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我承担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下,就这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尽量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练习,并且习惯性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开展好这个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紧紧的扣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每一册教材的编写中也都凸显了这个特点。教师使用好教材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操作,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当中去,是顺理成章的教育教学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期过程。本身就不能与现实脱节。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分别是: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解方程。
4、多边形的面积。
一、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应用研究,首先应该与以前的整数乘除法相联系,结合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其次,弄清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上的区别和应用,利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1、小数乘法。价钱的计算是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去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一。如果以元为整数,那么元以下就是小数了,角是十分位,分则是百分位。另外,测量单位也很好引入。如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教学都是常见的形式,也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果米是整数,那么分米就是十分位,表示0.1米,厘米则成了0.01米在百分位上。往后依此类推。如果以重量单位千克为整数,那么小于千克的单位则都属于小数,我们试问克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这样时间长了,计算的多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但是,要注意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毛病。
1、小数除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解决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当用的应用。
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的使用。一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进一法”。二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去尾法”。这也是对传统的四舍五入法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也与之有着很密切的练习。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判断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究竟使用哪一种方法更加合适。
二、解方程。过去,解方程的教学过程是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在的教材恢复了计算禹应用的天然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以实际的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出问题当中的量的关系,这样对等式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也是要求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坚强对问题中量的关系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语言和文字的合理表达。这样在解列方程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
三、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到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结合实际,学会多边形尤其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力。使学生知道多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会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许多生活问题。例如,计算田地、建筑、菜地、纸张、和不规则的某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的抓好知识联系实际的关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和源泉,转化为帮助学生生活成长的有效良好的素质。
小课题研究:利用画图的策略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研究
11:02:46
Post By:2009-10-13 【研究缘由】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要求而采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容易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画图的策略。画图是指用形象的图、实物或表格对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策略。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审题、分析、检验。
不过,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那就是: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他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画图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等目标,是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研究内容】
从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认识、意识、感受、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选择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利用六年级数学中的部分解决问题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研究策略】
1.初期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对用画图解决问题这个策略的认识、应用程度。2.设立专门的课时,重点讲解如何分析问题,画示意图、草图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草图的能力。
3.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学生画图能力的提高程度。
第二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期总结
计算是数学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我们高度重视计算教学的同时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仍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没有掌握运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本学期我们课题组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本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和会议,目的在于及时沟通交流课题问题。每月进行一些研讨活动以及趣味数学活动。并且在三课活动中紧密结合课题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生从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二、课题研究经验。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与低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认真审题到专心校对体现了学生的读题理解题意的思想意识,接着积极验算和规范书写。学生在计算是绝不是万无一失需要细心验算才能保证正确,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书写这样才会做的完美。
2、注重学生理解算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是注重结果忽视算理推导,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以及算理的理解。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3、注重错例分析。学生虽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是仍然会错误百出。因此在教学中把错例问题拿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问题知道错在哪里也就是“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今后研究方向和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2、从学情入手结合教材,设计合理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从兴趣出发加强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4、定期开展各种趣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和自信心。
第三篇: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附图{图
})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第四篇:“五种意识”与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研修日志
五种意识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学 佟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只要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见的事就会接连而至。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思善疑并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了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其教育价值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依托“问题意识”,培养思、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是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也可以是新课中或新知探究后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把课题写出来以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思考后提出下面的问题:
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3、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经触及到本节课的关键,这样孩子们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答案,这样的教学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如:我教学“平行线的知识时”我让学生讨论车轮压出的线有什么特点,孩子们讨论后发现:
1、这两条线是直的 .
2、这两条线永远不可能相交。我顺势告诉学生这样的两条线叫做互相平行。接下来有个孩子举手问:“那车轮转弯时压出来的印是不是平行线呢?”我引导学生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更深入的理解了平行的含义。这种发现与质疑是孩子思维发展最可贵之处,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
2、依托“操作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实践成果,体验探究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探索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动手创一些精美的图形吗?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动手折、撕。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他们在动手撕纸中思维在飞跃,能力在提高。
再如:在教学《分数》,引导学生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产生时,教者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现在要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应该分到多少张饼?请同学们快动手分一分饼,看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生
1、(边演示边说明)我一张一张地分,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这张饼的四分之一,九张饼就是9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九张饼。
生
2、(边演示边说明)我是把九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一份,就是四分之九张饼。
生
3、(边演示边说明)我三张三张地分,把每三张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一共有三个四分之三张饼,就是四分之九张饼。
生
4、我先把8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两张,再把一张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张饼,加在一起就是2张又多四分之一张。(师引导:谁知道这个分数怎么读?生读二又四分之一。)
可以说在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智力思维得到训练,更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提升。
3、依托“合作交流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强调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一旦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学生在小组里面有相同的目标,有各自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结果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例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生吃和做熟了吃)分的。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生进行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再如:我在“体育中的数学”这节课中36人方队变换成长方形队形中,我让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小组意见,接下来让学生独立探索,36人还可以变换成什么形?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既有小组成员内的合作交流过程,又有独立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采取多样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再如:在“体育中的数学”这节课中把36人方队变成长方形队形后,我又问:“你们还能变成其它形吗?”这就给学生开辟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驰骋想象、创作发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再如:计算我校集体舞中□的人数时,共三层,最外层横排20人,竖排40人,最里层,横排16人,竖排36人,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思维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都给学生开辟了创造空间、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1、20×2+18×2+16×2+40×2+38×2+36×2-12=324 2、20×2+18×2+16×2+38×2+36×2+34×2=324 3、20×6+34×6=324 4、20×6+40×6-9×4=324
4、依托“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回家配制浓度5%左右的淡盐水,早晨起床后漱漱口,能有效防止病菌从咽喉侵入身体。这些实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5、依托“反思意识”,培养评价能力。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对所解决问题的正确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那么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将怎么办?你认为哪个答
案更好?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评价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教材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摆一摆算一算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12-9的方法之后,教材出示“你喜欢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总之,科学的创新每日每时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改变着人。培养小学生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探索,让学生善学习,会学习,愿探究,能探究,追求生命活力课堂,让我们课堂因学生的热情参与而精彩叠现,让学生的能力因课堂的精彩叠现而提升。
第五篇: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一、实验目标
1、探索出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并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初步掌握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模式、途径和方法。
2、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把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巧同课题研究以及课堂教学实验有机结合,从而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3、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探讨出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等。
4、根据实验总结相关经验,形成一定质量的相关论文。
二、实验对象
在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选择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参照对象,其中一个班级正常教学,另外一个班级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进行教学。
三、研究途径
1、建立课题组QQ群
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的QQ号,为了方便联系与交流,课题组间建立QQ群,以便不同校区班级于年级的教师进行交流。
2、进行校本培训
(1)、培训内容:
A、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通过学习、研究,能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及时跟踪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树立新观念、新思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教学。
B、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的策略》等内容,使课题组成员了解和熟悉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素质。
(2)、培训的方法:
A、集中培训和分组培训相结合。
B、全员参与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实验方法
鉴于本实验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因此,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结合运用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五、实验价值和意义
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式,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我们教研组教师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广大小学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六、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我校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实况作
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9—2012.12)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共同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并跟踪进行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严格按计划操作,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研究课汇报活动。
3、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12—2013.4)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七、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研究报告
2、有关论文
3、归纳、总结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或学了不会用的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全体公民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
2、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科研兴教,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研究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提高教师科学执教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科研兴校奠定基础,为学校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1.本课题研究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3)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形成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2)对本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读为主,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3)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点,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5月)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
(2)理论学习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比对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研究课题提供背景资料。
(3)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提出立项申请。
(4)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获得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
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以此补充,以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第三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2月)研究总结、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科研论文、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影像资料等),形成资料汇编,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课题如期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⑴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
⑵文献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对广大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成功经验,从而促使学校各科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的配备,由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实验组。
2、资金保证: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将拨出专门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3、制度保障: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八、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及分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