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17:3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p.164 20、《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作品很有特色。p.166

21、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p.188p.189

22、司马相如还有《大人赋》、《哀二世赋》。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p.196

23、杨雄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p.199p.200

24、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p.204

25、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p.207

26、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p.210

27、梅乘的散文仅存一篇《谏吴王书》。p.211

28、邹阳的散文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p.212

29、董仲舒的散文有《举贤良对策》三篇。p.214 30、东方朔的散文有《应诏上书》、《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p.217

31、杨恽《报孙会宗书》。p.220

32、刘向的奏议最著名的是《谏营延陵过侈疏》。p.222

33、杨雄的散文有单篇散文《解嘲》和《法言》中的一些段落。p.224

34、刘歆的散文有《移书太常博士》。p.226

35、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主要有桓谭、王充、冯衍、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东汉中后期的论说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长统等。王充《论衡》;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李固《遗黄琼书》;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p.228-p.238

36、《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称此书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内容。以至于使得我们今天不论研究哪个部门的学问,仿佛都不能抛开《史记》而不顾。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p.246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246

38、《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p.247

39、《汉书》先后由四个人共同写成: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包括十二篇纪,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传,共一百篇,记事上起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p.275 4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p.288

41、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p.293

42、乐府机关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p.297

43、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p.305

44、汉代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p.312-p.316

45、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张衡写 过《同声歌》,秦嘉写过《赠妇诗》,宋子侯写过五言乐府《董娇娆》,辛延年写过五言乐府《羽林郎》。p.317

4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p.2

2(二)

47、“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p.2

4(二)、48、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诗、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风清峻通脱。p2

5(二)

49、曹操不愧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于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28

(二)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体,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长散文及辞赋。其《典论》一书中的《论文》长于议论。其名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p.29

(二)51、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p.3

3(二)

52、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首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驾出北郭门行》。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徐干著有《中论》。p.34-p.37

(二)53、祢衡有《吊张衡赋》、《鹦鹉赋》。诸葛亮有《出师表》。p.39

(二)54、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p.4

4(二)

55、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p.47

(二)56、嵇康的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p.48-p.50

(二)57、太康年间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名噪一时。p.51(二)

58、潘岳“善为哀诔之文”。p.53(二)

59、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其骈文有《吊魏武帝文》、《叹逝赋序》、《豪士赋序》。论文有《文赋》。p.54(二)

60、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p.5

5(二)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P.57

(二)61、郭璞工诗善赋。其诗今存二十余首,《游仙诗》十四首为其代表作。P.59

(二)钟嵘认为其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p.60

(二)62、东晋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桓温、庾亮、支遁等,而以孙、许为代表。p.6

2(二)

63、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p.72-p.7

4(二)

64、南朝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p.78

(二)65、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钟嵘称鲍照“才秀人微”。其风格豪放俊逸,杜甫说:“俊逸鲍参军”。p.8

4(二)

66、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p.87

(二)67、谢朓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p.89

(二)68、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与其弟梁元帝萧绎和徐摛、庾肩吾等宫廷文人大煽宫体诗风,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p.91 69、鲍照是宋代的骈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的骈文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p.9

5(二)

70、徐陵是梁陈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玉台新咏序》为其代表作。p.96

(二)71、宋代的辞赋作家首推鲍照,以《芜城赋》最负盛名。p.96

(二)72、谢惠连和谢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赋作家。谢惠连以《雪赋》最著名,谢庄以《月赋》最著名。p.96

(二)73、江淹赋今存二十八篇,而最为世人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p.97

(二)74、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升、邢邵和魏收,号称北地三才。P.100

(二)75、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赋有《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小园赋》等,均为传诵名作,而《哀江南赋》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赋作。庾信又是一位骈文大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102-p.10

4(二)

76、自齐梁之后,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却出现了几部别开生面的散文名著: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P.10

5(二)

77、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西洲曲》。P.109p.111 78、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和传说。P.11

5(二)

79、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海孝妇》、《干将莫邪》、《韩凭夫妇》。其他志怪小说还有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等。P.117-p.119

(二)80、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颇盛行,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这一时期轶事小说的代表作。P.119

(二)8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明确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观点,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P.12

3(二)

8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P.12

3(二)

83、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意识的明确和作家对作品艺术性的自觉追求,“文”“笔”之说流行。P.12

4(二)

84、《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P.126

(二)85、《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钟嵘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诗的“滋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P.128-p.129

(二)86、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p.1

51(二)

87、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p.156

(二)88、“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杜审言最擅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p.157

(二)4 8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90、陈子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首先在于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一开始即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文学发展史的问题,这就比四杰等人只一味提倡《诗经》,甚至连屈宋、枚马、曹王都一律加以否定要切实得多。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和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及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起,构成一个言志抒情的系列(除鲍照皆五言)。p.163-p.16

4(二)

91、盛唐诗歌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后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欣等。p.168

(二)92、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作品主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p.170-p.17

5(二)

93、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p.175-p.178

(二)94、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代表作有《燕歌行》、《封丘县》、《别董大》等。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p.187-p.19

3(二)

95、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除律诗稍欠外(五律好),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对前代诗人还有广泛师法。他盛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杜甫 更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称赞他的诗风。p.204-p.21

2(二)

96、杜甫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时代。二是同情人民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p.217

(二)97、杜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他写乐府绝不沿用旧题,而是“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可以说律诗的成熟、兴盛,以至登峰造极是完成于杜甫的手中。杜甫善于锤炼句意,“语不惊人死不休”。p.229

(二)98、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一是由白居易以及前于他的元结、顾况,与他同时的元稹、张籍、王建等诗人组成的,其中因元稹影响较大,故尔后人习惯称他们为“元白诗派”。这一派以浅近通俗为主要特色,尤以善写新乐府著称。二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可以包括贾岛、姚合,以至著名诗人李贺,史称“韩孟诗派”。这一派以险怪奇特为主要特色,其诗排奡瘦硬,以至艰涩峻刻。三是以韦应物、刘长卿为主的大历诗人和柳宗元。这派诗人以清丽淡远为主要特色。p.23

4(二)

99、刘长卿以五言诗享誉当时,自诩“五言长城”。p.238

(二)100、大历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p.240

(二)101、孟郊不但生活艰苦,作诗也特别艰难,有如“诗囚”,他尚古拙,求奇险,好瘦硬,不以平淡清新为意,在奇险古奥中争胜负,在苦涩滞重中见新意。前人评孟郊贾岛二人诗有“郊 5 寒岛瘦”之称,这一“寒”字,正是孟郊生活之艰苦与作诗之艰苦叠加出的效果。p.2

43(二)

102、贾岛也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奇僻苦、瘦硬幽新,作诗刻意于琢磨锻炼,“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也是他的缺点,劣者有句无篇,使诗风流于枯槁寒酸。p.24

5(二)

103、李贺也是一个著名的苦吟诗人。p.247

(二)104、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p.250

(二)105、刘禹锡的诗以豪迈为主要特色,后人称之为“诗豪”。p.2

54(二)

106、《诗经》中的“风”诗,早就具备了乐府诗的特色。至汉代,乐府诗正式问世。至建安魏晋时期,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继承。北朝乐府较好的继承汉制。唐代产生了新乐府,首创者即是诗圣杜甫,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用旧题写乐府始于李白。李贺也用旧题写乐府。)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是在继承杜甫的新题乐府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新乐府”的概念,并将它发展成一场有理论指导,有明确宗旨的大规模的运动。对新乐府作出贡献的,杜甫之后,白居易之前主要有元结、顾况等人,与白居易同时的主要有李绅、元稹、张籍、王建等人。p.256-p.257

(二)107、元结的新乐府有《系乐府十二首》。p.257

(二)108、顾况的代表作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p.258

(二)109、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首先,白居易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优秀的文艺都应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其次,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认为这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最好手段。最后,他也论及到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应以情感人,以美感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P.261-P.26

2(二)

110、白居易在编定自己的诗集时,将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讽谕诗都可以算是新乐府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代表作。P.26

3(二)

111、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P.269

(二)112、张籍、王建以创作新题乐府著称,合称为“张王乐府”。李绅是最早明确地以《新题乐府》为题写新乐府诗的。P.27

4(二)

113、元稹的乐府诗有《田家词》、《织妇词》。P.27

5(二)

114、张籍的乐府诗有《野老歌》。P.276

(二)115、王建的乐府诗有《水夫谣》。P.277

(二)116、“以文为诗”是韩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奇崛险拗是韩诗的另一主要特色。P.298-P.299

117、柳宗元散文成就最高,大体可分为论说、寓言、游记、传记、骚赋五类。P.30

5(二)

118、柳宗元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被后人视为游记之祖。P.307

(二)119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所写的八篇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包括:《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记住前四篇即可)。P.308

(二)120、柳宗元的诗的总体风格是清朗疏淡、幽峭深婉。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P.31

3(二)

121、中唐其他古文家还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权德舆等。P.31

5(二)

122、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P.32

2(二)李商隐今存诗六百余首,众体皆备,而尤以七言近体成就为最高。李商隐又师承极广:屈原、阮籍、杜甫、韩愈、李贺、六朝诗、民歌。P.32

5(二)

123、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曳而不失厚重,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P.327

(二)124、陆龟蒙的小品文颇有成就,均收入其自编的《笠泽丛书》中。P.338

(二)125、罗隐著有《谗书》五卷。P.339

(二)126、唐传奇分为爱情婚姻题材,包括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文人仕途题材,包括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历史题材,包括陈鸿《长恨歌传》和《东城老父传》;豪侠行义之作,包括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聂隐娘》和《昆仑奴》、薛调《无双传》;神仙怪异题材,包括牛僧孺《郭元振》、李复言《李卫公靖》、裴铏《韦自东》。P.346-P.348 127、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词的文体特点,了解)P.366

(二)128、中唐以后,韦应物、戴叔伦、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竞相试作,文人填词风气渐开。P.368

(二)129、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代表作有《菩萨蛮》、《梦江南》。温庭筠使词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创了真正的文人词的传统。P.371-P.37

3(二)

130、韦庄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P.37

4(二)

131、花间词就是晚唐五代文人词。

132、南唐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P.38

1(二)133、李璟的代表作是《摊破浣溪沙》。李煜的代表作有《望江南》、《浪淘沙》、《虞美人》等。P.383 P.385

(二)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P.52-P.53

2、《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p.60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p.60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p.64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p.73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7 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P.87

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P.99-100

8、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P.130

9、《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p.134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1、互见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p.263

12、乐府: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乐府就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东门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白头吟》、《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西门行》。p.297-301

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萧统为编选这部诗文集而收集东汉末年的五言诗时,所收集到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又都失去了题目的无名氏作家的作品。萧统把它们编在一起,起名《古诗十九首》。作者们大概都是些失意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抒发的大都是些个人的利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p.317

14、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P.23-2

4(二)

15、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P.57

(二)16、《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名《兰亭集序》,最为传诵。P.6

2(二)

17、新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有了突破性发展。周颙借鉴转读佛经之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进行规范,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韵、调的相互配合,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至此,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基本确立。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8 世呼为“永明体”。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P.86

(二)18、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P.90

(二)19、骈文: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P.9

4(二)

2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P.157

(二)21、大历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其中成就较高者当推钱起、卢纶、戴叔伦。这些大历诗人的创作内容比较贫乏。P.239

(二)三、简答:

1、简述《诗经》的语言特点。p.53-p.54

(1)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例如:《关雎》。(2)“国风”和“小雅”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例如:《采薇》、《采葛》。(3)《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悠悠”)及双声(如“踟蹰”、“黾勉”、“参差”)、叠韵(如“沃若”、“逍遥”、“辗转”)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时也造成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4)《诗经》的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2、举例说明《左传》辞令的特点。p.71-p.73(1)《左传》中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2)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师就是利用道义的力量,使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3)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3、举例说明孟子作品的艺术特点.100-P.103

(1)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再如他针对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还有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如他指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甚至骂杨朱、墨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些都表现出孟子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3)以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在书中俯拾即是。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奕秋等。

4、简述《庄子》的艺术成就。P.109-P.115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整部《庄子》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大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庄子在运用寓言时很少把寓意点明,而是留给读者去体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 9 渲染,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3)意出尘外的想象。(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5、简述《荀子》的写作特点。p.118(1)《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6、简述散体大赋的特点。P.190-P.191

(1)散体大赋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家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发展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2)从形式上说,这类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几乎都是一样的假设上两个或三个人,让他们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驳辩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那一方大获全胜。(3)这类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从内容上说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从思想倾向上说,大多是空有讽刺之名,实际上是一种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7、简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p.195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有时间的流动。(2)讲究绘声绘行,有声有色。(3)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8、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p.276-p.284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但与《史记》比起来,《汉书》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2)歌颂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在《苏武传》中,班固热情地赞扬了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爱国精神是很感人的。(3)班固看人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许多偏颇之见,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例如贾谊,司马迁在《史记》他的列传中只收了《吊屈原赋》和《服鸟赋》,字里行间满含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贾谊在读者面前完全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到了《汉书》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长篇巨制《陈政事疏》,从而使贾谊凛然以一个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9、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P.302-P.305

(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2)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10、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p.320 钟嵘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好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其二,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其三,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1、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P.30-P.3

3(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2、简述《咏怀诗》的内容。P.45-P.46

(二)阮籍诗文兼长,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作。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1)抒写了诗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如“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无限焦虑与忧惧心态。(2)《咏怀诗》中,也有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的,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3)《咏怀诗》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例如“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所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4)《咏怀诗》中也有一些游仙之作。

1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P.70-P.7

1(二)

由于陶诗的内容多样,所以诗风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以平淡为主,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1)陶渊明的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陶诗中的理趣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3)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

14、简述鲍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P.84-p.8

5(二)

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5、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P.11

1(二)

(1)南朝乐府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2)诗中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尤善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断表现得淋漓尽致。(3)在语言运用上,不仅有传统民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其他如以“棋”双关“期”,以“莲”双关“怜”等,比比皆是,这样就避免了直抒,将难写之情以隐语出之,委婉含蓄,耐人回味。

16、简述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P.183-P.18

4(二)

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因而以形式自由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的七言歌行体最为擅长。在使用这一形式时,往往即事命题,字里行间充 11 溢着奇情壮彩,昂扬着勃发英气。要之不离“奇”、“丽”二字。其创作手法不外有三,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三是多变的节奏。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大胆,句式上破偶为奇,三句一转。节奏多变,跳跃灵活。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7、简述柳宗元寓言的成就和特点。p.306

(二)(1)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他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2)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如《黔之驴》讽刺那些表面上声威显赫、实际上无德无能的人物。(3)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4)通过精彩的描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5)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峻洁。如《黔之驴》中写老虎对驴的戏弄挑逗:“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18、简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P.326-P.328

(二)(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

四、论述:

1、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P.151-P.160

(1)屈原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备受打击时诗人也曾有过迟疑和彷徨,设想独善其身:悔相道之不察兮,严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他对未来的道路也进行过苦苦的探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屈原作品的基调是“苦恋”,感情核心是“恋”,却表现为“苦”。▲(3)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镶嵌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4)独具特色的比兴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纯粹的起兴已经消失,而是注意在诗中将比喻成片连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凭、修、些等楚地方言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原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也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2、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彩。P.264-P.267(1)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的抒情性而言。《史记》是一部饱含着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主要是要通过写史来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 “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 12 ***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3)《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荆轲列传》等就是如此。

3、联系作品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P.227-P.229

(二)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老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他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安史乱后,他的忧愤更广了,再加之他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立意方面必然导致“沉郁”的风格。政治思想受压抑,美学思想也必然受到扭曲,这样就从壮美一变而为沉郁顿挫。老杜忧国忧民和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风格,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短篇严格的律诗中,老杜照例能将沉郁顿挫的特点发挥得酣畅淋漓。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

4、试述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P.247-P.250

(二)由于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也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二是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凤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昆山玉碎”则奇上加奇,接着又以“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不同的声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贺在选择意象时还经常撷取阴森幽怖、鬼气拂拂的画面。因而诗中常出现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萤丘荒冢等形象。三是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总之李贺的诗诡谲怪奇,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5、试述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P.279-P.28

1(二)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1)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2)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3)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 13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4)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人文成化,元结等强调褒贬讽谏,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怎样理解“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1)该句话是刘勰在评价玄言诗赋时说的。“柱下”指老子,“漆园”指庄子。

(2)刘勰指玄言诗不脱离道家思想,不外乎是对老庄思想的解释和发挥。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玄学始于曹魏正始年间,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玄学思想侵入文学领域,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玄言诗的代表孙绰、许询并称“孙许”。

(3)玄言诗作品,大多是空言玄理而徒具诗,如《答许询诗》。诗以老、庄思想为指归,枯淡寡味,无形象感。同时,玄言诗也有少数诗篇比较清新淡泊,有一定真情实感,如《秋月》,颇流杨生动。

2、怎样理解史记强烈的抒情性

(1)从创作动机来看:司马迁的创作动机之一发愤著书。想探究天道于人世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一家之言.它所以能强烈地震动后世读者的心弦,首先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犹砥砺志节,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2)行文特点来看: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史记》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

a《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就是这类篇章的代表。

b《史记》往往在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中描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情景中,最悲壮的一句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突出显示了荆轲置生死于度外的悲壮行为。

c《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太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d《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述那些悲剧英雄人物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增添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如《项羽本纪》等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

3、汉代赋体文学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是骚体赋的时代。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影响到文人,便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骚体赋几乎成了汉代文人最主要的文学抒情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等人,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为赋吊屈原,实是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2)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勃兴、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时代。散体赋是一种含有诗、骚、散文等因素的综合性文体。散体赋的初具规模之作是宋玉的《高唐赋》,奠基之作是枚乘的《七发》,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东汉中后期,赋家诗人化与赋的诗艺化、诗境化的结果,使赋的表现功能向诗歌靠拢,这才完成了汉赋走向小品化、抒情化的转化。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等人。张衡的《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归天赋》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之作。

4、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他也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今存九十余首诗,居建安诗人之冠。

(1)内容方面:其诗不仅内容丰富充实,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 14 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他的作品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诗中开始出现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钟嵘在其《诗品》中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即是称颂其诗既内容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

(2)艺术表现上生动形象、词彩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善用比喻、象征、烘托的手法;讲究谋篇布局,结构精致,很少铺平直叙,开头常以警句开头,代替客观事物的描写,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高峰。诗歌语言华美,这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其《盘石篇》中再现大海的宏阔气象,大异于两汉乐府诗的天然古质,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3)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每一个成熟的作者的艺术创作,由于其思想、经历、个性等等的差异,他的作品必然具有自己意厚词瞻、气势雄浑鲜明的个性特色.。

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古体诗到近体诗,民歌到文人诗,推动了文人诗的发展,成为乐府诗人文人化的标志。曹植也博得了极高评价,所谓“才高八斗”、“卓尔不群”、“建安之杰”等,曹植都当之无愧。

5、谈谈左思咏史诗的成就

左思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咏史》,实为咏物。强烈的色彩是左思《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咏史》诗共8首。

(1)左思《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诗歌中书写了作者的志向抱负、失望愤懑、安贫乐道、高蹈遗事,无不气势雄健,慷慨淋漓。左思也写得诗歌气象阔大,笔力雄厚,感情真挚而强烈,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他的这种风格被溢为“左思风力”,主要指他在引用历史典故以抒发时愤,刚健有力。

(2)左思的《咏史诗》的出现,不独是文人在专制时代讽喻现实的一种可行的手段,更表现了作者已自觉的把个人命运作为普遍的历史现象来加以认识。成功的把历史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之中,感情激烈深切,使《咏史诗》的创作产生了新的飞跃,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南北朝乐府民歌由于产生的时代与地域的不同,故使南北朝民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内容上: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

艺术特点上:

(1)南朝乐府民歌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2)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如《春歌》不但再现了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之美,而且也表现了南方女子的浪漫情怀。

北朝乐府诗歌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 15 其艺术的基本特点。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7鲍照对七言诗的影响

(1)鲍照是七言体诗的创制者,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七言诗的发展,从东汉的七言民谣,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七言诗一直未被文人所重视,鲍照对曹丕《燕歌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一首诗中数次自由换韵。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等,不仅在内容和主题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的基础,而且首创了以“君不见”开头的句式。音节错综变化,节奏缓急相间、顿挫抑扬,显示出豪放的风格,新奇有力。终于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诗。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荣,鲍照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盛,为七言诗逐渐获得与五言诗一样的主流诗体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七言诗尤其对后来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这种诗体更加便于抒发思想感情,直接推动了唐代歌行体的发展。李白的歌行体,句法长短兼施,首句喜用“君不见”,诗风飘逸潇洒,感情奔放强烈,明显受到了鲍照的影响,例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8曹丕所作典论论文的内容

(1)《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2)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4)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5)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9曹操文学成就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个乱世英雄,他鞍马间为文,将统一天下一步雄心及人生短促、功业难成的慨叹,都交织在诗歌之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所传乐府诗,即采用乐府古题,记汉末事实,如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蒿里行》,生动地再现了汉末社会**、民生凋弊的苦难现实,遂成为“汉末实录”。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材自作新诗的风气之后,建安诗人遂群起仿效。这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传统,一直影响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新题乐府诗歌的创作。

(2)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如其《短歌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既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君临天下的不凡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不变信念,又有功业难成、人生苦短的慨叹,语言质朴本色,感情真切浓烈,高远阔大,昂扬奋发,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确有开建安一代诗风之功。

10玄言诗特点

(1)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例如孙绰的《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和僧人支遁。作品大多反映封建文 16 人回避矛盾、苟全性命的颓废空虚的精神状态,掩饰统治阶级荒淫糜烂的生活。由于玄言诗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因此,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

(2)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既没有真情实感,也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诗意可言,正如钟嵘《诗品》所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3)但东晋诗人也偶有形象性强的佳作。如孙绰的《秋日诗》、《情人碧玉歌》二首观此诗风格,实夺胎于南方民歌,作为玄言诗人能写处这样通俗、纯情的作品又可见其心境并不总是空虚。

11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内容上:多方面地描写和歌颂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和农业劳动,表达了鄙夷功名利禄的思想、热爱大自然的志趣和守志不移的情操,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比如说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例如《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

(2)艺术风格上:陶诗平淡而隽永,真淳而醇美,质朴而幽深,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后世。

12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点(两种答题思路)

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谢灵运的领略山水之美是移步换景式游览。游览则寻幽览胜耳目为声色所感便成画境。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

(2)其山水诗往往“抒情缀景,畅达理旨”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例如《登池上楼》。

(3)摹景状物,工于字句锤炼,不重视情感的抒发。精工绮丽,深色厚重,成为谢灵运诗歌的一大特点。例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变鸣禽”。

(4)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谢灵运诗山水诗派的开山作家,对扭转玄言诗风有重要作用。钟嵘称其为“元嘉之雄”。

1史记的文学成就

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

(1)《史记》的文学成就只要在于它比前此的《左传》、《战国策》诸书更注重于人物描写,写出了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现实的人物活动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因而《史记》既是记载重大事件的宏观的历史,也是表现人物的生平际遇、思想品质、性格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微观的历史。个别人物的精神世界、实践行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包含共性又富含个性。《史记·吴子胥列传》即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伍子胥,集中有关题材,系统完整地描叙了伍子胥的一生。

(2)《史记》于个别人物的纪传而外,又首创了合传与类传。这类纪传集中展现了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行业,或思想性格、行为方式、身世际遇相似的人物群像。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3)司马迁成功的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互见法的运用,既使《史记》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使《史记》避免流为见事不见人的概念化的史书,而成为由个性丰满的人物群像与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融汇而成为史学 17 而兼文学的名著。例如“鸿门宴”一事的记载。

(4)《史记》又善于构造与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传记更为生动,此以“鸿门宴”最为典型。将众多的人物置于紧张冲突中,使矛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5)《史记》的语言艺术也有突出的成就。语言精湛,风格鲜明。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用词造语,崇尚自然。以上这些,足以使《史记》成为一部“无韵之离骚”。

2鲁迅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艺术与人格高度统一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曾使无数读者为之陶醉;而他的人格,自古至今,也一直受人们所敬仰和羡慕。

(1)在东晋上层社会崇尚浮华奢侈、人欲横流的情况下,陶渊明”居无仆妾“,生活极其严谨端庄。全观其作品,除《闲情赋》外,没有一句说到了男女之事,这在中国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历数自己辞别官场后的归途之乐,安居之乐、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山林之乐、悟道之乐,出语真诚,绝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情。他的诗是他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却又始终透散出异乎寻常的力量,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能引起读者深深地共鸣,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2)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具有凡俗性,他不像孔子、老子那样具有难以攀附的”神圣“性,他能让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为之感到亲切熟稔;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也注定了他人格的悲性,他是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缩影。无论从政治思想、仕途经历来看,还是从物质生活、诗文作品来看,他的人格都蕴含着深刻地悲剧意义。透过他的”静穆“,透过他的忧患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完美人格而又受苦受难的陶渊明。

(3)然而人既不能完全否定昨日之我,也不能彻底无视身外的世界。少年时的济世心肠,田园外的社会离乱,常常令隐者平和的心境掀起波澜。陶渊明归隐后的咏史诗、咏怀诗往往展示了诗人心灵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杂诗》第二首,诗人有秋夜的凄清,斗室的孤寂,写到自己的辗转无寐。自然的气氛、诗人的活动、情感,无不笼罩着一层惆怅、悲凉和愤懑。可见诗人在失望之余,理想并不因此泯灭,冲淡平和之中,藏有炽热的爱和恨。

古代文人的教育传统、价值取向和生存环境,是根本无法造就出”浑身是静穆“的隐者,陶潜是一个伟大的人。

3魏晋风度”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评。

(1)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由日本汉学家首倡,后来又由鲁迅先生进一步阐发和标举的,其影响所及,远非止于文学研究的领域。所谓自觉是指文学从学术中独立,文学自身的价值的发现与重视。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汉代的帝国制度的分崩,从大一统的治国模式变成分割混乱的新局面,文艺界的思想也从独尊儒术变成百家争鸣。政治的角度看,门阀制度使得大批怀有胸襟抱负的寒门学子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的不行,或心有寄托。从人物的自身来说,这一时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重大变故,文人自身命运的无从主宰,往往以旷达放诞的态度来蔑视旧有模式,比较有名的竹林七贤。

(2)文学体裁的分类细致化,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指出充分联系文体风格来论术文体。《文心雕龙》分三十三体,追述起源、叙述演变、加以评论,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七百馀篇作品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

(3)创作上的个性化以及创作个性的认识,”文以气为主“。魏晋之前,文人的作品很少有个性的创作。自魏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文人注重个性的发挥,使得诗作呈现更多的特色。

18(4)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4比较大小谢诗歌的艺术特点

谢眺诗歌大体继承了谢灵运的优秀之处,在某些方面二者均有偏颇的之处。

(1)谢灵运与谢脁同为中国山水诗的代表诗人。谢灵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谢朓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发展和丰富了山水诗艺术。

a.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重景物描写而情景交融,词语工丽。

b.两人的诗歌都有有句无篇的特点,即多名句少名篇。

(2)同时,两人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大谢通晓玄,禅二理,在他的诗歌中,追求在山水中体悟玄理,没有彻底摆脱玄言诗的痕迹。而哲理往往游离于景物之外。而小谢则往往结尾滞涩,玄学在他的诗歌中基本消失。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模式,谢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景物乃至成为诗人生活的一个部分。

b.在诗歌的风格上,大谢精工绮丽,深涩厚重。而小谢则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诗风格调明净潇洒,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5庾信的后期文学创作成就

(1)庾信既具有南朝文人所无的特殊经历与心境,又有北朝文人无可企及的文学艺术修养,庾信后期的创作,拓开了南北朝文学的全新境界。

(2)庾信的诗歌描写了忘我之痛与羁旅之愁,将南朝讲究声色,长于骈偶,用典的特色用于描写北方萧杀的雄壮的战争场面,形成了刚健质朴的特色,萧疏开放的北方景色,从而让南北风格融合。

(3)庾信后期的创作,特别是诗歌已将作者前期那种轻靡绮丽的诗风转变为慷慨悲凉、苍劲雄健且又瑰丽清新的诗风,使其成为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优秀诗人。杜甫赞许庾信:”庚信文章老更成"。在他的创作成就中,非常醒目的乃是不仅锤炼诗意,且在诗歌形式上也做了多种成功的尝试。庾信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作家,对唐代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4)庾信是实践新体诗创作、并克服了只重形式弊端而获得重要成就的作家。如他的《乌夜啼》,写女子听到鸟夜啼而引起的别愁离恨类似唐人七律。他的五百小诗《寄王琳》清新自然,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抒写了友朋的情谊和故国之思,为唐人五绝提供了重要借鉴。可以说,瘐信后期的诗歌创作,起到了为唐诗开辟广阔道路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1、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易晓的“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等。

2、晚唐体尊崇的对象实际是贾岛、姚合。代表作家是林逋。

3、林逋,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有《柳河东集》。

5、王禹偁是宋初创作实绩最为丰厚的诗人。“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乐天:白居易,子美:杜甫)。有《⌒蠹泛汀缎⌒笸饧贰?p>

6、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主导人物。

7、石介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8、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有《欧阳文忠公集》。

9、梅尧臣、苏舜钦与欧阳修共同倡导诗文革新。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文集》。

10、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11、王安石写有不少咏史诗,也以议论见长。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的复杂感情。

12、明初,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为《八先生文集》。茅坤又取此八家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定型。

13、前人比较二苏文章,认为“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大苏:苏轼,小苏:苏辙)

14、晏殊,词集名《珠玉词》。其词作是一种极端贵族化的审美趣味。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似“诗人之忧生”,又以之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

15、欧阳修,《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他的《六一诗话》是最早的诗话。

16、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词集《小山词》

17、柳永《乐章集》中的慢词已超过二分之一。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

18、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认为作文应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9、苏轼有意创作雄壮豪放、自成一家的新词。被陈师道用作贬语的“以诗为词”,确实是构成苏轼新词风的重要条件。

2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点铁成金”。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2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22、陈师道作诗以苦吟著称,黄庭坚称他为“闭门觅句陈无已”。

23、吕本中编列了一张《江西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宋末元初的方回又称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24、张耒,字文潜,号柯山,文集《宛丘集》

25、晁补之,字无咎,《晁氏琴趣外篇》

26、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有《淮海集》和《淮海词》。其政论文“雄篇大笔”,但词却是“专主情致”,是婉约词家的最杰出代表。

27、贺铸,字方回,词集名《东山词》。他能在众多婉约词家中自成一格,其特点是词采富丽,着色浓艳,有“妖冶”之风。

28、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词集名《片玉集》。周词在艺术上吸取了《花间》的富艳精工,晏、欧的清丽雅致,柳永的铺陈渲染,以及秦观的情致缠绵,而形成了自己缜密典丽的词风。周词所谓“集大成”,仅是就对传统婉约词风的总结而言。

29、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集《漱玉集》。坚持词“别是一家”。

30、陈与义,有《简斋集》。

31、朱敦儒,字希真,词集《樵歌》

3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有《诚斋集》。他年轻时学诗从江西诗派入。

33、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有《石湖居士诗集》和《石湖词》。作品将记述农事活动,反映农民疾苦和描写田园生活逸趣这几种创作传统融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晚年在石湖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34、叶适是与朱熹同时的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35、陆游,年轻时从学江西派诗人曾几。诗集《剑南诗稿》和文集《渭南文集》

36、陆 20 游的文章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老学庵笔记》、《入蜀记》以及《渭南文集》中的若干序跋记传文字。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首先使用了“笔记”这一名称。宋代笔记的内容大致包括史料佚闻、风俗掌故、学术考辨、诗文评析等几类。

37、清代王士祯:“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李清照;幼安:辛弃疾)

38、辛派词人陈亮有《龙川集》、刘过有《龙洲集》和《龙洲词》,此外还有刘先伦等人。

39、“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提倡学习晚唐,主要取法对象实际是姚合、贾岛。

40、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其诗初学江西诗派。其词被张炎称赞“不惟清空,又且骚雅”。

41、吴文英有《梦窗词》。张炎在《词源》中称吴文英词为“质实”,“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42、王沂孙,有《碧山乐府》

43、张炎,有《山中白云词》。他的《词源》是一部很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上卷论音乐,下卷论词的创作。他论词主张“清空”,反对“质实”,同时又非常推崇姜夔的“骚雅”,也就是要求词旨深远,有所寄托。

44、严羽对宋代影响最大的苏、黄两家诗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这两家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45、汪元量,有《水云集》和《湖山类稿》

46、刘辰翁,有《须溪集》。发展了“评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形式。

47、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作《回心院词》十首。

48、院本杂剧和诸宫调是金代兴起的两种重要的文艺形式。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9、元好问,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史著作《壬辰杂编》。成为当时南北诗坛上最有力度的诗人。

50、元好问在河南乡居时所作的《论诗绝句》,共三十首,评述了汉魏至宋的许多重要诗人和诗派,系统反映了作者的诗学观点,对当时诗坛多所针砭。

51、《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

52、元杂剧大致可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53、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

54、南戏产生于宋代(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

55、宋杂剧的表演体制一般分为三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

56、关汉卿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作家之一。

57、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今北京)转移到临安(今杭州)一带。

58、在结构体制上,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59、杂剧剧本包括唱词(曲文)与宾白两大部分。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60、在角色体制上,杂剧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旦,二是末,三是净,四是杂。

61、有关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

62、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63、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64、《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6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此剧(《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66、《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通称“神仙道化”剧。

67、郑光祖,《倩女离魂》。

68、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乔吉的《扬州梦》和《两世姻缘》。

69、社会剧包括公案剧和家庭剧。元前期家庭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廷玉,其代表作《看钱奴》是一部著名的社会讽刺喜剧。

70、秦简夫,代表作《东堂老》,写出商人的独特风貌。

71、水浒戏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72、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73、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的贡献最大。代表作《夜行船。秋思》套。他参加过元贞书会,白朴和关汉卿参加过玉京书会。

74、马致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的咏景名篇《天净沙。秋思》,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75、张可久,一生专写散曲,有《小山乐府》。

76、明代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77、贯云石,出自维吾尔族贵胄。

78、徐再思与贯云石同时,他与贯云石的散曲,世称“酸甜乐府”。

79、张养浩,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80、睢景臣,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81、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谓之温州杂剧。

82、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83、《琵琶记》被后人誉为“曲祖”。

84、南戏的体制特点:在结构形式上,南戏结构庞大,一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篇幅长短自由,便于表现比较复杂的故事;一出为一场,每出例有下场诗,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叫做定场白。

85、《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86、元代前期,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学习苏轼。前期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是戴表元和赵孟睢u悦项,著有《松雪斋集》。

87、虞集为元代后期诗坛领袖,领导南北诗家驰骋竞进,使元代诗坛达到极盛。

88、萨都剌,著有《雁门集》

89、元末文坛泰斗是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杨维桢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

90、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

91、现存宋元小说中,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碾玉观音》为代表。

92、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93、《三国志平话》和《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全相平话五种》。

94,《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95、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6、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表现在:内容上已不完全是讲史,讲史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 22 完整体例。

97、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98、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99、《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尊蜀汉为正统,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100、《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101、《水浒传》的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明末清初,金圣叹使全书成为七十回。

102、刘基,尤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写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

103、高启的诗最能表现其艺术风格的是歌形体和七言律诗。

104、在永乐至成化间(明末),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105、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共同被称为“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06、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记录元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一些杂剧家的作品,列出北曲谱例曲,成为研究杂剧的重要文献,影响较大。

107、丘浚将戏剧视为传播理学的工具,编著了《五伦全备忠孝记》传奇。

108、王九思杂剧《中山狼》,主题与康海的《中山狼》相似。这本剧只有一折,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

109、戏曲理论:徐渭的《南词叙录》开南曲理论研究之先,继之有沈璟的《南词全谱》、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等。

110、徐渭的《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111、王衡擅长写讽刺喜剧,《郁轮袍》写王推冒名王维。

112、沈泰编为《盛明杂剧》是明杂剧有代表性选本。

113、嘉靖、隆庆间,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经过魏良辅的改革,昆腔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同时部分保存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

114、粱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种借生旦爱情以抒写历史兴亡的方式,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115,在《浣纱记》前后出现的著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

116,沈璟的主要曲著是《南词全谱》。贯穿沈璟戏曲格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场上之曲”强调,他提出“合律依腔”和“语言本色”的主张,以使“案头之曲”成为“场上之曲”。

117、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文学史上也称作“格律派”。

118、孟称舜的《娇红记》是部爱情剧。在《西厢记》、《牡丹亭》之后,《娇红记》把爱情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红楼梦》之前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剧作品。

119、《东郭记》是部讽刺喜剧,作者孙钟龄。

120、《牡丹亭》来源:话本短篇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

121、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122、《邯郸记》和《南柯记》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汤显祖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3、鲁迅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于文字的最早雏形。

124、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125、《金瓶梅》的作者,属名为“兰陵笑笑生”。

126、《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之后最著名的神魔小说。

127、《三宝太监西洋记》是神魔小说。

128、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

129、英雄传奇小说中有代表性的是《北宋志传》,作者熊大木。

130、公案小说较著名的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安遇时的《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131、讲史话本成为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驱,小说话本则成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远祖。

132、洪木便编刊《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

133、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于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此外有凌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134、在三言二拍之后,著名的作品有陆人龙的《型世言》。

135、茅坤,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

136、李贽提倡‘童心“,童心就是真心。

137、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就受到李贽思想的直接影响。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称“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38、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的传记文最著名的是《徐文长传》。

139、“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他们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140、冯惟敏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141、复社的领导人物是张溥,著有《七录斋集》。“几社”,代表人物有陈子龙,夏完淳。

142、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著有《陶庵梦忆》、《琅环文集》、《西湖梦寻》等。

143、清初遗民诗人最著名的是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顾炎武被公推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他参加过复社。被称为“一代史诗”。

144、清初的散文以侯方域、魏禧与汪琬最为有名,号称清初三家。其中侯方域成就略高。魏禧有《大铁椎传》。

145、“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146、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147、明末清初,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标举北宋欧阳修、苏轼,兼尊南唐二主。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

148、朱彝尊的词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曾纂辑唐宋金元五百余家词为《词综》。

149、江苏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

150、李玉是苏州派的领袖人物,《一捧雪》、《千忠戮》。朱素臣《十五贯》。

151、“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指“倾杯玉芙蓉”首句,“不提防”指洪升《长生殿。弹词》。

152、李渔认为自己的创作达到了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完成了把风流和道学融为一体的目的。才子的风流艳情既不违背道德,他们的道德观念也不否定风流;道学中充溢情感,风流里暗藏性理。

153、李渔的传奇无一不是地地道道的场上之剧。

154、李渔特别标举“立主脑”,即确立作为全剧结构枢纽的“一人一事”,它既是戏曲结构的主线,又是作者立意的焦点,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55、《四婵娟》为四折短剧,以古代才女韵事为题材,“四大才女”:谢道韫、卫茂漪、李易安,管仲姬。

156、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现存作品四百九十一篇。蒲松龄从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这批判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这一现象上。157、《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158、袁枚《新齐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的文言笔记小说,要么模仿《聊斋志异》,要么模仿《阅微草堂笔记》。

159、清初的小说大别可以分为四个系统:一为《金瓶梅》系统,以家庭生活为描写的中心,著名的有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二为《水浒传》系统,写英雄传奇,著名的有陈枕的《水浒后传》、钱彩、金丰的《说岳全传》;三为《三国演义》系统,主要是演义历史的通俗小说,著名的有《梼杌闲评》、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四为才子佳人系统的小说,较有成就的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等。

160、《好逑传》人物:铁中玉、水冰心。

161、《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淄博一带的方言土语写成的。

162、明末清初,特别是顺治、康熙年间小说林中涌现出一个强劲的说流派,即才子佳人小说。它们既是明以来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古代爱情与婚姻小说长期发展衍化的结果。

163、才子佳人小说大都在二十回左右,相当于现代中篇小说的规模;小说的作者大都为江浙一带的人,所写主人公的籍贯也围绕在江浙地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小说描写的才子佳人大都出身于上层官宦人家,且为独生子女;叙述的内容虽然或祥或简,或牵涉他事,但主旨无非是“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鲁迅)。

164、《儒林外史》首先是塑造了几个科举迷的形象。其中范进、周进是一个类型。作者不仅写出他们被科举制度折磨得如痴如狂的迂腐可怜的形象,而且写出了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典型环境。第二种类型是一批举业至上主义者。他们向往功名,推崇科举,但本身并没有痛苦的经历。这批人的面目可概括为八个字,即迂执酸腐、空疏不学。第三类人以蘧駪夫、匡超人为代表。他们原先是很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文的毒害而堕落。

165、《儒林外史》杜少卿(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和沈琼枝,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孳生时期新兴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166、《儒林外史》给予后代文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晚清的谴责小说上。

167、《红楼梦》初名《石头记》,简称脂评本。程伟元和高鹗增补了后四十回。脂评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后四十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168、《红楼梦》的研究,五四运动以前,最有影响的是“评点”和“索隐”两派。五四以后,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是红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169、李汝珍的《镜花缘》谈才学和妇女问题。

170、清中期专以杂剧创作闻名于世的戏曲作家是杨潮观。清中期最著名的戏曲作家是蒋士铨。

171、沈德潜,编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清诗别裁》。

172、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主张用学问做根柢,以增加诗的骨肉。

173、袁枚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新齐谐》等。袁枚写诗主张抒写性灵,认为诗就是要写出人的真性情。他认为文学应该进化,有时代特色。诗只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势,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174、桐城派:在方苞、刘大櫆、姚鼐的号召下,当时鼓吹程朱道学、提倡唐宋八大家 25 文体的人形成了一种文学理论和古文运动。由于他们大都是桐城人,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

175、姚鼐论文强调写文章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176、清代初期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著有〈湖海楼集〉;毛奇龄,著有《西河全集》;晚清骈文王闿运、李慈铭成就较高;清中叶的骈文作家中汪中成就最高,他也是整个清代写骈文的第一高手。

177、讲唱文学包括弹词、鼓词、子弟书、宝卷。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

178、弹词《天雨花》作者粱贞怀;〈再生缘〉作者陈端生。郑振铎将弹词称之为“妇女的文学”。

179、龚自珍,号定庵。与桐城派古文比较,龚文上法诸子,奥博纵横,是先秦诸子散文一个新的发展。

180、曹籀《定庵文集序》说龚自珍“足以继往开来,自成一家。”柳亚子推崇他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的诗人。

181、魏源,著作有《海国图志》。

182、梅曾亮,字伯言,他成为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

183、曾国藩,字涤生。为文于义理、考证、辞章外,还强调“经济”,对桐城派文论有所推进,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时人称之为“湘乡派”。

184、宋诗运动,至同治、光绪年间,衍变为“同光体”诗派。代表为沈曾植、陈三立、陈衍。

185、甲午战争时期小说创作,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为侠义公案小说,一为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施公案》。

186、《忠烈侠义传》,实际包括《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俞樾将《三侠五义》改名为《七侠五义》。

187、所谓狭邪小说,乃指清末以**优伶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章回小说。它的直接源头,是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续书。

188、《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人物对话全用吴语方言,充满浓厚地方色彩,胡适推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189、《荡寇志》作者俞万春。《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

190、“诗界革命”它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粱启超等人。

191、黄遵宪提倡“我手写吾口”。

192、“同光体”诗派,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193、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文学革命的口号,形成一种新体散文,号“新文体”。

194、汉魏六朝派,代表作家有王闿运;晚唐派,代表作家有樊增祥、易顺鼎。

19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196、《官场现形记》在艺术上深受〈儒林外史〉影响,全书由许多短篇故事蝉联而成,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19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结构,较〈官场现形记〉完整。全书虽仍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但以“九死一生”为主要线索,把其二十年“亲见亲闻”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有了贯穿全书的人物。

198、章炳麟,号太炎。秋瑾,别署鉴湖女侠。

199、陈天华,其中以鼓词《猛回头》、政论《警世钟》、小说《狮子吼》等尤为著名。

200、南社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柳亚子著作今有《磨剑室诗词 26 集》。

201、北京剧坛原本流行的是昆曲和京腔,徽班进入北京,带来二黄调。这一声腔,多认为来源于江西的宜黄腔,后流行于安徽,形成徽调。汉剧的主要声腔是西皮,它来源于西北的梆子腔。二黄和西皮相互交融,而成为徽剧的主要声腔,徽剧成为北京地区的一个新剧种,即京剧。被称为京剧老生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是京剧艺术的主要奠基人。

202、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

203、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3.李白诗歌艺术成就

(一)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常用的手法包括:

1.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

2.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加以表现。3.通过大胆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

4.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

5.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加以表现。

(二)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

1.有些想像光怪陆离,雄奇瑰丽,令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

2.有些想像幽深悠扬,自然新颖。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

(三)清新自然。

1.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首先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上。

2.李白诗的清新自然,还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3.李白诗的清新自然,还表现在善于向乐府民歌的学习上。

4.李白诗的清新自然,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四)各体皆工。李白的诗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所有传统体裁。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4.杜甫诗歌思想内容

杜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甫的创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一)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时代。

杜诗具有生动性、深刻性和一贯性的特点。其作品,不但是“史”的,而且是“诗”的。

(二)同情人民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建立在“邦以民为本”的爱民思想上的,并且能将忧国与爱民统一起来。

1.杜诗又被称作“年谱”,在其诗中详尽叙述了自己在万方多难时的种种经历、遭遇、感受。2.杜诗还被称为“图经”。他在身经各地时所作的写景诗能达到被后人尊奉为“图经”的地步。他的写景诗有三种类型:

(1)着意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

(2)着意描绘自然风光的“壮美”。

(3)着意刻画某处江山的独自特色。

另外,杜甫的咏物诗也写的很好。5.陆游诗的题材内容

陆游是一位以多产著称的诗人,其诗歌内容极为丰富:

1.陆游诗作中最主要的是爱国主题:

(1)其爱国诗产生于亲临前线,参与军事的斗争生活。更多作品是在罢职退老、被黜无位的境况中,回忆战斗经历,表达不泯壮志。

(2)陆游爱国情感的炽热,表现在抒情的强度和频度上。

(3)陆游的爱国情感不可避免地渗透了一些功名富贵思想。

2.陆游的大量诗作,涉及山川景物、农村风俗、民生疾苦,内容相当广泛。这些作品既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传达了他所领略的宦海**和人生忧患。

陆游高扬爱国主题,对日常生活情景的热情吟咏,对南宋后期的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6.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词在艺术上继承总结苏轼豪放词、南宋爱国词的传统,并广泛学习借鉴其他词风,其他词家的成就,使其词境变幻多姿、空前丰富。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1.辛词最主要的风格,是由其内在英雄气质决定的豪放风格。辛词之豪,一方面更为沉著,另一方面则更为恣肆。

2.豪放转入深沉,使辛词往往具有一种特有的意味和韧劲。3.运用婉约的风格而寓以“伤心人别有怀抱”,是辛词的另一擅长。

4.谐谑和反讽,是辛词的一种特殊风格。

辛弃疾在词的形式和语言上也有不少创新,形成了多样的艺术手法。

填空

1、关汉卿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便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2、关汉卿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最有效的抵抗厄运的办法,是自己人救自己人。关汉卿通过《救风尘》(赵盼儿)一剧表明:英雄就在自己人中间。《望江亭》(谭记儿)关汉卿在剧中颂赞了平凡者的不平凡,张扬了弱小者战胜恶势力的信心和力量。

3、一些文人甚至把南戏视作亡国之音。

4、北方:关汉卿 白朴 王实甫

5、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6、初期南戏特征: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7、以李梦阳为核心的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8、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王世贞声望最显)

9、神韵诗派:吴霁、洪昇、宗元鼎。

10、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朱彝尊的成就主要在词,诗也卓然名家,被尊为浙派开山祖。

11、常州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

12、清词后七家:张惠言、周济、项鸿祚、蒋春霖、龚自珍、许宗衡、蒋敦复。

13、宋诗派领袖人物为程恩泽、祁寯藻,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14、宋诗派主要崇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

15、宋诗派理论家何绍基强调诗文要立“真我”,独自“成家”。

16、宋诗派的主要成就是在描写具体生活方面的艺术开拓,其中郑珍成就最高 1、1)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2)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2、1)关汉卿通过《救风尘》一剧表明: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2)《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杨衙内,白士中 3&

4、1)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2)宋元南戏存目共二百三十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3)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其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弥足珍贵 5、1)前七子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弘治四杰,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徐祯卿; 2)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 6、1)李梦阳刻画商人形象的作品《梅山先生墓志铭》可为代表

2)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 7&

8、1)王士禛开创了神韵诗派,成员中较为著名的有吴雯、洪昇、宗元鼎等人 2)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查慎行和赵执信于清朝定鼎后出生,是大家中的后劲

3)朱彝尊的成就主要在词,诗也卓然名家,被尊为浙派开山祖《同沈十二咏燕》:“节物惊人往事非,愁看燕子又来归。春风无限伤心地,莫近乌衣巷口飞。”

4)朱彝尊师法也从学唐到兼取两宋,诗歌风格的转变,比较鲜明地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的趋势,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 9、1)张惠言“标高揭己”,实践其词学主张,有力地荡涤淫词、鄙词、游词的词坛三弊,朱孝臧称他为“词源疏凿手”

2)常州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1781~1839)发扬光大以宋四家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为学词途径

3)郑燮与张惠言、周济等和稍后的项鸿祚、蒋春霖并称“清词后七家” 10&

11、1)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宋诗派”。领袖人物为程恩泽、祁寯藻,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 3)三元:指开元、元和、元祐

4)郑珍(1806~1864)一生大体僻处于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一隅,他的诗突出的方面是表现贫士生活 名词解释:

1、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他二人为湖北竟陵人,因而命名为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在复古问题上,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真的风格相对立。但他们将创作引向了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2、古文三大家:(即清初古文三大家或清初三大家)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即侯方域、魏禧、汪琬。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29 代表作有《马伶传》、《李姬传》。

3、侠义公案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的产物。近代的侠义公案小说数量多,影响大,曾风靡一时。如《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等,这些小说已从短篇发展为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主要思想倾向是:赞扬忠烈之臣和侠义之士,铲除奸恶,匡扶社稷。宣扬“尽忠”思想,提倡“奴才”哲学,鼓吹变节行为。小说中的豪侠义士出生入死,实质不过是奴才而已。有少数侠义公案小说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叙述生动,格调明快,诙谐幽默。但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非常粗糙。

2、《渡白沟》(刘因)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阵,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虞集《挽文山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8、《卖花声?雨花台》(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9、《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简答

一、元代散曲(P3-291)

1、指出散曲不同于传统诗、词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答: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鹜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也有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流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中表现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流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

2、《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答:《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1、花部与雅部之争。

答:在中国戏曲史上,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元代杂剧和宋元南戏为地方戏树立楷模,推动戏曲的前进。明中叶到清初昆曲以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在剧坛占有几乎压倒一切的优势。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蓬勃发 30 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但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到钟爱,给予扶持。花部诸腔则在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以新鲜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停地冲击和争夺着昆腔的剧坛地位。民间戏曲的交流与竞赛,提高和丰富,逐渐夺走昆曲部分场地和群众,但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宫廷和官僚士绅府第所演的大多数还是昆曲,花部剧种处在附属地位,主要在民间演出。

乾隆年间情况开始有了变化。当时地方戏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扬州两大中心。尤其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造诣较高的剧种,争先恐后在北京演出,“花部”的地方戏自然也从全国范围内的周旋,转为集中在北京与昆曲争奇斗胜。乾隆十六年(1751)皇太后60岁寿辰时,“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赵翼《檐曝杂记》),是极为显著的一例。花部陆续进京,与雅部进行较量。首先是技艺高超的弋阳腔与昆曲争胜,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优势,甚至压倒昆曲,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很快演化成御用声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而衰落下去。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高二腔争胜,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占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徐孝常《梦中缘传奇序》)清廷出面,屡贴告示,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弘历皇帝80大寿,高朗亭率徽班来京演出,以安庆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组成三庆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晋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统治者想再以行政手段干涉和禁演,但花部已成气候,无法阻止其在京城的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绝对优势,雅部逐渐消歇。北京花、雅之争,是花部剧种遍地开花,战胜昆曲的一个缩影。

论述题

一、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P4-91)

1、探讨“汤沈之争”的具体情形。

答: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汤沈之间的理论纷争以及由此引起的讨论,在当代的古典戏曲研究中,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沈璟、吕玉曾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汤沈之争”由此而生。王骥德认为“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两位大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对这场论争的评价,集中表现为对汤沈二人功过得失的褒贬。一派学者以文律双美为理论准则,据以衡量汤、沈的曲学作用。如吴新雷认为汤沈在纠正创作弊病中“都有贡献”,汤是“从创作思想上”反对了剧坛上封建迂腐的道学气和头巾气,沈则是“从音律和用词”方面反对了脱离舞台实际和堆砌典故的颓风。另一派学者以文重于律为理论准则,据以估价汤沈的曲学优劣。如黄天骥认为汤是戏曲的“促进派”,沈是貌似革新的“促退派”。成复旺的观点是:就“整体”地位来论,汤氏曲论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是文学解放思潮的一部分;沈璟曲论则是既无反封建性质、又不属解放思潮的“一般曲学研究”。这两派意见,虽然在理论分寸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扬汤抑沈,二是反对“双美”说。

2、简述《聊斋志异》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答: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有: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从唐传奇的以叙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唐传奇中的环境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中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与之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里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主人公宁采臣与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从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4、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聊斋志异》在作品中创造了诗境,其中的优秀作品,堪称为真正的美文。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每读一遍,除了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还会得到一种艺术的美的享受。意境创造是《聊斋志异》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读《聊斋志异》,尤其是那些用奇幻的笔墨写出,而又充满人间气息,描写爱情和歌颂妇女的作品,总是能使你身临一种境界,感受到诗,感受到作者渗透于作品中的那种既含蓄而又十分强烈的情感意绪,看到在这境界中泛出的作者理想的光彩。填空: 1、1)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2)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2、1)关汉卿通过《救风尘》一剧表明: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2)《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杨衙内,白士中 3&

4、1)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2)宋元南戏存目共二百三十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3)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其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弥足珍贵 5、1)前七子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弘治四杰,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徐祯卿; 2)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 6、1)李梦阳刻画商人形象的作品《梅山先生墓志铭》可为代表

2)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 7&

8、1)王士禛开创了神韵诗派,成员中较为著名的有吴雯、洪昇、宗元鼎等人 2)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查慎行和赵执信于清朝定鼎后出生,是大家中的后劲

3)朱彝尊的成就主要在词,诗也卓然名家,被尊为浙派开山祖《同沈十二咏燕》:“节物惊人往事非,愁看燕子又来归。春风无限伤心地,莫近乌衣巷口飞。”

4)朱彝尊师法也从学唐到兼取两宋,诗歌风格的转变,比较鲜明地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的趋势,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 9、1)张惠言“标高揭己”,实践其词学主张,有力地荡涤淫词、鄙词、游词的词坛三弊,朱孝臧称他为“词源疏凿手”

2)常州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1781~1839)发扬光大以宋四家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为学词途径

3)郑燮与张惠言、周济等和稍后的项鸿祚、蒋春霖并称“清词后七家” 10&

11、1)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宋诗派”。领袖人物为程恩泽、祁寯藻,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 3)三元:指开元、元和、元祐

4)郑珍(1806~1864)一生大体僻处于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一隅,他的诗突出的方面是表现贫士生活

默写: 1、1)刘因《渡白沟》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2)杨维桢《鸿门会》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犭俞)。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将军下马力拔山,气卷黄河酒中泻。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2、1)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2)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名词解释:

1、竟陵派:明朝文坛上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明末清初十分流行,产生了较大影响。竟陵派在理论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但在文学趣味上则与公安派存在差异。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反对拟古文风,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和“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创作境界。这些主张有积极的一面,他们求新求奇的文风对传统散文有所突破,对晚明小品文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作品大多情思狭窄,题材局促,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文风艰涩,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受到钱谦益的讥讽,清朝一度被列为禁书。

2、清初散文三大家:写作文学散文的“清初三大家”指明末入清的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散文各具特色:魏禧文章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反对模拟,强调积理练识,文章以有用于世为目的,文才不高,好发议论,其文“才杂纵横,未归于纯粹”;汪琬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他的文章力求雅正,结构严谨而文字朴实,偏于保守;侯方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他善于写人物传记,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辞采华美,委屈详尽,推为第一。“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3、侠义公案小说:

自《水浒传》以来,通俗小说中形成了一个描写民间英雄传奇故事的系统。但随着封建道德意识在社会中不断深化,这一类故事的反抗色彩越来越淡薄,英雄人物越来越受正统道德观念乃至官方力量的支配。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形成由清官统率侠客的模式。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 33 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第二,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第三,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遂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迤逦不绝,直衍变为后来的武侠小说,与公案小说脱离开来,公案小说则为侦探小说所取代,清代侠义小说从总体上反映了民间英雄主义文学传统的衰退乃至消亡。

简答:

一、填空题(10分)

1、宋代说话分为小说、说经、——、——四家。

2、元代戏剧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

3、诸宫调由——首创。

4、谭记儿是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中的女主角。

5、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6、秦简夫的杂剧《——》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有义的商人形象。

7、《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

8、元代散曲以元仁宗——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9、“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四人。

二、根据原文补充所缺内容,并指出其作者与出处(15分)

1、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

2、系春心情短柳丝长,——。(——、《——》)

3、将凤凰池拦了前路,——。(——、《——》)

4、桃花吹尽,佳人何在,——。(——、《——》)

5、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

三、名词解释(15分)

1、讲史话本。

2、神仙道化剧。

3、水浒戏。

4、四大南戏。

5、散曲。

四、简答题(20分)

1、分析《西厢记》的人物塑造与语言艺术特色。

2、论述河北作家群的创作情况。

3、简要分析《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4、指出散曲不同于传统诗、词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五、论述题(30分)

1、论述《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与发展。

2、论述杂剧南移的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

六、赏析题(10分)

赏析白朴的小令[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一、填空题(10分)

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

2、“吴中四杰”指明初高启、杨基、()和()四人。

3、()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强调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

4、徐渭的《四声猿》包括(《

》)、(《

》)、《雌木兰》和《女状元》四本杂剧。

5、明代“四大声腔”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和()。

6、周朝俊的《红梅记》一条线索叙裴舜卿与()的婚恋关系,另一条线索写李慧娘与裴舜卿的生死之爱。

7、公安派的文学口号是“()”。

8、()的散曲代表了明代散曲的最高成就。

二、名词解释(20分)

1、后七子,2、粲花斋五种曲,3、“童心说”,4、竟陵派。

三、简答题(30分)

1、简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2、简述晚明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3、简述施绍莘散曲的特点。

四、论述题(40分)

1、探讨“汤沈之争”的具体情形。

2、论述“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答

一、元代散曲(P3-291)

1、指出散曲不同于传统诗、词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答: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鹜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也有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流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中表现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流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

2、散曲的体制。

答: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起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韵部,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带过曲由同一诸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3、元后期散曲创作

答: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创作风貌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不断开拓,举凡写景、言情、赠别、怀古、谈禅、咏物、赠答、抒怀等,几乎无所不能,其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期散曲创作中大量存在的那种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激情喷发的作品大为减少,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第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无论是韵律平仄的严谨、语言的典丽,还是对仗的工整、典故的运用等形式美诸因素,都较前期有所强化。就总体而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二《西游记》(P4-126)

1、简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答:《西游记》的成书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类似,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西游记》的烟花过程是将历史的真实不断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主体部分唐僧取经的故事,是由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发展演变而来。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文字粗略,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但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书中也出现了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形象,实际上已经成 35 为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做的杂剧《西游记》中,此剧中,深沙神也改成了沙和尚。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股市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这为后来作为一部长篇通俗小说的成书打下了基础。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将吴承恩暂定为作者。

2、《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答:《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三、清中叶„„(P4-336)

1、花部与雅部之争。

答:在中国戏曲史上,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花、雅之分,沿袭了历来封建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倾向。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花雅区别

一、戏曲行当之别,即所谓“凡旦色之涂抹、科诨、取妍者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为‘正’”,即雅。即以上吴长元所云。这是花、雅的原始意义。元夏庭芝《青楼集》“李幼奴”条云:“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盖与此相近。

二、戏曲声腔之别,盖由原始义而来。原始义中的“花”是花杂、通俗的意思,“正”是雅正,引申为戏曲声腔,花杂、通俗者称花,雅正者称雅。即以上吴长元所云“今以弋腔、梆子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

三、戏班之别,歌雅音之戏班为雅部,歌花杂、通俗之音之戏班为花部。花雅之争的社会背景

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元代杂剧和宋元南戏为地方戏树立楷模,推动戏曲的前进。明中叶到清初昆曲以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在剧坛占有几乎压倒一切的优势。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蓬勃发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但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到钟爱,给予扶持。花部诸腔则在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以新鲜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停地冲击和争夺着昆腔的剧坛地位。民间戏曲的交流与竞赛,提高和丰富,逐渐夺走昆曲部分场地和群众,但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宫廷和官僚士绅府第所演的大多数还是昆曲,花部剧种处在附属地位,主要在民间演出。花雅之争的变化过程

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常发达,形成了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戏曲发展至清代乾隆年间,昆腔经过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的改进,因为音律精美,乐词优美,执剧坛牛耳者已明显归于昆曲大宗。昆曲又名昆山腔、水磨调,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36 著名,素被曲苑幽兰之雅称,曾于明清两朝风靡南北二百余年。然而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乾隆后期,昆曲雄踞之势已遭挑战,民间花部乱弹声音益隆,尤其是乾隆四十四年各地乱弹进京祝寿,就中四川艺人魏长生(魏三)声色新人耳目,一时名动京师,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此后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日衰已无可阻挡。几经较量,花部诸腔终以“其文直质”、“其音慷慨”的优势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花雅之争的变化阶段

花雅之争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康熙中叶以后的昆腔、弋阳腔(京腔)并峙。技艺高超的弋阳腔与昆曲争胜,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优势,甚至压倒昆曲,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很快演化成御用声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而衰落下去。

2、乾隆中叶的京腔、秦腔之争。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高二腔争胜,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占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徐孝常《梦中缘传奇序》)清廷出面,屡贴告示,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

3、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寿,高朗亭率徽班来京演出,以安庆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组成三庆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晋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花雅之争的意义影响

经过“花雅之争”,雅部昆曲最终衰落下来。但是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明朝后期到清代前期昆曲与弋阳腔相争相持的现象和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更是导致近代京剧诞生。论述题

一、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P4-91)

1、探讨“汤沈之争”的具体情形。

答: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汤沈之间的理论纷争以及由此引起的讨论,在当代的古典戏曲研究中,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沈璟、吕玉曾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汤沈之争”由此而生。王骥德认为“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两位大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对这场论争的评价,集中表现为对汤沈二人功过得失的褒贬。一派学者以文律双美为理论准则,据以衡量汤、沈的曲学作用。如吴新雷认为汤沈在纠正创作弊病中“都有贡献”,汤是“从创作思想上”反对了剧坛上封建迂腐的道学气和头巾气,沈则是“从音律和用词”方面反对了脱离舞台实际和堆砌典故的颓风。另一派学者以文重于律为理论准则,据以估价汤沈的曲学优劣。如黄天骥认为汤是戏曲的“促进派”,沈是貌似革新的“促退派”。成复旺的观点是:就“整体”地位来论,汤氏曲论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是文学解放思潮的一部分;沈璟曲论则是既无反封建性质、又不属解放思潮的“一般曲学研究”。这两派意见,虽然在理论分寸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扬汤抑沈,二是反对“双美”说。

2、明代传奇的艺术成就。

答:

1、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对戏曲的普遍爱好,昆山腔和弋阳腔诸腔流行于广大的城镇与乡村。皇室宫廷、贵族与士大夫的府邸以及民间的庙会草台,都有频繁的演出活动。明代宫廷的演出,前期主要由“教坊”应承;到万历年间,内廷专设“四斋”、“玉熙官”等演剧机构。有时也召市井戏班进宫演出,以资调剂。贵族与士大夫府邸多私蓄“家班”,有的还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他们为争奇斗胜,往往亲身为演员解说指点,精心排练,在表演方面对演员提出极严格的要求,艺术上达到较高水平,对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民间的演出,远远超越宋元阶段勾栏瓦舍与路歧作场的规模。

2、在音乐方面,不同的声腔具有不同的特色。如昆山腔集南北曲之大成,充分发挥了南曲流丽悠远,委婉细腻的特长,又适当吸取北曲讲激昂慷概的格调。各种官调曲牌的搭配,场次的安排,更加规范,同时广泛地运用借宫与集曲,使曲牌联套体的结构方法更加完整和富有表现力。弋阳腔的音乐,则是在“字多音少,一泻而尽”的基础上,创造出“帮腔”和“滚调”。

3、在表演艺术方面,角色分工的细致,无疑是这一时期表演艺术丰富与提高的重要关键。特别是昆山腔,从南戏的7个角色发展为“江湖12角色”,使演员得以专心致力于某种类型和某个人物的创造,探索内心,揣摩性格。各角色的表演艺术都有独特的发挥,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鲜明的典型形象。弋阳腔的表演虽不如昆山那么精致,却也有他们不容忽视的成就与风格。如演唱时重视观众的接受能力,努力运用生动的念白活跃舞台气氛,加强表演得的戏剧性和动作性,避免某些传统南戏剧目中单一的抒情。《聊斋志异》(P4-262)

1、试论述《聊斋志异》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继承和发展)

答: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成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的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了“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2、简述《聊斋志异》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答: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有: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从唐传奇的以叙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唐传奇中的环境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中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与之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里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主人公宁采臣与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从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4、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聊斋志异》在作品中创造了诗境,其中的优秀作品,堪称为真正的美文。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每读一遍,除了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还会得到一种艺术的美的享受。意境创造是《聊斋志异》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读《聊斋志异》,尤其是那些用奇幻的笔墨写出,而又充满人间气息,描写爱情和歌颂妇女的作品,总是能使你身临一种境界,感受到诗,感受到作者渗透于作品中的那种既含蓄而又十分强烈的情感意绪,看到在这境界中泛出的作者理想的光彩。

第二篇: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整理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任何神话都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A、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B、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C、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A、原始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B、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神话思维伴随着浓厚的情感体验

D、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4、《诗经》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B、《诗经》这名字是汉武帝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D、《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 雅:朝廷正乐 颂:宗庙祭祀之乐

5、周部族史诗的具体内容 A、周族史诗分别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应了西周的开国历史。

B、《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C、《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从邰迁徙到豳,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D、《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E、《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F、《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G、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6、《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的手法:

A、宋代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B、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C、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D、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E、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7、《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转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8、《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A、善于塑造历史人物,如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等等,都是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不同士的形象。

B、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增加说服力。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该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C、《战国策》的文辞之美,文辞之胜。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言阐述的道理,贴近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D、《战国策》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为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9、《孟子》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10、《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A、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并且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B、孟子长于譬喻,使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风格气势浩然,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D、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朴素自然,而又精炼准确。

11、《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A、《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庄子》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B、《庄子》结构线索上模糊隐秘,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C、《庄子》里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D、《庄子》无论多夸张,都是在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浑沌被凿死,来说明“有为”之害。

E、《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伟俶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F、《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

力。

12、什么是楚辞

A、楚辞是一种新诗体。

B、楚辞产生在楚国,有着浓厚地方色彩。C、楚辞的奠定者是屈原

13、《离骚》名字的正确含义 A、“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B、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C、而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14、《九歌》 A、《九歌》是古乐曲名字,屈原借用其名,是祭祀短诗 B、《九歌》共11篇,其中,《东皇太子》为至尊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还有《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礼魂》是送神曲。

15、屈原(楚辞)的艺术成就

屈原的艺术成就深为后人所推崇,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A、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是个样式,这种是个形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盛,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

C、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与作者的思想,屈原的宗国情怀非常强烈。

D、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开创了用“香草美人”来进行的象征、隐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香草美人”意象又与一个深厚的巫祭传统有关,包含了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 E、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16、汉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代表作家是谁

A、第一阶段:汉初到汉武帝初年。承袭着楚辞的传统,表现出明显的楚辞的余绪,是骚体赋时期。主要是抒情,也开始呈现抒情到体悟。代表作家枚乘《七发》、贾谊。B、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叶。近200年时间,是散体大赋时期,即一般所指的汉赋。代表作家班固《汉书》,司马相如。

C、第三阶段:汉代中叶到汉末。主要是抒情小赋,散体大赋开始衰微。作家们开始直接对

社会、政治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代表作家王充《论衡》,赵壹。

17、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A、《七发》标识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这些都是成熟的汉大赋的显著标志。

B、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C、《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即以汉代而言,有《七激》《七兴》《七辩》等。

18、简要说明司马迁的生平经历有哪些事件,和他的《史记》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A、他的家世和他父亲的遗嘱。司马迁在史官家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B、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漫游过程中,司马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极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藏图漫游使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的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在漫游和朝廷任职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的历史知识。

C、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司马迁由于深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做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19、《史记》

作者司马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述历史人物的纪传体通史,记录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130篇,分五种体,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20、《史记》在记述历史人物上的艺术成就 A、《史记》善于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故事来记叙自己的历史人物,例如用鸿门宴来记叙项羽。

B、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波澜起伏。

C、注重结合人物的出生经历、个人修养,如张良江湖术士的特点;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

D、注意揭示人物的复杂性格特征,人物血肉丰满,生动形象。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又丰富的儿女之情

E、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显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F、用细节来丰富人物,如刘邦和项羽都想做秦始王那样的人,但由于性格不同,两人在表达上就不同。

21、《左传》详写战争的特点

A、有思想原则,注重战争的性质,把战争当作政治问题,并且分析两国的情况。“师直为壮,曲为老。”

B、记述战争时条理十分清晰,当简则简,当详则详,记述战争时就十分的完整。C、非常擅长用战场上的细节来展现战场的全貌 D、注意人物性格的详写

22、《离骚》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A、塑造了一个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形象有着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美政追求,他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强大起来,希望国君能按自己的政道管理国家。

B、他不仅有理想和美政追求,他还有自己对这些追求的实际行动。他培养人才,并努力自修,提高能力,愿意辅佐楚王。

C、他明确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提出的政治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但他破坏和打击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所以他这种理想和美政得不到实现,还被党人所攻击,影响了楚王对他的信任,他的美政受到了阻碍。

D、主人公他没有接受别人随波逐流的劝告,仍然坚持自己的美政,有想过退隐或离开,最后因为热爱祖国而不愿放弃理想,所以把退隐的想法打消。但他无力改变现实,又不忍心看到楚国的境遇,最后以死殉国、殉理想。

23、《史记》的悲剧风格

A、司马迁本人的一生就是悲剧,他在《史记》中记述了好多悲剧人物,也记述了造成这些人物悲剧的政治和社会原因,同时表示了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所以使他的《史记》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B、这体现了《史记》中的战斗精神,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天道观和历史观。

24、赋

赋是一种艺术手法,古人曾把《诗经》中的艺术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其中赋是基础。赋是一种文体,是汉代人们常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既不是诗也不是文,赋是诗的散化,散文的诗化。

25、赋在体制上的特点(散体大赋)赋的体制扩大,一般都是长篇巨制 在描写方法上,铺张扬厉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

是体物的文体,而不是抒情的文体。

第三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双百”方针: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文化科学问题上要贯彻两个口号,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双百方针。毛泽东将其定为党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名词解释)

当代17年(1949-1966)诗歌的特点:

第一:抒情主体的国家定位。诗人的定位不是个体和诗歌要求的定位,而是面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

第二:个人话语空间的紧缩。当代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农兵”化的双重演进,导致消失了个人意识。对外部生活的关注,代替了个人感受的抒写,每当个人与外在发生对立、矛盾时,往往通过对个人的谴责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第三:诗歌情境的抽象化。在当代诗歌语境中,许多符号都失去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语言的能指特征迅速萎缩,一些意象都有了固定的所指。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诞生于五十年代,1959年才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崭新的形式”,并有了理论上的阐述。形式上看,政治抒情诗是现代自由诗在当代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变形。历史地看,政治抒情诗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对《女神》式融合抒情与批判表现方式的改造,它的前辈三十年代前后的“普罗诗歌”。除内容必须表现政治外,它还具有颂歌的文体风格。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名词解释)

散文新三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茶馆》的艺术成就: 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

从主题上来看,《茶馆》是献给三个旧时代的葬歌;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看,《茶馆》中绝大部分台词兼有交代事件、体现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多重功能甚至有用说一个字来写活一个人物的神来之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人物形象来看,《茶馆》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可以在人物只出场一次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地记住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即艺术特点来看,《茶馆》用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更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人物带动故事。三个时代三部戏同一个茶馆,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用茶馆串起三个时代,真实再现了普通中国人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人生百态。

李隼《李双双小传》:李双双,孙喜旺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水利局副局长老田

周立波的【反映农业合作化】农村题材作品《山乡巨变》:盛佑亭,陈先晋,李月辉,邓秀梅

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赵树理《三里湾》:王金生,范登高

柳青《创业史》的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郭世富、姚世杰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的主要人物:徐义德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

吴强《红日》沈振新、张灵甫、李仙舟

罗广斌《红岩》: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徐鹏飞 梁斌《红旗谱》:朱老

三、严志和、冯兰池

柳青《创业史》

杨沫《青春之歌》:杨道静,余永泽,卢嘉川

周立波《山乡巨变》 杜鹏程《保卫延安》 :周大勇 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少剑波

1956年的“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在文坛上出现的新气象(小说、文学理论):集中在干预生活小说和报告文学。小说方面,一是反映外部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可以称作是“干预生活”的创作,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一是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可以称作是“爱情小说”,如宗璞的《红豆》 文学理论方面,文学理论界集中探讨了现实主义的有关问题,对历来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认识。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阶级性与人性、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歌颂与暴露、人物塑造、风格与表现手法多样化等问题,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如刘宾雁的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简答题)

干预生活:“干预生活”是小说创作的一种类型,是在1956年的“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在文坛上出现的新气象。其代表作品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的创作一是走进人性的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可以称作是“爱情小说”。创作更多的是要使文学重新担负起社会批判的职责,揭露生活流弊,这一趋向使文学届流行的“无冲突论”得到遏制,而一度衰微的批判性再次得到昭示。但是后来被认为是有“修正主义的思潮和创作倾向”,所以被视为“创作上的逆流”而成为禁区。(名词解释)

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自“文革”开始到七十年代初,在文艺领域的废墟上唯一被允许存在的高度政治化、概念化的文艺创作,旨在为政治服务,是“文革”时期主管部门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代表作品有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名词解释)

潜在写作:文革时期和主流文学相对应的地下文学的简称。许多老作家在受到迫害时的即兴创作,以或曲折或直露的方式表达对“文革”暴政的反抗,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

文革时期的低下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岛的《回答》、《宣告》、《波动》,芒克的《天空》,舒婷的《致橡树》 伤痕文学的奠基之作:卢新华的《伤痕》主人公王晓华和 刘心武的《班主任》主人公宋宝琦和谢惠敏

《今天》刊物的特点:早期,第一,刊发了不少在“文革”中流传的“地下”作品;第二,所刊发的作品内容上真挚有力,震撼心灵,编辑风格也非常简朴前卫(粗糙的纸张,富有个性的手刻标题,配以若干出自“今天派”画家的简洁、抽象的素描)它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是当主流文学普遍面向历史的时候,《今天》却把目光投向周围的地平线:一是不再以“昨天”的价值观念和创作方法剪切真实的内心经验和艺术想象,而是重视对二战以后西方现代文学的你了解和借鉴。

“归来”的诗人:当代诗歌批判界把七十年代末以来几代重新歌唱的诗人称为“归来”的诗人,可能缘于艾青1980年5月出版的诗歌《归来的歌》。他们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诗人:一是因思想和艺术趣味不能适应“新的人民的文艺”而先后放弃诗歌写作的诗人,如辛迪和穆旦。二是因政治与思想运动受迫害而丧失写作权利的诗人,如牛汉和艾青。“归来”的诗人的主要特点,是从“诗人必须说真话”出发,重新续接了五四以来抒情与批判传统。(填空或者简答)

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批判“读不懂”的诗的文章,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在内容上,朦胧诗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思想上,主张让非人回归到人,以英雄主义的方式表现那个时代的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善于用象征、意象、通感、变形多种艺术手法来暗示特定的现实经验和生活体验。在语言上,注重极具意象化和个性化语言的追求。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受戒》

主旨:通过纯真的异性朦胧情感,表达了“桃花源”式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创作特色: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闲话文体;超功力的潇洒率性自然之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的民俗;语言洗练,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又有法度。

“复出”小说家群:以王蒙为首的“复出”小说家群,与五四后主流性的创作风气具有极大的同构性。“复出”,既照映出这批作家特殊的人生情况,也是其重新“讲述”历史的一个特定视角。人道主义关怀和对历史创伤的揭露,是他们都比较感兴趣,创作也比较集中的题材领域。代表作家有王蒙、陆文夫、邓友梅等。(论述或者名词解释)

《陈奂生进城》:小说通过主人公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暗示了身负历史重荷的中国农民在跨入变革时代的微妙的精神状态。精神胜利法。

张洁文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母亲钟雨、女儿珊珊 谌容的《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 宗璞的《红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 戴厚英的《人啊!人!》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 高晓声《陈奂生进城》:陈奂生 陆文夫《美食家》:朱自冶,高小庭

《围墙》:马而立

寻根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棋王》的主题:《棋王》事实上只写了“吃”和“棋”两个字。在生活窘迫、精神匮乏的七十年代,“吃”是广大民众也一种最真实的心态,因为它实际暗含着许多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下棋”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平静的精神坚持即“人还要有点东西”这正是主人公对生存的思考和大彻大悟似的超脱。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着专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事知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以及“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或者”的人生思想。

《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其实,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

《棋王》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作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的生存哲学。这也是“寻根文学”探讨文革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存的要义。

《棋王》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

阿城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的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在阿城看来,文化是人类历史上远比阶级立场、政治意识更具“历史连续性”的制约和促进因素。

“新写实”小说: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贾平凹的作品及其人物:短篇小说《满月儿》,“商州系列”小说:《小月前本》门门,《鸡窝洼人家》禾禾,《黑氏》,《腊月。正月》王才,《天狗》,《古堡》老大,《火纸》 长篇小说《浮躁》主人公金狗,《商州》 史铁生的作品及其人物: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礼拜日》、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贾平凹《浮躁》:金狗,田中正,英英 史铁生《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张承志《爸爸爸》:丙崽 《黑骏马》、《北方的河》

阿城《棋王》:王一生

刘震云《一地鸡毛》:小林 《新兵连》、《塔埔》、《单位》

池莉《烦恼人生》:印家厚

苏童《红粉》:秋仪,小萼,冯老五,老浦

余华《现实一种》:山峰,山岗

方方:《风景》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老枪》、《丰乳肥臀》

女性文学:泛指女性作家的全部作品,包括女性作家的“性别文本”和“政治文本”。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于现代,是中国新文学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但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90年代初,1995——1996年形成高潮。代表作家有迟子建、陈染、林白。

王安忆其《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首先写的是一个女人和城市的故事。简单地说,一个上海女人与男人纠缠一辈子,最后不得善终的恐怖“喜剧”。作者选择王琦瑶这个上海美女的一生遭遇进行书写另有一番情味。早年辉煌、中年落寞与晚年的二度青春与上海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盛衰枯荣的历程恰好构成了奇妙的同步,成了上海命运的活生生的隐喻。她是这个城市小市民的缩影,以她的命运遭遇来反映人性的渺小与脆弱与上海的时代变迁与沉浮,更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和历史沧桑感。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女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寻,追寻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但现实环境的熏陶、“男性世界”的包围,和她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影响,使她求而不得,最终以悲剧收场。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碎的平直,人在历史和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长恨歌》的主要情节只是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那么的简单,却又那么让人沮丧。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他们这一群可怜可悲可叹的旧时代的遗物,全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一切正如程先生自杀之前所说,“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小说中处处抒写旧时代中人的身不由己,却又处处不吝笔墨地大肆渲染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四十年代的繁华,四十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王安忆对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向往和怀念使王琦瑶回忆中的四十年代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彷佛早已忘记四十年代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王琦瑶在四十年代的旧梦中沉迷,王安忆在王琦瑶的梦里沉醉。

可以说,王琦瑶对命运对未来对人生的渴求是矛盾的,却又是合理的。一方面她渴望四十年代旧上海的繁华,另一方面却渴望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生活。因此概括出来,她渴望精致的外表下细水长流的生活,热闹的是外表,平静的是内心。只是她年轻之时对此毫不知晓,因而被繁华的外壳欺骗了而已。

有评论家认为,《长恨歌》是一部“怀旧”小说,但是,作者的怀旧“不是企图真的回到既定过往,而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事实上,“怀旧”、“移位”只是王安忆表现生活的一种手段,她的真实目的,仍然是促使读 者重新认识和感悟历史,并从中获取某种对现实人生有益的东西。

陈忠实《白鹿原》的主题:透过雄伟悲怆的政治史和凝重复杂的家族史的帷幕,我们可以窥见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以此激发我们对于民族意识命运、文化命运的人性的深层思考。

中国陕西黄土高原上的白鹿村,是历史久远,素有仁义之称的礼仪大庄。《白鹿原》一书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的各色人等,为温饱、为脸面、为光宗耀祖、为争抢风水„„祖辈三代纠缠在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之中。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

白鹿原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没有太多的区别,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同样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传统在这些源源不断的思潮冲击下被击打得无法分辨。白家就代表传统,一直谨遵祖训,恪守着世代不变的传统,白嘉轩对待世道变化的唯一态度就是坚持自己,不去理睬外界的冲击,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管理好自己的田地和宅院,坚信传统里的仁义,不肯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鹿家最能适应外界变化,总能跟上潮流。鹿子霖是代表,一直当着乡约等,而且和田小娥有着不清白的关系,又能嫁祸于人。两个儿子,大的是兆鹏,一直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一直潜伏;小的是兆海,开始的时候加入共产党,后来加入国民党,天真是他的本性,和白嘉轩的女儿白灵一直好着,在战死前娶了秦岭中一长相酷似白灵的农女,留下一个孩子。这两个人无论是跟哪个党派都可以说和时代潮流跟得很紧密的。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白鹿原》也正是在新历史精神的指引下,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价值。

《白鹿原》是作者浓墨重彩铺排而就的一篇富有特色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结构严密紧凑,以历史为经,以两个家族的恩怨纠葛为纬,全景观地展示了白鹿原上各种势力、各色人物的人性百态,是一部气度不凡地叙述五十年间历史变故的文学长卷。陈忠实《白鹿原》:白嘉轩,田小娥

关于王家新、于坚、王小妮、海子的诗的分析

1. 海子的诗: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尽管海子不喜欢人们把他看作一位抒情诗人,但恐怕海子自己都会沮丧地承认,他的确只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的诗表现了他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

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海子的诗中还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他的诗直来直往,虽然后期作品灌输了很多死亡颓废的气息,但是他颓废却绝不堕落,让人感到悲凉又不厌恶,让人叹息又不责备。“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2. 于坚的诗:于坚等“第三代”诗人是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出现于诗坛的,他们一方面承认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认定它已“过时”。他们正是以对朦胧诗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挑战作为自己的诗学目标。所以第三代诗最显著的特征是“反传统”与“反文化”,即反抗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那些已经模式化、概念化的意象群。

于坚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不同于“朦胧诗”的新的诗歌美学经验,以调侃、游戏,甚至堆砌的手法表现当代生存的平面化,生命的分裂感和心灵的破碎状态。他成功地将平民性、生活场景、以口语为基础的诗歌语言等变成了诗歌现实。于坚的诗学强调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坚持以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为诗歌的切入点,倡导“口语化”写作,提出“拒绝隐喻”的命题。

于坚的反叛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每个人都生在活伟大的文化传统中,不可能彻底离开隐喻的传统,否则便没法生存,更不用说写诗了。所以于坚的写作业不可能彻底做到“从隐喻”后退。因为于坚有效地吸收了传统的文化因子,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也就越来越显著。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史复习资料

(注:水平有限,本资料仅供参考)

一.整体把握

(一). 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文学、政治共存)

2、第二阶段:1967—1976,文革文学(政治淹没文学)

3、第三阶段:1980年代文学(文学挣脱政治控制,反思文化大革命)

4、第四阶段:1990年之后的文学(当下文学,文学受商品经济影响,相对多样化)

(二)。当代文学的演变流程

十七年的革命叙事——文革时期的英雄叙事——1980年代的精英叙事——19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叙事(多元性)

(三)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总结:十七年文学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追求艺术的个性与审美自觉: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共存,文学作品追求政治上功用性,尽量不放弃艺术性。

文艺批判运动(1)。1950—1951对电影《武训传》

(2)。1954—1955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4)。1951年,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等的批评

(5).批判丁玲,陈企霞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四)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

总结:文革时期的高度“一体化”的文化运作机制(革命样板戏)

文学措施:

1、极端政治化的文艺方针。“黑”八 论,继续革命、绝对纯化。

2、极端不自由的创作原则: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三结合(领导出思想、群众除生活、作家出技巧)主题先行论。

3、鼓励大批判式的文艺批评。八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杜鹃山》《海港》《龙江颂》。

(五)1980年代文学思潮

总结:1980年代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中间阶段,此阶段文学承上启下。引进西方的技巧与观念。

1.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与争鸣:抨击文革,歌颂改革、反思建国后的政策。(既有变化的层面又有其内在的延续性)。从“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2)现实主义的争论: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在辨析中达成共识,从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导向。2.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1980年代前后,是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介时期。从1978年到1982年,在全国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的文章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海明威等逐渐

被文艺界熟悉。

(2)1982年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争论焦点集中在西方现代派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上。(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3.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引入和运用。•

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围绕“人的主体性”进行研究。•

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六)1990年代文学思潮

总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过分看重文学干预社会的效应(文学的影响力),文学创作从一体化的文化运作机制中解脱出来,文学自身的艺术特质便决定了其鲜明的“个人化”色彩,又受制于商品经济。

1.新写实思潮在小说领域形成文学创作思潮。2.关于新状态及其他新现象的争论

3.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

二.当代诗歌

(一)50,60年代时期诗歌

1.新生活的颂歌

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热烈明朗的调子与绚丽多彩的着色相统一。基调热烈明朗。

直抒胸怀与触物生情式的表现手法。“大我”抒情主人公(郭小川)、触物生情(闻捷)。•

语言的率直平实,常有政治术语出现。2.政治抒情诗盛行:

关注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抒发饱满的政治激情。•

从一草一木中挖掘政治意义和革命内涵。

比兴、托物言志手法。

3.50年代诗坛主力是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娇、严辰等。(1)郭小川:《致大海》、《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特点:•

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术的时期,郭小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索人生真谛。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也是郭小川的创作特色。(2)闻捷:•

《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复仇的火焰》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

(二)文革时期诗歌

文革时期的诗歌:个人吟唱、集体放歌。当时公开发表的几乎都是后者,抒发更多的是假、大、空的政治豪情,艺术内涵丧失殆尽,流传下来得很少,我们也就不讲了。

个人吟唱也有不少,但在当时并没有公开流传,所以影响不大。

(三)1980年代诗歌

1.“归来者”诗群。

(1)他们因各种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在拨乱反正中得以平反,于是重又写作,被称为“归来”。代表作家有艾青、曾卓、牛汉、辛笛、陈敬容、邵燕祥、昌耀等。“归来”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与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发展做出了探索。

(2)代表诗歌作品:艾青《光的赞歌》《鱼化石》、《盆景》,牛汉《华南虎》,曾卓《悬崖边 的树》,杜运燮《秋》。

(3)特点:借用自然景象暗示内心情感、认识,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愫的契合度 含蓄、富有包孕性。2.朦胧诗派

(1)80年代诗坛,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具诗学价值的是朦胧诗。孕育于在食指影响下,以多多和北岛等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1978年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杂志,是这些青年诗人发表探索性新诗的主要阵地。

(2)朦胧诗总体特征:(1)对人的价值、人性的关注。

(2)用意象化的语言表现世界。

(3)崇高的精神追求。(4)运用直觉和意象。

3.“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1)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后,涌现出了第三代诗人

(2)第三代诗人在90年代分化成一南一北相互对抗的两个诗歌阵营。一.是以“燕园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为代表的广大的校园诗人。

二.是各地社会上的民间诗人群落。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四川的“蛮汉主义”、“非非主义”和“新传统主义”等。这种民间群落,自办诗刊,名称繁多的现象,被称为“美丽的混乱”

(3)代表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韩东《有关大雁塔》《山民》《你见过大海》,于坚《尚义街六号》

(4)总体特征: 语言: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

对象:描写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追求: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5)价值意义:这种口语写作既针对文革时期压制个体生命的官方话语,也针对朦胧诗式的精英独白话语。把一直遭受忽视的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真实的个体生命状态直接推到前台。

(四)1990年代诗歌

1.基本状况:多元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1)、外在生存环境艰难:无实用性、娱乐性,有启迪性、审美性、心灵性。

(2)、诗人队伍广泛分流:有人坚守诗歌,有人转写散文,有人不再写诗。

(3)、诗歌格局多元并举:诗意、崇高,白话、日常。2.重要诗人诗作:李瑛《纤道》、张新泉《一灯如豆》、《各就各位》《人生在世》、《鸟落民间》 叶延滨《说不清》韩作荣《无言三章》

3.评价:1990年代以来,诗歌的成就比以前更大、探索更多,但阅读的人更少,社会影响更小,更寂寞。物质、功利的时代,诗意、浪漫没有存在的空间。

三.当代小说

(一)50.60年代小说 1.小说的题材分类

• 农业题材—歌颂党的农村政策《创业史》《三里湾》

• 革命历史题材—歌颂革命理想《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 特点: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 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 讽刺、幽默小说的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 诗化、散文化小说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和重视

• 心理小说受到怀疑和拒绝

描写矛盾斗争、塑造典型人物、有对立的人物冲突,风格奔放宏伟“革命远景”。2.重点小说

柳青的《创业史》:探索农民命运和中国道路的小说,具有史诗的意味。(1)怎样创业?呼应国家政策,主张合作化。

个人发家创业,解放前不行,导致贫富分化,仍有阶级剥削。

大家都个人创业(穷人个人创业,富农个人创业,中农个人创业,党员个人创业),只有国家政策、梁生宝走集体创业。

(2)结构模式:个人创业走不通,还是公有制集体创业。

(3)写出了当时农民的心理状态,务实的人认为搞合作化是胡闹。

(4)情节逻辑:合作社使大家富裕了,人们都认同了,梁三老汉也转变了。

梁斌的《红旗谱》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1)《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父亲》《夜之交流》,典型的革命农民父亲形象打动了梁斌的心,决定写出这个父亲。

(2)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艺术形式。

A:玩鸟风俗、踩芝麻风俗、人情交往等等。春兰和运涛恋爱受歧视。B:用对话行动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C:复杂曲折的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老驴头、朱老明、严志和。(3)农民革命斗争主题的贯穿:

A :大闹柳树林—阶级压迫的久远、农民自发反抗的失败。

B :脯红鸟事件—地主看不起农民。

C :痛失“宝地”—农民团结起来,斗争胜利 D:反割头税运动

E : 二师**—党的领导。

杨沫的《青春之歌》女性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艰难历程。

(1)自叙传色彩:逃婚(个性自由,婚姻自由)—被救陷入才子佳人的爱情—被启蒙,向往革命洪流—受挫折、坚定革命信仰—爱情使她成为党员。(2)写出了女性复杂的心路历程,笔墨含情,描写细腻。

(3)男性引导和信念追求相叠合。爱情加革命。表面是革命,内里是爱情。余永泽(大学生)—卢嘉川(工农大学生)—江华(工农共产党员)

女性的择偶标准符合国家意识形态。

3.总结:50.60年代小说的总体特征

•主题意蕴、价值判断、风格基调基本一致。形成以下模式:(1)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2)胜利大团圆的结构模式(3)苦难、爱情、死亡的情节模式

(4)主题意蕴的建构模式

•故事情节、表现方式、生活形态各具特色:

农村生活、工业生活、革命历史(战争、地下党、知识分子等)

(二)1980年代小说

•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较为可观的十年。

• 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1、伤痕小说

始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和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作品:冯骥才《啊!》、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革命干部)韩少功《月兰》(极左农村政策对农民的伤害)

特征

(1)敏锐地提出问题,现实性很强。

(2)叙述夹杂议论,倾向性很强;艺术性较弱。2.反思小说

• 作者大都是“复出”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洁、谌容等

• 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叙述反思刚刚过去的历史灾难,试图揭示诸多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

(1)、以革命干部为反思主体,王蒙《蝴蝶》李国文《月食》(2)、以知识分子为反思主体,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警世钟式的反思,谌容《人到中年》、汪浙成《土壤》

(3)、以知识青年为反思主体,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韩少功《西望茅草地》(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5)、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刘绍棠《蒲柳人家》 3.改革小说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一)直接反映改革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新星》注重改革家形象的塑造,直接展示改革中的矛盾,简单对比倾向。

(二)间接反映改革

(1)、改革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变化: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改革使被饥饿扭曲的灵魂得到伸展,改革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意义。(2)、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往追求。铁凝《哦,香雪》(短)精炼含蓄。路遥《人生》(中)《平凡的世界》(长)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执著。4.寻根小说

• 而1985年前后形成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从政治的“变”到文化的“常”)• 寻根小说的前奏可以追溯至80年代初汪曾祺、冯骥才、邓友梅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1985年前后。韩少功、贾平凹、、阿城、张承志、王安忆等。如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等。(1)、从民族历史和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精神的心理积淀(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5.先锋派小说

• 1985年开始,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等先锋派小说兴起 • 小说创作的先锋、实验意识日益强烈(先锋、主流、通俗)• 他们注重叙述方式与语言策略的实验

• 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小说叙述的革命。

先锋小说(纯粹形式的试验和探索),以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格非《大年》为先声。

(1)注重叙述本身的意味,故事缺乏内在因果联系,暗示世界不可知和无意义。(2)叙述人在叙述,人物也参与叙述。

(3)不但叙述故事,同时也展现故事的叙述过程。6.新写实小说

1.几乎是同时,以刘震云、池莉、方方和刘恒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悄然兴起,并在1990年代获得更大声势。

(1)、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刘恒《狗日的粮食》(食)方方《风景》(饥饿、私心)

(2)、注重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人生三部曲”(生活本相)。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2.特征、评价:

生活流的结构,平庸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生存困境(不提升、不美化、非诗意)。•

不再写理想激情(从“超我”到“本我”,从精神理想到物质肉体,其实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当代文学仍未找到自己的基点。作家仍未进入真正、自由的创作心境。•

文学发展、时代变化和人一样,有很大的情绪性,而不是理性。

(三)1990年代小说

1.类型: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体验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90年代女性小说、90年代长篇小说

2.重点:长篇小说

• 它以独特视角切入生活,表现空间较80年代更为开阔。呈现出多元竞争、多向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

90年代小说转向对现实生存场景、生存状态和生存体验的展示;群体写作氛围中个人经验和特征的呈现;民间的发现和传统审美趣味的回归。

3.代表作品: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余华《活着》、王安忆《长恨歌》、史铁生《务虚笔记》、韩少功《马桥词典》、阿来《尘埃落定》、张承志《心灵史》、莫言《丰乳肥臀》等。(1)《白鹿原》:以家族兴衰观照民族历史文化。百年来中国人对家族的认识、感受在变化:厌倦、逃离、批判到世纪末的回归、向往与赞叹。

对祖辈的态度也在变化(巴金、梁斌、郭澄清、周克芹、莫言)

文化循环论、性的描写、结构的失衡,无新的发现。(2)《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面对苦难的态度及其承受力,细致化的描绘。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曾是鲁迅等前人所批判。(3)《心灵史》:中国西北最贫困的西海固,贫困艰辛,坚定的宗教信仰,作者被感动,渴望终极归宿,于是写《心灵史》

哲合忍耶一词是阿拉伯语,意为“高声赞颂”,坚守内心信仰的伟大精神,借用圣徒的故事,叩问人的存在意义。反衬当今人们的精神沉沦。

与余秋雨的散文神韵相通。写《心灵史》目的在为今人寻求人道。(4)阿来《尘埃落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特殊的叙事角度,傻子“我”的眼光来看历史,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等级制度、麦其土司的种种习俗、哥哥的权力欲望、争强好胜心理等都显示出一种局限来。

“傻”——无对权力、财富的贪欲

四.当代散文

(一)50.60年代散文

50.60年代时期,中国散文进入颂歌的时代。坚守着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念。

1.类型:叙事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抒情型: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 杂文: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 2.杨朔:颂歌散文与诗化散文 《 蓬莱仙境》、《海市》、《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

• 诗化散文是杨朔的艺术探求,其刻意求“诗”、苦用“诗”心,可见艺术功力。• 在构思、结构方面则存在雷同化,例如“卒章显其志”。

• 因仿效者过多致成为人诟病的“杨朔模式”。

(二)1980年代散文

清淡平静的散文:

1、作家云集,作品平淡。从政治化回落到日常生活

2、•

巴金《随想录》讲真话,批判文革,解剖自己,警示后人,无技巧的浑然天成。

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

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说真话”,《随想录》的文体价值在于,它标志着散文告别浮夸说谎的阶段,进入说真话抒真情的时代。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巴金晚年的重要作品,也是新时期散文的重要收获。

《随想录》的价值主要在于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显示了作者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评价:80年代散文的新思路,还在于为散文创作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文体精神。

(三)1990年代散文

90年代,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态的营造,情志自由的写作主体的参与使90年代成为一个散文时代。散文作家不必负载更多的由“中心”所附加的意旨,主体心灵世界有着更大的精神放飞的空间。

1.基本特征:众声喧哗,开放多元

1、“文人散文”,对学术的眷恋。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人的散文。汪曾祺散文集《蒲桥集》,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史铁生《我与地坛》等。•

2、“文化散文”,对文化的反思、对现象的 认识提升到文化层面。余秋雨散文。•

3、“小女人散文”,沪穗两地为主的素素、黄爱、张梅等女作家。•

4、“新生代散文”。老愚、祝勇、摩罗等,强调思想的尖锐。2.余秋雨散文内容:

(1)追索一种文化生成的奥秘:《莫高窟》《抱愧山西》。

(2)感叹一种文化的历史兴衰:《道士塔》《风雨天一阁》。

(3)礼赞一种文化的缔造者:《一个王朝的背影》《都江堰》。(4)关注一种文化人的命运:《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五是挖掘某地域文化的内涵:《白发苏州》《上海人》。

3.余秋雨散文特征:自由、灵动

(1)重文化的感悟而不重过程的描叙(游历性观赏性)(2)重文化的联想而不重事实的考据(3)重内涵的阐发而不重资料的引证

五.当代戏剧

(一)50.60年代戏剧

受制于当时不断政治化、斗争化的时代要求,戏剧艺术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纠结,成为决定本时期戏剧演变的根本因素。

老舍《茶馆》(1)《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将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于是之主演的《茶馆》搬上舞台。

(2)《茶馆》的艺术魅力

1.艺术构思中使用侧面透露法。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典型环境的成功选择与描述,使老舍的侧面透露法成为可能。

2.艺术构思是独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茶馆》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式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4.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5.悲喜剧,剧中人的悲剧命运、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和剧作家的讽刺笔法,产生独特的悲喜剧风采。每一幕中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

(二)1980年代戏剧 1.发展趋向:

• 从传统的问题剧到现代探索剧。

• 问题剧对应小说中的伤痕、反思、改革小说,借剧情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认识、态度。• 探索剧对应小说中的先锋小说,强调艺术形式的创新,都反以往的艺术规范。2.问题剧:

(1)反映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用传统戏剧形式:戏剧冲突,人物台词,时空限制。

(3)主要有揭批“四人帮”的戏剧、歌颂改革的戏剧、反映革命历史的戏剧。3.探索剧:(1)、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2)、探索剧的特征:

• 戏剧冲突: 打破统一的中心情节,将不同的情节因素组合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冲突。• 戏剧结构:打破依赖物理时空组织戏剧冲突的结构模式,采用主观色彩极强的心理结构。蒙太奇的结构形式。

• 艺术手法:古今中外的手法都采用。荒诞变形,歌唱,舞蹈,鬼混,杂技,哑剧。• 主题:社会政治主题—主题的哲学文化意蕴。• 人物塑造: 从语言、动作—内心世界。4.戏剧家代表

(1)、高行健

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戏剧探索者。他是一个有着自觉的理论追求的剧作家,他的现代戏剧理论探索及其实验如《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剧作,对于1980年代中国话剧的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沙叶新

喜剧在写实中揉和了现代主义、荒诞手法,结构新颖灵活多变,语言机智幽默,轻松的表面

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有很好的舞台效果。

代表作:《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编剧)、《陈毅市长》、《寻找男子汉》和《孔子、耶稣、披头士列侬》等。

“冰糖葫芦”式的串连结构,生活化的戏剧场景取代集中统一的戏剧冲突。

六.台湾文学

1、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孽子》《寂寞十七岁》

“台北人”系列的主题:(1)客居台北的人无法忘怀大陆上的辉煌。

(2)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末路英雄形象。

(3)寓传统于现代,熔中西小说技巧于一炉。

白先勇小说特征A、(手法)以形写神的传统手法和意识流手法并用。

B、(结构)传统的“纵剖面”与西方的“横断面”相结合。

C、(语言)传统、现代、西方的语言有机契合。2.余光中的诗:《乡愁》、《春天,遂想起》、散文《听听那冷雨》、《自序》、《假如我有九条命》。(1)。诗歌创作经历了曲折打发展过程(2)。写了大量的咏史题材作品,借历史寄托人生,将人生融入历史。(3)。诗歌题材丰富,形式灵活,风格多样。

七,香港文学

金庸:

1、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

2、鲜明的现代意识,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3、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4、别具匠心的武功描写。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 《太阳之歌》 “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2)语言朴实(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 :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 《雨巷》 《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作用,使诗的节奏更鲜明。

(2)首位音节的大回环。例如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内容的重复,使诗歌首尾呼应,加重了诗人的哀彷与幽怨,使诗歌传达着诗中主人公彷徨、空虚、寂寥、无助之感。

(3)押韵,不仅每节诗中讲求押韵,而且还使用间韵‘江扬’韵贯穿全篇,全诗二十四行,属于相邻江扬韵的字有64个。例如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巷、香、娘”等字,都是采用押韵,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头到尾不换韵,使全诗流露出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使全诗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诗自由化,不受限制。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关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林庚 《春天的心》

40年代小说

钱钟书 《围城》主题:

(1)显性层面:从侧面表现抗战环境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

(2)文化反省层面:通过对这群文人的人物刻画,反省批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脸面观(3)哲理层面:揭示人生处处皆围城的寓意,并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围城》语言艺术:

(1)讽刺:随意性、广泛性(无人不讽,无事不讽)(2)比喻:新奇、幽默风趣、知识性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能逗人开心。但他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无论在职业上还是在爱情上,他都无力处理好,是一个失败者,是他自己性格把他自己送进了人生的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艺术特色:(1)意象丰富、新颖、别致

(2)介乎雅俗、新旧之间的语言风格(文言句式的使用)(3)电影技法、外国语言技法的借用(4)独特的讲故事视角 《金锁记》中人物分析:

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丈夫是个“骨痨”病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七巧还是一个人性扭曲,患有畸形心理的,尖酸刻薄的泼妇,虐待狂.但她也不乏人性善良的一面。

长安: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相较于七巧的疯狂,她的悲剧更让人同情。她的悲剧是母亲七巧一手造成的。她软弱,但她的软弱并不是绝对的软弱,她也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过抗争,只是她的抗争在母亲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婚姻,她是一个很纯洁的人。她希望能有一点幸福,希望能够好好找一个人。

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她的小说具有散文美和诗画美。a,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的特点。b,女性意识 抒情特色1.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2.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1)生活化的场景呈现人、物活动(2)童年视角,回忆往事(3)以民情民俗作为人事活动背景(4)设置自我抒情主人公(5)象征隐喻的使用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艺术特色:

(1)借冷静、客观、写实的笔墨描写可憎可笑的人与事,从而进行辛辣的讽刺(2)场面描写充满生活气息、地方色彩(3)精湛的结构特征,明暗线交织 《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形象分析:

方治国:国民党政权基层组织的当权者,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敲诈民财,见钱就拿。阴险狡诈,是个“软硬人”:碰见老虎他是绵羊,如果对方是绵羊,他又变成老虎了。邢么吵吵:是回龙镇有钱有势、惯于仗势欺人的地方豪绅,实力派。他的性格特点是粗野。因为有强硬的后台,所以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粗鲁而蛮横,但也绝非是头脑简单的草包。“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老舍《茶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1)结构上,吸收评书艺术以人物带出故事、以小故事构成情节的方法。(2)叙述上,多用白描,抓住特征,简约干练。(3)具有故事相缀、结构单线、语言通俗的特点。

赵树理三大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万象楼》 《小二黑结婚》艺术特色:

(1)扬弃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吸取其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优点。全文十二章,各有其小标题,它们即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接成文,人物故事交代有始有终。

(2)将小说当通俗故事来写,并吸取评书体小说写法,将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融入故事讲述中,简约明快。

(3)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富有幽默感。《小二黑结婚》人物分析:

小二黑、小芹:他们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在婚姻爱情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为此作斗争。

二诸葛、三仙姑: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荼毒、以旧观点旧思想处世、最终有所改变的老农民形象。

赵树理的创作贡献:

(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格局。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了新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层的冲突,又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观念的冲突。

(2)赵树理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中增添的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在小说艺术通俗化、艺术化方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中有生命的东西,融合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长处,视情节、故事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作品的完整性是和情节的连贯性联在一起的。

(4)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看似浅近却耐人寻味。

(5)把现代审美与传统民间审美成分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五四文学精神与乡村文化调制在一起,以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意识、忧患意识写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那痛苦艰难的精神变革历程。孙梨该期的的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人:高兰 代表作:《哭亡女苏菲》(悼念病逝的女儿)、《我们的祭礼》(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而作)

田间 代表作 《假如不去打仗》 《给战斗者》

词:光未然(张光年)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抗战初期朗诵诗歌的社会功用: 1.作品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抒情的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议论。这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容易产生鼓动性效果,却难免空乏,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

2.民族的形象、民族的命运和民族的感情与意志在其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观:[20年代《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六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实事求似”观,以求似,传达出真正的历史精神,失事在历史框架内大胆假设(2)借古讽今观,在历史精神和现实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点(3)诗情观,历史剧中的诗的灵魂,诗的意趣,诗的韵律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1)以情用史,将人物理想化,例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虚构史实,例如:女弟子婵娟

(2)以情写戏,情节线索与情感线索双向推进,同步发展。例如:第一幕,交代人物关系,第二幕出现冲突高潮由郑袖陷害而激起屈原愤怒情绪,接着城外交锋、南后下毒,冲突层层推进,情节推向高潮,感情也推向大爆发。这里,情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诗意的展现内心世界。

(3)以情写人,屈原既是历史人物,又是作者自己,屈原是作者的感情喷火口。《屈原》的人物形象:

屈原:(1)爱国者的悲剧,屈原爱国爱民的坚定立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主降派的陷害和楚怀王的问罪中遭到了毁灭。

(2)高尚者的悲剧,屈原忠贞高洁,光明磊落,却在邪恶势力的造谣中身败名裂

夏衍《上海屋檐下》现实主义题材 田汉《秋声赋》、《风雨同舟》(多场式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 40年代国统区戏剧发展特点:(1)风格上,由冷变热(2)形式上,由独幕到多幕

(3)取材上,由以现实题材为主到以历史题材为主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毛泽东分别于1942年5月2日、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是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a,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从解放区的实际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

b.指明“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普及”的辩证关系 c.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证中,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提出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影响:1.确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间的文艺走向。2.对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对文艺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

下载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晚晴文学改良的主要内容: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论述:一,梁实秋的文学基本观点:梁实秋发表《文学与革命》、提......

    文学史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中学毕业后做新闻记者 工作。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6),《永别......

    文学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文学史 1.、文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与生命本真密切关联。 2、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3、现代的考古研究证明......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一、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共五则范文)

    填空 1.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2.鲁迅“秦之文章,一人而已”说的是李斯。 3.《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其中著名诗句: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

    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五篇]

    复习资料 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资料新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略) 二、多选题(略) 三、名词解释: 1.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他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