组成,依次是:
1、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2、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3、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4、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5、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6、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7、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下面我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2.如何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回顾旧知”中,我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复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为本节课从数量关系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打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因此,在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中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旦”字和日出情景引入课题。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中国的象形文字,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出“旦”这个字的吗?接着我就和学生一同来欣赏日出的动画,由动画得到“旦”字的由来,并给学生解释了“旦”字的本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太阳和地平线,太阳是用圆来表示的,地平线以直线来表示的。从而引入本课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环节的设计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这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接下来,我通过几个设问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三)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问题1:通过刚才动画演示,你能否描述圆相对于直线是如何运动的呢? 学生回答:圆慢慢的靠近直线,又渐渐远离直线。
活动1: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币和直尺将太阳的运动过程演示出来。
学生积极动手演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又适时的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思维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通过多媒体我展示了四幅图片,伴随着图片提出了一个问题:
前三幅图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第四幅图有什么区别? 多媒体展示图画:
这样就引导着学生从复杂的图形变化过程中找出某些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朝着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这个方向,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画出相应图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可以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区分。
接着,我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得出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1)圆与直线没有公共点(2)圆与直线有一个公共点(3)圆与直线有两个公共点 定义:
(1)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3)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些图形间的位置关系(比如,点和直线、点和圆),以及相应的分类知识,因此在该部分的设计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试验,大胆猜想,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之后,为了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第一种判定方法的理解,我给出了四道判断正误的练习,在第二小题中,我强调了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中“只有”二字的含义为“有且仅有”的意思。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改正。①若 为 内一点,则直线 与 相交。()②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③直线与圆最多有两个公共点。()④若 是 外两点,则直线 与 相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从生活中抽象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我让学生又回到生活中,继续寻找平日大家看到的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例子。
学生回答的很踊跃,我也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片:禁止吸烟的标志,体育比赛中的吊环,栏杆上的图案等等。这一活动的设置正是对新课标中“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接着,我提出问题3,让学生思考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
问题3:直线与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除了通过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决定,还可以由什么来决定呢?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一时没有头绪,我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再一次观察日出的动画,并给予提示: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出现哪两个量呢?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提出了猜想: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圆的半径。
这一系列活动设置,让学生类比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猜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更加直接而且自然,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了学生化归的思想。紧接着,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提出了问题4。
问题4: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真的能够区分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我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让学生自行思考,画出相应的图形,并进行测量。
我用幻灯片展示了学生的不同画法,针对学生的画图情况,我又给予了动画演示。通过动画学生发现:不论直线的位置如何变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定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有关。
为了从数量上明确这一关系,我又用几何画板演示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动画,伴随着动画我提出了问题5。
问题5:通过这个动画演示,你有什么发现?考虑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与半径的大小关系,何时直线和圆一定相离?何时一定相切?何时一定相交?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给出问题答案: cm,相离; cm,相切; cm相交。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6,要求学生从这一特殊的例子中,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问题6:如果⊙ 的半径用 表示,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为,如何通过比较 与 的大小关系,确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你可否画出相应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与圆半径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互相讨论交流。有了上面的例子做铺垫,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我请一位学生回答该问题,并给予了图形展示。我对第三幅图进行了说明,在 中,斜边大于直角边,即,此时直线和圆相交。
当 时,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 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 时,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若,则直线与圆相离
若,则直线与圆相切 若,则直线与圆相交
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数量关系,虽简洁但是抽象,这历来就是学生薄弱的环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我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先用具体的数字来讲解,再引导学生总结一般的规律。这样学生会更深刻的认识到选择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进行比较的合理性。该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提出建议,并亲自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的答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我又提出的问题7 问题7: 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圆半径 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反过来,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 与 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即可得结论。我也通过动画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最后,我作出总结,给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数量法。
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相交
这里应当明确:上述三个等价条件既可当作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也可作为性质。
第四篇:说课稿
《明史·列传.黄尊素》说课稿
任大军(82班)
一、说教材
本篇短文是《优化设计.专题分级》的一篇文章。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82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但在整体把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行引导、点拨,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①文言文表反问固定结构
②文言虚词“所”字的用法
二、说教法: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过程:
第一环节:背诵巩固,夯实基础。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
(1)分小组,领任务;(2)小组分享、展示讨论结果;(3)查漏补缺,补充重点词语。
第三环节:(1)补充文本中出现的高考知识点
(2)文言文表反问固定结构
文言虚词“所”字的用法
四、板书设计
考察方向:文言断句 考察方向:古代文化常识
考察方向: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察方向:句子翻译 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黄尊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被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2017年9月
第五篇:说课稿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并会描述,对于表达平移的变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表达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变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欣赏美丽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由于学校没有实物展示台,学生展示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4页“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 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 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五,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平移,旋转,轴对称)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 图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0页“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教学重,难点】
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变换,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书上右面的花瓣图形案,一边想一想是如何通过A得到的 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当学生展示出书上所展示的例子后,老师再进一步的提问.师:除了上面所展示的两种方法外,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汇报后老师再作简单的总结.师:同学们可真爱动脑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题,笑笑能将下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识她是怎样做的吗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后作汇报.二,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练一练中的第1题,边观察边思考,图A如何变换得到B的 图E,F如何变换得图D的 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时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三,拓展练习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鼓励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自己制作变换后的图形,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汇报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做练一练中的第3题,鼓励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工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进行图案设计,进一步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工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