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4 14:3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 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 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第 1 页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 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4,学生列式解决.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第 2 页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6,体现价值.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3,结合图说出算式.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 为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2,当学生感觉比较难时,进行指导.请优秀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以课件进行辅助.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一个大盒替换一个小盒;替换之后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8个;进一步联想到5个大盒替换5

第 3 页 个小盒就要多40个,进而联想到假如是全部的7个大盒就要多出40个.3,学生列式解答.4,集体交流,并检验.5,学生尝试用另一种替换的方法进行解答.交流,指导.6,比较:练一练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都用替换的策略,但例题中替换之后总量不变,但练一练中替换之后总量改变,从而认识到依据的重要性.五,总结评价

说说这节课用到了什么策略 有没有成功的感觉 然后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到替换的实际情况.思考: 一,定位

1,这节课中用到的策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尚未成为思路.因此,例题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师所起的是指导的作用.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二,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

第 4 页 为主 感觉难以合理安排.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第 5 页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 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第三篇: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会

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行探究,我的体会是:

一、抓住关键,创设情景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景完成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例如,一年级下册第48页加和减(二)第一个例题:教材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画片的场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中间的小朋友和有边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第二个问题是中间的小朋友和左边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学生要通过看图收集如下信息:左边的小朋友有9张画片,右边的小朋友有6张画片,中间的小朋友有24张画片。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顺利地收集并整理这些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教师设问法,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活动发现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故事引入法等。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创设情绪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或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注意力。

收集和整理信息,首先要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是,先整体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呈现的其他信息。图上有提示语的也可以先读一读提示语,再看图。其次,要认真、仔细地看图。通过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做到看正确防看错、看全面防遗漏,特别要留意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收集到的信息理一理:哪些信息是提供的条件,哪些信息是解决的问题?最后要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根据提供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取舍,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打好基础,加强训练

收集整理信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切实打好有关的知识基础,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技能和数学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例“千克的认识”一课的引入,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头脑中有个模糊的概念,就是体积大的就重一些,反之就稍轻点。为了打破学生这一思维定势,我一开始就出示两包大小差别很大的物体,让学生

猜测,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大部分猜测大的重,这时引出问题,用秤来称一称。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深刻认识: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必须要用秤来称一称。儿童的生活经验,有的是靠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取得的;有的是靠教师提示、介绍等方式取得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以积累经验,如游戏、参观、制作等。特别是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素材和情境,更要精心筹划,通过呈现图画、播放录像、模拟现实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间接获得有关经验。

三、注意交流,及时反馈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解决难点,讲得往往太多,规范性的要求也提得太多,学生的解题策略仅仅是遵照老师指定的某一条路径去进行,虽然能在类同的练习中发挥较好,但一旦遇到新的类型就无从下手。交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尽可能精讲,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时间,从真正意义上注重交流,引导学生只要思维策略有效就正确。交流,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达、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以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逐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生自己看图、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到小组里交流发现的信息,陈述自己的思考,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而达到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注重交流,及时反馈,是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要注意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适当的归纳和提升,让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适当评价,鼓励创新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问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 =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 – 4 = 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五、加强实践、拓宽时空

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具有新背景的问题,但知识背景不是教师所能全部传授的。因此,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学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下列一些研究课题:

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

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

3、如何利用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多了解利息利率、市场经营、住房建筑等实际知识,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之。教学的重点,不能再停留在自变量的选取,等量关系的寻找上,而是通过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解应用题的素材结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厦门滨东小学沈雅芳

《教学“解决问题”的几点关键》晴雪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区教学大比武活动已经过去一周多了,但对于自己执教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感触仍然很多。

这节课是在五年级学生刚刚经历了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和解简单的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的重点是:如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综合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找到题目中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人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不仅能熟练地解决已学的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而且,根据课堂上练习时的观察,一半的学生在新授之前已经掌握了ax+b=c,ax-b=c的解法。从课堂发言看,这些学生并不是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有的班级学生学会了移项的方法解题,有的是根据等式中各个量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比如2x-22=64,部分学生把2x看作被减数,运用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式得出2x=64+22后,轻松解答方程。可见不少班级老师已经在教学时拓展了更复杂的方程的解法。再经过共同学习后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但找到题目中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学生能顺利列出方程但是对等量关系式却表达不清,这种现象在历年的教学中均有体现。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在例1教学时,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大多是直接把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而没有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去比较。等量关系犹如解题的拐杖,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我认为教学中要做到:

一、抓住关键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例1中的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学生的表现也验证了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分析关键句、交流关键句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人的方法和过程,理解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在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组织与思考,便于学生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理清自己的思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本课后,我还有一个想法:在例2的教学中将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那能否在例1教学中也灵活运用这样的方法呢?我想一定能促进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试行。)

总之,教学此单元内容时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要始终把数量关系式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第五篇:2017冀教版数学三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doc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2.能力目标: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3.情感目标: 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可以买几千克?

2.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然后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②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教师要作重点指导,“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

“想什么办法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 “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电脑出示情景图),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2.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 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要想求出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2.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改写成一个算式。

3.电脑出示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算式是:()。

4.电脑出示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算式是:()。

四、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反思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原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现在改为五年级第九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我看了一下进度表大约在5月的中下旬上完。虽然只提前了3个月,但是我发现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淮阴区吴城镇中心小学 刘虬龙 电话*** Email:***@163,com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内容简析......

    三年级数学《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52页《连乘解决问题》。 指导思想: 《标准(2011)》中第一学段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目......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新村小学 刘琴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3及相关练习。 二、设计意图 1、教材说明 “......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我承担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下,就这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运用所......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