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4: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4: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次石湖书扇韵
②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①张孝祥
②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③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解析】此题要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必须①理解诗歌大意;②抓住一个“暗”,即间接描写。
5.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宋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
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在梦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解析】(1)注意审题中的要求——对春逝态度的角度,秦观认为各个季节都有可爱之处,不必为春天过去而感到怨恨,夏天的树木苍翠欲滴,浓阴如盖,这样的景物也十分优美宜人。元好问词中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2)要分析结句的艺术特点,可以先点出句子总体特点,在仔细对词语进行体味。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写独处之悲;后四句抒情,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入”和“摩”自的表达效果。
答:。(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藏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8.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答案】(1)借代、反问。
【解析】 “粉黛”是用女子画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借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0、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答案】(1)(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
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解析】(1)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此题,要借助背景理解全词,从而理解诗歌形象。根据背景资料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提示: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因为“无端良匠画形容”,作者“如今方表名踪”,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则把作者虽未及第却毫不自卑的志存高远、自信乐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了。(2)①“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借“夕阳红”表现自己了的自信、憧憬,有一种大器晚成的欣慰在里边。②沧海桑田,历史演变。《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的“夕阳红”,它象征的就是历史不断的更替变化。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墨梅
王冕
②③我空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助画梅花表达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
[注] 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晋代书法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树:这里指梅花。③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有淡墨、浓墨、焦墨等。
【答案】借助画梅花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在这首咏物诗中具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梅花是坚贞的象征,本诗中更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明示了诗人的这种志向——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注]北邙山:古代有名的坟山,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的葬身之地。洛城:洛阳城,古代的国都,王侯公卿寻欢作乐的繁华之地。
1.诗歌一、二句用“北邙山”和“洛城”两个意象,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考?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抒情的?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
①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②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
要分析。
答: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附,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审读题目、语句本身,其次结合自己学过的鉴赏知识对原诗的每一句进行分析,最后按照设题要求进行解答。
《金陵远望》一诗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就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韦庄的《金陵图》是一首题画之作,好像针对高蟾反驳,为什么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罢了。请看这幅《金陵图》吧,上面古木枯调,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澡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觉得第二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前,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又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②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尾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解析】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16.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小 松 杜苟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案】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解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大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17、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②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③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往。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解析】考查诗歌的语言。“新丽”是语言风格,答题的模式为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原诗。
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②野夕答孙郎擢 何逊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解析】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20.赏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情景交融(答借景抒情也可),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解析】并行不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
第二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5年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8 “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例题】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4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安徽卷)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 8 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 10 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第三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强化四
思想情感鉴赏
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感时伤世、思乡怀人、羁旅愁绪、生活杂感等几大类,鉴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分析,分析时可抓住关键的情绪词切入。【真题示范 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命题剖析】应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来理解: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词的上阕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出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阕叙述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全词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以及把握青春年华,尽情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真题示范 2】(2011 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分)【命题剖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真题示范 3】(2011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 分)【命题剖析】应答出心情并能简析表现。“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中能看到诗人思念亲人却收不到音信的凄凉之情,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表现了诗人想借酒浇愁却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把握诗歌感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把握诗歌的内容,感受意象,从而明确感情倾向。(2)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去分析:①看诗题,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感情等;②看作者,一般考题都会写出作者,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③看注释,不能忽略它所传递的相关信息。
二、查漏补缺,归纳提升。
案例一:只抓情感词,没有结合全诗
【试题】(2011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①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兔,泛泛逐清景②
(选自《清诗选》)【注释】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 分)【考生误答】从“人意静”可看出诗人喜爱幽静。
【误答诊断】该答案正确但不够全面,因为它仅就某一句来作答,没有“结合全诗”作答。此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词语,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增分提示】对“作者的思想情感”题的考查,应结合全诗来答,而且诗歌往往会通过所选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所以也不能忽视意象的特点及营造的意境氛围,有些诗歌的情感复杂,更不能“只看树木,不看森林”。
【参考答案】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逐清景”。(意思对即可)
案例二:忽视注解及作者背景
【试题】(2010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宋)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考生误答】作者热爱祖国,因战乱四处漂泊,思念家乡,借酒消愁。
【误答诊断】该答案忽视注释及作者背景,应当结合诗后的注释来理解。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好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解答题目。【增分提示】诗歌的注释对于鉴赏诗歌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命题者做注释都是为了提醒考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注释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这些都应充分利用起来。
【正确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案例三 答案简单、粗糙、不规范 【试题】(2011 年新课标卷)(诗歌见 P32 强化三 真题示范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考生误答】怀古伤今。
【误答诊断】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该答案只简单写出“怀古伤今”,这种答案是很不规范的。作答时切忌空洞,要具体地回答。
【增分提示】考生在作答时,第一步要调动积累,读懂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要整理答案,准确表述。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①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追求);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词)+诗歌(词)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正确答案】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
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 1.近几年命题情况分析:
自 2007 年新课改之后,五年来,“选考”实用类文本部分先后考查了访谈、科普文、传记、新闻评论和传记。分析命题形式,有以下特点:①较密切地结合实用类文本的不同文体特征命题;②分析概括层面考查的考点有分析表现手法(修辞)(2010、2011 年),筛选概括信息(2007、2009 年),分析文体特征(2008 年);③鉴赏评价层面考查的考点有分析评价作者(2008、2011 年)或文本人物观点(2007、2009 年),思考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2010 年); ④探究层面考查的考点有探究写作意图(2009、2011 年),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7、2008、2010 年)。这几年题目中没有直接涉及的考点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中有些考点多年未考,应该和出题人选材、命题,考生答题,高考改卷有一定关系,毕竟高考命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2.2012 年考查趋势及二轮备考建议
(1)报告阅读因为高考命题中选材和出题皆有一定难度,因此本“专题提升”暂不涉及。
(2)新闻和传记应该仍是考查的重点文体,尤其是新闻类文体,由于涉及的种类较多,如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通讯、访谈等,更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3)历年选材应该有延续性,仍然会选择贴近现实社会,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且注重地域特色的文本。
(4)有些阅读的能力和方法是所有阅读共通的,如“整体阅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是阅读答题的基础,“联系文体特征,理清文本结构,分析事实材料,读懂关键词句,归纳文本主题”的阅读方法既适合必考的论述文阅读,也适合选考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又如分析概括、筛选信息的方法;分析评价表现手法的方法;认真仔细审题,明确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等。在第一轮备考的基础上,依然要强化这些能力。
(5)强化题型意识和答题能力的指导(包括审题、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实用类文本表层阅读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答题还是有难度的,很多同学一不懂题目问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该答什么,该怎样答。对此,二轮复习必须进行相应的方法指导和强化训练,从而做到读文审题形成思路,答题遵照模式,力求规范。
绩优堂试题点库:http://www.xiexiebang.com/yuwen/z66/
第四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六)备考方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倚虚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
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
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
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第6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08宁夏、海南卷)
①
题李世南画扇
②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③④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里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意思答对即可)(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意思答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个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①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言之成理即可)(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云,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
(2)词的上片是离别之苦。“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下片写别后之思。“尘随”二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4.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注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1)曲牌(2)B(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词和曲都是配乐作品,所以有词牌、曲牌,还有题目。此题中的“人月圆”是曲牌名,“山中书事”是题目。
(2)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来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梦幻,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综上可知,A项中的“意境阔大”不妥。C项所提三处并不是意在赞颂,而是表明作者借此看破世情,心生厌倦。D项中的舒适生活和此首小令意旨不符,此小令描摹了酿酒饮茶的一种闲适自由状态,而非感受。
(3)作者东奔西走、宦游天涯,却始终干着些卑微的杂职,真是才比天高、命比纸薄!因此一旦寓居西湖山下,便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纵情山水、终老林泉的无限向往。因此此小令中的“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二、高考热点体验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07北京)
①
芣 苢 ②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⑥⑦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江西)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位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潍质二)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关汉卿
①②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没有滤过的酒。②“有白衣”句: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 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试分析这两首元曲所流露出的共同的思想倾向。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鲁原创四)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①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杜、王诗中能否也将“数”改为“一”?请简要赏析。
答:(2)王禹偁的儿子看过父亲这首诗后,认为后两句与杜诗相似,建议父亲依杜诗修改,你认为是否应该修改?简要分析原因。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青质检一)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全国Ⅳ,16)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注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①-③题。(07上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①“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②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③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济南模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2006年太原高三年级模拟)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段简明赏析文字。答:(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潍质三)
①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②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答:(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鲁原创一)
①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②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③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③浮生:取自《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这首词的优胜之处就是写景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就这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2)有人说“殷勤”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青质二)
初发夷陵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2)诗中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诗人喜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鲁原创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西风吹妾妾忧夫”一句诗,写得很朴实,但意味十足。请简要赏析。
答:(2)试分析鉴赏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所在。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名优三)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净扫黄金阶,飞霜皓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
第六课时参考答案
1.答案: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③妇女们在田野直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结合注释,理解上并没有难度。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掌握诗歌相关基本知识。什么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这首民歌主要铺陈妇女采集野菜时的边劳动边唱歌的景象,从手法上讲,采用了赋的形式,民歌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等6个动词,把这一劳动景象写得忙碌而又欢快。2.(6分)(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庄诗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出来的。
3.答案:(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诗歌前六句以花喻人,以繁花凋落喻少妇盛年不再,表现了对丈夫戍边在外,不能与之共度大好时光的幽怨;(2分)诗歌最后两句以雪喻落花,观花人由落梅想到了雪,却偏要说不要将辽海雪比作院中的落梅,不然会勾起愁绪。(1分)
(2)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还是一首闺情诗。(1分)这首诗的新意在于,它不再单纯以梅抒发个人感情,而含有了一定的时代内容,(2分)用细腻的笔法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1分)
4.答案:(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表达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2)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理解、赞赏和向往。
解析: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当然这些评说、赏析都只是初步的。尽管如此,这些鉴赏评价又都必须建立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之上。
5.(1)答案:不能。郑谷将“数”改为“一”,突出了“早梅”的“早”;杜、王诗中如果将“数”改为“一”,无法突出杜诗中的桃李与王诗中的桃杏受“春风”摧折的程度。(评分标准:“不能”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数”能否改为“一”,主要看“数”和“一”哪一个能更好地塑诗歌形象或表达诗歌主旨。两首诗中的花都是“春风”的摧折对象,数量词是用来显示花被摧折的程度的,显然用“数”比用“一”表示的程度重。
(2)答案:不应该。杜诗后两句重在表达诗人生活的困顿凄苦;王诗后两句除了表达凄苦外,还通过责问表达对“春风”的恼怒,寄寓遭贬的愤懑之情。(评分标准:“不应该”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借用别人的诗句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看借用后能否传达出新意,如果走不出别人的立意,就是东施效颦。王诗后两句借用了杜诗,但师其辞不师其意,一句责问显示了与杜诗命意的不同。
6.答案:(1)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2分)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2分)
(2)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模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4分)7.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回答本题应该利用好题干“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本词怀古咏史,首先弄清史实,明确本词写的是六朝故事。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感情,“水无情”实写落日中长江的景色,但无情的不是江水,而是历史长河,而六朝帝王之所以被历史淘汰,正是因为他们荒淫无道,作者的激愤之情通过无情一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怀古是为了讽今,六朝的月又照到今人身上,“空有”一词道出了作者惟恐今人重蹈覆辙的担忧。8.答案:(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解析:一般的诗词常识,应该了解的。
(2)D 解析:“感情细腻,风格委婉”理解不对。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此词景中含情,将“棋声”“微雨”“小荷”“榴花”“玉盆”“清泉”等众多的景物以情统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美感。作者关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9.答案:(1)韩愈诗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即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
10.答案:(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楠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宜都市、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11.答案:(1)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感,(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2)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与昔日之全盛对比,以往昔之欢乐与现实之悲哀对比。(2分)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1)①词中写“林”“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景物顿时栩栩如生;(2分)②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生动有趣;(1分)③作者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1分)(2)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殷勤”一词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欢快闲适的心境。③天公殷勤地在三更下了一场雨,于是使浮生一日得以凉爽。④“殷勤”是用拟人化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天公降这场好雨使得出游更添情趣的喜悦之情。(本题答出两条即可,每答对1条2分)
13.答案:(1)此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2分)“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了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观;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2分)(2)一是初出峡谷豁然开良的喜悦之情;二是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之情。(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14.答案:(1)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会让她感到寒冷,但诗人写完这层意思后,没有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转而写“妾忧夫”的心理活动。(2分)前后两层意思跳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十分逼真。(1分)
(2)本诗采用了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手法,用“妾”的口吻来表达,通过寄书前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念夫到忧夫,从寄书前和泪修书到寄书后的思念——生动展现了女评价公的内心世界。(2分)这种写法便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能够轻易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便于抒发感情,增强真实感,容易使读者信服。(3分)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音韵美。这首诗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构成音韵美的原因之一是句中运用了复字。近体诗一般都会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能使诗句念起来上口、动听,展现音乐的美感。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开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这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了“顶针”修辞格,念起来朗朗上口,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个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这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因素,从而啬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15.答案:(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本题共3分,答出“冷清”1分,“孤寂”或“愁怨”1分,语意表达准确1分)
(2)内容上,两诗都写的是秋夜望月(1分)表达了人物孤寂哀怨之情(1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1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怕望见秋月而更添孤怨之情。(1分)(表达准确流畅有文采,1分)
第五篇:北京市海淀区2016届高三查漏补缺语文
2016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微写作)
命题素材: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名著阅读
微写作:
内容: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变化。
形式:合题、有效、多样。
素材一: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14年粮食日时,联合国世界粮食署发起‚饥饿24小时‛公益体验活动,号召公众体验饥饿,携手解决这一全球‚可解决的最大难题‛。中国国家粮食局、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了‚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有条件的人切身体验饥饿,或捐出一日最低伙食标准6.3元,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多方关注与评论。
相关素材: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
素材二:
评论家说,人字有两笔:一笔是前半生,一笔是后半生。请结合“人”字的字形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素材三:
文物专家单士元先生“故宫行走七十年”,一家人从事文物研究,他为全家定下“我们搞文物,不许玩文物,不许买卖文物,不许收集文物,不许开文物商店”的“四不”家规,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素材四:
日前,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左图)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团中央网站也为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设计了宣传海报(右图)。对比两幅图片,你更喜欢哪一幅?请阐述理由。
素材五:
网上一则帖子《台湾话里的人情味》引起了广泛讨论,请看以下几个例子(前者为中国内地常用语,后者为中国台湾常用语):
盲人学校——启明学校 慢班——放牛班 挂科——当掉
老幼病残专座——博爱座
素材六:“汤莎”主题
(1)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蔡武、单霁翔、陈章良、朱军等4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将每年5月18日设为“中国戏剧日”,针对此提案,请谈谈你的看法。
(背景材料:2015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了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让年轻的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演讲中,总书记还提到,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2)2016年是世界文化巨匠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中英西三国将举办主题为“跨越400年的对话”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在该主题下,为中学生设计一个活动。要求写出活动简案,并作简要说明。
(3)2016年是世界文化巨匠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森评论莎士比亚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其实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都具有“穿越时代”这一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位作家,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思考。
(4)“我只怕盛宴易散,良会难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距今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在自己的传世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发出了韶华易逝的感慨。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感悟,谈谈你对这一感慨的思考。
(5)“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以上汤显祖的诗句,引发了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
素材七:
互联网+:“微信”阅读、自拍
素材八: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关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2
高考结束后,学校将为高三年级同学举办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致辞,校长为同学们颁发毕业证、《毕业纪念册》,大家一起观看各班同学录制的高中生活视频……
① 高三年级毕业典礼的保留节目、重点环节是由年级组长、副组长和全体班主任为同学们献歌一曲。请你选择一首歌曲,作为备选曲目推荐给老师们,并作简要解说。要求:主题明确,解说清楚。
② 学校准备为高三年级印制《毕业纪念册》,其中包括各班毕业照、高中生活选影、教师寄语、全年级同学签名„„,请你为《毕业纪念册》拟写卷首语或结束语。要求:感情真挚、富于文采。
③ 请你描述高中生活中一个场景,作为毕业典礼上“高中生活视频”的备选素材。
要求:所选场景有特色,或令人难忘、或引人深思、或记录欢乐、或再现酸辛„„,描写生动形象。
素材九:
(1)学校节日扎堆儿、泛滥——科技节、艺术节、学习节、学生节、考试节
(2)校园节日——男生节、女生节
素材十:
右图是张贴在圆明园入口处的禁止标志,请选择其中一个标志,拟一条公益广告,提示人们文明游园。要求:态度友善,合情合理。文体不限。
素材十一:
关于“健走”与“跑步” 关于马拉松来到中国
素材十二:
与名著经典阅读有关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
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3)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求。
(4)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能够展现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思想性格,可写诗歌。
诸葛亮(《三国演义》)
王利发(《茶馆》)
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
(5)名著善于运用典型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出一句其典型语言,并加以分析。
林黛玉(《红楼梦》)
阿Q(《阿Q正传》)
周繁漪(《雷雨》)
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
(6)学校戏剧俱乐部招新,在笔试环节,要求你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他的典型情节,为其写一段内心独白。
王利发——“撒纸钱”(《茶馆》)
周繁漪——“喝药”(《雷雨》)高觉新——“在自己的婚礼上”(《家》)
哈姆莱特——“死前”(《王子复仇记》)
2014——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016——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青年要善于读有字的书,也要会读无字的书。
2016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微写作)
命题素材: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名著阅读
微写作:
内容: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变化。
形式:合题、有效、多样。
素材一: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14年粮食日时,联合国世界粮食署发起‚饥饿24小时‛公益体验活动,号召公众体验饥饿,携手解决这一全球‚可解决的最大难题‛。中国国家粮食局、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了‚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有条件的人切身体验饥饿,或捐出一日最低伙食标准6.3元,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多方关注与评论。
相关素材: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
素材二:
评论家说,人字有两笔:一笔是前半生,一笔是后半生。请结合“人”字的字形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素材三:
文物专家单士元先生“故宫行走七十年”,一家人从事文物研究,他为全家定下“我们搞文物,不许玩文物,不许买卖文物,不许收集文物,不许开文物商店”的“四不”家规,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素材四:
日前,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左图)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团中央网站也为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设计了宣传海报(右图)。对比两幅图片,你更喜欢哪一幅?请阐述理由。
素材五:
网上一则帖子《台湾话里的人情味》引起了广泛讨论,请看以下几个例子(前者为中国内地常用语,后者为中国台湾常用语):
盲人学校——启明学校 慢班——放牛班 挂科——当掉
老幼病残专座——博爱座
素材六:“汤莎”主题
(1)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蔡武、单霁翔、陈章良、朱军等4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将每年5月18日设为“中国戏剧日”,针对此提案,请谈谈你的看法。
(背景材料:2015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了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让年轻的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演讲中,总书记还提到,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2)2016年是世界文化巨匠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中英西三国将举办主题为“跨越400年的对话”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在该主题下,为中学生设计一个活动。要求写出活动简案,并作简要说明。
(3)2016年是世界文化巨匠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森评论莎士比亚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其实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都具有“穿越时代”这一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位作家,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思考。
(4)“我只怕盛宴易散,良会难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距今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在自己的传世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发出了韶华易逝的感慨。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感悟,谈谈你对这一感慨的思 6
考。
(5)“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以上汤显祖的诗句,引发了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
素材七:
互联网+:“微信”阅读、自拍
素材八: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关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高考结束后,学校将为高三年级同学举办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致辞,校长为同学们颁发毕业证、《毕业纪念册》,大家一起观看各班同学录制的高中生活视频……
④ 高三年级毕业典礼的保留节目、重点环节是由年级组长、副组长和全体班主任为同学们献歌一曲。请你选择一首歌曲,作为备选曲目推荐给老师们,并作简要解说。要求:主题明确,解说清楚。
⑤ 学校准备为高三年级印制《毕业纪念册》,其中包括各班毕业照、高中生活选影、教师寄语、全年级同学签名„„,请你为《毕业纪念册》拟写卷首语或结束语。要求:感情真挚、富于文采。
⑥ 请你描述高中生活中一个场景,作为毕业典礼上“高中生活视频”的备选素材。
要求:所选场景有特色,或令人难忘、或引人深思、或记录欢乐、或再现酸辛„„,描写生动形象。
素材九:
(1)学校节日扎堆儿、泛滥——科技节、艺术节、学习节、学生节、考试节
(2)校园节日——男生节、女生节
素材十:
右图是张贴在圆明园入口处的禁止标志,请选择其中一个标志,拟一条公益广告,提示人们文明游园。要求:态度友善,合情合理。文体不限。
素材十一:
关于“健走”与“跑步” 关于马拉松来到中国
素材十二:
与名著经典阅读有关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
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3)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求。
(4)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能够展现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思想性格,可写诗歌。
诸葛亮(《三国演义》)
王利发(《茶馆》)
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
(5)名著善于运用典型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出一句其典型语言,并加以分析。
林黛玉(《红楼梦》)
阿Q(《阿Q正传》)
周繁漪(《雷雨》)
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
(6)学校戏剧俱乐部招新,在笔试环节,要求你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他的典型情节,为其写一段内心独白。
王利发——“撒纸钱”(《茶馆》)
周繁漪——“喝药”(《雷雨》)高觉新——“在自己的婚礼上”(《家》)
哈姆莱特——“死前”(《王子复仇记》)
2014——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016——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青年要善于读有字的书,也要会读无字的书。
2016届高三语文查漏补缺(微写作)
命题素材: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名著阅读
微写作:
内容: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变化。
形式:合题、有效、多样。
素材一: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14年粮食日时,联合国世界粮食署发起‚饥饿24小时‛公益体验活动,号召公众体验饥饿,携手解决这一全球‚可解决的最大难题‛。中国国家粮食局、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了‚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有条件的人切身体验饥饿,或捐出一日最低伙食标准6.3元,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多方关注与评论。
相关素材: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
素材二:
评论家说,人字有两笔:一笔是前半生,一笔是后半生。请结合“人”字的字形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素材三:
文物专家单士元先生“故宫行走七十年”,一家人从事文物研究,他为全家定下“我们搞文物,不许玩文物,不许买卖文物,不许收集文物,不许开文物商店”的“四不”家规,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素材四:
日前,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左图)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团中央网站也为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设计了宣传海报(右图)。对比两幅图片,你更喜欢哪一幅?请阐述理由。
素材五:
网上一则帖子《台湾话里的人情味》引起了广泛讨论,请看以下几个例子(前者为中国内地常用语,后者为中国台湾常用语):
盲人学校——启明学校 慢班——放牛班 挂科——当掉
老幼病残专座——博爱座
素材六:“汤莎”主题
(1)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蔡武、单霁翔、陈章良、朱军等4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将每年5月18日设为“中国戏剧日”,针对此提案,请谈谈你的看法。
(背景材料:2015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了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 10
这个问题,让年轻的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演讲中,总书记还提到,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2)2016年是世界文化巨匠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中英西三国将举办主题为“跨越400年的对话”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在该主题下,为中学生设计一个活动。要求写出活动简案,并作简要说明。
(3)2016年是世界文化巨匠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森评论莎士比亚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其实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都具有“穿越时代”这一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位作家,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思考。
(4)“我只怕盛宴易散,良会难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距今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在自己的传世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发出了韶华易逝的感慨。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感悟,谈谈你对这一感慨的思考。
(5)“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以上汤显祖的诗句,引发了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
素材七:
互联网+:“微信”阅读、自拍
素材八: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关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高考结束后,学校将为高三年级同学举办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致辞,校长为同学们颁发毕业证、《毕业纪念册》,大家一起观看各班同学录制的高中生活视频……
⑦ 高三年级毕业典礼的保留节目、重点环节是由年级组长、副组长和全体班主任为同学们献歌一曲。请你选择一首歌曲,作为备选曲目推荐给老师们,并作简要解说。要求:主题明确,解说清楚。
⑧ 学校准备为高三年级印制《毕业纪念册》,其中包括各班毕业照、高中生活选影、教师寄语、全年级同学签名„„,请你为《毕业纪念册》拟写卷首语或结束语。要求:感情真挚、富于文采。
⑨ 请你描述高中生活中一个场景,作为毕业典礼上“高中生活视频”的备选素材。
要求:所选场景有特色,或令人难忘、或引人深思、或记录欢乐、或再现酸辛„„,描写生动形象。
素材九:
(1)学校节日扎堆儿、泛滥——科技节、艺术节、学习节、学生节、考试节
(2)校园节日——男生节、女生节
素材十:
右图是张贴在圆明园入口处的禁止标志,请选择其中一个标志,拟一条公益广告,提示人们文明游园。要求:态度友善,合情合理。文体不限。
素材十一:
关于“健走”与“跑步” 关于马拉松来到中国
素材十二:
与名著经典阅读有关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
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3)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求。
(4)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能够展现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思想性格,可写诗歌。
诸葛亮(《三国演义》)
王利发(《茶馆》)
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
(5)名著善于运用典型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出一句其典型语言,并加以分析。
林黛玉(《红楼梦》)
阿Q(《阿Q正传》)
周繁漪(《雷雨》)
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
(6)学校戏剧俱乐部招新,在笔试环节,要求你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他的典型情节,为其写一段内心独白。
王利发——“撒纸钱”(《茶馆》)
周繁漪——“喝药”(《雷雨》)高觉新——“在自己的婚礼上”(《家》)
哈姆莱特——“死前”(《王子复仇记》)
2014——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016——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青年要善于读有字的书,也要会读无字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