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广东)
一·名词解释: 山药蛋派:“山药蛋派”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活跃于五十.六十年代文坛的以赵树理等为代表的山西籍小说家群体,这批小说家以《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继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代表作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等,共同性取决于·山西农村生活,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擅长描写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如赵满屯,赖大嫂等,在形式上以叙事为主,语言生动幽默,具有通俗化,大众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因这批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又带有明显的山西乡土色彩,而山西又以盛产山药蛋闻名,故称这批作家为山药蛋派。
2·反思文学:1979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标志着反思文学的兴起,是伤痕文学的诱导下诞生出来的一种更为深刻,更具历史意蕴的文学,包括对“十年**”在内的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力图揭示出人们心灵伤痕和社会伤痕的病因,由感性展示进入理性归结促使人们对历史时期的生活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总结历史经验,避免悲剧重演。
代表作品有: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高晓声的《陈焕生上城》张贤《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chen容《人到中年》王蒙《蝴蝶》 3·寻根文学:发端于1984年,兴盛于1985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寻根文学是对新时期以来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地飞跃,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况,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寻根文学兴起的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转折。
代表作品: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张炜、《古船》王蒙《活动变人形》贾平凹《浮躁》
4·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因孙犁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得名,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刘绍棠《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记》从维熙《鸡鸭委员》韩映山的《作画》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5三突出原则:是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定制的文艺创作模式,即“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违背了艺术规律,践踏了“双百”方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文议论。
6伤痕文学:1977年兴起,1979年达到高潮,1980年进入尾声,是新时期小说创作所推出的第一个浪头,从描写人的伤痕开始的,从不同的侧面对“文革”在人们心灵留下的创伤进行了艺术表现,它最先关注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揭示造成悲剧的原因,在情感的痛切中表露出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向,从而展开深刻的主题。
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张洁《从森林里出来的孩子》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7·改革文学: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三个浪潮,意味着作家们开始收回对历史的思关注的目光,注意力转向了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深入反映了现实改革中各种斗争和冲突,写了新人,写了改革中的新景象和新问题。
代表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 正月》王润兹《鲁班的子孙》水运宪《祸起萧墙》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等。
8·革命样板戏:又称做“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9·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创作最初萌芽于1979年,到80年代中渐成潮流,1985年至1987年间是先锋文学创作的高潮期,1988年结束,是当代文学必然产物,前所未有的精神宽松环境和由此激活的社会创新意识,极大地刺激作家的主体意识,它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生活,在借鉴中又有所创新,因此,它在新时期小说发展进程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作品:王蒙《夜的眼》刘素拉《你别无选择》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王蒙《风筝飘带》徐星《无主题变奏》
10·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思潮诗歌运动的的产物,因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其中朦胧五诗人北岛(赵振开),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三个层面: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11·根本任务论:是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在《座谈会纪要》里,林彪,江青一伙提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他们把英雄看成是社会的主宰,认为塑工农兵的英雄人物就是一切,这就把文艺创作使命狭隘化,绝对化,从而模糊和舍弃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反动的历史唯心论,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1.知青文学: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12.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体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戴厚英《人啊,人!》
张抗抗《分界线》
张辛欣,王安忆,毕淑敏
二·简答题
简述新时期文学的特征
(1)题材取向的多样化。历史的关照当代政治生活,反映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民族文化关心和审视,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军旅题材等显示出新鲜活力。
(2)主题提炼的深沉化。由单一性·单面性走向多义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把理性与感性统一于具体形象中。
(3)形象塑造的多样化。真实的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和可交性。(4)语言风格个性化。简述朦胧诗的群体特色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为了出现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特质诗意,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析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的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简述《苹果树下》的巧妙构思
运用象征的手法,采取倒叙的方式来描摹姑娘的内心活动,巧妙地用苹果比喻爱情,借苹果的生长成熟过程。暗喻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全诗正面描写劳动,侧面写感情,表面写苹果,实际写爱情,唱了一首劳动和爱情之歌。简述十七年小说的特征
随着十七年文学的升温,十七年小说尤其被当时奉为经典的长篇小说,又开始收到关注,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多元化。
(1)表现形式:十七年小说基本上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创作的基调,同时或多或少的融进革命浪漫主义的因素。
(2)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传统的手法和技巧,往往借鉴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而整篇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又有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传统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人物形象设置:常以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以革命英雄的高大完美形象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并对英雄的主人公进行突出的集中描绘,而次要人物的配置则常是以突出和衬托主人公为目的,为表现主人公服务的。
(4)语言表达:基本都以民族化,大众化,生活化,口语化为主要审美特征,追求语言的凝练,生动,质朴,醇厚,采用大量的方言和人民群众的语汇强调语言的民族色彩与特性。简述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
(1)具有火一样的激情,是独具特色的生活之歌,例如《天山牧歌》(2)善于刻画个性先民的人物形象,描写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例如《苹果树下》
(3)鲜明的民族特色,浓烈的地方色彩,例如《晚霞》中描写的牧区景色。简述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眠了,全国人民感到无限悲痛,然而四人帮,竟然不择手段的压抑和阻挠人民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极大地激怒了全国人民,于是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群众诗歌运动,其根本主题和主旋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深情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二是坚持马列主义,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殷切呼唤,天安门诗歌运动在我国诗歌史,文学史和世界史上都是极其伟大和罕见的文学现象,拉开了社会主义文学复兴和发展的新时期的序幕。
简述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1)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人人生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2)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4)她的多数诗的手法是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是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三.论述题
1.分析《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构思新颖独特,表现重大主题:以战士向百姓借被子,保护伤员构成基本情节,以一张绣有百合花的被子为道具,表现了拥军爱民的重大主题,自然而然的安排了一系列前呼后应的细节,对英雄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重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诗化”:作者善于经营一些富于诗意的画面,让人物置身其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她笔下的人物如山野的“百合花”一样圣洁,纯朴,透着自然的情韵和独特的诗意。
2.分析《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人到中年》在凄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当了18年的眼科医生的陆文婷既非主治医生,也不是党员。无职无权,无名无位,一间陋室,两袖清风,家徒四壁,饱经忧患。但一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从第一次拿起手术刀,到像“一茎瘦草”而枯倒,她的手术刀从未因政治的冲击而卷刀。从未因“超负荷运转”而变形,也从未因病人身份的不同而利钝不一。
(2)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生活境况。在事业,家庭两副重担下,最终心力交瘁。濒临绝境,即便在昏迷之中,在她的潜意识里出现的,仍然是病人一双双盼望见到光明的眼睛。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最撼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文静,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所具有的坚强意志的悲壮美。
3.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林道静是一个典型为那个时代生的孩子,渴望过激烈动荡的生活,不安于平凡的做一个家庭妇女,性格刚烈,不是那种做贤妻良母的老婆。(2)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次是与封建家庭决裂,以求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4.结合《甘蔗林——青纱帐》分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1)郭小川是五六十年代最著名的战士诗人,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是充分“本质化”了的,他总是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到时代的步伐中,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倾向。又由于他长期的革命斗争经历,他总是能自觉地把历史和现实,把革命传统和现实斗争,把战争烽火和和平岁月结合起来,表达一种先进的思想,抒发一个革命者战斗的哲理。
(2)诗歌南方和北方的空间区别表示过去和现代的时间跨度,从南方的甘蔗林想到北方的青纱帐,也就是从和平时期推到了战争岁月,于是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过去峥嵘岁月,青春生活的追忆和悼念,更表达了在今天仍要发扬革命传统,斗争精神,以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前进的豪情壮志。艺术上,这首诗代表着郭小川新辞赋体的艺术特色,即回环反复的艺术形式,铺张,排比,复沓,对仗的修辞手法,节奏自由而富有韵味,语言流畅而饱含感情。
5.分析《回延安》的艺术特色。
(1)清新的立意,巧妙的安排,主要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热爱和特殊感受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以及如何剪裁,处理,组织题材两个方面,诗人 把延安喻为“母亲”,以母子的血肉关系比拟自己和延安即自己与党和人民的关系,以及构成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
(2)“信天游”民歌形式的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全诗写的是阔别十年重回延安的感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使人读起来更亲切,更能表达诗人喜悦激动地心情。
6.分析《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陈奂生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在他坚韧的生活态度中,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麻木;在他务实的精神后面,还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在他乐观的情绪里还隐藏着愚昧和奴性思想为核心的“阿Q精神”他肩背着因裘的重负,躯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作家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陈奂生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可笑,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灵魂深处的弱点,陈奂生性格的复杂和悲剧性是很具有社会意义的让人们认识到他们“生在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料”。
补充:
50年代到6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文学(文艺)界的全国规模性的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主要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批评
(3)对俞伯平《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1954——1955)(4)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
(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
(6)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当代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老舍《茶馆》反映的三个时代:(1)清末1898年初秋
(2)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3)40年代抗争结束,内战爆发前夕 “三崛起”:
(1)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2)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3)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五十年代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红岩》(罗广斌,杨溢言),《创业史》(柳青)
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矛盾
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开始的
《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普,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朱老三,严志和 反面人物:凤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 徐鹏飞
《保卫延安》作者是杜鹏程
《百合花》作者是茹志鹃,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为“中国新诗派”
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作家,战士诗人,同样擅用“楼梯体”主要作品《回延安》,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闻捷,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是《天山牧歌》
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关汉卿》,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珠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第二篇:2014年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群落。朦胧诗呈现的是怀疑、反叛、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理想主义的光辉,它显示的是新时期中国人的心灵的苏醒,也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和张扬。在艺术上,选择瞬间闪现的意象和充满隐喻变形的语言构成整体象征,使诗对情绪内涵的表达获得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和载体。(以长达十年的“文革”**为背景,它的诗情凝聚着对于当代社会灾难的严峻反思和批判精神。它的出现宣告了受限定的艺术规范从此被冲破,揭开了多元的个人化抒情的序曲。)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等。
特点 1. 自我形象的主体性特征:诗人们崇尚人的价值、人的意志和应享有的一切权力,认为诗人首先是人,“人”是一个会思考、怀疑、有七情六欲的“自我”,“表现自我”成为他们共同遵循的诗学主张。他们固有的信仰失落过,也曾一度产生过彷徨和迷惘,但他们没有绝望和沉沦,而是开始了更执著的探索和寻找,并且确立了新的理想。他们所具有的历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怀疑意识和现实批判意识,都奠基于一种新的理想之上,带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这是一个诗人能自觉融入历史和社会中去的产物。他们正是在充分个体性的前提下,才与历史和社会相融为一体的,因而,他们诗中的“自我”,既是“个人”,又是具有充分主体性的社会个体。
2. 独特的意象艺术:朦胧诗表现自我的主体性诗学,必然要与传统直白的协作方式不同,他们更加关注透过自我折射的心理现实,从而形成自然与人、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意象艺术。大量运用象征、通感、抽象与具象的搭配等手法,使意象蕴含丰富。☆“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主编刊印民间刊物《今天》,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
寻根小说特点(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文学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当代文学此前各种思潮所体现出的单一的政治视角,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其次,“„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独尊的格局。总体精神上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但其艺术取向却是多元的,“寻根小说”在糅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
对寻根文学的评价
“文化寻根”在倡导之初得到热烈欢迎的同时,也受到诘难和批评。批评者担忧它的“回归”倾向会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的复古,取材上的偏颇可能导致对现实的漠视。事实上这种批评有其合理性,有些贵远残近、向虚背实的作品多少表现出猎奇的趣昧。其实,“寻根文学”也表现出现代人的文化困惑及因困惑而引发的焦躁心态。虽然它企图借助传统来解答现代人的文化困惑,但它并没有弄清楚传统就是流动的现实,就是过去与现实的不断融合,仅
仅沉迷在古老的传统中,很难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有力的回应。
“改革文学”是当代文坛上反映改革风云、描绘改革开放年代从体制变革到普通人生活与情感、思想与心理变革壮丽图景的文学。它兴起于70年代末,在80年代前半期盛极一时。改革开放的时代为它的兴起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作家感应时代、呼唤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则直接催生了“改革文学”。
思想艺术特点: 1.“改革文学”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引起的回响,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画面。2.在“改革文学”中,作家在写出改革的必然性的同时,也有力地揭示了这样的真实:改革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3.“改革文学”的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形象,给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艺术形象。4.“改革文学”常常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描写改革的进程,这样既反映了当代生活的巨变,又开掘出当代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联系。“改革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有些“改革文学”作品是急就章,难免有粗陋之笔。《沉重的翅膀》中的过多议论,《新星》中流露出的“清官意识”,都曾经受到过评论界的批评。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三崛起新时期诗坛的争鸣空前活跃从1979年《星星》复刊号发表公刘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开始围绕着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朦胧诗”本身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关于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等三篇文章的争论这三篇文章即“三个崛起”它们都是支持朦胧诗的。
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3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
小说”
三突出三突出也是江青一伙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时对“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帮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最早出现于《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它的内容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新历史主义小说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的时候,作家将目光转向历史,受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产生一种新的创作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首先,作家将历史当作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做元历史思考;其次,否定历史的客观真是性,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一个作家虚构故事的借口;再次,受新历史主义启发,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对性和片面性有清醒的认识。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
分析茹志鹃《百合花》的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思想主题《百合花》通过对人民战争广阔背景下前沿包扎所里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人物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表现了军民团结一体、生死与共的思想主题。
艺术特色①构思新颖独特选取生活激流中的一片微澜-----通过一床绣有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表现了拥军爱民的重大主题②语言精练、流畅、委婉而饱含情感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表现出浓浓的抒情味③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自然而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前后呼应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人物风貌④擅长于针脚细密的心理描写。通过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在借被子过程中引起的细微、隐蔽的感情波澜层层揭开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之美。
第三篇:当代文学史[模版]
当代文学史
一、填空题
1.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至今的中国文学。
2.《相信未来》的作者是食指 3.《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选自顾城的《黑眼睛》 5.《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6.论争中“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7.张中行的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流年碎影》
8.杨绛的《干校六记》:《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9.巴金《随想录》的五个集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10.三红一创: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柳青的《创业史》
11.青山保林: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
二、名词解释 1.三突出
于会泳在1968年5月23日在《文汇报》撰文《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
三突出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原则是江青等在其文艺实践中提出的一个创作原则。这一原则是主观主义的产物,是江青等人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导致了文艺的概念化、脸谱化和类同化,对文艺造成了重大的损害。2.白洋淀诗派
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1967——1976)一批北京下放河北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根子、芒克、多多、林莽、宋海泉以及与其保持密切联系的北岛、严力、江河、郑义等。白洋淀诗派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食指等先驱的诗风,持守了时代主流之外的个人独立思想,坚持了怀疑与逼问的精神立场,而且从整体上使诗歌超越了浪漫主义,从而使诗歌中断了几十年的现代性传统得以延续和修复。现代主义艺术倾向的诗歌在新一代青年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多数朦胧诗人都受惠于此,朦胧诗本身可以说是这一创作群落的延续。3.朦胧诗
又叫“新潮诗”。产生于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相比,朦胧诗的现代意识大为增强。诗人更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不单纯崇尚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象征、隐喻、暗示等现代诗歌创作技法被广泛运用。“朦胧诗”的出现对诗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代表性的诗人、作品有《回答》(北岛)、《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一代人》《远和近》(顾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4.第三代诗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的确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郭小川、贺敬之;第一类: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执着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后朦胧诗”。诗人有海子、骆一禾、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等。第二类:站在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的“后朦胧诗”,由若干个民间社团和诗歌创作群体组成 :非非主义、莽汉主义、他们等。第三类:书写女性经验,表达女性意识的女性诗人,如 翟永明、伊蕾、陆忆敏、海男、唐亚平等。5.伤痕小说
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小说潮流,以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发表为标志,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心灵创伤和个人与家庭的不幸。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等。伤痕小说的功绩在于:从社会角度讲,它揭示了“文革”的最大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从文学角度讲,一反十七年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丰富了文学的容量。缺点在于过多的材料堆砌或情感控诉缺乏节制。6.反思小说
重新思索和审视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政治失误和历史教训的小说,伤痕小说的继续和深入。其差别在于:伤痕小说就事论事反映文革带来的灾难;反思小说注重揭露建国后历次左倾运动的失误及产生原因,表现强烈的求真意识和批判精神。主要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等。7.寻根小说
王安忆《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迄今为止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文章中。主要作品有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阿城的三王《棋王》、《孩子王》、《树王》、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小说、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郑义的《远村》、《老井》等。
三、简答题
1.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创作特点)
第一,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第二,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第三,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第四,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许多篇章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如《十万进士》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
第二,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如《道士塔》。3.“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发展
11949-1953年平稳发展期,○作品数量少、质量低少数优秀作品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如: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21953-1956年 两种题材比较繁荣:一种是表现农业合作化的作品○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二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如:峻青《黎明的河边》、王原坚的《党费》。
31956-1957年 是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这段时期一些作家突破思想上“左”的束缚,以及题材上单一化的限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
41957-1966年,反右以后,创作上比较僵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很少出现,较为突出的有茹志娟的表现战争中人性之美的小说《百合花》。
4.《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作品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道路为轴心,组合成宏伟完整的画面,将广阔的生活、漫长的历史、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巧妙地串连在一起,线索单纯而明晰,结构繁复而精巧,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第二,刻划细腻,描写深刻。作者特别善于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心理活动,以此来刻划其独特的性格。如林道静与余永泽诀别时的心理活动。她厌恶余永泽的庸俗自私,视他如蝇蛆一般,但真要分手,又难下决心,内心交织着极其复杂的情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第三,善于将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融为一体,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如对余永泽,抓住其那对小小的、发亮的黑眼睛;对戴愉,抓住他那双“金鱼样的鼓眼睛”、“浮肿的黯黄色的脸”;对卢嘉川,则突出其嘴角上“那调皮的微笑”;对林红,则以其“苍白的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的”希腊女神般的面容。
第四,大量采用映衬对比手法,使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生动。作品普遍运用了同类对比、异类反衬以及同一人物前后期的对比,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5.《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严谨宏伟,颇具史诗规模。作者按照史诗巨著的要求建构作品的框架。如第一部前有“题叙”,后有“结局”。“题叙”上溯历史渊源,铺染了宏大的背景,“结局”交待了来龙去脉,同时又对后一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就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张力。结构的完整统一,蔚为壮观,使思想的包蕴更加丰富、深广,从而强化了史诗效果。
二、写人技法多姿多彩,笔触细腻,生动感人。作品注意将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写出人物性格的底蕴。其中,有令人击节的典型细节,有细腻入微的心理刻划,有对人物深层心理的直接剖析,有对语言、动作的形象描绘,有泾渭分明的对比手法,都收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三、作品充满鲜明的民族色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对关中农村自然风光和风土民习的描绘,对人物活动、关系的描写,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渭河平原农村优美、传神的风俗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四、抒情的笔调和哲理的议论。作品中点染出许多画龙点晴式的议论,有的成为刻划人物性格的必要补充,有的包蕴着生活的哲理,如警句箴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6.汪曾祺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一,艺术的表现美,再现健康的人性,是汪曾祺创作的审美追求。写人物身上积淀的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写亘古传承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是其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第二,汪曾祺擅长描摹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土民情、奇风异俗,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因此,他对乡土风俗有着特别的眷恋和偏爱。尤其喜欢将文化品性寄予在故乡高邮,表达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美好情思。
第三,以散文笔法写小说,不涉及性格矛盾,不注重刻画复杂的人物性格,行文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第四,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缀起来韵味十足,擅长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人物对话也多用短句,富有诗的含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7.莫言的艺术特色
第一,莫言的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作品既有对传统价值的质疑与反叛,也有因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感叹,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
第二,在艺术上,莫言擅长感觉描写。传统小说从主题出发设置人物与情节,感觉描写往往作为辅助成分,而莫言把感觉描写放在突出的位置。甚至丢开故事与人物,抓住一切机会切入感觉描写,运行娴熟的语言表现,把读者带入各种现场之中,用精美的感觉描写,拼接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画卷。
第三,在语言表现上,词汇丰富多变,体现出作者娴熟的驾御语言能力。小说以现代书面语为主,但也大量使用口语、俚语、社会流行语,句式上长短杂糅,大量使用色彩词语来创造气氛,往往像印象派绘画那样用厚重的色彩来涂抹画面。
第四,小说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象征,隐喻,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莫言曾说“没有象征和寓意的小说是清汤寡水,空灵美朦胧美都难离象征而存在”。
四、论述
1..老舍的《茶馆》艺术特色
1、《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最初发表在1957年7月的《收获》创刊号上。全剧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情节,每一幕都有一些主要的故事片断;地点是老北京的老裕泰茶馆。三幕戏分别写了三个时代:戊戌变法失败的清朝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进行割据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
2、结构人物是老舍的长处。《茶馆》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将近50人,各种人物加在一起共有70人之多,三教九流,几乎无所不包。为了写好、安排好这些人物,老舍采取了四种办法:一是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三是设法让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写,不仅使每个人物性格鲜明,眉目清楚,而且重点突出,多而有序,从人物的身世、遭遇和继承关系,揭示出那个时代的面貌。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是剧中性格鲜明的三个主要人物。
3、《茶馆》的语言朴实简练,性格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京味。
2.论述寻根小说(结合课本)
一、文化背景
在考察“寻根小说”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纵横交叉”的参照系统。所谓“纵”就是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新时期小说的发展状况;所谓“横”就是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包括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冲击或影响。不难发现,“寻根小说”的兴起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对寻根小说的评价
首先,寻根小说,打破了此前各种思潮中,体现的单一的政治视角,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表现了独特的文化寻根意识。其次,寻根小说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独尊的格局。《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第四篇:当代文学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作者王蒙在理想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
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症一般的职业病,他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一句“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的口头禅;小说还揭示了在刘世吾对事物冷静理智的观察和分析背后的世故与冷漠。刘世吾象征了现实对理想的冲击,或者是理想对现实的妥协。他是与林震一样的,在内心深出都有为建设新中国做一番事业,可是面对现实中党的心脏……组织部存在的官僚主义,他本人觉得根本没有力量去改变它。他宁可选择麻木,机械的,习以为常的态度来面对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就那么回事!’’已经被他当作逃离社会现实的挡箭牌
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描绘了官僚主义者的嘴脸,更在于剖析了刘世吾这样一个革命意志逐步衰退的领导干部的复杂灵魂,表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革命者蜕变为官僚主义者的。所以,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胡风、沈从文等解放后被剥夺写作权利的心态
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潜在的写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的知识分子,仍在用笔表达内心的理想之歌和感情世界。保持了一种连贯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从文家书》。胡风在狱中仍创作旧体诗词〈怀春曲〉《怀春曲感怀》等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潜在写作的开端)
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但他真正感到恐慌的不是世界变动本身,而是这种变动中他被抛出了运动轨迹。正因为沈从文从来就不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所以他才会对这个变化中的时代既不具备任何敌意和戒心,也不是明哲保身地冷眼旁观,而是想满腔热情地关爱它和参与它,所以才会对自身被排斥在时代以外的境遇充满恐惧和委屈。虽然他后来没有归隐湘西民间,却以半生的精力流连于民俗文化和历史博物的整理,而自觉远离喧嚣的文坛与社会,在民间岗位上尽了知识分子的职责。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感受和思考的声音。这些文字比当时公开发表的作品更加真实.31950年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点的小说 《锻炼锻炼》
4中国诗化小说从现代到当代对汪曾祺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有?
周作人,废名,贾平凹,沈从文文革时期手抄本,秘密传诵的诗歌 : 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的《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食指:《这是凌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穆旦《神的形变》,赵振开《波动》
廖沫沙在遭受批斗时的诗《嘲吴晗并自嘲》,吴晗逝世后作《悼吴晗同志》;杨沫的《自白--我的日记》
白洋淀诗派芒克(姜世伟)根子(岳重)——《三月与末日》多多(栗世征)——《万象-青春》;丰子恺的秘密散文《缘缘堂续笔》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以北平的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京派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和批判,风格淡远隽永,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梁实秋,老舍
7王朔《动物凶猛》《浮出海面》《玩的就是心跳》《顽主》“痞子文学” 市井平民文学——顽主文学胡同,饭馆
8最早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长篇小说赵树理《三里湾》新中国第一个吟咏爱情的诗人是闻捷 10朦胧诗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戏剧田汉的《关汉卿》话剧《陈毅市长》——叶沙新(1980)
《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 指柳青的《创业史》。
13文革的导火索: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吴晗)朦胧诗三杰北岛,舒婷,顾城
151985年,寻根文学以什么为标志建立?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被人们称为“寻根派宣言”。现当代文学史第一部以女性知识分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杨沫《青春之歌》 17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文革结束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之后北京《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论《班主任》(刘心武)和《伤痕》(知青),“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伤痕文学”以显明的立场表达了对文革的彻底否定以及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孙犁《芸斋小说》,艾青《在浪尖上》,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阿蔷《网》,曹冠龙《锁》《猫》《火》三部曲,白桦电影《苦恋》,王靖《在社会的档案里》,刘克《飞天》,徐明旭《调动》,朦胧诗《回答》《一代人》,陈村《死》《两代人》《走通大渡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在江青的直接干预下开始了样板式的过程。
京剧现代戏: 《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 《沙家浜》文坛“三只报春的燕子”: 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第一部较大规模全景式的描写解放战争的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
21糊涂涂赵树理《三里湾》
名词解释
1.新写实主义: 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名称提出于江苏的《钟山》杂志。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 《一地鸡毛》,苏童,王
安忆 等,他们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之“新”,(1)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2)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强烈地体现出一种生存意识(3)“消解激情”写作的叙事方式。
对于中国文学90年代的走向,特别是对于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消解,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指当代文学(主要是指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隐形文本结构。显形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共名所决定,宣扬了国家意志,如一定时期的政策和政治活动。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竿趣味,它们把作品的艺术表现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以电影《李双双》的故事为例,从其显形文本结构来说,是一个歌颂大跃进运动的政治宣传品,但其隐形结构则体现了传统喜剧“二人转”的男女调情模式,有意思的是,其后者实际上冲淡了前者的政治说教,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获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3.白洋淀诗群: 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有芒克《天只》 《十月的献诗》 根子《白洋淀》等等。他们的诗作显示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4.朦胧诗: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5.潜在写作:最早由陈思和先生提出。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卜宁的《无名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也说明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
6.文革时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
7.《白鹿原》是陈忠实的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现实主义巨著,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 “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命运的刻画,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的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使小说中的历史既有感性饱满的血肉,又有结构和颠覆的力量。小说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某种意义上,小说对于鹿子霖、白崇文、田小娥等形象复杂而丰富的人性的解剖,成功地揭示了历史与人性的关系。《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上,还是从意象描写上,都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意义。小说所呈现的家族史的构架,以及大量的文化风俗史的描绘都是小说文化干的根源。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儒家文化命运的观照与剖析也正是小说主题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对于象征儒家文化正面价值的白嘉轩加上对鹿子霖代表的儒家负面价值的描述,表现力作者对待儒家文化的矛盾心态。构成了作者的文化忧虑和文化思索。
8.民间文化形态三个内涵 特征(什么是民间,怎样的民间)
《教程》中的“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
特点:1 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持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有着自己的独立历史和传统。2 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任何道德说教和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都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所以,它往往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源泉。3 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藏污纳垢的独特形态。
教程所说的民间时在文学史范围内,这个民间既联系着现实的民间文化空间,又包含着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以及由此所认同的民间审美原则。
从文学史意义上理解民间,至少有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是民间作为现实的自在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1)从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看民间,更多关注的是民间的愚昧无知,腐朽麻木(鲁迅)
(2)从政治革命立场出发所发现,可能是民间社会蕴含的现实争斗的巨大能量(毛泽东)
(3)从民间价值立场看民间,看到的更多是民间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以及他们自在生活逻辑的尊重和理解(沈从文)9.朦胧诗美学三原则
“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
“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
10.战争小说 《百合花》 人性美如何展示
茹志鹃《百合花》的清新俊逸,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及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用新媳妇给通讯员的自己的心爱的嫁妆来展现。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11.民间理想主义特点(结合文学现状谈)
一 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这种理想也具有某种道德的成分,那既不应该是过去虚伪的理想主义,更不应该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道德观念,真正民间道德是穷人在承受和抵抗苦难命运时所表现的正义、勇敢、乐观和富有仁爱的同情心,是普通人在寻求自由、争取自由过程中所表现的富有强烈的生命力冲动,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二 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王安忆在《长恨歌》中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写了上海近四十年的命运,意蕴丰富地象征了上海的市民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与魅力,显然与以前通过一个艺术典型来图解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是不一样的。
三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张承志《心灵史》 张炜《九月寓言》 12.寻根文学三取向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王》)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张承志《北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你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韩少功《爸爸爸》)
13.《受戒》 汪曾祺
开寻根文学之先,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
讲述了南方小镇中,和尚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懵懂爱情。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
通过对小明子与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描写,突出了人间的爱与美。作者意欲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暗示了这样一条道路:从世俗中逃遁,解脱未必要脱离现实,远隔尘世,尘世之中自然的人生,透明的人性是可以与天,与大自然,与佛相通的,人性的自然舒展,欲望的适当满足倒是获取宗教超脱的条件与补充。
艺术特色:
1.小说散文化结构: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信马由缰。注重气氛与人物的融合,民俗风情的描绘兴趣盎然。
2.叙事采用一种回溯的方式
3.捕捉精彩的细节,用白描手法传神地描绘。
4.乡土色彩浓郁,情景和谐统一
余华《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阅读感受
(作家余华在90年代连续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完全改变了他在80年代的创作风格。这两部作品深刻描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城镇社会中下层人民所遭遇的日常性的苦难,如果从传统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来表现这个题材,也许会成为具有某种政治寓意的社会批判性作品,但余华改变了这一叙事方法,他利用这个题材探讨中国民间对苦难的承受力和承受态度,尤其是许三观的故事,写出了苦难重压下民间赖以生存的幽默与乐观主义。如果孤立地看,这些幽默和乐观很可能会被知识分子批判为阿Q 式的可笑方式,但余华把这些因素置于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背景下给以表现,其效果显然不一样,成功地挖掘出长期被主流文化遮蔽的中国民间抗衡苦难的精神来源。这些作品在揭露现实生活存在的严峻性一点也不比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差,但它驱除了意识形态化的廉价的天堂预约劵,也不像某些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孤愤绝望的现代战斗立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拉到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民表现出独立(而不是借助知识分子的话语)的面对苦难的本色。)
连线题
姚雪垠 《李自成》
韩少功《马桥词典》
张扬《第二次握手》
王蒙《春之声》
贾平凹《浮躁》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陈忠实《白鹿原》
王安忆《长恨歌》
徐怀中《西线轶事》
曾卓《悬崖边的树》
杨绛《洗澡》
季羡林《法门寺》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第五篇:文学史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中学毕业后做新闻记者 工作。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1954年获得第五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另外写有《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和《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
★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英国著名小说家,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18岁写下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Franken Stein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弗兰肯斯坦”亦成为英语中“恐怖”的代名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英国女作家,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她有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简·爱》(Jane Eyre)是其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她曾于1846年和姐姐们自费出过一本诗集。1847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同时出版。1848年,安妮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正当安妮的小说艺术日趋成熟时,不幸因结核病恶化而去世,年仅二十九岁。其创作风格和奥斯丁相似。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终身未嫁。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爱玛》(Emma, 1815),《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劝导》(Persuasion, 1818)。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虹》(The Rainbow, 长篇小说)(1915)、《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长篇小说)(1921)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刍议》(A Propos of Lady Chatterley’s Lover, 论文)(1928)。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他认为小说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中的最高形式,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揭示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他敢于打破传统方式,以其独特的风格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召唤人们从资产阶级文明的灰烬中重建现代社会。处女作1911《白孔雀》(The White Peacock, 长篇小说),自传体作品《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长篇小说)。代表作两部:《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其中,《儿子与情人》的出版后,劳伦斯才确立了杰出小说家的地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雾都孤儿》Oliver Twist、《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艰难时世》Hard Times、《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18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英国现代小说之父,戏剧家。代表作品《汤姆·琼斯》Tom Jones对后世影响极大.《约瑟夫·安德鲁传》Joseph Andrews是菲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而他写作的第一本小说是《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The History of Jonathan Wild the Great(1743)。魏尔德是18世纪声名狼籍的罪犯首领,有“伟人”的称号,最后被处以绞刑。18世纪早期便出现关于他的谣曲、虚构性对话、小传和小册子,其中就有笛福写的小传。
★萨克雷(1811~1863)[Thackeray,William Makepeace] 英国作家。父亲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4岁丧父,继父为富商,萨克雷得以在英国查特豪斯公学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接受系统教育,出入上流社会,并赴欧洲大陆游学。撰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游记、书评。1847年以后开始创作长篇连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是萨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以辛辣讽刺的手法,真实描绘了1810~1820年摄政王时期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这部小说篇幅宏大,场面壮观,情节复杂,心理刻画深入,其尖锐泼辣的讽刺风格更为精彩。萨克雷因《名利场》叱咤文坛,与狄更斯齐名。
★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和莎士比亚齐名的、同属英国文艺复兴后期的著名作家。他出身贫寒,16岁便应征参加了一场集宗教和政治于一体的双重战争,后来又经历了历时多年的生活和信仰危机。代表作为《天路历程》 The Pilgrim’s Progress。
★马洛(Marlowe,Christopher,1564~1593)英国诗人,剧作家。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家,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马洛共写了 7 部剧本,均属悲剧或带有悲剧意味的历史剧 :《帖木儿》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Mr.Faustus、《马耳他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多情的牧羊人致情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巴黎的大屠杀》Massacre at Paris。后两剧可能是与剧作家纳什合作,时间不能确定。马洛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伟的诗行'',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 1554-1586)英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人之一,大概是才命相妨,只活了三十二岁。写诗的时间就更短,但诗歌往往是激情的产物,一经勃发,便迅猛而不可收拾,短短的年光里,锡德尼写下了百余首十四行,集合而得名为《爱星者与星》(Astrophel and Stella)。也许艺术家的早夭常是意味着多产,或者后者便是前者的先兆,荷兰如凡高,中国如王勃。另有《诗辨》Apology for Poetry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法国作家。1871年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1922年死于巴黎。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er Dumas,1802—1870)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自学成才,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为小说和剧作。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终于移入了法国先贤祠。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三个火枪手》The three Musketeers(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Monte Cristo,大仲马一生喜欢吃,所以外表肥胖。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也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善于写戏剧,其中《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等为代表作。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他是美国著名编剧,是“爵士时代”最重要的代表人。他的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结晶,都是他的艺术才能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产物。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然而,由于世界观上的局限性,他没能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而终生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主要作品:《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s)、《圣女贞德》(Saint Joan)、历史剧
《卖花女》(Pygmalion)(1964年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当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等八座小金人。)《魔鬼的门徒》(The Devil's Disciple)《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18世纪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代表作《鲁宾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