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文轩纯美小说的语言魅力
曹文轩纯美小说的语言魅力 ——以《青铜葵花》为例 文/俞永军
世界丰富多彩,每时每刻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发生,为什么有的孩子还是觉得无话可说?北京大学曹文轩老师认为: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一个是“凝视”,写不好作文是因为只完成第一个动作,而只有细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觉作文的素材取之不尽,才能发现它的无比丰富和美妙。
比如说,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天空飞过来三只鹬,过了一会儿,那先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三只”表明契诃夫有一双善于“凝视”的眼睛。尤其是“先前”,不仅说明文中主人公已经牢牢记住三只鹬的模样,而且反衬作者善于“凝视”的目光。“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同理,未经凝视的世界毫无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美丽的苦难”。尽管小说主题较为直白、平易,尤其是经历那个年代的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或许我们不再拥有曾经的岁月,但居安思危、觅甜思苦应当像一根弦紧紧绷在心头。情节不再重要,人物无需记住,但如诗如画的语言还是勾起读者诸多回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走进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走进《青铜葵花》中诗一般的语言。
其一,善用比喻。翻开《青铜葵花》,比喻句犹如满天繁星镶嵌在漆黑的天幕,熠熠生辉,夺人眼球。比如,“麦子长得茂密,秆儿粗壮,麦穗儿,像松鼠的尾巴一般,粗粗的,毛刺刺的。”麦穗儿有多大?不管你怎么比划也许很难说得清道得明,但一个形象化比喻“松树的尾巴”,让人立马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再如,“成片的芦苇,只露出梢头,在水面上甩动着,仿佛水面上长了无数的尾巴。”“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阳光被蝗虫遮蔽了。太阳像一只黏满黑芝麻的大饼。蝗群在天空盘旋着,一忽儿下降,一忽儿上升,像黑色的旋风。”这里作者打破常规,不以华丽的事物作为参照,而是选取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作为喻体,虽然不及华丽的事物那般高贵、典雅,却给人一种丰富、奇丽、形象可感的朴素美,真可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枯燥为新奇,化深奥为浅显。
其二,善用色彩。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表现生活,而色彩是构成物质生活诸多事物的重要特征。文章离不开色彩语言,丰富而又准确的色彩构成可以增强其表现力。比如,唐代骆宾王吟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佳句,杜甫留下“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美丽,更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有益素材。这一点,《青铜葵花》无疑是亮点,看看里面的色彩运用:“绿色”“橘红色”“雪白”“金黄”“玫瑰红”“金色”“土黄色”“黑绿”“黄灿灿”“黑色”等等,没有人不对曹文轩老师的身份又多了一重认定,那就是丹青高手,否则怎会调配出如此多样诱人的色彩?“油菜花田与大片大片的麦田互为相隔,天底下,黄一片,绿一片,将一个彩色世界闹得人心里暖洋洋的。”“汗珠从青铜的下巴下落下,落在了干草中。他的眼前,一会儿金,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五彩缤纷。”读罢,我们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照片,照片里有美丽的大麦地,有忙碌的场面,有令人怜爱的青铜。
其三,善用联想和想象。联想电脑有句经典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为此我们也不妨扪心自问:作文失去联想,内容将会怎样?高尔基曾说:“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还没有发现的环节。”联想和想象最大的特点是由此及彼,一方面跨越时间界限,另一方面又突破空间阻隔。它不单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情节更集中,形象更丰满,人物更典型,而且还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避免直入直出、死板拘谨的毛病,使文章跌宕有致、波澜起伏。例如,“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但在两个孩子眼里,它们却成了黄灿灿的麦地、金浪翻滚的稻田、一棵高大的柿子树、一只鸡、一只鹅、一条鱼、一大锅翻滚着的豆浆、一只大西瓜、一只大香瓜„„他们有滋有味地吃着,还互相推让着。吃着吃着,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芦苇丛里有一种黑色而诡秘的鸟,每逢天要下雨时,就会叫起来,声音犹如夜间一个孩子在北风中哭泣,听了,让人脊背发凉,仿佛有一只带毛的冷手,在脊背上由上而下地抚摸着。”前者是青铜和葵花极饿状态下的浮想联翩,令人心酸、心痛;后者是葵花一个人在芦苇丛中的孤独与寂寞、惊恐与害怕,令人同情、哀怜。其四,善用描写。对于人物,叙述重在写人物“做什么”,而描写重在表现人物“怎么做”。对于事件,叙述只是一般性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回答“是什么”;而描写旨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回答“怎么样”。遗憾的是,我们的作文总是叙述多、描写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叙述不描写,因此这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缺少光彩。《青铜葵花》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描写性语言俯首皆拾,而且精彩纷呈、耐人寻味。例如:“奶奶是大麦地村最有风采的老人。高个、银发,很爱干净,一年四季,总是用清水洗濯自己,衣服总是仔细折过的,穿出来带着明显的折印,没有一处有皱折,虽然很少有一件不打补丁的,但那补丁缝补得十分讲究,针脚细密,颜色搭配得当,使那块补丁显得很服帖,与衣服很和谐,让人觉得,那衣服上要是没有了补丁,倒不好看了。大麦地的人,任何时候看到的奶奶,都是一个面容清洁、衣服整洁、满脸和蔼的老人。”“天色突变,不一会儿,有狂风从天边呼啦滚动而来。那狂风犹如成千上万匹黑色怪兽,张着大嘴,卷着舌头,一路呼啸着。所到之处,枯枝残叶,沙尘浮土,统统卷到空中,沸沸扬扬地四处乱飘。桥板被掀到了河中,小船被掀到了岸上,芦苇在咔吧咔吧断折,庄稼立即倾覆,电线被扯断,树上的鸟窝被吹散,枝头的鸟被打落在地上„„世界立刻面目全非。”前者是奶奶的细微刻画,后者是狂风的肆虐横行,尽管叙述和描写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再现,但叙述再现的是过程,描写再现的是细节。
除了这些,曹文轩《青铜葵花》语言中的口语化、叠词、拟声词等等,都可圈可点,都值得学习与借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为此,我们不妨品读《青铜葵花》,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让作文增光添彩、酣畅淋漓、妙趣横生。(2013.12.16)
第一步,大刀阔斧抓情节;第二步,字斟句酌看描写。看情节时,可以忽略描写;等明白作者在讲什么事了,再来看看描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葵花走向大河边/葵花走到了大河边/葵花滑倒了河滩上葵花爬上了小木船/小船漂到了河中间/嘎鱼戏弄葵花/青铜把船拉回岸边 这个章节中,有两处插叙,在葵花走向大河边与葵花走到了大河边之间
葵花的身世
爸爸带葵花到芦苇荡 叙述 描写 抒情
第二篇:曹文轩纯美小说报告会
曹文轩到育英学校作《纯美小说报告会》
发布时间: 2007-4-4 11:48:25 阅读: 4次
05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曹文轩到育英学校作纯美小。是日19时在育英学校多功能厅里,曹文轩给到场聆听报告会的近1000位师生,作了关于写经验交流。许多学生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特别是初三的学生因刚学到曹文轩写的〈孤独之旅了许多关于文本的问题。曹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回答。现场充满了热烈的文学气氛。两个多的报告会最后在曹教授现场给众多书迷们签名的活动中圆满结束。
第三篇:那片美丽的“草房子”——我读曹文轩纯美小说《草房子》作文
[那片美丽的“草房子”——我读曹文轩纯美小说《草房子》作文]
短暂的午睡后读完了《草房子》,心中隐隐的揪痛好长时间不能散去,细想来,其实没什么让人心痛的,那么的纯美,处处是美的东西,纯净的文字,纯真的乡情,淳朴的风物,纯美的人性,准确地说,应该是震撼,一种美的震撼,美的心痛吧,那片美丽的“草房子”——我读曹文轩纯美小说《草房子》作文。
《草房子》那样的真实自然,弥漫着原始的未加雕琢的自然气息的唯美,美的动人心魄,美的洗去俗人的浊气。它是一种苦难的伤感的美,让世人觉得苦难也是一种美,并且是一种人生难得的至高无上的极美。即使一种灾难、无望的事件作者也浸透着他的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愿望。
所以萦绕于心中的是“草房子”的孩子在遭遇苦难时的默默承受苦难的坚韧的毅力美。
细马,一个过继过来的孩子,本不招邱二妈的喜欢,可是在邱家遭遇水灾一无所有而他被送走的时候,他又独自一个人回到油麻地,因为他想到在水中藏起来二叔找不到时的慌乱的带着哭腔的叫声,想到邱二妈待人的温和和善,想到临走时车开动之后他转身看到的二叔枯瘦的驼背、枯黑的脸色和一双凄苦的目光,他知道邱家正需要他,他毅然决然地回来了。接下来邱二爷病倒他不顾严寒和手裂口鲜血直流的疼痛艰难刨挖出大半筐白嫩白嫩的柳须做药引子,邱二爷去世邱二妈精神恍惚走失细马一走七天到处寻找带回干干净净的邱二妈,并且卖掉所有的羊到县城治好邱二妈的病。他完全长大了成熟了,幼小的肩膀承担起了这个连遭厄运的家庭,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他站在了夕阳照射下的土红色砖堆顶上。
杜小康,一个曾经“蒸蒸日上的红门人家”的养尊处优的孩子,“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一船家底被水淹没,红门成了空壳,父亲病倒,杜小康失学。为倒下的父亲治病,和孱弱的父亲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养鸭重振家业,鸭群误吃鱼苗鸭和船被扣,一腔心血付之东流,父亲再次倒下„„杜小康承受了常人成人所不能承受的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一切一切的困扰、折磨,他咀嚼着灾难带给他的美丽和残酷,他稳稳地坐在雪中的“草房子”树下做起了买卖,“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还有纸月、桑桑。纸月,那么一个楚楚可人的纤弱的小姑娘,和奶奶相依为命,但是却那么坚定,一个人来去几里路坚持上学,风雨无阻,不连累他人,又用一颗幼小稚嫩而善良柔韧的心默默给人以力量,她的关注的眼神,她的一篮篮新鲜的鸡蛋和青菜,都给挫折中的疾病中的桑桑莫大的安慰,注定纸月有一个坚定的人生,小学生作文《那片美丽的“草房子”——我读曹文轩纯美小说《草房子》作文》。
桑桑,小说中一个贯串始终的主人公,他的独特,他那种隐隐的普爱之心处处给苦难中的朋友以无形的力量,他,支撑起油麻地孩童世界的一片天空,注定他在“一大片金色”的草房子中走出疾病走出油麻地走向“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花环”„„
看到这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孩子,一个个细节,你不能不为之颤动,你发自内心深处地赞叹,赞叹这一个个了不起的个性坚韧的孩子,赞叹作者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少年形象的深度和力度,甚至猜测作者就是当年油麻地的孩子中的一个,那一群孩子就是他的童年伙伴。
更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是作者心底深处的渗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那种唯美色彩,一切都是美的,即使物质的贫乏,即使病痛的缠绕,即使灾难的降临„„再悲惨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美的力量,小说写的是中国五六十年代时期少年的故事,那时正是中国最贫困的时期,但作者笔下没有满眼的荒凉,没有满野的饿殍,没有人性的龌龊,并不是作者有意回避,他也写到了贫穷,但是他反映的是贫穷中人们的勤劳拼搏追求人性的善良,甚至人性的无赖丑陋一面他也写到,但那就像一粒沙子,终被大海包容。
苦难是一种美,在苦难中油麻地的孩子们成长着成熟了,我们眼前总是闪现着一个个稚嫩却又坚毅的脸庞。甚至疾病也是一种美,抗争疾病的过程,疾病中人们的照应,无不体现出另一种人生之美。一度纠缠人心的桑桑的“肿瘤”温幼菊的药寮是我读到的最美的疾病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弱不禁风的温幼菊拥有一个古朴的雅致的“药寮”,一年四季飘逸着发苦的药香。当得知桑桑得了重病时,她把桑桑引进了自己的“药寮”。“药寮”中一只小巧的红泥小炉,土气粗朴的药罐配以优雅的壶嘴和别致的壶把,蒸汽一缕一缕地升腾,小屋里洋溢着一种让人头脑清醒的药香,她的神情宁静淡然,桑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氤蕴的淡蓝的蒸汽中温幼菊幽幽地给桑桑讲述了小时候的重病,艰难地治病,奶奶一天一天的熬药,逝去时的“别怕”„„桑桑的眼眶汪满眼泪,她缓慢而悠长地唱着“咿呀„„呀”,轻柔却又沉重,哀伤却又刚强。桑桑一连几个月在温幼菊“药寮”中喝着奇苦的药汁,耳畔萦绕的是温幼菊的悠长的无词歌,喝药成了一件悲壮而优美的事情。桑桑得到了平静和勇气,得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在病重期间依然美好地去看待一切,去想想明天。
几乎要人命的病魔让作者以这么唯美的文笔诗意地传达出一种宁静之美祥和之美人性的完美,还有什么不能打动你?简直是深深地陶醉了。都来品尝这沁人心脾的醴酪吧,儿童,少年,青年,成人,老人,男人,女人,走进那片美丽的“草房子”,感受曾经的苦难挫折,体味人性的至美,历练丰富自己的人生之路。
2007.7.5
第四篇:阿城小说的语言魅力
阿城小说的语言魅力
钱林波
第一次读阿城的小说可能还是在大学期间,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必有《棋王》,是与韩少功莫言李杭育等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介绍的,显示的是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性”的实践成果。
后来买过一本《闲话闲说》,是他90年代初的一些演讲,成书之后有一个副标题,名为“中国世俗与小说”,但议论似乎不仅于此,灵心慧眼,涉略深广。他显得另类和闲散,并不多产,或许如他所说,还有很多故事存在电脑上,为了防止大量删减而暂不面世。也或许与他成名之后长期出国有关。当年,陈丹青在推介木心先生的时候,就顺便提过他们在国外的一些生活状况。
现有的阿城小说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是以传统文化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了阿城小说中所体现的传统儒道精神以及所代表的寻根文学的风格特点和精神内涵;二是从叙事角度出发,探讨阿城小说第一人称、自由叙述叙事艺术和冷眼旁观的叙述视角等;三是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阿城与相似作家作品的异同;四是从语言角度,研究阿城小说的语言艺术。
在《阿城精选集》作为序言的一个通信中,法国人诺埃尔·迪特莱如此评价:阿城的小说简洁明朗、有趣有味,带有调侃。小说里喜欢用第一人称,类似于笔记小说。风格上,阿城“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语言替代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而王蒙则评价:“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阿城的小说独具特色,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的创作道路,以言说世俗为核心,多以水墨画般白描淡彩的笔触来为中国民俗文化着色,彰显出浓厚隽永的人生趣味,改变了长期以来僵硬的话语模式,从而使小说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韵味。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图画。
能否经得起一字一句地细读,反复的读,是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基本标准。
阿城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成就、修辞上的造诣。雅俗夹杂,使得叙述别有韵味。同时,对口语的自然状态的经营、以白描的手法对他人很难留意的细微之处的刻画、单音动词的频繁使用、语言的富有暗示性,凡此种种,使得阿城小说具有十分耐读的艺术品格。
他用的字是最常用的字,绝无险字怪字,阿城自己曾经说过“他的用词绝对是在常用词里的,他的用词绝对不超过一个扫盲标准的用词量”。如《树王》中写到六爪吃糖的情景:“六爪稳稳地伸出手,把糖拿起,凑近灯火翻看,闻一闻,把一颗糖攥在左手心,小心地剥另一颗糖,右手上那只异指翘着,微微有些颤。六爪将糖放进嘴里,闭紧了,呆呆地望着灯火,忽然扭脸看我,眼睛亮极了。”这里的动词很少有修饰成分,即使有,也是极为通俗的词语,比如“稳稳地”“小心地”。这种连续使用光杆动词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也表现出六爪对糖果的珍视。而从“翘”并且有些微“颤”的异指,更能体现出偏远山区的孩子吃糖的喜悦和兴奋。白描手法的运用,在阿城小说中最为普遍。
形容词、成语、比喻等等可以在语言中形成夸饰、华美风格的语言要素在阿城的小说语言中一律用得极为俭省,相反,他偏爱口语。传统意义上的口语多粗鄙、结构杂乱、重复。阿城小说中的口语简洁明了鲜明生动且意趣横生。阿城作品中有大量的比喻句,喻体多为一些常见的口语词。例如《树王》中,说到女知青第一次上山因为怕蛇,所以“极小心地贼一样走”。“贼”,本是贬义词,但阿城在此处将女知青们探头缩脑害怕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读者面前形成生动的画面:女生们怕踩到蛇,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提心吊胆地在草里走的背影;拟人修辞手法也处处可见。例如在《树王》中写到知青爬到山顶,往山下一望 “⋯⋯又认出其中的伙房,有烟气扭动着浮上去,渐渐淡没。” “扭动”一词的使用,赋予烟气的浮动,如妙龄少女的舞姿般婀娜。
语言简约质朴,多短句,少辞藻。但音响效果、视觉效果都非常强,可谓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然而绝不是一幅简单的普通的画面,它引起我们无限丰富的联想。
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
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
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
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
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告示。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来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要把命放在棋里搏。⋯⋯ 这是王一生与九人同下盲棋的车轮大战的场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王一生与每人一一对弈的情况,他避开了九局连环的具体交战情况,而是用周围千百人的轰动、围观、混乱、拥挤制造出激动、昂扬的气氛。
他尽量不用成语、形容词等,实际上是在力图避免文字及事物质感的遮蔽。成语、形容词等等在我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它的意义越来越被我们明晰地掌握,以至于形成类似概念式的胶着,遮蔽了我们通过语言对事物质感的真实感受与触摸,不容易产生生发性、再生性。最普通的字眼也就是最富有质感的字眼,它能够把我们重新带入到对事物的最原初的感觉,从而产生无限的生发性。
阿城还在夯实的白话语言基础上吸收了古汉语的成分。古汉语与东方传统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相联,具有含混、多义、富有弹性等特点,适合表现现代汉语难以表述的人的微妙、复杂、朦胧,甚至是神秘的主观感受。古汉语的美,一是它的简洁,二是它的表现力。阿城小说语言的雅,主要体现在单音节词和文言书面语的大量使用。单音节词的使用,在阿城的小说中是最为常见的。古汉语多是单音节字词,而阿城小说中的实词,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多是单音节词。
如《峡谷》一文中的三处:“峡顶一线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顶”字不仅有拟人的作用,更能体现出峡顶立于天地之间的器宇轩昂和巍然屹立。第二处的一个“荡”字也用得十分传神,声音本无形,文中一个“荡”字,使无形的声波也变得有形,我们仿佛能看见一条条声波在幽深的峡谷由下而上地漂浮上去。第三处的“挤”字的使用,也是极为传神的。一个“挤”字,不仅赋予中午的阳光以一个顽皮的孩童形象,同时也是放慢了阳光照射进峡谷的速度,更是凸显出峡的壁立万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棋王》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掮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些现代汉语已不多用的古汉语单字,如“掮”、“荷”、。囿”等等,而且即使是现代汉语,阿城也有意识地节缩了文字。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但在这段中,阿城有意识地节缩双音节现代汉语变而为单音节字,使之既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又成为古汉语似的单音节字,每句话都写得很结实。加进古汉语的成分,不仅使文字显得简洁,而且使文字富有了一种特殊的风趣。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杂的审美实践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
阿城小说语句简短紧凑,体现在主语的省略,很少有修饰成分。阿城在其短篇《湖底》一文中共使用46次“都”字,如文中第六段所写“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一句当中,往往有几个逗号,隔成短短的几小段。若干内容便缓缓地依次道来,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从容平和的叙说式的叙述风格。这里短短的一段文字用了6次“都”字,并且在“都”字前都省略了主语。但这丝毫不影响作者的表达效果,反而更加形象生动。如果我们在“都”字前加上主语我们、大伙儿或大家,就如记流水账般,少了原文的趣味性。文中多次使用“都”字,更能够体现出深夜捕鱼的村民的人数之多,干劲十足,画面感十分突出。
词语的活用也提高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这样的语言才明确。”阿城的小说就是能短则短,主语和谓语前也很少有繁复的修饰语,并且节奏紧凑。但在阿城简短的句子中,出现的大量的词汇活用的现象,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文中写到一粒干饭粒儿“巴在那里,舌头是赶它不出的”,形象有趣。而在“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着鲜气”旧拍一句中,“亮晶晶”和“粉粉地”不仅表现出蛇肉的新鲜,同时也表现出吃客们的欢快之情。
阿城的生花之笔能够点石成金,使极简单平常的文字生发出浓浓的诗意与情趣。月亮已从山上升出,淡着半边,照在场上,很亮。小娃眼睛一细,笑着说,“山药就是山药。”
不一刻,汗淌到眼睛里,杀得很,汗又将衣衫捉到背上,裤子也吸到腿上。六爪有些不好意思,弯出小小的舌头舔住下唇,把一本书推过来。
肖疙瘩不看支书,脸一会儿大了,一会小了,额头渗出寒光,那光沿鼻梁漫开,眉头急急一颤,眼角抖动起来,慢慢有一滴亮。(《孩子王》)
这些加点的文字看似简单平常,信手拈来,然而想要替换一个却是不能的。换掉一个字原有的意境、原有的形象也便消失了。这些极简单平常的文字传神地描摹了当时的人、物,传达了作者内心细腻独特的感受,背后隐藏着广阔而又充满诗意的想象审美空间。正如何立伟所说:“他(阿城)写听觉,写嗅觉,写感觉,总之极简单而常用的汉文字,经了他的一支笔,抽象的便成了具象的,无形的便成了可触的;抓形是抓得概括而准确,传神是传得生动而灵脱,真好像玩着语言的魔术了。”
何立伟表示:“汉文字在文学的绘事绘物传情传神上,它所潜在的无限的表现的可能,则尚未得以应有的发现与发掘,而似乎仅只停留和满足在它最初级的功能——表意的翻译作用上,这就实在是叫人遗憾的事情。文学既作为语言的艺术,从大量作品无艺术的语言而言,从即或是一些内容上很好的小说因语言的平庸而但见其工不见其雅而言,从大量的文学批评忽视语言批评而言;从语言即艺术个性,即风格,即思维,即内容,即文化,即文艺,即⋯⋯非同小可而言,提倡汉语表现层的垦拓,促成文学作品琅琅一派民族气派的美的语言,这大约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
小说家的能耐体现在对小说语言的驾驭能力,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从某个角度看,小说语言可以上升到了文学本体的高度来讨论。在语言技法上,阿城自觉走了一条民族化的道路,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他的小说与传统小说血肉相连,深得传统小说的神韵。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汉语言与现今世界别的拼音文字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是语体的不同,而不是语言的差异。汉语言的一些最为内在的美的因素不仅在古汉语中存在,也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对于以语言为手段为原材料的文学来说,语言的本质规定决定了汉语写作的最深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一种承继关系,决定了汉语写作的审美传统的存在。有才能的作家可以让已经成为历史的美的东西重新激活,并放射出灼目的艺术之光。
第五篇: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导语:《根鸟》讲述的是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成长史,也是每个少年的心灵史;是讲给每个少年人听的成长故事,也是唱给每个少年人听的成长心曲;对于成年人来说,则是一部悠远而精彩的心灵童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根鸟》读后感。欢迎阅读及参考!
篇
一、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书的影子是什么时候飘进我的世界里,我也不清楚。我只记得在小时候,奶奶给我一本硬卡片书,妈妈给我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间静静地从我身边擦过,书的香味也时时环绕在我的身边。曾经,夜晚睡觉前,妈妈总是绘声绘色地给我讲着童话故事,我也津津有味地听着。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一睡着,我便又情不自禁想起了那些童话人物,仿佛我也是一位美丽而又善良的童话人物,在童话世界漫游着。现在,我将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我的阅读量开始增大,阅读的不再是三只小猪、灰姑娘这些故事。这个暑假,我专门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一本迷人的、梦幻的小说《根鸟》。《根鸟》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叫根鸟的小孩独自踏上寻梦之旅,他以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坚持、自己的勇敢,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峡谷。这本小说告诉了我们:在寻梦的道路中,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有收获,每个人心中都应该带着梦想,我们一定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读过许多书,当你每次读有益书,肯定有许多感受。如:作者的语句优美,事例生动、有趣,你就可以去模仿,因为能写好作文重在于效仿,自己从书中领悟到的,对人生有启发的,就是书香。书能指导我们走入正确的道路,教会我们该如何做人做事。书中蕴涵的力量很大、知识非常多,我们要认真、仔细看书,学习更多知识。
篇
二、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曹文轩写的小说《根鸟》,使我深受感触,赞叹不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叫根鸟。有一次,他一个人独自出去打猎,看到了一只白鹰。于是,他发射出一支锋利的箭,(唉!箭就是贱,刚好不偏不倚的落在那白鹰的头上)不一会儿,他发现了鹰的脚上有一封求救信: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去摘花,掉进悬崖,根鸟的梦之旅开始了。
根鸟来到了青塔,遇到了一个人——板金先生。板金先生的家族得了一种超级奇怪的毛病,凡是这个家庭的男子,一到十八岁,便突然不能做梦。板金先生为了追随梦,一直向西走。板金和根鸟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努力,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也要达成目的。板金和根鸟就在一个地方离别了!
他们相遇时却在莺店。
板金在莺店是人生就要走到那尽头了,他告诉根鸟,要一直往西走,要坚持不懈,一定要找到那个大峡谷。板金先生说完就与世长辞了。根鸟经历了各种困难,这些困难磨练了他,终于,他到达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峡谷。
比如说,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他却自强不息,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读完了大学。创造这一奇迹,完全靠她那不屈不饶的心啊!
篇
三、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根鸟》
《根鸟》这本书主要写了根鸟在第一次打猎时遇见了一只白色的鹰,发明在鹰的爪子上有一个纸条,知道了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一个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她呈现在根鸟的梦里,根鸟为了救紫烟动身了,荒凉,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个个场景奇怪而玄妙。根鸟成长在事实与梦幻之间,他决议以梦为马,渡过他的成长阶段。
《根鸟》这本书总共分成五章。第一章菊坡主要写根鸟第一次打猎时遇见白鹰,晓得一个叫紫烟的?女掉进峡谷,根鸟为了救紫烟,离开了他的家——菊坡。
第二章青塔主要写了根鸟在道路中遇见了一个同路人,他叫板金,板金是由于他们家的人一到18岁就不再做梦,所以就去寻找本人的梦。三天后他们来到一个叫青塔的地方,板金先走了。根鸟在那儿生了一场病,病好后想挣钱买一匹马,然而被黄毛给骗走了,一个白叟送给了他一匹通人道的马,而后根鸟又走上了西去的路。
第三章鬼谷重要写了根鸟被长脚骗去搬矿,他用机警的智慧躲过了疤子为了让他失去记忆而给他吃“红珍珠”的陷井。鬼谷四周都是悬崖,只有那片长“红珍珠”的处所通往山下,根鸟在长脚家族举办庆贺的一天把“红珍珠”给烧掉了,并且逃出了鬼谷。
第四章米溪是讲根鸟在西去的路上想家了,他又回到菊坡,他见到了他的父亲。那时他的父亲病得快要死了。父亲逝世后,他把他跟他父亲住过十二个年龄的茅屋给烧了,又往西去了。他遇见了一个叫秋蔓的女孩,同秋蔓一起到了她家——米溪。秋蔓家是个富嫡人家,有地步百余亩,水车八部,磨坊两座,还有这一带最大的米店。过了很长时光后,根鸟又分开了米溪上路了。
第五章莺店主要写了根鸟在莺店学会了饮酒赌博,还意识了一个演戏的女孩,她叫金枝,一次她睡在火炉旁,一股风把她的长裙吹到火上,转瞬就烧掉了一大片,根鸟为了不让金枝被打,把他的钱一大半都给了打她的班主。后来他又回到了米溪,据说秋蔓跟她表哥结婚了,他就回到了莺店。在旅店他遇见了板金,板金因为得了重病就死了,根鸟在他身上洒满鲜花离开他和金枝又去寻找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去了。不多少天,他就找到了一片百合花丛,不一会儿就来到他梦中的大峡谷,只见一群白色的鹰在往上飞。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翱翔着。他让全部身材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
我爱好读曹文轩写的《根鸟》,这是一部迷人的梦幻般小说,它让人在梦幻中游走,在实在中休会人性。
篇
四、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读完《根鸟》,不仅被曹文轩纯美的文字所感动,更让人感动的是此书让我们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思索,那便是 — 追寻理想。
根鸟在一次上山打猎的过程中,根鸟遇到了一只白色的鹰,得到了一块神秘的布条。也正是因为这布条根鸟在梦中梦见了紫烟,梦见了长满了百合花的大峡谷。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去西边,去救紫烟,在爸爸的应允下他出发了,在根鸟寻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他穿过寂寞的荒漠、恐怖的戈壁,在青塔镇遭遇欺骗的同时也受到了真善美的垂爱,还神话般得到一匹白色的宝马。接着又陷入鬼谷,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经历了死亡的边缘后,根鸟第一次回到现实,强烈地思念起家乡 —— 菊坡的老父。这段经历是根鸟在难以想象的孤独、困苦、艰辛的极端环境中抗争的生命里程,根鸟也因此逐渐成熟、智慧、果敢、坚忍起来。我想在这里作者曹文轩把根鸟寻找紫烟的过程写的充满苦难,同时又充满温情。这正如我们的生活,又坎坷也有平坦。根鸟迅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追寻理想的过程。为了心中的梦,根鸟曾经病倒,误入鬼谷差点吃下红珍珠果,后来也曾赌博迷失过。但是一路上他遇见了好心的板金先生,独眼老人 ……,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又燃起了寻梦的理想,为了梦想坚持下去。
作者曹文轩设计根鸟这一主人公一路寻梦,同时还巧妙地设计了另一个寻梦人 — 板金先生。当根鸟差点迷失方向时,板金先生及时提醒了他: 要继续他的梦想 — 大峡谷就在前面。我想作者这样安排,正如我们的生活除了支撑自己前行的理想信念之外,还有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追理想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我们应感谢他们。
读《根鸟》,曾经被根鸟的执着努力而感动,也曾经惋惜他的颓废,但是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路付出,一路回报;一路撒播,一路收获。根鸟的寻梦之路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只要我们坚持,只要心中有梦,救一定能成功。
篇
五、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曹文轩写的《根鸟》,深有感触。
根鸟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一天,根鸟为了贫穷的家庭,外出打猎。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收获。突然,一只白色的鹰映入他的眼帘,他急忙用枪瞄准,这可是唯一的猎物呀。鹰落在一块石头上,根鸟开枪了,那只白色的鹰挣扎了几下,便死了,根鸟走过去,发现鹰腿上竟然有一根布条,打开一看,是一封信: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采花,掉在了峡谷里。也许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个消息带给人们。它一直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
晚上,根鸟奇迹般的梦到了紫烟,还梦到了紫烟在的大峡谷。根鸟早晨醒来,就有一个念头:去找大峡谷,去找紫烟。根鸟从此踏上了“寻紫烟之路”。一路上,根鸟不知被多少人嘲笑过,讽刺过,甚至还被人抓到一个陌生的矿山去开矿,但都没有动摇他的念头,没有动摇他前进的步伐……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根鸟那坚强的意志,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坚强的意志,靠着这种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种种困难,去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
篇
六、曹文轩小说《根鸟》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根鸟》的书,它是由著名作家曹文轩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内容引人入胜,我读了之后,有很深的感触。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根鸟的男孩,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遇到一只白色的鹰,鹰的脚上绑着一张名叫紫烟的女孩的求助信,他在睡觉时也常常梦到她在山谷下向他求救;于是,根鸟结识了一位寻找自己的梦的男人;还有一个名叫秋蔓的女孩和她的家人还有另一个戏班子中的女孩金枝,并有了一匹马。他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个狡猾的搬运工骗走了他的钱袋;还有会使人迷惑心神的矿场······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在寻找着紫烟,最终,根鸟来到了那个山谷,哪儿有许多白色的鹰,却没有那个女孩······
这本书很感人,结局虽有些悲伤,却让人感受到了根鸟那种精神;他遇到过许多好人,他们都可以收留他,给他好的生活,而他没有停留,他只是一味的去寻找紫烟;他遇到过许多坏人,可憎的搬运工,可怕的赌场,但他总能得到人们的帮助,逃离险境。
什么都没有阻挡他,根鸟那时只有17岁,而且什么都没有,他有的只是那颗火热纯洁的心!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根鸟那种心情:做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我也要学习他那种精神:勇气,毅力,智慧······我只要有了这些精神,就一定会无所畏惧,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