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4新闻采访写作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

时间:2019-05-14 14:0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0654新闻采访写作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0654新闻采访写作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

第一篇:00654新闻采访写作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 C.邵飘萍

B.戈公振 D.黄远生

2.采访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划清的界限,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外,还有 A.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 C.新闻报道与实际情况

B.事物的第一性与认识的第二性 D.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

3.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拟定的采访计划如果不符合客观情况,那就应当 A.能够采访到什么就算什么 C.只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

B.仍然按原定的计划行事 D.尊重事实及时调整原定的计划

4.记者的任务是记者职责的具体化,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及时采写新闻,反映内部情况,还有 A.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C.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B.做好群众工作

D.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

5.1936年,有位外国记者勇敢地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深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写出著名的《西行漫记》,这位记者是 A.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C.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B.美国记者艾格尼•史沫特菜 D.英国记者贝特兰

6.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A.理论水平C.新闻敏感

B.新闻功底 D.社会责任心

7.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新闻政策的根本作用是为了 A.有效地发挥新闻报道的作用 C.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8.新闻采访的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是 A.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C.相互制约的

B.相互依存的 D.相互促进的

B.保证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 D.促进社会的发展

9.记者积累资料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通常除了建立采访档案、勤写记者日记、自做报刊索引、剪报积累、音像资料积累外,还有 A.搜集有关文字资料 C.资料卡片积累

B.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D.群众语言积累

10.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这种活动是 A.分析 C.研究

B.观察 D.体验

11.采访中得知采访对象继承遗产的事实,记者又到公证处找到遗嘱的书面材料。这是 A.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B.找本人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2.新华社记者被派到某钢铁公司作为期两个月的采访,发出了几篇报道,这种采访方式叫 A.蹲点采访 C.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D.隐性采访

13.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观察是 A.事前观察 C.非介入性观察

14.新闻采访中思考写作体裁的主要依据是 A.新闻的角度 C.写作的技巧

15.适合使用隐性采访的是 A.新闻发布会 C.与名人座谈

16.采访与写作相结合,指的是 A.边采访边写作 C.采访中思考写作

B.采访为写作做准备 D.写作中再补充采访 B.某些批评性报道 D.典型报道 B.写作理论 D.新闻事实 B.同步观察 D.现场观察

17.新闻语言客观的特色,通常表现为:中性词多于褒贬词,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以及

A.评述性多于陈述性 C.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18.下列新闻属于经验性消息的是 A.动态消息 C.今日新闻

B.静态消息 D.昨日新闻 B.描述性多于议论性 D.描述性多于陈述性

19.报纸的电讯始于19世纪70年代,我国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是刊登在1874年元月30日《申报》上的 A.伦敦电 C.柏林电

B.巴黎电 D.华盛顿电

20.利用“特写镜头”凸现人物、场景、细节、气氛,使读者如临其境的消息,被称为 A.社会特写 C.特写式消息

B.人物特写 D.场景式特写

21.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和内容,称为 A.主体新闻 C.主体报道

B.主体信息 D.主体消息

22.新闻特写大体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以及 A.工作特写 C.旅游特写

B.国内特写 D.国际特写

23.新闻写作中,将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式契机,称为 A.新闻线索 C.新闻由头

24.新闻媒介中的“主角”应是 A.消息 C.人物报道

B.特写 D.通讯 B.事实依据 D.采访线索

25.作为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在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部分的是 A.导语 C.背景

B.主体 D.结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6.做好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主要有 A.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B.能尽快缩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C.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快手 D.会使记者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E.有助于拓展采访的广度和深度

27.采访中记者现场观察位置的选择,应符合的条件是 A.服从别人的安排 C.随意走动观察 E.考虑报道形式的特点

B.要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D.考虑报道内容的需要 28.在采访现场,记者应当记录的内容是 A.采访对象讲出的事 C.采访对象临时的应酬 E.采访对象的看法

29.消息常用的结构方式是 A.金字塔结构 C.散文式结构 E.并列式结构

30.根据题材内容区分,通讯的类型主要有 A.人物通讯 C.事件通讯 E.工作通讯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新闻敏感 32.闭合式提问 33.新闻选材 34.新闻导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5.简述记者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36.记者蹲点采访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7.非事件性新闻如何体现新闻根据?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0分,第39小题8分,共18分)38.目前,我国出现了许多企业聘用高职高专毕业生作技工而不愿招本科生、研究生的现象。请就此现象列一采访提纲。

39.指出下述新闻中哪些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并简析其主要作用。

B.经验通讯 D.风貌通讯 B.悬念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 B.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 D.记者观察到的内容

全球爆发绝种危机2050年一半物种将消失

本报讯

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自工业革命开始,全球已进入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时代。与地球史上前五次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大灭绝所不同的是,人类在这场过早到来的第六次危机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其自身的活动,而把其他物种的自然灭绝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

据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才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正是因为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大灭绝后地球复元需时千万年。据相关资料显示,自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至今已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专家研究后发现,每次灭绝都造成地球上过半的物种消失,而经历灭绝危机后的地球则需要经过1000万年才能恢复元气。

地球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分别为:第一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发生在距今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

六、综合应用题(20分)

40.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社会反响强烈。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8月29日。期间,几位记者多方采访,获得下列新闻素材,请你执笔写作一篇750字左右的新华社电讯。

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教育部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要点:

一、阳光入学。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招生信息公开。

二、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三、“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四、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臵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

五、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六、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七、一科一辅。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

八、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九、每天锻炼1小时。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十、强化督察。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网络上各方热议——安暖冬阳:希望中学生也可以减负。YtPpiG:学习是快乐的!考试不快乐!没有考试什么都好说。思想与宇宙:太好了,减去的是不必要的负担。挪出来是兴趣、创造和想象力的空间。王彬:没赶上好时代,弱弱地问一下,大学生啥时候也减个负,取消个四六级也好。涅粜Cain:从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见减负这个词,现在哥都工作了!LYNNE_DICK:好像我上小学时就在喊的“减负减负”,终于在20年后出台了“拟‟‟十条,anyway,有朝一日能把“拟”变成“正式‟‟就算成功了,哪怕用了20年还是30年!Clair_de_Lune:不留作业只是个形式,问题是孩子们的空闲时间去哪里?为古月椒傲:减负、减负,不就是“越减越多”的意思吗?戴小啵:难道家长不会迫于孩子以后升学的压力还是给孩子报一堆的兴趣班?大同南音:口号漂亮,老师和家长另有他招。石龙子007微博会员:补习班会更嚣张!乐乐爸-vincent:更要把孩子都逼向补习班,如同名亡实存的奥数一样。毛毛的徐徐:真的吗?各地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希望可以顺利执行!文盲播客:中考,一考定走向;高考,二考定终身。在这个大前提没变的情况下,成天拿小学生减负说事儿,家长信吗?教育部门自己信吗?媛圈儿要勇敢:到基层能保持原意不变吗?小汐子一直被训中:感觉实行不了,为了进好初中和好高中,他们肯定还要学。不是学校逼着学而是社会和家长逼着学。整体不动,其他是浮云。刀疤蛋蛋2_hzb:希望能有勇敢的父母和老师执行。咆哮的电风:减或者不减,升学压力都在那里。therasa莉:首先得升学压力“减负”才行啊!

对于教育部的“减负十条”,多数家长以一种听见“狼来了‟‟的心态表示:谁信以为真谁犯傻。“那十条里面,除了那条不靠谱的„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其他的都在以前的减负令里出现过,但是有效吗?”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说,“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这一条北京市早就在实施,但实际上,各校都用自己的方式将“等级‟‟细化。比如孩子的成绩册上,标注着“A-5”或者“B-20‟‟,家长们都知道A代表85分以上,B代表70分以上,C代表60分以上,D代表60分以下,至于实际得分就是用100减去老师标注的分数,这样家长就可以心照不宣地算出实际分数,这样的等级制形同虚设。

一名小学校长也认为,“减负十条”不科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那么老师怎么检验孩子的知识学得如何?孩子到了初中能立即适应„课堂+作业‟吗?如果学校不留作业,家长们只能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等于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最高兴的应该是培训班吧,又多了个赚钱机会。”“虽然„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这个观念早就提出来,并要求学校执行,但实际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各次统考的准确成绩,而且也会对学校进行排名。初中招生的时候,越是名校越不按片区招生,他们会根据学生四五六年级的考试分数按权重算出总分挑选学生,很多名校都是有内部录取线的。‟‟这位校长认为,如果要完全按等级制评价,那么首先要解决小升初问题。这位校长还毫不客气地说:“教育部领导该到基层走走群众路线了,不要坐在办公室里一拍脑袋一个主意。”一位曾经多年主管小学工作的某县教委副主任,在谈到“减负十条”时说:“ „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看到这一条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文章是不是写漏字了。‟‟ “ „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练习‟,如果小学全都取消书面作业,很多知识掌握得都不会牢靠,会对初中和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这样的减负措施不符合教育规律。” “一个政策出台,必须合理,才有可行性。尤其是在多条政策同时出台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条无法落实,那么整个条例就都会被大家当成流于形式的废纸。即使其中有合理的可行的部分,也会一同被忽视。‟‟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从目前征求意见的“十条规定‟‟看,可修改的空间还很大。但“十条规定‟‟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减负力度还需要加强。北京市近几天也在听取老师和校长们对“十条规定”的意见,得到的反馈主要是希望“减负十条‟‟能符合教育规律。大家认为减负问题不应一刀切,各地的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北京的减负工作在上学期有很大进展,实施了八条减负措施。新学期即将开始,北京的八条减负措施还将继续执行,同时今年会特别加强对减负的督导,尤其是对课业负担的监测。市教委督导室将对学校进行重点指导。

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减负工作之所以多年不奏效,首要问题是政府没有承担好管理责任。他说:“学校间仍然以分数作为竞争的指标,所谓的升学率仍然是衡量老师水平的标准。曾经有家长恳求我给他们介绍一所不用看学生成绩排名的学校,最终的答案只有国际学校,一年要花10万元学费。减负应该从规范义务教育办学秩序开始,政府应该起到应有的管理作用。而判断政府是否„动真格‟减负的标志,就是看是否查处了一批违反教学规律的学校和校长。现在征求意见的„减负十条‟,缺乏对政府问责的条款,这样的减负措施,很难期待其实际效果。”

近日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距离最早的一次教育部减负令已经相隔58年。

第二篇:自考新闻采访写作整理

上编

新闻采访

第一章 新闻采访综述

1.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2.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3.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4.新闻采访的目的:获得人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鲜事,而且这种事实要有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5.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6.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的内容:】全面情况】主要事实】有关背景】典型事例与细节】 7.采访的作用:】发现与落实线索】获取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核对新闻事实 8.采访的指导思想:】唯物论的反映论(正确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唯物辩证法(正确选择事实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有历史发展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在发展中捕获特点与新意了解事物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与领导个人活动之间的关系先进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9.采访的原则:】基本原则是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依靠领导(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执行政策】内外有别(看形势、识大局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对党与人民是否有利)10.采访工作路线:概括来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11.怎样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第一线去】重要的是“心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心实意同群众打成一片对客观事物做由表及内的分析)】建立采访基点(采访基点是记者分布的信息网络,经常沟通记者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成为记者耳目和助手,可以源源不断获取新闻信息有一定代表性,基点发生的事情能够及时发现与选择进行采访报道有利于经常了解点内的情况,有针对性与目的性,以便取得良好报道效果)】持之以恒

第二章

新闻记者

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2.记者业务分工: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

3.新闻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4.记者的任务:】总任务(就 是运用新闻手段,传播对社会有益的信息,宣传党与政府的主张和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活动和意见。)】日常 及时采写新闻(传播信息,沟通情况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宣传典型,表彰先进传播知识,开阔视野)反应内部情况(要有正确的目的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处理好被反映单位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做好通讯员和记者积极分子工作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5.记者素质:】政治素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业务素质(社会活动能力职业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身体素质 6.记者的修养:】知识修养(政治理论知识新闻学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作风修养(求实正派勤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待人真诚,谦虚谨慎做谨慎党纪国法的模范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职业道德修养(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于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一搞谋私处理好与同行关系)1.新闻敏感:是记者能够敏锐的发现和捕捉新闻的特有的素质。包括(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听众、观众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

第三章 新闻的发现与选择

2.新闻敏感的作用:】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3.怎样培养新闻敏感?】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要懂得新闻价值】接触实际,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4.新闻线索的作用:】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5.新闻线索的特点:】比较简单,完整性差】时间短暂,稳定性低】只是信号,有待证实】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6.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7.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8.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1.新闻采访的难度表现:】记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采访有记者和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项人际交往关系。】采访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第四章

采访的准备工作

2.采访准备的实践准备:】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的发现和抓住新闻。】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3.采访的准备工作:】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广泛积累材料,适应工作需要(内容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积累)(方法建立采访档案勤写记者日记笔记积累剪报积累自作报刊索引卡片积累音像资料积累其他)4.采访的临时准备:】明确报道思想】选择了解采访对象(对象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同一类型中要选择典型)】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途径图书馆是重要来源充分利用资料库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件、报表、简报向报道对象索要相关资料)】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拟定采访计划(要求《明确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采访重点对象、一般对象以及涉及的领域、部门和现场《设计采访的方式、时间顺序安排提问准备开列调查纲目尊重事实,及时调整)

第五章

采访方式方法(上)1.记者访问形式:】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集体访问(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形式座谈会记者招待会)

2.访问活动的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引争论访问 3.访问的心理过程:】接近(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相互由陌生到熟悉、接近的过程)】融洽(运用各种吸引要素,促使采访对象产生交往动机和交往热情,使双方的交往动机和热情向融洽程度发展)】沟通(实质性阶段,任务是通过沟通千方百计把握新闻事实)】激发(随着沟通的深入,双方会相互影响,互相感染,达到一种激发阶段,形成“互激”关系,从而获得实例与细节)

4.提问方法与技巧:】问法要多样(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抓住疑问点】尽量具体点】提倡讨论式

5.访问活动的要领:】因人而异,灵活对待】把握重点,启发诱导(事实的重要方面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故、怎么样新闻宣传价值何在有特点的新闻)】沟通思想,见机行事】少讲多听,广采博纳】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6.访问记录形式:传统记录方式是笔录,其中又有两种情形,】当场笔录】过后笔录 7.记录的一般要求:】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点】记有关原话】记典型情形 8.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向提供材料本人核实】溯本求源】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技术检验

1.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内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观察中有访问,访问中有观察,通常二者结合进行。

第六章

采访方式方法(下)

2.现场观察:又分为】事前观察】同步观察】事后观察。3.新闻观察的特点:】直接性(直面事实,直面现场)】综合性(感官审视,综合分析)】客观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经常性(养成生活习惯,贯穿于生活)4.现场观察的作用:】辨别真伪,收集素材】印象深刻,生动再现】获得亲知,深化认识】触景生情,寄情于文】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5.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注意观察位置和时机(位置选择考虑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考虑报道思想的具体要求考虑报道形式不同)(时机选择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考虑事物在变动中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关键时刻考虑到观察对象所能提供的观察机会,并充分利用)】概览与细察相结合(细察的注意点结合报道需要抓重点给细察部分以足够的观察时间观察的距离要近具备必要的光源力求明察秋毫)】比较中观察,观察中比较(比较分类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比较应注意的问题多跑多看,是观察比较的重要前提条件相仿是基础观察比较要有适合的角度观察比较要准确)】边看边想边感受(应当注意的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重要在于对事物的理解)6.特殊方式的采访:】巡回采访(要注意的问题行前应做充分准备主动搞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保持一股子锐气)】易地采访(要注意的问题制定一个周密的采访计划协调好报道班子内部的人际关系总结好易地采访的经验)】交叉采访(要注意的问题提高采访效率量力而行学会弹钢琴)】蹲点采访(要注意的问题要正确认识蹲点采访的重要性既当工作人员,又当记者改总结式为过程式报道)】隐性采访(使用情况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了解情况的辅助手段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用于隐性采访)(要注意的问题只能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使用不可涉及国家机密和公民隐私隐性采访要注意把事实核对清楚,避免出现事实差错把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避免只是记者的个人活动)第七章

采访的艺术与深化 1.结合艺术的运用:】上下结合(含义即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结合,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的上下结合)(报道思想的上下结合,也就是报道业常说的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就是要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要吃透上头,要求记者认真学习党有关政策经常阅读与研究重要报刊多向领导机关请教,向实际工作部门了解情况用政策观点衡量客观事物,用政策眼光分析情况)(要掌握下头情况,需要注意大量详细地全面地占有分工范围内的各种情况和具体材料不仅应当了解中心工作的进展,更应了解群众思想、要求呼声,以及社会风气、人际关系不仅要多看多听多想,经常整理资料,研究情况了解情况要及时,动作要快)】点面结合(含义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意义)】纵横结合(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有着明显时间界限与独立事实的事件性新闻而言,反映的是延缓发展着的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需要纵横结合,才能揭示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正反结合(含义是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2.深入采访的重要方法:多方面的挖掘,包括】找特点(含义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以及细节等,从而挖掘新的报道主题)(怎样找特点认清形势通过比较具体分析)】抓问题(针对于指导性强的新闻,就要有的放矢的把问题抓住)(抓什么样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带倾向性的问题事物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怎样找问题的根源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找不同利益关系的矛盾)】会“透视”(含义也叫抓本质,就是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内,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提出指导性的思想观点)(会透视要做到几点首先要学会对新闻素材的筛选与推敲斟酌,善于区分鉴别事物的真相与假象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深广,要对新闻实时了解透彻还要求善于独立思考)3.瞬间印象:包含】变动着的事件细节(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从细节中推断出问题)】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往往是采访现场最强烈的瞬间印象,起着“权威目击”和“历史见证”的作用)】环境氛围与情景】现场活动及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4.顿悟性思维:是一种抓住瞬间印象,迅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活动。5.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的最初的心理反应。(类型积极协作性一般配合性消极对抗性)6.对被采访者的心理应变措施:】迅速接近采访对象(注意采访前要有所了解尊重对方,以礼相待守信,说到做到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与知识修养)】采取适当的对策(总的原则采访对象喜时,应乘兴追问怒时,促其冷静疑时,释疑解虑悲时,给予安慰疲劳时,适可而止拒谈时,暂不强求)】调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具体方法采访对象情绪不稳定时,可从组织对方无意注意入手,再逐渐调节到有意注意上对象注意力集中时,记者要以自己的有意注意吸引和保持对象的有意注意遇到外来干扰时,设法排除干扰,自然而然转移、集中到有意注意方面来适当调整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消除长时间的采访疲劳)】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采访局面“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7.采访的理性思考:】对事实的思考(包括政策思考受众心理思考传播效果思考)(政策思考注意点与党中央思想政治路线保持一致,这是无产阶级宣传的党性原则从党与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新闻报道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性,防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受众得益心理含义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活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和信息更为关注)(心理学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六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与相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爱美的需要)】对写作的思考(包括对新闻题材的思考对新闻主题与题材的思考对报道角度的思考)(对新闻主题思考两方面重点联系当前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表达事实的角度)

下编

新闻写作

第一章

新闻写作综述

1.新闻写作规律:集中表现在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包含】以事实为根据,尊重事实,忠于事实,反应事实原貌】写什么,怎么写,必须从事实出发,受事实的制约,新闻表现形式与新闻内容相一致 2.对新闻写作规律的认识依据: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关系。】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3.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纪实写真(含义做到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整体事实以及每个细节必须确凿无误)(处理好两个关系关于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关于主观意识与客观反映)(“事实与真实”中应该注意不要被表面现象多迷惑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用事实说话(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是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为显著的标志新闻依存于事实,读者、听众、观众想知道的主要也是事实新闻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的宣传解释,也唯有用事实说话才能起到作用)(怎样用事实说话直接陈述事实,切忌大帽子底下开小差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采取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交代新闻要素(新闻要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通称“新闻五要素”,”五个w“)(为什么必须要交代新闻要素是新闻的构成要素所决定的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这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4.新闻的新快短活:】新闻的新与写作(新的含义指事新,即报道的事实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新闻的快与写作(快的含义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文贵神速,时间上不拖延)】新闻的短与写作(怎样才能把新闻写短直截了当空话少说一事一报锤炼语言舍得割爱)】新闻的活与写作(活的含义指对新闻事实的反应要生动、活泼,并灵活采取适当的表现形式)5.笔外功夫:】笔外含义(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掌握;正确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与社会动向)】怎样加强笔外功夫(思想政治方面生活阅历方面知识修养方面语言功底方面)(语言功底包括书面语和接近书面语的口语)6.我国新闻体裁的渊源:主要源于极为繁复的古典文字,新闻通讯、特写写作至今仍有与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也受到某些古代应用文的影响,后来也吸收了西方新闻形式的一些长处 7.鸦片战争以后消息的三种写法:】以《左传》和大部分笔记小品为蓝本,不分内容的轻重缓急,按时间顺序,从头说起顺叙事情经过】套《史记》格式,边叙述,边议论】是史书中编年史格式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闻体裁变革的标志:具备体裁意义的新闻从古典文学中脱颖而出,以报道简明、平实、快速和具备新闻要素为其特点,形成别具一格的崭新的独立风格 9.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消息(含义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消息体裁的特征比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索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叙事朴素实在,通常一事一报,用事实说话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而且多位概括,但不能概念化)】通讯(特征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完整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讲究结构变化对事实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文字篇幅较长,发稿时间缓慢,要求尽可能短、快)】新闻特写(特征内容集中,描写细节新闻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直观反映有强烈文字色彩,强调形象化刻画)】新闻边缘体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1.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2.新闻主题分为:】广义主题(含义是指报道一些社会和自然界信息,一般不具有特定的宣传教育目的和明显的倾向性,而是以提供信息服务为宗旨)】狭义主题(含义多指报道国内外政治时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的成就经验问题,从中宣传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教育和激励群众)

第二章

新闻主题、选材、结构 3.确定主题的标准:】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主图要明确,并有针对性(有三个方面的依据党的政策当前形势客观实际)】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主体单一精粹突出,集中一个问题切入要害,重点突破观点鲜明,是非清楚,毫不含糊能够透过事物的诸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有思想深度,并能予以反映)

4.新闻主题的来源:从新闻所要报道的客观事实而来。新闻主题的客观性原则和倾向性原则,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其结合点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事实,坚持实事求是 5.新闻主题的提炼方法:】从认识事实入手】在比较中鉴别】上头下头结合(做法眼观全局,贯彻政策精神善于识别典型,以典型引路要考虑新问题,注意有的放矢)(“典型新闻”含义通过新鲜生动的实例和新颖深刻的角度来表现主题思想,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选好主题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从全局性影响或意义重大的角度提炼从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角度提炼从提倡某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

6.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指选材的范围(首先要区分“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其次要区分“新闻素材”与“新闻题材”)】指选材的过程(就是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再认识、再鉴别,从而确定取舍以及使用的过程)

7.新闻选材的原则:】要围绕主题,说明问题】区别主次,反应实质】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8.新闻选材的要求:】选新鲜生动的材料】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注意三个动向政治动向思想动向经济动向)】选独具特色的材料】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9.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含义主要是指文章内容表达的次序,体现作者思路进展的步骤)】段落(含义指行文中最小意义单位,以换行、提头空格为标志,是思想内容在表达时造成的停顿,通常称为“自然段”)】过渡(含义指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连接和转换)】照应(含义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照应方法正文与标题照应前后与内容照应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开头的方法开篇点题法形象导入法)(结尾方法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指明方向,鼓舞斗志意在言外,发人深省)10.新闻结构的具体要求:】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表现主题】适应受众心理(层次第一层次,注重受众信息需求,把最精彩、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使受众满足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需求,即“倒金字塔”式结构第二层次,注重回答新闻发生变动时的变动轨迹第三层次,注重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而写,主要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寻根究底心理而写的)】紧凑又富有变化(紧凑含义即紧紧抓住新闻中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部分,逐一展现出来,摒弃一切多余部分)】符合体裁特点

第三章 新闻语言及文采、文采 1.书面语体分为:】事务语体】文学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新闻语体

2.新闻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由事务语言孕育发展而来,以它的精炼、准确、严密的特点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截取感情与哲理的部分,又从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3.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通常表现在中性词多于褒贬词修饰词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确切(含义就是准确、贴切,这也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对语言的要求)】简练(如何做到简练要把事理弄清,问题想通,概括出鲜明的主旨要说短话,写短句在句子结构上,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朴实】通俗(含义指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具有社会通用性,要通俗,就要学习群众语言)

4.文采:指文章华丽多采。新闻文采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沿着事实的逻辑修饰,自然而不雕琢,委婉而不浅露 5.新闻文采的具体表现:】叙事突出动感(怎样才能突出动感要增强自己对新闻事实中动感的敏感要加强对生活和描写对象的观察要认真学习修辞,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描绘富有美感(除了要抓住真实性,还应该要抓住人物或事物固有的特点显示美感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显示美感要抓住动人的细节显示美感)】修饰强调实感(含义要辞章平实,有真情,有真意,与事实形态相适应实实在在写,讲求寓意自然,要从实感中反映客观事物的特质)

6.文风:是指在写文章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讲话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各个特点的总和。7.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应,是人们运用新闻书面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8.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基本特点:】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9.新闻文风的特点:】要态度明朗,显示其倾向性和战斗性】要言之有物,即有事实,有内容(首先采访作风要深入再是定题适当要具备概括能力)】要短而精粹,内容扼要,文字从简,并说明问题(值得注意的问题端正新闻写作的指导思想适当控制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新闻尽量用事实说话,少发议论)】要鲜活活泼,即采用生动多样的语言和写作形式,不能死板、老套(首先事实要新鲜其次是写作技巧的新鲜)

1.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常见的电头形式有】“某社某地某月某日电”】“某社某月某日电”】前面加“据”

第四章

消息的写作(上)

2.消息的地位: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的骨干,也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3.消息作用集中表现在:】消息最迅速、最简便的传播各种消息】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的大门钥匙】消息还能很好地体现新闻的引导舆论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作用 4.消息的各种类型:】按性质来分,事件性新闻(含义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包括大量动态信息现场特写性消息)、非事件性新闻(含义是指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情况经验问题等的概括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型消息述评性消息)】按报道内容来分,有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类,有特写式(含义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目击新闻(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解释性新闻(含义或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新闻,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他相关事件的联系)和背景新闻(含义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即报道历史、环境和因果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按篇幅长短分类,有简讯、一句话新闻(含义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它比简讯更短)和标题新闻(含义是运用新闻标题形式出现的消息报道)】其他分类,有公报式消息(含义又称新闻公报,一般是党和政府授权发表的新闻,用以发表党和政府重要会议的公报、决议,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答记者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体裁)

5.按照不同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含义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新闻形式)(特点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一事一报)(动态消息两种具体情形一种是对刚刚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另一种是对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经验性消息(含义 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以及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特点较强政策性普遍的指导性)(对经验该怎样选择要选择新鲜的、富有特点的经验要选取针对性强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经验要选取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的、有普遍意义、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写作经验型消息要保持消息的特点,应做到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用事实阐述经验适当的表现实际效果力求写的亲切易懂、生动活泼)】综合消息(含义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全局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且不同特点的新闻的一种新闻体裁)(特点不受空间控制从不同侧面表现不同主题报道面广,声势大)(两种具体情形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和问题)(综合消息的写作善于分析概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述评性消息(含义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类型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特点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述评结合,夹叙夹议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述评性写作的基本要求述和评要事理交融议论要精辟述评要自然亲切)

6.消息的写作要领:】要有时效观念(为什么要讲求时效时效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讲求时效,才能给受众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讲求时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讲求时效,如今愈发的具有现实意义)(要写出时效性强的消息首先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要有战斗敏捷的作风,一旦获得新闻线索,便立即投入采访完成采访任务后,连续作战,立即进行写作要有过硬的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功)(消息要写的短快一事一报,以短求时效采用连续报道,体现时效性快中求好,又快又好)(如何让“迟到新闻”更具有“新闻味”记者注意跟踪,发现新的情况,紧紧抓住与事物相关的新近变动,由近及远,以最新的新闻根据或由头,引出“迟到新闻”)(如何能体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据由最新近点说到面从人物有关新变动落笔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客观手法的运用(在变主观意图为“无形的意见”中,应注意按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来展开新闻通过对事实精心的进行取舍裁剪安排和使用,巧妙地寓观点或倾向性于客观报道形式之中运用客观手法写消息,再加之画龙点睛的议论,将主观倾向性与事实融为一体提倡用巧寻“代言人”的办法,让新闻中的人物发表观点适当交代新闻来源运用第三人称)】善于概括与直叙】增加信息量(信息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克劳德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信息又被称为“不定性的减少”或“不定性的消除”)(要增加消息中的新闻信息含量一定量的新闻信息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来表述在有限的篇幅内多输送信息)

7.“蒙太奇”式行文:即依据新闻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简洁的表述一系列新闻事实。组接方式有】平行式(含义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及事实)】平行交叉式(含义表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方面,或同一地点、同一方面不同时间里发生的新闻事实之间的因果、呼应关系)】对比式(含义强调有因果关系的相反事实之间的对比)】隐喻式(含义强调比喻性,利用自然景象或背景等主体的类比,从而激发受众联想,反映新闻价值)

8.三重复:就是同一新闻内容中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的表述中,三番重复。危害有】使传递一定量的新闻信息所用文字数量大大增加,拉长篇幅,徒增版面】不但文字不经济,而且造成累赘、单调、呆板、枯燥的感觉,使受众产生厌烦情绪,失去阅读的兴趣

9.在有限的篇幅里多输送信息,还要从内容上入手:】开拓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消息作品中包括“事”,即新闻事实“意”,即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它包括“情”和“理”)】突出主体信息(含义就是一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

第五章

消息的写作(下)

1.消息结构:指的是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2.消息结构方式常用的有三种:】倒金字塔结构(含义也称“倒三角”结构,这种结构是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的安排消息中各事实内容,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多用于事件性新闻)(特点把新闻重点、轮廓或对事实的评价放在消息的开头,在以事实的重要性递减的次序展开在导语之后在以事实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这是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结构在导语之后并列报道几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并列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长处最能体现新闻性开门见山,概括性强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新闻欲”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不足之处往往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文采越到后面愈显无力,虎头蛇尾比较容易出现“三重复”现象)】金字塔结构(含义是按新闻事实发生始末,即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长处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的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注意点不宜用来报道事件发展时间跨度大的新闻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精心取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散文式结构(含义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的写法)(优势与不足比较自由与有文采,比较容易突破消息写作的某些模式框框,是消息行文富有变化但可能不大适应于突发性事件和某些经验性报道)

3.导语:通常,是指消息的开头。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复合导语,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主导语,就是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次导语,就是除过第一自然段的其他自然段

4.第一代导语: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第二代导语,就是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 5.第一代导语的不足:】容易写的冗长、呆板,而欠突出生动,难以用鲜明的个性特色吸引读者】在导语中已经把新闻诸要点集中写明,从而使消息内容与之重复】要素齐全,在导语中连在一起,难以分清主次,显得内容庞杂 6.导语制作的总原则:】研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应有新闻事实,但要避免与主体内容重复】交代消息的来源和新闻根据】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7.导语的基本表现形式:】直接性导语(含义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的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又分为叙述式导语总结式导语评述式导语)】间接性导语(含义又称为延缓性导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的体现新闻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又分为描写式导语引用式导语对比式导语设问式导语)】解释性导语(着重事实的解释与分析的导语)5.直接性导语分为:】叙述式导语(含义在导语中直截了当的用事实说话,突出新闻的最重要的新鲜事实)(基本特征以凝练的文具突出表现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核心事实)(关键要分析比较,准确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炼表达)】总结式导语(含义也称概括式导语,在导语中扼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把新闻的几项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概括介绍新闻要旨)(要做到既突出新闻要点,又不抽象空洞具体实在又不主次不分要提纲挈领,语言概括凝练,又内容具体明确)】评述式导语(含义指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或解释进行评论的导语)(基本特征把议论和叙述结合,用虚实结合和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或解释)(写法先叙述事实,后进行议论记者先进行议论,再写出议论的根据即事实)6.间接性导语分为:】描写式导语(基本特征记者根据目击情形,运用白描手法,做简洁质朴而有特色的描写,富有现场感)(具体写法描写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描写一个或一组“特写镜头”具体形象描写同一般概括结合)】引用式导语(含义导语中引用新闻人物富有特色情趣的语言,或引用成语、典故、故事、诗词、谚语、民谣等点明新闻主题)】对比式导语(含义指进行今昔对比、正反、彼此对比的导语)(基本特征导语中同时写上两方面的事实对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衬托,用鲜明对比鲜明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注意点能够突出新闻事实的新意有助于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能够造成悬念,能吸引读者让表述跌宕起伏)】设问式导语(指从事实中引出使人注目问题的导语)(基本特征导语中把消息报道已经解决的问题、解决的经验、或确定的思想内容,先用设问的局势鲜明提出,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回答方式直截了当回答并不马上回答,而后由全文作答)(好处一开始便起波澜,能集中读者的注意力,装个问号跟随记者一起寻根究底便于读者掌握新闻中心内容,领会其要旨)(要善于提问提问内容应重点突出,凝聚新闻的核心应提的新巧醒目,能引起读者兴趣提问要集中,不要太多,提的实在、明确,不要空泛、模糊)

7.消息的主体:又称“新闻的躯干”,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主体功能是】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主题的内容呼应导语、展开阐述围绕主题、补充引申)】充分阐发与表现新闻主题 8.消息主体的写法:】按逻辑顺序来写(可以依据事实的主次顺序组织事实材料依据事实的因果关系组织事实材料依据事实的对比关系组织事实材料依据事实的并列关系组织事实材料)】按时间顺序来写】自由的跳跃式写法 9.消息结尾:】是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尾部分】应当做到(紧扣新闻事实,而不要大话空话要能增添新闻信息,不要同意重复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强加于人力求新颖别致,不要平庸老套要精粹有力,不要拖泥带水)】结尾写法(首尾呼应的小结式结尾点明意义的评论式结尾提出希望的号召式结尾指出趋势的伏笔式结尾)

10.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主题的重要材料。按性质分类,分为】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事实发生的地理环境特点)】人物背景(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事物背景(性质特征联系对比变化)】知识背景(专有名词术语的解释,有关知识介绍)】社会背景(时代政治背景、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功能如下】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说明新近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巧妙的说明记者观点与倾向】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怎样运用背景材料】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要少而精,简明扼要】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材料的安排,有三种情形】安排在主体部分】安排在消息的尾部】安排在导语中 1.通讯的表现形式:】记事(含义又称介绍、报告,是通讯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表现形式。记事通讯包括写人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具体详尽)】访问记】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速写(借用绘画术语说明写作特点是与绘画的速写一样,重在快速捕捉事实的基础上,对事件的经过、轮廓、主要特征或人物事迹的粗线条表现)】散记(用散文的结构方法和笔法,要求“形散而神不散”)】侧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段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对某方面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小故事

第六章

通讯的写作(上)

2.新闻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变化发展的事实 3.通讯的结构分类:】纵式结构(具体划分有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和按作者对事物发展的认识顺序安排材料两类)】横式结构(也可以划分为以空间变换安排材料和以事物性质区分安排材料两类)】纵横结合式结构(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转变为纬,或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4.通讯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第七章

通讯的写作(下)

1.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写作特点(首先主要是写人,人物自始至终都是通讯写作的中心,多种表现手法都是为表现和突出人物而服务的其次人物通讯仍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依托人物通讯通过报道人物事迹,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人物通讯写作,需要记者对人物深入体察和注入激情,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并与之达成共鸣)】写作方法(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再现人物形象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2.人物通讯富有新意,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通讯所反映的人物事迹和思想要新】通讯的主题要新,要突出 3.再现人物形象的多种表现手法:】用人物的行动再现】用人物的语言再现】用有关事件、环境再现】抓住个性化细节再现4.事件通讯:反映突发性或非突发性事件类型,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并通过事件报道或提倡一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问题,给人以思考与启迪。】一般特征(所反映的事件的新闻性和典型意义报道新闻事件的详尽性报道面比较广,写法灵活在叙事中写人)。】写作要求(叙事有明确的目的性线索清晰,脉络分明形象再现事件特征全面掌握关于事件的材料,力求写出深广度)

5.工作通讯:是一种直接反应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通讯,即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分析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两大特点(很强的指导性有相当的理论色彩)。】表现手法(体现新闻性多用典型材料高屋建瓴,写出思想深度形式多样,运笔灵活)。】工作通讯的新闻性体现在(寻找热点,选准题材先声夺人,放开第一腔客观报道,拓宽路子)6.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写作特点(着力反映变化描述事物特征借景抒情、写出感受富有知识和情趣)

第八章

新闻特写及其他

1.新闻特写: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特写的“特”,表现在对事实的局部如实的加以夸大,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物和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个性特点(聚焦性描绘性感染性)。】分类(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旅游特写)。】事件特写(含义是新闻事件的形象化报道,抓取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典型情节、富有特征的片段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集中描绘,突出的加以再现)(事件特写有两种选取重大事件中关键性场面予以再现既着重再现事件的关键性场面或情节,又适当介绍事件的有关背景或因果,使这些情节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予以衬托和表现)。】场景描写的几种情况(是再现某项工作或活动的生动场面生动描写社会生活中某些有特殊意义的镜头关于自然景观或富有特色的地方风物描写)。】旅游特写有两种情况(集中描绘旅途见闻中生动难忘的印象和场面旅游特写是采用移步换景、边走边议的方法来写的)

2.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基础在于观察】再现现场情景(特点聚焦性描绘性感染性)】题材集中突出(有两种情况单线条的集中多线条集中)】白描细描并用(白描可以写景写人描写活动场面)3.报告文学的写作要求:】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致力于形象的刻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 4.调查报告:作为调查研究成果形诸文字的书面报告,实际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特征(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具体性)。】首要任务(传播交流人们未知而欲知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并在传播过程中引导舆论)。】调查报道运用于报道,就要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的现在,又要顾及他的过去,还要看到它的未来不仅要分析存在的原因,又要找出他变化的根据不仅注意它的现实性,还要注意他的可能性不仅要注意它的量变,还要掌握它的质变)。】调查报告分类(基本社情性调查经验性调查揭露性调查研讨性调查核查回报性调查)。】调查报告的写作(深入第一线,大量占有事实材料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

5.采访札记:是一种可以公诸于众的小型情况反映,往往是记者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同时的副产品,着眼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札记,是求知的人读书时信手摘记的要点与心得,是一种随笔性质的体裁。】采访札记的特点与写作要求(有为而发,准对性强事实典型,说服性强自由灵活,生动活泼)

6.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特点,主要探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写作要求(基础在调查研究选题不可太大科学评述,辩证分析)

7.来信:包括读者来信和记者来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的一种报道形式。】写作要求(在内容上就要讲究新闻价值,选择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讲究时效性,且新闻要素要齐全书信在写作上很灵活,亲切自然风格上是记者与读者的平等对话、执手交流使人乐于接受)。】类型(褒贬型问题型述评型呼吁建议型咨询求援型)

第三篇: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名词解释

无冕之王:新闻学词典“无冕之王”一词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采访的工作路线:身入”与“心入”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包括体现和达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等。它是媒体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的大体框架。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定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

新闻笔法:所谓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述的方式。一般的文学写作,都有自己基本的笔法,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排比、倒叙、插叙等。新闻写作也有自己的笔法。

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这种结构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

金字塔结构:实质是顺叙法,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 写作题:

倒金字塔的结构排序及其特色:(导语)最重要的材料(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次要材料

(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下来的材料)最重要的材料

特色:1)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递减依次写下去。(2)一段一般只写一个事实。(3)全部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4、优点:(1)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

(2)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3)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 新闻标题基本概念:

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2、消息的标题不能与文艺作品标题那样“含而不露”,要“一语破的”,点明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

3、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也有区别。消息标题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通讯标题可动可静,亦实亦虚,通常是主标题作虚题,副标题作实题:在镜头没有到过的地方

新闻标题的类型:

1、单一型:一行主标题。主标题也称正题,字号最大、最显著的地方,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

2、复合型

• 引题+主标题 • 主标题+副题 • 主标题+主标题 • 引题+主标题+副题

• 注意事项:新闻标题不管何种类型,必须有一个是实标,要实际。另外的可以是虚标,即内容抽象含蓄,或以说理为主,侧重说明某个原则、道理、愿望等。一般引题以虚标居多,副题实标,主标题可虚可实。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1、借用修辞格,增强表现力

2、借助于标点、符号和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导语的写作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内容;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大体上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①、最新鲜的材料。

②、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③、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部分要素式导语

4、力求优美生动  拟定采访计划: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就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采访计划基本框架:包括A.具体采访计划与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两个层次——  A、具体采访计划:  1.采访标题  2.采访时间、地点  3.报道思想:  4.采访对象:要采访哪些人  5.采访内容: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 6.采访方式方法:主要的采访方式、方法  7.提问设计:主要问题设计  8.其他:如经费、人员、硬件设备等 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

 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整体报道方案,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宏观把握。 要点:

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 深度报道与花絮报道相结合;  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 宏观分析与微观求证相结合;  问题报道与正确导向相结合。 简答题

1.西方记者选择消息源的标准

 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

 处在易经常发生新闻的机构的人  能给记者提供广泛看法或新闻背景的人  某方面有一定权威的人

 具有准确地观察、说明和预测事件的知识和能力的人 2.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

 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 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3.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4.选择最佳角度的方法

• • • • • • 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选择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选择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选择读者关心的角度;

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5.主体部分写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链接。6.恰当地使用引语的几条基本原则:

①重要人物说的重要的话②采访对象说的一些独特的话③采访对象使用独特方式说出来的话④所引用的话要完整,符合文法规范,要将诸如“这个”、“那个”等口语和不适合书面表达的粗俗语言删除。7.田流的四个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有关政策闹清楚,也可以叫做“政策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 情况、资料的准备

 进入采访前夕的“临战”准备 8.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1)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2)注明消息来源(3)注意报道的平衡性(4)再现现场(5)捕捉细节(6)通过对比 9.新闻语言的生动

(1)要善于运用新鲜有特色的语言(2)多使用形象化语言(3)多用动词、用准动词(4)要刻画细节

(5)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6)要交替使用记叙、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7)具有时代气息

10.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

(1)挑典型的引语作由头(2)挖最新变动做由头(3)选现场见闻做由头(4)以顺口溜做由头

第四篇: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下篇)2061

-----下 编 新闻写作-----第 六 章 通讯的写作(上)

第一节 通讯的出现和发展

一、通讯的出现

新闻文体与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通讯脱胎于古代传记、游记,但不等于通讯写作就是游记、传记写作。通讯毕竟是一种新闻体裁,它的写作必须于新闻基本特性相适应。

二、通讯的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演变,改写了新闻体裁的历史。周恩来、瞿秋白,他们都曾经写过旅苏、旅欧、旅法的介绍国外情形的 通讯、作品。到了著名记者邵飘萍撰写的通讯,更加突出了新闻性。

三四十年代,我国通讯体裁进入成熟阶段,其重要标志便是新闻性的加强。由于抗战爆发,许多报刊发表了大量为读者所瞩目的战事通讯,回答了人民群众关注的战况。例如,范长江这名著名的记者,写的关于“七七事变”的通讯。

通讯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写作上也有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著名报人邹韬奋的通讯集《萍踪寄语》,就是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来写作通讯。

三、通讯写作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许多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形式的小通讯,曾经得到繁荣发展。但在“文革”时期又经历十年浩劫,产生了一种浮夸风、虚假风,如对农业产量的报道。这种浮夸风导致了新闻的失真,而新闻最重要的内在要素就是真实性。

近年来,我国的通讯报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内容上坚决摒弃夸饰成分,思想上更强调刻意追求深度价值,形式上百花齐放,出现了通讯与散文、杂文、政论等文体互相杂交的作品。包括《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新闻通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通讯报道的政治性、艺术性和新闻性的良好统一。

第二节 通讯的表现形式

通讯与消息有重大区别,消息是较短、较简练的,只要把新闻事件的事实说清楚就行了。而通讯不一样,通讯又叫详细的消息,情节展开的消息。

一、记事

又称介绍、报告等,是通讯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常见的通讯报道体裁。记事通讯也包括写人,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具体而详尽。

记事行通讯一般采用“印象记事”的方法,即任何新闻作品、通讯不可能对一个事件进行面面俱到的报道,而只是在记者的眼里,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些突出的典型性的事件,或者说是记者的一种印象。如《南方周末》、《追踪万

里采棉人》。

二、访问记

是一种平凡使用的方式,如“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访谈;报纸访谈也有,如《中国经营报》的《与老板对话》。

访问记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录,一种是专访。访谈主要是报道人物谈话的内容;专访,即有专一主体专门对象的访问记。

三、巡礼

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巡礼分为两种,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卷轴式。

四、速写

对事件经过、轮廓、主要特征或人物事迹的粗线条表现。

五、散记

新闻中的散文,在写法和选材上比较自由。如《天津日报》的通讯报道《王老师的小屋》,就是一篇颇有影响的“新闻散文”。

六、侧记

报道新闻事件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群众对某些方面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侧记注意表达角度的选择,着力从侧面表现事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七、小故事

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压缩了的小通讯,但更多的是线索单

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表现。

第三节 通讯写作方法与技巧

一、情节与细节

新闻的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发展变化的事实;这类事实本身比较完整,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报道对象的面貌以及特征或个性。《辽宁日报》发过一条消息《来自北大荒的汇款》。不久《黑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辽宁日报>一条短消息引起的采访》,写的是同一件事,却大大展开了情节。一般来说,消息的情节是概括的叙述,有时不见情节只有概貌,而通讯必须有真实的且又能吸引人的情节,并且要对情节加以具体的、形象的描述。

细节与情节密不可分,情节由若干细节组成,情节到细微处变为细节,细节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如《追踪万里采棉人》中描写到:

2005年9月3日,京九与龙海两大铁路动脉的交会点商丘火车站。13时左右,原本人影稀疏的站台,突然被一个铁门开启的声音唤醒。1045次列车的列车长林启顺喊一句:“进站”。一个表情严肃的火车站工作人员高举着引导牌走在前面,身后是一列长龙。他们80%以上是三十五岁左右模样的村妇,也有极少数壮年男子、头发花白的老妇,他们背上、肩上、手上大包、小包,每个人都微弓着身子。

二、结构和层次

粗略的通讯结构方式划分,一般分为纵式、横式和纵横结合式三种。

纵式结构

具体划分有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和按作者对事物发展的认识顺序安排材料两类。

横式结构

也可以划分为以空间变换安排材料和以事物性质区别安排材料两类。

纵横结合式结构

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换为纬,或者以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以及这两类的进一步交叉渗透,这样就使作品更加显示出开放自由的形态,适宜表现时空变化较大的材料。

层次安排包括主次、段落的设计

主次指对作品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布局安排,在表现上以详略区别。

段落

在消息中,段落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的层次清晰。也有一种艺术化处理的作用,能调节结构。还包括对作品层次的体现。

穿插、呼应、过渡、起伏

三、角度与矛盾

新闻报道要选取好角度,消息与通讯也是这样。《南方日报》的《农村茶馆小记》就从“茶馆”今昔这一角度表现农村的变化。

好的新闻报道,都注意抓矛盾和表现矛盾。

第四节 通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通讯表达方式比消息更为多样,在以叙述为主的同时,可以更多地运用文学手法。

一、叙述

这里讲的叙述,包括记叙和说明。由于通讯的报道性,叙述是通讯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二、描写

描写是通讯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与消息写作的区别最为明显在通讯作品中展开描写,以求形象地再

现新闻事实的全貌和细节,是通讯写作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描写的对象不仅有肖像,还包括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等,还有环境、气氛、场面等。

三、抒情和议论

通讯的抒情和议论,要求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从事实出发,同事实的报道水乳交融。抒情和议论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了表现记者的倾向和褒贬,发表记者对事物的看法和主张。如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对于通讯写作来说,常用的是间接抒情,即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抒发记者的感情。

通讯的议论特别注意形象性。另外,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段进行议论,也是通讯议论的常见方法。

四、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从运用语言这个角度说,通讯和小说、诗歌等体裁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与别的艺术相互汲取营养精华,各取所需丰富自身。

通讯写作借鉴别的艺术技巧,较早较显著的是电影的叙述方式。

类似电影镜头对场景、事件作画面式的描绘,也是通讯借鉴电影叙述方式的重要手段。

借鉴电影叙述方式的根本点在于掌握电影最重要的艺术特点——蒙太奇——一种组接的原则。

通讯写作向各类艺术汲取营养,还体现于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

第五篇:新闻采访学自考资料

新闻采访学笔记(蓝鸿文版)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历史概述

第三节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记者篇

第一章记者的历史

记者是因为新闻传播的需要,伴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访友”、“访事”、“报事人”、“访员”“采访”

和业务素质能力都应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特约记者和特派记者的区别: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则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以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聘特约记者的目的:

一、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二、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

三、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第三节地方记者

一、地方记者和记者站的源流 两条线索:

1、从近代报刊发展“防事”、“访员”开始;

2、先发展地方通讯员,再派记者常驻某一地方。

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目的: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上,完成一定的数量,保证一定的质量。

记者的三项职责,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抓住采写新闻报道这一主要矛盾,就能把反映情况和做群众工作这两项任务带动起来。比如,记者去某地采访新闻,在采访中发现某一重要情况,又不宜公开报道,便可写成内参稿,向上反映;又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同群众接触,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开展组稿等群众工作。记者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辨证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便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反之,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顾此失彼,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全面发挥记者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方面,要强调记者把采写新闻报道看作是记者的首要职责;另的做法,因为尚不成熟,记者可先写成内参,供领导机关参考。

5、记者经过调查研究,对某些问题形成一些新的看法,为慎重起见,也可以先作为内参稿,送领导机关参阅。

6、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反映对象的变化。

7、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记者反映情况。第三节做群众工作

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既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又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办。实行专业新闻工作者同业余新闻工作者相结合的路线。

我党的新闻事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原理,历来注意发动群众,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虚伪。在错综复杂的斗争面前,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

6、政治敏感性。即在新闻宣传中要有很强的政治敏感,善于辨别政治风向。

7、政治远见。即在新闻宣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第二节理论修养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结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个人来说,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记者要提高理论修养的原因:

1、历史的经验教训,因为理论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报道的思想水平不高,而且会导致在理论上犯错误,分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第三节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防止新闻失实,就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原则,增强工作责任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同时,把认识提到这样的高度:坚持新闻真实性,不仅仅是个工作需要的问题,而且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第四节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廉洁奉公,是党和政府对一切公“记者”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

记者称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后以“记者”作为规范的称谓和国际上一致起来,反映了人们对记者职业特征认识上的变化。

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日报的发展,成为19实际西方职业记者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子媒介的崛起 “无冕之王”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实践中我们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1、他们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2、他们热爱真理,几十年如一日为真理而战。

3、他们热爱人民,是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4、他们尊重事实,重视调查研究。

5、他们学识渊博,并有专攻。

6、他们写得既多又快。

7、他们掌握了多种外国语言。第二章记者的类型

第一节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一、【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农业领域的记者,称农业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从而能及时地、多方面地传播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专门问题,以适应各行各业对报道的需要,并满足各方面读者对报道的要求;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专业记者的特点:专。即要非常熟悉他报道领域的专业情况、专业知识和专业政策。

二、【机动记者】

机动记者不像专业记者那样只报道某专业领域的事情,也不像地方记者那样常驻一个地方,他们有点类似特派记者,甚至有时外出采访就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调遣与指挥。他们的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称得上是“满天飞”。

特点:机动灵活,随时出击。除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调查任务之外,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落在他们肩上。机动记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素质都应有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要高,新闻敏感性要强,知识面要广,工作经验要丰富,写作要快,身体要好。

第二节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历史经验证明,委派特派记者要充分注意到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特派记者肩负的使命来看,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细嫩,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二、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一级大报和某些省委机关报,其记者站的记者,编制属报社。记者站一般配备一至三名记者。

2、记者编制归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挑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

3、双轨制。一部分记者站,仍按原来的体制,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一部分记者站则采取新的做法,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一、二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组织关系、户口、供给等均当地管辖,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这两种做法同时在一家省报实行,称作“双轨制”。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记者站在整顿中前进

第四节驻外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三个阶段:清末、民国初期、新中国时期

常驻国外的记者和临时出国采访重大国际性活动的记者,他们的报道给国内受众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人们看到国际间频繁的交往,看到世界斗争的格局,看到和平与进步的潮流不可挡;透过一扇扇窗户,人们还看到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看到我国外交政策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有的记者不仅通过自己的报道,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而且通过自己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帮助我国政府发展了外交关系。要求: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面前应付自如的能力,要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等等。

第三章记者的职责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作。这三项职责,不是记者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由我国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记者在编辑部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对记者的要求。第一节采写新闻报道

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原因:记者只有源源不断地供给编辑部新闻,才能保证通讯社正常发稿,报纸正常出版,广播、电视正常播出。这是新闻媒体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把采写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记者要以较多时间、较多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一方面,又要求记者正确处理好三项职责之间的关系。

记者在履行采写新闻报道这一职责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采写新闻报道责任重大,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新闻报道具有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宏扬先进、传播知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等功能。经验证明,新闻报道搞好了,会起到利党利国利民利社会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搞不好,出了偏差和错误,小则殆误工作,造成局部损失,大则祸国殃民,后患无穷。

二、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记者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1、要重视采写新闻。这里说的新闻是指纯新闻,即消息。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基本的体裁。从记者这一方面来说,多写消息,可以增强新闻敏感,培养记者捕捉新闻的能力,训练作者写得快、写得短等。

2、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漏报重大新闻,不是小事,至少是严重失职。

3、要会打大仗、硬仗。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担,主动出击。

4、要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5、要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报道组和通讯员作出榜样。

三、要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1、服从编辑部的调遣。

2、从实际出发。

3、发挥主观能动性。

4、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5、要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重要问题要及时请示,以争取编辑部领导的支持。

6、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第二节反映情况

【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内参的起的作用不亚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并且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不可代替的。党中央领导同志看了内参后,对反映的许多重要情况亲自批示,对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实际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做好反映情况工作,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及时反映情况。情况贵在及时。

2、要如实反映情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如果反映的情况不实,党的领导机关据此作出决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记者一定要慎用手中反映情况的权利,对反映的情况,要反复核实,并说明资料来源,以做到对事实负责。

3、要贯彻全面反映情况的方针。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全面的反映和分析,力戒片面性。可以帮助党政领导机关全面地了解下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对工作中一些带实验性依靠群众,把做群众工作看作是办好新闻事业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是编辑部全体人员的责任,记者作为编辑部的外勤工作人员,更责无旁贷。如何作好群众工作?

1、做群众工作要有长计划、短安排。

2、要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

3、要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

4、把编辑部每个时期的宣传意图、报道要点,告诉给自己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进行报道。

5、组稿。

6、和通讯员合作写稿。

7、征求通讯员和广大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映给编辑部,以利宣传报道工作的改进。

8、给通讯员讲课。

9、关于读者来信、来访问题。

10、为搞好报纸发行,开展群众工作。

第四章记者的修养

【修养】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记过长期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修养。第一节政治修养

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性质,决定了记者应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实践证明,一个记者的政治素质差,修养不够,就很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很难胜任自己的采访报道工作,更不要说成为出色的记者了。从政治和业务的关系来看,记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记者应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提高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

1、政治立场。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也即党和人民的立场。

2、政治方向。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3、政治观点。即在新闻宣传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的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4、政治纪律。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增强纪律性,自觉地按照党的新闻宣传规律办事。

5、政治鉴别力。即在新闻宣传中在报道中出现混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情况,这方面有十年**的教训;

2、宣传中常常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和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方法片面有关;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等,都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

4、读者的思想水平越来越高,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报道中有一丁点儿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很快就能识别出来。第三节知识修养

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看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把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2、文学知识(这是基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4、新闻业务知识。

5、外语知识。第四节专业修养

记者的专业修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一要学好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一、要学好新闻学。这是对记者的起码要求。

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独立作战能力包括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采访能力主要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发现新闻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等。

新闻写作能力的要求:要讲究语法、逻辑、修辞;要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要重视语言。

第五章记者的道德

【道德】通常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着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第二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到实务员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一切公务员的期望。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广告式新闻;拉广告,用新闻作交换;“三包”;“红包”;“重奖记者”;出卖版面等。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一中反映。其危害:一是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标准,党性原则。二是破坏了党的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形象。三是腐蚀和新闻队伍。四是被坏人利用。

怎样杜绝“有偿新闻”,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

一方面要提高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记者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并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制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也可考虑。

第五节道德与法律边缘问题 诽谤。故意捏造事实并加以散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诽谤他人,既是不道德的行为,又为法律所不容。揭人隐私。也是不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

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六节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记者由于工作需要,接触领导机关多,参加会议多,看文件多,比较多地知道党和国家的秘密。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既是模范地遵守宪法的问题,又是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的保密制度的问题,也是个职业道德问题。泄密有两种,一种是过失泄密,一种是故意泄密。

过失泄密,大多是由于记者缺乏保密观念,又分不清什么是该保守的秘密造成的。防止泄密的方法是,学习保密规定,增强保密意识,对拿不准的问题,多想有关部门请示,不要擅作主张。如何增强保密观念?

首先,由于记者能较多地接触党和国家的秘密,就容易成为国外情报机关收买的对象。记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提高警惕,增强保密观念,遵守保密纪律。其次,不能放松世界观改造,要在思想上筑起防腐防变的长城。

(二)采访意识与原理篇

第六章采访性质

第一节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记者的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有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光调查不研究,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

理性阶段,并且拿这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再深入调查。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该是感性认识的产物,而应该是理性认识的结果。所以要一面调查,一面研究,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如此反复循环,一次比一次深入,直到弄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为止。这一切表明,新闻采访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工作。

新闻采访与其他调查研究的共同点:

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特点: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但是采访同写作相比,采访毕竟是第一位的工作。

第七章采访意识

新闻采访报道意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又是随着新闻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新闻采访报道意识是指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政治意识也在其内。第一节信息意识

一、信息一词的渊源和涵义 申农认为:“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二、树立信息意识涉及新闻采访报道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1、新闻和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信息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它民主政治的体现,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记者要树立和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意识,首先要认识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又是党和人民在新时期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把“舆论监督”四个字些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是从党的十三大开始的。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指出:“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选择发表时机的艺术,即选择最佳时机发表的艺术;掌握“度”的艺术,即掌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使批评恰如其分,令人信服,无懈可击;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抓典型报道。批评性报道愈是典型,愈有影响力和震撼力。抓对比报道。在报道时,将同类事物在同样条件下的正反双反加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既有表扬,又有批评。这种表扬,因有被批评一方陪衬,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抓跟踪报道。被批评者接受了教训,改正了错误,记者还有责任作后续报道,从中看出批评的结果,也说明我们的新闻批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与人为善,治病救人。

发生的事情。

要搞好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从根本上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关嗲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不能代替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具体的回答,但它们可以指导我们研究未来,预测未来。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外,还应该学点未来学。第五节竞争意识

一、竞争的目的与态势

报纸具有商品属性。竞争是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是好事,对一家新闻媒体来说,通过竞争,可以更好地提高政治质量和业务质量,办出特点,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报,听传达报告。

3、报道计划送当地党委或政府征求意见。

4、跟党政负责同志去基层搞调查研究。跟的好处是:

——可以即使掌握情况,发现典型。

——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党政领导同志对工作的意见,以及指导思想形成的过程。这比在机关里听他们谈情况,谈意见,往往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可以具体地观察到党政领导同志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

5、重要报道和内参稿,送党委或政府领导审阅。一是为了核对事实,使事实准确无误;二是为了掌握恰当分寸三是为了更好地反

1、求新性。新闻采访的最主要目的是向大众传播新闻。记者主要是为了进行新闻报道或写作内参而从事新闻采访活动。采访的客体不论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变动,还是自然现象,记者要极力关注和了解掌握的都应该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广大受众感兴趣的事实;注重事实的新鲜性和传播意义。

2、突击性。新闻讲求试销,这就决定了新闻采访活动往往受时间的限制,应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晚车功能新闻采访任务,这也是记者的难点之一。新闻采访十分讲究时间、速度,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尤其当今新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采访的突击性特点越发明显。

3、灵活性。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新闻采访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随着采访的深入,新闻线索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只要具有新闻价值,采访过程中,记者在诸多方面就可以灵活应变、当机立断或是增加新闻采访内容;或是扩展采访范围;或者是变换采访对象;或者是跟踪新的新闻线索……

4、广泛性。一般的调查研究通常相对固定于有关的行业范围或专业领域。而记者的新闻采访的活动,却具有广泛性。即表现为:接触范围大,涉及面广;采访对象和内容广泛;题材广泛,受众需求广泛。

5、连续性。新闻媒介要源源不断地向广大受众提供新闻报道,传递新的信息,记者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采访,掌握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写出一篇篇报道。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记者需要持续追踪采访,进行连续报道。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新闻题材,对于社会“热点”,记者需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的采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系列报道。第二节采访决定写作

采访决定写作,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用这个观点来看新闻报道,则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完成一篇报道,必须经过两个阶段: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与实际中来的问题;写作则是把采访搜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众与实际中去的问题。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对写作起决定性作用。采访决定写作,还表在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包括了被称作新闻的消息,却又不能和新闻划等号。而新闻又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2、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不传播信息的新闻,严格说不能称作新闻。传播信息与削弱和淡化新闻的政治作用是没有必然联系,一条具有重要政治作用的新闻,往往就包含着重要的政治信息。作为传播者来说,不是为传播信息而传播信息,他在传播信息时,是有选择的,是受一定的政治立场支配的。另外,新闻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外,还有引导、监督、传播知识等功能,这些或者是新闻本身固有的功能,或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闻的嬗变逐渐形成的功能。新闻的各种功能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3、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关系 传播信息,首先要开发信息,没有开发,就没有传播。

三、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

1、广辟新闻信息源。

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值。

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

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对不同类型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广播记者心目中有听众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搞好采访报道的需要,也是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的需要。

一、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

二、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涉及到报纸读者对象的定位。个性越鲜明,越有特色,越受到读者欢迎。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读者关心的事多讲,不关系的事不讲或少讲;读者感兴趣的事多讲,不感兴趣的事多讲,不感兴趣的事不讲或少讲;读者不熟悉的事物多讲,熟悉的事物不讲或少讲;读者应该知道但尚未意识到的事多讲,不应该知道的事不讲。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一是传播的内容,包括信息、政策、经验、事件,等等,应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二是传播的事实,要真实、准确;三是传播的观点,要正确。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第三节监督意识

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专制独裁者不仅不尊重舆论监督,还要扼杀舆论监督。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督之下。”在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又说:“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还利用传媒抓的典型,推动舆论监督,指导工作。1998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朱容基视察中央电视台。他指出,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说:“《焦点访谈》节目越办越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他赠给编辑、记者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一切表明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需要,是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社会空气的需要。加强舆论监督,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新闻舆论监督,主要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对社会的监督。

树立和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意识,包括丰富的内容。首要的是要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新闻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批评性报道这种形式,它还包括其他形式,如受众来信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等。但不可否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针对时弊、错误和问题的批评性报道,始终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心事,一种有力的武器。

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首先是公开性。它不同与内部监督,也不同于局部在一定范围内的监督,它是面向全社会的监督。与公开性伴生的是揭露性。批评什么,总要摆事实,无的放失的批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批评性报道又总和揭露批评对象的缺点或错误联系在一起。批评性报道一旦公之于世,最易引起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不胫而走,迅速扩散,可见,这种报道又有极强的扩散性。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使得批评性报道具有特殊的威慑力。

批评性报道的威慑力是无形的,它不象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那样由有关部门直接去处理一件事或一个人,但它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而且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从无形到有形,使被揭露批评的对象受到应有的处理。

批评性报道的影响愈大,愈加重记者的责任,愈要求记者深入采访,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揭示问题的真相,不能有任何疏忽或失误。

三、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

四、要争取党领导支持,揭露和解决矛盾

新闻舆论监督的谜底和党政领导机关要搞好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五、要掌握批评报道艺术

批评报道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第四节未来意识

未来意识,是一直能够现代科学意识,是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未来,对未来作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超前,或者预见。

一、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搞好预测性报道上,给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预测性新闻,就时态来说,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虽然前瞻与回眸都立足于当前,但它们毕竟是相反的两极,不过这两极也不是绝对排斥的。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眸也可以展望未来,它们互有渗透,当然,又各有侧重。

预测性报道也区别于预告性新闻。预告性新闻所报道的是那些将要发生又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具有必然性,确定性。

预测性新闻带有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预测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一般有三种可能:正确;基本正确;错误。预测失误,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他们设想未来发展趋势背后的一些因素的变化。

预测性新闻尽管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因素,但从总体来看,它对人类生活至少能祈祷鼓舞、指向、警示三种作用。这也正是这类新闻能在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重视的原因。

所谓鼓舞作用,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描绘事物发展的美好前景,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 所谓指向作用,即指出事物的走向,如专家预测明年将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服装,这对服装时常就有指向作用;

所谓警示作用,即在指出人类未来将取得某些成绩的同时,又指出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危险,以警示世人采取对策。在指出危险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即科学依据,以免发生误导,引起恐慌。

二、预测性新闻的种类

就预测的客体对象而言,有形势发展预测新闻,经济发展预测新闻等

就预测的范围大小而言,有宏观预测新闻和微观预测新闻

就预测的时间长短而言,有短期预测新闻、中期预测新闻和长期预测新闻

就预测的主体而言,有关于权威部门的预测报道,有关于专家的预测报道还有关于记者自己的预测报道

三、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1、重根据。在新闻中,要交代预测的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根据。

2、重比较。比较法是预测性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事物将怎样发展,摆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分析其优劣利弊,反复加以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重辨证。预测性新闻写作忌用肯定语气,因为所写的都是尚未出人才,出知名度;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通过竞争,可以更好地出效率,出成绩,出精品,上水平,成为新闻战线的强者;对于我国新闻事业来说,通过竞争,可以注入活力,优胜劣汰,更好地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记者竞争的舞台

记者的舞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舞台,是指国内外记者云集的舞台。无形舞台,即使没有竞争对手在场,也应立足于竞争,写出最好的报道,做出最好的成绩。

三、竞争的多方面 【独家新闻】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或者说,大家都应该采访得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惟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这种新闻不是一般的新闻,而是比较重要的新闻,富有特色的新闻,引人注目的新闻。抓独家新闻,要求记者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较强的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采访中锲而不舍的精神。

竞争虽有方方面面,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四、竞争要注意的问题

1、要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是弄虚作假,捏造所谓“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二是重金收买重要新闻,垄断采访权,以达到独家发布的目的。

2、形成合力。

第八章采访原则

第一节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一、党报记者多年形成的传统

二、为什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

这是由我们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工作需要决定的。

首先,从我们新闻新闻事业的性质来看,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其次,从工作需要来看,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必要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另外,党和政府的领导掌握全局,最熟悉本地本部门的情况,同本地区本部门的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记者要了解全局情况,也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

三、地方记者要接受双重领导 实行双重领导,这就防止了在领导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的两种片面性:要么片面强调报社领导,忽视地方党委;要么片面强调地方党委领导,忽视报社领导。第二节地方记者怎样依靠地方党委或政府开展工作

一、关键是主动

地方记者依靠地方党委或政府开展工作,关键是主动,把自己看作当地的一分子,深入当地生活,不把自己置于“客人”地位。

二、争取地方党委或政府领导的途径

1、争取党委同意,列席党委或政府的有关会议。目的是了解党政领导意图,掌握全局情况,发现新闻线索,搞好报道。

2、经党委同意,阅读有关文件、映当地的实际,提高报道和内参稿的质量。

6、力所能及地承担当地党委或政府交给的任务。

7、地方记者还要起新闻单位与地方党政之间的桥梁作用。

8、接受报社委托,争取地方党委或政府支持,筹备记者会。

三、地方记者要正确处理同地方党委关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

1、多写与少写的矛盾。一般地说,地方党委或政府对地方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当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主要经验报道出去。有的记者站发稿量太少,地方党委或政府难免有意见。

2、登与不登的矛盾。有时候,地方党委或政府从本地工作粗法,希望上级新闻单位的常驻记者发某一方面的报道,但从全局来看,这样的报道难于登出来。记者要向当地党政领导解释清楚。

3、好与不好的矛盾。有时候,记者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的稿件,审稿的同志认为写得好,为了鼓励记者,甚至在稿上写“感谢XX记者”,编辑部认为写得不怎么好,甚至有不用的危险,解决这个问题,只需编辑部把稿子退给记者,提出意见,让记者修改就行。

4、批评方面的矛盾。记者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对实际工作中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对违法乱纪行为,对不正之风等,也要敢于揭露和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扶正祛邪,都是党和人民的需要。对于批评中的具体问题,要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

1、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或批评其中某一领导成员,稿件一定要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

2、有些批评稿批评的对象是当地党委或政府下属单位,为慎重起见,最好也送当地党委或政府过目,以保证批评准确无误,同时也便于当地党委或政府掌握下情。

3、有些记者写批评一般单位的稿件,顾虑较少,但涉及到批评地方党委或政府或其中某一领导成员的错误时,就顾虑较多,应当相信当地党委是会按照党的原则办事的,是会遵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是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的。

第九章采访路线

正确的采访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是指深入客观实际。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不同,深入客观实际也应有所侧重。今天的重点,是要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汉族仪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进行的工作实际。深入群众,是指深入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份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即群众路线在记

者采访中的具体体现。这条采访路线,是由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反映和指导客观实际决定的,是我们的新闻报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需要。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新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本身就是重要新闻。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斗争和主观世界的活动,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一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怎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一、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看采访作风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应该看作是记者队伍的一项重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记者,其作风在世界上的记者中应该是最好的。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采访作风呢?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不畏艰险的作风,是记者最需要具备的几种采访作风。这些采访作风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第一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

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群众的本领。第三,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当我们强调记者采访报道要有战斗敏捷的作风时,不要忘记一个前提:把事实弄清楚。我们要在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求快,不是为快而快。要解决准确和快的矛盾。为此,要练好采写基本功,增强业务熟练的能力。

第四节不畏艰险的作风

不畏艰险的作风,是指在采访中为了职业的需要,不怕艰苦,不怕危险。

记者是一种危险的职业。一是政治上要担风险,二是有些任务有一定危险,要求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保护自己也是报道的需要。

(三)采访方式与方法篇

第十一章采访方式

最基本的采访方式: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采访。其中直辟蹊径,征得采访对象同意,用书面进行采访。

2、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这时,书面采访可以成为记者的替身。

3、记者在无法接近采访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4、书面采访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5、书面采访是进行补充采访的一种方式。

三、书面采访的具体操作

第一,要说明采访意图,讲清为什么非要进行这次书面采访不可,表示出恳切之意,以引起对方重视,从而乐于接受书面采访。第二,要设计好问日。善于根据主观需要和采访对象的情况提出术的掌握。二是掌握外语,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其次,树立“法制”观念,了解并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

最后,树立“网络规范”的观念,有序操作。

第十二章采访方法

第一节上下结合【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是指记者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地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入,避免盲目性。只有把自上而下的采访和自下而上的采访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情况,弄清一个事物的本来面目,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遇到复杂的问题,一次上下结合还弄不清楚,需要反复要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

第三节交叉采访与跨行业采访

一、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就是记者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

交叉采访要讲究交叉的艺术。每一次交叉,应像弹钢琴那样,有先有后,有主有次。

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好办法。

二、跨行业采访

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的采访任务涉及到另一个行业,需要跨行业采访。另一种情况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非本行业的重要新闻,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跨行业采访。

第四节易地采访

到实际中去

立志做有出息的记者,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深入贵在自觉。不只在口头上,更重要的在行动上,真正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实际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取决于记者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挫折。

二、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从根本上说,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需要。

为何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

一是记者可以目睹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作出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头有尾的报道。读者更乐于接受这种目击式的报道。

二是电视发展到今天,可以在现场直播,有图象,有声音,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发展同步,把观众带到现场。

三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记者报道新闻,就是写活的历史。第三节要正确处理深入的几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采访领导机关和深入基层的关系

采访领导机关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基层,深入基层又反过来又是为了更好地领会领导机关的意图,检验领导机关的工作,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

二、要正确处理好形体深入和思想深入的关系

形体深入是思想深入的前提,但不等于思想深入,所谓思想深入,是要深入要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三、要正确处理好报道实际工作和关系实际工作的关系

记者关系实际工作,在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采访报道来体现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边工作边报道。

第十章采访作风

【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爱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方式方法的运用。事实证明,一个记者的采访作风好,不仅有利于搜集到他所需要的材料,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而且走到哪里,就会受到哪里的干部和群众欢迎,甚至在他走后,人家还念念不忘;反之,一个记者的采访作风不好,就会脱离群众,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不仅如此,记者的采访作风好坏,还关系到他所在新闻单位的声誉;如果他是驻外记者,并能影响到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看法。依次,不能小第二节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

一、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要带主观框框调查。所谓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友谊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在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

二、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不但要了解事物的现在,而且要了解事物的过去,即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

不但要了解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要了解矛盾的特殊性,要研究事物的特点。

不但要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而且要了解事物的外部联系,不是从个别事例上去把握事物,而是从事实的总和上去把握事物,从中找出规律性的。

不但要了解事物梗概,而且要了解事物的细微末节。

尤其需要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情况:一是重大的典型报道;二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三是弄虚作假,对付上级检查团检查;四是反调查。

第三节战斗敏捷的作风

一、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

强化竞争意识(见第七章)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新闻竞争已进入分秒必争。

在新闻时效上竞争,是时间观念的较量,采写本领的较量,技术装备的较量。要突出一个“抢”字,抢采、抢编、抢发,训练抢新闻的本领,在这方面要有地点拼搏精神和过硬的采写基本功。

二、分别不同新闻类型,在采访时采取不同对策

事先预知的事件性新闻,这一类新闻在什么时候发生,时间将如何进行,一般事前都是知道的,完全可以做好准备工作。只要准备得充分,在事件进行过程中,又采得快,写得快,就能争取到发稿时间。

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的。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很有困难。

三、晚报记者打“时间差”

晚报同日报比较,在时效上的优势,能发当天上午发生的新闻,打“时间差”。在晚报第一版要闻版,尽量多发当天上午发生的新闻。

四、发稿快的有效办法

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记者养成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的习惯,一旦采访结束,落笔就快。

2、多写短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写得短一些,就会发得快一些。先发短新闻,把信息尽快传递出去,详情再续发。

3、分段发稿。面采访和视觉采访为最基本的基本。

第一节直面采访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棉队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特点: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类型:一是直接面对个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即个别采访;二是直接面对群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原则:

一、平等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记者因职务需要,都可能接触。作为采访者,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尊卑之分,也没有上下级之别。总之,就是要不卑不亢。

二、因人而异

访问要从实际出发,不但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记用一个模式去套。

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主要指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体温,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应战,机智处理;恰当地掌握时间等。

掌握主动权,重要的一环是要正确处理研究访问对象和调整自己的关系。

访问的过程,是相互研究,适应对方,又互相调整的过程。记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可,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主动去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处理好研究采访对象和调整好自己的关系。

第二节视觉采访

视觉采访,就是用眼睛采访。记者在采访时,要善于把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等人体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为采访服务。有时候,视觉采访是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的,访问时,不仅口问,还要眼看。视觉采访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1、接受信息;

2、发现线索;

3、识别美丑;

4、辨别真伪;

5、洞察本质;

6、捕捉情景

二、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

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这样,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第三节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二、在哪些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在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的情况下,记者不妨另问题,问题要明确具体,掌握问题的恰当数量,以便得到你希望得到又可能得到的材料。

第三,要给对方答复一个限期,并给对方的答复以反馈,写信向对方的支持表示感谢。第四节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一、弘扬优良传统

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记者去各行各业搞体验式采访,在报纸上开辟专栏,陆续发表记者的体验式报道,是体验式采访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体验式采访已成为记者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有效举措。

二、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1、选好体验点。一要考虑报道需要,二是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三要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好思想、好风格。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式的特点,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都可用,贵在创新。第五节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最大的优势是快捷。

二、在哪些情况下宜用电话采访

1、联系采访

2、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3、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4、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5、留下悬念,需要追踪。

6、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7、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三、电话采访的具体方法

1、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2、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拟出要提的问题。问题要简明扼要,以便对方理解,易于答复。

3、通话后,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争取对方的合作。

4、要有礼貌。

5、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

6、核实。

第六节因特网采访

一、因特网的由来和传播信息的优势

二、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

1、了解最新信息。

2、拓展消息来源。

3、运用网络进行调查。

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5、收集背景资料。

三、应该树立的几种观念

首先树立“补课”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一要加强对信息技多次。

第二节点面结合一、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讲,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总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样两个过程。这个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就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反映在采访上就是点和面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点面结合这种活动方法,是基于典型报道和综合报道的需要。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活动,也即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人们通常把这种活动叫做“下马观花”。这是典型报道的需要。特点:深入细致,调查系统周密。

【面上的采访】是和点上的采访相对而言的,是指了解面上的情况。这是综合报道的需要。综合报道是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率下,把许多点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情况综合起来。

了解面上的情况,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采访有关的领导机关,达到了解面上的情况的目的。二是亲自跑一些地方,作“走马观花”式的采访。能增加感性认识。既要“走马观花”又“下马观花”起到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多跑些地方,多看看,多掌握些情况,这就便于比较,进行综合分析,不囿于一地之见;另一方面,“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在面上发现了问题,再深入到点上去作文章,找答案,这样的文章就更有针对性。

二、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点 解剖麻雀和采写调查的异同点 同:要求深入细致

异:第一,采写典型一般事前都有具体线索,而蹲点调查往往在下去前只有一个总的意图,而无具体题目,具体题目是在调查中产生的;第二,采写典型,一般限于一人、一事、一单位,而蹲点调查的范围要广得多,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二是专题性的调查;第三,采写典型,要考虑时效,蹲点调查一般不必赶时间,记者可以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第四,采写典型,要共诸于世,蹲点调查的结果则不尽相同。

蹲点调查,解剖“麻雀“,是记者深入了解社会情况、认识社会的好方法。

记者除了蹲点调查外,还应该花费一些力气建一两个采访基点。这些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

如何建立采访基点:

要选择好点。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要下本钱。要抬头看面。【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易地采访的好处:开阔记者的眼界。外地来的记者,有比较,有新鲜感,能帮助本地记者发现新闻,搞好报道。易地采访,便于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因为跑的地方多,掌握的情况多,还可以发现一些老蹲在一个地方不易发现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易地采访回来,可以向当地党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易地采访应注意的地方:

1、易地采访一般以专题采访为宜。

2、记者初到一个地方,情况不熟,更应谦虚谨慎,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了把握再写。

3、对当地记者要尊重,平等相待,不以特派记者自居。

4、不与当地记者抢新闻。

5、利用易地采访机会,学习外地记者的长处。第五节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法,她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判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认识的目的。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与调查研究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使新闻报道奉为生命的客观、真实的本质特点得到更好的再现,而且给受众对事物的认识在观念上量化,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完全客观化的“精确新闻”相当于一份抽样调查报告。其核心就是强调搜集和处理新闻素材的手段完全科学化,以数字上的精确分析来体现客观性。

主要形式:一是对媒介受众情况的调查;二是调查结果被引用于传统的报道形式中,以加强说服力;三是以“精确新闻”形式出现的抽样调查报告。

精确新闻的来源,多半是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受媒体委托进行的调查,它的表现形式和一份完整的抽样调查报告差不多。

特点:调查主题紧跟受众的兴趣点,调查的题目可大可小。相反,在社会学领域中,抽样调查方法多运用于研究者感兴趣的主题,为社会和社会学理论研究服务,不一定强调紧跟当前形势。

(四)采访重点与环节篇

第十三章采访重点

什么是“七新”?为何说采访报道的重点要放在抓“七新”上?如何抓“七新”? 【所谓“七新”】,是指那些具有新

闻的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和新问题。

要把采访报道的重点放在抓“七新”上。这是根据党的工作多年的经验,根据新闻媒体的现实需要得出的结论。因为,如果说记者在采访什么方面有什么规律可循的话,这“七新”应该说是带规律性的,它大体概括了采访报道内容的基本方面,反映了我们的新闻媒体密切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对全国人民,更好地引到引导、组织、鼓舞、教育、批判和推动的作用。

(一)抓新动向

动向,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或趋向。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的矛盾解决了,有的矛盾一时没有解决,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新闻媒体有责任把那些事关大局的新动向揭示出来,提醒人们注意,报道新风尚的最好方法是对比。对比,反差鲜明,既表扬了好的,也批评了差的;对比,可以竖比,也可以是横比。

新风尚蕴含着真善美。抓新风尚的报道,实际上就是在弘扬真善美。

(五)抓新经验。经验是人类的创造,实践的总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矛盾,又在不断探索解决新矛盾的途径,新矛盾的解决,就产生了新的经验。经验作为精神财富,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掌握,便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我们的记者在历史上曾经传播过许多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对革命和建设都起过重要作用。今天,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传播新经验仍然应该是记者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

抓新经验,首先是发现新经验,按照获取新闻线索的不同途径划分,新闻线索来源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固定型新闻线索”是指从固定可靠的渠道获得的新闻线索。固定型线索是新闻记者所获得的大量新闻线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固定的线索来源渠道,是记者“信息来源网络”中的主干。固定型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文件;领导同志的指示、讲话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总结和简报等材料;重要的会议;有关活动的通知或请柬;通讯员的来稿或提供的线索;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提示。(2)“再生型新闻线索”是指从社会传播媒介传播的“社会信息”中发掘的新闻线索。其特点是选择性强,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发掘。一般说来,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新闻事实,一旦经过传播媒介报道,便成为“社会掌握新闻价值理论。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重要新闻,什么是重中之重的新闻。否则,大量新闻线索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更谈不到该用多大力量去做这些新闻。

3、要胸有全局。一件事有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有多大,要拿到全局上去衡量。所谓全局,是指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所能影响到的环境空间。它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可指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领域。有些事情,从一个城市看是有意义的,可放在全国考虑就微不足道了;相反,有些看来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小事,却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所以,全局观念是培养记者新闻敏感的重要一环。

4、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培养训练新闻敏感,和思维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很单一,很封闭,就不可能适应事物的复杂性、多样

1、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有了一个好的创意,策划就成功了一大半。好的创意来自对国情、省情、县情的非常了解,来自对党中央精神的把握,来自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热情,来自善于集中群众的指挥,来自同行的挑战,来自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调动。

2、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领导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3、要会公关。有些新闻报道策划,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得到传媒领导的支持,而且需要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第十六章采前准备

如何作好临时性采访准备工作?

1、明确采访目的。记者每一次采访,首先要明确目的性: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的意义何在,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做的报道是给什么人看的,估计会引起什么反响,等等,这样做,是为了减少采访的盲目性,明,临时性准备工作和经常性准备工作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何设计采访方案?

设计采访方案,要以采访内容或问题为核心。而确定采访内容或问题,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去设计:

1、围绕新闻中心,搜集有关的新闻事实、背景、观点、信息。

2、围绕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以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3、围绕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追求,挖掘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情节、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4、围绕新闻价值要素,寻找特点、选择角度及挖掘新意。

5、然后在此基础上辐射相应的最理想的采访方式、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应变措施等项。

6、当然,采访方案在具体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矛盾的解决。抓新动向,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般人尚未察觉或没有完全察觉到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它。

首先,要关注政治新动向。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政治。其次,要关注经济新动向。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国力强弱的大问题,因此,经济领域的动向除了跑经济的记者关注外,其他记者也应该关注。第三,要关注社会思想新动向。社会思想包括的范围很广,记者要明辨是非、处处留心才能捕捉到好新闻。

第四,要关注国际新动向。一些国际上的动向,由于和我国关系密切,需要我驻外记者和国内记者相互配合进行报道;有些国际上的重大动向,把握它是为了投入更大的报道力量,加强报道。总之,抓新动向要有全面观点。动向有正面和负面、积极面和消极面之分。抓负面、消极的动向,是化负为正,化消极为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抓正面、积极面的动向,是弘扬正面的东西,发展积极因素,促其健康成长。

(二)抓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一要善于发现新事物发现新事物,记者要有对新事物的敏感。二要敢于支持新事物。敢不敢支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形诸文字,形诸报道,这是记者区别于一般干部支持新事物的特点。三要热情扶持新事物。

(三)抓新成就

抓新成就,是指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采访报道新成就的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科学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宣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我国国力的增强……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报道新成就,一个是以小见大,从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切入,以人民生活方面的小变化反映国家的大变化;二是以大见小。即以重墨着力宣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反映国家欣欣向荣的大好风貌。

(四)抓新风尚。

社会主义新风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抓新风尚主要是抓树新风的典型。在树新风中,先进个人和先进群体的典型作用,在于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更好地表明我们社会文明的普遍程度。发现新经验,要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际、群众、基层,是新经验的“源”。其次是传播新经验,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创造者和经验接受者;前者指经验创造人和经验本体,后者专指那些接受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对象。不对他们报道,经验报道就无从谈起。

传播经验的报道,在写作时,一要注意语言,二要注意表现手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反映经验,为读者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是应该很好考虑的问题。

(六)抓新人物。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常说报道新人新事。这个“新人”,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凡是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的人物,都可以称做新人。先进人物和新人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先进任务一般都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等几种特征,所以理应属于新人物之列。不仅属于新人物,而且是新人物的突出代表。抓新人物主要是抓先进人物的报道。抓先进任务报道的目的,在于弘扬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实际,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大面积上让更多的人提高到先进水平。

(七)抓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抓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在前头,矛盾不断地解决,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新闻媒体所肩负的任务来看,记者应着重抓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二是着重抓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三要着重抓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问题。

第十四章新闻线索

第一节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新闻线索】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正式、扩展和深化的信息。它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的意义:

1、新闻线索提示哪里有新闻,促使记者进入对新闻的“有意注意”状态。

2、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使记者能迅速直奔采访的具体目标、采访对象。

3、新闻线索的质量可能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新闻线索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缺陷:可信性有待证实;比较简略;大多只反映现象。

获取新闻线索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简述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来源? 信息”,往往没有再做报道的必要。但是,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社会信息中便可能发掘出再生型新闻线索:只简要报道了新闻事件的梗概,需要进一步做详细的报道和说明;只报道了新闻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受众还期望了解其他的方面;已有的报道开掘不深,需要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广大受众希望了解同已有报道相关的事物、人物等有关情况;已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等,又有了新的变化或发展;补充有关事实内容,或变换写作形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再生型线索的主要来源: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新出版的书刊;新上演的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各种广告;受众对社会信息的各种反馈:如来信、电话、建议或评论等;因特网或信息互联网络(3)“随机型新闻线索”是指新闻记者处处留心、随机捕捉的新闻线索。其特点是随机而遇、不期而遇,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梢纵即逝;同时,可能因为中间环节过多,准确性低,有的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因此,要正确充分利用“随机型新闻线索”,新闻记者既需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及时把握,更需要深入采访,认真核实,力戒新闻失实。尤其是使自己成为“全天候记者”。随机型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街谈巷议;记者同人们的随意交谈;受众来信、来访电话中所接触的线索;记者在完成既定采访任务中所接触的线索;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感受等;另外,新闻机构通过各种奖励形式,促进广大群众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此类新闻线索,可称为“有偿型新闻线索”。

第二节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或指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1、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新闻不能脱离政治,新闻总是为一定政治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敏感就是政治敏感在新闻问题上的反映。一个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越高,他的新闻敏感性就越强。

2、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去研究各学科的理论,但不能代替各门学科的理论。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在培养训练新闻敏感这个问题上,又特别要学习和性、多变性,就不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发现新闻。我们要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了。思维方式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和比较思维、超前思维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用以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变动是否能够构成新闻的标准或尺度。

第十五章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运筹和规划。第一节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 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要正确认识三个区别和联系

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线索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新闻报道策划不受某一具体线索的限制,可有的策划却是受某一具体线索的出动而酝酿成熟的。此外,即使那些不受某一具体线索限制的策划,在策划方案出台后,在实施方案过程中,也还要再去发现具体线索,方能完成采写任务。

2、新闻报道策划与“点子”的区别与联系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往往是从有了好“点子”开始的。把策划等同于“点子”是把策划简单化了,但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小觑了“点子”的作用。

3、新闻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位置:实施者与参与者 第一层次是总编辑策划。第二层次是部主任策划。第三层次是记者策划。

二、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 一方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

第三节新闻报道策划的具体运作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两种类型:报道型、报道兼其他活动型。

二、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 提高采访的自觉性。

2、熟悉采访对象。在同采访对象接触之前,应尽可能熟悉采访对象的一些情况。

3、学习的党的方针政策。情况是基础,党的方针政策是武器,是衡量一个事物的准绳。采访的过程,应该是记者学习、理解、消化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从准备工作开始。即使你对报道的有关方针政策已经很熟了,也不妨重温一下。常常有这种情况,在重温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新的主题,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果报道的是新问题,对这方面的方针政策又从未接触过,那就更需要学习了。并且,记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满足于弄懂条文,要掌握精神实质。不然就会在新闻宣传中出现片面性。

4、充实新知识。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专业知识北京,有针对性地扩充新知识,是采访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

5、准备一些新问题。把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准备好。

6、设计作战方案。采访如打仗,仗怎么打,从哪里开始,选择什么做突破口,怎样往纵深发展,怎样扬长避短,夺胜全胜,事前应设计作战方案。

7、物质准备。文字记者传统的物质准备,无非是采访本、钢笔、铅笔、名片、介绍信之类。今天还要加上:照相机、微型录音机、移动电话。远离编辑部的采访,还应带上必备的资料、书籍,以供随时查阅。是否做好物质准备,出发前要进行检查,不仅检查有没有遗漏应带的东西,还要检查带的东西有没有毛病。

为什么说临时性的采访准备和经常性的采访准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和经常性的两种。所谓临时性的,指在接受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明确,具体;所谓经常性的,指平时的积累,比如跑工业的记者,对工业生产的情况就要经常关心,经常积累,至于工业方面的政策和知识,也要注意学习。跑其他战线的记者亦然。这样的准备工作和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比较起来,目标虽然不那么具体,但却是报道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一旦某项报道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的任务做准备,那就称得上是“锦上添花”了,是打有准备的仗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立即就要奔赴新闻发生的现场,没有时间去慢慢准备,也不会感到两手空空。还应该看到,记者的采访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次接一次的,这些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反过来又充实了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这表过程中,记者还应当善于根据可能变化的实际情况,随即应变,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或补充,以求最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

第十七章访问规程

【访问】是记者通过与被访者的谈话,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访问,是记者经常的大量的采访活动。访问,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发现新闻线索、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开座谈会、观察等环节,都和访问有关。访问,是采访这门艺术中与人打交道的环节,是最能体现艺术的。记者应该如何提问?所谓开放型问题和闭合型问题?

1、访问中,记者所提的问题通常不宜太大、太空泛或太笼统。要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提问,并且记者始终要考虑如何提问才能更便于采访对象回答。常见的方法是:(1)由易到难。先提采访对象熟悉的、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逐渐问到复杂的、有一定深度、难度的问题;而那些要害问题、敏感问题,往往放在访问的最后阶段提出为好。(2)由近及远。先从最近发生的事情问起,然后由及及远。这有利于引发采访对象的回忆或联想。(3)由此及彼。先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有深切感受的话题谈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4)由表及里。先从具体事实、具体情形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问起,然后再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另外,记者还要善于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和根据访谈的不同阶段,恰当采用和灵活穿插开放型问题或闭合型问题。

2、【开放型问题】即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我发挥、畅所欲言,而不是采访对象明确回答某个具体问题。对于社会经验较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是采访对象已经充分进入角色,访问谈话渐入佳境之后,记者适宜多采用开放型问题。

3、【闭合型问题】即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点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善于言辞的采访对象,或是访问谈话的初始阶段,记者适宜多采用闭合型问题。闭合型问题尤其适宜运用与挖掘典型的细节和核实材料。

记者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

2、侧问。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以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会议。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逼。

6、故问。即明知故问。这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采取的一种策略。电视采访明的故问,往往是借采访对象之口向观众做出某种交待,这比记者直接说出来似乎更好一些。是比较重要、为读者关心的问题,表明编辑部重视的程度,有利于影响舆论。

为了解情况、搜集材料而召开的座谈会,有哪些好处?

1、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2、有利于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

3、有利于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

4、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

5、有利于解决某些矛盾。

局限性:有些不便扩散的问题,就不便放在座谈会上谈;还有些问题,需要细谈,座谈会人多,每人发言的时间有限。第二节怎样开好座谈会

1、参加座谈会的人,要慎重选择。

2、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看具体问题而决定。

3、为了收到好的效果,要开有准备的会。

4、要开展讨论。

5、要善于启发引导。

6、自始自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

五、观察中联想

1、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

2、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

3、纵横交错的联想。

第二十章追踪采访

第一节追踪采访的特点

1、这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悬念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2、又是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3、还是为了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4、并且是和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

5、可见,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

6、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新闻,多数表现为一次性的,追踪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问题,有一性的,但多数是多次性的,连续不断的,层层递进的,二、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

访的要求

1、排除思想障碍 思想障碍之一:提问是“给领导出难题”

思想障碍之二:怯场

思想障碍之三:把记者分成三六九等

2、要做充分准备

3、竞争表现在“抢”字上

“三抢”:抢座位、抢提问、抢发稿

第二十二章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

【非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

新闻媒体重视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的原因:一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关系重大,二是因为受众关注,三是因为这方面的报道能起到及【旅行采访】是指记者选择特定 的路线,以旅行方式在沿途进行 的采访、考察活动。这是一种流动性大、见闻广、带有一定艰险性,但却富有魅力和情趣的一种采访活动。把采访、考察的成果写成的通讯,就旅途通讯。旅途通讯不仅包括旅游通讯,还包括非旅游通讯。

旅途通讯的五种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美学价值 旅行采访的要求:

1、精心策划;

2、重大的旅行采访活动,出发前要作好思想、知识、物质以及前后方的联络与配合等各方面的准备;

3、把“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结合起来。

4、两个依靠:依靠沿途党委和政府,依靠各地群众;

5、要有持久吃苦的精神;

6、一路走,一路写。对旅途通讯写作的要求:

1、总体构思。总体构思包括总的主题思想,大的框架,要达到的7、借问。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想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

8、激问。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激问只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所谓记者在采访中的积极思考是如何体现的?

1、采访对象是否有情绪、或对某个问题很敏感,是否说了心里话,是否有埋伏?

2、这件事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谈话中体现得怎么样?

3、已经获得的事实材料哪些内容还要深入采访,应如何深入探询?

4、重要的问题是否弄清楚搞详细了?关键性的内容、个性化语言等是否记准了?

5、访问的后期要初步考虑可以表现什么新闻主题,采用什么新闻体裁合适?

6、据此,认真考虑已掌握的事实材料是否够用,是够还缺些什么需要继续询问?

采访中,记者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方法有哪些?

在采访中,记者在专心倾听的同时,还要适时做出反馈,以不断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的热情。常用的方法有:

1、以表情示意。记者可以通过真挚的表情即“形体语言”向采访对象做出反馈。诸如:点头;手势示意;发出会心的微笑;表现出关注的神情;或者是体现理解、同情、赞赏等神情。

2、目光交流。目光交流可以使记者同采访对象保持心灵上的沟通,传达反馈信息。

3、简短的赞语。在专心倾听采访对象谈话的过程中,特别当他读了一段时间后,记者不妨适时地以“是”、“对”或“有道理”等简短的赞语加以呼应,以提高对方谈话的兴趣。

4、适时的插话和提问。根据访问现场情况,记者适时地简要插话或提问引导,也是不断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有效方法。但记者插话或引导要合时宜,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应适时利用对方谈话的停顿、间歇的机会进行。必要的插话或引导也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喧宾夺主。

第十八章开座谈会

区别于个别访问,【开座谈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采访。

第一节开座谈会是行之有效的采访方法

开座谈会,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报道座谈会,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二是通过座谈会了解情况,搜集资料,不报道座谈会本身。

报道以座谈会的形式出现,通常神。

7、座谈会结束后,记者要及时整理好材料。对会上的发言进行分析与综合;二是如果需要,有的马上要写成报道,或写成内参;三是在座谈会上谈得不清楚或不深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访问来解决;四是调查会上发现了新闻线索,会后要跟踪追击……

第十九章善于观察

第一节对观察的基本要求 对观察的6点基本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住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一、观察要敏锐

记者这种职业,要求他观察问题非常敏锐,对每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这不只是为了表明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引导舆论,引导受众。

二、观察要独特

独特,是指记者在观察事物时要有独特的视角,不流于一般。视角独特,才能见人之未见,才能得影。

三、观察要准确

观察要准确,是指我们观察事物时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走样。准确,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位要求。

四、观察要抓要害

抓要害,即抓主要矛盾。记者在观察问题时,一眼就能抓住要害,才能高人一筹。

五、观察要抓特点

这是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每一篇报道都应该有自己特点的东西。读者不喜欢一般化的东西。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区别事物。

六、观察要深刻

新闻报道不光要求事实的真实,还要求本质的真实。第二节观察术

一、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二、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三、用眼睛调查数据。

四、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这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报道中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来,才能区别其他事物。一般化的报道,就没有把事物的特点揭示出来。怎样抓事物的特征?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

横的比较,这个人同那个人比,这件事跟那件事比,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中国同外国比。

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不强。有头有尾的。这样的报道独具魅力,引人注目。

第二节追踪采访的种类

一、人物追踪采访

1、追踪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

2、两种类型:单一的人物追踪采访,线索单一,采访较易;另一种是众多的人物追踪采访,线索繁多,采访起来较难,要靠集体力量。

3、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有新闻通讯、专栏的组合报道形式等

二、事件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为弄清事件发生的真相,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所进行的采访。这是一种进行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写出的报道也是进行式的,有头有尾,有过程,有矛盾,有冲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三、其他追踪采访

除人物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外,还有问题追踪采访、新事物追求采访、名胜名城追踪采访等。

(五)采访种类与积累资料篇 第二十一章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采访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是当今世界新闻领域两个不同的称谓,但实质没有多大区别,二者都是有关机构或个人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提供情况的一种方式,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展现,都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两者的差异还包括这样的内容:记者招待会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不发布新闻,纯属礼节性的招待记者,新闻发布会则必须发布新闻。

第一节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简史

第二节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特点

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是举办一方——即“新闻源”,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记者采访,一般都是记者主动去找“新闻源”,而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则是“新闻源”主动邀请记者,向记者发布新闻。其次,“新闻源”不是向个别记者发布新闻,而是面向新闻界,向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向一个记者群体发布新闻。这个群体,包括中外记者、各种媒体的记者。第三,“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一般一至二小时。这些特点,决定了记者采访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所谓参与意识】是指记者不能因为“新闻源”棉队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又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记者面临着一个竞争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竞争其实,把握时机提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传递信息,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一、突发事件的种类

1、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这类事件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沙暴、台风等

2、突发的政治事件。武装冲突、武装起义、国家元首被刺杀等

3、突发的恶性交通事故。火车相撞、飞机失事、车祸等

4、其他,如火灾、劫机、爆炸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2、异常性

3、破坏性

4、紧迫性

第二节对突发事件采访的要求

一、关心形势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有些突发事件在突发前是有征兆的。

二、反应灵敏

不少突发事件是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为此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反应敏锐,迅速判断实践的性质和新闻价值,及时调整采访任务,投入报道。

三、有紧迫感

突发事件的采访,具有紧迫性,特别是那些严重危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事件,往往十万火急,要求记者有紧迫感,打破常规,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的现场,突击进行采访。

四、既要不怕危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第三节突发时间的报道

1、关于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问题

急报:大多数突发事件,包括重大突发事件,都是可以公开报道的,而且要急报,分秒必争,尽快把信息传递出去,让人民知道,让党知道,让政府知道,以便采取对策。

缓报: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从政治上考虑,缓一点报,也是需要的。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楚情况后再报。不公开报: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凡不宜公开报的,应写成内参,向党或政府反映。

2、关于如实报道的问题

采取如实报道的方针,既是对实际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3、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的问题 报道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一方面要报道人民生命财产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遭受损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报道党和政府怎样领导人民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情况。报道前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灾害的破坏性、严重程度,对灾害不掉以轻心;报道后者,是为了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树立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把坏事变成好事。

4、关于“后者居上”的问题

第二十三章旅行采访与旅行通讯 目的等。需要利用系统思维。

2、写作的着重点:写特点,写变化,写发现,写问题。

3、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既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又给人以知识,读起来行为盎然。

4、表现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5、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注意创新

6、第一人称。

第二十四章隐性采访

【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形式。【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叫“秘密采访”或“暗访”。

第一节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社会情况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形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多了戒备,从而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是有条件的。

第二节隐性采访的类型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类型

1、侦察型

在今天,更多地表现对人民内部某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侦察,或者说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侦察。

2、体验型

是指记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去体验某些服务行业的工作,不亮明记者身份。

3、验证型 先明察后暗访

二、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暗访与明察的关系,把暗访与明察结合起来,无论是暗访,还是明察,都有一定局限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全面。

2、要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关系。

隐性采访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事情,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情,是可以“偷拍”的,因为这是舆论监督赋予记者的权利。即使不是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他也有责任来维护公众利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如果不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个人隐私,“偷拍”就违反了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另外,还要注意不要侵犯企业法人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章积累资料 第一节积累资料的目的

1、为采访报道服务

2、为将来在一定时候写专著作准备

第二节长期坚持方法多样

下载00654新闻采访写作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00654新闻采访写作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新闻敏感本质上属于一种 A.采访能力B.推理能力C.鉴别能力D.顿悟性思维活......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5篇可选)

    自己写的答案,仅供参考,如果是HQ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弟学妹,就参考参考,别往期末试卷上答,学姐我已经答过了~ 请给下面素材写一个当日新闻导语并制定一个新闻标题 1、8月1日......

    新闻采访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我国新闻的基本体裁——消息,主要脱胎于古代文体的( )。 A.散文B.小说 C.诗歌D.记叙文 消息按篇幅的长短分类,有简讯、一句话......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下篇)2011(5篇范例)

    -----下 编 新闻写作----- 第 一 章 新闻写作综述 第一节 新闻写作特殊规律 一、什么是新闻写作规律 新闻写作同其他写作一样,有普遍规律,即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于新闻本......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下篇)2071[5篇]

    -----下 编 新闻写作----- 第 七 章 通讯的写作(下) 第一节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人物通讯用它丰富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人......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上遍第一章1.“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 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

    新闻采访写作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第一章:绪论(略) 第二章: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差别: 1. 目的......