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遇那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第一课时的准备】
1、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
【教学过程】
第 二课时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
第二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思路】
1、“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游历 嘱托 耻辱 发愤 耗尽 血溅墙头 悲愤交加 了此残生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2、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导入新授)
二、讲授新知
1、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话(读好它)。
3、同位互读听。
4、请学生读这段话。
(对读的同学都给予鼓励。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只有夸学生,才能激活出他们的课堂热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教师的课堂朗诵更能激起学生们的读书欲望)。
6、生再读这段话(2遍)思考有几句话。
8、师问,“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谁能告诉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说不好的,可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9、请学生具体说说我国从古至今中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10、(第二句)“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司马迁想怎样死了?(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11、司马迁当编史官,当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寻死呢?请自读第三节找答案并用笔 标注出来。
12、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里的“悲愤交加”是什么意思?
13、到底是什么事让他悲愤交加,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呢?
14、教师补充“腐刑”、“司马迁的家庭情况”、“当时的社会观念”及“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
(一)、腐刑-简介
腐刑又叫宫刑,它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也是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是执刑人用刀子剜掉受刑男子的睾丸,让其以后不能再与女子发生关系后怀孕。对受刑女子同样是破坏其生殖机能。总之,这是一种对人格施以极大侮辱的惩罚。司马迁就遭受的就是这种刑罚。
(二)、司马迁的家庭情况
司马迁的家族延续到司马迁这一代时已是五代单传。司马迁36岁时他的父母就已经双亡了,那时他的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父母死前抱孙心切几次想为他续小妾都被他以无作为,要专心学习、研读史料为由给拒绝了。以至在他受腐刑时也只有一个女儿。
(三)、当时的社会观念
在司马迁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十分重男轻女的,因为男孩可以延续香火而女儿就不能。我国古时候说孝顺时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做到孝顺的第一点:就是为家庭生儿子。没有儿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司马迁认为自己受了腐刑以后再也无法为司马家延续香火是最不孝顺的人。死后也无脸面对自己的先人。
(四)、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 2 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说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
15、请学生说司马迁悲愤交加,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原因。
16、第三、四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呢?请自读课文1-2节找找答案,主要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并作批注。
17、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18反馈交流。
四要点:1)、母亲河的熏陶; 2)、英雄故事的感染; 3)、父亲的影响; 4)、完成嘱托。
(第一个要点,“母亲河的熏陶”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可作提示启发:黄河养育了我们中华各族儿女,被称为母亲河。那么“母亲”伟大吗?伟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而司马迁生长在黄河岸边,看着这滚滚东逝的黄河水,他会不会被黄河这位“母亲”所熏染呢?)
19、再读司马迁狱中想的这一段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就能把这一段读好了。)
20、想到这儿司马迁又是怎样做的呢?(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21、那么结果怎样?齐读最后一节。
22、是啊,司马迁用了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史书,你们想想他这13年是怎么过的?
23、这13年的辛苦努力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过程。现在清明节将至,今天我就带你们去给司马迁扫墓,(投影出示司马迁的墓碑)到司马迁的墓前你想说什么呢?想想并动笔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列出纲即可)8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言。
24、请学生起来说(对每个说的学生都给予鼓励)。
25、大家说的非常好!听这你们的发言老师也想把自作的一首诗《偶成》朗诵给司马迁听,(出示诗稿)。
司马迁
——邢新斌
少年勤奋广游历,牢记嘱托把书著。一场横祸飞身来,满身疮痍辱先德。几度寻思阴间报,颜面尽失和为人? 父命、心志常伴佑,旷古《史记》传今天。
26、课堂总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把你想对司马迁说的话整理下来。【教后记】:
《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来说:
一、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狱中遭受酷刑后对其所造成的致命打击;
二、体会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痛苦绝望心情;
三、体会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顽强编史记的坚强毅力,最终体会文题中“发愤”的内涵。
这三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教学,本人在课堂上学习了文人的“骚”,把司马迁所受的“腐刑”作了一个详尽的解释并把当时社会一种腐朽的思想观念和司马迁为啥要为李陵辩护及他的家族情况都作了一个具体介绍。最后学生在老师“骚”的教育影响下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因此轻轻松松地走进了文本,与文本产生了共鸣、震撼了心灵;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同时也走进了那个专政、野蛮、不公正的罪恶社会。于是在课末的最后一个环节“说”上,学生们说的非常好,学生说的那些话都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发自肺腑的是文本内涵的再造。
这节课如果没有老师冲破陈规陋俗的“骚”就不可能使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话,实实在在体会、揣摩语言文字,更不可能换来学生灵活、机智、欢畅的发言。没有灵活、机智、欢畅的发言课堂就没有了“灵气”,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不到实质的锻炼,“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文人作家,是作家就要会“骚”,一个不会“骚”的作家写出的文章是没有读者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在你的课堂“骚”起来,5 学生才能“活”起来。
第三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
有人说他是千古奇才、有人说他有满腹经纶、有人说他是伟岸君子、有人……太多太多不同的评论充斥在耳畔,他是史学家也好,文学家也罢,都让人震憾、让人心痛。他就是是编写了50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着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然而,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当时间的流水冲过了千年的堤岸,我们回望古人凭借的只有那些留在书籍上的古老文字。透过饱蘸墨香的方块字,我们看见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忘却了自身的荣辱得失在奋笔疾书,笔下流淌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忍辱负重的他终于在13年后出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也终于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
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耻辱与困难,只要坚强不懈任何事都会成功。如果坚持不住烈日的晒打,骆驼怎能在沙漠中行走。如果不经起滂沱大雨,怎能出现美丽的彩虹。如果不经过逆境的折磨,人怎能懂得坚强。总之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四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说课设计
一、说课标、教材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牢记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说学情
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本课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深刻感受司马迁的顽强意志与坚韧人格。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艰辛,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意志。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学具
以上教学目标预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面对挫折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第二课时:复述课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写字。
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词典。
五、说预设教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是这样预设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先让学生读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样可以调动起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讲读课文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的对话,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检查预习尤为重要。首先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词语。重点引导学生区分生字“摊”和熟字“堆”,并让学生用这两个音再分别组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排除字词障碍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疑惑,以便教师能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三)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在学生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提出两个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分层深入感悟课文。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让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全画出司马迁发愤的原因的语句,接着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司马迁与历史故事的不解之缘。通过“十分激动、广交朋友、积累大量历史资料”等词体会司马迁对历史的热爱,通过司马谈临终时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的嘱托,以及“牢记、每天忙着”的词语,深刻体会司马迁为完成父亲遗愿的辛劳,此时的司马迁是辛苦而快乐的,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文章内容、解决文章中难点的关键。因此应紧紧抓住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思考、探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迁遭遇酷刑后的感受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等词语,并结合历史让学生充分想象司马迁惨遭酷刑的不幸,体会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心理状态。然后我追问道:为什么司马迁一想到没写完的史记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司马迁说的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再次追问:那司马迁是怎样做的?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结尾与第4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司马迁坚强意志的语句,并在交流讨论中抓住“尽力克制、埋、重又、十三年、毕生心血”等词,使学生充分体会《史记》这部辉煌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的深刻内涵。
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将课文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
然的体会到:司马迁虽遭不幸,但他并没有向挫折屈服,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成就了生命的价值,并为中华民族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最后让学生回归整体,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司马迁的发愤、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与坚韧人格。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两的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交流——有感情读书,层层推进,从而真正走进文本世界,文章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相关书籍
2、我是小小司马迁——听爷爷奶奶讲以前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树立起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精神。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培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重在自悟自得,与教材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附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发愤挫折
↓
顽强不屈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感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过程和方法:结合文章语言优美的特点,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习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齐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回答。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他是怎样发愤的?《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好,带着这些问题咱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15分钟)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生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1、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
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
(出示随后一段)
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设计理念:*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教师总结: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要写史书!)
(2)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3)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由于黄河文化、古代英雄故事的熏陶,父亲对司马迁的耳濡目染,最重要还是父亲临终前让刻骨铭心的嘱托。(板书: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的确,正是父亲临终嘱托给了他动力,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用心去读父亲的话,体会父子分别时的情形。齐读
(4)指名读父亲的话
2、从父亲的话中你能听到什么?
(1)先说在读,指导朗读。千万不要忘记啊,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辈,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啦!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所以司马迁牢记——(引读)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他怎样进行写作?第三段有个成语告诉了我们。
专心致志(板书:专心致志)
2、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谁能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听。
(1)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板书:飞来横祸 注意读音heng4)
(2)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又叫“腐刑”,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这种刑法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在精神痛苦。古往今来的所有的刑罚,都没有腐刑这么残酷的。在司马迁看来,腐刑比死刑要严重多了,因为死刑不过是丢了性命罢了,而腐刑它是对人格有着极大侮辱,让人的觉得生不如死。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3、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
学生回答(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残生!)
(1)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感受这刑法对司马迁的打击!(点击变红: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板书: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2)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齐读)
4、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在书中找出答案!(1)司马迁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齐读
(2)司马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在司马迁看来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又是轻于鸿毛的呢?(板书: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5、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指导朗读,让学生联想,感悟!
6、(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痛苦和绝望吗?那你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7、(齐读“尽力”至“隶字”)。(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体会隶字的形体。
8、那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出示:就这样……《史记》。其中“13”、“52”变红色)
1、看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什么?
2、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想象这13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呀!(板书:辉煌巨著)
3、(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指名读!
(1)什么叫“前无古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就叫前无古人。)
(2)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3)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总结课文
司马迁正是这样的发奋,最后才完成了《史记》,齐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音乐响起,回顾板书,齐读)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五、作业设计:
读了课文以后写一篇感受,说说自己以后再学习上准备怎么做。
六、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