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最终5篇)

时间:2019-05-14 07:5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篇: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4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6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技术和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过程中,产生、收集、运输、处置、贮存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比活度大于国家或省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主要包括:

(一)废放射源;

(二)各种被放射性污染的金属、非金属材料、用品和工具设备等;

(三)被放射性污染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四)含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37BQ/L的有机闪烁液;

(五)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气、废水、废料;

(六)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尾矿砂和废矿石及其固体废物。

第四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放射性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环境辐射监测管理机构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全省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对本辖区的放射性废物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六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申报登记。

第七条 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一)至

(四)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原使用单位不得擅自处置,必须送省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并且凭省放射性废物库的收贮证明向省卫生、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许可证和登记手续。

产生本办法第三条第(五)、(六)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必须采取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措施,接受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暂时不用的放射源,使用单位不具备安全存放条件的,应当送省放射性废物库代管。省放射性废物库应当确保暂存的放射源安全回取。

第九条 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经省环境辐射监测管理机构监测核准,并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排放。

第十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分类标记,建立放射性废物档案,明确专人负责,并采取防止放射性废物泄漏和丢失的安全措施。送贮的放射性废物外包装不符合要求的,收贮方有权拒绝收贮。

第十一条 跨省转移放射性废物,必须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发生放射性废物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如实向县级以上卫生、公安、环保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送交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的放射性废物,送贮单位或个人必须按下列要求进行预处理: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积不大于1%;

(二)废物性能稳定,无挥发性,无易燃、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废液必须转化为固化物。

第十四条 送贮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收贮方提供放射性废物的种类、数量、活度等资料,废放射源必须提供原始档案;

(二)废放射源应当放在专用的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说明卡片;

(三)将放射性废物按短半衰期(T1/2≤60天),中半衰期(60天<T1/2≤5.3年),和长半衰期(T1/2>5.3年)三类分别装入专用包装容器内;

(四)包装体外表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Α<0.04BQ/CM;Β<0.4BQ/CM;

(五)包装体表面剂量率不超过0.1MSV/H,袋装包装体积不超过0.03CM3,22重量不超过20KG;

(六)按规定办理放射性废物入库手续。

第十五条 送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放射性废物、暂存放射源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一次性交清有关费用。

放射性废物送贮、处置费用标准和收费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专用车辆,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管理规定,有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七条 放射性废物入库后,收运人员、运载车辆和工具应当进行表面污染检查后方可离开库区。表面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采取去污措施。

第十八条 省放射性废物库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定期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运营情况。

第十九条 省环境辐射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省放射性废物库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上年度放射性废物变更情况。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辖区内产生、贮存(或暂存)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现场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按规定申报登记放射性废物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不按规定建立放射性废物档案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不按规定报告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拒绝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的。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不按规定存放放射性废物、丢失或擅自处置废放射源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跨省转移放射性废物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第七条规定,不按规定送贮放射性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处置,费用由产生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对造成放射性废物污染事故的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第二章 放射性废物分类

第五条 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4Bq/kg(5×10-7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4Bq/kg(2×10-6Ci/kg)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第六条 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分善处置。

第七条 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 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 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 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 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

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司)和劳保用品;

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

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

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五、废放射源;

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Ci /L)。第九条 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 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第十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步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少体积。

第十一条 放射 性废物和废放射 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应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二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必须由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集中收处。

第十三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输登记手续(见附表1),按本办法对本单位的废物进行收集、包装和送贮(处)前的暂存。第十四条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

一、放射性废物应按第七条至第九条的要求分类收集,并装入带有分类标记的专用口袋内(容器内);

二、严禁 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

三、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得混在一般放射性废物中;

四、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应用不锈钢或玻璃罐贮存;

五、产生放射性废的单位,应设专门场所存放放射性废物,并设置电离辐射标志。

第十五条 放射性废物的包装。

一、装放射性废物的专用塑料口袋密封,不破漏;

二、含放有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然后再放到塑料袋内;

三、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10mrem/h),每袋体积不正如过30L,重量不超过20kg。第十六条 放射性废物的送贮(处)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1%;

二、废物性能应稳定,无挥发性、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上有关的卡片;

六、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 a <0.04Bq/cm2;B<0.4Bq/cm2;

七、暂时不用的放射源,为了安全见,可送废物库代管,用时再取回。第四章 放射性废物的收运

第十七条 放射性废物一般由废物库管理单位定期派专人和专用车辆到生产单位去收运。特殊情况,由双方商定。

第十八条 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具有一定安全设施,并符合辐射防护要求的专用汽车。

第十九条 准备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应事先填好登记卡片(见附表2、3、4)卡片一式3份。收运人员根据卡片和本办法进行验收,合格后方能接收。对不合格的,有权拒绝接收。

第二十条 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一律装入200L标准容器内,废放射源应装入包装容器中。产生废物单位应协助收运人员将废物妥善装好。标准桶装满废物后,其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2mSv/h(20mrem/h)。

第二十一条 专用运输汽车外表面的剂量率应低一于0.2mSv/h(20mrem/h),驾驶室内的剂量率应低于0.025mSv/h(2.5mrem/h)。

第二十二条 收运人员(特别是驾驶员),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交通规则,确保废物运输中的安全;交通监理部门应予协助。第二十三条 每次收运废物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体表污染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废物库区。汽车和工具也应进行污染检查。当污染超 过国空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进行去污。

第五章 放射性废物库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放射性废物库,原则上只贮存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对于外辖区的废物,由管理单位与产生单位协商,并报管理一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入库废物应逐一检查验收,登记卡片归档存放(见附表5)。卡片存时间不应小于废物达到无害化的时间。

第二十六条 入库废物应按规定分类存放。凡在本库安全贮存期内不能衰减到小于2×104Bq/kg(5×10-7Ci/kg)的废物和废放射源,能在本库暂存,保证可回取,待将来转运到最终处置场(库)去。第二十七条 废物贮存时应注意堆积方式。废物坑盖板上方0.5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05mSv/h(5mrem/h);在库房内堆积时,离废物堆表面1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1mSv/h(10mrem/h);库房外壁20cm处应小于2.5uSv/h(0.25mrem/h)。

第二十八条 经监测证明,废物存放期间衰减到小于2×104Bq/kg(5×10-7Ci/kg)后,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可作为一般垃圾在库区内挖掘易埋藏掩埋。第二十九条 设有尾矿废渣坝(坑)的库区,应在坝(坑)装满后妥善掩 埋,植被,并设立永久标记。

第三十条 废物库区内应合理分区并严加看管,防止发生各种危害活动。加强绿化,并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潜力,发挥经济效益。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信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对产生废物单位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二条 废物库管理人员应加强责任感,严格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三条 废库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当量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应当避免一绿不必要的照射,并使一绿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第三十四条 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时,对公众中任一成员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应超过0·25mSv(25mrem)。

第三十五条 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和监测介质按有关规定执行。每年对监测结果(包括个人剂量监测)评价一次,连同该库营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生事故时,应按有关规定立即进行处理并上报。第七章 收费

第三十六条 送贮(处)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按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的规定,一次交清废物送贮(处)费用。

第三十七条 废物送贮(处)费用收建库费用、容器费用、运输费用、服务费用、长期管理费用等组成。

第三十八条 制订收费标准时,应以废物体积、比活度、贮存期及第三十七条的因素炎依据。

第三十九条 送贮(处)废物的具体收费标准,由废物库管理单位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报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第八章 奖惩

第四十条 对于认真遵守和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在放射性废物和废物库的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给予奖励。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违肥本办法的规定,在环境中乱放或自行掩埋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自行焚烧放射源管理性废物者;

二、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管理不严,引起环境污染或人员损伤,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者;

三、破坏放射性废物库设施,乱拿放射 性废物或废放射源者;

四、不按规定交纳废物贮(处)费者;

五、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篇: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一、医用放射性废物

系指在核医学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比活度或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规定值的液体、固体和气载废物。应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以及所含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使之不致在工作场所造成不必要的电离辐射危害,不致造成环境污染。

二、液体废物的管理 1.放射性废液 方法:核医学单位应具有废水专用处理装臵或分隔污水池轮流存放和排放废水。污水池必须恰当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止泄漏措施。

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作固体废物处理。

标准:将废液的降至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C的废闪烁液不按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废液作非放射性废液处理,可排入下水道系统。

2.注射过或服用过放射性药物的病人的排泄物

必须为使用放射性药物病人提供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对病人排泄物实施统一收集和管理。将其排泄物贮存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系统。池内沉渣如难于排出,可进行酸化,促进排入下水道系统。注射或服用131I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必须同时加入NaOH或10%KI溶液后密闭存放待处理。

三、固体废物的管理 1.废物收集

(1)按废物的可燃与不可燃、有无病原体毒性分开收集废物。(2)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志。污物桶放臵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

(3)污物桶内应放臵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及时转送贮存室。2.废物存放

(1)贮存室建造结构应符合放射卫生防护要求,且具有自然通风条件或安装通风设备,出入处设电离辐射标志。

(2)废物袋或废物包、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在显著位臵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的说明。

(3)内装注射器及碎破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外套。3.废物处理

(1)焚烧可燃固体废物必须在具备焚烧放射性废物条件的焚化炉内进行。

(2)同时污染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必须先消毒、灭菌,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

(3)GBq量级以下且失去使用价值的废弃非密封放射源必须在具备足够外照射屏蔽能力的设施里存放和待处理。

(4)比活度小于或等于7.4×104Bq/kg的医用废物可直接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5)废物经过存放衰变,比活度降低到7.4×104Bq/kg以下后,即可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四、废物管理制度

1.由专(或兼)职废物管理人员负责废物的收集、分类、存放和处理。废物管理人员应熟悉废物管理原则和掌握剂量监测技术。

2.设废物存贮登记卡,废物主要特性和处理过程应记录在卡片上,并存档备案。

3.必须有预防发生废物丢失、被盗、容器破损和灾害事故的安全措施,贮存室的显著位臵应设安全警戒信号。

4.非密封放射源的废弃和处理,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并存档备查。

5.废物管理人员作业时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和防护设施,防止超剂量照射。

第四篇: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1、目的 :为了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凡在本公司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3、本制度所指放射性废物包括:

(一)废放射源;

(二)受放射性物质污染或经清洁去污处理后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金属、非金属材料、劳保用品、工具、设备等;

(三)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液、废气;

(四)其它放射性废物。

4、同位素分装车间对放射性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5、将分装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按要求放入指定的放射性废物储存箱内,不得随意丢弃;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6、禁止任何个人有下列行为:

(一)将放射性废物混入非放射性废物、垃圾中,或将废放射源混放在各种材料、物品中;

(二)擅自倾倒、堆放、贮存、焚烧、掩埋放射性废物;

(三)擅自转移或接受放射性废物;

(四)丢失、弃置废放射源;

(五)转让、收购放射性废物;

(六)超标准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

7、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含仪器中配备的放射源)、放射性废物等必须按本制度的规定,向环保局如实申报登记。防治放射性污染的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闲置防治放射性污染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8、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监测核准。

9、本制度第三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须送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处置,进行长期监测管理。

10、需要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的,应事先到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报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备案。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应当符合《辐射防护规定》要求。

11、在暂存场所存放的放射性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加附标记、建立管理档案,明确专人管理,并采取防止放射性废物泄漏污染的安全措施。放射性废物容器及暂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和标牌。

12、进出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必须报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3、发生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向公司相关部门及领导汇报,在12小时以内向当地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4、任何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五篇: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1、目的:为了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凡在本公司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3、本制度所指放射性废物包括:

(一)废放射源;

(二)受放射性物质污染或经清洁去污处理后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金属、非金属材料、劳保用品、工具、设备等;

(三)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液、废气;

(四)其它放射性废物。

4、同位素分装车间对放射性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5、将分装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按要求放入指定的放射性废物储存箱内,不得随意丢弃;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6、禁止任何个人有下列行为:

(一)将放射性废物混入非放射性废物、垃圾中,或将废放射源混放在各种材料、物品中;

(二)擅自倾倒、堆放、贮存、焚烧、掩埋放射性废物;

(三)擅自转移或接受放射性废物;

(四)丢失、弃置废放射源;

(五)转让、收购放射性废物;

(六)超标准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

7、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含仪器中配备的放射源)、放射性废物等必须按本制度的规定,向环保局如实申报登记。防治放射性污染的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闲置防治放射性污染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8、向环境中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监测核准。

9、本制度第三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须送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处置,进行长期监测管理。

10、需要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的,应事先到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报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备案。设置或改变放射性废物暂存场所,应当符合《辐射防护规定》要求。

11、在暂存场所存放的放射性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加附标记、建立管理档案,明确专人管理,并采取防止放射性废物泄漏污染的安全措施。

放射性废物容器及暂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标志和标牌。

12、进出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必须报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3、发生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向公司相关部门及领导汇报,在___小时以内向当地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4、任何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技术和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过程中,产生、收集、运输、处置、贮存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比活度大于国家或省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主要包括:

(一)废放射源;

(二)各种被放射性污染的金属、非金属材料、用品和工具设备等;

(三)被放射性污染的动物尸体或植株;

(四)含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37Bq/L的有机闪烁液;

(五)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废气、废水、废料;

(六)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尾矿砂和废矿石及其固体废物。

第四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放射性废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环境辐射监测管理机构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全省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

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对本辖区的放射性废物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六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申报登记。

第七条

对本办法第三条第(一)至(四)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原使用单位不得擅自处置,必须送省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并且凭省放射性废物库的收贮证明向省卫生、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许可证和登记手续。

产生本办法第三条第(五)、(六)项规定的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必须采取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措施,接受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暂时不用的放射源,使用单位不具备安全存放条件的,应当送省放射性废物库代管。省放射性废物库应当确保暂存的放射源安全回取。

第九条

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经省环境辐射监测管理机构监测核准,并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排放。

第十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分类标记,建立放射性废物档案,明确专人负责,并采取防止放射性废物泄漏和丢失的安全措施。送贮的放射性废物外包装不符合要求的,收贮方有权拒绝收贮。

第十一条

跨省转移放射性废物,必须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发生放射性废物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并如实向县级以上卫生、公安、环保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送交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的放射性废物,送贮单位或个人必须按下列要求进行预处理: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积不大于___%;

(二)废物性能稳定,无挥发性,无易燃、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废液必须转化为固化物。

第十四条

送贮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收贮方提供放射性废物的种类、数量、活度等资料,废放射源必须提供原始档案;

(二)废放射源应当放在专用的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说明卡片;

(三)将放射性废物按短半衰期(T1/2≤___天),中半衰期(___天___年)三类分别装入专用包装容器内;

(四)包装体外表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α<0.04Bq/平方厘米;β<0.4Bq/平方厘米;

(五)包装体表面剂量率不超过0.1mSv/h,袋装包装体积不超过0.03立方厘米,重量不超过20kg;

(六)按规定办理放射性废物入库手续。

第十五条

送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放射性废物、暂存放射源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一次性交清有关费用。

放射性废物送贮、处置费用标准和收费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专用车辆,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管理规定,有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七条

放射性废物入库后,收运人员、运载车辆和工具应当进行表面污染检查后方可离开库区。表面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采取去污措施。

第十八条

省放射性废物库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定期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运营情况。

第十九条

省环境辐射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省放射性废物库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上放射性废物变更情况。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辖区内产生、贮存(或暂存)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现场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___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按规定申报登记放射性废物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不按规定建立放射性废物档案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不按规定报告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拒绝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的。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___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不按规定存放放射性废物、丢失或擅自处置废放射源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跨省转移放射性废物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第七条规定,不按规定送贮放射性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处置,费用由产生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处以___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对造成放射性废物污染事故的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天津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公众

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放射性废物实

施统一监督管理。市卫生、公安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防护和安全保卫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下列放射性废物属于本办法的管理范围:

(一)受放射污染的各种材料、容器、工具、设备、动物尸体

或植株;

(二)废放射源;

(三)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

(四)其他放射性废物。

第五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建立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放射性废物暂存室(库)。放射性废物暂存室(库)的建设应

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在暂存室(库)外显著位置设立放

射性标志,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防止放射性废物丢失、被

盗。

第六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可将半衰期小于___天的放

射性废物存入暂存室(库),并按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

定,将处理后的放射性废物送交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七条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对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以外的放射性废物,不得自行处置,应直接送交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

处置。

第八条

放射性废物需要移入或移出本市的,应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禁止将废放射源混入其他放射性废物。

禁止将放射

性废物混入固体废物或者乱弃、乱埋、焚烧。

第十条

送交的放射性废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___%;

(二)废物性能稳定,无挥发性,无易燃、易爆等不稳定性物

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

(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

(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

(五)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和放射性强度应符合国家

有关标准;

(六)废放射源应密封包装完整,包装后的外表面放射性强

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十一条

包装放射性废物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使用统一规格的放射性废物包装容器,每个容器体积不

得超过___升,装载放射性废物后总重量不得超过___公斤;

(二)按照放射性废物半衰期的长短,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容

器。

第十二条 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对送交的放射性废物应进行

检验。对符合处置要求的,予以接收,并填写放射性废物(源)

处置登记卡片;对不符合处置要求的,应经送交单位进行处理并

符合处置要求后,予以接收。

废放射源被接收后,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持放射性废物

(源)处置登记卡片到公安机关办理放射源注销手续。

第十三条 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安排专人和符合辐射防

护要求的车辆统一收运放射性废物。

运输放射性废物的行车路线应避开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运输过程中应减少在人口稠

密地区通过的时间和距离。

第十四条

每次收运放射性废物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体表污

染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汽车和工具也应

进行污染检查,当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进行去

污处理。

第十五条

送交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向放射性废物处置单

位交纳放射性废物处置费用。处置费用的收费标准和使用办法,由市财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对在防治放射性废物污染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或个人,由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按照国家或本

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不按照要求设置放射性标志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规定,自行

处置放射性废物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

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指定有处置能力的单位代为处

置,所需费用由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承担,可以并处___万元以

下罚款。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不按规定交纳放射性废

物处置费用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交纳,逾

期不交纳的按日加收应交费用___‰的滞纳金,并可处___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被处以罚款的单位,并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

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触犯有关治安管理规定的,由

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下载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放射性废物处置承诺书

    放射性废物处置承诺书 山东省环保局: 我院现有的放射性装置其设备均不产生放射性废物,如果设备已到使用年限,我院将此设备报废处理。莘县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4日......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2(合集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12号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11年11月30日国务院第1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总 理温家宝 二○一一年十二......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共5篇)

    科室:生效日期 : 修改日期:第( )版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GBZ133-2002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我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作出以下规定。......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与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与处理 在核医学实践过程中,产生固体、液体、气载三种放射性废物,他们的收集与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首先射性废物管理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注意必须区分临......

    医疗放射性废物及废源处理方案

    医疗放射性废物及废源处理规定 1. 医疗放射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固、液废物(如注射器、药杯、棉球、棉签、手套及各种药品,实验动物的粪便、尸体等),必须严格收集后,由专门人员放入......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洛阳东方医院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为规范和加强我院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造成二次污染,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写写帮推荐)

    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性药品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放射性药品是指用......

    平凉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平医管组办[2012]6号 平凉市医疗废物综合管理示范 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医疗废物综合管理示范城市工作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