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有效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浅谈有效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学科类别:中学语文 单位:崂山三中 姓名:林华
联系电话:83257536
文言文是必须学习的,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许多教师的教法仅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疏通文字,或大讲特讲文章,或两者兼顾.而没有顾及到主体对象――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而已,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贯彻落实读、译、疏、说、备、查、拓七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师范读后需提醒学生注意: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
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于是教师就可以落实第二个环节了。
二、译。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允许口译;能力差的,要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翻译时,给学生介绍“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领,文言翻译就不会困难了。
三、疏。每组选一两名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找学生更正,或教师明确答案,当然在交流释疑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炼,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比如: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四、说。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还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如理解思考内容,学习表现形式,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鼓励学生说出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就将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背。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六、查。学习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诗词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
七、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不够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同时要注意补充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姓名字号等,并且还要学生加强古今对比,注意归纳整理,多多积累,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文言文教学七环节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一定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有效的学,从而打造出一片文言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第二篇: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第一,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第二,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 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
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桃花源记》),抓警句(《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为增加学生的积淀,我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具体要求如下:①学期之初,先向学生提供50篇古诗文的推荐篇目,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自己去悟,除点拨关键字词外,决不用字词句语法去破坏其整体的和谐性;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规定下限——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20篇,多多益善;③学期结束前进行班级之间的诵读大赛。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却空前高涨,随时随地可看到有学生在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 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最后,在知识积累上。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附录中推荐了50篇(段)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因此,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由于推荐给学生的文章难度适合他们的实际,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开展与所上课文内容有关的如成语故事大赛、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等等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也可延伸到课外。使得他们课外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从而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之学习心得
文言文教学之学习心得
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对文言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心得,通过这两天的学习,通过观看《岳阳楼记》、《狼》两节示范课,通过倾听专家教授讲解,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对照示范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步课堂模式指导文言文学习。
诵读试译 ??
诵读。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写作背景介绍。知人必先论世,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帮学生正音正字,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4、试译。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试译时应遵循的原则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讨论交流 ??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子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正如示范课《狼》中对狼的形象的讨论,老师提出的挑战问题等一样。
鉴赏感悟 ??
鉴赏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这种“感悟”,是反思,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培养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
3、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步课堂指导模式,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廉说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以上是个人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和这次学习的心得,学习启发了实践,实践印证了学习。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之整体规划
文言文教学之整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1、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可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和现代文比,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语、句法也不同,有的词汇,今人已不用,即使延用至今,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差甚远,因此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就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加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贯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针,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使文言文成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学习的难点。
2、古镇高中属于镇区中学,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人们重金钱,轻知识,总觉得读书无用,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增多,就业困难,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所以导致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对学习和考大学持着怀疑的态度,很多家长把学校当成孩子的托管所,让学校帮着管几年,学成什么样也无所谓,只要健康地活着,到时候拿到高中毕业证就去工厂做工或者继承父业,赚得钱也不比大学生少。所以很多学生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是不上心的,能学好就学好,学不好就混着,平时懒于去看书,所以,他们很怕文言文,文言文基础很差。
基于以上这两种状况,如果老师引导得法,教学有方,学生的文言学习,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相反,如果教师疏于指导,坐失良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因此,从学生的语言心理上看,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很有必要。
二、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归纳课本的相关例子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归纳,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会结合语境辨析词类活用,提高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三、重点:
1、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本课程的中心在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言文活用的规律、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的进行归纳及迁移,老师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的能力。
2、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在“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出智慧,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我校语文科组大胆变革语文文言文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文言文,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合作学习,奋其力,自致其知,而学生开展的质疑和答疑、自评和互评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
四、难点:在让学生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的词类活用的用法,让学生一起来编写一册较实用的《古汉语词类活用小字典》
五、实施策略:
1、我们备课组六人分工合作,由袁秀媚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这一块;由余画凤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活用;由吴小蕾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动词活这一块;由郑琳珍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这一块,由漆翠香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这一块。五人共同合作,互上公开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完善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工作。
2、教师少讲。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最主要的词的活用情况。不要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
3、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合作学习,自评和互评等活动,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教师只是“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让学生去翻书、上网找资料,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言文,文化意蕴博大精深。记论说赋,文?w丰富;文道统一,文质兼美,文笔摇曳多姿,写法不一而足;文章风格或阳刚,或阴柔;文如其人,一代代名家的声气、情致、人格、精神、境界,如一幅幅写意中国画,美不胜收。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从认识上看,学生害怕、教师不爱,文言文成了语文教学一块难啃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从理念上看,有言无文,即师生眼中无文章、文化和文学;从教法上看,“串讲式”一统天下,课型单一,面孔古板,是学生三怕之一;从学法上看,死记硬背古文和词义译文;从能力发展上看,考完后大脑自动“清零”,学生学过之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方面内容。文言是根基,落实基本文言字词句的用法是基础,是学生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保障;文章是主干,学习文言文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既能理清作者思路、吸纳文章的观点,又能借鉴文章写法,是写作的模板;文学是花朵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养,濡养气质;文化是果实,使自己具有文化品格,如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勇敢的担当、善良的美德、健全的人格、思辨的智慧。但单强调这四个方面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这四者在教学中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机地统一。
文言文教学怎么教
首先,学生要熟读成诵。教师首先要示范朗读,第一次朗读通过对文中分号和句号的处理,巧妙地分析结构层次。第二次朗读,引导学生侧重情感的把握,读出“雄壮”和“悲壮”,通过对语调和重音的处理,引导学生逐步体味作品的情感。
重视文言知识积累。包括通假字,重要实词、虚词,时间性词语,表人称的词语等,采取“归纳基本义项+例句佐证”的方法,打通课文,前后连结,积累重要句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者也”结构)、疑问句。积累成语,写成语的出处(句子)、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掌握重点句子,而不是全文翻译。“字字落实,灵活变通,遵循“信、达、雅”原则,即准确完整、通顺、优美的原则去翻译句子。“字字落实”,就是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要解释清楚,不可遗漏;“灵活变通”就是按照 “补(成分)、调(语序)、留(时间、地点、人名、官职名)、删(赘余而无实际意义的词语)”的原则去处理句子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创新教法。眼中除了有“言”,还要有“文”,也就是文章、文学、文化,然后便是课型的创新。笔者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尝试了两种课型:一是说读课,在学生读课文明白大意后,先让学生说译文、复述情节,再根据话题精读课文;二是写读课,在学生朗读精心梳理情节后,让学生改写,进而深入解读文本。最后是课中活动的创新。特级教师于漪在执教《核舟记》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按顺序画一幅核舟图,发展了形象思维,比一般性阅读有更真切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摆正言和文的位置,眼中有言,心中有文。告别“串讲式”,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传承古代文化精神,古为今用,把文言文教学课上活,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能。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