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第二课时
编号:26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编号:29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进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5、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指导朗读
五、复述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指名读课文。
4、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5、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6、指名复述课文,评价。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习题。
2、课后同桌之间复述课文。板书设计:
11、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
第二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
有人说他是千古奇才、有人说他有满腹经纶、有人说他是伟岸君子、有人……太多太多不同的评论充斥在耳畔,他是史学家也好,文学家也罢,都让人震憾、让人心痛。他就是是编写了50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着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然而,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当时间的流水冲过了千年的堤岸,我们回望古人凭借的只有那些留在书籍上的古老文字。透过饱蘸墨香的方块字,我们看见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忘却了自身的荣辱得失在奋笔疾书,笔下流淌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忍辱负重的他终于在13年后出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也终于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
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耻辱与困难,只要坚强不懈任何事都会成功。如果坚持不住烈日的晒打,骆驼怎能在沙漠中行走。如果不经起滂沱大雨,怎能出现美丽的彩虹。如果不经过逆境的折磨,人怎能懂得坚强。总之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时)教
案
作者:薛国平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79
里庄中心小学
薛国平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读题,在“发愤”下标着重号,再读题强调“发愤”,理解“发愤”的含义,并将意思放在题中说说文主要内容。
2、抓住“题”质疑: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板书:为什么?怎样?在什么情况下?
3、自由读文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用笔做上记号。
4、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
(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增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父亲一生的愿望是什么?他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2)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仗义执言
正直勇敢
敢说真说
实事求是)
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
“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
而“悲愤”,因
而“愤”。他真想一死了之。B、司马迁认为“
比鸿毛还轻,比泰山还重”,他要做
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
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E、出示插图,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什么?(挑灯夜书,条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什么?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把他的形象读出来。(用“不管……不管……都……”来说图意。)
4、引导:这是司马迁在受刑后发愤写史记的情景。除此以外,司马迁还为写史记发愤做了许多努力,请找出来,读读体会体会。
(1)儿童时,听英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儿童时听英雄故事,长大后写英雄的故事。)
(2)年轻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资料为写史书打下基础)
(3)父亲死后:牢记嘱托,每天都……
(研究、阅读、整理、查对,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这是为写史书作准备,这项工作司马迁整整做了四年。)
二、抓“巨著”,体会情感。
1、引读:经过精心准备,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终于……这部前无古人……用生命写成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耗时长,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2、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学习补充资料)
(1)关于《史记》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于司马迁: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司马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
3、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你想对司马迁说的心里话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真挚情感。(齐读)
4、抓拓展,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三、板书设计
积累资料打基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牢记嘱托作准备。
忍辱负重写史书,为什么?
辉煌巨著传万代。怎样?
在什么情况下?
第四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重点:
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教学难点:
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指课题,齐读)。
1、我们已经了解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谁来说说看。同时我们还认识一些词语,(出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四处游历 牢记嘱托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2、这组词记录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先学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首先请看清楚学习的要求,(出示自学要求)自己小声地读一读。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划一划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 1
《史记》的有关词语、句子,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一读划出的句子。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下面,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四、后教(全班交流)
片段
(一)“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下面来分享一下我们的自学收获,哪个同学先来。
2、学生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抓住“每天、忙着)为了写《史记》,司马迁每天如此忙碌,他忘记了——,他忘记了——,而他一直没有忘记的是——(父亲的嘱托)
3、出示:“父亲的嘱托”
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什么?(难过,遗憾、期望„„)
4、引读:因此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出示内容)
5、在这里,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司马迁?(结合板书:坚持不懈、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片段
(二)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我们继续交流,你还划了哪些描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词句?
生读,谈感受。(结合出示内容)对于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司马迁埋藏在心底的耻辱、痛苦到底是什么?他尽力克制了自己的什么?他为什么能够克制住自己?)
带着这些疑问,再来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解决了哪个疑问?
①学生交流:司马迁埋藏在心底的耻辱、痛苦到底是什么?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就叫——飞来横祸。(“飞来横祸”变红色)
师简介:这个飞来横祸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出示,默读: 补充阅读《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李广利、李陵率兵攻打匈奴。李陵带兵五千,深入敌后,遇敌八万,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因李广利拒不救援,李陵军队矢(shǐ)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奸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fěi bàng)。司马迁仗义执言认为李陵功过足以相当,有可能是假降,伺机回报朝廷。
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辩护,把他投入大牢。
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事实上,司马迁遭受的刑罚远比这些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司马迁遭受了宫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不男不女,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一样了。这种刑罚不但是对人体的伤害,更是对人格的一种侮辱。
②“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准备怎么做?
学生回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变红)
你现在知道他尽力克制了自己的什么吗?(想死的念头)③背负肉体上的痛苦与人格上的耻辱,司马迁为什么能克制住自己呢?他想到了什么?
生答(史记还没有写完;死得不值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你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变红)让我们一起读,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轻易去死,就是——
心里想着责任,忍辱负重,完成目标,就是——
3、所以他用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变红)“我一定要„„,一定要„„”
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司马迁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谁来读一读?
当司马迁孤身一人,来到野外,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
司马迁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了牙关,把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一齐大声地读。
4、同学们请看,司马迁就是这样写《史记》的,(出示图片)司马迁选择活下去,选择写《史记》,不仅意味着选择了劳累和孤独,更意味着他要忍受人们的歧视,而苟且偷生。请同学们看图展开想象,选择一个情景说一说。出示: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司马迁 ;
面对一些人的当面羞辱,背后的指指点点,司马迁 ;
每当想起了去世的老父亲,司马迁。
5、是的,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了责任和使命。此时此刻,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结合板书: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不折不挠、顽强不屈„„)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终于写成了《史记》,了却了父亲的遗愿。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生答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啊!我们不仅要关注13这个数字,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每个日日夜夜。)
(52万余字说明《史记》字数多,内容丰富。我们来看插图,《史记》就是司马迁用毛笔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呀。)
所以,文章最后说——(齐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因此鲁讯先生曾这样称赞司马迁的《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课文我们即将学完。你觉得课题中的“发愤”就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知道了一部辉煌巨著,它是——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司马迁的一句名言——
七、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篇目:《史记》,交流出自《史记》的故事。
第五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遇那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第一课时的准备】
1、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
【教学过程】
第 二课时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