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教育阅读理解 第七课 文章的结构(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14:1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知教育阅读理解 第七课 文章的结构(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知教育阅读理解 第七课 文章的结构(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行知教育阅读理解 第七课 文章的结构(写写帮推荐)

基础一阅读理解教案

第七讲 文章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熟知四种文章结构类型。

2、掌握常用的四种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教学重点:

1、辨清四种文章结构类型。

2、掌握常用的四种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教学难点:段落层次的划分。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阅读回顾

1.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2.讲解上节课布置的阅读作业。

通过前面六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已经对字、词、句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字、词、句就像我们盖房子的砖头,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就是这些小精灵谱写的。但是这些小精灵并不是随便放在一起。有一只神奇的手按着一定规律操控着它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将文字组成漂亮的句子,精彩段落的方法,今天,我们要看看安排段落的规律。

一、心香一瓣——瓣瓣沁脾

导入:你注意观察过一些很常见的物体吗? 例如:一条小金鱼,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一辆小轿车,又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这些组成部分,就是事物的结构。难以想象金鱼的头、身子、尾巴交错长在一起的样子,那估计我们是看不出它是一条鱼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无论长短,也要有一定的结构,只有有明显文章结构的文章,条理清晰,才能让大家读得明白,否则就是洋洋千言一团糟。

文章一定要有结构,就像盖房子,如果我们不搭框架,那这个房子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开始建呢?到哪里为止呢?相反,搭了这个框架,盖房子时心里就有数了,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一清二楚。就算房子的墙还没砌,我们看到了框架,也可以大致知道会盖出什么样的房子。所以我们如果能练得一种本领,一眼看到文章的结构,对理解文章内容和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指点迷津——点石成金 1.文章结构类型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结构、材料和中心思想。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常见的文章结构,有以下几种。并列式结构

师:并列结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结构。我们学过哪些并列结构的关联词呢? 生:一边„„一边„„,有的„„有的„„,有时„„有时„„,既„„又„„ 师:好,那我们拿“一边„„一边„„”来造个句,谁来试试? 生: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叠被子。

师:很好。这个句子我们能不能说成“妈妈一边叠被子,一边看电视”?

基础一阅读理解教案

生:可以。

师:换位置后,影响这个句子意思的表达吗? 生:不影响。

师:对,是不影响的。这样的句子,就是并列句。并列式结构,和并列句一样,有多句话,但是交换前后句子的顺序,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的段落或者文章的结构,就是并列式结构。

我们来看这段话。片段

(一)我爱看中秋夜晚那皎洁的明月,我爱看公园里美丽的球菊,我爱看排着整齐队伍的大雁南去,我爱看运河河水清澈,辉映蓝天。我也爱看珍珠般的谷粒堆满粮仓,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柿子像金黄色的宝石,圆墩墩的,阳光照在上面闪烁着点点金光。

师:这段话写了两个内容,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秋天的收获。这两个部分是独立的,可以先写收获再写美景,也可以先写美景再写收获,所以这段话就是并列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师:平时我们接触到更多的段落,有的围绕开头的那句话来写,有的有过渡句,有的一段话写完有总结。那这样的段落又是什么结构呢? 1.总——分式结构

先对事物作总的交代或说明,再对事物的各个分别来说明,这样的写法同学们一定不陌生。

比如我们要写某个喜欢的玩具,先会交代:“我最喜欢的玩具是妈妈送我的小赛车”,然后依次说明喜欢小赛车的原因: 1.这是生日礼物,2.小赛车外形很漂亮;

3.小赛车可以遥控,功能很高级。这样的结构,称为总——分式结构。

同学们能不能试试自己来写一个总分式结构的段落?

王烨真是一位热心助人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总式结构

师:反之,先对事物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再用一句话来总结前面的内容,就是“分——总式结构”。同学们能不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让刚才我们写的这段话变成“分——总式结构”? 生:将总结的句子放到段落的最末。师:真是太聪明了!就是这样。

在阅读题里,总是会考我们段落中心句是哪一句。如果我们发现段落是总分或分总式结构,那么中心句就是总述的这一句。3.总——分——总式结构

师:还有一些段落,先用一个总述句起头,再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再进行总结。这样的段落被称为“总——分——总式结构”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三)。

一进入九寨沟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从河谷至山

基础一阅读理解教案

坡,遍布着原始森林。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所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称为“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师:分析文章的结构,一定要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它写的是什么方面?对每一句话所写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才能把握

小结: 文章的结构有四种,并列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和总分总式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要充分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段落层次 1.按逻辑关系划分层次

研究段落的结构是为划分段落层次做准备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以及总分总式结构的段落,句子与句子直接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就按照这个逻辑关系划分段落的层次。

总分和分总结构的文章,一般分为两层,总述部分为一层,分述部分另作一层。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层。

有些不能用总分式结构概括的段落和文章,则需要一些新技巧。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层次

让我们看看这几个句子。如果是这样的顺序,请问你能马上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吗? 1)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师:读完第一句,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2)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3)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一下令销烟,烟就销毁了。我们总是说的最重要的具体过程,在这里并没有具体的体现。4)午后二时许,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

5)1839年6月3日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连接两个时间交代,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6)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满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多么生动的描写呀,可是放这里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没头没尾呀!

师:有没有同学来帮这些句子排成正确的顺序? 生:5-4-2-6-1-3。

小结:只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编排这六句话,销烟的过程才能表述清楚。所以在写事情之前,我们脑海里就先要形成一个主导理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这个事情发展顺序,就是段落层次的一种。

师:在写作文时,我们总是强调事件的六要素,请问是哪六要素?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写事情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这是一篇文章的大帽子。然后依次按起因、经过、结

基础一阅读理解教案

果写下来。按这样的思路来推,我们给文章划分层次,也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一只鸭子

小男孩约翰尼和兄弟姐妹们到爷爷奶奶的农场里做客。约翰尼得到了一把弹弓,他高兴地拿着弹弓到树林里练习射击。约翰尼一遍一遍地练习,却一次也没有射中目标。他有些灰心,就垂头丧气地准备回家吃午饭。

就在约翰尼走到院子里的时候,他看到了奶奶的宠物——一只肥硕的鸭子。约翰尼忘记了刚才的失落,他拉开弹弓,饶有兴趣地对着那只晃晃悠悠走路的鸭子射击。说来也巧,这一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鸭子的脑袋,鸭子当场毙命。约翰尼顿时惊惶失措,因为害怕受到奶奶的责骂,他手忙脚乱地把那只死鸭子藏进了木头堆里,藏好后才发现他的姐姐萨利站在门口。萨利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但她什么也没说。

吃过午饭后,奶奶对萨利说:“萨利,我们去洗碗吧。”

萨利说:“奶奶,约翰尼对我说他很想帮您洗碗。”说完,她转过身,小声地对约翰尼说:“记得那只鸭子吗?”

就这样,约翰尼只好去厨房帮奶奶洗碗了。

傍晚,爷爷问孩子们想不想去钓鱼,孩子们都非常踊跃地举手。奶奶插嘴说:“哦,真是不好意思,我想让萨利留下来帮我做晚饭。”

“哦,奶奶,”萨利微微一笑道,“约翰尼会帮我做的”。说完,她又一次转过身来,小声地对约翰尼说:“记得那只鸭子吗?”

无奈,约翰尼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兄弟姐妹们和爷爷一起高高兴兴地去钓鱼,自己却留在家中帮奶奶做晚饭。

就这样,约翰尼每天除了干完自己的那份家务活外,还得把萨利的那份也做完。终于有一天,他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来到奶奶的面前,将自己打死鸭子的事老老实实地告诉了奶奶。

奶奶微笑着蹲了下来,张开双臂,将约翰尼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温柔地说:“哦,我亲爱的约翰尼,我早就知道了。当时我就站在窗前,目睹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但是,因为爱你,我并没有怪你。我之所以一直都没说,只是想看看你会让萨利控制多久。”

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全文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概括完段意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请学生谈谈对这个故事的认识,适当拔高。)3.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分层次

师:如果是叙述事件的文章,一般我们都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但是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对这类文章,我们可抓住文章中明显时间变化的词语来分段。

时间是同学们最熟悉的,大家一定知道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师: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有哪些词?

生:黎明、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朝、暮„„ 师:表示一个月之内的时间,有哪些词? 生:上旬、中旬、下旬„„

基础一阅读理解教案

师:表示一年之内的时间,又有哪些词呢?

师:很好。这些词就是我们划分段落时要注意的。我们称它们为:关键词。师:还有一些词,也是可以从中理解到时间的。

比如说:华灯初上。意思是美丽光亮的灯刚刚点亮起来,一般用来形容夜幕刚刚降临时的城市景象。从这个词我们能找出时间——刚刚进入晚上。

再比如说:破晓时分。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天已破晓。从这个词我们也能找出时间——清晨。还有的文章中还会有这样的句子:“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太阳一点一点被黑暗吞噬”,“桃花儿开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些短句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时间,但是我们也能根据它的描述,猜到。

同学们谁能说说“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是什么时间?(黎明)“太阳一点一点被黑夜吞噬”(夜晚来临时)“桃花儿开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春天)

每个时间都有它的特点,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能用上。同学们在平时阅读过程中还见过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呢?请赶紧举手告诉大家。(对发言的同学进行粘贴奖励)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篇短文。

朋友,你看见过汹涌澎湃的大海吗?听见过那千军万马般雄壮的声音吗?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勤劳的渔民驾驶着渔轮,早早地来到这里打鱼、捞海带,阳光给他们披上了金色的盛装。海水哗哗地冲上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可是,当傍晚涨潮的时候,大海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它变得像一个无边的战场。海风吹着尖厉的号角,海浪似乎是千百铁骑,向海岸猛烈地攻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岸上千斤重的大石,给它轻轻一拂,就淹没到海底去了。这时,银盘似的月亮刚露出笑脸,看到这种情景,它害怕地颤动了一下,躲进了云层,星星们也都生气地闭上了眼睛。这些,都被不知疲倦的大海看见了,于是它慢慢地停止了奔腾冲击。

夜,慢慢地宁静下来了。银色的月亮又从云朵中露出笑脸,把大海照得像一条迂回的明亮的大带子。星星听不见那可怕的声音了,也把眼睛睁开,调皮地眨着。满天的繁星和那海岸上的盏盏明灯互映在水中,显得那么耀眼,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啊,大海,我爱你!我愿变成一只海鸥,在你的上空自由地飞翔,在你的抚育下茁壮成长。

师: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师:请大家找出表示时间的句子。

师:早晨、傍晚以及夜里的大海各有什么不同的景色?

生:早晨的大海平静迷人,傍晚的大海波涛汹涌,夜里的大海宁静诱人。小结:按时间顺序划分层次的关键就是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或句子。

写景物变化的段落,一般按照“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顺序安排结构。比如以下这个片段。

盛夏的午后,风云突变,铅色的阴云从远方挤压过来,雷声轰鸣。转眼间,狂风大作,树枝被吹得

基础一阅读理解教案

前摇后晃。不一会儿,天空掠过一道闪电,大雨时而瓢泼而下。大约一盏茶的功夫,雨过天晴,太阳又钻出了云彩。

这个片段就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了夏日午后下暴雨的景象。

4.抓住表示空间的词语划分层次

师:当我们遇到游记、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又该如何划分层次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下。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话:

我们的教室是个学习的好地方。教室的西墙上挂着一块乌黑的玻璃黑板,每天语文老师在上面写上生字新词,数学老师在上面出一道道有趣的数学题。黑板象知识的宝库要我们用金钥匙去打开,又象知识的海洋汇入了老师辛勤的汗水和智慧。黑板的左上方是透影幕,右上方是一台29寸大彩电,正上方是一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时刻提醒着我们为祖国而勤奋学习。西北角是书橱,书橱分为两层,上层是同学们制作的五花八门的小工艺品,下层分门别类地排着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东北角是卫生角,那里放着一台饮水机。北墙上是我和两个中队干部精心设计制作的黑板报,黑板报是我们班的骄傲,因为它字迹端正整齐、内容丰富多彩、图案漂亮生动,经常受到大队部的表扬。

师:这段话里,有些比较特殊的词,同学们的火眼金睛发现没?

生:有一些表示方位的词。比如西墙、左上角、右上角、西北角、东北角等等。师:同学们能不能从刚才学到的“时间顺序分层法”里找到方法? 生:按照这些方位词来划分层次?

师:非常正确!这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我们可以根据方位的变换来划分段落或层次。师:说到方位词,有没有同学能说说,平时我们都会用到哪些表示方位的词呢? 生:东南西北、前后左右、远近、内外„„

师:非常好!有时介绍方位,没有这么明确的方位词,作者是以一个个具体的地点来介绍的,那我们就可以地点来分层次。

小结: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有按逻辑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和按空间顺序四种。

总结:以小见大,掌握了分析段落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也就掌握了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三:阅读训练——步步为营

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以及解题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在阅读训练营中去练练兵,看看我们是不是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今天学习的内容了呢?

接下来做讲义练习,看看谁能再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得最好!(前面的基础知识可以穿插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作为练习一起训练。)四:笔耕乐园——妙笔生花 1照样子仿写段落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主题:1.妈妈的手

2.老师的微笑

(任选其一,写一段话)

第二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看完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报告《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让我有幸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报告中也介绍了一点,陶行知在国外求学时受杜威的影响很大,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我发现两个人的教育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说相通性,所以在这里我想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我自己的感悟浅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陶行知所主张的生活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人成长,所以教育本身就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即生活。

比较之下我觉得教育与生活本身就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否者就会有失偏颇,教育来自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同时教育也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指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我觉得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只是把学校当成了小范围的社会,或者是社会的微缩,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学校学习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然后适应学校,从而适应社会。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从社会对个人而言的教育意义层面上说的,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停歇地在社会中实践,同时也从社会经验中不断学习。把社会当成学校就使得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3、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这启发我们要把学习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以知识促进实践,以实践巩固知识,边学边做,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践教育的意义,才是真正让知识为我所用,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教育思想不管是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巨大,对于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以后的教育工作指引了方向!

第三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首先,从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可以看出陶行知主张“真”,这与孔子儒学中的精髓“仁”一脉相承。

其次,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他提出的“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即是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基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而我们所熟知的陶行知把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即是对这一实践学习理论的身体力行。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为如今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理论范围,强调终身学习。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总之,陶行知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对现今和后世的教育政策、教学方法和教师技能等都有深远影响,对身为准教师的我们做出了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之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联系,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 ”的道理。学生在这情景之中,激情满怀,尽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语文与生活就在学生的学习中融为一体了。这样与生活的“对话”,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让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讲台。这就验证了这样一句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 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现代教育气息和时代的创新精神。它主张把教育放到生活这个大的书中,不要禁锢于小小的学校,要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文的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对生活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春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冒出小脑袋了。”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春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2年第4期 《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9期 《小学语文报》2010年第3期

第五篇:行知教育活动

开展行知校园文化精神主题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宣传和贯彻我校行知文化内涵,4月3日下午,我院分党校开展以第36期“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学员为主体的“明行知、促师陶”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同学们在培训班班主任陶金昌和吴世红老师的带领下,由逸夫广场旁边的红烛开始,沿力行路、四问路、行知广场、启觉路、大德路至闻道路,对所走的道路、逸夫教学楼、履知楼、躬行楼、博约楼、陶行知塑像、行知广场进行了介绍和行知文化内涵解读。吴世红对我校大学精神及校风内涵给予详细的介绍,尤其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理念的内容和意义。让我院学生在景色宜人的校园内,感受我校行知文化氛围,领会我校“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的合师精神,遵循“诚朴包容 精细雅致”的校风,践行“勤习慎思 品学兼优”的学风。

下载行知教育阅读理解 第七课 文章的结构(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知教育阅读理解 第七课 文章的结构(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

    陶行知教育论文

    由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想到的 ——浅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大全]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岩寺小学 叶秋华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对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正如宋庆龄对陶行知的题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

    陶行知教育名著(范文模版)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

    陶行知教育名篇(合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

    行知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行知教育”全国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中吴正宪、刘延革、徐长青等教育名家亲临课堂,为我们奉上了一节又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