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读后感
一股春风扑面来
——读《这一群有种的教师》有感
利用寒假时间,我拜读了童喜喜老师主编的《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它像寒冬腊月里的一股春风,吹进了我的心里,解读我在教学道路上曾经出现迷茫,令我茅塞顿开。
在众多作者的篇幅中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网师”一词,我感到好奇,于是查了百度。解读为:网师,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是一所以网络为平台的公益性质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教师培训平台,由朱永新教授担任院长,干国祥老师担任执行校长,魏智渊老师担任教务长。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荟萃了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成长感悟,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个人成长有着最具操作性的参考指导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第20号春季种子胡盈所写得《青青园中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那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做一个教师,可以让我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愁衣食,有稳定的假期,可以旅游书写。至于工作,当然可以随波逐流,不大出错就可以了。所以工作之初,一直生活在书里,一直生活在别处。天天按部就班地做该做的事情,感觉只有下了班,时间才属于自己,自己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每一届都推着不同的石头„„”
作者从《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到《麦田的守望者》再到《许多孩子像春天》,阐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胡盈老师从拒绝提及自己是老师,到从教育中发现“万物生光辉”的璀璨,实在是一条漫漫长路。我在从教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迷茫的时候,付出得不到回报,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在众多行业中教师工资微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要甘于清贫,等等。令我一度怀疑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只是带着漂亮的装饰,做着最琐碎最累的活,我是不是不该当教师。
可是只要看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那充满朝气的脸庞,那充满求知欲望熠熠生辉的眼睛,我就情不自禁的充满了使命感,浑身充满了力量。在我眼前的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不必为社会的陋习污浊买单,他们应该纯净美好!为了孩子,我们也应该努力承担责任!不该将自己的困惑带到工作上来,勇敢的接受挑战,自信向上。
当我读到张辉玲教师所写的《教育生活,我总喜欢折腾》中“在四年级期中时,学校安排全年级进行了统一单元考试,结果我们班成绩不仅是最后一名,而且还跟其他班相差甚远。我偷偷地把试卷藏了起来,没搞考后反思,也不搞试卷讲评,依旧天天让学生读古诗,看课外书,学生见老师都不着急,也就不再追问。在期末考试时,学生们发挥强项,将学到的名句、谚语等学以致用,全班的平均分破天荒从倒数第一一跃成全年级正数第一,让许多家长惊喜不已„„” 我感到张辉玲真是一位爱折腾的老师。在教育中,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它们让人无法知其所以然地存在着,把我们的教育行为分割成碎片,让我们在教书中迷失了育人,从而迷失了自我。
在教育中,我们有多少像张辉玲这样的教师,有多少坚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想而付诸于行动的教师。我们大多数已经沉没在条条框框的大海中了,再也没有毕业时的冲劲和干劲,再也没有坚持的力量,没有了创新进取„„
让我们正视教育,不要被应试教育的边框所束缚,加进自己的新鲜血液,带动激情,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像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与震撼,解读我的从教道路上的迷茫,给我点亮一盏希望之灯。
大吴程楼小学 王静
第二篇:伸展生命的灵性《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读后感
伸展生命的灵性
---《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讲述着一个个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的故事。他们在平凡的一线,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那么无私,那么执着。有着种子一般坚韧不拔的精神,虽然环境恶劣,仍然顽强地探索着,向着光明,不懈努力。
虽然只是一朵小花,仍然吐露芬芳,自尊、自强地活着。这群普通的教师,以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埋首耕耘,成就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实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汗颜。相对于我们,总是忙,总是忙。从日出忙到日落,再忙到熄灯。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收获,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职业倦怠时常冒出来,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学生基础不好;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大力配合;学校条件差,工作艰苦……若干困难困扰着我,我无力改变,只有在无奈中苦苦挣扎。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在震颤。《这一群有种的教师》里,也有许多偏远村小,条件甚至还不如我们。他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卖废品买书;一位老师用自己六万元积蓄给班级配置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一位老师用新教育来改变婚姻家庭......每个生命都是种子。无论是被投入山巅还是深谷。要想萌芽,必须承受泥土的重压。于是,成长的拔节,总是意味着痛楚。因此,能否怒放,取决于有没有足够柔韧顽强。有的种子,被困在泥泞中,总能朝光亮生长,即使眼前一片黑暗,仍然渴望未来的芬芳。
对照自己,缺乏的就是这种种子精神。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教育的技巧,更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中,也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比如,做值日,扫卫生区。常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打闹,玩耍,白白耗费时间。怎么办?《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告诉我,有许多身在一线,朴素平实的教师们,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时常灵光一现,想出了最切合实际的妙招,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这段话启发了我。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卫生区分成若干小块,责任到人,一人一块地盘。这下好了,学生各忙各的,效率很高。这令其他老师感到纳闷:三一班卫生区不见有多少学生,为什么打扫卫生那么快?当大家弄懂了我的做法,纷纷效仿。
再如,家庭作业都是我亲自批改。这学期学生较多,弄得我疲惫不堪。《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告诉我: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一群人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我把这个问题与别的老师交流,他们建议我,让组长批改。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还可以把老师的精力腾出来,真是一举两得。
诸事不易,从新教育出发,觉察自我价值,唤醒职业生命,滋养婚姻幸福,看似艰难,实则恰是相对容易的坦途。
常瑞霞老师因为走进新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婚姻。她在书中写道:老公暴躁,自己爱生气。这样痛苦地生活着。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曾经有一段日子,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老人、孩子、家庭……若干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家庭婚姻必然走向低谷。我急切地想知道常瑞霞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她带着班里孩子走进书的世界里。学习《绿野仙踪》里稻草人的睿智,和老公斗智斗勇;发生矛盾时,学习铁皮人敢于争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习多萝西做“快乐游戏”......常瑞霞老师说,我们“能够”高兴,我们“可以”高兴,我们“一定会”高兴。换个角度,看到老公的优点,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内心强大,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后来的结果出乎意料:老公竟然成了新教育的粉丝,不仅理解而且支持自己的新教育。新教育使她的婚姻柳暗花明。我为什么不能尝试改变呢?
卵石臻于完美,并非锤的击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这一群有种的教师,令我由衷地敬佩,他们微小如萤,尽己所能地振翅,生命之光悄然美丽了暗夜。新教育如春风一样,荡涤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前行。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让我们走向新教育之路,伸展生命的灵性,感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篇: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1
读了《我这一辈子》,我颇有感触。
本书的主人公并不是老舍,而是他笔下的一个巡警,但他是想通过这个旧社会的一个小人物来记录当时的不公平和不和平。
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时,我不得不感叹一句“那时的穷人真可怜哇!”想想看,他原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裱糊匠,结果老婆还跟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跑了,留下两个没娘的孩子,一个人辛辛苦苦养家糊口,但是一个月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所需要的。
好不容易后来捡了个便宜,当上了巡警,又不知怎么着被撤了下来。唉!他任劳任怨这样过了一辈子,除了家里依旧窘迫不堪,又有得到什么好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觉得我们过的日子好幸福哇!穷人的日子真是不好过!他的这穷的一辈子,与当时的那些富人不可比。富人们有吃有喝有玩,而他呢?连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吃喝玩乐了,何况家里还有俩孩子呢!?老舍这样写,是要告诉我们,主人公的后半生,是让人看到了一个社会的腐败和后退,老舍通过巡警的一生经历无声地批判了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和对小人物悲惨一生的悲叹。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2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读了《我这一辈子》,我颇有感触。
本书的主人公并不是老舍,而是他笔下的一个巡警,但他是想通过这个旧社会的一个小人物来记录当时的不公平和不和平。
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时,我不得不感叹一句“那时的穷人真可怜哇!”想想看,他原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裱糊匠,结果老婆还跟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跑了,留下两个没娘的孩子,一个人辛辛苦苦养家糊口,但是一个月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好不容易后来捡了个便宜,当上了巡警,又不知怎么着被撤了下来。唉!他任劳任怨这样过了一辈子,除了家里依旧窘迫不堪,又有得到什么好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觉得我们过的日子好幸福哇!穷人的日子真是不好过!
他的这穷的一辈子,与当时的那些富人不可比。富人们有吃有喝有玩,而他呢?连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吃喝玩乐了,何况家里还有俩孩子呢!?
老舍这样写,是要告诉我们,主人公的后半生,是让人看到了一个社会的腐败和后退,老舍通过巡警的一生经历无声地批判了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和对小人物悲惨一生的悲叹。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3
刚看到这本书,我就有种亲切感。这书就如老舍先生一样,那么朴实、那么慈祥、那么可蔼可亲。
这本书是老舍先生亲笔所写。他在书中主要介绍了自己这一辈子中经历的故事。老舍这一辈子非常不易,他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的`作家。
书中,有许多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勤劳朴实的母亲,她柔中带刚,为了儿女,她可以付出一切;他的父亲,为了保卫祖国,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又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老舍先生非常喜欢写作,这使我非常地敬佩。老舍先生为了写好《骆驼祥子》,每天都认真、仔细地观察车夫拉车的动作,车夫的衣冠和语言,并且还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是什么样子。最终,老舍通过不懈地努力,成功完成了《骆驼祥子》这部伟大的作品。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做什么事都不会支持到底。就拿练琴来说吧,以前每次学完古筝,妈妈就会让我练习刚学完的曲子。一开始,我练习地还挺投入,但慢慢地,我就会不耐烦了,趁妈妈不注意偷偷跑去玩耍了。最后还是在妈妈的耐心劝导下,我才会不情愿地继续去练琴。
读完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向老舍先生学习,做事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成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4
这本书是一个大杂烩,是将老舍先生各个经典作品的一部分选出来编辑成的,有小说也有散文,像《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我这一辈子》还有小学课本里曾学过的《猫》等。
书的封面和配图是一个叫老树的人的画,在微博上的ID叫:老树画画。虽然增加了书的趣味,可是总给人一种丰子恺的书的感觉。
作品里处处都可以发现老舍先生是非常爱北京的。北京的春夏秋冬,无论你随时想感慨点什么,就会想到,啊,原来真是如老舍写到的那般可爱啊!
老舍的语言又是非常的贴近生活的,总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位非常有趣的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当你看到生活中的口语被一本正经的写进书里时,会不自觉的小小的笑一下,这不是老妈平日里说的话吗?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选节整体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想了解更多,最好还是找专门的作品来看比较好。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5
文中的主人公“我”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小时候,听从了家里的建议,去拜师学艺。靠着自己的本事,成家立室,有了一对儿女。在幸福女神降临之时,老婆却和自己同事跑了。无疑,他成了行业内的一个笑话。他转行了,选择了一份相对安逸的工作,当了一位窝囊的巡警。辛辛苦苦的拉扯着儿女长大。长大后的儿女有自己的家庭和职业。这位每天为生计奔波的男人,终于可以停下来安享天伦之乐。但祸害又再次降临,当了巡警的儿子在一次任务中,死于他乡。留下了儿媳和孙子。他自己也再次失业……
悲惨命运总是在重复。他人生的列车,并没有像他预料般安稳。他总以为世道限制了他的命运,但他自己却没有尝试过去改变命运。选择在奋斗的年纪待在安逸区,但带来却是不安逸。假如当初他愿意拼搏,找一份辛苦一点的工作,或许结果就不会那么狼狈。但,这一切都没有如果。
这种听天由命的人如今的社会也不少。抱怨自己家庭不如别人,天赋不如别人,所以自己不如别人。但却从没想过要靠自己改变现状。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那为何不自己把握命运呢?
选择安逸的人生,只是看别人看过的风景;选择奋斗的人生才是最美。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6
前不久读了老舍的力作《我这一辈子》,读后颇有感触。
书中描写了一个旧时代的小人物,他平凡而普通,但他也要强,对生活他也是充满信心,可是生活却一次次的和他开着玩笑,心爱的妻子被朋友拐走,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他学习手艺,可是就这样他的生活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的变迁,他的手艺没有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只能做起巡警,困苦的生活一直眷顾着他,就是这样,他依然能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看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为什么始终不能摆脱自身的困境?生活为什么总是开他们的玩笑?他们的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为什么最终终成泡影?总也走不出悲剧的命运啊?我想,老舍是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带着我们去审视这个社会,告诉我们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生活要想变得正义与光明,除非变了天。
忆入往夕,看今朝,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人们丰衣足食,和这个旧巡警比起来,我们的日子简直是飘在云里一样,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第四篇:《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读了《我这一辈子》,我颇有感触。
本书的主人公并不是老舍,而是他笔下的一个巡警,但他是想通过这个旧社会的一个小人物来记录当时的不公平和不和平。
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时,我不得不感叹一句“那时的穷人真可怜哇!”想想看,他原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裱糊匠,结果老婆还跟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跑了,留下两个没娘的孩子,一个人辛辛苦苦养家糊口,但是一个月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好不容易后来捡了个便宜,当上了巡警,又不知怎么着被撤了下来。唉!他任劳任怨这样过了一辈子,除了家里依旧窘迫不堪,又有得到什么好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觉得我们过的日子好幸福哇!穷人的日子真是不好过!
他的这穷的一辈子,与当时的那些富人不可比。富人们有吃有喝有玩,而他呢?连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吃喝玩乐了,何况家里还有俩孩子呢!?
老舍这样写,是要告诉我们,主人公的后半生,是让人看到了一个社会的腐败和后退,老舍通过巡警的一生经历无声地批判了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和对小人物悲惨一生的悲叹。
第五篇: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一)老舍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与思想变化带着我们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这个社会。男主人公在遭到无数社会不公的待遇后,终于明白无论一个人怎样努力的挣扎,自身的努力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封建社会下人们的性格遭到了摧残与扭曲,在压迫下人们渐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学会了如何当“奴才”。男主人经过三年的学艺和压迫,逐渐变成了“忍耐者”。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主人公的单纯与善良。对于自己妻子和师哥的“通奸”,他没有产生过一丝的怀疑,虽然他有时觉得自己的妻子有点“野”,但他并没有进行干涉。这一切的“善良”举动不仅没能换取妻子的爱,还给妻子带来了跟别人私奔的机会。他自认为对妻子不错,他认为比他师哥优秀,他困惑,他迷茫。他想不通妻子怎会跟一个还不如他的人私奔。这便印证了那句老话“好人难当啊”!在男主人公当上巡警后,老舍通过他当巡警的经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官场腐败,军队涣散,官员生活骄奢淫逸的世界。人们在这种世界里,已没有了人格的尊严,当发生兵乱时,不仅是那些当兵的强盗在抢东西,更甚的是抢劫的百姓比当兵的还多。但老舍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批判!是啊,命都没有了,那还讲尊严与道德呢?真是可悲可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巡警”只是一种摆设,他们被当成掠夺百姓民脂民膏的工具。他们一边在军队,长官面前当奴才,他们一边又要受普通百姓的唾骂。他们里外都不是人,这“巡警”可真难当!想活命还真痛苦。
老舍通过《我这一辈子》告诉我们,如果你生活在黑暗与腐败的社会中,不管是我这一辈子,还是自己儿子和孙子的一辈子,通通都只能忍饥挨饿,通通都只能给别人当奴才。不管你在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除非这个社会变了天:变得光明与正义。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二)《我这一辈子》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里面没有激烈的矛盾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他只是一幅浓淡相宜的风俗画。描写了一个由裱糊匠出身的“三等警”的平淡的遭遇,洞察到了纷纭复杂的人情世故,提炼出了城市贫苦市民的命运,描写了那个时期贫民生活的无奈与辛酸。阅读了这篇小说,我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
这篇小说讲的是民国前后的事,文章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谈起,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读过一点书也有自己小小的心志,是一个渴望幸福并有一颗想干一番事业的心,可毕竟时间有太多的不如意,一些人一个字不识照样可以做大官,而主人公却依然只是裱糊匠一个,不过靠着他的一点小聪明倒也活的有趣。穷,但有人味!顺理成章的,他成了亲,有了漂亮的妻和自己可爱的孩子,生活虽然清贫可也充满了欢乐,阳光里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令人不快的是妻居然和自己的朋友跑了。朋友妻不可欺,人尽皆知的话在他身上破碎了,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理由的私奔让他体会到了不该有的痛。这个打击让他措手不及,狼狈不堪。()自己的妻子跟自己最好的朋友私奔了,无论发生在什么时候都会让人难以启齿吧,更何况是那个年代,那个有一丁点丑事都会被指指点点,戳脊梁骨的年代!闲言碎语不在话下,谁又能受得了呢,更多的苦只能咽进自己的肚里。看着两个没妈的孩子,望着冷冷清清的家,生活过的是那样窘迫不堪。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三)读《我这一辈子》的时候,我的心中始终是怀着一种期待的。就好像我在走一条胡同儿,脚下是黑乎乎的青石板路,两侧是灰黑色的砖房,没有任何风景可言,连棵树都看不着,更别说花木、粉墙了。而前面不远处有一处拐弯儿的地方。这时,你心里就会觉得,拐过这个弯儿去,景致总会有些变化,可当你真正拐过去之后,你就发现,下面一段路,和刚刚走过的那一条路没有任何区别,还是那么灰暗、沉闷、压抑。但是不远处又有一个拐弯儿,然后你就又期待,又失望,周而复始。
这种情形从全书一开始,主人公十几岁学徒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全书完结了,还没有结束。总觉得在主人公这一生中,总该发生点儿什么,让他的生命稍微有那么一点儿颜色。
因为他始终都在思考、都在挣命,都在千方百计着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当他似乎获得了某种机会也非常努力的时候,读者就情不自禁的跟着他一起去拐那个命运的弯儿,结果,拐过去之后才发现,未来,还是什么都没有。
主人公就这样,抱着这样一种期待走完了这一辈子。而读者也抱着这样一种期待,读完了这本书。
全书没有壮怀激烈,没有豪迈浪漫,更没有幸福甜蜜等等任何可以给人以医学专用和幻想的东西。
就好像是一杯水,有人递给你,你喝了,喝完后你和那个送水人相视一笑,就又各自离去了。
至于这杯水究竟是甜是苦,究竟解不解渴,那就要看这个喝水人自己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