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时间:2019-05-14 14: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第一篇: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大竹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实施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为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大竹县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现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通知》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章

大竹县经济社会概况

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的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达州南部,东邻重庆梁平、垫江,南接邻水,西连渠县、广安,北靠达川区,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臵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县全域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5公里,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属平行岭谷区,呈“三山两槽”地形特征,东有明月山、西有华蓥山、中有铜锣山三座南北向的川东名山,铜锣山以西称山前(包括县城),铜锣山以东称山后。1

山岭最高海拔1196米,槽谷最低海拔253米,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17.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9.4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84天。辖3个街道、48个乡镇、382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2万,其中县城建成区24.2平方公里24.1万人。

——区位交通。大竹县地处成都、重庆、西安及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境内包茂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国道210线及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纵横贯穿,县城北距达州60公里,南距重庆机场135公里,东距万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1小时万州港、3小时成都、5小时西安、5小时武汉”的通达格局,是川、渝、鄂、陕四省(直辖市)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县域内100%的乡镇(街道)、100%的村(社区)通水泥(油)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国道外迁、山后快速通道竹石线、包茂高速达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点交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线竣工,达州—大竹—邻水—重庆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纳入“十三五”建设规划。

——资源禀赋。大竹县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低山、丘陵、平坝有适宜多种竹木生长的林地。森林类型有: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松、杉针叶混交林;以丝栗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白夹竹为主的竹、针、阔混交林;也有松、杉、柏、樟、栎等纯林。2

境内有煤、天然气、石灰矿、灰石岩、铁矿石等多种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大竹县系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原煤总储量为1.63亿吨,符合工业标准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保有储量达1.44亿吨,发热量在5000-7000大卡/千克。天然气蕴藏量约60亿立方米,拥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年输转天然气27亿立方米。县域内有启于先秦、兴于三国的古官驿道,有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清河古镇,有川东小峨眉美誉的云雾山,有单井出水量亚洲第一的海明湖温泉和佛教文化圣地净土寺。境内五峰山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百岛湖和龙潭水库创建为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入列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有苎麻30万亩、香椿10万亩、竹40万亩、糯稻15万亩,还有玉米、小麦、油菜、蚕桑、茶叶、生猪、家禽等生物资源。苎麻纺织品、竹制品、“巴山红”香椿、东汉醪糟、大竹豆干、大竹凉席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经济发展。大竹县曾连续十二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助农增收工作先进县、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现代流通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丘陵县排位靠前,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之一和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2015年,实现了GDP、民营经济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总量全市第一”,GDP、规模以上工业增 3

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8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61.52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3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2亿元,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8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增长10.3%;民营经济增加值165.25亿元,增长8.5%。

——发展环境。大竹县系全省革命老区县、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全省16个“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之一,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发展带和全省川东北城市群。先后被表彰为第三轮全国科普示范县、被命名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等称号,并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大竹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激发。“6+5”产业振兴计划纵深推进,规上企业达113户,中小微企业达3296户。大竹经开区规划面积40.88平方公里,2015年基础设施覆盖区达9.5平方公里,入驻投产项目101个,实现营业收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9%。被列入全省“51025”工程500亿元重点园区培育计划名单。经开区企业(项目)代办中心对企业(项目)实行 “一 4

站式”服务和“并联式”审批,“领导挂包、部门代办”重点企业(项目)。以经开区为主阵地,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石河建材园和月华食品园三个配套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1+3+10”工业发展格局。

大竹县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化同步”、“三个跨越”,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奋力扩总量提质量、强建设夯基础、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天的大竹,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建设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

第二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第一节

大竹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苎麻:苎麻是大竹县的传统优势特产,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农民代代种麻,家家种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对苎麻始终有一种深厚的特殊感情。大竹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带,无霜期全年280天左右,苎麻生长期3-10月的日平均温度21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并且80%的降雨量集中在4-10月,基本与苎麻生长一致。同时,大竹地形呈“三山两槽”,苎麻主要种植在两槽缓坡地带,土壤多为紫色大土泥,全县2/3的耕地都适宜种麻。大竹苎麻种植面积大,质量好,产量高,其原麻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国乃至世界苎麻行业,在苎麻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竹原麻多以手工刮制为主,其质量上乘,远销省内外,价格比国内其他麻产区的原麻每公斤高出近1元,因而,大竹苎麻面积虽然在下降,但它仍是目前全国保持得最好的优质苎麻主产区。大竹县苎麻技术推广站自70年代建立以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是全国县级唯一专门从事苎麻科研、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的机构,现有技术人员18人,获得部、省、市各种奖项达30多项,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主产乡镇有2—3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坚持在第一线从事苎麻科技推广工作。

大竹县是全国知名的优质苎麻基地县,先后被国家、部委、省授予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中国苎麻之乡”、“全国苎麻标准化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四川苎麻之乡”、四川省“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优质麻纺原料基地”称号。“大竹苎麻”于2009年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并荣获“2012年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大竹原麻60%销往省内的梓潼、广安、隆昌及省外的湖南、湖北、浙江、重庆等地。

大竹现有各类苎麻加工企业5家,其中颇具实力的当属玉竹麻业和金桥麻业。

玉竹麻业是从事高档苎麻纤维及纱线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精加工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现有资产总额近亿元,员工1000人,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达1.2亿元以上,实现利税上千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该公司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十多项专利,创新解决行业老大难问题—苎麻“刺痒”,填补了国内空白,已注册的商标 “玉竹牌”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纺织服装竞争力500强企业”。金桥麻业年产精干麻10000吨,苎麻纱5900吨,苎麻坏布1200万米,苎麻面料1500万米,苎麻T恤15万件,苎麻袜子50万双,服装、家装200万件套,在全国建立苎麻产品专场店100个,销售收入5亿元以 7

上,利税7165万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二)香椿:香椿是一种优良的材、菜兼用树种,大竹香椿栽培历史悠久。椿芽营养丰富,具有抗癌、养颜、延寿等多种功效,深受城市特别是北方大中城市居民青睐,市场前景广阔。2009年以来,我县坚持“政府引导、村组实施、农民主体、部门帮扶、项目支持”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把香椿产业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科学实施林业相关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香椿产业的积极性,又实现了香椿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目前,全面已建成10万亩优质香椿基地,其中核心示范区建设2个,总面积6万余亩,实现了基地建设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香椿第一县”;2011年被省政府授予林业产业强县,2011年2月“巴山红”香椿被认定为林木良种。

椿芽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16年全县香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亩产鲜椿芽300斤,均价15元/斤,产值达1.9亿元。香椿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基本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大竹县馋香嘴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位于大竹县石河镇严家桥村,占地约28 亩,主要从事,香椿种植、加工、销售。公司总资产1000万元,拥有一支由国内业界12人组成的专业巴山红香椿产品配方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品牌设计、8

产品营销设计的精英团队,并于2009年12月成功注册“巴山红”、“馋香嘴”、“竹椿”牌商标,是达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北京四川企业商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现已发展优质红香椿种植基地3个,与12个村124个社1980户农户签订了种植订单,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香椿远销全国各地。自巴山红香椿鲜芽进驻北京、上海、山东、青岛等地的大型卖场两年以来,取得了当季销售业绩超过1500万元的骄人业绩,约占整个大竹香椿鲜芽销售份额的33.80%。并通过川商卡(北京四川企业商会搭建的一个网络销售平台)、馋香椿食品商城(www.xiexiebang.com)、馋香椿食品微商城(微信公众号:馋香椿)、淘宝、京东、天猫、工行融e购等网络销售平台,将巴山红香椿精品以礼盒的形式进行销售,取得单季销售额超35万元的乐观业绩。

(三)糯稻:大竹县具有知名的“大竹醪糟”、“东汉牌”、“东柳牌”醪糟品牌和丰富的糯稻加工企业资源。醪糟生产主要原材料就是糯稻。现在全县有以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为骨干的醪糟企业近10家。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现有员工450人,其中科技人员48人,占地6.8万平方米。产品有醪糟、糯米粉、醪糟汁饮品、汤圆心子、免煮汤圆、灯影豆干等6个品种80多个规格,年综合生产能力4.5万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加拿大、英国、法国、9

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醪糟生产、自营进出口经营企业。公司“东汉”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中国保健协会会员单位、全国醪糟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新农村省级示范企业、四川省老字号品牌企业、四川省质量信誉AA级企业、四川省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四川非公有制经济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四川省“小巨人”企业,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四川省科技型培育企业、四川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四川省质量提升、质量监管示范试点企业,四川省打非治滥示范试点企业,四川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四川省扶贫示范试点企业。产品先后荣获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标志产品、绿色食品,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四川名牌、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指定产品、四川省消费者喜爱产品、四川省妇女儿童喜爱商品。东柳醪糟为中国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醪糟传统生产工艺,获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瓶发酵原窝原汁醪糟新产品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其工艺属国内首创,综合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制开发的全国首条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无醪糟自动化生产线的空白,于2011年3月21日竣工投产。2001年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 10

年获出口食品卫生注册,2003年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2005年通过了HACCP认证。

公司建有全国出口原料安全生产基地、四川省农业标准化基地、绿色食品糯稻基地10万亩,带动大竹县月华、东柳、石河、神合、柏家等23个乡镇80个村的种植农户3.5万户10万人增收。2015年,现糯米收入2.3亿元,增加纯收入6500万元,户平均增加纯收入2200元,人平650元。基地农户高兴地称赞:“醪糟架起致富桥,糯稻成了摇钱树”,一粒糯米致富十万农民,糯稻产业已成为大竹县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第二节

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全县农业“1243”战略。2014年我县聘请中国农科院专院编制了大竹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对大竹的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提出了一核两带三板块发展思路,明确了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农业“1243”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即加快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抓好山前种养循环、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突出粮油、畜禽、苎麻、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涉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坚持“一产接二产连三产”,把现代产业品牌理念引入农业,重点在显特色、深加工、活流通、保安全、重营销、促旅游上下功夫,做靓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张名片”,纵深推进农业“1243”工程,强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区,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农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创业。充分利用县委党校、行干校、县农校等阵地,整合“阳光培训”、“扶贫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加强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建立分级评定和准入退出机制。

二是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农村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鼓励发展休闲农庄。每年评选发展前景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示范家庭农场,并给予奖励扶助。

三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七条措施》,着力壮大苎麻、香椿、糯稻、蔬菜、黑色类产品等具有我县区域特色的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每年评选一批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向上推荐为市级、省级示范社。引导同区域、同行业、同类型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在劳动、技术、产品、资本、品牌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赋予农民合作社申报和实施财政项目主体待遇,完善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扶持政策,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

四是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取消注册资本限制,放宽准入条 13

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先照后证”,加快农业企业发展。合理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支持苎麻、香椿、糯稻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打造名牌产品。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加快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鼓励龙头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经营模式,建立“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分配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制定并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向苎麻、糯稻、香椿等特色产业基地派出科技人员驻村指导特色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0余人次。实施了技术扶贫行动,从县农林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中选派70名中高级农林技术人员深入全县70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指导贫困村发展产业。加强“四新”示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质、新模式,川苎8号在全县种植面积85%以上,川苎11号达10%以上,苎麻冬套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红油香椿巴山红在全县占到80%以上,香椿矮化种植面积达2万亩;糯稻全面推广适宜精深加工的糯优1号、2号等优良品种。

四、强力招商引资。

积极参与西博会、西洽会、农博会等各种展会,大力宣传推荐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引进各种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我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引进台湾宝岛农业参与东柳休闲农业示范带建设,引进浙江企业参与白茶产业发展,引进内江企业大双马村发展大棚蔬菜等。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居民小区延伸布局农产品平价超市,建立社区菜市场或菜店,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医院、餐饮企业等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二是依托西博会、渝洽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川货全国行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契机,为参展业主免费提供展位、免费搭建展示展销平台、补助交通食宿费等,积极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广泛推介大竹品牌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目前美联电子商务局集聚区已初步成型,入住企业38家,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远销国内外。四是鼓励和支持冷链升级改造,新建冻库及购臵冷链物流车辆,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六、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院县合 15

作机制,将科技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进科技人员到田间、科技培训到村组、科技服务到农家,为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打下坚实基础,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以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积极争创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对新认定或评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商标的企业、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

第三章 县委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出台的政策

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品牌引领、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农民共富”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农业建设,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强力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政策:

一、出台了《关于建设“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的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出台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七条措施》,对企业用水用电、贷款贴息、品牌奖励、项目倾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支持。

三、出台了《大竹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七条措施》,在土地流转、设施大棚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农业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

四、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市场准入、鼓励企业集聚发展、鼓励创新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示范创建、鼓励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奖补资金支持。

第四章 取得的成效

一、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我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在25万亩以上;已建成以石河片区为核心的优质苎麻基地5万亩,全县达22万亩;建成以姚市乡为核心的常年蔬菜基地1.2万亩,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6万亩以上;建成以二郎、竹北为核心的香椿基地6万亩,全县达10万亩;建成了以“月华、东柳”为核心的优质糯稻示范基地3万亩,全县达15万亩。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带动农户23万户,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利润8200万元;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50家,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11家,市级示范6家,带动农户18万户,各类专合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带动农户18万户;创新培育家庭农场30家。

三、农业知名品牌不断增多。

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累计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达州市知名商标16个,四川名牌7个、绿色食品16个、无公害农产 18

品20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33个。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我县进一步完善推广“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带动主体在适度规模经营、投入品、农业设施、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标准化发展的作用,倡导和推广带动主体更多承担自然和市场风险,带动主体和农户利益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让广大农户在多个环节分享更多收益。

(一)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底收购”,对农户种植的优质糯稻,在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则按合同签订的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价格高于合同订单保护价时,就按高出市场价的2%-5%收购,并实行年终二次返利,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农户种植优质糯稻比种植常规杂交稻也大幅增收:2015年,直接带动农户3万户、10万多人,10万亩优质糯稻基地实现糯米收入2.3亿元,增加纯收入6500万元,户平均增加纯收入2200元,人均增收650元。实现了糯稻基地内2100人脱贫致富。

(二)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合组织+基层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以优质水果苗木和技术入股,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村级组织以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协调服务入股的方式,成功探索出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以 19

14:6:80利润再分配机制,合作社占利润的14%,农民占80%,村级组织占6%,盛产期每亩产值达3000元,合作社、村级组织、果农年纯收入分别达112万元、46万元、640万元。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案例:

一粒糯米醪糟香

十万农户奔小康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糯稻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第一产业糯稻基地建设方面

为满足公司生产所需优质原料,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公司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5年,公司在大竹县的双拱镇、石河镇、月华镇、东柳乡、莲印乡、清水乡、朝阳乡、庙坝镇、欧家镇等23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糯稻产业带,糯稻原料生产基地规模达10万亩,涉及3万户农户、10万多人从事糯稻生产,建立现代农业、创新农户增收模式,致富一方农民。在发展糯稻产业中,狠抓糯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对部分田块进行了田块调形,对糯稻基地村社道路维修、硬化,对引水渠、排水沟等水利设施建设等进行无偿补助。

二是产前抓技术培训,签订糯稻种植收购合同,向农户无偿提供优质糯稻种子和育秧农膜等生产资料。组织县农技中心和乡农技人员为主的科技帮扶队伍,对农民及糯稻基地所辖乡镇、村社干部及种植农户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技术培训,科学种植,确保原料质量安全。

三是产中抓技术指导。由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角,指导农民做好选种、育种、施肥、植保、灌溉、21

土壤改良、水利设施改扩建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确保糯稻优质高产。

四是产后抓收购。派员派车帮助农户运粮,对困难户实行上门收购,减轻农户运输负担,努力为基地农户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质量。

五是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在基地建设中,不仅是无偿提供种子、农膜、技术,而且对用机械收割的农户予以补助机收费:

1、散户种植:①、对散户种植糯稻补助村干部发展糯稻工作经费的标准是:每亩20元。②、对散户种植糯稻基地内的特困户、残疾人机器收割补助标准是:每亩补助50元。

2、成片种植:①对成片种植糯稻补助村干部发展工作经费标准是:成片种植糯稻集中连片达50亩的每亩30元,50—100亩的每亩40元,100亩—150亩的每亩50元。②、对成片种植糯稻基地内的特困户、残疾人机器收割补助机收费的标准是:由公司全部承担收割费,即免费帮助收割。③、对成片种植糯稻基地内的农户机器收割补助的标准是:每亩50元。

六是宁让企业亏,也不让农民亏。2015年,部分村社因自然灾害影响,少数糯稻颗粒不饱满、色泽较差、质量不好,按照收购合同,公司可以拒收。但是:宁肯让企业亏,也绝不让农民亏,我司仍然按照合同订单保护价予以收购,并将按订单保护价收购的色泽差、不饱满的糯米,低价卖给其他厂家,每吨亏300多元,此举,确保了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更进一步完善了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严格履行合同,实行订单农业,最低保护价收购。对农户种植的优质糯稻,在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则按合同签订的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价格高于合同订单保护价时,就按高出市场价的2%-5%收购,并实行年终二次返利,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农户种植优质糯稻比种植常规杂交稻也大幅增收:2015年,直接带动农户3万户、10万多人,10万亩优质糯稻基地实现糯米收入2.3亿元,增加纯收入6500万元,户平均增加纯收入2200元,人均增收650元。实现了糯稻基地内2100人脱贫致富。在“十三五”期间,公司将10万亩糯稻基地内的3506户10817名贫困人员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农民高兴地说:“醪糟架起致富桥,糯稻成了摇钱树”。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民奔小康,糯稻产业已成为大竹县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方面

1、依托科技 创新发展

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位于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大竹县月华食品园(月华乡新街168号),现有员工350人,其中科技人员32人,占地8.2万平方米,产品有醪糟、糯米粉、米汁饮料、汤圆心子、免煮汤圆、灯影豆干、米酒7个品种80多个规格,年综合生产能力5万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出口加拿大、荷兰、英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 23

范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醪糟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建设新农村省级示范企业、四川省老字号品牌企业、四川省“小巨人”企业,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四川省科技型培育企业、四川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

2001年通过了IS09001:2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获出口食品卫生注册,2003年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2005年通过了HACCP认证。2011年3月21日,全国首条万吨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在公司竣工投产。2012年,“东汉”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东柳”牌商标获四川省著名商标。2016年1月1日3万吨糯米粉生产线竣工投产。达州市委、市政府将公司列入市级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扶持企业。

产品荣获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标志产品、绿色食品、四川名牌。东柳醪糟为中国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醪糟传统生产工艺,获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成功经验是:以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管理出效益,做企业就是做人,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是我们生产食品的宗旨,我们的一切努力就是让消费者放心,让社会满意。

2、科技创新 开发新品

醪糟系大竹传统土特产品,源于汉,盛于清,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不能保质保鲜,附加值低,为弘扬大竹醪糟传统饮食文化,实现传统产品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公司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开发传统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强做响东汉醪糟品牌。公司 24

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进行强强合作,在原传统醪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东汉”牌玻瓶醪糟、易拉罐原汁型醪糟、饮料型醪糟、原窝原汁醪糟、原酿醪糟、真空杯醪糟、竹节罐醪糟、塑料碗醪糟、米汁饮品、女儿春醪糟饮料,摇摇米清汁饮料,糯米粉,汤圆心子,灯影豆干,德庄低写写帮文秘助手酒,“老妈坊”免煮汤圆等系列产品,成功解决了多年来不能解决的保质保鲜难题,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2015年先后与重庆德庄农业开发公司、成都酒立坊食品有限公司、重庆禾萃食品有限公司等大集团、大公司强强合作,研发生产的德庄米酒已在德庄公司全国500多家分公司上市销售。为成都酒立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摇摇米”清汁饮料,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研发生产的禾萃原酿醪糟新产品,原汁原味、醇甜酒香、安全卫生、包装精美,已规模生产、批量上市。特别是成为四川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全益食品有限公司的糯米粉原料供应商后,销售量大幅上升。目前:产销两旺,供不应求。

三、第三产业营销网络和电商平台方面

当今世界不仅仅是人才、技术、产品、创新、品牌的竞争,更是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营销策略的竞争。东汉商标属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属四川名牌,绿色食品。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国内各大中小城市,并出口加拿大、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从大集团、跨国公司引进优秀 25

营销人才,实施新的营销模式,大力开展电子商务,与北京爱奇曲公司签订了网络营销合同。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拍拍网等网络交易平台推广销售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引进了纷享销客营销管理系统加大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对市场客户沟通和产品的终端管理,提升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我们把营销部搬迁至成都环球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设有销售办事处。加大了对市场的拓展力度,促进了产品销售,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2015年网络销售达3000多万元。

第五章

努力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促进农业向后延伸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向农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苎麻、糯稻、香椿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直销。

(二)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新型化、发展循环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农业产业精品区10个,高效现代农业示范点50个,每个乡镇(街道)有1-2个产业或产品;新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培育家庭农(林)场50家以上;加快月华食品园和庙坝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创建农产品品牌15个;实施“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等电子商务建设,实现农产品商品化转化率6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到2018年,全面小康,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县贫困人口79463人全面脱贫,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增速快于全省、领先全市。

(三)试点类型

结合我县发展实际,选取产业链延伸型进行试点建设。

(四)主要任务

1.优化县域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1243”工程,即一示范、两带、四业、三区。“一示范”,巩固提升姚市—清水5乡镇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石河—月华——东柳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两带”,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建成以粮油、蔬菜、苎麻、生态养殖为主的粮经—畜牧高效经济产业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建成以优质粮油、蔬菜为主的粮经复合产业发展经济带)。“四业”,突出粮油、畜禽、蔬菜、苎麻四大主导产业。“三区”,重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区(庙坝观光、东柳—朝阳休闲),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二郎、双拱、石河香椿,清水、城西香葱,清河、城西青脆李,五郎路常年蔬菜,庙坝、石子“黑五类”,团坝、城西白茶,高穴、牌坊藠头,月华、观音畜禽,文星、周家优质稻及全县竹子等十大产业基地),以庙坝小微创业园为主的涉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企业效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2.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形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引导和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28

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扶持培育一批休闲农庄、花果人家、“巴山人家”等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加快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鼓励培育电商企业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农村消费、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农家服务等电子商务综合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改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通讯、互联网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特别是劳务品牌培训,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村闲臵房屋租赁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激发产业融合活力。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推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组织形式创新、产业业态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大力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鼓励有技能或经营能力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 29

业在居民小区延伸布局农产品平价超市,建立社区菜市场或菜店,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医院、餐饮企业等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

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产地中小型集散市场、集配中心、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

强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倡导“大园区+小业主”的基地建设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和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基地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在新村建设中开展原料基地建设。

4.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发 30

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经济,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采取“保底分红+利润分红”、“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深化“合同帮农”工作,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

5.创新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逐步建立健全各级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探索农田水利设施建管一体化机制。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依法拓宽农村产权抵押范围。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试点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资产评估体系,建成县、乡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实现网上交易。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融合服务。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整合国土、农业、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逐步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县乡道改善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建设,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乡镇,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深度和服务范围,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建立健全各类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1+6”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领导机构。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扶持政策、项目争取、资金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 32

级有关部门将部门工作与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积极争取项目、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指导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动员、项目实施、政策落实等工作。建立完善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强化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2、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坚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创建工作进展到哪里,资金项目就安排到哪里。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建设。

3、政策扶持、鼓励创新。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符合补助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及时兑现财政奖补资金。对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按照条件给予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银行贷款贴息。积极培育和引导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其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对新获得“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的,要按照规定及时给予奖励补助。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农副产品物流网络建设,认真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物流成本。对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的用水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标准。

4、广泛宣传,形成氛围。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和企业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研究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建设。

附:《大竹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项目统计表》

第二篇:XX镇立足“三围绕”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XX镇立足“三围绕”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一是围绕工业企业壮大镇域经济。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结合环境保护,鼓励引导企业改技扩能,调优松德铜业、万利康制药、茂恒机械等投产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做大做强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现有主导产业;强化企业跟踪服务,力促迈瑞司密肋复合板、潘东棕垫厂等企业今年投产达效;优化投资环境,精简行政审批程序,纵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进一步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借势壮大镇域经济。

二是围绕特色农业做强生态经济。紧抓生态涵养的发展定位,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因地制宜,突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蔬菜水果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鼓励2家龙头企业和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科学运用品牌效应,引导经营主体注册特色葡萄、西瓜商标;不断扩大苗木、平菇、莲藕、中药材种植和波尔山羊、土鸡养殖规模,以华运农业油用牡丹育苗基地为依托,推广油用牡丹种植,延伸牡丹产业链,提升牡丹附加值。

三是围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活力。立足区位条件和自然优势,以培育新业态为突破口,大幅提升商贸旅游集聚能力,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切实增强全镇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华运农业精品牡丹观赏园开园,创建一批葡萄产业基地和生态主题农庄;逐步改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环境,力争创建市级农家乐示范镇,新培育县上法人企业2户,在县城新建社

区直销店1个。

第三篇:纸坊镇五项措施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纸坊镇五项措施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纸坊镇紧紧围绕“ 科学发展观、跨越崛起”这一主题,凝心聚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镇域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行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和“一线工作法”制度,领导在一线指挥,部门在一线服务,干部在一线出力,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倒排工期和时间表,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嘉祥恒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新上年产15万立方的加气环保砖项目,嘉祥龙腾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皮革加工项目,济宁恒昌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投资投资1000万元墙体防火保温材料项目,为纸坊镇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投资1.5亿元的嘉祥宏祥牧业孵化和饲料加工园正在建设中。

二是强化跟踪服务,大力优化投资环境。严格落实镇班子成员联系包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联络员、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同时,镇里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努力营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积极建设产业聚集园区。

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增后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把招商作为第一工作目标。山东博瑞通有限公司拟投资2.2亿元的矿用PE管加工项目,上海益海嘉里集团拟投资1.2亿元的优质面粉加工项目,利乐(中国)有限公司拟投资8000万元的饮料及高端饮用水项目,正在洽谈中。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产业。我镇的万亩观光林果采摘园和金银花基地已初具规模,为广大群众的未来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加快生态旅游建设,打造休闲宜居亮点镇。结合我镇旅游乡镇的发展定位,整合青山寺、法云寺、武氏祠、普兴寺、钓鱼台等旅游景点,搞好旅游开发,切实把我镇变成休闲、旅游、观光的亮点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旅游强镇。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下载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浅谈如何发挥女性半边天作用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勇于实践 创新思路 开创镇域经济新篇章 ——浅谈如何发挥女性半边天作用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王 芳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男主外、女主内......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推荐阅读)

    助力实体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 保障改善民生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 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张守卫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近年来,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服务大局,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

    谈镇域经济发展(五篇模版)

    抢抓有利机遇,快速推进镇域经济的发展枫林镇党委书记、镇长 欧阳才华枫林镇地处鄂赣交界,316省道、五九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被称为鄂东南的“东大门”。近......

    县乡(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材料

    一、2005年1—7月份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农村农业 (二)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调整充实了城镇规模建设工作机构,推选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了城......

    县乡(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材料(★)

    一、2005年1—7月份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业、农业持续发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