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爸爸该如何与宝宝相处
爸爸该如何与宝宝相处
普天下的爸爸都对自己的宝宝怀揣着深刻的爱。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的中国爸爸对宝宝总是“爱在心里口难开”,但是在宝宝的心目中,爸爸永远是高大的、伟岸的、充满力量的。问题在于,仅仅对宝宝有爱还是不够的,爸爸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觉醒和感悟,才能把深沉的父爱转化为有效的教子之方。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妈妈在照顾宝宝,但是,有研究显示:爸爸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数学成绩会更好。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宝宝,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和人交往。事实上,父亲对宝宝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宝宝,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另外,由于性别的原因,爸爸与宝宝相处的方式是与妈妈或其他人不同的,爸爸和宝宝相处会有一些独特的方式。
☺合理安排时间
没有时间,相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应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量不把工作带回家。爸爸们无论工作多忙,都不要忘了每天腾出部分时间与孩子玩,在游戏中更多地了解孩子,同时树立好爸爸的形象。
☺表达爱意的方式
在生活中,宝宝对爸爸总是存在一定的依赖感。宝宝希望爸爸可以多些时间陪在自己的身边,所以有时候宝宝会特别粘人。但是,宝宝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在你外出时,告诉宝宝你要去哪儿,何时回家;在家时,多听他(她)说说话,多陪他(她)玩一玩,宝宝就能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意。有爸爸的陪伴,宝宝才能更加快乐的成长。
☺耐心诱导的妙招
爸爸不仅要经常与宝宝交流,耐心倾听宝宝的话语,还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多与宝宝一起活动。只有多观察宝宝,多与宝宝交流,才能避免因为不了解宝宝的内心需求而对宝宝乱发火。
☺重视沟通的策略
爱是要用行动和语言来传达的。好爸爸的心得都是相似的:“沟通最重要。”当宝宝遇到令人沮丧的事情是,你要表现出重视和支持;当宝宝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波动时,你要想方设法帮助宝宝平静下来;当宝宝遇到矛盾或问题时,你要用乐观、幽默的态度去化解,给宝宝勇气。
父亲和宝宝相处的独特方式:
1、和宝宝一起做滑稽鬼脸游戏
爸爸与宝宝一起戴上假发、披上床单、互相在脸上画有趣的图案,做鬼脸,妈妈可以在一旁拍照、摄像将“疯闹”的场景记录下来,还可以将照片制成小卡片,贴在冰箱、墙上,成为爸爸与宝宝游戏的家庭记录。
2、给宝宝准备意外的礼物
爸爸可以将给宝宝的礼物寄到家里,别忘了为宝宝画上别致的小卡片,告诉宝宝:“爸爸爱你。”陪伴宝宝一起享受拆开礼物的喜悦。
3、和宝宝一起帮助妈妈做事情
带着宝宝一起体会妈妈做家务的辛苦。周末的时候,可以和宝宝商量,“今天让妈妈休息,爸爸来扫地,宝宝就帮爸爸把桌子擦一擦哦。”“宝宝陪爸爸去倒垃圾,宝宝把垃圾扔进吃垃圾怪物嘴里吧。”不仅家庭的家务不再是妈妈一个人的辛苦劳动,还成为全家快乐的游戏,爸爸和宝宝在活动中增进了感情。
4、带着宝宝做运动
爸爸是宝宝眼里的“大力士”和“飞毛腿”,带宝宝跑步、跳跃、扔皮球。教宝宝学打羽毛球、陪宝宝玩秋千。体力运动,是爸爸和宝宝相处的“特别节目”,宝宝更能在运动中感受父亲角色的勇敢与力量,体会爸爸与妈妈对自己的不同影响。
5、搂着宝宝讲睡前故事
和妈妈轮流为宝宝讲睡前故事,让宝宝体会爸爸的拥抱也很舒适、温柔。爸爸可以和妈妈在讲故事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憨厚的熊哥哥、丢三拉四的唐老鸭等,让宝宝了解爸爸的幽默。
6、爸爸和宝宝的“小秘密”
当宝宝受到妈妈批评不高兴,独自伤心的时候,爸爸不妨和宝宝说说“悄悄话”:“在玩什么?来,和爸爸一起玩好吗?等会我们去喝妈妈做的汤。”爸爸是妈妈与宝宝情绪的“融合剂”。
爸爸还可以每天晚饭后利用固定的时间带着宝宝出去散步,看看花园里的花开得如何?隔壁叔叔家里的狗狗是否也出来散步了?一边散步,一边告诉宝宝爸爸今天的生活,也和宝宝聊聊他今天过得如何。
爸爸和宝宝一起准备一个储蓄罐,和宝宝一起积蓄做外出时的费用,宝宝每次把自己获得的小小零钱放进去的时候,就会开心的期待着和爸爸一起出游。
爸爸育儿小测试
1.妻子一整天不在家,自己也能照顾宝宝。
2.夜里宝宝哭闹,爸爸会主动起来哄宝宝。
3.周末带宝宝出去玩。
4.能说出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最爱的食物、最兴奋的游戏。
5.为宝宝洗澡的时间超过3次。
6.下班立即回家照顾宝宝。
7.不管多么累,妻子忙着做家务时,能主动照顾宝宝。
8.每天照看宝宝的时间超过2小时。
9.常和妻子一起看育儿杂志。
10.能给宝宝换有大便的尿布。
11.能为宝宝做一两样饭食。
12.宝宝哭的时候,5分钟内能哄好宝宝。
13.能正确说出宝宝的喝奶量。
14.走路时,看到和自己宝宝差不多大的孩子,会去询问孩子的情况。
15.认为养育宝宝时,丈夫与妻子应各负一半责任。
符合第1-3条的爸爸:能够帮助妻子照顾宝宝,是个好的开始,可以逐步更多的参与抚育宝宝的工作。争取每天照顾宝宝的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
符合第4-7条的爸爸:对宝宝日常生活的了解正在增进中,更多的抱抱宝宝、和妻子一起和宝宝做声音的交流,尝试和妻子分担养育工作。
符合第8-12条的爸爸:开始成为妻子照顾宝宝的好帮手,分担了妻子的养育工作。
符合第13-15条的爸爸:是个全心投入养育宝宝的好爸爸,但要注意在与妻子分担养育工作的时候,不要冷落了对妻子的关照。
妈妈激发“老爸魅力”的诀窍
每个妈妈都要知道,鼓励身边的丈夫和鼓励宝宝一样的必要。
强调爸爸的重要
爸爸下班回家或者出差归来后,妈妈别忘了告诉他,“今天宝宝一直在找你哦。”“你不在的这些天宝宝总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让丈夫知道宝宝喜欢跟自己在一起,体会到宝宝对自己的想念,心里会很满足,增加照料宝宝的激情。
在亲朋面前赞扬丈夫
在亲朋聚会时,恰当地的“夸夫”,赞扬丈夫工作的努力与对家庭的照顾,表达出对丈夫的欣赏与爱,让丈夫感觉到家庭需要他,妻子和宝宝依恋他。
经常给丈夫放假
不要刻意地向丈夫强调“必须和我一起看护宝宝”,避免“物极必反”的结果。要为丈夫留出他和朋友交流、自己独处的时间,令丈夫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参与养育宝宝的工作。
第二篇:该怎样和小学生相处
该怎样和小学生相处
韩愈给教师下过这样的定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身为一名80后的新教师,刚刚站上讲台不久,面对着年龄相差不远的的的学生们,该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教师的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取决于教师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还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融洽的关系。我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笑对学生。在当今的教学第一线,有很多教师保持着不苟言笑的教风,面对学生时对学生的笑容“吝啬”得很,使整堂课的气氛显得沉闷而紧张,却仍对自己严肃的教态深感满意。因为在他们心中,笑容应该属于课后,而不属于课堂。殊不知,课堂中用“微笑”产生的心理共鸣,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抹去差生心头自卑的阴影。湖南益阳陶伯超老师运用“微笑”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改变“差班”学习状况的事迹,曾深深地打动了我。陶老师采用“五微笑”的教学手段,即微笑提问、微笑肯定、微笑批评、微笑启发、微笑辅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改变了全校“差班”的头衔。小小的微笑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我怀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在讲台上试着用热切、期待的微笑向学生提问;用肯定、赞许的微笑去鼓励学生;用真诚、自然的微笑与学生娓娓而谈,让学生从我的脸上“读”到信任、激励和期待。事实证明,教师常常带着微笑是一种沉稳、自信的表现,是对学生无声的鼓励,这样的教师会赢得学生更多的信赖,这样的形象会在学生心目中更加美好。课堂中“微笑”教学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微笑的力量犹如是做人的力量。你的笑容就是你最好的信差,你的笑容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的学生。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用真诚、自然,不用半点矫饰的微笑面对学生,笑对人生。
其次,严格适中。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课堂管理要在纪律上下功夫。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爱动贪玩,自我约束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特别差。虽然我们各班都有自己严明的班风制度,但仍有部分同学自控能力比较差,时不时的会乱发言,摆弄钢笔或铅笔转着玩的,嘁嘁喳喳小声说话的,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故意起哄喧哗的„„。学生这些不良习惯,必然打断教师的上课思路,影响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影响了教师授课状态与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从而也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上课时必须要严格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听课的坐姿、语言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课堂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绝不能置之不理,采取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放弃的态度,这样下去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回想起上个学期刚来的时候,班上有几个比较调皮却很聪明的男孩子。刚开始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挺欣赏他们的。因为上课的时候,他们会很积极地回答我的问题,而且平时做事会很有自己的思想。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点就是,他们在课堂上总是过于活跃,一节课总是想说就说,嘻嘻哈哈的讨论过去。那段时间我很郁闷,思想活跃是好,可是却扰乱了我的教学进程。我去找班主任,她跟我说叫我严抓课堂纪律,对他们要凶一点,太随和不好。听了这些话,我开始反省我自己,我是不是太谦让他们,舍不得骂他们,导致他们在我的课堂上很放肆。面对这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决定彻底改变状况。因此在上课的时候,面对捣蛋的学生,我不再纵容。记得有一次,我在评讲练习,班上的另一位学生一直在和同桌说话,根本不听课,我警告了一次都不当回事,后来我课也不说了,决定来一个杀鸡儆猴,趁他说话的时候,把他拎了出去教育了一顿。接着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讲我的试卷,好了,班上学生都不敢随便乱说话了,认认真真地对答案,跟着我的思路走。也因为这样,班上的纪律好了很多。让我懂得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必要有的威严。对学生表现出的过分热情要有一定的度,才能激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顺利展开。
其次,尊重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中也无例外,要尊重学生观点和意见,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生命潜能的人。比如我在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作为老师都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因此学生不断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会越学越积极,越学越有劲,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
再次,和学生沟通。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就好像我班上的一些后进生,每天回家的作业不签名,问为什么,不回答,因此在校总是要挨罚。越罚,他们越不服气,越没信心学了。后来我找了其中的一个差生来谈了一下,才发现,原来他们很想学习,但是很多不会做,爸妈知识水平又低,辅导不了他们,他们看到自己的作业很多空着的,怕爸妈骂,因此就不想给家长签名了。面对这一种情况,我将作业题设计为基础和提高两部分,我对那孩子说:你把基础题完成,然后提高部分会做就做,不会就不勉强。前提是一定要认真完成基础题。他很开心地答应了。所以每个星期中有五次作业我都分有基础和提高部分,帮差生打好基础。看着他每次试卷的基础题一次比一次进步,我也把这一方法推广到班上12位后进生,欣慰的是,他们都很积极配合。也因为这样,他们很愿意和我倾诉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所以说教学必须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加完善。
最后,是和他们做朋友。开始孩子们不怕我,是因为我和他们太朋友了,因此这里的朋友是在树立了威严之下的朋友。不是有一个成语叫“亦师亦友”吗?所以我们既要做老师,也要做朋友。如今学生活泼好动,追求平等。他们反对强制管理,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社会知识等多方面的限制,对一些事物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容易犯错误。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坐下来,以一个很好知心朋友的身份,心平气和与他们谈心,为他们着想,使学生感到你是他的真心要好的朋友,得到他的信任。这样,他们才很愿意和你说心事,很愿意听你的话,甚至还会帮你做班上的“小通讯员”,从而了解班级动态。孩子们的心是纯洁无暇的,和他们聊天,做朋友,对自己的生活和教学都有益无害。
我想,对于有些教师认为学校是个严肃的地方,严肃的老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上课必得对老师恭恭敬敬,上课也坐得端端正正。教师对调皮的学生往往有种种的责难,导致学生在学校或课堂上总是害怕,束手束脚。对教师似乎或多或少地存有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他们往往谨小慎微,生怕触犯了教师的尊严。这就影响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慢慢地,课堂上学生们举起的手少了,回答问题的声音轻了,那些被视为差生的学生更是很难抬起头来。学生的内心压力日渐增加,心智犹如上了一把枷锁,思维的火花被教师的尊严浇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等。为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出了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是如何与学生和和谐相处。
第三篇:爸爸如何同孩子相处
爸爸如何同孩子相处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带着这些问题,39健康育儿小编采访了知名儿童心理学家、早教专家杨淼老师,杨老师介绍说,爸爸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爸爸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当中。
爸爸多陪伴孩子更聪明
杨淼老师解释说,因为男人女人的性格差异,所以父亲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多不同的。妈妈更注重孩子的生长发育,希望孩子吃得多长的高,聪明漂亮;而爸爸更多注重孩子个性,比如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独立自理,女孩子应该有礼貌、知书达礼等等。但实际无论爸爸还是妈妈都应该尽可能让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更全面,平衡好关注点,让孩子全面发展得好。而目前因为大多数爸爸在育儿中参与得较少,所以很多妈妈很担心孩子太多与女性接触,男孩儿不够阳刚,女孩儿惧怕男性等等问题。
事实上,爸爸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爸爸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有研究资料显示,与爸爸接触少的宝宝,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多动、有依赖性等表现。而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更强,在爸爸精心照顾下成长的孩子,性格更加宽容,更富有责任感。
孩子性别不同,爸爸的影响也不同
杨淼老师说,因为孩子本身性别不同,对父亲的感受和带来的影响也会有些许不同,爸爸普遍对男孩子都期望将来能够顶天立地,比较放手,所以男孩子会从爸爸身上学会担当、责任、自理等品质,而对于女孩儿,爸爸普遍会更加宠爱,而女孩儿会从爸爸对她的爱来获得未来对自己择偶的一个榜样,要像爸爸一样能干、像爸爸一样对自己百依百顺等等。所以爸爸对男孩儿女孩儿的影响是不同的。
给爸爸的建议1:孩子的学习生活要多参与
因为爸爸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因此,杨淼老师建议,爸爸们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爸爸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不会重来,而与其孩子长大了与他们斗志斗勇,不如从出生开始投入精力,给孩子一个理性又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出色成长。所以爸爸应该从宝宝出生即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建议上班族爸爸可以在周一到周五至少每天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专门给孩子,周末至少留一天全天陪孩子,如果时间能够保证,再加上科学的育儿观念,就一定会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给爸爸的建议2: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有耐性
爸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没有耐心,孩子一烦,爸爸就不愿意带了,还有些爸爸性格比较急躁,孩子不听话或者弄乱东西,爸爸就会大吼大叫甚者打骂孩子。所以爸爸应该先学习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知道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逐步建立的,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解释、并且还要等等他们,当理解了孩子,爸爸的容忍度也会相应提高。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第四篇:爸爸与胎宝宝怎样讲话
爸爸与胎宝宝怎样讲话
胎谈:爸爸和胎儿谈些什么好?
对胎儿来说,在妈妈肚子里的10个月,是培养智能和感性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如果准爸爸能给予胎儿适当的刺激,那么对于胎儿的脑发育和感性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不能因为胎儿在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就武断地认为胎儿什么都听不到也看不到。我们要明白,胎儿是可以通过父母的眼睛和心灵来看、来听父母所看、所听到的一切。因此,不能只把胎儿看成是在妈妈肚子里,要看成是在我们身旁,所以,我们要经常和胎儿说话。爸爸的声音和所讲的故事,既是胎儿学习的窗口,也是增长智慧的源泉。而且,相比高音,胎儿更喜欢低音。所以,胎儿对爸爸的声音,反应更为灵敏。爸爸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说什么,最好都要准确。比如,即使是吃一个水果,也要把它的味道、色彩、形状、大小等都描述清楚。和胎儿聊天时,最好加些适当的手势,并辅以一定的韵律。就像胎儿正在看着一样,动作要大一些,语调也要有高低起伏,音色也要有所变化。特别要提到的是,准爸爸作为丈夫,千万不能冷落了妻子,不仅要和胎儿交流,更要照顾好妻子。
●早上一起来,就聊聊天气
早上一起来,就打开窗户,和孩子说:“今天是个好天气,阳光很灿烂。”然后,还可以讲得再细些。天空、云彩、风等都可以谈,特别要讲一讲爸爸的感受。如果爸爸谈这些情况的时候,心情很好,那么对胎儿将是很好的影响。
●睡觉前,也要和胎儿对话
睡觉前,爸爸可以把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和胎儿说一说。不管是什么事,都可以说,而且不要忘了讲讲当时的心情。这样,即使是心情不好的事,也能很快化解,好心情还能和孩子一同分享。
●讲过程一定要生动细致
对胎儿描述事物或行为过程的时候,一定要生动细致,有现场感。
●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给胎儿听
和胎儿聊天要持续不断。不管是吃饭还是活动,随时都可以讲。现在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都可以详细地讲给胎儿听。用的词汇越丰富越好。
●反复给胎儿念歌词
爸爸经常给胎儿讲讲自己喜欢的歌词,对胎儿的脑发育也很有帮助。
●周末去郊区游玩
周末尽可能去郊区游玩,既能放松心情,又能让胎儿感知新鲜的事物。通过旅行给予胎儿多种刺激是非常有益的。
第五篇:台湾爸爸竟把宝宝
台湾爸爸竟把宝宝“摇死” 教你安全抱BB
导语:国内再出婴儿被“摇死”悲剧。台湾一新爸爸因为担心哭闹宝宝吵到其他小孩,疑似“抱抱”太过激烈导致孩子遭“摇晃综合症”脑出血死亡。“婴儿摇晃症候群”是怎样的群体,而宝宝为什么不能“乱摇”?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教训中为您寻找答案。
又有一新爸爸把小BB“摇死” 敲响育儿警钟
据台湾报道,新北市1名新手父亲,因为女儿哭闹不停父亲便抱起哄骗,深怕吵醒家中其他小孩,疑似是父亲摇晃女儿太过剧烈,女婴竟随后出现口吐白沫和昏迷症状,送医宣告不治,检方怀疑父亲有过失致死罪嫌,法医择日解剖调查。
新北市有名专业技工,其妻在7个月前生下3胞胎,原本父亲想哄女婴入睡,从楼上将女儿抱下楼放在摇椅上,但哄骗疑似用力过度酿成悲剧,在他喂完2名儿子牛奶下楼后发现女婴口吐白沫呈现昏迷状态,夫妻俩赶紧将女儿送往新店耕莘医院仍宣告不治。
警员表示幼儿无明显外伤,而院方分析可能是“婴儿摇晃症候群”,父亲哄骗女婴如果用力过度、剧烈摇晃,则有可能损伤婴儿脑袋,检方目前不排除以过失致死罪将女婴父亲移送法办,但详细情况需由法医解剖调查。
台湾儿科医学会常务理事林应然提醒新手父母,在婴幼儿1-2个月大时,因头部发育尚未完整,加上颈椎无法承受脑部重量,哄睡过程中剧烈摇晃会让婴儿脑内呈现碎豆腐状,很有可能出现脑震荡现象甚至是脑内出血。
“婴儿摇晃症候群”致脑出血原因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脑内组织都如“豆腐”般脆弱,必须避免受到外力的撞击,才能保护大脑组织的安全,特别是不满1岁的宝宝,更需要注意头部的安全。因为出生时婴儿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但体重大约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婴儿的颈部肌肉群肌力比较弱,不足以支撑宝宝的头部。
另外,婴儿颅底及内面较平滑,脑组织固定不是很结实,受到强大的外力时容易晃动,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晃动的大脑组织很容易被突然改变的外力“撕裂”,引发硬脑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眼球玻璃体也会因剧烈摇晃而引起视网膜出血。
“摇晃症候群”的表现
出血之后,颅内压会急速上升,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嗜睡、抽搐、四肢无力、意识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种因人为剧烈摇晃而引发脑出血,并引起诸多神经系统的症状,就是“婴儿摇晃症候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伤害的婴儿并无明显外伤,却都受过力道大小不一的摇晃或撞击。
轻摇宝宝时,宝宝颈部要支撑
宝宝的颈部能自行支撑头部,约在6个月大时,在这之前,只要抱着宝宝,家长都应以手掌支撑住宝宝的颈部。若使用背带,应选择适合月龄并要有支撑颈部的功能的背带,避免头部少了支撑力而摇晃。但现在有的宝宝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究竟该如何确定宝宝的颈部真的可自行支撑头部?一般来说,当宝宝会翻身后,就表示头部的支撑力已足够。
“婴儿摇晃症候群”伤害:可一次或多次造成
由于临床症状与受摇晃次数、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次剧烈的摇晃会造成摇晃症候群,但即使摇晃动作不剧烈,若长期反复地施行,累积数次后,也容易让宝宝出现这种症状。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不论是一次造成或累积数次而成,通过电脑断层摄影或核磁共振,都能看出新旧伤痕的状况。送到医院急救的宝宝,有的只有出血状况,有的则伴随其他皮肤外伤,医生除了根据精密的仪器检查外,还会详细地询问病史,如平日由谁照顾、照顾习惯等。
警惕“婴儿摇晃症” 家长要避免的危险动作
1.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2.在空中抛接宝宝。
3.将宝宝抛到床上。
4.抱着宝宝旋转。
5.让宝宝坐在大人膝盖上,往后用力翻躺。
6.不要过度依赖摇篮,控制使用的时间与摇晃的程度。
“婴儿摇晃症”患儿应及时送医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直接伤害是在大脑,脑细胞受损时所引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只是嗜睡,并没有其他症状,预后情况良好,严重者会昏迷不醒、抽搐不止,有时即使性命保住了,却带着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情况与送医时机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上述异常状况,要及时送至大型医院急救,或许可降低伤害程度。
治疗方法脑出血后当务之急在于尽快降低过高的颅内压。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很多,视状况不同,可选择药物控制(脱水剂或利尿剂)或手术等方法,除了增加婴儿存活的几率,也尽可能将脑出血的后遗症减到最低。
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脑部出血造成脑组织肿胀,进而压迫脑神经,脑神经受损后是无法回复到原先的状况的,存活的宝宝多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日后将会出现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及动作发展迟缓。因此,必须及早开展康复治疗,通过合适的训练学习,让其他并未受伤的区域神经产生并代偿已受伤神经的功能,促使宝宝发挥最大的潜能。另外,提醒家长,受过脑伤的宝宝需要更仔细的照顾,一定避免让脑部再次受到伤害。
悲剧多因婴儿哭闹 然后家长“乱摇”导致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发生,多是父母为了安抚哭闹不休的宝宝而做出如空中抛接的危险动作,也或者是快速摇晃宝宝的身躯。或者是家长发现这样和宝宝“玩耍”时,宝宝好像不哭了,所以,下次再哭闹时,就会有相同的安抚动作。
但是,医生提醒,“宝宝好像不哭了”很有可能是在危险动作后觉得不舒服的征兆。如果还一再重复相同动作,宝宝不舒服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当宝宝真的因此不再哭闹时,或许“灾难”就要开始了。
宝宝哭闹别乱摇 先掌握宝宝情绪吧
面对宝宝哭闹不休,的确会让许多父母深感头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顾经验不足更容易手足无措。医生提醒,虽然宝宝的哭声会令家长心烦意乱,但是必须了解到,“哭”是婴儿对外沟通的语言,他们只能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与宝宝玩游戏,观察、了解他的喜怒哀乐,并适时给予回应,就能与宝宝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充分掌握宝宝的情绪状况后,家长才能“见招拆招”,也不致于发生宝宝哭个不停,父母却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宝宝哭闹有代表意义 所以别“乱摇”了
1.撒娇哭的声音偏高,且哭了很久连一滴眼泪也没掉,这是撒娇的哭声,也是想要妈妈抱抱。
2.尿布湿了若是听起来较为刺耳的哭声,哭音尖锐并夹杂低音,就是宝宝尿布湿了,希望妈妈快帮忙换尿布。
3.饥饿仔细听宝宝的哭音,可发现哭音中有“M”的音节,这是宝宝肚子饿了。
4.想睡觉哭声听起来比较低沉,则代表宝宝想睡觉了。
5.生病如果哭声持续且反复发作,可能代表宝宝生病了。如果哭声尖锐异常或声音由强变弱,就需要爸妈提高警觉喽!
当宝宝哭闹时,父母可依照下列步骤确认宝宝为何而哭:
1.父母应试着辨别新生儿哭声代表的意义。
2.先确认是否尿布湿、肚子饿。
3.检查身上有无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温度太热,导致不舒服。
4.观察宝宝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量体温,判断有无异常。
5.若安抚超过15分钟仍哭闹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肠胃炎或其他疾病,应尽速就医。
究竟该如何安抚哭泣的宝宝,除了耐心以对外,父母可帮宝宝按摩,还可以通过身体的亲密接触以缓解宝宝的情绪,避免抱着摇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伤害宝宝。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宝宝以转移注意力,让宝宝停止哭泣。如果自觉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强,应该请家中其他有经验的成员帮忙哄宝宝,给自己松口气的时间,避免因自身情绪失控做出令人遗憾的事情。
如果安抚了很久还无法让宝宝停止哭泣,这时最好考虑送医,因为在2~3个月大时,有婴儿性肠绞痛的问题,5~9个月大则是肠套叠的好发年纪,需要专业的儿科医师检查,做综合性的评估,才能真正解决宝宝的问题。
为了不让“婴儿摇晃症候群”的悲剧不断发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小心,在宝宝的颈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时候务必以手掌托住其颈部,并且避免做反复在空中抛接等的危险动作,让宝宝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