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树立力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一)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三)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听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立志)
眼见
深刻体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
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已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 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 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 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 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 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 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 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 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 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 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 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 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 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 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 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 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五课时
一、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 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 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 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 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反思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十五课第七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从中深刻体会文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层次严谨,层次清晰。先写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再写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然后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
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 提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三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三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十六课第七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b.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c、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自己动笔在笔记本上记方法。
二 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体会描写爬山虎是为了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相机指导朗读进行评价。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朗读、背诵这些语句。
三 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 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教后反思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
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乌 塔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略读课《乌塔》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来自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其所在单元组的重点训练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见解”。从十四岁乌塔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的经历中以及她对这件事的见解中,感受西方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是文本内在的意义。引导学生发表阅读见解,是本文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求。引领学生透过文本的解读,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生存意识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以及“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熟读课文。
2、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范围,主要国家,著名城市等。
教学过程
一 看图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欧洲地图。
2、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筹划,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个小
姑娘就是课文的主人公——乌塔。(板书课题)二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2、赛读生字词: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四个同学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三 自读课文,深入体会
1、乌塔是一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德国小姑娘。再读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乌塔独立生活的意识。
2、读读议议:
a、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b.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c.分角色朗读“我”与乌塔对话的部分,体会乌塔的自主意识。
四 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商量,先从哪些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把课文第二部分变为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
27乌塔 独立生活能力 自主意识
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教后反思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十八课第七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准备
调查本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搜集辩论资料。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理解课题
1、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学生体会,模仿举例,理解课题。
二 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内容
1、学生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词:柯岩冒昧寂寞和睦分析患者告诫受益匪浅年逾古稀 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用什么形式,主要介绍了什么事。
三 深读课文,质疑归纳
1、读读议议。
a、信中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b、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展开想象,合情推理。
2、读读悟悟。a.朗读课文。
b.感悟柯老师信中语气的特点:真诚、耐心。
3、读读想想。
A、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B、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四 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辩论会:结合本班主要问题由师生共同商定论题,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真诚 耐心
教后反思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语文园地七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这次“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目标
大方,表达流畅。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一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 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三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教后反思:
在作文讲解的环节,个别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于书信的格式掌握有困难,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谁说的话?多大时?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围绕少年周恩来所说的这句话依次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还记得吗?并且,我们还学习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伯父说了一句话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是哪句话?(中华不振)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这和后来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有什么关系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默读并思考:周恩来是怎样懂得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的?把相关句子划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提示:书要靠自己读懂,高年级要养成写批注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受用终生。)
2、读后交流。(因为在租界目睹的情景)释“欺辱”,比较欺辱与欺负的不同。同学们,联系你们课外查阅的租界地资料谈一谈,周恩来当时可能目睹到怎样的情景?(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后,图片出示当时真实发生的一幕)。
3、你们说,怎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发生?(中华不振)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周恩来真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你们体会到了吗?当周恩来目睹这一切,心情怎样?(沉重)从“沉重”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内心的沉重。
4、从租界地回后,周恩来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沉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沉思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引导入情入境,读出沉重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5、6、7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时的周恩来读书时的照片,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次上课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读5--7自然段。
2、读后回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区别在哪?(其他同学是为自己、家庭而读书,周恩来是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老师听后“为之一振”,释“为之一振”,为什么老师感到震惊?
3、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大志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指导读出响亮而坚定的语气。
4、当老师再一次追问时,周恩来又是怎样的语气回答?(释“铿锵有力”)能模仿这种声音吗?想到在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景,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字字刺痛着他年少的心,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自己一定要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让我听到了一位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少年的心声。
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喝彩的近义词是什么?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周生的什么呢?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喝彩,对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6、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四、学习第四部分(8、9自然段)
1、周恩来在以后生活中有没有信守这个诺言,把这个诺言落实到行动上呢?
2、指名读8、9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证明周恩来信守诺言的句子。
3、引导从学习、生活两方面概括,理解“品学兼优”“忘我”两词。
4、忘我就是忘记自我,周恩来忘记了自己的什么呢?你们知道周恩来以后是怎样忘我的工作吗?(学生结合搜集资料谈)
5、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展示图片,描述:品学兼优的周恩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免费学生。之后又远赴外国留学,回国后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周恩来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逝世时,长安街两旁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中国与解放前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那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六、课后作业
1、小练笔:给远在天堂的周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2、课外阅读:有关周恩来的文章。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
(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
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语文园地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语文园地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园地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1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练习设计:
1、补充成语。
()()不解()和()丽 灯()酒()
热闹()()()武()威 左顾()()
2、写近文词:
繁华——()驱使——()踊跃——()
清晰——()欺凌——()惩处——()
得意洋洋——()左顾右盼——()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练习设计: 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2、我喜欢吃西红柿、黄瓜、茄子、苹果等蔬菜。
3、故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乌塔是聪明勇敢的一个女孩。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练习设计:
择优录取,选字填空。·
1、[昧 妹] 表()愚()姐()拾金不()
2、[逾 愉]()期()快()悦 年()古稀
3、[舆 寞] 寂()()非 落()变化()测
4、[非 匪]()常 土()()议 获益()浅·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练习设计:
照样子,加上恰当的比喻。
例:白 自得像雪一样
绿 快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缩句:(2)伐木工人用斧子把树砍倒了。
改为“被”字句:(3)笑是很重要的。
改为反问句:
(4)小鸟在枝头上叫着。
改为拟人句: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教学课时:15课时
1.观潮
3课时 2﹡雅鲁藏布大峡谷
2课时
3、鸟的天堂
3课时 4﹡火烧云课时 语文园地一
5课时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5——8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4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6、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7、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教学重点:目标1、2、3、5、7 教学难点:目标3、5、7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文章中所需要的相应资料 教学措施: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教学时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9——12课 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教学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从课文中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4、激发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5、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6、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7、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8、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教学重点:目标1、2、3、5、7 教学难点:目标2、5、7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教学措施:
整组教材,通过导语、课文和后面的语文园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另一方面,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13——16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语文园地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作家语言的特点,体会作家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目标:
1、认识29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正确读写5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4、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以及《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6、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7、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8、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目标1、2、4、6、7 教学难点:目标3、5、7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教学措施: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17——19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正确读写5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5、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6、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7、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教学重点:目标1、2、3、4、6、7 教学难点:目标3、5、6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7~19课时。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教学措施: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