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
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
发布人:周丽亚 | 发布时间:2007-11-12 | 来源:深规院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运作环境比较
城市规划体制环境是城市规划委员会(下文中可简称为“城规会”)制度的外部环境,不同的城市规划体制环境往往导致城市规划委员会相去甚远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效果。城市规划体制环境包括城市规划法律环境、城市规划行政环境和城市规划技术环境等方面,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契合上述要素的产物。
1.1 宏观政治环境的差异
深港两地政府行政理念、行政边界、行政话语权不同,城规会与行政机构之间关系相应也有差异。相对而言,内地城市政府对城市事务表现出强力主导和主动干预倾向,城市规划决策也不例外,这种立场也投射于政府主导下的城规会制度。
香港的政体本身不排斥民间政治力量,全社会民主意识较高。市民普遍较为关注公共决策并积极对政府行政进行监督,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等机构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渠道。长期实践使香港政府和公众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更为成熟,公众更为理性。民主决策既是社会各界的诉求,也具备实施操作条件。在深圳,城规会制度中政府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和博弈的力量相对较弱。
1.2 城市规划体制环境的差异
深圳和香港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深圳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香港则已处于稳定期,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不同。在城市建设方面,深圳建设用地规模以每年数十平方公里速度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规划决策往往是超常规且充满挑战性的。香港城市格局已经奠定,进入了改造和完善阶段,城市建设领域鲜有突发性重大安排,绝大多数决策可按照已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技术和程序规定有序推进。
在城市规划的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方面,香港较为完善,深圳在操作性层面规则非常缺乏,对城市规划委员会决策的支撑程度有限。在规划编制体系方面,深圳的“三层次五阶段”城市规划体系学习自香港,法定图则作为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核心,审议法定图则同是两地城规会的核心职能,但管制的重点和力度有所差别,尤其对市场行为的管制理念和方式不同。
1.3 规划委员会与当局行政组织架构的关系比较
在行政组织架构方面,深港两地的城规会都是受行政长官委托、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高度配合的组织。深圳规划委员会向市政府负责,“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市规划委员会的日常事务”(《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下文简称《深条例》),香港法例规定“规划署是城规会的执行机构”(《香港规划条例》,下文简称《港条例》)。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设置差异使城规会职责表现出较大区别。
深港城规会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深圳城规会决策事项超出规划主管部门事权范围,而香港城规会与规划署之间则基本对应。深圳城规会对市政府负责,由市规划局提供支持进行运作,但其它部门的相关规划也可纳入其决策范围。香港规划署的职责是编制规划(并不包括交通和工程类的专项内容规划)及服务于城规会,而非进行规划事务性管理(此类事务由屋宇署和房屋署负责),香港城规会的职责也单纯围绕法定规划的制定进行。
香港政府的各部门之间已建立了有效协调的机制,无需通过城规会进行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深圳城规会借助市长(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召集、多部门参与的组织形式,承担了一定政府内部沟通协调的作用。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地位和作用比较
在授权方式方面,城市级的城市规划委员会主要有立法机构授权和行政机构授权两种。立法机构授权即由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等拥有立法权力的机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决策,委员会向立法机构负责,如得到最大的授权效力,其决策具有高度权威性,甚至可以被用作法令(如美国的区划法)。行政机构授权即由行政长官或主管城市规划的行政部门委托,城市规划委员会向授权方负责,被赋予最大效力的决策相当于行政命令。
2.1 深港两地城规会的职能比较
在行政框架内,深圳城规会的职责范围远较香港城规会广泛。香港城规会的职能以法定图则作为其核心,拟备法定图则、审议规划申请是其日常工作,其它诸如提出收回土地建议、指定发展审批地区都是配合法定图则审议工作的延伸内容。深圳城规会在进行法定图则审批之外,还审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大项目选址、专项规划等事项,《深章程》规定城规会也承担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审批、监督法定图则实施及“市政府授予的其它职责”。
对法定图则和有关规划申请的审议在两地的城规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深圳城规会拥有多项职责,但工作量和社会影响最大的职能仍是审批法定图则。
2.2 深港两地城规会的地位比较
深港两地的城规会都是由立法机关授权、行政当局委任并向行政当局负责的机构,这决定了两地城规会隶属于行政架构的特性。因此深港两地城规会,既非属于立法机构的委员会,也非属于民间的自发性组织,而是直接为行政当局提供决策意见的机构。
但深港两地在法定图则审批权限方面略有不同,深圳城规会拥有最终审批权,而香港城规会的决议需“提交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最终通过。此外,深圳城规会对“专项规划”、“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具有批准权,对“城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及“城市规划未确定和待确定的重大项目的选址”等议题具有审议权。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议事规程比较
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运作规则是组织内部各主体关系、运作程序等的规则。城市规划委员会需要吸纳相关方面的代表,而委员的产生需有明确原则要求。组织架构包括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的选择原则及产生方式、组织内部横向及纵向的职能分工和权威等级设定等内容,城市规划委员会内部运作应有明确的决策程序和规则。
3.1 深港两地城规会人员构成比较
香港城规会委员构成中,除主席和副主席外,官方人员与非官方成员的人数构成为5和33,成员均以个人而非组织身份得到委任。公务委员均为主要政府部门首长(环境运输及工务局、房屋署、民政事务总署、环境保护署、地政总署五部门局长或署长),从人数上并不构成城规会主体,其主要职责在于提供必要的信息。《香港规划条例》对非公务委员身份没有明确规定,从2000年香港城规会成员构成看(《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名单公布》,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2000),成员包括了规划技术相关专业人士、法律社会界人士和工商界等人士。专业技术背景的委员构成其主力,如建筑界、测量界、工程界的专家,高校学者、关注环保的专业人士;香港城规会也吸纳了少量法律和社会界人士人员,如律师、社会工作者;一些工商界人士受邀担任香港城规会委员职务。
根据《深条例》规定,“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由29名委员组成,委员包括公务人员和非公务人员,其中,公务人员不超过14名。”实际公务人员始终占14名。“设主任委员1名,由市长担任,设副主任委员2名,由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担任。其余公务人员委员由各区区长、计划经贸、文教卫、农林、城建口等代表组成。非公务人员委员由有关专家和社会人士组成。”从深圳城规会的构成看,政府部门人士占了较高的比例,且由最高行政长官担任城规会主任,行政力量对城规会介入程度高。深圳城规会由大规委和专业委组成,大规委和专业委非公务委员的构成级别和背景差异较大。大规委非公务委员和香港城规会的非公务委员构成接近,受邀者均为各界知名人士,以专业技术背景作为首要条件。深港两地城规会的委员构成都以非公务委员、专业技术背景的委员为主体,但在公务和非公务委员的比例及表决权、非公务委员背景和社会知名度的考虑方面,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将深刻影响城规会的价值取向和决策结论。
3.2 深港两地城规会内部组织架构比较
香港的城规会内部细分是香港城市规划条例授权,由香港城规会根据需要委出的。深圳的城规会内部组织划分和职能是由《深条例》直接规定的。由于城规会职能范围不同,深港两地的城规会内部组织架构呈现较大差异。
香港城规委下设都会规划小组委员会和乡郊及新市镇规划小组委员会,小组委员会是在工作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扩大规模的一种安排。两个小组工作性质相同,负责的空间区域则不同。小组委员会委员全部由行政长官按照条例第2(3)条的规定从城规会的委员中委任。深圳城规会中,“大规委”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和一个顾问委员会,大规委起到统筹和最后审定作用。下属专业委员会根据审议的议题种类划分,相互之间没有横向联系。
香港城规会还根据需要设置聆讯反对小组委员会,作为因应香港上诉委员会制度的一种组织安排。聆讯反对小组委员会并非常设机构,通常由城规会成员轮流出任,拥有与反对个案有关专业知识的成员也可能会获得委任。在深圳,由于现制度没有给予申请人对城规会决议质疑挑战的途径,城规会没有类似香港聆讯反对小组委员会的类似机构。
此外根据香港城市规划条例,香港规划署的组织架构中,有委员会部作为专门的香港城规会的技术支持机构。据了解,该部有40多名专业人士从事城规会日常运作的事务性工作,包括准备资料、拟订文件、安排会议等。香港规划委员会会议召开频繁,委员会部的工作异常繁重。深圳城规会也有作为技术支撑的秘书处,设立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际运作中,深圳城规会秘书处独立程度较低,人员并非专职,削弱了其服务于城规会的能力。
3.3 深港规划委员会议事规程比较
根据《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办事程序与方法》,城规会需定期开会以履行职责,会议通常在每月第一和第三个星期五召开。两个规划小组委员会则一般每月开会两次,通常在每月的第二和第四个星期五召开。根据这一安排,香港城规委和两个小组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的天数合计约36日。《深章程》对深圳“大规委”的会议规定仅为每季度1次,即每年4次,对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召开频率并未作出要求。尽管这一规定本身已经较为宽松,但执行情况仍然未如人意(城规会的会议年均约4次)。
香港城规会会议的法定人数为5人,其中必须包括主席或副主席。规划小组委员会会议的法定人数为5人,其中必须包括该规划小组委员会的主席或副主席,以及3名非官方委员。不能出席会议的官方委员由行政长官委任的候补委员代替出席。根据《深章程》中的规定,“大规委”和各专业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到会人数需为委员会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非公务人员需占多数。深圳城规会召开会议对委员数量规模的要求大大高于香港,体现了对决策严肃性的考虑,但同时也成为城规会会议召开困难的主要原因。
《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办事程序与方法》并未对会议讨论和表决进行规定。据了解,与深圳相同,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也经过自由讨论和举手表决过程,采取多数决定规则。有所区别的是,香港城规会主任一般不参与表决,只有在赞同和反对的双方票数相同、争执不下时,主任才投出关键的一票。深圳城规会则是所有委员均参与投票,存在城规会主任——与会者中最高行政权威的发言引领整个决策导向的风险。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比较
城市规划委员会须接受外界监督,以使其保持动力和活力,其中信息公开、与外界互动甚至接受挑战均构成监督的重要途径。同时,城市规划委员会也需要对组织内部的成员进行监督,督促其履行职责。
4.1 深港规划委员会的信息公开制度比较 香港城规会信息公开需遵守香港《城市规划条例》和《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规定,在多个环节应按规定进行信息发布:(1)制订图则的过程中须在宪报上公布相关资料;(2)在城规会每次会议举行后,城规会秘书委任一名发言人专门处理媒体咨询;(3)城规会获得有关修订法定图则的规划申请后,可应公众或媒体的要求公布相关信息;(4)城规会或其小组委员会在考虑规划申请要求后,会议决定的纲要应在城规会网页上公布。香港城规会信息公开制度在操作中得到了严格落实。此外考虑到公众了解城市规划的迫切需要,在不同其它法例抵触的情况下,城规会秘书处也就其它非敏感性信息进行公布:有关规划申请及公众有关意见的信息和处理结果都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开,使法定图则的动态变化均能纳入公众监督的视野;根据2004年香港规划条例修订要求,除了会议讨论部分和若干特殊情况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及下属委员会的所有会议均须向公众人士开放。
深圳的城市规划委员会信息公布制度方面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深条例》的第二十四条至二十七条中,针对法定图则提出了信息公布的要求,包括:法定图则草案的公示;批准的法定图则的公布;公众可提出意见,可依城规会邀请出席会议,并得到书面通知的审议结果。但以上信息公开规定都只针对法定图则,《深条例》或《深章程》均无专门针对城规会信息公布的全面规定。由于缺少明确信息公布的强制性要求,深圳城规会信息公开的程度远未理想。实际上,由于信息公开会造成一定的行政风险,受行政力量影响的城规会有信息封闭倾向。深圳对有关公众意见及回复的信息没有公开渠道,交流只存在于提意见人和城规会之间,城规会只对提意见人做出答复。至于这一意见或意见的处理是否影响到了其他人、受影响人是否有知情需求,则未得到足够考虑。
上述分析表明,深港城规会对最终决议都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公布,而其他有关会议、公众意见等信息,香港较深圳在信息公开范围和方式上都更为广泛和丰富。
4.2 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决策监督机制
香港有关法例规定,公众可对城规会决议进行多轮挑战,从而构成了对城规会运作的监督和制约。香港城市规划条例修订(2004年)保证公众在法定图则和规划申请过程中,拥有更多表达意见和质询的机会。在制订法定图则的程序中,公众有两次申述及聆讯的机会;在规划许可申请程序中,公众也拥有两次申请及陈词的机会,其中后一次为规划申请“复核”。如果公众对于处理结果仍然不满,可以向与城规会平级的另外一个委员会——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上诉委员会的裁决是行政框架内的最终决定(上诉委员会是由特首委任的、独立于城规会的机构,专门针对“申请人如因规划委员会在根据第17条所进行复核的决定而感到受屈”的情况,就申请人和城规委之间的争议进行裁决)。申请人可进行的最后的一个方式为“司法复核”,即运用司法手段对规划行政运作体系进行挑战。
公众可对城规会决议进行多轮挑战,尤其是由上诉委员会这一独立机构对争执进行裁决,成为对香港城规会进行监督和制衡的重要手段。这些举措迫使香港城规会在决策时需考虑周全、依据充分,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争拗。
深圳市在法定图则编制过程中,公众拥有一次意见表达机会,可就草案向城规会提出意见,这些意见将得到城规会考虑,城规会有义务将意见采纳情况反馈给提意见人。但由于公众缺少直面城规会的机会,仅限于建议权,且互动的环节只有一次。这种挑战造成的影响力是很微弱的。此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为最终决策,法律未赋予对其挑战的渠道。
4.3 对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利益申报制度是香港限制城规会委员利用其身份进行徇私的制度安排。《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办事程序与方法》中规定,为维护城规会的诚信和声誉,确保城规会在作出决定时公正无私,委员应尽其所知申报利益。在提交城规会的议题中,可能会涉及个别委员的利益(包括个人、家庭或业务;直接或间接;金钱或其他利益),为防止决策出现偏颇,如果委员有确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便应申报利益。《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办事程序与方法》中没有关于不诚实登记行为的惩戒条款,据知情人士介绍,秘书处为委员建立了个人档案,如委员有不诚实进行利益申报的行为,则会构成其不良记录,以此作为约束城规会委员行为的举措。
现有制度中,深圳方面并没有关于监督城规会委员行为的明确条款。《深章程》中有委员个人的“回避”要求,但并没有操作细则,也未得到严格执行。
在针对城规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方面,深圳在监督约束制度方面明显缺位,即使在香港,也只能对城规会采取有限度约束的形式,委员的自觉和操守才是最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规划委员会的行政特性和委员会制的制度安排所决定的。
结语
深港两地城市规划委员会均采用行政型城市规划委员会模式,但制度设计和运作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委员构成的广泛性、议事规程和监督机制的完备程度等方面,香港作法均可为深圳提供参照。
国内在行政型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建设方面仍处于初创阶段,作为改革前沿的深圳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借鉴于香港,但在继续消化吸收香港经验方面还有广阔空间。香港经验,尤其是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操作性,同样也值得其它城市关注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Z].2001.2.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章程[Z].1999-06.3.香港规划条例[Z].(2004).4.《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办事程序与方法》,http://sc.info.gov.hk/gb/www.info.gov.hk/tpb/practice/appendix5_c.htm.5.周丽亚.行政型城市规划委员会模式初探——兼论深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2006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入选论文.【作者简介】
周丽亚,注册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第二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三篇: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工作报告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工作报告
陈晓丽
2002年10月13日
现将2001年至2002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工作情况、注册城市规划师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安排报告如下,请各位委员认真审议。
一、2001年至2002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1年至2002年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部分调整管委会成员
自上次管委会工作会议以来,管委会成员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因工作调动,有的因年龄大已退休,在征求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后,对管委会成员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具体调整情况见会后发布的管委会文件。
2.充实专家组
在2000年、2001年的考试工作结束后,一大批城市规划行业的中青年骨干通过的考试,使考试专家组成员的选择有了很大的余地。现在专家组的新老接替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一些老同志开始陆续退出,年富力强的同志开始源源不断地补充进专家组。但也应当看到,虽然年青同志的到来给专家组带来了活力,但这部分同志往往社会活动繁忙,参加专家组活动的时间比较有限。
3.修订考试用书
根据考生的反映,2000年所编写考试用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内容有重复、交叉,对某些问题的论述有争议,对一些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表述不够充分等等,还有个别地方有误。
针对考试用书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培训专家组对考试用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充实和精简。经过专家们的辛勤工作,考试用书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的考试用书已在2002年投入使用。
4.命题与资格考试
2001年的命题工作与2000年相比,没有做大的变动,城市规划实务仍然是主观题7道,其他科目客观题各100道。从资格考试的结果看,考生们普遍对考题已经有 1
了一定的了解,各科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以城市规划实务考试的成绩提高最大。第二次资格考试,有720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有2620人通过了考试,通过率达到了27.92%。其中城市规划实务的分数线从2000年的44分提高到了57分,已接近了60分合格的正常分数线。在组织阅卷时制定详细计划和工作程序,也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规划师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工作程序。
针对部分科目考试题量偏少、成绩通过率过高的实际情况,在2002的命题工作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多选题,因采取的是少选、多选或错选都不得分的方式,因此客观题的考试所需要的时间和难度将有所增加。
5.政策制定工作
1)根据各地对2000年资格考试报考条件所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在与人事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由两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补充规定》(人办发[2001]38号),为落实38号文,管委会办公室还与人事部考试中心联合发出了《关于实施〈人事部、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补充规定的通知〉的通知》(注规办[2001]08号),解决了部分考生的报考资格问题。
2)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涉及公务员的注册登记问题。为此,配合主管业务司,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对部分省市的实地调研,并与部内有关业务司及人事部进行了沟通,统一了思想,现已提出了《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登记办法》的讨论稿。
6.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从筹备阶段始,就始终保持着与国外职业规划师组织和注册机构的往来,现在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自2000年邀请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规划组织的领导人观摩首次注册规划师资格考试以来,我们继续保持着与美国、英国、欧盟、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规划师注册组织的密切联系,也进行了一些互访。
在与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达成的合作意向中,除进一步加强人员交流外,也开始了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以此来增加两国规划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今年9月,第一批包括美国规划设计最高水平的SOM公司在内的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代表团,已经到访山东日照,并就有关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达成了共识。这种积极引进、为地
方服务的作法受到地方的高度赞扬。
在即将进行的“城市规划与执业制度国际研讨会”之后,与会的外国专家还将赴杭州、西安等地发展战略的咨询,这也是管委会“积极引进、为地方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注册城市规划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册登记
注册登记办法原计划去年年底出台,因种种原因,拖延了进度。
2.管委会工作任务重,人手少,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三、今后工作的计划安排
1.进一步发挥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
从长远来讲,注册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应当由行业组织来进行,但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还需要继续以管委会的形式来行使相应的职能,这已为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今后,在继续加强管委会的职能与作用的同时,还应当在地方(省)一级成立相应的管委会,形成上下两级管理体系,为全面实施执业制度奠定基础。
2.积极与有关司局相协调,统一思想,完成《注册城市规划师登记注册办法》的制订工作,并于2003年开始实施。
3.深入研究,抓住试点,完善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的设计工作,为制定《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实施办法》打下牢固的基础。
4.《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修订工作。(2003年四季度完成)具体办法是先请部分专家对《考试大纲》进行审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再由考试专家组进行审议,再经修改和审议后送管委会审定。
5.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管理工作
2003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命题设计工作。(6月完成初审,8月完成终审)
2002、2003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阅卷评分工作。
6.交流合作工作
加强交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与境外规划执业组织的互认,但在现阶段还难以实现,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资格互认前,如何通过执业组织之间加强了解与合作,做一引起实事,是我们要去认真探讨的。
1)拟组织中国城市规划执业管理工作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及中国香港地区考察所在国家和地区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管理机制状况、相关机构设置管理等有关执业工作。
2)继续进行中外规划师的交流活动,编辑完成境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和个人名录,积极而有序地作好境外智力资源的引进工作。
7.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工作的普及宣传工作
通过网络、媒体广泛宣传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管理工作,普及相关知识,并设立简报、快报,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向有关主管部门和主管负责人通报。
8.调研考察工作
为制定有关实施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的法规及办法,2003年内,对试点城市进行重点调研,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征求意见,以便早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5月上旬进行)
9.建设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城市规划听证会制度
城市规划听证会制度
为有效处理已批准的建设工程引起的群众集体上访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保障规划实施,制定本制度。
一、召开听证会工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已经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二)建设单位尚未开工建设或已按规划要求施工未发现违法行为;
(三)周围居民对已审批工程的合法性有可能产生异议引起集体上访或已经引起集体上访的。
二、确定听证会的程序
(一)对已批准建设尚未开工符合上述条件的工程由业务科室提出召开听证会建议,报分管领导批准后由局办公室会同业务科室落实有关事宜。
(二)来访接待部门对已有群众来访符合上述条件的工程认真核实后,填写集体上访问题处理意见单(或领导包案问题通知单),提出召开听证会的意见。
(三)将填好的处理单呈报主管领导批示,由办公室转包案领导签署意见后交承办业务科室落实。
(四)业务科室具体经办人与建设单位联系并落实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事宜。
三、听证会参加人员范围
(一)与该工程相关建筑居住的居民群众或群众代表;
(二)业务科室工程项目审批经办人、城建监察支队、委信访接待室。
四、听证会的召开
(一)按事先定好的时间,召集并组织参加听证会人员准时到会;
(二)听证会由信访接待室与工程负责人主持;
(三)业务科室就工程审批的依据和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报告和解答。
五、听证会后的延伸工作责任
(一)听证会后信访接待室负责向上访群众出具正式书面处理意见书;
(二)负责整理听证会议召开情况,通报市区相关部门;
(三)负责整理有关材料归档备查。
第五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楼观新区总体规划
前言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西安进一步加快了实施“南融” 发展格局的步伐,“南融”要求控制建设用地向南拓展,加强生态建设,使南部大秦岭的生态格局融入大西安城市发展中,为此位于秦岭北麓具有丰富自然生态资源的楼观新区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在陕西省大力倡导“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楼观新区应充分挖掘道韵文化内涵,传承道逸文化思想,发展道家文化活动。同时楼观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和优越的猕猴桃种植资源,发挥统筹城乡的示范作用,提升周至猕猴桃品牌,发挥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的引领作用。
总面积为134.9平方公里。
规划区范围:楼观新区南起环山路(不包括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北至108国道,西临黑河(包括黑河),东滨赤峪河(不包括集贤工业园区)。规划区总面积约104.1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11.12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在《城乡规划法》基础上,考虑与周边及其各类发展规划相吻合,确定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2015年,为启动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
(三)规划原则
1、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原则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所提出的空间发展方向及城乡统筹思想的贯彻落实,势必在整体区域带动、错位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去谋划楼观新区的整体发展思路、战略与部署,才能保障与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2、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原则
充分依托现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坚持特色为先的基本原则,以形成楼观在产业、经济、文化、形象、环境等多方面的特色,增强楼观新区的吸引力与发展活力。
3、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原则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打造集猕猴桃生产、主题体验、田园休闲、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庄园式国家级城乡统筹示范区。
4、创新业态,商旅并举原则
围绕主题定位,创新发展业态模式,提升产业内涵,实现商旅互动,形成多主题化、多业态发展格局,打造古都商旅传奇。
(四)规划目标
1.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生态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将楼观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田园新区”。
2.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形态完整、布局合理、适应发展需求的新楼观。3.强调楼观新区独特的生态景观特色,优化新区内外生态环境,通过人工绿化环境和自然山
一、楼观新区概况
楼观新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距大西安主城区仅70公里。南依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北至108国道,西临黑河,东滨赤峪河(不包括集贤工业园区),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相连,规划总面积为104.15平方公里。
楼观新区位于渭河冲积平原区南侧的秦岭北麓台塬洪积扇自然区。地下水丰富,土少石多,历史上受河流切割严重,塬边坡陡峭,两侧滑塌严重。楼观新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属于不易发地区,南侧的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沿黑河一线与沿山体部分为滑坡中等易发地区。楼观新区内水系河流与渠道众多,纵横交错,水量充沛。河流主要有黑河、就峪河、田峪河、马岔河和赤峪河等,渠系主要有黑惠渠东干渠、第二支渠、第三支渠及田惠渠等。
楼观新区所处的周至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包括楼观台、大秦寺塔、老子墓、仙游寺等历史文化资源。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为加强周边的联系,确定研究范围北边界为108国道、南边界为秦岭国家生态保护区(以秦岭25°坡脚线为界)、西边界为黑河、东边界为赤峪河及终殿路(不包括集贤产业园区),水的有机结合,体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生”的生态型城市理念。
4.突出楼观新区历史文化特色,强化旅游休闲功能,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浓厚的整体环境,将楼观新区建设为旅游名城。
5.充分结合楼观新区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规划为楼观新区产业发展提供灵活、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
础上,集合生态环保、科教游乐等用地,打造以旅游休闲、生态养生为主的功能片区。结合黑河滩涂式湿地,以自由灵活的形态布置各功能组团。
农事观光体验区:依托楼观现状优质的农业资源,结合“田园城市”理念,打造“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现代田园新区,将猕猴桃种植和特色农业观光,结合其他功能片区,穿插布置,相互渗透、融合。并在农业种植片区中保留部分农庄,不仅能实现就地城市化,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而且能促进庄园经济的发展。布局以农业种植为主,其间点缀少量村庄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规模 :到2020年,楼观新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1.1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0.31%。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1.1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7.18平方公里,区域交通设施用地2.85平方公里。
非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楼观新区非建设用地面积83.0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9.68%,其中,水域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河流、水系,共计6.28平方公里;农林用地62.64平方公里。
三、规划总体布局
(一)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楼观新区山水景观优势,利用新区南部秦岭形成新区的绿色背景,作为新区外围生态支持;依托黑河、就峪河、马岔河、田峪河、赤峪河等多条河流滨水绿化形成纵向沿河生态景观廊。同时结合楼观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通过七个湖面充分体现老子“上善若水。全面彰显楼观新区布局设计中“轻快灵动”的外在表象与“道逸古韵”的内在气质。
通过对楼观悠久历史的研究可知,楼观得名于周大夫关伊“望气观星、草创楼观”,老子“寓楼之观”,并著成《道德经》流传至今。故将老子“象天法地”的道家思想渗透到整体设计理念之中,虽然七个湖面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七湖连接形成倒映中的宇宙北斗七星形象。楼观新区犹如一面人间仙镜,将宇宙中的北斗七星映照于此,形成道法自然,文化楼观。故楼观新区整体设计理念概括为“七星连珠,镜映楼观”。
(二)规划结构
根据楼观新区的设计理念,以“自然环抱新区”的空间发展模式,并沿承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构建新区“一轴一带两心三廊五片区”的现代田园城市空间结构。
(三)总体布局
道韵古镇:依托现有楼观镇镇区,围绕开阳湖进行开发建设,渗透道文化思想,用地布局主要以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为主,打造具有道文化底蕴,秦岭山水风韵,城乡统筹发展的道韵古镇。
中华猕猴桃城:结合楼观特色农业资源,以及良好的猕猴桃发展基础和条件,强力打造集高品质猕猴桃特色产业、道家养生文化、商务高峰会议中心于一体的中华猕猴桃城。用地布局以旅游服务、商务休闲、道文化养生展示、体验以及居住功能为主,围绕“七星湖”之天枢湖和天权湖展开布置。
楼观湿地公园:依托黑河现状水资源,结合周边自然农业风光,在保证黑河生态涵养功能的基
四、绿化系统规划
楼观新区 “山城相依、水城相织、绿满山塬、水系田园”,绿化基质环境得天独厚,规划本着建设“山水、人文、生态”的发展目标,充分依托楼观新区独特的自然水系环境及周围猕猴桃种植区,加强新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提升新奇绿化品质,突出山水绿城特点,完善新区绿化系统,构建“一带、三廊、多心”的网络状绿化空间格局。
五、综合交通规划
(一)道路布局规划
根据规划区的发展需要和道路现状,规划形成“五纵五横”,与东侧集贤产业园和南部道文化展示区道路相连。西侧道路与楼观湿地公园区相结合,采取弯曲的自由式路网,而道韵古镇道路则采用较为规则的方格网式路网。其中:
五横:财神大道、楼观大道、玉衡路、文化大道、南横公路。五纵:天枢路、天璇路、玉清路、迎宾大道、天玑路。
(二)道路网等级规划
道路系统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组成。
快速路:规划快速路为楼观大道,就峪东路以西红线宽65米,就峪东路以东路段红线拓宽至75米。
主干道:规划主干路主要有财神大道、文化大道、迎宾大道、终台路、终殿路、南横公路、天璇路)、天枢路、天玑路、玉清路。
次干道:包括三宝北路、三宝南路、三君路、太清路、青灵路、五灵路、大明路、天权路、五星路、水德路和火德路等,红线宽为24米。
支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8米,根据旅游区观光游览需要定的游览路,红线宽8米。
高的色彩,增加识别性和趣味性。
色彩Ⅳ区:主要为中华猕猴桃城片区,其建筑主色调为暖色系,以中明度基调为主。在高端商务会议地段可适量点缀以彩度高的点缀色,给人干净、明快、现代之感;辅色调采用中明度灰色系和赭石色系,在居住为主的地段,辅色系以黄灰色系为主,以增加温馨感,在检测交易为主的地段,辅色系以蓝灰色系为主。
(四)视线体系规划
规划形成三条视线通廊。一是以西楼观为至高视点,沿就峪河景观廊道,与天玑湖核心景观节点相连的形成视线通廊;二是以延生观为至高视点,沿迎宾大道自南向北与楼观开阳湖中央公园核心节点相连形成的纵向视线通廊。三是以天玑湖核心景观节点为视点,向东与楼观开阳湖中央公园核心节点相望,形成视野开阔的横向视线通廊。
六、总体城市设计
(一)总体城市设计定位
新区风貌特色定位是对新区景观结构和形态特征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同时是新区认同的根本,不仅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载体,而且是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物质外显。基于上述对楼观现状风貌环境条件、景观建设状况以及新区未来发展定位目标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规划提出楼观新区形象风貌定位为:道韵文化楼观、田园水簇新城。
(二)景观风貌体系
自然山水不仅具有生态功能,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所以紧扣“田园新城”理念,在保护山水环境的同时,也应加强临山滨水地区的生态建设,借助良好的山水景观,提升空间品质,凸显新区特色。
新区规划依托楼观新区独特的外围山麓、水系、农业等自然景观,并将老镇区和乡村纳入楼观新区的景观体系中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最终形成“片区景观+廊道景观+轴线景观+带型景观+节点景观”的景观体系。
(三)色彩体系规划
结合楼观新区功能片区,提出相应的区域色彩控制区划,用以整体把握城市各区域的建筑色彩特征。同时,在同一个色彩区域内,要注意根据其内部不同地段的功能差异,适当选择不同的点缀色彩。具体内容如下:
色彩I区:主要包括道韵古镇中南部,其建筑主色调为白灰色系,以中明度基调为主,辅色调以赭石色系、蓝灰色系为主。
色彩II区:主要包括道韵古镇北部,其建筑主色调为白灰色系,以中高明度基调为主,辅色调以蓝灰色系为主黄灰色系为辅,点缀色以中高明度暖色系为主。
色彩III区:主要为楼观湿地片区。其建筑主色调采用低彩度、高明度无彩灰色,给人干净、明快、现代之感;辅色调采用中明度灰色系和赭石色系,创造温馨感,点缀色采用彩度、饱和度较
七、近期建设规划
(一)分期建设及发展时序近期:2012—2015年
以天玑湖中心公园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动猕猴桃城商务中心以及引汉济渭项目的发展;道韵古镇区围绕开阳湖中央公园与玉衡湖开发建设,带动天枢路以东的农业观光带的发展,重点打造印象·楼观、猕猴桃城风情庄园群、主题购物街区、猕猴桃DIY农场等重点项目。
远期:2016—2020年
以天璇湖湿地公园、摇光湖公园为重点节点带动楼观湿地风貌区、就峪河景观廊道、道韵古镇风貌区其余地区的建设。
以楼观湿地公园为重点开发项目推动黑河沿线景观廊道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天枢路西侧农业观光带以及南横路以北万亩猕猴桃的开发。
(二)近期建设任务
道韵古镇:完善道路系统,优化用地布局。优先发展开阳湖四周以及关中风情组团和村民安置组团。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完善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
中华猕猴桃城:确保猕猴桃产业发展,利用临近财神大道的交通优势,发展一类工业和猕猴桃物流仓储用地,同时积极开发天权湖周边以及就峪河沿线的用地。
楼观湿地公园:靠近天玑大湖面的居住用地,景观环境较好,按照居民就近安置的原则,优先发展大湖面周边的用地。
农业观光体验区:优先发展观光农业种植区内的商业用地,发展庄园经济,带动观光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近期建设指引(近期建设策略)
全面展开:依托楼观新区的交通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道韵古镇、中华猕猴桃成城、楼观湿地公园区和农业观光体验区四个功能片区同步发展。
重点启动:针对每个片区,利用区位优势,优先发展重点地块。
优化古镇:加强古镇的商业和旅游服务职能,加强滨河景观带的控制,改善古镇环境,加强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地建设。
提升新区:强化新区旅游服务职能,依托道文化展示区等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形成旅游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