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品管理制度[共5篇]

时间:2019-05-14 14: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放射性物品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放射性物品管理制度》。

第一篇:放射性物品管理制度

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目的

为加强对公司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使用管理,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3 术语和定义

3.1放射性同位素: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3.2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4 管理职责

4.1各级安全环保部门职责

4.1.1负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并督促各单位认真落实。

4.1.2公司安全环保部门依照本办法负责公司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督促所属单位进行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的登记管理,负责放射性物品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和协调。4.1.3督促、审定所属单位编写放射性物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1.4负责对所属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防护管理进行检查。4.2各级武装保卫部门职责

4.2.1负责检查所属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治安保卫工作,并组织制定相应的治安保卫规范。4.2.2参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防火、防盗设施验收。4.2.3参与辐射事故处理,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5 放射性物品的许可登记

5.1公司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购买实行评审、许可登记制度。凡需新购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必须聘请具有评审资格的专家评估同意,方可办理申请购买手续。任何单位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购买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5.2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版号/修改:A/0

5.2.1具有与所从事的放射工作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设备,并要求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职业卫生标准;

5.2.2配有与所从事的放射工作相适应的,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及健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5.2.3有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兼职安全和防护管理人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5.2.4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5.3持证单位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

5.4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其所含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放射防护设施的设计,必须由安全环保处会同武装保卫处审查同意,竣工后须经安全环保处、武装保卫处等有关部门验收同意,方可启用。

5.5所属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转让、调拨、借用、停用或易地贮存,产权单位必须事先报安全环保部门审批、武装保卫部门备案后办理有关手续。

5.6从事放射工作的各单位在本单位以外开展放射工作(同位素探伤、X线探伤等)前,必须报安全环保部门登记备案,办理有关手续。

5.7外单位来公司开展放射工作,必须持单位资质证书、地方环保部门临时许可批件、放射防护方案等资料到安全环保部门审批。批准后,方可在许可登记范围内开展工作。6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

6.1公司安全环保部门负责放射安全和防护工作以及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对放射工作单位每半年组织一次监督检查。检查主要内容有:

6.1.1执行国家放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的情况; 6.1.2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及防护效果,放射防护监测情况; 6.1.3防火、防盗、治安保卫措施落实情况;

6.1.4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劳动保护措施,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知识培训情况; 6.1.5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 6.1.6异常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6.2所属单位应设专人负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现场使用和保管,定期进行检查并做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建立、健全放射性同位素的台帐、报表。

6.3所属单位负责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放射工作场所及环境辐射剂量监测,划分控制区、监督区(即安全区的划分)。

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版号/修改:A/0

6.4固定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施,其入口处必须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配备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设施,并指定专人管理。

6.5安装、调试、检修放射性装置时,放射防护人员应确认现场剂量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工作人员应穿戴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安装完毕后,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应确认是否符合国家放射防护标准及防火、防盗要求,然后办理交接手续。

6.5检修单位或个人进入放射性区域工作时,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或维护单位应确认放射性同位素必须处于安全状态,确保非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人身安全。

6.6放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和安全防护培训以及就业中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放射工作单位必须建立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健康档案应报安全环保部门备案。

6.7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按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执行。

6.8使用单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机构每年两次综合检查和辐射剂量监测。7 放射性物品事故管理

7.1所属单位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风险、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制定应急救援预案。7.2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护事故现场,同时向安全环保处、武装保卫处报告,不得隐瞒。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及时派人到事故现场,分析事故原因,监督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报告。

编写: 审核: 批准:

第二篇: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62号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09年9月7日国务院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九年九月十四日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物品,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和比活度均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的物品。

第三条 根据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物品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放射性物品,是指Ⅰ类放射源、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乏燃料等释放到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二类放射性物品,是指Ⅱ类和Ⅲ类放射源、中等水平放射性废物等释放到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一般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三类放射性物品,是指Ⅳ类和Ⅴ类放射源、低水平放射性废物、放射性药品等释放到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较小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的具体分类和名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卫生、海关、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运输放射性物品,应当使用专用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包装容器(以下简称运输容器)。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

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联合发布。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应当征求国务院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六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并对所从事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活动负责。

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以下简称托运人)应当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方案,在放射性物品运输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并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的核与辐射安全负责。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第二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

第八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并通过试验验证或者分析论证等方式,对设计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第九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实记录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

进行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进行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

第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应当在首次用于制造前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申请批准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总图及其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质量保证大纲。

第十一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并公告批准文号;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设计单位修改已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

第十三条 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在首次用于制造前,将设计总图及其设计说明书、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编制设计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查。第三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制造与使用

第十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对制造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进行质量检验,编制质量检验报告。

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六条 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十七条 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以下简称制造许可证)。

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和申请制造的运输容器型号。

禁止无制造许可证或者超出制造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制造活动。

第十八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颁发制造许可证,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制造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制造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二)许可制造的运输容器的型号;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二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制造的运输容器型号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应当于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从事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30日前,将其具备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条件、检测手段,以及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其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统一编码,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的运输容器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从事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制造的运输容器的型号和数量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并建立保养和维护档案;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者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进行处理。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使用单位还应当对其使用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应当在首次使用前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申请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单位所在国核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设计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制造单位相关业绩的证明材料;

(四)质量合格证明;

(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或者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认可的标准的说明材料。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使用批准书;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 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应当在首次使用前将运输容器质量合格证明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或者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认可的标准的说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办理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审查批准和备案手续,应当同时为运输容器确定编码。第四章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第二十九条 托运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持有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有效证明,使用与所托运的放射性物品类别相适应的运输容器进行包装,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防盗、防破坏设备,并编制运输说明书、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

运输说明书应当包括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物理化学形态、危害风险等内容。

第三十条 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辐射监测机构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辐射监测机构应当出具辐射监测报告。

托运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并编制辐射监测报告。

监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不得托运。

第三十一条 承运放射性物品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运输资质。承运人的资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和运输工具上设置警示标志。

国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工具的运输过程实行在线监控。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四条 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提交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承运人应当查验、收存。托运人提交文件不齐全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第三十五条 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应当包括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运输容器型号、运输方式、辐射防护措施、应急措施等内容。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托运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

(三)运输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容器型号和运输方式;

(四)批准日期和有效期限。

第三十七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托运人应当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辐射监测报告,报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收到备案材料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放射性物品运输的途经地和抵达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三十八条 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应当经公安机关批准,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并悬挂警示标志,配备押运人员,使放射性物品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

通过道路运输核反应堆乏燃料的,托运人应当报国务院公安部门批准。通过道路运输其他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报启运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商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 通过水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按照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过铁路、航空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铁路、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禁止邮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邮寄三类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单位,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运输本单位的放射性物品,并承担本条例规定的托运人和承运人的义务。

申请放射性物品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有效证明;

(二)有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

(三)有具备辐射防护与安全防护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考试合格的驾驶人员;

(四)有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防护要求,并经检测合格的运输工具、设施和设备;

(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依法经定期检定合格的监测仪器;

(六)有运输安全和辐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放射性物品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具体条件,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一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从境外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审查批准程序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执行。

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从境外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的辐射监测报告,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托运人、承运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海关办理有关手续,应当提交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或者放射性物品运输的辐射监测报告备案证明。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可能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发生核与辐射事故的,承运人、托运人应当按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工作,并立即报告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影响,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主管部门。

接到报告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工作,并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核与辐射事故信息。

核反应堆乏燃料运输的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还应当遵守国家核应急的有关规定。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将其已批准或者备案的一类、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情况和放射性物品运输情况通报设计、制造单位所在地和运输途经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性监测。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五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十六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经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确有重大设计安全缺陷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该型号运输容器的制造或者使用,撤销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

第四十七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有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情形的,或者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不符合制造许可证规定条件情形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核与辐射危害的,应当责令停止运输。

第四十八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实施监测,不得收取监测费用。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管理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不依法处理的;

(三)未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

(四)对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实施监测收取监测费用的;

(五)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五十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将未取得设计批准书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

(二)修改已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未重新取得设计批准书即用于制造的。

第五十一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将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

(二)将未备案的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

第五十二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对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进行安全性能评价的;

(二)未如实记录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的;

(三)未编制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查的。

第五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未取得制造许可证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

(二)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继续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

(三)超出制造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

(四)变更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型号,未按照规定重新领取制造许可证的;

(五)将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交付使用的。

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吊销制造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未依法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在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前,未按照规定将有关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二)将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交付使用的。

第五十六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对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统一编码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制造的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型号和数量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第五十七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使用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进行安全性能评价,或者未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未按照规定取得使用批准书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手续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托运人未按照规定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说明书、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托运人未按照规定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辐射监测报告备案的,由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托运人或者承运人在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中,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行为的,由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邮寄放射性物品的,由公安机关和邮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在邮寄进境物品中发现放射性物品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十一条 托运人未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

(二)运输车辆未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或者未悬挂警示标志的;

(三)未配备押运人员或者放射性物品脱离押运人员监管的。

第六十三条 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对托运的放射性物品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的;

(二)将经监测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放射性物品交付托运的;

(三)出具虚假辐射监测报告的。

第六十四条 未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或者放射性物品运输的辐射监测报告备案证明,将境外的放射性物品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由海关责令托运人退运该放射性物品,并依照海关法律、行政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托运人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该放射性物品的责任,或者承担该放射性物品的处置费用。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放射性物品运输中造成核与辐射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按照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20%计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托运人、承运人未按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工作并报告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因核与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拒绝、阻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

第六十七条 军用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

管理条例

2009年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62号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09年9月7日国务院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二○○九年九月十四日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目 录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制造与使用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附则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物品,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和比活度均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的物品。

第三条 根据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物品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放射性物品,是指Ⅰ类放射源、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乏燃料等释放到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二类放射性物品,是指Ⅱ类和Ⅲ类放射源、中等水平放射性废物等释放到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一般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三类放射性物品,是指Ⅳ类和Ⅴ类放射源、低水平放射性废物、放射性药品等释放到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较小辐射影响的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的具体分类和名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卫生、海关、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运输放射性物品,应当使用专用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包装容器(以下简称运输容器)。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

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联合发布。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应当征求国务院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六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并对所从事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活动负责。

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以下简称托运人)应当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方案,在放射性物品运输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并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的核与辐射安全负责。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国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

第八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并通过试验验证或者分析论证等方式,对设计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第九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实记录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

进行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进行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

第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应当在首次用于制造前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申请批准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总图及其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质量保证大纲。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第十一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并公告批准文号;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设计单位修改已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

第十三条 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在首次用于制造前,将设计总图及其设计说明书、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编制设计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查。

第三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制造与使用

第十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对制造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进行质量检验,编制质量检验报告。

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六条 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二)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十七条 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以下简称制造许可证)。

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和申请制造的运输容器型号。

禁止无制造许可证或者超出制造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制造活动。

第十八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颁发制造许可证,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制造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制造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二)许可制造的运输容器的型号;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二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制造的运输容器型号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应当于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从事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30日前,将其具备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条件、检测手段,以及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其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统一编码,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的运输容器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从事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制造的运输容器的型号和数量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放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并建立保养和维护档案;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者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进行处理。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使用单位还应当对其使用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应当在首次使用前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申请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单位所在国核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设计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制造单位相关业绩的证明材料;

(四)质量合格证明;

(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或者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认可的标准的说明材料。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使用批准书;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理由。

第二十七条 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应当在首次使用前将运输容器质量合格证明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或者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认可的标准的说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办理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审查批准和备案手续,应当同时为运输容器确定编码。

第四章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第二十九条 托运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持有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有效证明,使用与所托运的放射性物品类别相适应的运输容器进行包装,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防盗、防破坏设备,并编制运输说明书、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

运输说明书应当包括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物理化学形态、危害风险等内容。

第三十条 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辐射监测机构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辐射监测机构应当出具辐射监测报告。

托运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

10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水平实施监测,并编制辐射监测报告。

监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不得托运。

第三十一条 承运放射性物品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运输资质。承运人的资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和运输工具上设置警示标志。

国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工具的运输过程实行在线监控。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规定,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四条 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提交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承运人应当查验、收存。托运人提交文件不齐全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第三十五条 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

11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准。

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应当包括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运输容器型号、运输方式、辐射防护措施、应急措施等内容。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托运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

(三)运输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容器型号和运输方式;

(四)批准日期和有效期限。

第三十七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托运人应当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辐射监测报告,报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收到备案材料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放射性物品运输的途经地和抵达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三十八条 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应当经公安机关批

12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准,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并悬挂警示标志,配备押运人员,使放射性物品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

通过道路运输核反应堆乏燃料的,托运人应当报国务院公安部门批准。通过道路运输其他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报启运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商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 通过水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按照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过铁路、航空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铁路、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禁止邮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邮寄三类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单位,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运输本单位的放射性物品,并承担本条例规定的托运人和承运人的义务。

申请放射性物品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有效证明;

(二)有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

(三)有具备辐射防护与安全防护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考试

13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合格的驾驶人员;

(四)有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防护要求,并经检测合格的运输工具、设施和设备;

(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依法经定期检定合格的监测仪器;

(六)有运输安全和辐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放射性物品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具体条件,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一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从境外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审查批准程序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执行。

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从境外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的辐射监测报告,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托运人、承运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海关办理有关手续,应当提交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或者放射性物品运输的辐射监测报告备案证明。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可能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内容。

14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第四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发生核与辐射事故的,承运人、托运人应当按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工作,并立即报告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影响,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主管部门。

接到报告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工作,并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核与辐射事故信息。

核反应堆乏燃料运输的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还应当遵守国家核应急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将其已批准或者备案的一类、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情况和放射性物品运输情况通报设计、制造单位所在地和运输途经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性监测。

15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五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十六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经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确有重大设计安全缺陷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该型号运输容器的制造或者使用,撤销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

第四十七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有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情形的,或者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不符合制造许可证规定条件情形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核与辐射危害的,应当责令停止运输。

第四十八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实施监测,不得收取监测费

16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用。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管理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不依法处理的;

(三)未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

(四)对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实施监测收取监测费用的;

(五)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五十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将未取得设计批准书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

17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二)修改已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未重新取得设计批准书即用于制造的。

第五十一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将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

(二)将未备案的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

第五十二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对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进行安全性能评价的;

(二)未如实记录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的;

(三)未编制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查的。

第五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未取得制造许可证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

18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的;

(二)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继续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

(三)超出制造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

(四)变更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型号,未按照规定重新领取制造许可证的;

(五)将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交付使用的。

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吊销制造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未依法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在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前,未按照规定将有关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二)将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交付使用的。

19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第五十六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对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统一编码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制造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制造的三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型号和数量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第五十七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使用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进行安全性能评价,或者未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未按照规定取得使用批准书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手续使用境外单位制造的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托运人未按照规定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说明书、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的,由国务

20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托运人未按照规定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辐射监测报告备案的,由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托运人或者承运人在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中,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行为的,由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邮寄放射性物品的,由公安机关和邮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在邮寄进境物品中发现放射性物品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十一条 托运人未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道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

(二)运输车辆未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或者未悬挂警示标志的;

21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三)未配备押运人员或者放射性物品脱离押运人员监管的。

第六十三条 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对托运的放射性物品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的;

(二)将经监测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放射性物品交付托运的;

(三)出具虚假辐射监测报告的。

第六十四条 未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或者放射性物品运输的辐射监测报告备案证明,将境外的放射性物品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由海关责令托运人退运该放射性物品,并依照海关法律、行政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托运人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该放射性物品的责任,或者承担该放射性物品的处置费用。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放射性物品运输中造成核与辐射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按照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20%计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托运人、承运人未按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

22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事故应急工作并报告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因核与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拒绝、阻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第六十七条 军用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3

第四篇: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管条例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管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及其包装容器的设计、制造,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物品,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和比活度均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的物品。

第三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放射性物品包装和运输中的核与辐射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根据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性物品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

第五条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及其包装容器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和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标准和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安全标准。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和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组织拟定,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联合发布。

第二章 包装容器的设计

第六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并对设计质量负责。

第七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应当通过试验验证或者分析论证等方式,对其设计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

第八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实记录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

第九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在用于制造前取得设计批准书。

申请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批准书的设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文件;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质量保证大纲。

第十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审查。对符合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和要求的,颁发设计批准书,并公告批准文号;对不符合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和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一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批准后,设计单位修改原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设计批准书。

第十二条 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在用于制造前,将设计文件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已备案的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型号。

第三章 包装容器的制造

第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十四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对制造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行质量检验,编制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制造质量负责。

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五条 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

禁止无制造许可证或者不按照制造许可证的规定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制造活动。

第十六条 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的制造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颁发制造许可证,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八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二)许可制造的包装容器的型号;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十九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变更许可制造的包装容器型号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

第二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于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第二十一条 从事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30日前,将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统一编码,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的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使用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行保养和维修,并作出记录。发现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进行处理。

使用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单位,还应当对其使用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每五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进口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应当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进口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单位所在国核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设计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相关业绩的证明材料;

(四)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质量合格证明;

(五)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的说明材料。

进口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审查批准程序,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进口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进口单位应当将包装容器质量合格证明以及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的说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办理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口审批和备案手续时,应当同时确定进口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编码。

第四章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第二十七条 托运人应当持有国家规定的核安全或者辐射安全许可文件,并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的安全负责,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选用优化的运输方式,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预防辐射事故发生。

托运人应当按照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编制运输说明书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运输说明书应当包括拟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物理化学形态、危害风险等内容。第二十八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对其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和运输工具上设置标识和警示。

第二十九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和辐射防护的有关规定,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第三十条 放射性物品托运前,托运人应当使用与其类别相适应的包装容器进行包装,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防盗、防破坏设备。

第三十一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托运人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放射性污染监测机构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监测机构应当出具辐射监测报告。

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托运人应当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并编制辐射监测报告。

监测结果不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的,不得启运。

第三十二条 托运人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运输资质的承运人运输放射性物品。

承运人资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提交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并对承运人进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前,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应当包括拟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包装容器、运输方式、辐射防护、应急措施等内容。

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的审查批准程序,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前,托运人应当将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辐射监测报告,报启运地、途经地和抵达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通过公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向抵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领取放射性物品公路运输通行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 通过水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载运船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申报手续,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或者装卸。

第三十八条 通过铁路、航空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铁路、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邮寄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九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从境外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应当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托运人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交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材料和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应当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作出规定。

第四十一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辐射事故时,承运人、托运人或者最先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应当按照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响应,并立即报告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同级公安、卫生主管部门。

接到报告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工作,并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辐射事故信息。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权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三条 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应当出示证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情况作出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确认。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

第四十四条 监督检查人员发现经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确有重大设计安全缺陷的,应当责令停止制造或者使用,并提请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撤销设计批准书。

第四十五条 监督检查人员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有不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情形的,或者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有不符合制造许可证规定条件情形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可能对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造成辐射危害的,有权责令停止运输。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本条例规定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不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

(四)有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行为的。

第四十八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未按照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制造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九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制造单位将未取得设计批准书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或者将未备案的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对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进行安全性能评价的;

(二)未如实记录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的。

第五十一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未取得制造许可证擅自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

(二)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继续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

(三)变更制造许可证许可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型号,未按照规定重新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的。

第五十二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未依法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暂扣或者吊销制造许可证。第五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将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交付使用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生产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统一编码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四)在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前,未按照规定将有关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第五十四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对其使用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行安全性能评价,或者未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未经批准进口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进口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手续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六条 托运人未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擅自运输一类放射性物品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编制运输说明书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

(三)委托不具有运输资质的承运人运输放射性物品的。第五十八条 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启运前未按照规定对放射性物品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的;

(二)将经监测不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品交付启运的;

(三)未向承运人提交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

(四)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前,未按照规定将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辐射监测报告进行备案的。

第五十九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在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中,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危险货物运输规定行为的,由公安、交通运输、铁路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 未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批准,将一类放射性物品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由海关责令托运人退运该放射性物品,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托运人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该放射性物品的责任,或者承担该放射性物品的处置费用。

第六十一条 在放射性物品运输过程中造成辐射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按照辐射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二条 单位伪造、变造、转让一籺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批准书、制造许可证、进口批准书,或者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伪造、变造、转让的许可证、批准书、批准文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拒绝或者阻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军队运输放射性物品,由军队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

含放射性物品的仪器或者设备在运输时,其包容放射性物品的部件应当符合本条例有关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规定。

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

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操作规程

一、搬迁检查内容:

1、电离筒保持清洁,密封圈完好无损,射源架焊牢固,紧固件不得松动。

2、测速传感器转动灵活,整流子保持清洁,炭刷接触良好,布线整齐,插件接触良好。

3、仪表布线整齐,线性良好,系数设置标准,仪表的工作电压稳定,散热良好,高压输出绝缘良好。

4、安全保护好完善齐全,工作可靠。

二、注意事项

1.密度计、测灰仪用γ射线输出器必须指定专人管理。γ射线输出器必须上锁未经保管人同意,不得随意移动或打开。

2.γ射线输出器上可转动的铅罐塞子绝对不许随意从铅罐中拔出,以防射线从铅罐中掉出。

3.密度计、测灰仪较长时间停用或物料容器检修时,必须通知γ射线输出器的保管人员或维修人员关闭γ射线输出器并上锁,以确保安全。

4.γ射线输出器上应有可靠的“电离辐射”妥善保管γ射线输出器,严防射线源丢失。

5.任何时间绝对不允许用眼睛对着γ射线输出器的孔直接观察。

放射性同位素相关岗位职责

一、洗煤厂技术组:

1、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

2、负责放射源防护管理工作。

3、负责相关维护人员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组织放射管理人员定期体检,并成立相关档案。二.洗煤厂集控组:

负责放射同位素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和放射现场维护。三.洗煤厂主洗组:

1、负责所使用放射源的现场看管工作,防止放射源丢失和损坏。

2、负责对员工进行辐射防护,安全和环保知识培训,使职工尽量快速通过放射源附近,当必须在放射源附近工作时,要采取必要的防辐射技术措施。

3、当发生放射源丢失或人身辐射伤害等紧急情况时,按放射性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放射性同位素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一、放射性同位素严格遵守外照射防护原则:

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射时间:

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大小与接受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工作时,要做到熟练操作,减少操作时间,从而减少所受辐射剂量。平时没有任务时,尽量不要称臣时间在放射源附近停留。

2、距离维护——增大与源的距离:

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大小与人到放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依次应尽量远离放射源,工作需要接近射源时,应配备放射防护器具。

3、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现场安装放射性同位素检测设备后,应将放射性监督部门测量现场周围的放射性剂量大小,若测出剂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根据不同射源采取相应屏蔽措施,用屏蔽材料加以防护。

二、放射性同位素安全保卫制度:

(一)放射源日常维护管理:

1、设备不工作时,必须关闭放射源的电源。

2、放射源使用地点必须没有辐射危险标志。

3、距离放射源头2米内不允许电焊作业,若必须进行电焊时,应暂时将射源遇源关闭,采取必要的防辐射应急措施后,才能进行电焊作业。

(二)放射源的存放管理:

1、放射源应单独存放,不能与易燃易爆易磨损性物品放在一起。

2、放射源存储现场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露的安全防护 45 措施。

3、放射源属危险品,必须指定专人看管,以防遗失。

4、放射源不使用或已不能使用时按时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送交山西省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

5、放射源的储存、领取、使用、归还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三)看守守护制度:

1、看管责任人员:

(1)放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技术组放射管理员负责。(2)对放射源的看管的负责人是主洗煤组组长。

(3)放射源24小时看管由放射源所在皮带的岗位司机负责。

2、看守护措施:

(1)将放射源固定焊接在支架上,防止丢失。

(2)放射源所在皮带的岗位时间是具体的看管人,负责当班查看放射源是否存在,并在交接班记录上认真作好记录。

(3)放射源的看管负责人,要定期查看放射源是否存在,并在看管记录上做好记录。

(四)安全措施:

1、使用放射源之前,必须先办理申请登记手续,取得使用许可证后方可安装使用。

2、密封源射线装置必须有专人管理,放射源铅罐必须上锁,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可随意移动和打开。

3、密封源射线的铅罐塞子,不许随意从铅罐中拔出,以防放射源从铅罐中掉出。

4、在皮带输送机维修时,必须关闭放射源并上锁,以确保安全。

5、定期检测密封源射线装置周围环境的射线辐射强度。

6、放射性同位素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储存、领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7、测灰仪在开启的状态下,严禁从秤体中间通过或停留。

8、发生放射源泄露、丢失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执行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2小时内及时向上级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

9、要做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充分考虑时间、距离、屏蔽设施等因素,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使受照课题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

放射源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与周围公共安全,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事故报告制度:

1、发生放射源丢失或被盗时,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汇报公司、直辖派出所,同时报告公司放射防护领导组,并在2小时内报告孝义市环保局、介西公安分局,积极配合开展现场调查、放射源追缴工作。

2、一旦发生放射源泄露事故或事故苗头,皮带司机应立即报告防护安全领导组,并在2小时内尽快向孝义市环保局报告。

3、放射防护安全领导组在上级环保、卫生、公安部门的指导下,按程序妥善处理如下适宜;

(1)发生人体受照事故时,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迅速安排受照人员远离辐射源,并实施医学检查或到指定的医院救治。同时组织检修维护人员关闭辐射源或检修机器,并对现场进行保护,积极配合孝义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事故处理。

(2)发现工作场所有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放射源所在单位应立即组织撤离现场采访工作人员、封闭污染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的环节,严防对食物、水源造成污染,并保护区现场采访。积极配合孝义市环保局。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和处理。公司党政办、供应科要为事故处理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检修维护人员在采取了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有序组织、彻底清除污染。污染现场尚 48 未达到安全水平之前,不得解除封锁。

(3)在发生卡源或源掉事故时,应在孝义市环保局监督下,启动迫降装置,同时检查安全联锁及其他安全措施。与此同时,尽快根据放射源的活度、人员受照时间、受照距离迅速换算出受照剂量,为受照人员采取何种医学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报告电话:

孝义市环保局:0358-7828678 总之,所有现场人员,应当及时向领导组报告放射源在工作中出现的任何不正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排除事故隐患,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

放射源检修维护制度

1、密封源射线装置必须有专人管理,放射源铅罐必须上锁,放射源检修时需配带防护用品,经管理人员同意,方可移动和打开。

2、检修人员在检修放射源时,密封源射线的铅罐塞子,不许随意从铅罐中拔除,以防放射源从铅罐中掉出。

3、检修人员在皮带输送机,合介桶维修时,必须关闭放射源并上锁,以确保安全。

4、定期检测密封源射线装置周围环境的射线辐射强度。

5、测灰仪在开启的状态下,严禁从仪体支架中间通过、停留或检修。

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

1、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对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规定,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许可登记制度。

2、任何单位未经有关单位登记许可,不得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3、用源单位在登记许可后,必须注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地点、个数,同位素活度以及用途。

4、用源单位在需要改变许可登记的内容时,需持许可登记证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终止放射工作时必须向原审批部门办理注销许可登记手续。

放射性同位素检测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提高放射卫生工作防护管理水平,确保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检测方案:

1、放射工作人员一律配戴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2、放射工作人员上岗时需将剂量计配戴在工作服左右领角(或胸前位置),当放射工作结束时,将工作服妥善存放在工作场所以外的衣柜内,杜绝将带有剂量计的工作服放在工作场所,确保剂量测量的准确性。

3、当工作人员受到异常照射时,应协同有关工作人员检测密封源射线装置周围环境的射线辐射强度,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4、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检测细则》,对拒不接受个人剂量检测或在检测过程中擅自中断的单位和个人,将按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5、持剂量计的放射工作人员要注意保管,严禁随意打开,损害或者丢失按规定赔偿。

放射同位素工作人员培训计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精神依我厂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所有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人员。

二、培训时间:一年分两次培训,前半年四月份培训一次,后半年十月份培训一次。

三、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辐射防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放射性同位素操作规程。

3、放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4、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5、辐射基础知识。

四、培训地点: 矿职工学校

下载放射性物品管理制度[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放射性物品管理制度[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放射性药品管理制度

    放射性药品管理制度 一、放射性药品系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元素制剂或其标记药物。 二、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配备与其医疗任务相适应的并经核医学技术培训的技术人......

    油气田测井放射性物品管理办法五篇

    关于印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通知 中油安〔2012〕54号 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范文大全)

    环境保护部令 部令 第11号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已经环境保护部2010年第一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共5篇)

    科室:生效日期 : 修改日期:第( )版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和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荐五篇)

    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和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六局集团建安公司第四项目部 二〇一六年三月 1.1进入施工现场的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必须按照物......

    物品管理制度(共五则范文)

    物品管理制度 财产物资是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计划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在各方面都加大了投......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一、医用放射性废物 系指......

    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管理规定(2016年)(共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2016年第71号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管理规定〉的决定》已于2016年8月31日经第19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部长 杨传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