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科室:
生效日期 :
修改日期:
科室:
生效日期 :
修改日期:
第二篇: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一、医用放射性废物
系指在核医学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应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以及所含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使之不致在工作场所造成不必要的电离辐射危害,不致造成环境污染。
二、液体废物的管理 1.放射性废液 方法:核医学单位应具有废水专用处理装臵或分隔污水池轮流存放和排放废水。污水池必须恰当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止泄漏措施。
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作固体废物处理。
标准:将废液的降至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C的废闪烁液不按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废液作非放射性废液处理,可排入下水道系统。
2.注射过或服用过放射性药物的病人的排泄物
必须为使用放射性药物病人提供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对病人排泄物实施统一收集和管理。将其排泄物贮存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系统。池内沉渣如难于排出,可进行酸化,促进排入下水道系统。注射或服用131I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必须同时加入NaOH或10%KI溶液后密闭存放待处理。
三、固体废物的管理 1.废物收集
(1)按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有无病原体毒性分开收集废物。(2)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志。污物桶放臵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
(3)污物桶内应放臵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及时转送贮存室。2.废物存放
(1)贮存室建造结构应符合放射卫生防护要求,且具有自然通风条件或安装通风设备,出入处设电离辐射标志。
(2)废物袋或废物包、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在显著位臵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的说明。
(3)内装注射器及碎破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外套。3.废物处理
(1)焚烧可燃固体废物必须在具备焚烧放射性废物条件的焚化炉内进行。
(2)同时污染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必须先消毒、灭菌,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
(3)GBq量级以下且失去使用价值的废弃非密封放射源必须在具备足够外照射屏蔽能力的设施里存放和待处理。
(4)比活度小于或等于7.4×104Bq/kg的医用废物可直接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5)废物经过存放衰变,比活度降低到7.4×104Bq/kg以下后,即可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四、废物管理制度
1.由专(或兼)职废物管理人员负责废物的收集、分类、存放和处理。废物管理人员应熟悉废物管理原则和掌握剂量监测技术。
2.设废物存贮登记卡,废物主要特性和处理过程应记录在卡片上,并存档备案。
3.必须有预防发生废物丢失、被盗、容器破损和灾害事故的安全措施,贮存室的显著位臵应设安全警戒信号。
4.非密封放射源的废弃和处理,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并存档备查。
5.废物管理人员作业时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和防护设施,防止超剂量照射。
第三篇:医用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用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及有关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成立射线防护领导小组。
2、科室设一名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防护,包括安全门锁,通风条件,个人剂量的审查及受检者的防护等。
3、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机房门必须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门头挂警示灯。
5、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向院射线防护领导小组汇报,并与公安部门、环保部门联系。
6、定期请市环保部门、省放射防护所有关专家对科室及周围环境射线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医用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
从事放射性工作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成立“辐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搞好本单位辐射安全的自主管理,使本单位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措施,必须向卫生、环境行政部门书面报告,经审查同意后方能施工。施工期间应接受卫生、环境部门监督。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能启用。
二、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许可登记制度。领取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登记范围内的放射工作,辐射安全许可证每一至二年由原审批部门经行一次核查。
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
四、放射工作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方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就业前体检与就业后定期体检等管理规定。
五、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必须加强对受检者及公众的防护,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做到正确使用。
六、凡取得“许可登记证”的放射工作单位,在需要改变或终止许可登记内容时,必须向市卫生、环境、公安部门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四篇: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第二章 放射性废物分类
第五条 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4Bq/kg(5×10-7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4Bq/kg(2×10-6Ci/kg)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第六条 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分善处置。
第七条 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 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 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 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 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
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司)和劳保用品;
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
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
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五、废放射源;
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Ci /L)。第九条 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 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第十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步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少体积。
第十一条 放射 性废物和废放射 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应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二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必须由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集中收处。
第十三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输登记手续(见附表1),按本办法对本单位的废物进行收集、包装和送贮(处)前的暂存。第十四条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
一、放射性废物应按第七条至第九条的要求分类收集,并装入带有分类标记的专用口袋内(容器内);
二、严禁 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
三、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得混在一般放射性废物中;
四、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应用不锈钢或玻璃罐贮存;
五、产生放射性废的单位,应设专门场所存放放射性废物,并设置电离辐射标志。
第十五条 放射性废物的包装。
一、装放射性废物的专用塑料口袋密封,不破漏;
二、含放有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然后再放到塑料袋内;
三、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10mrem/h),每袋体积不正如过30L,重量不超过20kg。第十六条 放射性废物的送贮(处)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1%;
二、废物性能应稳定,无挥发性、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上有关的卡片;
六、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 a <0.04Bq/cm2;B<0.4Bq/cm2;
七、暂时不用的放射源,为了安全见,可送废物库代管,用时再取回。第四章 放射性废物的收运
第十七条 放射性废物一般由废物库管理单位定期派专人和专用车辆到生产单位去收运。特殊情况,由双方商定。
第十八条 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具有一定安全设施,并符合辐射防护要求的专用汽车。
第十九条 准备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应事先填好登记卡片(见附表2、3、4)卡片一式3份。收运人员根据卡片和本办法进行验收,合格后方能接收。对不合格的,有权拒绝接收。
第二十条 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一律装入200L标准容器内,废放射源应装入包装容器中。产生废物单位应协助收运人员将废物妥善装好。标准桶装满废物后,其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2mSv/h(20mrem/h)。
第二十一条 专用运输汽车外表面的剂量率应低一于0.2mSv/h(20mrem/h),驾驶室内的剂量率应低于0.025mSv/h(2.5mrem/h)。
第二十二条 收运人员(特别是驾驶员),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交通规则,确保废物运输中的安全;交通监理部门应予协助。第二十三条 每次收运废物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体表污染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废物库区。汽车和工具也应进行污染检查。当污染超 过国空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进行去污。
第五章 放射性废物库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放射性废物库,原则上只贮存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对于外辖区的废物,由管理单位与产生单位协商,并报管理一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入库废物应逐一检查验收,登记卡片归档存放(见附表5)。卡片存时间不应小于废物达到无害化的时间。
第二十六条 入库废物应按规定分类存放。凡在本库安全贮存期内不能衰减到小于2×104Bq/kg(5×10-7Ci/kg)的废物和废放射源,能在本库暂存,保证可回取,待将来转运到最终处置场(库)去。第二十七条 废物贮存时应注意堆积方式。废物坑盖板上方0.5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05mSv/h(5mrem/h);在库房内堆积时,离废物堆表面1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1mSv/h(10mrem/h);库房外壁20cm处应小于2.5uSv/h(0.25mrem/h)。
第二十八条 经监测证明,废物存放期间衰减到小于2×104Bq/kg(5×10-7Ci/kg)后,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可作为一般垃圾在库区内挖掘易埋藏掩埋。第二十九条 设有尾矿废渣坝(坑)的库区,应在坝(坑)装满后妥善掩 埋,植被,并设立永久标记。
第三十条 废物库区内应合理分区并严加看管,防止发生各种危害活动。加强绿化,并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潜力,发挥经济效益。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信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对产生废物单位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二条 废物库管理人员应加强责任感,严格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三条 废库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当量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应当避免一绿不必要的照射,并使一绿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第三十四条 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时,对公众中任一成员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应超过0·25mSv(25mrem)。
第三十五条 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和监测介质按有关规定执行。每年对监测结果(包括个人剂量监测)评价一次,连同该库营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生事故时,应按有关规定立即进行处理并上报。第七章 收费
第三十六条 送贮(处)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按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的规定,一次交清废物送贮(处)费用。
第三十七条 废物送贮(处)费用收建库费用、容器费用、运输费用、服务费用、长期管理费用等组成。
第三十八条 制订收费标准时,应以废物体积、比活度、贮存期及第三十七条的因素炎依据。
第三十九条 送贮(处)废物的具体收费标准,由废物库管理单位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报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第八章 奖惩
第四十条 对于认真遵守和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在放射性废物和废物库的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给予奖励。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违肥本办法的规定,在环境中乱放或自行掩埋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自行焚烧放射源管理性废物者;
二、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管理不严,引起环境污染或人员损伤,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者;
三、破坏放射性废物库设施,乱拿放射 性废物或废放射源者;
四、不按规定交纳废物贮(处)费者;
五、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1、目的 :为了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凡在本公司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3、本制度所指放射性废物包括:
(一)废放射源;
(二)受放射性物质污染或经清洁去污处理后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金属、非金属材料、劳保用品、工具、设备等;
(三)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液、废气;
(四)其它放射性废物。
4、同位素分装车间对放射性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5、将分装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按要求放入指定的放射性废物储存箱内,不得随意丢弃;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6、禁止任何个人有下列行为:
(一)将放射性废物混入非放射性废物、垃圾中,或将废放射源混放在各种材料、物品中;
(二)擅自倾倒、堆放、贮存、焚烧、掩埋放射性废物;
(三)擅自转移或接受放射性废物;
(四)丢失、弃置废放射源;
(五)转让、收购放射性废物;
(六)超标准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
7、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含仪器中配备的放射源)、放射性废物等必须按本制度的规定,向环保局如实申报登记。防治放射性污染的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闲置防治放射性污染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8、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监测核准。
9、本制度第三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须送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处置,进行长期监测管理。
10、需要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的,应事先到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报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备案。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应当符合《辐射防护规定》要求。
11、在暂存场所存放的放射性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加附标记、建立管理档案,明确专人管理,并采取防止放射性废物泄漏污染的安全措施。放射性废物容器及暂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和标牌。
12、进出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必须报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3、发生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向公司相关部门及领导汇报,在12小时以内向当地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4、任何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